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届生入深圳户口:翰墨书香吴同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21:48

翰墨书香吴同和

骆正军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 425100)

 

有幸结识吴同和先生,都是因为柳学的缘故。

我对他佩服之处有三:一是教书教得好,二是写书写得好。三是编书也编得好。

一、夸他教书教得好,先生不仅在永州教育界大名鼎鼎,而且在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同仁中,也颇有影响。退休前,他是永州市屈指可数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被评为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2001年和2002年被聘为湖南省省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师,并且被湖南科技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5年,永州市柳学会准备发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柳宗元诗文教学观摩会”,我有幸担任了这次盛会的教学组组长,参与筹备工作。因为我当时身兼永州职院师范学院院长和总支书记二职,除主持党务和行政的全盘工作之外,还分管了办公室、人事、计财和招生就业工作,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所以,这次盛会的教学筹备重担,实际上落到了老师肩上。他不仅事先拿出了详细且周密的活动计划,并且先后物色了本市近十位较为出色的语文教师,作为主讲教学观摩课的候选人。

8月28日,教学组成员在我们学院召开会议,研究这次观摩会听课与参观活动的具体日程安排。我就有关事项进行了布置,柳学会的副会长、市教育局的正处级督学吕国康先生对此会的重要意义作了强调。他说:“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由赵副市长亲自抓,主要活动是听课与参观,上课的任务比较重。但我们的主讲老师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要树立信心,这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整个永州的形象,要集思广益,发挥出我们的最高水平。上课要体现出课改精神,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随后,先生就如何上好观摩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看法。他认为:“教学是这次活动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砸锅。课的总体要求是:别致、新颖,紧紧扣住柳子文化和永州特色;对学生要有提示,老师应扬长避短,师生互动双赢;课型设计要简洁明快,讲求实效性……”

9月9日,我和吴老师、市教科中心的语文教研员杨振华老师一道,特地挤出时间来,前往宁远县桂冠中学,听了该校曾艳老师所准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课后,我们进行了座谈与交流,曾艳老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后的心得,我和杨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老师去那儿实地勘察一下,拍一些照片,放到课件中去,会更加真实、生动与形象,效果肯定更加明显。他认为:“课件不必太花哨,以实用、明快为佳,以便于听课的老师们学习与借鉴,真正收到‘观、摩’之效;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文化底蕴要相对厚重。”

经过一番扎实而细致的准备,“中国·永州柳宗元诗文教学观摩会”于9月24至25日在永州市一中顺利举行。这次盛会,受到了永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大会以“弘扬柳子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打造永州品牌”为宗旨,集教学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吸引了国内著名的专教授、记者编辑、中小学教师以及诸多老友新朋,与会人员将近200名。会前,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的会长孙昌武先生、《中学生阅读》的主编陈锋先生、《现代语文》的主编桑哲先生,分别发来了贺电与贺信。会议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游历柳子笔下的奇山异水,研讨其博大精深的诗文,推介柳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摸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途径。

观摩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同时展示的《江雪》、《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小石潭记》、《愚溪诗序》、《驳复仇议》六节观摩课,通过师生互动、诗文互补的形式,使参加听课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专本科,共五个层次的学生耳目一新。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历史人文的熏陶,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柳学的种子。与会的老师和专家学者们,亦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每堂课都非常精彩,反响强烈,除了主讲老师精心设计与周密的准备之外,与吴同和先生选题、引路、指导所所付出的辛劳分不开。尽管他已退离语文教学的岗位多年,但其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仍非同一般,的确是“宝刀不老”。

二、称他书写得好,是因为他近年来不仅勤于笔耕,而且收获颇丰。《愚悟集》34万余字,入选文章117篇,大部分都是他数十年来积累的结晶。用他自己的话说,其中既有“穿越古典之愚见”,有“含英咀华之偶得”,有“解读柳子之顿悟”,有“直面时俗之乱弹”,有“教学教研之刍议”,亦有“高考命题之感言”,所涉及面之广博,知识维度之深厚,足见其功力非同一般。尤以最近,仅2007年10月,他就同时有8篇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等刊物上推出。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创作激情,似秋后挂满枝头的红桔,确实让人眼馋。

我最钦佩的是他在《愚悟集》中,解读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并序)》一文。我对柳大师的诗词及文章,认真阅读过的几近2/3,基本上都可以领悟,唯独对其涉及到“墓志铭”和“铙歌鼓吹”这两类的文章,深感难读难解,就像攻占堡垒一样,把那些平易的先拿下来了,而将令人头疼、颇为棘手的篇目延留下来,打算日后有更多闲暇之时,再去进行有效的攻击。但好在永州柳学会里,愿“啃硬骨头”的学者非常之多,《柳宗元集》中的墓志铭类文章,三年前就已经被黄伯荣老先生率先解读过了;“铙歌鼓吹”类,去年也被吴同和先生“啃”了下来,的确令人非常欣慰。

