鲁宾斯坦肖邦13夜曲: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4:55:10

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综述

王金艳  2011年05月31日09:5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迅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两年来,学者们发表的相关论文达130多篇;学术令著虽然尚不多见,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持编写的《论热点面对面·2008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放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著作却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土程、国家和各省市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部门立项资助了一批相关课题,教育部在2009年设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令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于2008年11月20日至22日在河北科技大学和2009年6月25日至27日在吉林大学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理论研讨会。同时,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等组织的成立以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等的举办,都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并存在一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首先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学者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2]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应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3]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伏众”。只要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层涵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不易十被大众所理解,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用大众化的形式来表达,使其更加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4]也有学者一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而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5]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是党的十七大对理论土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者一们对此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例如有学者一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6]还有学者一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是引领和团结广大群众的需要,是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是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和领导层面,它的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源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党的灵魂,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只有大众化,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十人民大众之中,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7]也有学者一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文化多儿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8];是迎接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新高潮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9]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可能而且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而被大众所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存在着现实必要性,而且存在着现实可能性。例如有学者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逻辑、形成路径以及实践检验的研究视角出发,论证了其大众化的可能性。首先,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逻辑来看,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目标考量为理论本源,始终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实践问题,把在实践时空转移的动态性中出现的新情况作为理论观照的新视野。因此,只要能够准确地阐述理论与现实发展进程的关联度,就能被最大多数的人所了解、掌握,并被接受和认同。其次,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路径来看,其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充满着群众的智慧,尽管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后,实践主体对学理化的科学理论进行重新认知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甚至是陌生感,但只要能选择正确的大众化路径,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坚定信念就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再次,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检验来看,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指导着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只要能够准确地说明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复杂性,说明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构筑起宏观和微观实践结果的理论框架,使大众能够理性、辩证地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10]也有学者一从中共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统经验的研究视角出发,论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艾思奇、李达、胡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就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运动,目的是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比较、鉴别和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成为他们改造旧中国的强大精神武器,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11]还有学者一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社会心理基础的研究视角出发,论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戚相关的众多实际问题的科学回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实质,因而是彻底的理论,其理论本质包含着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的本质要求同外在的客观条件相契合,必然能够实现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理念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道出了群众的共同心声,反映了群众的共同愿望,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拥护,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为其大众化提供了可能。[12]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对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例如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属性、政治属性和民族文化属性等基本特征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助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属性要求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崇尚实际,反对空谈,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在政治层面上大力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髓和实质,加深全党和广大民众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要努力解决使党的创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易十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化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时代精神和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不仅在语言形式上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过十思辨的表述尽可能地变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易十理解的表述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具有时代价值、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的时代里找到结合点,使两者一整合互补进而融合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3]也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助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够做到以先进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和教育人民,并自觉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顺利实现。[14]还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及其思想进行综合而有效的引导,避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趋向的偏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15]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关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内容,学者一们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应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核心内容,具体应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断。[16]有的学者一还进一步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点内容。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得失、善恶、荣辱的标准,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直接指导每个人的行动,决定着行动的目标和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在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社会生活规范特别是基本规范方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形成和强化共识,使之成为全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17]有的学者一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应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点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了一切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十用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使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为广大群众所普遍接受,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8]有的学者一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重点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它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对于社会成员具有积极的心理影响。[19]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又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就是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目前应该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内容和重要任务。[20]

  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具体路径的研究与选择,学者们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主体与接受主体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应该包括五个环节。即在理论建构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令家学者要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在引导方向上,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做好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的示范;在制度安排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化的头脑”在传播方式上,立足日常生活,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在话语方式上,创制亲近性文本,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话语。[21]还有学者一指出,要从中国国情民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要注重宣传普及的令业性,建设一支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宣传创新的令业队伍,这支队伍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感,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注重传播媒介的渗透性,发挥传播媒介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影响,并将理论的灌输和对错误思想的批判相结合,做到正反教育、比较选择,使大众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观念具有牢固性和持久性;要注重理论教育的主导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2]也有学者一指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通常要经过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路径,通过社会教育组织和宣传媒介对社会公众进行直接的意义传递和解释;心理影响路径,一定的社会意识只有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社会心理,才能更好地反作用十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认同,同样,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通过影响民众的社会心理,才能推进民众对一定社会意识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制度规约路径,善十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或一整套制度的灵魂,从而促进人们对该制度的认同,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地培养与发展出保证制度良性运行的行为方式;政策路径,善十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良好的公共政策,公众实际利益实现的状况往往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倾向。这四种路径是综合发生作用,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的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的路径。[23]

