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碳酸品红和盐酸品红:历代帝王图像谱表(宋元明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02:07
宋朝皇帝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高宗
孝宗
光宗




宁宗
理宗
度宗
恭宗


端宗
末帝
北宋帝王简介
北宋(公元960~1126年,共167年)。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王朝,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消灭了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的局面。它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学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将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这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屡屡屈服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北宋共九帝,其中病死的五帝,死因不明的一帝;因箭伤屡发致死的一帝;城破国亡被金兵俘走后受折磨而死的二帝。
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名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后周殿前检点,在“陈桥兵变” 中被拥立为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病死,后人又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终年50岁,葬干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县)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 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 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山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清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赵匡胤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
太宗赵匡义。宋太宗,名赵匡义(公元939~997年),太祖赵匡胤弟。赵匡胤死后继位。在位22年,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葬于永熙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窘。他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太祖为帝,并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东)防御使。后加中书令,封为晋王。时太祖宠幸金城夫人。赵匡义屡次劝谏太祖要远女色.重国事,太祖不听。有—天,太祖在后苑召赵匡义陪宴,并边饮洒边射猎。太祖拿了一大杯酒一再劝赵匡义喝下,他推辞不了,就指着庭下花丛中的一朵鲜花说;“如果金城夫人亲手去将这朵花折来,我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来。这时赵匡义拉足弓弦似欲射猎别物.忽然转身一箭射死了金城夫人,然后扔弓哭拜在地,抱着太祖的脚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应该以国事为重啊。”太祖见他忠心,又是自己的亲兄弟,就没有怪罪。太祖于公元976年10月在烛影斧声中死去,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赵匡义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迫使吴越王钱椒纳土归宋,出兵攻灭北汉,又数次大举北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准备不周,均遭大败,并使与辽国的关系转为被动。他又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用文人执政,使儒学渐渐抬头。他注意农田水利,继续鼓励垦荒,使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但对百姓的盘剥颇重。晚年,他血腥镇压了四川地区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赵匡义也很喜欢读书,并最爱读《太平御览》,常常从上午渎到下午。他也重视文人。当时随南唐李煜、吴越钱椒等国君来汴京的臣子,在这些旧主亡故以后,因处境恶化而口出怨言。赵匡义知道了,并没有加罪于他们,反将他们全部录用,建造书馆,让他们编修《册府元龟》、《文苑艺华》、《太平广记》等文籍,并给他们提供了很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这些人心满意足,大都潜心撰书,直至老死。
公元979年,赵匡义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兴县东)被辽军战败,全军溃逃。辽兵紧迫,御用器物和妃嫔都被夺去,他脱身逃走,大腿上中了二箭,此后箭伤每年都要复发。
公元996年秋,赵匡义箭伤又复发。同年8月,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命李沆、李至为太子宾客,负教育之责。
公元997年3月癸巳日,赵匡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西阶。太子遵遗命在灵柩前继位。赵匡义生前宠养桃花犬,赵匡义病倒,它就拒绝进食。赵匡义死,它大声哭嚎,陡然瘦了下去。时人都称它为忠犬。赵匡义死后的庙号为太宗。
~—~—~—~—~—~—~—~—~—~—~—~—~—~—~—~—~—~—~—~—~—~—~
真宗赵恒。宋真宗,名赵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
赵恒,先后受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太宗晚年迷信相术,曾召一僧人入宫给子侄诸王看相。僧人看了几个子侄,只有赵恒还在睡觉,没有出来。僧人却奏告说:“我遍观诸王,命都不及寿王。”太宗说:“你还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僧人说:“我刚才见站在寿王门前的3个仆人,他们都具有日后成为将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他们的主人自然更高贵了。”于是,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也能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讨价还价,于12月正式议定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从此,岁币成为北宋人民长期的沉重负担。赵恒后又听信王钦若的谗言,怨恨寇准迫使他亲征,冒—了风险,撤掉了寇准的相位,信用王钦若、丁谓等奸人为相,伪造“天书”,封禅泰山,提倡佛、道、儒教,大搞迷信活动,广建宫观,劳民伤财,政治腐败,社会矛盾趋于尖锐。
公元1021年,赵恒起病。第二年2月,病重,戊午日,命太子继位,不久死于汴京宫中的延庆殿。赵恒死后的庙号为真宗。
~—~—~—~—~—~—~—~—~—~—~—~—~—~—~—~—~—~—~—~—~—~—~
仁宗赵祯。宋仁宗,名赵祯(公元1010~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第6子。真宗病死后继位。在位42年,病死,终年54岁,葬于永昭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
赵祯,先后封为寿春王、异王。真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真宗于公元1022年2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圣”。
赵桢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他的生活也较检点。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我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我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我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谏官王素曾劝谏赵桢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一天,赵桢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唤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赵祯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赵祯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皇上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赵祯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29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赵祯说:“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另一方面,仁宗在位期间,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官吏、军队人数和俸饷大大增加,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国家财政空虚。西夏和辽不断进攻,他又屈辱求和,分别以纳岁币或增纳岁币屈服于夏、辽。统治集团内部又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不断爆发。为了挽救危机,他任用范仲淹为副宰相,负责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由于皇亲国戚、贵族大臣的激烈反对,赵祯又罢免了范仲淹,使新政没能实现,逐渐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公元1063年3月辛未日,赵祯病死于汴京宫中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曙即位,进曹皇后为太后,丧礼必须从简。赵祯死后的庙号为仁宗。
~—~—~—~—~—~—~—~—~—~—~—~—~—~—~—~—~—~—~—~—~—~—~
英宗赵曙。宋英宗,名赵曙(公元1032~1067年),仁宗养子。仁宗病死后继位。在位4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永厚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
赵曙,太宗重孙,商恭靖王赵元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13子。年幼时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后归家。5岁时,仁宗赐名为宗宝(一为宗实)。公元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史。公元1055年被立为太子。仁宗于公元1063年3月病死,他于同年4月壬申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治平”。
赵曙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曾公亮、文彦博等,政治守旧,不思改革,但与辽,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公元1066年11月,英宗病倒,即命学士张文定前来。英宗神情凄惨,靠在茶几上对张文定说:“好久不见学士了。”又指着榻上的一张纸。张文定见上面写着:“明日降诏立皇太子:”八字,却没有写上皇太子为何人,知道是要征求自己的意见。他就极力称赞皇上的长子赵顼,赵曙点头表示同意。张文定捧纸清赵曙写上,赵曙已无力运笔,只写了三个笔划最简单的字:“大天王"。
公元1067年正月丁巳日,赵曙病死于汴京宫中的福宁殿。赵曙死后的庙号为英宗。
~—~—~—~—~—~—~—~—~—~—~—~—~—~—~—~—~—~—~—~—~—~—~
神宗赵顼。宋神宗,名赵顼(公元1048~1085年),原名仲铖。英宗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
神宗赵顼,先后封为淮阳王、颖王。英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他喜欢读《韩非子》一书,读后说:“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英宗于公元1067年正月丁巳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熙宁”。
赵顼即位后,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严重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当时,有个地方发生地震和山崩,保守派就说这是王安石变法不当,引起老天发怒。
公元1073年,河北地区遭受大早,灾民被迫逃荒。有个保守派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呈送给赵顼说:“早灾是由于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只要停止变法,罢免了他,老天一定会降雨消灾。”曹太后和高太后也在赵顼面前哭诉王安石搞乱了天下,要求停止新法。神宗动摇了,王安石先后两次被迫辞职,以后就一直没有出来做官。王安石辞官后,赵顼还把大部分新法维持了近十年,直到他死去。
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前期任用王韶,获得了熙河战役的胜利,收复了两千里故汉地。后期任用宦官李宪,因指挥失当在灵武遭致惨败。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达旦未眠,因此得病。
公元1085年2月神宗病重,3月立子赵佣为太子,嘱咐由高太后协同处理国事。戊戌日,病死于汴京宫中的福宁殿。赵顼死后的庙号为神宗。
~—~—~—~—~—~—~—~—~—~—~—~—~—~—~—~—~—~—~—~—~—~—~
哲宗赵煦。宋哲宗,名赵煦(公元1077~1100年),原名佣。神宗第6子。神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永泰陵(今河南省巩县堤东保)。
赵煦,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神宗于公元1085年3月戊戌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祜”。
赵煦即位时,年仅9岁,由高太后执政。有一天,按照礼仪应由他接见契丹使者。臣子蔡持正恐怕赵煦年幼,见了辽人的容貌、服饰奇异会受惊吓,出洋相,有损国威,就先一日对赵煦仔细地介绍契丹使者的容貌和服饰,请他不要惊奇,还重复讲了几十遍。哲宗听了不做声,等蔡持正不讲了,赵煦忽然严肃地问道:“契丹使者是人吗?”蔡持正回答说:“当然是人。”赵煦说:“既然是人,我怎么会怕他呢?”蔡持正没想到9岁的赵煦竟有如此主见,忙惶惶然退下。
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第二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要“绍述”(继承)神宗之志,他恢复了青苗、免役等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起用章悼、曾布等新党执政,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人,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加强西北防务,击退西夏的攻掠。在对内对外方面,他对新法都有所继承。
公元1099年冬,哲宗病倒。第二年正月已卯日病死于汴京,终年24岁。赵煦死后的庙号为哲宗。
~—~—~—~—~—~—~—~—~—~—~—~—~—~—~—~—~—~—~—~—~—~—~
徽宗赵佶。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让)。
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时称六贼。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 定司马光、文彦博等臼余人为”元祜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
赵佶生活穷奢极侈,和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派朱勋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园林,名为“艮岳”,将北宋政府历年积蓄的财富很快挥霍一空。“花石纲”又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谁家只要有一花一石被看中,朱励就带领差役闯入民户,用黄纸一盖,标明这是皇上所爱之物,不得损坏,然后拆门毁墙地搬运花石,用船队运送汴京。有一次船运一块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强征了几千民夫摇船拉纤,遇到桥梁太低或城墙水门太小,朱励就下令拆桥毁门。有的花石体积太大,河道不能运,朱励就下令由海道运送,常常船翻人亡。人民在此残害之下,痛苦不堪,爆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赵佶又派兵进行了血腥镇压。
赵佶还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赵佶是个书画家,他的正书称为“瘦金体”,并最擅长于花鸟画。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赵佶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赵佶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赵佶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赵佶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赵佶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赵佶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晦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
公元1127年7月,赵佶要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并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宋高宗)快来援救父母。”赵佶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赵佶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赵佶被囚禁了9年。
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
钦宗赵桓。宋钦宗,名赵桓(公元1100~1161年),原名宣,又名垣。徽宗长子。由徽宗禅位于他。在位2年,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
赵桓,公元1125年12月辛酉日。受徽宗禅让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靖康”。
赵桓即位时,金兵正围攻汴京,他胆怯,准备南逃,被太常少卿李纲劝阻。在军民强烈要求抗战的呼声下,他被迫起用李纲主持城防,击退了金兵。但他又以割让太原等三镇、赔款几十万为条件,向金屈膝求和,并且制止各路援军前乘支援。金军北退后,他罢免李纲,同时也杀或贬黜了蔡京、童贯等贼臣。
公元1126年,金军听到他们所害怕的李纲被罢免,再次大举南侵。他又怕又急,忙采纳投降派建议,派弟弟赵构到金军统帅宗望处去谈判求和。
11月,金兵围困汴京,猛烈攻城,而宋军军心涣散,3万禁卫军逃亡了一大半,使赵桓束手无策。这时,京城中有个名叫郭京的龙卫兵小卒,胡说他能施六甲法,只要用7777个人就可以活捉金军统帅,打退金军。又说要选定黄道吉日,派六甲兵三百奔袭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直捣金国腹地。赵桓竟对此鬼话深信不疑,授予官职,赐给金银财帛几十万,命他招募六甲兵。郭京招募一批地痞无赖拼凑成军,一经交战就大败而逃金兵趁机掩杀过来,郭京借口出城抵敌,向南逃遁了。宋军来不及关上城门,金兵就趁机攻入了汴京。军民纷纷要求进行巷战,赵桓不允,派宰相何栗去金营求和。金统帅宗翰、宗望要赵桓亲自去金营,赵桓只得痛哭一场,带了大臣尹捧求降书,到金营跪拜称臣求和。宗翰勒令他割地赔款,他都一一答应。接着,金军查封了府库中的金银财物,勒索去金1千万锭,银2千万锭,绢1千万匹。赵桓更派出大批官员,三番五次地帮助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僧人、百姓家查抄,搜括了20几天。金军犹不满足,还杀死了四个宋朝官员。
公元1127年春,金军又命令赵桓去金营,赵桓一到,就被扣押了起来。几天以后,赵佶也被押送到金营。金太宗下令废赵佶和赵桓为庶人,于三月底押回北方。赵桓又被侮辱性地封为重昏侯,后迁往韩州监禁,不久迁往五国城。几年后赵桓又被迁往燕京,受尽了精神折磨。
