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观后感800字: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8:32

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

2011年04月20日09:2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前 言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贯重视以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为依托,从各种网络舆论载体中梳理地方热点舆情,并借助已形成的一套舆情应对的研判体系,就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做出客观分析,形成考评结果并定期发布。

  从2009年7月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以来,我们既亲历了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公共事件此起彼伏,也见证了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虽然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公共事件,但随着微博客等新兴网络载体蓬勃兴起,各种舆论载体得重新分化组合,很多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又有了新的飞跃,给各级党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2010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加强了对入选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效果的评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意见和建议,力图更加贴近地方党政机关的工作实际,为其日常工作提供更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信息,这一新变化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因而,本次推荐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舆情分析师点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之更贴近于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实际。

  2011年以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组织召开了首届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研究报告”等成果,启动了地方网络问政年度报告课题,这一系列举动的目的和创立“舆情应对能力推荐榜(排行榜)”这一品牌的初衷是一致的,即通过努力为推动网上官民良性互动,构建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作出新的贡献。希望本次的“推荐榜”一如继让地得到党政机关、专家学者和媒体同仁的关注和支持。

  推荐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第一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2011年第一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同时推荐若干个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予以推广,具体结论是:

  说明:"官方响应",即地方党政机构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含响应速度、应对态度、响应层级(是否有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和警方发声);"信息透明度",即地方党政机构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官方媒体报道情况,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以及对外媒体的态度等;"地方公信力",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酵前后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地方党政机关形象的综合影响;"动态反应",即地方党政机构随着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官员问责",即对舆论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同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各种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出了这10个事件的热度指数,具体如下:

  说明:表中总分依据中央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化媒体热度指数、海外媒体热度指数、网络社区热度指数、博客热度指数、微博客热度指数五项数据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各项指数所占权重为:中央媒体热度指数20%、市场化媒体热度指数20%、海外媒体热度指数10%、网络社区热度指数15%、博客热度指数15%、微博客热度指数20%。 事件概述及应对点评

  1.江苏南京梧桐让路事件

  2011年3月,南京地铁建设砍迁梧桐一事引起了南京市民的集体忧思,包括黄健翔、孟非在内的南京市民或曾在南京生活过的外地名人,或利用微博号召,或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拯救南京梧桐树”运动,媒体新闻又将此事扩大化至全国性关注。针对此事,南京市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民意沟通,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庞胡瑞

  在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民众和政府取得了双赢。在“麦克风时代”能够把握舆论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 “梧桐让路”事件中南京市政府正是尊重了这一媒体规律。南京市政府利用媒体、善用媒体、充分听取民意做到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政策执行的民意支持,是一个完美的双赢结果,可以说南京市政府此次危机公关事件处理手段和结果比较成功。

  第一阶段:舆情发酵期(2011年3月8日——3月13日)

  在此阶段之中,由2月末网民在社区发帖引发的“保卫梧桐树”事件由于微博名人的介入而使得话题变得“炙手可热”,其中除微博名人“黄健翔”“孟非”外,还有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也表达关注并参与协调。

  第二阶段:舆情高涨期(2011年3月14日——3月18日)

  在舆情高涨期间,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第三阶段:舆情消退期(2011年3月19日——3月25日)

  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从网络舆情来看,相对于2006年南京为修建“二号线”而大举砍伐梧桐市民无法大规模表达民意不同,在此次事件的初期,网民便动用了互联网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微博。让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并且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讨论获得各方意见,这就是微博的力量。微博不仅自己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即自身承担媒体功能,而且能够成为各种媒体的发布平台。但是要注意的是,微博本质上只能承担媒体的功能,即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场,但民意并不代表完全正确,因为微博中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导致的错误意见。而此次南京梧桐保卫战虽然是微博的胜利,但是微博的功能仅仅到此而已,它只是把民意汇集起来,把舆论压力给了执政者。所以在此次事件之中政府对舆情的尊重和民主处理程序是危机处理的亮点,是政府危机应对的政策范本。

  也正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才导致南京市政府在3月14日至3月18日多次郑重回应网络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砍”再到“不砍”均是政府善对民意的体现。而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的影响到以后的行政决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民主决策程序”也会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范本。用网络手段扩大政府声音、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稍显不足。

  2.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

  2011年2月3日零时13分左右,2011年2月2日除夕夜晚间12点左右,东北第一高的首家白金五星级酒店沈阳皇朝万鑫酒店突然发生火灾。截止早5点30分,大火已经被有效控制,没有发现人员伤亡。据初步调查,火灾系因燃放烟花不慎引起楼体外部燃烧所致。8日,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该事件善后工作还在进行中。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韩长青

  鉴于“东北第一高”万鑫大厦的知名度,又发生在春节期间,因而此事件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媒体曝光度和民众关注度。

  火灾发生后,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报道实现了齐头并进。从网络特征看,网民提供的现场视频、图片等方面的信息量,远大于传统媒体报道量,微博所具备的信息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等特征再次得到实践的验证。从危机应对角度看,省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官方在24小时内通报火灾扑救及火灾原因等情况,有效地平抑了网上质疑的声音。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全面的危机应对态度有利于火灾善后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网民的赞许。

  在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件上,官方主要有两次应对:

  第一次应对:

  事件发生后,辽宁省、沈阳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听取善后处理工作汇报,作出具体指示,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完善解决。从2月3日上午至2月4日下午,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先后召开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及新闻发布会,通报万鑫酒店火灾情况,沈阳市政府还紧急出台《关于加强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和地点。

  从媒体及网民关注走势分析,在2月3日事发当日,报道数量与微博帖文数量呈直线上升,符合突发性事件的关注度趋势。2月4日政府新闻发布会后,媒体关注度依然较高,但微博客由于失去了第一时间报道与关注的现场优势,数量快速减少,再次映证了第一时间和主流声音的舆情应对黄金原则,有效地平息了网上对于大火原因的猜疑,防止了信息的大规模扩散。