  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

  为了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土作成效,认识我们到底‘叱”得怎么样,应该提出相应的检验标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较少,目前只有清华大学的刘书林教授提出了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八条标准。即:一是看广大群众喜欢不喜欢。只有群众真心喜欢,不是表面喜欢而内心反感,才是做到大众化的标准。二是看影响深远持久还是短暂的轰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深远的,不是一蹦而就的,需要持久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三是看对难点问题解决的多还是少。难点热点问题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影响着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看法。四是看群众是心服还是口服。对于一切宣传教育土作,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宣传教育一定要使群众心服,而不是停留在口服水平。五是看社会风气是否好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群众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理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必然高涨。六是看社会和谐的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就是宣教活动取得实效的标志。七是看宣教的受益面大还是小。受益面越大,说明宣教活动越是成功。八是看宣讲普及的动力能够持续还是中断。是否产生了持久教育的动力,是否产生支持持久教育活动的机制,这也是衡量宣教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24]

  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普及化,更好地实现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学者一们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一是以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让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信仰、运用,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以理论通俗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掌握群众、教育人民,必须经通俗化、具体化的转化过程,才能真正吸引大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三是以理论成果的转化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有这样,理论才彻底,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四是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先进典型以其突出的土作业绩、高尚的道德形象和巨大的人格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航标,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群众,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25]五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不断增强针对性。科学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人们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不同的理论需求和接受方式,及时调整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内容及传播方式。六是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不断增强吸引力。把‘`i}道理”和‘`i}故事”结合起来,善十使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具体的事例;把‘瞥通话”和‘她方话”结合起来,使普遍的理论表现形式转化成符合各地实际的特殊形式;把‘我来说”和‘吠家谈”结合起来,使传统的‘我说你听”式的‘触角戏”转化成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交响曲”。七是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风,不断增强亲和力。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宣传普及人民群众用得上的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避免艰深晦涩或空话连篇。八是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不断增强渗透力。切实掌握网络的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之成为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26]

  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建设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土程,它既需要宣传教育土作的持续改进,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制度规约,即加强制度建设,而制度实施的关键是健全的机制及其良性运行。机制问题解决得好,就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及成效,否则,将会妨碍大众化土作的开展及实效。对此,学者一们提出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规律的要求,加强相应机制的建设。一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制。这是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保证。它解决的是谁来负责、谁来参与的问题,是对传统宣传教育土作齐抓共管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情调研机制。这是了解接受宣传教育群众的实际思想动态、调查其对宣讲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反映的一种方法,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三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提供相应保障。四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考评奖励机制。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在整体层面上提出共性要求,又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分层次,分别对待,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和静态化,更好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土作者一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督查机制。抓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督促检查,以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转和长期坚持。[27]六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联动宣讲教育土作机制。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基层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点,不断探索基层宣讲教育的有效形式。七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配合机制。传统媒体要进一步加大理论宣传的力度,网络媒体要及时转载传统媒体的重要理论报道,使之形成互动,不断扩大理论宣传普及的整体效果。八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经常深入实际,开展令题调研,及时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九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渗透转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性认识和自觉行动。十是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令业背景人员共同参与,年龄、职称、经验、学识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队伍。[28]

  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相互关系

  学者一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基本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两者一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伴而行,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建设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解决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宣传普及问题,侧重十理论为广一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并由此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支撑,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30]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涉及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提高与普及的关系。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大众化是它的一种形式,中国化的内容决定着大众化的形式,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效果。从提高和普及的关系上说,普及是基础,是为了提高,提高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程度上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着重点在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易于为中国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接受与掌握,重点在于普及。[31]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拓展研究内容。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经验规律、主体动力、制约因素、评价标准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等问题的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体系。二是创新研究方法。采用历史纵向研究、横向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本文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项目号:09JD710039)中期研究成果。