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命令赵桓任骑兵小队长,使之在校场中狂驰不已,最后坠落地上,死于乱蹄之下。死后一年,金太宗将他葬于巩、洛之原。后又由金世宗将他的坟墓迁到今河南省巩县北宋帝陵区。赵桓死后的庙号为钦宗。
南宋帝王简介
南宋(公元1127~279年,共153年)。南宋是北宋王朝的继续,它着力经营长江流域,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但在军事上却一直屈服于北方强敌,最终为元所灭。南宋共九帝,其中病死的6帝,国亡跳海而死的1帝,在元军追击下惊吓而死的1帝,被俘后又被冤杀的1帝。
高宗赵构。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高宗赵构,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但高宗与其父、兄(徽、钦二帝)一样,畏敌如虎,为保皇位而一味求和苟安。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象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果真对皇帝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死后的庙号为高宗。
~—~—~—~—~—~—~—~—~—~—~—~—~—~—~—~—~—~—~—~—~—~—~
孝宗赵昚。孝宗,名赵昚(公元1127~1194年),初名伯琮,后改名玮,赐名无,字元永。高宗养子,受高宗内禅而继位。在位27年,病死,终年68岁。葬于永阜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寿王赵德芳六世孙,秀王赵子偁子,封为建安郡王,生于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高宗无子,将他收为养子。他曾上书高宗反对与金国议和。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受高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
孝宗继位后,决心改变高宗屈辱求和的国策,试图出兵恢复中原,光复河山。他首先为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溢号为“武穆”,并削去秦桧官号,大快了人心。随后起用抗战派将领张俊,发动抗金战争。但出兵不久,却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北)被金军击败。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金兵大举南下,宋军损失惨重。孝宗的决心又告动摇,便罢免了张俊,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等人,并以割地纳贡,自称侄皇帝为条件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以后,宋金处于休战状态,他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高宗病死,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又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宫,继续为高宗服丧。赵惇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6月,孝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重华殿。孝宗也算是个颇有作为之人,有志恢复,可惜此时的南宋已经今非昔比。经过高宗秦桧二十余年对抗金势力的折腾摧残,抗金名将和主战派大臣杀的杀、罢的罢、老的老、亡的亡,军心民气早已衰竭。
~—~—~—~—~—~—~—~—~—~—~—~—~—~—~—~—~—~—~—~—~—~—~
光宗赵惇。宋光宗,名赵惇(公元1147~1200年),孝宗第三子。受孝宗内禅而继位。在位5年,又退位,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光宗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即位时,他年43岁,却头发已白。臣下献上一种能使准确性转黑的药(可能是何首乌),他不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教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后,光宗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光宗和太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6月孝宗病重时,他拒绝前去探望。孝宗死后,他又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并使满朝大为骚动。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门事韩侂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光宗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太皇太后同意,光宗禅位,称太上皇,闲居寿康宫。他每回忆起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即宋宁宗)从郊外祭祀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光宗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光宗大怒说:“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们的”一拳挥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病死于临安寿康宫。
~—~—~—~—~—~—~—~—~—~—~—~—~—~—~—~—~—~—~—~—~—~—~
宁宗赵扩。宁宗,名赵扩(公元1168~1224年),光宗次子。光宗退位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终年57岁,葬于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宁宗赵扩,曾封为嘉王,平阳王。光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光宗退位后,由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当太皇太后宣布让他即位时,他连说:“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命令左右说:“拿皇袍来,由我亲自替他穿上。”他又急忙拉住韩侂胄的手臂求助,又绕着殿柱躲避。太皇太后呵令他站住,并流着泪说大宋王朝延续到今天的不易,韩侂胄也在一旁百般劝说。他见太皇太后的决定已经不可改变,才穿上皇袍,叩太皇太后,嘴里还喃喃自语:“使不得,使不得。”经韩侂胄拖拉,他才走出内宫,登朝堂即位。
宁宗即位后,重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二臣。后赵,韩斗争激烈,宁宗便罢免赵汝愚,重用韩侂胄,由韩侂胄专擅朝政。宁宗又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史称“庆元党禁”。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4月,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贬秦,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有力的打击了主和派,大快了人心。同年5月,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后因韩侂胄用人不当,于第二年被战败。杨皇后与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趁机杀死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与金订定了屈辱了“嘉定和议”。
宁宗比较能够顾及民间的疾苦。有一年元宵节,他独自对着蜡烛清坐着。太监劝他设宴过节,热闹一番,他说:“宫外百姓没有饭吃,我能安心宴饮吗!”宁宗平时在后宫走动,总命令两个太监背着两架小屏风作为前导。到了哪里,就将它们坚起,上面写着“少吃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遇到妃子劝他吃生冷食物和饮酒时,他就指着屏风拒绝。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8月,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
~—~—~—~—~—~—~—~—~—~—~—~—~—~—~—~—~—~—~—~—~—~—~
理宗赵昀。理宗,名赵昀(公元1205~1264年),初名与莒,又名贵诚。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继位。在位40年,病死,终年60岁。葬于永穆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理宗赵昀,太祖10世孙,山阴尉赵希卢子。宁宗原立赵询为太子,后赵询夭折,另立宗室子赵宏为太子。赵宏因与权臣史弥远不和,又被史弥远废黜。史弥远从浙东访得赵昀,便将他接回临安,由宁宗收为养子,在宫中受教育,后封为沂王,立为太子。宁宗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8月病死,他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庆。”
理宗即位后,仍由史弥远专权,他只顾沉湎于酒色,享乐于后宫。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史弥远死后,他才亲政。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南宋联合蒙古攻灭了金朝。又乘蒙古军主力北还之际,向蒙古人发起了进攻,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原北宋的西京、 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不过很快就被蒙古军所驱逐,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南下征服宋朝,从此拉开了蒙宋战争序幕。 理宗初期任用孟珙、余阶等人抗蒙,尚能维持局面。后来,他信用丁大全,内侍董宋臣,晚年更是将朝政委托给奸相贾似道,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以致政治黑暗,忠臣受屈,蒙古军不断攻逼,境土日蹙,南宋王朝日益衰落。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蒙哥汗弟忽必烈进围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并准备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理宗万分慌张,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分屯兵汉阳(今湖北汉阳)以援鄂州。正逢蒙哥病死,忽必烈急忙去争位,就与贾似道和谈。贾似道擅自以宋理宗向蒙古称臣和赔款的屈辱条件求和。昏溃的理宗对前线战况毫无所知,贾似道回朝后还被晋官加爵。
自从所谓鄂州大捷之后,理宗很快忘了掉了国难,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宦官董宋臣之流就在宫中兴建芙蓉阁,香兰亭,供理宗离享乐。有一次,理宗召了一群娼妓进皇宫。侍郎牟子才上奏折进谏,并说:“这都是董宋臣在引诱陛下。”理宗不听,牟子才又画了一张《高力士脱靴图》献上。董宋臣见大怒,哭着对理宗挑拨说:“牟某把陛下比作唐明皇,阎妃为杨贵妃,臣为高力士,他自己以李白自居”理宗从此就排斥了牟子才。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理宗因嗜欲过度而得病,下诏征求名医进宫,有能为他治好病的,赐给良田,金银财帛,授以高官厚禄,但是,无一人来应征。不久,理宗死于临安。
~—~—~—~—~—~—~—~—~—~—~—~—~—~—~—~—~—~—~—~—~—~—~
度宗赵禥。度宗,名赵禥(公元1240~1274年),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理宗养子。理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0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永绍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度宗赵禥,太祖11世孙,荣王赵与丙子,被理宗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公元1260年理宗在位时,被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
度宗即位后,孱弱无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朝。后来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为他在西湖葛岭建筑了绝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至使朝政昏暗。
而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南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包围襄阳,次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北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宋朝处于灭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
~—~—~—~—~—~—~—~—~—~—~—~—~—~—~—~—~—~—~—~—~—~—~
恭帝赵显。恭帝,名赵显(公元1271~1323年),度宗子。度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年,被元军桴后送西藏为僧,又被冤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
宋恭帝赵显,曾封为嘉国公。度宗病重时,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度宗长子赵是继位,度宗只得按贾似道的意思立赵显为皇太子。度宗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7月病死后,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德祐”。 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初年实际上仍由贾似道专权。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12月攻下鄂州后,沿汉水长驱直入,沿途宋将纷纷降元。太学生和群臣上表,一致要贾似道亲自督师抗元,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贾似道又被大败于丁家州(今安徽芜湖),宋军主力尽丧,元军势如破竹,进逼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恭帝随谢太皇太后投降。2月,他和母亲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5月到达大都,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公元1282年12月,恭帝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了解了自己过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处境,心情凄伤,抑郁不开。当南宋旧臣汪水云被释放回江南时,他曾作诗相送: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表露了他怀念故国故土,而以无法归去的悲苦思绪。
公元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担心留着他将成为后患,准备除掉他。他得知这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元世祖的疑虑。元世祖应允,于同年12月遣送他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他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寂的庙宇生活,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多年的苦读,使他通晓了藏文,贯通了佛学,成为佛门学问僧,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他进而从事佛经的翻译,译成《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问世,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 据说,恭帝在西藏为僧时,一次,元朝皇族赵王经过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作陪,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明宗经过,十分喜爱这刚生下的婴儿,便要了去作为养子,取名为妥欢贴睦尔,就是日后的元顺帝。又说明成祖朱棣在观看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顺帝画像时惊异地说:“他怎么不象元朝列帝而象宋朝列帝?”不过,不少学者认为此说不可靠。
公元1323年,恭帝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之灾,被屈杀。藏史学家都对他的冤死而深表同情。纵观恭帝一生,就地位而论,他从南宋的皇帝被降为元朝的臣子,最后成为吐蕃的佛门高僧,不可为不奇特;就居住的地方而论,他从景色如画的江南迁居北方的幽燕,又迁居于天高云淡的蒙古高原,最后长期定居于西藏境内,不可谓不罕见;从相处的民族而论,他出身汉族,后和蒙古族相处,最后与藏人生活在一起,不可谓不富于传奇性。恭帝一生的经历,在中国列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就他本身而言,坎坷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幸,然而,就历史作用而言,他却为增进汉、蒙、藏等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恭帝又史称少帝、幼帝。
~—~—~—~—~—~—~—~—~—~—~—~—~—~—~—~—~—~—~—~—~—~—~
端宗赵昰。端宗,名赵昰(公元1268~1278年),度宗长子,恭帝兄。恭帝被元掳往北方,陆秀夫等拥立他为帝。在位3年,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终年11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赵昰,曾先后被封为吉王、益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进逼临安时,他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逃福建。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伯颜派兵追赶,未果而还。3月,赵昰等人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沧陷,恭帝被掳往北方。5月,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景炎”。
端宗在位时,年仅8岁,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他只得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远走占城(今越南境内)。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一天夜间,坐船不慎被颠覆,端宗落入海中,后被左右救起,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而且就此起病,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雷州湾),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
帝昺,名赵昺 (公元1271~1279年),度宗子,端宗弟。端宗死后继位。在位2年,在元军追击下,由大臣陆秀夫背着投海而亡,终年9年。墓在今广东深圳赤湾村。
赵昺,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病死,他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
2月6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帝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不知这是真是假,又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粮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
南宋灭亡,不过又有学者认为南宋灭亡时间应该为公元1276年。帝昺尸体的下落如何,后人众说纷纭。传说帝昺入海后数天,尸体漂到海边的赤湾村,面目已经腐烂,但是身穿着龙袍。当日,附近天后庙的栋梁突然塌倒掉地,庙祝及当地父老慌忙问卜。回答说是:“漂来之尸乃帝昺之骸,天后娘娘特献栋梁为棺。”父老即以倒地的栋梁制棺装殓帝昺尸,葬于天后庙西山脚处。这天后娘娘灵之说自然纯属迷信,但这传说中帝昺的葬处近年来已得到证实。1963年年8、9月间,我国在这一带驻军的一位炊事员上西山砍柴,偶然发现了掩映在荆丛中的帝昺陵。
北宋 (960——1127)
赵弘殷─┬─(1)宋太祖赵匡胤
│960─976

