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惊魂记百度云资源:景凯旋:贫穷不可能拥有一切(南方都市报 2008-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2:43:21
贫穷不可能拥有一切   2008-02-09 10:11:4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说文解道之景凯旋专栏

    

  新华网近日转载一篇外国报道,由于前南斯拉夫地区受战争与经济影响,老老少少都渴望回到过去,常有群众自发去铁托的墓地悼念。有人还建立了一个南斯拉夫主题公园,而商家也一直利用铁托的形象来出售各种商品。据当地社会学家说,这反映了整个巴尔干半岛一种“怀念南斯拉夫”的趋势。用斯洛文尼亚一位企业家的话说,就是“那时我们很穷,但我们却拥有一切”。

  这种“很穷却拥有一切”的怪事情,虽然没有见过,却是常常听到。有一个时期,听说俄罗斯人也是如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全体深切怀念前统治者。后来不知怎的,这种报道也就销声匿迹了。现在又轮到前南地区,好像这些国家的人民都只会向后看似的。

  改革三十年,我们自己也常常伴随着这种怀旧的情绪。1990年代有知识青年的“青春无悔”,有“文革”歌曲的流行,新世纪初又有对过去年代“健康精神”的赞扬,有对从前铁饭碗、大锅饭的怀念。如一个年轻的网民就说:“那时我们很穷,但我们没人下岗,当官的钱比老百姓还少。”怀念过去是因为,中国和前南地区都曾采取过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如今又都接受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结果呢,社会转型期造成的阵痛全由弱势群体来承受,曾经享有的免费教育、公费医疗、稳定的工作、公房及养老金都没有了,贫富差距变得更大。

  然而,当初进行改革是形势所迫,因为全世界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没有一个是成功的,都面临着普遍的物资匮乏。只要读过吉拉斯的著作,便会知道前南社会的平等是怎么回事。而在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甚至从来没有享受到上述待遇。事实上,那个时候既不富裕,也不精神。千百万青年上山下乡就是失业,不是旅游。我还记得,1970年代在一所中专读书,吃饭分餐,每星期只有两顿荤菜,四两菜油。一次,一位农村来的女生多夹了一片肉,惹得同桌男生不依不饶:“嘿,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不可否认,改革发展到今天,有过不少失误。比如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均衡,尤其是改革成果的共享,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便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但这一切恰恰不在于进行改革,而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因此,解决的办法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想回到那种由政府统制一切,维持一种低水平的稳定生活是没有出路的。

  以赛亚·伯林曾将自由的概念分为两种,成为自己主人的自由叫“积极自由”,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叫“消极自由”,对此人们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后者正是我们今天维权的出发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直接的物质幸福,甚至可能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此,才有了前南作家米哈耶罗夫曾经指出过的“积极的不自由”,即一个人依赖国家权力干涉太久,从心理上不适应甚至反感自由的状态,这个由俄罗斯学者雷达里赫最先提出的概念,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了伯林的自由理论。

  那位斯洛文尼亚企业家的怀旧便是如此,“拥有一切”云云,只不过是对那个畸形年代的一种理想化而已。目前,斯洛文尼亚已经是欧共体的一员,是生根协定的签约国,国民可以自由到欧洲各国旅行、工作和生活,也许他们在变革中失去了一些东西,不再是从前声称的“拥有一切”,但他们却获得了选择的权利,生活也改善了。就像一个网民看了报道后所说:“怀念能代表什么?我还真的怀念小时候父母把一点好吃的留给我们吃的情景,不过怀念是为了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回到那个年代。”

  这篇报道摘译自《国际先驱论坛报》,没有翻译的英文中还引用斯洛文尼亚外交部长的话说:“在前南斯拉夫,的确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匮乏的”,以及最后该国现代史国家博物馆馆长对怀旧现象的分析,这是“受虐待的孩子努力使自己遭受的虐待合理化,通过把过去的经历浪漫化来使自己摆脱不愉快的现实。但没有人要求回到前南,前南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这种怀旧心理,用赵本山春晚小品台词来说,就是“这辈子,你不欺负我,我简直都没法活”吧。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209001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