先生像庖丁解牛一样,首先对其“牛头”——“铙歌鼓吹曲”中的序文进行“卸割”,然后逐篇“分筋剔骨”,加以注读,并将其译成十二首白话诗。

笔者素来喜爱歌词,也曾撰写过数十首,有不少在《词刊》、《西藏歌舞》、《现代音乐》等刊物上发表。2003年创作过一首《难忘西柏坡》,经永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唐孟冲谱曲,2004年11月,由中央乐团合唱、配器与伴奏,并邀请海政歌舞团的著名青年歌手雷佳演唱、灌碟。2005年第12期《歌曲》正式发表后,如今在网络“MP3”中,均可随时点播这一首歌曲。

俗话说:“近山知鸟语,傍水识水性。”由于我对歌词写作略知一二,因此就先生所译的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诗,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即:其中几首译诗的韵脚,似乎还有些差强人意。如《苞枿》,前四句,柳子用的是“蟠、安、难、完”,都是“an”韵;后十句改用了“用、众、中、同、功、风、从、容、龚”, 都是“ong”韵。一曲两韵,根据感情发挥的需要,中途换韵,这是允许的,而且用得非常贴切。老师在译诗中,使用的是“然、王、难、汤、面、万、展、将、疆、山、前、管、谦”,其中的1、3、5、6、7、10、11、12、13句,用的是“an”韵;2、4、8、9句,却用了“ang”韵。在歌词创作中,“an”、“ang”不分,是我们南方人的一种通病,属于忌讳的事。《苞枿》的译诗,如能按照柳子用的“an”、“ong”韵来进行,或许效果会更好。

再如《河右平》一曲。前三句,柳子用的是“魁、退、回、”,都是“ui”韵;第四句“灾”是“ai”;后五句“命、病、圣、定、性”, 都是“ing、eng”韵,同属一辙,也符合规范。老师在译诗中,使用的是“王、坍、返、炭、安、泉、渊、唐、昌”,其中的2、3、4、5、6、7句,用的是“an”韵;1、8、9句,却用了“ang”韵,也是“an”、“ang”不分。

又如柳子的《吐谷浑》一曲,共十三句,除了第四句“蛇”、第十二句“遮”,用的是“e”韵之外;其余的“夸、遐、家、哗、沙、麻、芽、涯、嘉、华、涯”,都是“a、ia”,同属于一辙,也符合使用规范。但老师在译诗中,改用成“汤、方、防、展、响、翔、山、燃、唐、扬、香、浆、想”,其中的4、7、8句,用的是“an”韵;1、2、3、5、6、9、10、11、12、13句,却用了“ang”韵,同样是“an”、“ang”不分。他将柳子该曲的韵脚完全改掉,让人品味起来好像有点不如原来的韵脚显得更有语音之美。

当然,瑕不掩玉。以上的评点,不过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罢了。如果让我来“啃这块硬骨头”,石板破鱼难下刀,恐怕毛病会更多。除此之外,其余各曲的译诗,都非常精巧。整体看来,规范有序,情景交融;解典释故,易读易记易懂。从中可见先生古文功底,确实非常深厚。

三、说他书也编得好,并非空穴来风。大约是从2005年开始,编辑永州柳学会会刊《柳宗元研究》的担子,便落到了先生肩上。到现在为止,经他亲手编印的会刊已出了五本(6、7、8、9、10期),第六本(11期)目前正在组稿、阅稿,很快就将付印。每期都有200页左右,10个栏目,所刊载的数十篇诗文,都是从大量来稿之中,精挑细选而出。长的文章字数上万,短的诗词也有十多行,不仅要认真阅读,考虑其谋篇与布局;有的还要逐句逐词地进行推敲,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作者联系,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美。

然而,审稿与定稿,只是编辑工作中的第一环,后面还有选配插图、送厂印刷、排版与校对等大量的事情要做。可见其工作量之大,编辑工作的难度之重;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体会得到的。刊物出来之后,先生还要亲手将其邮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的柳学爱好者。这么繁琐的工作,即使落在年轻人的头上,也会感觉枯燥乏味、久而生厌,更何况是让一位“奔七”的退休老人来承担,想来我们也的确是有些于心不忍。

为了编印刊物,先生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也不断提高;他学会了打字,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电子排版,文稿全是他在电脑前阅读修改的。这几期《柳宗元研究》,图文并茂,而且印刷质量精美,其中凝聚着先生的大量心血。2007年10月中旬,在山西永济县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柳学研讨会上,《柳宗元研究》受到了中国柳学会名誉会长吴文治先生和现任会长孙昌武先生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广大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愿我们的会刊在吴同和先生的亲手培育下,质量越办越高,影响面越来越广,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作者简介】骆正军,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湖南省宁远县人。1969年初中毕业,1975年下放农村,当过赤脚医生。1977年参加高考,跨进了湖南师院零陵分院的门坎。

1980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报名支边,在海拔4500多公尺的藏北高原工作了整整17年。 1997年11月,经组织批准,内调回到湖南永州,现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中文教授、高级政工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社会兼职: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永州市舜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永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会长、永州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种论文、作品60余篇(首),曾经先后获得过省级以上的多种奖项,并主持过多项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编撰出版过《柳宗元思想新探》、《应用语文教程》、《古典诗歌探胜》、《柳宗元诗文教与学》、《永州古代诗文选》等著作多部。

工作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地址:湖南永州零陵区中山南路10号        邮政编码:425006

联系电话:13974638886   0746—6311955(宅)  电子邮箱:luozhengjun@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