└─(2)宋太宗赵光义─┬─(3)宋真宗赵恒───(4)宋仁宗赵桢
976─997│998─10221023─1063

└─商王赵元伤───濮王赵允让─┐
┌─────────────────────────────────────────────┘
└─(5)宋英宗赵曙───(6)宋神宗赵顼─┬─(7)宋哲宗赵煦
1064─10671068─1085│1086─1100

└─(8)宋徽宗赵佶─┬─(9)宋钦宗赵桓
1101─1125│1126─1127

└─[南宋]高宗赵构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 (1127——1279)
中经五世
┌─宋太宗────────(1)宋高宗赵构
│1127─1162
│中经六世
└─宋太祖─┬──────(2)宋孝宗赵昚───(3)宋光宗赵惇───(4)宋宁宗赵扩
│1163─11891190─11941195─1224

│中经九世
└───┬──(5)宋理宗赵昀 ┌─(8)宋端宗赵昰
│1225─1264│1276─1278
││
└──福王赵与芮───(6)宋度宗赵禥─┼─(7)宋恭宗赵顯
1265─1274│1275─1276

└─(9)宋祥兴帝赵昺
1278─1279───元灭南宋 南宋亡
谱表: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927——976.12 50岁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开宝(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
生卒:939——997.3 59岁
在位:976.12——997.3
太平兴国(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生卒:968——1022.2 55岁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六子
(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岁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祐(1034——1038)
宝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皇祐(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祐(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为养子
(5)宋英宗赵曙
生卒:1032——1067.1 36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
生卒:1048——1085.3 38岁
在位:1067.1——1085.3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长子
(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
生卒:1077——1100.1 24岁
在位:1085.3——1100.1
元祐(1086——1094.4)
绍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8)宋徽宗赵佶
生卒:1082——1135 54岁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
生卒:1100——1156 57岁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赵构
生卒:1107——1187 81岁
在位:1127.5——1162.6
建兴(1127.5——1130)
绍兴(1131——1162)
禅位于子
养子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62.6——1189.2
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禅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赵惇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89.2——1194.6
绍熙(1190——1194)
被废
三子
(4)宋宁宗赵扩
生卒:1168——1224.8 57岁
在位:1194.7——1224.8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养子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
生卒:1205——1264.10 60岁
在位:1124.8——1264.10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祐(1241——1252)
宝祐(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
生卒:1240——1274.7 35岁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赵显
生卒:1271——1323 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祐(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后被冤杀
长兄
(8)宋端宗赵昰
生卒:1268——1278.4 11岁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9)宋祥兴帝赵昺
生卒:1271——1279.2 9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
太祖 成吉思汗太宗 窝阔台定宗 贵由宪宗 蒙哥
世祖 忽必烈成宗 铁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文宗宁宗顺帝
元朝帝王简介
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自成吉思汗建蒙古国起(公元1206年),共163年。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它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王朝,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包括今西藏和云南,北面包括整个西伯利亚,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元朝为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统治残暴,致使元王朝短命。
元朝共16帝,其中病死的11帝;在内争中被杀死的2帝;被毒死的1帝;下落不明的1帝;远征中伤重而死的1帝。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1205年、1207年、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1218年,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
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
太宗窝阔台(1186年~1241年)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尔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在1229年的库里尔台大会中被推举为继任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
1230年,亲伐金。1231年召开官山(今内蒙古九十九泉)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金。三年内占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带。1234年冬联合南宋攻蔡州,哀宗自缢,金亡。但与此同时,由於与南宋接壤,使双方的冲突日渐加剧,也拉开了双方往後45年不断争战的序幕。在南方战线僵持不下之时,蒙古大军的铁蹄转往东方的高丽,并使他们臣服,西线方面,蒙古大军完全控制了波斯,并继续西进,佔领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俄罗斯的全部,以及波兰和匈牙利的全境。
1241年,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使他的西征进程被逼中止。当时大军正朝往维也纳推进,但为了赶返参加位於蒙古的库里尔台大会而急忙撤军,自此以後,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踏足这片土地。
窝阔台死后五年,一直都由他的皇后乃马真专政,直到他的儿子贵由继任为止。
在位期间,制定蒙古地区值百抽一的赋税制,无水处挖井,迁牧民居住。设驿站,制定乌拉制(驿站服役),加强了蒙古本土与占领地区之间的联系。1235年筑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万安宫。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调,麻合没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赋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立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始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为衍圣公,修孔子庙,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任本地议事官外,还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为加强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任命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设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汉民"。1238年,将中原课税以二百二十万两卖给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并命他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1240年命张柔伐宋。
~—~—~—~—~—~—~—~—~—~—~—~—~—~—~—~—~—~—~—~—~—~—~
昭慈皇后。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4年),公元1242年执政,公元1246年去位。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
定宗贵由。出生:公元1206年,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公元1246年登基,公元1248年去位。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
钦淑皇后。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3年),公元1248年执政, 公元1251年去位。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
宪宗蒙哥。出生:公元1208年,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公元1251年登基,公元1259年去位。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
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
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
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
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
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 ,时年80岁。
~—~—~—~—~—~—~—~—~—~—~—~—~—~—~—~—~—~—~—~—~—~—~
成宗铁木耳。出生:公元1265年,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公元1294年登基,公元1307年去位。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
元武宗(1308年~1311年),孛儿只斤氏,名海山(1280年~1311年),第八位统治中国的元朝皇帝,乃元世祖之曾孙,元成宗侄,元顺宗之长子。谥号“仁惠宣考皇帝”。
1307年的一场宫廷斗争中,中华文明面对一场大危险。忽必烈的孙子阿难答倾向于伊斯兰教。他能熟悉《古兰经》,并擅长于阿拉伯文,是宁夏的长官(达鲁花赤),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伊斯兰教热情宣传者。他的父亲元成宗为了使他转而皈依佛教,曾一度囚禁过他。元成宗死时,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但是他的侄儿海山获得了帝位,并处死他。中华文明避免了一场将会是很彻底的改变的危机。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时间,并不长,说来也怪,他的母亲答己皇后曾经请人给他算过命,结果是当皇帝没什么好结果。他即位的时候,就大肆的赏赐群臣和宗族,以至于国库空虚,最后为了满足贵族的贪婪欲望,就烂封爵位。武宗死后,传位给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视为仁宗,仁宗汉化很深,成为了一代仁君。
~—~—~—~—~—~—~—~—~—~—~—~—~—~—~—~—~—~—~—~—~—~—~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武宗的弟弟,出生于公元1285年,去世于公元1320年,公元1311年登基,公元1320年去位,死于1320年,时年36岁。元仁宗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第九位皇帝。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十一年,成宗死,回大都奔丧,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元武宗)为帝。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后,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取消尚书省,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延元年(1314年),开科举取士。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进行田产登记,史称“延经理”。出兵西北,击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后毁约将武宗子和世徙居云南,立己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为皇太子。
他在位时期,推行忽必烈的“汉法”政策,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使民族矛盾有所缓和,是元朝历代皇帝中的一位比较有为之君。元仁宗死後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在位9年。廟號仁宗。又尊稱普顏篤可汗(汗号)。
~—~—~—~—~—~—~—~—~—~—~—~—~—~—~—~—~—~—~—~—~—~—~
英宗硕德八剌。出生:公元1303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公元1320年登基,公元1323年去位。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出生:公元1276年-- 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公元1323年登基,公元 1328年去位。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
天顺帝阿剌吉八。出生:公元1320年--死亡:不详(在位1年),公元1328年登基,公元1328年去位。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1332),讳名图卜特穆尔,中国元代第十二代皇帝,1328年~1329年在位;后复位,在位时间为1329年~1332年,在位时间共计4年。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武宗海山次子,明宗之弟。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武宗子为帝,遣使至江陵迎接入都。八月,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等拥立泰定帝子阿速吉八于上都,发兵攻大都。九月,图帖睦尔接帝位于大都,改元天历,在燕铁木儿及其所属钦察军团和一部分武宗旧部的支持下,击败王禅、倒剌沙等,取上都;接着又调兵平定了四川、云南的反对集团。
天历二年(1329),武宗长子和世瓎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当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县北)时,名义上已逊位的图帖睦尔与燕铁木儿前往迎接,伺机毒死明宗。于是图帖睦尔复于八月即位于上都。次年,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他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颇有意于兴文治。但元文宗崇尚佛教,走向极端,一是帝师规格太高,二是某些徒属依权恃势,为非作歹,三是滥做佛事,耗资巨大,四是干预朝政,五是创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全国共设置16所,“秩正三品”。僧尼可免一切差徭,而其它宗教则奉行祖制。当时色目人在朝廷上的政治势力被削弱,而钦察官僚集团则权势大增。燕铁木儿擅权恣纵,政事一决于他,故吏治继续败坏,财政愈趋竭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一直很尖锐。
元文宗死于1332年9月,终年29岁,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尊号(汗号)札牙笃汗。
~—~—~—~—~—~—~—~—~—~—~—~—~—~—~—~—~—~—~—~—~—~—~
元明宗和世瑓。出生:公元1300年,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公元1329年登基,公元 1329年去位。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
文宗图帖木尔。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3年),公元1329年登基,公元1332年去位。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根据丞相的策略,“先让后取”,让位于明宗,后鸩之,再次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
宁宗孛儿只斤懿磷质班(公元1326~1332年),元明宗和世?次子,文宗图帖睦尔侄;母乃蛮真氏,名八不沙。文宗于公元1332年8月病死后,群臣遵照遗嘱,于同年10月庚子日奉他即位于大明殿,时年7岁,在位仅2个月。
公元1330年懿磷质班被封为鄜王,文宗十分喜爱他,于是留京师。公元1332年(至顺三年)8月文宗病危之际,深悔当年毒死明宗和世梀之事,就对皇后、皇子及丞相燕铁木儿说:“燕帖(铁)古思虽然是我儿子,然今日之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你辈如爱我(朕),立明宗之子,使绍兹大位,则朕(我)见明宗于地下亦可有辞以对。”燕铁木儿因参与其喋血计划谋害明宗和世球而心中恐惧,担心明宗之子立后将对他治罪,因此就将遗诏秘而不发,暂请皇后卜答失里主政。同时,他把持朝政,欲立文宗之子古剌答纳(即燕铁古思)为帝。前此,文宗为表示对燕铁木儿的宠幸,让自己儿子古刺答纳到燕铁木儿家居住,并改名为燕铁古思;同时文宗又诏养燕铁木儿之子答剌海为子,以示亲热和关系的密切。
文宗死后,燕铁木儿为了继续专权,就请求皇后卜答失里立她子燕铁古思为帝,卜答失里为了执行文宗的遗诏,予以拒绝。由于当时元明宗的长子妥憎帖睦尔远在广西静江,而次子懿磷质班又深得文宗宠爱,曾受封为鄜王,加上午少,故燕铁木儿不得已也从之立他,并于公元1332年10月,卜答失里就奉文宗遗诏拥立7岁的懿磷质班为帝,是谓宁宗,由太师燕铁木儿和太傅伯颜执政,卜答失里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懿磷质班即位后就娶了一位皇后,叫弘吉刺也忒迷失,也只有7岁,一对幼小皇帝皇后终日在宫中玩耍,这在元朝历史上是件趣闻。公元1332年底,在位仅43天的懿磷质班患病而死于大都宫中,死时年仅7岁,葬于起辇谷。公元1337年迫谥为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宁宗。
~—~—~—~—~—~—~—~—~—~—~—~—~—~—~—~—~—~—~—~—~—~—~
元顺帝(1320年~1370年),又称元惠帝(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帝),讳名托欢特穆尔,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名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乌哈噶图,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年。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一个“顺帝”的谥号,但蒙古人不接受。另外,北元传了五代才亡国。
至顺元年(1330年)他的母亲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静江(广西桂林)。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至顺四年(1333)六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的叛乱一直到元统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后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独秉国政,专权自恣,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为了加强统治,他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和喂养马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后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支持脱脱逐走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由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泛滥,国库空虚。他被迫于十年改变钞法,十一年(1351年)用贾鲁修治黄河。钞法变更,导致物价上涨;修河时紧工迫,官吏乘机对百姓敲诈勒索,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顺帝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
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势力壮大,渐次统一南方,元王朝已无力对抗。顺帝听信谗言,贬脱脱,于是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谋废顺帝,事败被杀。其后,宫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两派矛盾尖锐化,顺帝的号令已失去作用。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南方,责令北伐,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顺帝夜半开大都的建德门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于洪武二年(1370年)因痢疾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去世。
顺帝前期为权臣伯颜所控制,对伯颜的倒行逆施不发一言。但是伯颜死后,顺帝并未改弦易张。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学“行房中运气之术”,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如果说崇祯是太“有为”而导致亡国的话,顺帝就是太“无为”了。而且他的这种“无为”简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当明军刚刚攻克通州就吓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
蒙古 (1206——1270)
(姓氏:孛儿只斤)
(1)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3)太宗窝阔台汗───┬───(5)定宗贵由汗
1206─1227│1229─1241│1246─1248
│││
│(4)乃马真后───┘  (6)海迷失后
│1241─12461248─1251

└───(2)拖雷(监国)───┬───(7)宪宗蒙哥
1228│1251─1259

└───(8)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改国号为元
1260─1264───元统一全国
元(1271——1368)
(1)元世祖忽必烈
───
──────□─────
─┬─
─────□────
───
(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
───
(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
1264-1294

1324─1328
1328

├─
─────□────
─┬─
(3)元武宗海山
─┬─
(9)元明宗和世瓎



1308─1311

1329







└─
(8)元文宗图帖睦尔



1328─1331




└─
(2)元成宗铁穆耳
└─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5)元英宗硕德八剌

1294─1307
1312─1320
1321─1323

┌─
───────────
───
────────────
───
──────────
───
──────────────
───
───────────


[北元]
├─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
(1)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
───
(2)元脱古思帖木儿
───
(3)元恩克卓里克图
───
(4)元额勒伯克


1333─1370
1370─1377
1378─1388
1388─1391
1392─1400


┌─
──────────
───
──────────────
───
───────────

└─
(10)元宁宗懿麟质班
└─
(5)元坤帖木儿汗
1332
明灭元 元亡
1401─1403
鞑靼灭北元 北元亡
谱表:
蒙古(公元1206——1270年)
都城:斡难河
(姓氏:孛儿只斤)
(1)蒙古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
生卒:1162——1227.7 66岁
在位:1206——1227.7 22年
四子
(2)蒙古拖雷(监国)
生卒:?——1232.9 ?岁
在位:1227.7——1229.8 2年
三兄
(3)蒙古太宗窝阔台汗
生卒:1186——1241.11 56岁
在位:1229.8——1241.11 12年

(4)蒙古昭慈皇后脱列哥那乃马真(称制)
生卒:?岁
在位:1242.12——1246.6 4年
长子
(5)蒙古定宗贵由汗
生卒:1207——1249.2 43岁
在位:1246.7——1249.2 3年

(6)蒙古钦淑皇后海迷失(称制)
生卒:?岁
在位:1249.3——1251.5 2年
堂弟
(7)蒙古宪宗蒙哥
生卒:1207——1259.7 52岁
在位:1251.6——1259.7 8年
攻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
八弟
(8)元世祖忽必烈
生卒:1215——1294.1 80岁
在位:1260.3——1271 11年
中统(1260.5——1264.9)
迁都,改国号为“元”
元(公元1271——1368年)
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郊)
(姓氏:孛儿只斤)
(1)元世祖忽必烈
生卒:1215——1294.1 80岁
在位:1271——1294.1 23年
至元(1264.10——1294)

(2)元成宗铁穆耳
生卒:1266——1307.1 42岁
在位:1294.4——1307.1 13年
元贞(1295——11297.1)
大德(1297.2——1307)

(3)元武宗海山
生卒:1281——1311.1 31岁
在位:1307.5——1311.1 4年
至大(1308——1311)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生卒:1285——1320.1 36岁
在位:1311.3——1320.1 9年
皇庆(1312——1313)
延祐(1314——1320)