  [2]王桂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8年第5期。

  [3]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十问题》,惚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4]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5]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俐呆索》2008年第6期。

  [6]凌陈:《十七大报告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华网2007年12月31日,http: //nevvsxinhuanet com /m isc/2007一12 /31 /content 7344886.htm。

  [7]韦克义:仍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西日报》2007年11月20日。

  [8]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十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学习》2008年第1期。

  [10]梁涌:《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11]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2]时丽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湖湘论坛》2008年第6期。

  [13]王晓云、时永松:状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条件》,杠汉论坛》2008年第4期。

  [14]范津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枉里论视野》2007年第11期。

  [15]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6]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第9期。

  [17]蓝蔚青:《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浙江日报》2009年2月23日。

  [18]王永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品格与大众化诉求》,《光明日报》2009年7月14日。

  [19]朱正仿:《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0]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十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21]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22]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23]邱柏生:钊仕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惚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24]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上作新任务》,惚想政治上作研究》2008年第1期。

  [25]李抒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宁波日报》2009年4月6日。

  [26]任理轩:《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人民日报》2009年7月30日。

  [27]罗会德:《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氏效机制》,《学习时报》2009年8月10日。

  [28]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十思考》,仕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9]罗会德:针句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氏效机制》,徉习时报》2009年8月10日。

  [30]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31]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舒可北学刊》2008年第3期。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  

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下一站幸福吧 下一站幸福吧 当前离线
经验
41428 点
威望
0 点
点券
41442 点
家元
0
在线时间
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2
帖子
13860
精华
0
积分
55292
UID
2001577
狗仔卡

大家网教授

大家网教授, 积分 552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08 积分
威望
0 点
经验
41428 点
积分
55292
精华
0
帖子
13860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楼 发表于 2010-4-27 08:4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
Abstract:The impetus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is the new request which the party 17 loudly proposed,is the country needs,the people need,the party needs,is watershed and is profound.The impetus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 is the critical time party and the country fate strategic decision.Must this work take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diligently realize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 way innovation and the method innovation.
Keywords: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  Culture soft strength  Theory innovation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和宣传普及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大众化的必要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这一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1.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今天所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认同和掌握,即理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内化为群众信念,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当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强国、富民的科学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思想基础,要发挥其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走出书斋,走出精英层、执行层,使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的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走向大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宣传和普及。马克思是最早提出理论武装群众思想的。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列宁也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毛泽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动者,他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4]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武装工作,学习科学理论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已蔚然成风,涌现了像方永刚教授那样,在三尺讲台上,用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典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目的就是要普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使他们能够普遍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
        2.从理论武装基本要求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2.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这就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问题。使普遍真理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具体情况为转移”。这就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人民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为起点的。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
        2.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化。这就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通俗阐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阐述是逻辑思维、理论推断、实践总结的产物,其理论形态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学理性质,这是理论科学性的必要形式。但广大群众是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和理解科学理论的。这就要处理好理论的经典论述与通俗阐述的关系。通俗地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原原本本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要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文字和方式方法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向人民群众系统全面地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广大群众急需解答的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根本方法、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社会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全面大众化;重点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推进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大众化。
        2.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这就要正确处理理论的学术性与群众日常生活之间、专家解读与群众接受之间的关系。专家学者肩负了研究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责任,但这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还必须用大众的语言加以表述,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这样,才能把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变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家走向市民,从党员走向群众,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创造力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
        3.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角度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路径创新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大众的需要,使高高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扎牢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坚实土壤。四是实现理论语言的大众化,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使用民族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时代的语言、口语的语言、简化的语言,以及纯洁、健康、积极的语言,在群众的诵读中体现出民族的理论底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
        3.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必要的资源及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因素。把这些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力量。一是发掘资源。我们要发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用理论转化为实践、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群众;要发掘体现在各种文化载体、文化形式中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价值,用文艺、文化形态的理论影响和教育群众;要发掘高举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并奋斗献身的社会楷模感召和影响群众。二是调动力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包括党的各级组织、教育机构和宣传传播机构,党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要使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进。三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与部署,落实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任务,按照党的各级组织的系统领导和组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健康有序进行,达到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36)[M].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