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智传媒铜师傅: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 中华玉器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2:36:01
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周晓晶红山文化是因二十世纪初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其中心分布地域集中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的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辽西一带修建锦承铁路时,曾经陆续出土过一些红山文化玉器,但当时人们并不能认识它们,而是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从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及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而开始的,并由此后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而获得重大进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在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专门随葬玉器的积石冢墓地、有妇女塑像的女神庙、石砌的“金字塔”式巨大建筑物,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新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因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繁荣时期是在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500~5000年,目前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目前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地点主要有辽宁省的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牛河梁等遗址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右旗那斯台和羊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黄谷屯、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敖汉旗大五家、下洼、干饭营子等遗址。在此之前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前期玉器与红山文化后期玉器有渊源关系,周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的史前玉器也对红山文化后期玉器产生重要影响。下面,笔者以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标准器,从器型、玉质、沁色、纹饰、做工等方面,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种类及其特征据学者统计,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近300件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带齿兽面形器、筒形器、“C”形猪龙、玦形猪龙和丫形猪龙、刃边璧形器、连璧形器、环、鸟、鸮、鳖、龟、蝉、人、鹰等20多个种类。依据这些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几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类。(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玦、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1、玦(珥)(图1-7)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 ,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1989年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玦,外廓不太正圆,剖面厚拙,孔缘留有钻孔加工痕,缺口处线切割弯曲不直(图1)。在兴隆洼、兴隆沟、洪格力图 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图2),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图3、图4)。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玦,形制更加规整(图5)。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玦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图6、7)。2、管与珠(图7-12)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管,这时的玉管为长圆柱状,表面光素,大多一端平齐,另一端成斜面,中央的孔从两端对钻或从一端单向钻成,至红山文化早期,这种特征的管继续流行,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管与在巴林右旗苏达勒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管基本上没有差别(图8、9)。至红山文化晚期,管的形式有所变化,因其高度相对缩短,也可称为珠或管珠:一种为束腰形,管的腹部向内凹(图10);一种为鼓腰形,管的腹部向外凸(图11);还有呈圆形、大半圆形或半圆形的珠,在一侧钻牛鼻式穿孔(图12)。3、斧(图13-16)从玉器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实用功能的玉质工具和时代较早,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商时期,玉质工具和武器多是作为身份与权力象征的礼器。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73号房址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的玉斧,玉质粗糙,器体较小且不规则,器表中央有一道切割加工痕,上下边缘有使用的痕迹,说明是实用工具,从选料到加工都不甚严格(图13)。