(5)元英宗硕德八剌
生卒:1303——1323.8 21岁
在位:1320.3——1323.8 3年
至治(1321——1323)
被奸党弑杀
堂叔
(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生卒:1276——1328.7 53岁
在位:1323.9——1328.7 5年
泰定(1324——1328.1)
致和(1328.2——1328.8)
被弑杀

(7)元幼主阿速吉八
生卒:1320——1328.9 9岁
在位:1328.9 1个月
天顺(1328.9)
被杀
堂兄
(8)元文宗图帖睦尔
生卒:1304——1332.8 29岁
在位:1328.9——1328.12 3个月
天历(1328.9——1330.4)
被迫退位

(9)元明宗和世
生卒:1300——1329.8 30岁
在位:1329.1——1329.8 8个月
天历(1328.9——1330.4)
被毒杀

(8)元文宗图帖睦尔(复位)
生卒:1304——1332.8 29岁
在位:1329.8——1332.8 3年
至顺(1330.5——1332.9)
被杀

(10)元宁宗懿麟质班
生卒:1326——1332.11 7岁
在位:1332.10——1332.11 43日
至顺(1332.10——1332.11)
被杀
权臣 燕铁木儿(专权)
在位:1332.11——1333.6 7个月
至顺(1332.12——1333.6)
(11)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生卒:1320——1370.4 51岁
在位:1333.6——1368.7[闰]
至顺(1333.6——1333.9)
元统(1333.10——1335.10)
至元(1335.11——1340)
至正(1341——1368.7[闰])
明军攻入都城时,逃出大都
明灭元 元亡
北元(公元1368——1635年) 共两百六十八年
都城:和林
(姓氏:孛儿只斤)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生卒:1320——1370.4 51岁
在位:1368.7[闰]——1370.4 2年
至正(1368.7[闰]——1370.4)

(1)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
生卒:1338——1378.4 41岁
在位:1370.4——1378.4 8年
宣光(1370.4——1378.4)

(2)北元后主乌萨哈尔汗脱古思帖木儿
生卒:?——1388.4 ?岁
在位:1378.4——1388.4 1年
天元(1379——1388)
于1388年4月被也速迭儿袭杀

(3)北元卓里克图汗恩克
生卒:?岁
在位:1388─1391 3年

(4)北元额勒伯克汗
生卒:?岁
在位:1392─1400 8年
被杀

(5)北元坤帖木儿汗
生卒:?岁
在位:1401─1403 2年
臣下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
后事资料异说多,不明
(6)乌力吉帖木儿汗
(7)德勒伯克汉
(8)惟拉台汗
(9)阿岱汗
(10)岱总汗
(11)马卡库里汉
(12)满都古勒汗
(13)莫伦汉
(14)达延汗
(15)博迪汗
(16)达来孙汗
(17)图门汗
(18)布彦彻臣汗
(19)林丹汉
北元灭亡
明朝皇帝
太祖 洪武惠帝 建文成祖 永乐仁宗 洪熙
宣宗 宣德英宗 正统/天顺代宗 景泰宪宗 成化
孝宗 弘治武宗 正德世宗 嘉靖穆宗 隆庆
神宗 万历光宗 泰昌熹宗 天启思宗 崇祯
明朝帝王简介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它前朝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发达。但在中后期,却闭关自守、日益衰败,使中国失去了领先于世界的地位,被欧州迎头赶上并超出。明朝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的时期,它加强了对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对现今中国版图的奠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朝共16帝,其中病死的13帝;国亡自缢而死的1帝;内争中战败后下落不明的1帝;被废黜后气死的1帝。在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各自的政权,史称南明(公元1644~1664年,共21年)。南明共6帝,被杀的3帝;被俘后自杀的2帝;死因不明的1帝。
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值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红巾风暴席卷江淮平原。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击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整个队伍的控制权。
此后,朱元璋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扩充队伍,领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权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应天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363至1367年间,朱元璋先在鄱阳湖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自称吴王。后又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沉杀韩林儿,全据长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徐达、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都城。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大漠,元灭亡。此后,朱元璋又用10几年的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他在位期间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国之后,他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等酷刑。朱元璋称帝三十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如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朱元璋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继,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与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屡兴大狱,滥杀功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宠信,因而权势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员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径行。凡内外诸衙门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辄匿不奏闻。一时四方钻营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莫不争投门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十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党为题大开杀戒。于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又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总计先后株连蔓延被杀者共三万余人。蓝玉是功勋卓著的大将,被封为凉国公,同样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归来,夜扣喜峰关,关吏不即开门,遂纵兵毁关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朱元璋也将他杀了,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将几乎在这一案中被杀光。
在两案之外,开国功臣死于非命的还有不少。明朝开国功臣侥幸得以善终者,惟有汤和、耿并文等寥寥数人。朱元璋如此杀戮功臣,实千古所未有。朱元璋认为用如此严厉的手段镇压臣下,整肃吏治,是治国之初所必要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严禁后人效法。朱元璋出身贫困,称帝后的生活还是较为朴素、节检,不喜欢饮酒。江南行省的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处理政事,学习治国,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赞同父亲大杀功臣。每当朱元璋要杀功臣时,他总是要加以劝阻,要求父亲以仁慈为本,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为此父子经常发生争执。据说一次朱元璋要惩处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标劝谏父亲。朱元璋不言语,第二天故意将一条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从此惊吓成病,抑抑而死。 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50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好幻想,作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又怕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将傅友德、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并规定谁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论处,格杀匆论,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从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长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死于南京西宫。 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朱元璋生前找了许多画工来画自己的像,画得都很逼真。由于朱元璋的相貌不雅,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资貌奇伟、奇骨冠顶”。就是说朱元璋有一幅非常特别的相貌,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发出冷酷的光。宽阔的下巴比上额还要长,谁看了都会吃惊,都要留下难忘的印象。所以画工画得越逼真,他越不满意。后来,有个画工猜中了他的心思,他画得面貌轮廓有些像朱皇帝,却一脸的和气,看上去慈祥仁爱,同时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很满意,命人临摹了很多份,分赐给诸子和王公大臣。所以,朱元璋像现有两种,一种是他的真面相(左图),另一种是美化之笔。
~—~—~—~—~—~—~—~—~—~—~—~—~—~—~—~—~—~—~—~—~—~—~
惠帝朱允炆。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孙,太祖病后继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吗。”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朝乾隆年间,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
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败侄儿建文帝后夺取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不过正如旧史家所说:“高(朱元璋)成(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样,是个值个肯定的人物。
朱棣(近年来学者考证,他实为高丽人公妃所生,为争夺皇位而自称太祖嫡子)十一岁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于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而获得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使朱棣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并屡次统帅诸将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镇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对,当建文帝的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并援引《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僵持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朱棣即位后,为清除建文余党采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宫三日,杀死了皇宫中大部分的宫人、女官和太监。接着,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齐泰、黄子澄先后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体)。兵部尚书铁铉被捕后押到京城,见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辩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朱棣又命人当场将他一刀一刀地割死。文学博士方孝孺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宫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几天后,朱棣命他为自己登极草拟诏书,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哭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不会写的。”朱棣说:“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声说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说完拾起笔写了几个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贼篡位”,气得下令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和门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杀死。对于愿意降服的建文帝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朱棣却又能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朱棣虽然对建文帝的削藩决定不满,但他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也决定削藩。朱棣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棣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重用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使许多太监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同时朱棣营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万里长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并重新修筑了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实际就是明代长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过五次漠北亲征也解除了元朝复辟势力的威胁。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虽然他已65岁,且久病风痹,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只利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太子朱高炽。朱棣死后,被谥为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公元1538年,嘉靖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历史上又惯称为永乐皇帝。
~—~—~—~—~—~—~—~—~—~—~—~—~—~—~—~—~—~—~—~—~—~—~
仁宗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1年,病死,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炽,公元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番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22年7月18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魂。
~—~—~—~—~—~—~—~—~—~—~—~—~—~—~—~—~—~—~—~—~—~—~
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死后继位,在位10年,病死,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长远来看,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太后方能决定。不久死于乾德宫。一代明主就这样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朱瞻基死后,被谥为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史又称宣德帝。
~—~—~—~—~—~—~—~—~—~—~—~—~—~—~—~—~—~—~—~—~—~—~
英宗朱祁镇。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死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绝,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
而当时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即景泰8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残酷习俗得以结束。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
代宗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明代宗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朱祁钰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朱祁钰商议,但是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他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被英宗下令拆毁。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朱祁钰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
明代宗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
~—~—~—~—~—~—~—~—~—~—~—~—~—~—~—~—~—~—~—~—~—~—~
宪宗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3年。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死,终年41岁。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就开始考虑如何废掉他,而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朱见浚被废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样不仅他的父亲夺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他父亲改元天顺,也将他改名朱见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顺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
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不顾明代宗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朱见深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 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为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严重,官吏对百姓的压榨,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并且这种情况不断恶化。百姓终于忍无可忍,荆襄爆发了刘千斤起义,广西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归于失败,但已经为明朝的政治敲响了警钟。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成化朝最显眼的两位人物都出自这次战斗的俘虏,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汪直,另一个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见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监汪直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由于起义的失败,起义军的成年男子被杀,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汪直就这样进宫做了太监。由于他善于钻营,而且又攀附上了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万贵妃,因此官运亨通。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而汪直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汪直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可以说汪直所到之处,就像闹了一场蝗灾。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弹颏,宪宗皇帝也因此对他失去了兴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监军过程中索性将他留在了边关,之后又将他贬到了南京,大太监汪直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