  第二次应对:

  2月8日下午3时,沈阳市公安局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起火原因及控制犯罪嫌疑人等措施。此后,有关事件的媒体报道渐渐减少,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已转向有关火灾的新“拷问”:如城市发展迅速,50米以上高楼比比皆是,怎样面对烟花爆竹的禁与放、节能保温和防火安全的取与舍、高层建筑和消防能力的进与退?面对消防设备、消防制度和消防人员的缺失,我们应该接受些什么教训?对于这些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网民们还在期待明细的制度措施出台。

  万鑫大厦火灾发生在万家欢乐的除夕夜,从突发危机事件的角度观察,在时间、地点、主体的巧合度上,都给予了此次火灾集中的关注度。同时,微博的持续直播更是让全国的网民都成为了“现场目击者”,使火灾事件的舆情热度在上述“助燃”因素条件下变得十分敏感,政府应对中任何对现实的偏差都会成为舆情焦点。

  总体看,沈阳万鑫大厦火灾的政府舆情应对是较为成功的。无论是当地公安部门就火灾救助及原因的通报,主要领导亲赴现场的影响力,还是犯罪嫌疑人被控制的新闻发布,使微博客失去了第一时间报道与关注的现场优势,关注数量快速下降。面对严峻的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能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及时厘清问题脉络、把握舆论方向,有效平抑网络质疑,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事件后期,对网民普遍提出的“消防力量薄弱”等救援细节未进行详尽答复,成为此次舆情应对的小瑕疵。

  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件中,通过网上微博专题迅速聚集了海量评论的情况看,说明专业记者和公民报道者通过微博所传达的信息已经趋同,在未来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突发事件的报道将会更加依赖此类形式。此外,“图片”和“视频”几乎占据了报道形式“半壁江山”也表明,现今网民更偏爱多媒体工具,这对于政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3.山东济宁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

  2011年2月,相关媒体报道山东济宁市多个部门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据济宁市优化办宣传处负责人说,“马上就办”是一种提高行政效能的精神,市政府没有要求各部门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只有少数单位自己成立了这一机构。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谷文杰

  “马上就办办公室”究竟是充满噱头的政治作秀还是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举措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面对不绝于耳的质疑,济宁市相关政府部门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容有序,不回避,不掩饰,在第一时间便开始做出一系列回应。此举不但扭转了很多人的负面看法,争取到很大的舆论支持,同时也宣传了“马上就办办公室”的名气,有利于现实工作的开展。这一系列措施为本事件实现“软着陆”创造了良好条件。纵观整个事件进程,济宁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应对舆情时主要有以下两个优点:

  第一,事件发展前期,舆情应对及时有效,信息公开透明,避免了舆论误差继续扩大。

  在媒体首次关注的当天,济宁市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便在采访中对此事件予以了正面回应。在此后的时间内,济宁市相关部门面对媒体的采访报道,均积极配合,未出现回避躲闪现象。虽然回应的方式中规中矩,内容也无新颖给力之处,但是却在第一时间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在很大层面上披露相关信息,避免了舆论误差的继续扩大,有利于社会信息的正确传播。

  第二,事件发展后期,实际工作与正面宣传相结合 ,用事实成绩削弱舆论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的效用在此事件中得到了体现,这也成为济宁市相关政府部门舆情应对中的另一大亮点。在社会舆论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济宁市各地的“马上就办办公室”迅速投入运转,并脚踏实地的为许多民众解决了现实问题,同时通过媒体予以报道。此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作秀的质疑给予了有力回应。

  济宁市相关部门在扎实应对舆情事件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舆情事件发展初期,频繁使用“外交辞令”回应舆论。各级官员的谈话风格趋向保守古板,灵活性和亲切性不足。言论内容以官话套话为主,较为空洞,在公众面前缺乏说服力,这也是质疑声音产生并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是未能很好地解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和“马上就办办公室”监督机制的问题。相关官员回应舆论质疑时言辞有所闪烁,采取了较为模糊的态度。除了用“不为群众马上办,我们就办你”口号式言论做出保证之外并不能在制度层面提供更加翔实可信的信息,因此舆论指责“马上就办”或为三天新鲜。

  三是舆情应对模式单一,缺乏快捷灵活的网络手段。在此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济宁市相关政府部门过于倚重媒体采访、新闻报道等传统模式,缺乏快捷灵活的网络手段,此乃一大遗憾。这导致其应对节奏未能与网络舆论同步,给舆论质疑和误差创造了生存、壮大的空间,影响了后续应对措施的发力效果。

  有鉴于此,济宁市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接再厉,从以下几点提高舆情应对水平。

  第一,打破保守的行政风格,塑造亲切灵活的政府新形象。

  济宁市相关部门应该在行政风格上积极打破保守的传统思维,提高宣传水平,改进宣传技巧。在应对舆情问题时要勇于摒弃官僚思维,告别官话、套话,采取灵活、充实的沟通方式和丰富的语言内容与民众沟通,答疑解惑,塑造亲切灵活的政府新形象。

  第二,加强舆论回应的科学性和事实性,提高政府公信力。

  科学的逻辑和确凿的事实是有效回应舆论质疑必不可少的条件,济宁市政府在此方面稍逊一筹。因此,以后在处理相关舆情事件时,要做足功课,针对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准备好翔实可信的材料,以事实说话,敢于用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从根本上打消舆论的猜忌。

  第三,提高网络问政水平,运用网络手段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沟通。

  “马上就办办公室”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济宁市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问政水平。不仅要敢于运用网络手段听取社情民意,应对舆论质疑,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善于通过网络手段为民众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这也与“马上就办”的思想精髓高度契合。4.河南天价过路费案

  河南禹州市农民时建锋靠着两套假军车牌照疯狂营运,8个月内两辆大货车免费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1月16日下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时建锋案的情况和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情况,包括主审法官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问责,行政问责引起舆论高度关注。1月17日,平顶山检察院撤回起诉,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鹏飞