在敖汉旗羊羔庙遗址出土的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玉斧,形状、做工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形体较大一些,玉料也细腻温润一些(图14)。而在巴林右旗那斯台、克什克腾旗好鲁库、敖汉旗千斤营子、北泡子沿等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斧,则是器型大且规整,基本没有使用痕迹,很可能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了(图15、16)。4、筒形器(图17-26)红山文化筒形器,又有称为马蹄形器或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晚期非常重要的器型种类,一般只出土于大型石棺墓中。从出土位置看,筒形器大部分压在头骨下方,也有一部分出土于胸部,因此,对于其使用功能也有一些争议,最初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戴在头上的束发器。后来台湾学者杨美莉提出它虽然是戴在头上的,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束发,而是供灵魂出入的通天器,笔者观点与此说相近 。 筒形器呈扁圆筒形,上端外敞呈斜口,边缘渐薄呈刃状,下端略窄作平口。这类玉器在造型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线条圆缓自然,不生硬,这是制作时线切割的成型方式决定的。在牛河梁遗址地点第二地点的M4(图17)、M15、M21(图18)、第三地点的M7(图19)、第十六地点M2(图20)和M4都出土了筒形器(图21),在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墓葬(图22)、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图23)、敖汉旗烧沟地(图24)等遗址也出土了筒形器,此外,还在巴林右旗的查干沐沦苏木和巴彦查干苏木等地征集到数件筒形器(图25、26)。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有两点不同:一是在器体的大小上,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较大,高度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高度在10以下的比较多见 ;二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在平口一端的长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则大多数没有孔者 。辽西地区的筒形器主要出土于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牛河梁的大型积石冢石棺墓中,墓葬的等级较高,而目前所见到的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多见于中小型墓或者征集,这也许与产生上述两点地区差异有关。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4叠压在M21之上,意味着M4的埋葬时间晚于M21,因此这两座墓中出土的相同器型玉器之间形制的差别可能反映了红山文化玉器在早晚之间的差别。M21:2筒形器器型较为矮粗,造型、做工显得松垮、粗糙,而叠压于M21上层的M4:1筒形器相比之下,则较为挺秀、精美,反映出红山文化玉器有在形体上从小向大、在造型上从简单向复杂、在做工上从朴拙向精致发展的演变趋势(见图17、18)。5、刃边形器(图27-49)本文的刃边形器,包括刃边璧形器、连璧形器和不规则形状刃边器。从已发表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刃边形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主要见于辽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刃边璧形器,其次是连璧形器,只出土了一件不规则形状刃边器。由于红山文化的刃边形器在成型时,是先切割出方形或长方形的玉片,再逐渐去方为圆磨出轮廓,所以在造型上的特点是自然渐变,圆缓柔和,给人以宽厚淳朴之感。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器型,呈扁薄的圆形、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梯形的器型,中央有一大圆孔,肉较宽,一般外径大于内径的二倍以上,形似通称的璧,但其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与通常所谓的“璧”有所不同,笔者将这类器型称作“刃边璧形器”,与良渚文化等传统的璧加以区别。辽西地区出土的刃边璧形器数量较大,仅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一座墓中就出土了10件(图27-30),不仅成对出土于牛河梁第五地点M1、第十六地点M2这样的大中型石棺墓中(图31、32),还见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7这样的二次葬墓(图33、34),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11发现了一件外为方形、中有大孔、外缘无刃边的玉器,可能是刃边璧形器的未完成状态(图35)。红山文化刃边璧形器外形线条圆缓,古朴自然,外径大小在3至15厘米之间不等,在一侧肉上钻有小孔,以供缝缀,一般器体小者钻一孔,器体大者钻二孔,偶见三孔。连璧形器,形似二个或三个璧形器相连的形状,从上而下逐渐增大,两个璧形之间有缺刻相隔,与刃边璧形器相似,也是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剖面呈柳叶形。在牛河梁遗址出土了三件双连璧形器(图36、37),在阜新胡头沟遗址出土了一件三联璧(图38)。不规则形状刃边器,是指外型不甚规则,但内外边缘均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的玉器。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的M21出土了一件(图39)。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刃边形器,仅见于2001年敖汉旗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的一件,外为方形,内为大圆孔,尚无刃边(图40),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11出土者相同。至今在内蒙古地区还没有见到连璧形器和不规则形状刃边器。