汪直走后,朝廷并没有安定下来,宪宗皇帝开始宠信佛道,任用奸佞。大批贤能之士或贬逐或罢官或去世,中难有直臣容身。许多社会无赖,骗子得以混进宫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败到了极点,当时百姓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将这些朝廷的蛀虫贬得一钱不值,这些大臣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经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其政治昏暗,奸臣当道,西厂横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贪污盘剥,加上连年的水、旱灾,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朱见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正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他紧紧笼络住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报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的早夭,为避免失宠,他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朱见深死后的庙号为宪宗。
~—~—~—~—~—~—~—~—~—~—~—~—~—~—~—~—~—~—~—~—~—~—~
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
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孝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荒淫过度而病死,终年30岁。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坐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後,後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公元1514年正月,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武宗正去豹房,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栅大焰火。他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希望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至国政于不顾,带着江彬等人到处巡花问柳,他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宫去,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个永平知府叫毛思义的,贴出安民告示说今后凡是没有官府文书,谁敢妄称皇上驾到,借故扰害百姓的,一律严惩不贷。这竟触怒了武宗,下令将毛思义逮捕下狱。一次武宗来到一个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凤儿,于是就纳凤儿为妃,并封凤儿的哥哥做官。谁知凤儿福薄,在反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氏,于是又纳刘氏为妃,而且对刘氏宠爱至极,后宫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有一次,武宗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在巡查的过程中正值鞑靼小王子带领五万大军南下骚扰。他心血来潮,亲自带兵赶到应州去迎战。这时,小王子已经退走,他却督军穷追,与小王子的小股部队接仗,杀死了对方十六个士兵,己方却死伤了数百人,武宗还认为打了大胜伏,命令金鼓齐鸣,凯旋回京,神气活现地对百官说:“朕在前线亲自斩杀了一敌兵,卿等知道吗?”又命令吏部加封朱寿为太师。又命礼部派遣朱寿前往京郊和山东巡查。遍观中国历史,放着皇帝不做而原做将军的恐怕只有武宗一人。群臣见武宗如此胡闹,太失体统,联名100多人上奏劝谏。武宗恼羞成怒,下令一一按名逮捕,或杖死,或降职,或罢官,或罚长跪,制造了一起冤案。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墓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照旧纵情荒淫,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武宗病死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
世宗朱厚骢。明世宗朱厚骢(公元1507~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孙,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在位45年,因服丹药而病死,终年60岁,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世宗朱厚骢,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骢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为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帝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处理他,由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间,他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理事,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立朋党,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明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当时明朝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诸边军粮大半贿赂了当朝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蒙古鞑靼部的骚扰。同时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的叛乱。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意而去,吏称“庚戌之乱”。
在东南沿海,由于嘉靖帝的昏愦和权臣的误国,使得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所以,嘉靖在位的四十多年间,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也不能抵消嘉靖的过失。而在北京深宫之内,却暴发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一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端逮捕入狱。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
穆宗朱载垕。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载垕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
朱载垕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一朝因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同时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一般贪官罢免官职,而对于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治其罪。与此同时,隆庆帝又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不过蒙古人并没有进攻北京,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此次事件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时期这些作为都是超过前朝的。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当然,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朱载垕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同时他贪色,整天在后宫里忙来忙去,被人比作后宫中辛勤的小蜜蜂,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公元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朱载垕死后,被谥为庄宗,庙号为穆宗。
~—~—~—~—~—~—~—~—~—~—~—~—~—~—~—~—~—~—~—~—~—~—~
神宗朱翊钧。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崩溃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全面否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神宗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四处搜括人民,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虽然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兵连祸结,国库空虚,百姓遭难。
神宗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大兴土木,营建宫苑。他废除经筵,朝夕宴饮,甚至郊庙祭祀都委人代行,终日沉湎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坏,整个统治阶级糜烂不堪,贪污成风,党争不息,各种矛盾急剧发展。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 万历48年(公元1620年)7月,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8月丙申日病逝,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寿宫”定陵。死后的庙号为神宗。史又称万历皇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病态,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光宗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神宗死后继位,在位仅1个月,因荒淫无度致病后服红丸而死,终年36岁,葬于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在位仅一个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10余年,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朱常洛当上太子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现中规中距,让明神宗无话可说。 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的时候,宫中却发生了“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万历48年)8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全都释放,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加上即位之初政务繁忙及身体赢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经内医崔文升诊视,服用了泻药。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泻达43次,病情日趋恶化,不敢再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气喘减缓,食欲大开,病情稍见好转,接着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有人说这红丸是用女子经血和参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为之一振,但他荒淫过度,不堪猛补,所以死去;有人则因郑贵妃请封皇太后而不许,怀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一大案。
朱常洛做皇帝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此时万历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缮,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为庆陵。朱常洛死后的庙号为光宗。
~—~—~—~—~—~—~—~—~—~—~—~—~—~—~—~—~—~—~—~—~—~—~
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病死后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于公元1620年9月病死后,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和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他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入据乾清宫。朝臣杨链、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则不让李选侍与朱由校同居一宫,迫使她迁居哕鸾宫,然后于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这一事件史称“移宫案”。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多加尽力,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但在后宫之中,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这两个毒瘤就是魏忠贤与客氏。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客氏是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而贪权,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决心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熹宗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但他却因此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魏忠贤常常趁熹宗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他总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搬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这时,国内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山海关外,后金政权步步进逼,使明王朝面临末日。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就在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政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因嬉乐过度,酿成了一身的疾病,面无血色,虚弱乏力。公元1627年,熹宗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熹宗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朱由检入卧房,命他继位,8月乙卯日病死。终其一生,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称为天启皇帝。
~—~—~—~—~—~—~—~—~—~—~—~—~—~—~—~—~—~—~—~—~—~—~
思宗朱由检。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封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白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
明朝灭亡。李白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
南明帝王简介
在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各自的政权,史称南明。南明共6帝,被杀的3帝;被俘后自杀的2帝;死因不明的1帝。
弘光帝(福王)朱由菘。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
隆武帝(唐王)朱聿键。隆武帝朱聿键(公元1602-1646年),唐王朱柽八世孙。弘光帝被俘后,他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为清军俘虏后绝食而死,终年45岁,葬于福州罗汉岭。
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于公元1632年袭封唐王。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参与镇压,朝廷怕藩王趁机叛乱夺位而予拒绝。他便自行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招兵数千,亲自统领着寻找农民军作战,被打得大败。朝廷因他违反国法,降罪而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
福王朱由菘称帝后,将他释放,又怕他争压帝位,命他迁居广西平乐府(今广西省桂林市南),不久流亡于福建。弘光帝朱由菘于公元1645年5月被俘,他于同年闰6月受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拥立,称帝于福州,改年号为隆武。
朱聿键称帝后,振作精神,一心试图恢复明朝江山。他生活检点,宫中没有什么宠妃,只有皇后曾氏。她也知书达理,是一位贤内助。朱聿键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抗战派,收纳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屡次打算出兵北伐,曾收复了安微旌德、宁国等失地。但他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兵力,而郑芝龙又怀有二心,为保存实力而拒绝发兵和供应粮饷,北伐终无所成。此时,在浙东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又为争夺所谓正统地位而派兵攻打朱聿键,使朱聿键四面树敌,忙于应付。
公元1646年,清朝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朱聿键苦于自己无兵,命大学士黄道周外出募兵,黄道周于半途被清兵俘杀,朱聿键只得亲自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而为郑芝龙所阻留。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以致隆武朝廷门户大开。此时清军越过仙霞岭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8月21日,朱聿键逃出延平,到汀州城外时被清军追上,他带着曾皇后和忠诚伯周之藩等躲入关帝庙。清兵在门前厉声呼喝:“朱聿键出来。”忽然,一个人手持钢刀跳出庙门,高喝我就是隆武帝,挥刀杀向清兵,清兵急忙发乱箭将他射死,原来此人是周之藩,他舍身想掩护朱聿键脱险。清兵也怀疑他不是隆武帝,进庙搜查,只见后门洞开,庙内空无一人,知朱聿键和曾皇后已从后门逃入汀州城内。清军前锋统领努山命令几百个兵士穿上明军服装,打着明军旗号,直奔城门。汀州守军以为是败退下来的明军,让清军一拥而入,俘获了朱聿键和曾皇后,并将他俩分别押入轿子送往福州。到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皇后猛然窜出轿子,哭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身死。朱聿键也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不过另有一说是朱聿键是被清军乱箭射死在汀州城衙的大堂上。朱聿键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
绍武帝朱聿擙。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
监国(鲁王)朱以海。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
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40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粵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定武帝(韩王)朱本铉。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明(含南明)
明 (1368——1644)南明 (1644——1662)
(1)明太祖朱元璋─┬─懿文太子朱标───(2)明惠帝朱允文
1368─1398│1399─1402