  “天价过路费案”自发生至今一波三折,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舆情波动,涉及到司法不公、违法腐败和“高速公路乱收费”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政府交通路政和司法部门勇于面对质疑,及时向社会公布具体收费细节,从容应对舆论危机,值得肯定。但之后司法部门舆情研判不到位,面对舆论质疑错失1月12日较早的舆情应对有利时机。1月14日紧急启动应急措施,对本案的4名主审法官进行问责,平顶山检方撤回起诉以后,舆情危机才得以缓解。从政府应对角度来看,在此次事件中河南省有关方面能及时调动舆论力量、正面应对突发舆情、敢于直面公众质疑、主动承认司法错误,态度较为积极。但本案暴露出来的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低、行为粗糙的负面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而本案引发的“高速公路收费”、“违法腐败”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舆情应对,在案发后较长时期里,负面影响仍有延续。

  第一次应对:公布和解释368万天价过路费算法

  一次是1月11日至12日,“368万天价过路费”和“被判处无期徒刑”被《大河网》等多家媒体曝光引发的舆情高峰。此时针对网民批评最多、最为关注的“368万天价算法”的问题,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收费通信服务公司和中原高速方面在1月13日向社会公布通行费算法,进行细化解释,及时回应网友和媒体质疑。从舆情应对角度分析:河南省政府面对网络潮涌般质疑没有退缩,及时向社会公布具体收费细节值得肯定。

  第二次应对:司法部门确认无期徒刑判决

  其次,针对舆论质疑同样严重的“判刑过重”问题,即“368万的偷逃税款能不能达到判刑无期的程度?”关注经过1月12日“司法部门确认判决无期徒刑无误”,舆论压力并没有很快得到有效平息。司法部门对于舆情质疑内容的研判出现明显偏差,问题并不在于“无期徒刑”判决结果的确认,而在于媒体和网友对于判决结果本身“量刑过重”和“司法不公”的不满。

  第三次应对:平顶山中院紧急启动再审程序

  在经历1月12日舆情研判的偏差之后,平顶山市中院迅速调整应对思路,在1月14日凌晨以出现“新的证据”为由,对该案紧急启动再审程序。这次举措扭转了舆论一路下滑的趋势,显示了法院在主动纠错方面巨大的勇气和责任担当,获得了舆论的初步认可,舆情走势开始出现转机。但事件自1月15日、16日当事人时建峰称替弟弟顶包、时军峰自首和“假军牌合同”让舆情热度迅速回升。

  第四次应对:法院行政问责,检方撤回起诉

  此后,本案舆情走势在1月16日迎来第二次波峰。当天下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时建锋案的情况和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情况,包括主审法官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问责,行政问责引起舆论高度关注。1月17日,平顶山检察院撤回起诉,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事件跟踪分析发现,司法形象并没有因为纠正错案而受到负面影响,而是受到了舆论肯定。河南高院领导之后还在19日直言存在司法不公,全国两会期间向媒体积极回应问责“越权”的质疑,称河南高院系“建议”,并未越权,皆获得主流舆论积极评价。

  第五次应对:交通部正面回应高速公路收费问题

  另外,针对案发以来即被舆论广泛质疑和指责的“高速公路收费过高”的问题,河南省有关方面在第一次应对中公布天价过路费算法以后,就再没有明显的舆情应对措施。而在舆情压力居高不下在情况下,交通运输部1月18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一方面肯定了收费公路政策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指出现在暴露出的一些缺陷确实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透露将研究逐步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稳定的、低标准的收费系统。此举缓解了舆论压力,但“建设低价收费公路”的回应在互联网上也引起了不少质疑。

  综合来看,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是2011年第一季度舆情事件中在动态反应方面最为突出的案例,尤其是司法部门的主动纠错成为本次事件的亮点,成为整个舆情事件重要的转折点,有效缓解了负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天价过路费”案的问责力度和行政问责措施产生的舆情应对效果也在“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和“江西鄱阳股长外逃”等事件之上。

  本案再一次证明,司法公信力不能为少数问题法官和问题案件“买单”,河南高院重视舆论民意,严格与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现象切割,积极维护司法形象和权威,从而迅速摆脱被舆论指责的可能,转而成为舆论支持和认可的对象,这体现了其较高的舆情动态反应能力,也使行政问责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河南高院主要领导亲自应对,也树立了良好积极的舆论形象,高层领导人的党政响应对舆情危机的化解产生了积极效应,在本案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但是,“天价过路费”案舆情应对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在信息透明和政府响应方面得分不高,在交通运输部做出正面回应以后,河南省有关部门仍没有明显应对举措,沉默应对使本案政府公信力修复效果平平。另外,“天价过路费”案并非孤立的司法个案,在面对涉及地方或部门经济利益和历史发展形成问题时,也需要及时向媒体和网友做出回应,“说明实事、说清大事、说透难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舆论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5.海南三亚最大棚户区拆迁事件

  2011年2月,一篇名为《大年初一走访三亚最大贫民窟》的网帖现身各大网络论坛。网帖说,海南省三亚市“铁锤行动”联合执法组于春节前夕出动炮机、铲车、推土机等机械,对位于该市凤凰镇芒果村、西瓜村内最大的棚户区实施强拆。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于2月14日晚间就这一事件做出回应,称:棚户区存在着消防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管理难度大等三个方面的有害因素,并表示若对被强拆居民给予安置赔偿势必“后患无穷”。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实习舆情分析师蒋丽佳

  三亚最大棚户区拆迁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不该拆成为争论的焦点。政府与住户围绕“拆与不拆”、“怎么补偿”和“什么时候拆”三个问题反复不断争议,最终却未能达成共识。由于拆迁是政府与百姓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话题,加上媒体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进行报道,一时间内,网上舆论多数是对政府的问责。舆论支持在舆情爆发的初始阶段倒向了弱势群体一边,而在政府多次出面解释之后才稍有缓和。在三亚棚户区拆迁事件上,官方主要有三次应对:

  第一次回应:

  三亚市有关部门曾针对网友“强拆是否违法?”和“为何偏偏选在春节前强拆”的质疑作出解释。对于拆迁时间的选择,三亚市凤凰镇副镇长王瑞安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情况较多,一旦在棚户区引发火灾,政府的责任就大了;另一方面,春节期间,住户正好会回各自老家过年。可以看出政府面对舆论做出了及时的回应,但从回应内容来看理由不够充分,尤其是“住户正好会回各自老家过年”此话表达不当,易让社会大众误解有“乘火打劫之嫌”。从网络论坛留言来看,由于中国的民俗所致,导致大部分群众认为不应该在春节期间进行强拆,此举太伤民心。其次对于“强拆是否违法”这个质疑,官方回避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三亚市政府的第一次回应虽然及时但显然准备不足,理由不充分,语言更是有歧义,无法服众。

  第二次回应:

  2月14日,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经过调查后,形成一份《关于对“三亚最大棚户区被强拆事件”的调查报告》对这次拆除情况进行了正式回应。调查报告认为,该棚户区存在消防隐患、环境污染、管理难三大有害因素。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也表示,虽然他们是困难群体,很值得同情,但是这些外来户长期在三亚违规搭建简易棚,政府没有义务给予安置或赔偿,否则,将助长这种风气,势必成为“无底洞”而后患无穷。三亚市相关政府的第二次回应借用了调查报告,理由充分,条理清晰,进一步遏制了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开始逐步挽回民心。网友逐渐理解并且支持政府的拆迁行为,认为这是合法的,应该拆。但是合法不代表合情, 舆论质疑的焦点,由为什么拆除,或者应该不应该拆转移为如何拆,拆除以后棚户区居民如何安置的等问题。依法行政是必须的,但一切机械照搬法律,同样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从根本上,我国依然是人治的国家、依然是官本位的政府。如何把依法办事与“人情味”相结合是拆迁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好功课的大问题。

  综合来看,“海南棚户区拆迁事件” 事件发展成为公共事件源于媒体的介入,尤其是互联网的介入。从事发开始,整个过程都有记者跟踪报道,随时把相关情况发到网上。政府工作应当接受媒体监督也无可厚非。当地政府应对是积极主动的,信息透明、公开,挽回了部分民心。强拆并非地方政府所愿。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就是发展成本的问题。搞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拆迁,如果迁就被拆迁户的利益诉求,大幅度提高拆迁补偿标准,政府肯定吃不消。而与此同时,高涨的房价让拆迁户搬不起。这种情况,要政府与被拆迁户就补尝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很难。但是政府纵使有万般理由,选择在春节期间强拆、令部分居民过年无家可归,导致人情味严重缺失也让此次舆情应对留下一大遗憾。三亚棚户区拆迁事件终将过去,但只要城市要发展,强拆工作就依然会不可避免的进行下去。借此也希望政府今后的拆迁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更加注重被拆迁人的权益。。

  6.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

  2011年2月10日凌晨2点,江苏响水传言有化工厂泄漏毒气要爆炸,致当地万名群众外出逃命。清晨5点至6点,该地区交通大堵塞。在逃离过程中,由于马路拥堵,发生多起事故并导致四人死亡。 10日下午,当地政府辟谣,公安机关全力追查造谣者。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何新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谣言根源于老百姓对科学知识的匮乏与权威的失语,在追查造谣者的同时,政府更应反思这起事件的根源。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是真的吗,工人们闻到的刺鼻气味从哪里来?有没有对人体造成危害?村民传播的信息是怎样变成谣言的?事发的化工厂有没有安全生产问题?事后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善后机制。这才是当地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

  官方第一次应对:2月10日上午,响水县政府澄清陈家港化工园区有化工厂爆炸并毒气外溢的事情系谣言,公安机关正在全力追查造谣者。

  从2月9日晚11时有毒气泄漏传言到县政府10日6时辟谣,响水县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万人大逃亡”还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有人死亡。但至今响水县有关部门没有具体解释这个气味是什么成分,为什么会泄露出来。

  官方第二次应对:2月13日,响水县政府通报:2名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另有2名违法行为人被行政拘留。响水官网则发布消息称,对于居民反映当天凌晨闻到刺鼻气味的事情,安监、环保等部门正在全力调查,目前并没有发现问题。

  据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之一刘洪昌打电话通知朋友所说的“化工厂在放烟,我闻到后嗓子开始痛”的情况在其他村民那里也得到证实,有村民表示半夜里被一种气味呛醒后才开始逃的。网络上仍有许多人对此案的定性发出了质疑。拘留的人再多,临近化工厂的村民心中的疑虑也仍然没有消除。问题的关键是村民们闻到的刺鼻气味背后是否还存在一些“不能说太细”的东西。

  官方第三次应对:

  2月22日,响水警方称响水爆炸谣言事件中两名被行政拘留的违法行为人已被释放,两名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仍在走司法程序。

  2月21日,响水县委、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安排40天时间,在全县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环保问题整治行动。响水县县长马俊健表态:“企业有一个问题验收不通过的,就不得复产、不得建设,该停的停、该并的并、该关的关。”

  为什么开展整治行动,恐怕还是和此次出事的化工园区生产安全有关吧,从马县长的话语里,人们欣喜地看到响水县委、县政府治理企业安全环保问题的决心。然而,两人被释放,两人仍在走司法程序应该不是此次事件的终结,最终真相究竟如何,当地政府在公众质疑下的公信力如何修复,人们拭目以待。

  也许当地政府发展化工产业的指导方针没有错,也许当地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离群众的心理期盼、离化工园区附近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爆炸谣言事件后一位当地村民的话的很让人深思:“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要爆炸,我还是会跑,先跑再说,保命要紧。”只要谣言的根源没有消除,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就无法抹去。也许这才是响水县最大的隐忧。