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红山文化分布区相邻近的吉林、黑龙江地区,则发现了很多的刃边形器,尤其是不规则形状刃边器的数量较大,在吉林长岭腰井子、黑龙江密山新开流下层M18、杜尔伯特李家岗、齐齐哈尔滕家岗等遗址均出土了此类玉器(图41、42),这种器型形状不简单且有规则,应该是刃边形器的早期形态。在吉林长岭腰井子、洮南双塔、通榆良井子牧场、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泰来东翁根山、齐齐哈尔滕家岗等遗址出土了刃边璧形器(图43-46)。吉黑地区的刃边璧形器与辽西红山文化刃边璧形的共性是均多为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正圆形较少,内外边缘均逐渐磨薄呈刃状,使削面如柳叶形;不同之处在于辽西地区的器体较大,以外径在8—15厘米之间居多,且肉上一般有1—3个小孔,而吉黑地区的器体较小,一般外径在3—7厘米之间,且肉上无小孔 。在通榆张俭坨子和泰来东翁根山出土了双连璧形器(图47、48),在尚志亚布力出土了三连璧形器(图49),与辽西地区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只是做工上稍显粗拙。笔者曾撰文论证:吉黑地区的刃边形玉器早于辽西红山文化分布区,红山文化的刃边形器是受到吉黑地区玉器风格影响的结果 。因为中国古代的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所以新石器时代玉器应该是遵循器型从小到大、工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轨迹。吉黑地区的刃边形玉器在形制上表现出器体较小、外廓不甚规则、内缘的棱线较突出等原始形态的特征。另外,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只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的M21出土了一件不规则形状刃边器,而此墓被叠压在M4和M14的下面,说明其时代较早,也佐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6、环(镯)(图50-56)红山文化玉环的基本特征是外廓为正圆形,中央为大孔,肉窄孔大,具体可分为三角形剖面环、鼓式环两种,基本上适合作手镯使用。此外,还偶见尺寸较小、不适合作手镯使用的小环。三角形剖面环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内壁垂直,剖面呈三角形,外径的大小在6至8.5厘米之间,孔径在5至6.5厘米之间,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出土资料看,有单只使用的,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M8、M27,第三地点M7、M9,第五地点M1(图50、51);也有成对佩戴的,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7、M14,第三地点M3,第十六地点M1、M2(图52、53)等,在第二地点一号冢M15和第十六地点M4都出土了3件环。鼓式环的特点是器体较高,厚重,内壁垂直,外壁向外弧凸,似鼓状。目前发现两件,其中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M1,外径7.5、孔径6.2厘米(图54);另一件也发现于牛河梁一带,外径11.9厘米,孔径6.5厘米(图55)。尺寸大小都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器型厚重、数量较少和出土于大墓这几点来看,这种款式环的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更高。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环主要发现于辽西地区,在内蒙古地区仅见于2001年敖汉旗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的一件,属于三角形剖面环(图56)。7、璜形器(图57-61)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玉璜,是截取璧或环的一部分,在两端或中央钻小孔,用以穿绳系挂。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璜,器形类似文献所谓的璜,但一般不太规则,严格来说称为“璜形器”更好。红山文化的璜形器是指造型主体为弧形,类似璜形的玉器。在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巴日图出土的两件璜形器,一件为一端有孔,另一件也是两端不对称(图57、58)。那斯台出土的璜形器在中央有一小孔,似兽形,与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出土的兽形璜非常相似,周边磨成钝刃状,符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图59、60)。喀左东山嘴出土了一件双龙首玉璜形器,通体无孔(图61)。8、三孔器(图62-65)三孔器的基本造型为一长条形,上有三个并排的大孔,在下边有2-4个可以用来固定的小孔,两侧或弧圆光素,或装饰人首、兽首。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一件为扁平长条形,两端光素弧形,底边两面对钻二个小孔(图62)。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17出土的一件,两端饰人首,底边在一条斜纹装饰带以下磨薄,两面对钻三个小孔,当为嵌入其它物体中的榫(图63)。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采集的一件,两端饰猪首,因器体较厚,在底边钻四个上下贯通的小孔(图64)。关于三孔器的功能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佩戴在手指上的,也有人认为它是装饰于梳子上的梳背,无论如何,它的基本属性为巫师的法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9、瓦沟纹臂饰(图65)牛河梁第三地点M9出土一件瓦沟纹臂饰,出土时位于骨臂处,器体呈半圆弧状,上端圆弧形,中部钻一单孔;下部较宽,两侧边凸出部位各钻2—3个小孔,底边平齐,正面磨有数道横向的宽缓凹凸纹,在光线折射下,明暗变化极为明显,富于立体感,这种纹饰与勾云形器和丫形猪龙柄部纹饰具有共性(图65)。

10、玉棒形器(图66、67)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棒形器,为细长的棍棒形,出土时大多残断,尺寸较大,在牛河梁十六地点M1出土的三件长度分别为14.8、15.5和22.6厘米(图66),在阜新胡头沟M1出土的一件玉棒形器残长29厘米,在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长29.8厘米(图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