├─(3)明成祖朱棣───(4)明仁宗朱高炽───(5)明宣宗朱瞻基┐
│1403─142414251426─1435│
││
├─────□────────────□──────┬─南明唐王朱聿键│
││1645─1646│
│││
│ └─南明唐王朱聿?│
│1646│
││
└─────□─────────□─────□─────南明鲁王朱以海│
1645─1653│
┌───────────────────────────────────────────────────┘

├─(6)明英宗朱祁镇───(8)明宪宗朱见深─┬─(9)明孝宗朱祐樘───(10)明武宗朱厚照┐
│1436─1449 1457─14641465─1487│1488─15051506─1521│
│││
└─(7)明代帝朱祁钰 └─兴献王朱祐杭───(11)明世宗朱厚熜│
1450─14561522─1566│
┌───────────────────────────────────────────────────┘

└─(12)明穆宗朱载垕───(13)明神宗朱翊钧─┬─(14)明光宗朱常洛─┬─(15)明熹宗朱由校
1567─15721573─1619│1620│1621─1627
││
│ └─(16)明思宗朱由检
│1628─1644

├─── 福王朱常洵 ────南明福王朱由崧
│1644─1645

└─── 桂王朱常瀛 ────南明桂王朱由榔
1646─1662
───
大顺灭明 明亡
谱表:
明(公元1368——1644年)
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
(1)明太祖高帝朱元璋
生卒:1328——1398.5[闰] 71岁
在位:1368.1——1398.5[闰] 30年
洪武(1368——1398)
长孙
(2)明恭闵惠帝朱允文
生卒:1377——1402.6[失踪] 26岁
在位:1398.5——1402.6 4年
建文(1399——1402)
失踪,下落不明
四叔
(3)明成祖文帝朱棣
生卒:1360——1424.8 65岁
在位:1402.6——1424.8 22年
1421年迁都北京
永乐(1430——1424)
长子
(4)明仁宗昭帝朱高炽
生卒:1378——1425.5 48岁
在位:1424.8——1425.5 1年
洪熙(1425)
长子
(5)明宣宗章帝朱瞻基
生卒:1398——1435.1 38岁
在位:1425.6——1435.1 10年
宣德(1426——1435)
长子
(6)明英宗睿帝朱祁镇
生卒:1427——1464.1 38岁
在位:1435.1——1449.8.14 14年
正统(1436——1449)
土木堡之变,为鞑靼所俘
二弟
(7)明代帝景帝朱祁钰
生卒:1428——1457.2 30岁
在位:1449.9——1457.1 8年
景泰(1450——1456)
夺门之变,被囚,后被杀
长兄
(6)明英宗睿帝朱祁镇
生卒:1427——1464.1 38岁
在位:1457.1——1464.1 8年
天顺(1457——1464)
长子
(8)明宪宗纯帝朱见深
生卒:1447——1487.8 41岁
在位:1464.1——1487.8 23年
成化(1465——1487)
三子
(9)明孝宗敬帝朱祐樘
生卒:1470——1505.5 36岁
在位:1487.9——1505.5 18年
弘治(1488——1505)
长子
(10)明武宗毅帝朱厚照
生卒:1491——1521.3 31岁
在位:1505.5——1521.3 16年
正德(1506——1521)
堂弟
(11)明世宗肃帝朱厚熜
生卒:1507.9——1566.12 60岁
在位:1521.4——1566.12 45年
嘉靖(1522——1566)
服丹中毒而死
三子
(12)明穆宗庄帝朱载垕
生卒:1537——1572.5 36岁
在位:1566.12——1572.5 6年
隆庆(1567——1572)
三子
(13)明神宗显帝朱翊钧
生卒:1563——1620.7 58岁
在位:1572.6——1620.7 48年
万历(1573——1620)
长子
(14)明光宗贞帝朱常洛
生卒:1588——1620.9[朔] 39岁
在位:1620.8——1620.9[朔] 1年
泰昌(1620)
食红丸而死
长子
(15)明熹宗朱由校
生卒:1605——1627.8 23岁
在位:1620.9——1627.8 7年
天启(1621——1627)
五弟
(16)明思宗愍帝朱由检
生卒:1611——1644.3.19 35岁
在位:1627.8——1644.3.19 17年
崇祯(1628——1644)
在煤山自缢而死
大顺灭明 明亡
南明(公元1644——1663年)
南明福王朱由崧
生卒:1607——1646 40岁
在位:1644.5——1645.5
弘光(1644.5——1645.5)
被俘,于次年被杀
南明唐王朱聿键
生卒:1602——1646.12 45岁
在位:1645.6[闰]——1648.8
隆武(1645.6——1648.8)
被俘,同年12月被杀
南明唐王朱聿?
在位:1646.11——1646.12
绍武(1646.11)
战败自杀
南明鲁王朱以海
在位:1645.6——1655
庚寅(1645.6——1655)
南明韩王朱本铉
在位:1646.1——1663
定武(1646——1663)
南明桂王朱由榔
生卒:1623——1662.4 40岁
在位:1646.11.18——1661.12
永历(1646.11——1661.12)
被俘,次年4月被杀
清灭南明 南明亡
清朝皇帝
太祖 努尔哈赤太宗 皇太极世祖 順治圣祖 康熙
世宗 雍正高宗 乾隆仁宗 嘉庆宣宗 道光
文宗 咸丰穆宗 同治德宗 光绪恭宗 宣统
清朝帝王简介
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清朝是由满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西藏、云南。自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清入关前传两帝,入关后传十帝,其中病死的十帝,被暗杀的一帝,受伤致死的一帝。
太祖努尔哈赤。清太祖,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满族人,明朝时的龙虎将军,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在战争中为火炮击伤而死(一说为患痈疽而死),终年68岁。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努尔哈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祖先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他本人曾被明朝册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等,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壬申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之后,努尔哈赤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使其兵势渐强,势力巨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他亲统步骑二万进攻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出降,于是捣毁抚顺城,掳掠人畜三十万而归。之后,努尔哈赤又攻陷清河堡等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边)附近与明朝进行了决定后金命运的一次决战。明朝为保持它在辽东的统治,调集大军十万人,号称四十六万,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企图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明军分兵而来,他则合兵而住”。集中八旗兵力六万余人,作战五日,击败明将杜松、马林、刘綎三路大军,杨镐闻知三路兵败,急令第四路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后金大获全胜,从而使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接连攻占了开原、铁岭,以及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到沈阳,并把沈阳改称为盛京。
努尔哈赤到了晚年,感到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能治理好国政,便没有确定继位人,指定由八个和硕贝勒(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复数为贝子,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共同处理朝政。
天命十一年(1626)初,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明朝守将袁崇焕率军顽强守御,屡次打退了后金军,使后金军死伤惨重。努尔哈赤见状又气又恨,指挥士兵在城下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从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慌忙率领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沈阳,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就逼令曾与大贝勒通奸的大妃纳刺氏上吊而死,八月庚戌日,努尔哈赤因伤势恶化,死于途中的爱鸡堡(今沈阳市南),终年68岁。努尔哈赤在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高皇帝。
~—~—~—~—~—~—~—~—~—~—~—~—~—~—~—~—~—~—~—~—~—~—~
太宗皇太极。清太宗,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太祖死,他被推举为汗。在位17年,病死,终年52岁,火葬,墓在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皇太极被诸贝勒,大臣推举为后金大汗(另一说为他在努尔哈赤死后,逼死大妃,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得汗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
皇太极即位后,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继承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将其降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州(清亡后通称为满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
在此期间,皇太极继续向明进攻,曾四次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以蒙古军为响导,亲率大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使明京师震惊。明督师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皇太极认为袁崇焕在职,关外诸城难攻,便巧施反间计陷害袁祟焕。时皇太极屯兵南海子,先是俘获明朝太监二人,后又命人故作耳语,让两太监听真,说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然后暗纵两太监归去。太监回报崇祯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最终自毁长城,处死了袁崇焕。此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次年自率大军退还盛京,而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后金天聪七、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来降,大为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託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于次年被俘,归降于清朝。锦州守将闻之祖大寿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使明朝完全丧失再战的能力。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地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从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况频频发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宠爱的宸妃病亡,他极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头晕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东暖阁寝宫猝然中风而亡,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皇太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文皇帝。
~—~—~—~—~—~—~—~—~—~—~—~—~—~—~—~—~—~—~—~—~—~—~
世祖福临。清世祖,名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皇太极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
顺治帝福临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传说孝庄文皇后怀孕后,红光照身,盘旋如龙型。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腹内,并告知是统一华夏之主。孩子生出来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孩子的头发也不是扒在头顶上,而是直立着。
尽管福临出生时有很多异兆,但其父皇太极并没有考虑传位于这个娃娃。福临的即位应该说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滚为首,一个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滚集团拥有正白旗和镶百旗两旗的精兵,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能征惯战的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的兵力,还有皇太极的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驾崩后,两集团的矛盾就摆到了桌面上,他们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内部的火并。千钧一发之际,孝庄文皇后,这个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澜,提出由福临即位的方案,一方面,福临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尔沁蒙古亲王的外孙,豪格集团不会反对;另一方面,她许诺,福临即位后,封多尔滚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这样的交换也得到了多尔滚集团的认可。就这样,一个六岁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即位后,由其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1651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乘明亡之乱率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十月初一,顺治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之后,他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结社,同时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积极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政权作出了贡献。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
顺治天资聪颖,读书勤奋,爱好绘画,他画的小幅山水“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颇为时人称道,他的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意态自然,有笔墨烘染所不能到处,堪称一绝。他尤其檀长人物速写,有一次,他路过中书大臣盛际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盛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草就一帧盛的小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盛转惊为喜,请顺治将小像赐给自己,顺治笑而不答,随手将小像付之一炬。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上早朝时,看来神态还正常,身体健康。第二天早上,宫中养心殿却突然传出了他的死讯。直到他下葬,群臣都没有见过他的遗体。死后,他只留下了一份遗诏,立玄烨(即康熙)为皇太子,由鳌拜等四大臣辅政。
另一种说法是,顺治多年来一直厌恶尘世。公元1660年秋,他所宠爱的黄妃病故后,哀伤不已,毅然放弃皇位,暗暗去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康熙还秘密地去看望过他。也有人说他的出家与董小宛有关,董小宛曾为冒辟的小妾,被洪承畴献给顺治为妃,后董小宛被皇太后赐死,顺治转而消极厌世,才去五台山出家为僧。
顺治在遗诏中,还检讨了自己的十四个方面的过错:
一、自己在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使天下未得安定,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二、对满族大臣安排,使用不当,使有些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对有的大臣,明知他们不称职,又没能断然罢免。
三、深居皇宫,对朝鲜族廷大臣接触很少,致使君臣间的感情淡薄。
四、朝廷机构臃肿,费用浩繁,又精工修建宫殿,制作器具,浪费很多。
五、自以为聪明,不肯听从忠谏,致使群臣保持缄默,不敢进言。
六、自知有过错,又不能下决心反省改正,致使过错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在这里,他既没有标榜自己的业绩功德,也没有为自己的早逝而表露惶恐,悲哀之情,而是念念不忘朝政,总结教训以启迪后人,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顺治死后的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
~—~—~—~—~—~—~—~—~—~—~—~—~—~—~—~—~—~—~—~—~—~—~
圣祖玄烨。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病死(另一说为大臣隆科多害死),终年69岁,葬于景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康熙帝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烨的即位与其父不尽相同,应该说是一连串巧合的结果。玄烨六岁的时候,一次与其他皇子去给父皇请安,顺治皇帝问他们长大要做什吗,老二福全说要做一个好亲王,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烨则说要做一个好皇帝,为百姓谋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褒奖。但好景不长,顺治皇帝深深地爱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为表达对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决定立皇四子为太子。就在这时,玄烨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烨就要死去,为了避免传染,玄烨被移到了宫外救治。谁知,天花不知从何途径传染给了皇四子,虽经太医的轮番诊治,皇阿玛,皇额娘的精心照顾,这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小孩还是匆匆离开了人间。而不久,玄烨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失去了竞争对手,又得过天花得他,无疑成了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顺理成章地将皇位传给了玄烨,为大清王朝,也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说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文皇后的英明决断,是人力所为的话;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就应该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爷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继位时,年仅八岁,由鳌拜等四位大臣辅政。致使鳌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了专权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康熙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开始了其雄才大略的进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了创业之君,缔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康熙的文治有许多可值得称述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废除了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康熙还修治大运河,使其全程畅通,沟通南北经济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举取士,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笼络汉族地主阶极,团结汉族部分知识分子;又开明史馆,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 唐熙还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朝全览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根据户籍册上现有的人数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蠲免赋税。粗略统计,康熙时期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这些措施对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