  舆情应对虽然讲究快速处理,一方面未雨绸缪,这是地方政府需要提前做的功课,在化工厂建立之初就广泛收集附近村民的意见,并做好科普宣传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推广科普知识,让科学的力量战胜愚昧。每一个舆情事件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未知事物的恐惧,把人们心中对不可知的恐惧化解在萌芽阶段才是舆情应对的最佳境界。

  而在网上则流传着该县这样一篇奇文:《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全力做好舆论引导——响水“11?27事故”新闻协调工作的主要做法》。文章的背景是2007年11月27日,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也正是此次事件发生的地方)发生爆炸,8人死亡。事发后记者蜂拥而至,当地有关部门成功地阻止了各路记者深入调查与报道。这份报告详细地讲述了如何成功地阻挠记者深入采访的种种经验。亲赴当地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润文亦有亲身经历。这不由得又让我们担心:如果某天化工厂再冒烟,没有人“造谣”了,村民们还会跑吗?

  7.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

  甘肃古浪县300多名农民集体患上矽肺病,这些农民工都曾经在一个千里之外的金矿工作,但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他们的维权之路陷入了困境,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1月,在媒体的推动下,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首批16名适宜实施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农民工2月22日抵达秦皇岛北戴河,在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接受专业治疗。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实习舆情分析师杨月辉

  前有河南人张海超“开胸验肺”,今有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什么个案,相反代表了不少基层劳动者现实的生存状态,这里既有劳动者维权艰难的问题,更有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民生困境能否改善的问题。

  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当地政府起初滞后于媒体和民间行动,所涉及到的地方因为一些原因,协调出现了问题,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停滞不前。虽然没有及时解决问题,政府形象有所损害,但并没有出现质疑政府的声音。随着尘肺病患者“微博维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地政府转而主动“有所为”,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尘肺病患者得到合理的救治和补偿。

  针对这个事件,甘肃当地政府有两次重要应对:

  第一阶段:媒体介入 政府被动应对

  早在2008年11月,古浪尘肺病患者就开始向甘肃媒体反映。但由于患者无法提供文字资料,也未能与媒体记者当面交流,因此一直未能引起重视。2009年底,《中国经济时报》介入对甘肃尘肺病农民工关注,并于2010年1月20日刊发《甘肃“尘肺村”揭秘 黑松驿镇惊现近百尘肺病农民工》的文章。这是国内媒体首次关注甘肃古浪尘肺病群体。2009年4月,因两名尘肺病患者死亡。2010年11月23日,甘肃省政府主持召开“协调解决古浪县赴马鬃山镇矿区打工患尘肺病事件协调会议”。这一阶段,虽然甘肃省政府介入,当地政府也有一些行动。但由于所涉及到的地方政府协调不够,最终使得问题的解决陷入了僵局。

  第二阶段:微博维权促使甘肃当地政府主动“有所为”

  2010年12月21日凌晨2时,尘肺病患者周俊山发出微博信息,这也是甘肃古浪尘肺病农民工首次通过微博向社会发出求助信号。12月23日,网友“北京厨子”获知此事后飞赴古浪,展开对古浪尘肺病农民工的紧急救助。一些民间力量的加入,特别是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又扩大了该事件的全国影响范围,促使当地政府主动“有所为”。2011年1月21日,武威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为尘肺病患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的倡议,共捐款308万元。同时,武威市政府垫支100万元,古浪县政府垫支100万元作为医疗救助专项资金。2011年1月22日,甘肃省总工会调查组来到古浪县,指导古浪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当地157名尘肺病患者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并将紧急筹措的首批30万元帮扶资金下拨帮扶中心开展春节前的救助慰问工作。之后的新闻报道量在低位徘徊,说明了事件已经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纵观甘肃当地政府的两次应对,总是伴随着媒体力量的介入。媒体和民间的互动,形成了强大舆论压力。甘肃当地政府的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及时的,挽回了政府业已受损的形象,比如古浪当地政府为每个有尘肺患者的家庭办理了低保,并着手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实施救助,还组织16位尘肺病患者赴北戴河进行诊治疗养等等。但是当地政府应对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一、舆情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甚至各地通力合作。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由于涉及到政府内部,还涉及到不同的县市,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棘手。一般而言,舆情的复杂性决定了靠某个部门不可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上一级政府部门协调好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面对已经发生的舆情,快速介入,不要老是“事后诸葛亮”。甘肃这起尘肺病事件发生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当前的热点舆情案例中,很小的一件事,往往不被重视,日积月累,终成热点舆情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民生问题的舆情不像矿难这些突发事件那样,民生方面的舆情有一个“时间差”,任何一件小事的发生都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因此政府应果断介入,不要坐等事件严重了才晓得去解决。

  总之,政府部门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不能老是像“挤牙膏”一样,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而要有“行动前置”的意识,主动去解决一些问题。甘肃古浪县上百人患有尘肺病,其中多人死亡,因大部分缺少用工证据,一直维权未果。除了强力问责外,倘若不在制度方面及时纠正补漏,那悲剧仍然可能重演。 8.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

  2月18日,万州区驻京联络处的退休干部杨明安向媒体报料:重庆万州前任区长李世奎之女李果,因长期在国外,吃空饷两年。此事一经曝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19日重庆市万州区官方作出决定,责成其驻京联络处辞退擅离岗位达两年的工作人员李果,并对驻京联络处负责人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责任进行调查。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明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阵痛不断。在官民关系趋于紧张、民众幸福感稀薄的当下,官二代、食空饷两大关键词无一例外地触碰到了民众脆弱的心理底线。在此背景下,重庆万州食空饷官二代事件曝光之初即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万州政府部门初期应对存在反应迟缓、应对技巧匮乏等弊端,致使舆论一度失控;后期通过转变策略实现谷底反弹,可惜万州政府未能抓住这个重塑正面形象的契机,对受众表达不满的舆论选择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功亏一篑,反而加剧撕裂了横亘在官民中的信任鸿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舆论的强烈批判。

