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城剧情答案结局1:道德教育各国都在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29:14
道德教育各国都在抓

聂晶 陈南希等 

    

    原编者的话 文明社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中国人历来重视德育的培养,有不少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社会学家和教育学者也一再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而西方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德育,甚至将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少人认为,美国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与德育教育扯不上关系。实际上,美国有很悠久的德育教育传统,政府、学校、家长及整个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被称为“美国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早在1840年就提倡在全美课堂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好的品行。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案》,在条款中增加了对品德教育的资助。1999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实施“品德教育试点合作计划”,有21个州接受了教育部的拨款。2001年,著名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下法规”继续并深化了这一教育传统。在近几任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也都提到在儿童和青年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记者发现,在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有大量给学校、教师、家长进行品德教育的信息,在致学生家长名为“帮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小册子里,首页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仅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美国的德育教育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各个地区甚至不同学校对德育教育都有不同的安排和侧重点,其教育方式和课本各不相同,更像是由各级政府、各类学校、民间团体和个人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同组织和学校强调的“德行”大同小异,教育部提倡同情心、诚实、公平、自律、自尊、勇气、公德、尊重他人等,有的教育团体则提出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
    在美国,德育教育并不是一门课,它融入到每门课甚至每节课之中,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德育教育不是老师给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而是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凯文•瑞恩总结出品德教育的6E法,即榜样作用、解释含义、劝诫忠告、道德环境、亲身体验、期待优秀。
    不少小学的社会研究课程中,有很大比重是讨论道德、伦理、公德,而在文学、历史课上,也会选择相关文章或事例进行讨论。比如,老师给学生讲华盛顿砍樱桃树、狼来了、半盆花的故事,让他们学习诚实的重要性。在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时用的不是故事,而是“榜样”作用。校长、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平等相待,从不用贬低的话批评学生,从日常见面打招呼到跟学生商量校园布置或学校活动,都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在处理学生争端时,也不显得高人一等,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他们换位思考。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个班级都养有班级宠物或植物,由学生轮流负责。“乐于助人”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老师鼓励学生一帮一,学校会组织学生捐赠活动,比如捐书或玩具给贫困的孩子,或到老人院表演,或在大街上卖柠檬汁、点心给学校活动集资等。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学校更像一个小社区,学生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
    在进行忠诚和爱国主义教育时,美国这种“功夫在诗外”的教育方法体现得更明显。美国小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对着国旗宣誓。美国的学校还擅长利用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国民主制度和价值的自豪感。比如在老兵日请退伍老兵来讲为国赴战场的英勇事迹;在总统日学总统生平,背总统演讲或名言;在独立日重温美国独立的历史,并组织学生参加当日的花车游行等等。
    美国德育教育还有个特点就是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密切合作。宾州匹兹堡、俄州代顿等地区学校推行了“每周一品德”的教育活动。每周都有一个跟品德相关的词,比如“诚实、勤奋或谦虚”成为课堂讨论、学校生活的焦点。老师每天在课堂上用10到15分钟时间讲跟这个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或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探讨背诵名人名言,还有就是讨论这项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学校所有员工,不管是校长、秘书,还是食堂师傅,都会在不同场合强化这个品德的概念。老师还会布置与此项品德有关的阅读或其他类型的家庭作业。比如讲“关心”,就会请学生帮家长做一顿饭或洗衣洗碗,体现对父母的爱心。父母也会收到学校送来的联络书,会配合老师强化孩子对这项品德的印象,还要在每晚写报告跟老师汇报情况。在这一周,当地广播会配合播放跟此品德有关的故事或事迹,针砭非道德现象,引发大家讨论;当地农场会在奶盒上印跟它相关的名言警句;当地球队或公司老总会到学校讲自己的相关经历,激励启发学生。这样的参与度使德育教育效果显著。经过多年实践,推行此项目的学校学生素质比推行前提高很多,学生成长后的退学、早孕、吸毒等不良现象也有明显下降。
    除了“品德周”项目,美国还有很多激励品格发展的措施。比如教育部奖励做得好的学校,即“美国蓝带学校奖励计划”,华盛顿州设立了青少年“荣誉墙”,每年将该州30多名获得荣誉的青少年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美国一位品格教育项目负责人曾说:“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有智力而不关心他人,有创造性却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会强大。”美国把品格教育与科学教育放在同等地位。(聂晶)
 