作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树,还应该说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作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挟平定三藩胜利之势,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据了四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再次,康熙驱逐了入侵后盘据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遏制了沙俄帝国势力的侵略。沙皇俄国乘清朝内部动荡之机,入侵中国黑龙江省流域,并盘据雅克萨城。康熙派兵驱逐了盘据黑龙江省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势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并设立黑龙江将军,驻守北部边疆。
随后康熙进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是康熙皇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为了表示敬老,曾将65岁以上的满汉在职官员,以及告老还乡,得罪被遗送回原籍的旧官员,统统召入乾清宫,饮酒吟诗,直到黄昏才散席。参与盛会的有一千多人,故称为“千叟会”。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诸子为了抢夺储位,各自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他为挑选继承人问题而费尽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允釢为皇太子,三年后感到不适当他废掉。两个月后,又重新立允釢为皇太子,二十四年后他感到太子权力过重,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同时生前过早地公开立储君的弊端过多,所以他再次废掉其长子,准备在临终前留下传位遗诏,暗立继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题,他特地任命允题为抚边大将军,派往边陲去扭转关系重大的西北战局,以让他建立功绩,提高威望,为继承皇位创造条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浑身发烧,经太医医治后好转,就在畅春园静养。据说,此时康熙亲手写了立允题为继承人的遗诏。当时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负责京师警卫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祯的舅舅和亲信,一心想让胤祯继位。然而康熙却不中意于胤祯。隆科多趁机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传成“传位于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为隆科多所害。有些学者认为,康熙在病危之际曾将诸子至面前,公开宣读遗诏,除远在西北的允题和被拘禁的允釢外,众皇子大多在场,遗诏不可能被改纂改。并且遗诏用满文写就,纂改之事是子虚乌有。还有学者认为,康熙是突然死去,不可能留下遗诏。
另有一说认为,皇四子胤祯素为康熙钟爱,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亲王,曾奉命掌管朝廷军政、钱粮大权。当诸皇子露骨地为抢夺储君而争斗时,胤祯虽暗中培植势力,表面上却置于事外,博得了康熙的欢心,使康熙决意在皇十四子和皇四子之中选择一个继承人,最后选中了皇四子胤祯。康熙死后的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
世宗胤祯。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 说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谜,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著,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也可以说雍正的即位还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谣言,应该是他的政敌刻意制造的,并没有历史依据。
雍正继位后,严厉镇压了曾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将允题长期幽禁,将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贬斥了康熙的亲信,并且借故禁锢杀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为了对付政敌和仇人,他实行特务统治,还与绿林侠客创造出一种暗杀利器,称为血滴子。暗杀时,把血滴子往被害者头上一罩,拨动机关,头颅就被割落于囊中,再用化骨药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了准葛尔部贵族的骚扰,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雍正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强化君主专制。
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为人冷峻,猜忌多疑,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满族统治者没有确定的传位定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康熙死后,两次引起皇位之争,雍正吸取这一教训,认为立皇子是国家大计,与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议定,应由皇帝独断,但如公开立一皇子,又将引起兄弟的明争暗斗,惹出祸来,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选定皇太子的诏书,在生前写好,密封藏在锦匣里,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总管太监取出,当众宣读。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监见雍正到黄昏还没有起床,也不见帐内有什么响动,便起疑惑,忙去禀告皇后。据说,皇后赶来揭开龙帐一看,雍正已经暴死于床上。其中真相,宫内一直讳莫如深,不敢声张,后来才渐渐透露出来。原来,雍正在位时,浙江有一个隐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吕留良,著有许多著作。他死后,有人告发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将其剖棺戮尸;著作焚毁,子孙和族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黑龙江;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学有一身武艺,她事先得知朝廷灭她家族,便奉着老母逃离家乡,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立志要报此家仇。七年后的一天晚上,她翻进圆明园宫内,潜入皇帝卧室,将雍正刺杀于龙床之上。
有人依据《起居手册》雍正、乾隆两朝《实录》和《清史稿》,认为雍正遇刺纯属传说,实际上雍正是积劳成疾而病死,属于正常死亡。雍正死后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
高宗弘历。清高宗,名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时被封被宝亲王。雍正死后,群臣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锦匣,开读密诏,上面写着“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联即皇帝位。”弘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隆”。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現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死于养心殿。乾隆死后的庙号为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帝。
~—~—~—~—~—~—~—~—~—~—~—~—~—~—~—~—~—~—~—~—~—~—~
仁宗颙琰。清仁宗,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5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昌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嘉庆帝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受乾隆禅让而继位,当即改年号为“嘉庆”。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困扰着,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就这样,才具并不突出的颙琰被推上了前台。
嘉庆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风顺的,但细细体会也有起伏跌宕之处。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婴儿是乾隆帝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是老天爷帮嘉庆皇帝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遗愿得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老天又为嘉庆皇帝的即位扫掉了一个障碍。就这样,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而且,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一直没敢宣布立他为太子。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诸于众。 嘉庆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样,可以说是老天的安排,但这次上天的选择并不像上一次那么准确,忠厚老实的嘉庆皇帝显然挑不起这副担子,由于它的过分宽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大清王朝也开始进入暮年。
嘉庆继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决定。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后,他亲政。亲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坤,抄出家财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当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不久和坤被处死。 嘉庆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他在位期间,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
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嘉庆一生命运多劫,曾经遭逢两次宫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将进顺贞门,突然有一汉子冲出行刺,嘉庆的随从一百多人一时被惊呆,亏得在场的几个亲王卖命格半,才将刺客擒住。原来,他叫陈德,是个平民,因贫困无告,愤恨统治阶级的压榨,才舍身潜入皇宫,准备刺杀皇帝。事后,陈德一家被残杀。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离宫北去木兰狩猎。这时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庆回宫,宫中空虚之日,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9月14日,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15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沿皇道直扑隆宗门。皇宫护卫军忙关闭大门。起义军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被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用火枪击败。事后,嘉庆心有余悸,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再次去木兰游猎,驻于避暑山庄。头痛发热,之后病情日益严重,嘉庆知道不好,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25日死于避暑山庄。嘉庆死后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
~—~—~—~—~—~—~—~—~—~—~—~—~—~—~—~—~—~—~—~—~—~—~
宣宗旻宁。清宣宗,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1850年),嘉庆皇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道光帝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旻宁,但嘉庆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旻宁得到报告后,带着另两位亲王冲了出去,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义军爬上了墙头。旻宁临危不乱,当场击毙了两个义军,这时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旻宁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內外危机。在內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虛,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將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將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抗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道光死后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
~—~—~—~—~—~—~—~—~—~—~—~—~—~—~—~—~—~—~—~—~—~—~
文宗奕宁。清文宗,名爱新觉罗·奕宁(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他于同月已未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
咸丰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道光晚年时,传位的问题日趋临近,第四子奕宁(咸丰)和第六子奕炘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而且奕炘天资聪明,深得道光的喜爱。因当时内外多事,道光一直没有下决心。咸丰的老师,侍读学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丰继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他认为,咸丰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炘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一次,诸皇子们随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猎。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现机会,但论射猎骑术咸丰显然不是六弟的对手,因此,杜受田告诉咸丰:“你到了南苑,只要坐着看兄弟们驱马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射杀任何动物,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也别去打猎”。并教他怎样对父皇解释。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炘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当老皇帝责问时,咸丰答到,儿臣虽然无能,但是只要动手,决不会一无所获的,只是想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也不愿和兄弟们争个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为天下百姓选择一位仁厚的皇帝,咸丰自然比盛气凌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写了咸丰的名字,放在锦匣之中。
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敗,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宫眷一百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炘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位大臣进寝室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內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
穆宗载淳。清穆宗,名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
德宗载湉。清德宗,名爱新觉罗·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譚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維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众说纷纭的光绪死因疑案,终于在这位可怜的皇帝百年忌日到来之际有了科学的结论——死于砒霜中毒。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
逊帝溥仪。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辨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月,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王爷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
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侯。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清 (1616——1912)
(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努尔哈赤───(2)清太宗皇太极───(3)清世祖福临───(4)清圣祖玄烨┐
1616~16261627~16431644~16611662~1722│
┌─────────────────────────────────────────────┘