  在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事件上,官方回应主要有以下四次:

  第一次回应:2月17日,万州区现任驻京联络处主任何平指出调李果到驻京联络处上班有正式手续,并且“她在国外陪老公读书,事前也是请过假的。”

  此事最先以网友发帖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媒体介入时亦是从举报者视角出发,可以说事发初期受众对此事的真实程度诉求较高,对细节的渴求处在第一位,而最应了解内情的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主任何平不仅对关键信息闭口不谈,反而重点强调了“调动有正式手续”、“事前也是请过假的”,将首次官方表态打上了为当事人“开脱”的烙印,激发了受众的逆反心理,由此引来了第一波负面舆论。

  第二次回应:2月18日,万州区现任驻京联络处主任何平称,这件事有很多误会,比如李果早就想把工资退还给联络处,只因受限于人在国外,一直无法返还工资。

  直至事发前一月仍在“被迫”接收工资,而这一切“只因受限于人在国外”……官方雷人的回应反映出其极度缺乏舆情应对经验导致习惯性低估受众智商的现状。“误会说”一经媒体报道即刻招致意见领袖纷纷撰文批判,网友负面评论更是铺天盖地,“难道不会打个越洋电话叫停发放工资吗?”、“你怎么不说她在火星上呢?”,舆论诘责此起彼伏,甚至还出现了“李果体”造句,这一不当回应使得事件积聚中的负面舆论瞬时达到了顶峰。

  第三次回应:2月19日上午,万州区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万州驻京联络处负责人无论表态与否,都不代表万州区委、区政府的意见。万州区纪委正在抓紧调查此事,一旦查实有违纪违规行为,坚决依纪依规处理,处理结果将及时公布。

  沸腾的民意表达下,万州区纪委与频发雷语、一味姑息当事人的万州区驻京联络处划清了界线,与此同时做出得体表态,强调正抓紧调查,一旦查实坚决依纪依规处理。万州区纪委此次回应凭借相时而动与态度诚恳两点暂时稀释了沸腾的负面舆论,受众再次转为观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面对的瞬时舆论压力。

  第四次回应:2月19日18时30分,万州区纪委作出如下通报:一,李果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长达两年,予以辞退;二,李果所领取的工资、津贴与福利等收入全额退还;三,责令管理驻京联络处加强管理和教育,健全制度,严防此类事件发生。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继续调查处理。

  万州区纪委的这次回应“给了受众一个说法”,终止了部分民众的围观,不过依旧存在两处比较明显的硬伤:首先是表态的“程式化”倾向较为明显,“责令”如何,“严防”如何,缺乏实际行动的官方说法公信力有限,舆论对此并不买账;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辞退根本就不曾露面上班的人,返还本就不属于她的工资,戛然而止,这个轻飘飘的“处罚”背后,暴露出了一个未对事件中隐藏的诸多疑点进行深挖掘的、不负责任的政府面孔。正是此番“点到即止”的最终表态使得部分受众耿耿于怀,负面舆情余波不止,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久久无法画上句点。

  尽管万州区纪委的首次表态为重庆万州政府整体应对增添了不少亮色,但审视其他应对环节以及整体应对效果,万州政府各部门仍是存在以下四点明显的不足:

  舆情应对意识差。早在2010年8月,杨明安和几个退休干部就开始向有关部门投诉此事,2010年岁尾网络上更是出现了反映这个问题的帖子,然而这一切仍未能引起万州方面的高度重视,直至2011年2月中下旬此事通过媒体见报,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与万州区纪委才姗姗来迟,逐次露面,而此时网络上早已充斥各种猜测、传言,负面舆论已然初具规模,万州政府错过了应对负面舆情的最佳时机。

  舆情应对能力差。纵观整个应对环节,尤其是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主任的两番不当言论,非但未能止息负面舆论,反而还促使其骤然升级,折射出相关部门领导观念陈旧,应对负面舆论的经验与技巧严重匮乏,沦为笑柄的同时亦激怒了受众,灭“火”不成反而惹火烧身。

  舆情应对效果差。万州区纪委的最终表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舆论的对立情绪,但做出的承诺“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继续调查处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无下文,受众不由得产生政府此番说辞实为缓兵之计、敷衍搪塞的联想。更重要的一点是,舆论密切关注的事件背后的问题,如李果调入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两年不曾露过一次面,她的职位设置是否真的有必要?况且《公务员法》规定,擅自离岗超过15天即可予以辞退,李果离岗两年未被辞退反而还照常领取工资,万州区驻京联络处的管理、监督机制发挥的作用何在?为何无人对此负责?面对舆论的质询,万州政府无一例外保持缄默,并未展示出一个政府应有的公正、公开、透明的形象。

  关键信息口径不一。回顾此事,可以明显看出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与纪委前后说法互相矛盾:首先,李果到底是如万州区驻京联络处主任所言“在国外陪老公读书,事前也是请过假的”,还是如万州区纪委通报的那样“从2009年1月起至今,未经批准,擅离岗位长达2年”?再者,万州区驻京联络处曾给出1月28日李果家把2年来从驻京联络处领的3万多元工资退回了单位的账户这样一个介绍,而最终记者在万州区纪委办公室见到的却是汇款人显示为“李果”的两张合计72888元的银行汇款单据。舆论对此非议颇多,“内部信息尚未捋顺就跑出来忽悠百姓”、“朝天放枪”等负面言论俯首皆是。可见信息存在多个出口,关键信息驳杂相悖,最终只能导致政府失信于民。 9.江西鄱阳股长外逃

  2011年2月16日,一条名为《鄱阳县财政亿万巨款转澳门豪赌 财政局长风光依旧》的网帖在网络上引发网民极大关注: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基金股工作人员李华波转出境外赌博资金高达9850万元,现已逃到境外。这一消息引起网民的极度愤慨,纷纷要求查明真相、严处责任人、挽回损失。2月19日,鄱阳县委决定免去负有领导责任的县财政局长欧阳长青及分管领导程四喜职务。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胡江春