                             韩国,爱国尽孝最重要

    不少学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韩国迅速崛起与家庭式的民族精神分不开,而这种精神要归功于韩国的德育教育。韩国强调德育,尤其是学校的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塑造民族灵魂的重要渠道。
    韩国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对个人的意义。韩国幼儿园每个月还要对孩子集中强化“品质”教育,如责任、感谢、忍耐等,让孩子知道善恶区别,从而美化心灵。另外,在重大节日,如光复节、独立日等,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纪念日的由来,并挂国旗、唱国歌,让孩子了解韩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韩国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在学校,老师时常教导学生: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只有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而且,韩国培养孩子热爱国家是每个学校的自觉行为。记者发现韩国人爱国还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上。“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东西才是适合我的。因此,韩国马路上很少看到外国车,绝大多数是韩国产的。尽管韩国的美国进口牛肉比韩国产的便宜得多,但大部分韩国人还是认为韩国的牛肉好,选择买自己国家的牛肉。
    韩国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已经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韩国的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吵大闹、高声说话,人们一般都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不希望铃声打扰到别人。小孩在公园玩耍的时候,很少有随地小便的。另外,老师和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果孩子说“我讨厌谁”时,老师或家长会建议孩子说“我不喜欢他的某一点”,改变表达方式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纠纷。
    韩语本身强调敬语,所以韩国人生活中普遍对前辈、长辈、领导、女性等非常尊敬。幼儿园的老师会教孩子在与长辈说话时保持什么姿势,如何向老师行礼等。孩子吃饭后会对妈妈说“今天的饭真好吃”,以表达对妈妈辛苦做饭的感谢;睡觉前还要对父母说一些祝福语。由于韩国人从小就重视孝道熏陶,韩国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礼仪更是每个韩国人都要遵守的。比如遇到长辈,应先礼貌地低头致意;长辈倒酒时,两手拿杯接过酒后,把头转向侧面再喝;在公共场所,给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等让座。可以说,韩国的德育教育给人“润物细无声”之感。(陆南希)
 
                            欧洲,关注做人基本道理

    欧洲人常说,“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在欧洲,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向孩子灌输道德准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心灵深处感受、体会和理解道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就非常重视德育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德国儿童教育学家霍夫教授说,进入本世纪,欧洲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了新目标和形式,一是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但这类课程称为“社会”或“公民”等;二是在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这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统一的制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通过其他学科加以发展,比如在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问题)等方面渗透和体现。霍夫教授说,欧洲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自律如何融入社会。其核心道德观有:尊重生命、平等、诚信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一直上到中学毕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欧洲的道德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小处入手、感染学生”。学校注重从历史、地理等方面培养孩子的民族意识,学校并不空喊口号,而是让孩子从家门口开始,认识所在城市的景点、路名等,再延伸到大好河山。与中国孩子小时候所学的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不同,德国学校进行的是“危机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德国地盘小、资源缺乏,只有发奋努力才能有竞争力……以此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欧洲各国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法国通过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波兰学校带孩子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等历史遗迹,培养孩子热爱和平;丹麦政府则利用安徒生童话进行德育渗透。另外,欧洲学校还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欧洲学校还讲求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德育情况,并商讨下一阶段的计划。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在家进行德育训练。此外,欧洲国家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上建立各种相应机构来保证实施科学的德育教育。比如,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自我教育基地”,还配有一支完备的青少年社会德育志愿者队伍。(尹明斯)
    (《环球视野》2010年3月2日第281期,摘自2009年12月18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