└(5)清世宗胤禛───(6)清高宗弘历───(7)清仁宗顒琰───(8)清宣宗旻宁┐
1723~17351736~17951796~18201821~1850│
┌─────────────────────────────────────────────┘

├(9)清文宗奕詝───(10)清穆宗载淳
│1851~18611862~1874

└醇亲王奕譞─┬─(11)清德宗载湉
│1875~1908

└─醇亲王载沣───(12)清逊帝溥仪
1909~1912───民国灭清 清亡
谱表:
后金(公元1616——1636年)
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
(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
生卒:1559——1626 68岁
在位:1616——1626.8
天命(1616——1626)
中炮病死
八子
(2)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天聪(1627——1636)
改国号为“清”
清(公元1636——1911年)
都城:京师(今北京)
(2)清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崇德(1636——1643)
九子
(3)清世祖章帝福临
生卒:1638——1661.1 24岁
在位:1643.8——1661.1
顺治(1644——1661)
三子
(4)清圣祖仁帝玄烨
生卒:1654——1722.11 69岁
在位:1661.1——1722.11.13
康熙(1662——1722)
四子
(5)清世宗宪帝胤禛
生卒:1678——1735 58岁
在位:1722.11.20——1735.8
雍正(1723——1735)
四子
(6)清高宗纯帝弘历
生卒:1711——1799.1 89岁
在位:1735.8——1796.1
乾隆(1736——1795)
十五子
(7)清仁宗睿帝顒琰
生卒:1760——1820 61岁
在位:1796.1——1820.7
嘉庆(1796——1820)
二子
(8)清宣宗成帝旻宁
生卒:1782——1850 69岁
在位:1820.8——1850
道光(1821——1850)
四子
(9)清文宗显帝奕詝
生卒:1831——1861 31岁
在位:1850.1——1861
咸丰(1851——1861)
独子
(10)清穆宗毅帝载淳
生卒:1856——1875 19岁
在位:1861.7——1874
同治(1862——1874)
堂弟
(11)清德宗景帝载湉
生卒:1871——1908 38岁
在位:1874.12——1908
光绪(1875——1908)
被慈禧密命处死

(12)清逊帝溥仪
生卒:1906——1967 61岁
在位:1908.10——1911 3年
宣统(1909——1911)
被迫逊位
民国灭清 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