  鄱阳县财政局股长卷款外逃事件有两点吸引了舆论关注。首先是一个县财政局的普通工作人员能够贪污近亿元,令人忍不住猜想级别比他高的的官员会贪污多少?其次是此次事发的原因居然是外逃的李华波故意来电复函对监督体制加以嘲讽的“自我检举”。鄱阳县是一个贫困县,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为4.1亿元,李华波卷走9400万,占县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可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门5年竟然没有察觉实在令人震惊。此事件中,官方共有四次明显应对:

  官方第一次应对:

  2月11日,当地县委派员到财政局,宣布对分管经济建设股的副书记程四喜停职。鄱阳县纪委、检察院和公安局三家联合组成了“2。11联合调查组”。当天,县农村合作联社城区分社主任徐德堂和财政局经济建设股副股长张庆华被专案组控制。鄱阳县三家部门在本案事发的当天就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并控制涉嫌人员的速度是非常快,然而此案事发的源头之奇特估计在中国也是罕有至极,竟然是一位罪犯举报自己才知道已经公款被挪用的,而更为奇特的则是李华波在逃离前留下的一份书信,详细讲述了这些年伙同县农村信用联社城区分社主任徐德堂等官员用假公章从国家专项账户中套取资金的作案手段。

  官方第二次应对:

  2月20日,江西上饶市纪委新闻发言人称市纪委19日已决定对鄱阳县政协副主席、县财政局长欧阳长青启动问责程序,展开问责调查,同时就外界质疑的问题一并进行核实。专案组目前已锁定李华波的具体位置,正在全力追捕犯罪嫌疑人。主管领导的领导责任是板上钉钉的是了,由此案至少可以看出县财政局的日常管理上的漏洞。

  官方第三次应对:

  2月21日,鄱阳县宣布免去欧阳长青以及程四喜的职务。紧接着,信用联社也对党委书记、理事长吴智敏作出了停职处理。与此同时,鄱阳县开始大范围清查领导干部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的专项治理。从这些通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贪腐大案作案的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正是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为犯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成全了那些监守自盗的硕鼠们在此案操作上的“一路顺风”。

  官方第四次应对:

  截至3月3日,鄱阳县“2?11”案件专案组已查明主要涉案人员8人,依法逮捕3人,刑事拘留3人,共羁押6人;外逃2人,对外逃人员正在加紧追逃。此外,外地帮助转移资金的人员涉及多人,专案组已控制1人,其他人员正在加紧抓捕中。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鄱阳县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制度上还是比较健全的,但问题是李华波卷款外逃案用活生生的实例证明了当地财政监管体制已经完全失效。表面上健全的制度无法杜绝犯罪者的贪婪与无耻。如何提高官员们的个人素质与道德水平,避免同类案件再次发生,如何重建鄱阳县正常的财经工作秩序,如何扭转当地政府在公众眼里的形象,如何修复已经告负的政府公信力是鄱阳县相关部门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据媒体统计,自2001年以来,10年里出现在媒体视野中涉案上千万的贪腐案例,科级(及以下)官员至少有17个,其中有13个案发在2008年之后,近三年来正在加剧。权力大小不与行政级别绝对成正比,官不大,但长期扎根基层,关系网错综复杂,甚至亦可权倾一方。

  股长这一连官员都算不上公务员,居然能贪污近亿元。虽然当下贪腐数额越来越高,公众已不稀奇,但一个小小股长卷走近亿款项依然令人震惊。一时间舆论哗然,充满了“股长都能贪污近亿,其他级别更高的官员呢?”的质疑之声。而当财政局局长风光依旧,儿子开名车、经营酒店的消息传开后,引起网民的极度愤慨,纷纷要求查明真相、严处责任人、挽回损失。

  此事对政府和官员的公信力杀伤力巨大,让民众对官场的腐败又了更深刻的印象,拉大了官民之间的关系。有网友说:“中国GDP居世界老二, 可绝大多数百姓却感觉不到享受了什么,相反生活却更显艰难。有贪官如此,百姓焉能不穷?”各种悲愤和对体制抨击之声络绎不绝。10.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

  据央视报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此事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4月12日,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最近公安机关成功将河南瘦肉精案件从生产窝点到销售渠道乃至非法添加使用环节全部捣毁,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6名。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王金丽

  作为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双汇瘦肉精的曝光让人们直接想到了昔日的三鹿,一样的行业翘楚,一样的自律不严,一样的行业监管缺位乃至形同虚设。唯一不同的是,有了三聚氰胺死灰复燃的前车之鉴,舆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敏感度更高,容忍度更低,这就要求官方在该事件应对中拿出更多的勇气。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尽管舆论“严惩不良企业”的呼声一直高涨,官方却始终缺乏壮士扼腕的魄力,不仅在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屡有干预,企图掩盖真相的行为,更在排查和问责中不愠不火,甚至给人以“官商勾结”的印象,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但是,地方政府以及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甚至是国务院对该事件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依旧得到了网友的肯定,官方应对态度的积极和较强的应对时效性成为该事件舆情应对中的亮点。

  一、舆情发展期(3月15日-3月16日)

  3月15日,瘦肉精问题曝光,立刻引起农业部、商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同时,河南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关措施,河南政府部门通报称,3月15日,河南省及相关地市组成调查组赴各地展开调查,对涉嫌使用“瘦肉精”生猪及猪肉制品全部封存。截至16日,官方已经控制涉案人员14人,其中养猪场户负责人7人、生猪经纪人6人、济源双汇采购员1人,6名违纪人员被停职或开除公职。

  该事件的舆情发展期,也可以称之为官方的第一反应期,在这一时期可以看到,官方对该事件的反应不论是在时效性,还是在层级上,都可圈可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却并没有得到舆论的认可。原因有二:一是长久以来,舆论对这种事前“高度近视”,事后“高度重视”的监管方式存在严重不满;二是质疑官方的处置避重就轻,只针对猪肉的生产者,对无良企业以及相关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则缺乏力度。食品安全,兹事体大,面对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河南官方的第一应对却缺乏舆论迫切希望看到的勇气和魄力,这不仅表现在没有及时的与不良企业和失职基层工作人员迅速切割,更加表现在当地政府通知关注记者动向,企图掩盖事实,干预媒体新闻监督上。而此后出现的当地官员抱怨、质问记者“为何不通报官方解决,硬要把事件曝光”的行为,无疑使官方的公信力更加雪上加霜。

  二、舆情高涨期(3月17日-3月27日)

  舆情高涨期,也是官方对瘦肉精的排查期以及对相关人员的问责期。在这一阶段,河南各相关主管部门纷纷出动,对瘦肉精展开拉网式排查,各种数据也开始公开发布,显示当地相关肉质产品合格率极高。3月17日,河南省畜牧局会同孟州市、沁阳市、温县三地有关部门展开拉网式排查,抽检生猪样品493份,结果只发现6头疑似“瘦肉精”猪,初次抽检合格率高达98.8%。这份高合格率数据遭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后经记者证实当地官方在排查行动中顾此失彼,只对成分为“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进行了检测,结果使一些涉嫌使用另一种“瘦肉精”的养殖场逃过检查。该事件的出现以事实加重了网友心中“检查是走过场”的预期,严重的伤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甚至给网友以“警匪一家”的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网友对此后官方给出数据的不信任态度,以致最后连农业部给出的权威数据也遭到了网友的广泛质疑。

  在对瘦肉精展开排查的同时,相关问责也得到启动,相关报道称,截至24日,68名涉案人员被河南有关部门控制、刑拘、立案侦查,并对43名公职人员调查取证。毫无疑问,在此次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监管的失职难辞其咎,因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惩处一直是舆论的最高的呼声,然而,官方的问责行为却始终不能让公众满意。舆论认为,无论是双汇的道歉,还是失职、渎职政府工作人员的停职,都不足以平息民愤,更不足以以儆效尤,对于这种严重犯罪行为应交由法律严惩。

  三、舆情回落期 (3月28日后)

  3月28日,随着排查工作接近尾声和问责工作的有序推进,双汇瘦肉精事件舆情有所回落,但关注度依旧很高,争论也持续不休。河南官方给出的排查结果以及农业部公布的结果都无法取信于网友,最终的问责结果也让网友觉得不痛不痒。与此同时,双汇企业由公关公司一手策划的“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更成为一场闹剧,不但无异于平息舆论、挽回企业形象,还适得其反的引来更大的危机。可以肯定,双汇瘦肉精事件到此为止将不会再出现更大的波动,舆论也将得到逐渐回落,但是,企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所受到的严重创伤在短期内将很难恢复。

  双汇瘦肉精事件再次警示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工作中应勇于切割:与基层失职工作人员切割,与无良企业切割,避免盲目背书行为,致使两败俱伤。在该事件的应对中,官方正是因为不能把自己放在监管者的位置上,过多的进行地方保护主义,企图为企业做掩护,为失职工作人员开脱,致使最终将自己拖入事件之中,不但不能挽救地方企业,反而使自身公信力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一问题上,三鹿也是前车之鉴。诚然,政府需要为地方企业提供服务,但服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隐藏真相,作为诚信而开明的政府,应该公开透明,帮助把企业的一切问题都找出来,这对于企业改正错误,恢复消费者信心有益而无害。同时,作为监管者,对于这种藐视民众生命健康,践踏国家食品安全法律的行为理应有壮士扼腕的勇气,毕竟这不仅仅是一家知名企业的商德如何沦丧,更严重的是在某些地区,整个产业链条可能已经溃败,官方的应对理应对行业的整顿以及产业链条的修复有所考量。

  双汇瘦肉精事件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某些企业唯利是图的贪欲,商业道德的丧失,另一方面也再次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暴漏在阳光下,两块钱一份的养殖地检验检疫合格证明,100元就能搞定的检查站,10块钱一张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令民众寒心,正因为如此,严厉问责成为该事件应对中最高涨的舆论呼声。然而,在官方的应对中,问责工作至今无法令民众满意,不仅是放任企业避重就轻,对其违法行为不予追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处置也缺乏力度。因此,官方有必要进一步的了解民意,对相关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切不可姑息包庇,导致民众对政府执行力产生更大的质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概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有关机构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网络舆情研究,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目前,舆情监测室有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研究人员50多名,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的领导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SNS社交网站、网络“意见领袖”个人博客、网站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

  舆情监测室创办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家舆情专业频道——人民网舆情频道,主办了国内唯一一份有刊号《网络舆情》内刊,并承担了很多网络舆论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中国社会思想动态”、中国社科院年度《社会蓝皮书》网络舆情部分(2007年起)等。2009年开始,舆情监测室对外发布了“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央企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企业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与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定期发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突发事件处置“黄金4小时”、地方网络论坛是民意表达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新理念,编写了实用性强的舆情案例库、舆情分析师手册等工具书。此外,舆情监测室还长期为众多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热点舆情事件应对顾问、网络媒体危机公关等方面的顾问服务。

  中国社科院2010年7月推出的《新媒体蓝皮书》中指出:人民网舆情频道的推出,表明党中央和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态度,表明新闻网站的舆论监督不仅远远超越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而且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中国民主制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课题

跪求2006第一季度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1998年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2006年第一季度西安GDP 2006年第一季度人民币的汇率 2100年第一季度有( )天 2020年第一季度有( )天. 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网上贸易额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用英语怎么说 ? 2006年第一季度盛大、网易、9城财务报表? 急需三星电子2006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2000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1990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1990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我国2006年第一、二季度的工业增长值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是多少? 1996年的2月份有几天?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有几天?第三季度有几天? 怎样应对网络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