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3最后结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拒不做检查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1:44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拒不做检查的人

 

2011.11.09收藏 摘自《真实的林彪》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到死也不做检查。

 

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宁可不要共产党的经济救济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也决不做检查重新回到党内。

 

陈独秀离开共产党以后,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后来日冠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独秀出去,要求其写一份书面检查就可以释放。陈独秀坚决拒绝,蒋介石很尴尬。胡适要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马上放了陈独秀,很大方的送了胡适一个人情。

 

不仅如此,陈独秀出狱后,国民党政要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陈独秀。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但决不会做检查悔过……。”

 

南京沦陷前,陈独秀来到武汉,董必武前往拜访,并对他说:“鄙人受中共中央之托,专程而来,欢迎你回党工作。”要求他写个书面检讨。陈独秀说:“回党工作是我所愿,唯书面检讨,碍难从命。”又说:“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呢!”陈独秀到了哪里,哪里就成了国人注目的去处。许多北大校友来看望老师,一些人要资助生活费用,如国民党高官罗家伦、朱家骅等等。陈独秀对所有在国民党政府任职者,分文不收,尽管要资助的人都说这是学生对恩师的心意。陈独秀说:“你们的心意我理解,但我收了之后,话就说不清楚了。”

 

周恩来也曾前来拜访。他说:“你这儿太苦了,还是到延安去吧。”陈独秀说:“回党工作是我所愿。但是,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何必以后再搞得不欢而散呢。”周恩来只好说:“我驻重庆,到重庆有什么事,我负责安排。”陈和周相处已久,对周恩来善于处理问题,待人宽厚,从来欣赏和感谢。

 

陈独秀做人十分认真,所以晚景凄苦,常常无米下锅,向朋友借钱度日。看到一些农家贫困,更为不安,总是说:“建设共产党,就是为了他们,可是现在……”由于贫病交加,陈独秀63岁病故。

 

一个是林彪。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希望林彪做个检查,大家都有台阶下,林彪认个错服个软,毛泽东批评两句,撤掉副主席,取消接班人,挂个空名政治局委员对大家都好交待。毛泽东对汪东兴说:“我们军委办事组内有几位同志也上当了。发言时,一个口径,用一样的语录,连林彪也受他们的骗。据说他要写信给我,叶群和他们不让写。我劝林应好好地想一想,表一个态嘛!今天未想通,待想通后表态也可以。”还让汪东兴到林彪家把话带给林彪,动员林彪做检查。林彪对汪东兴说:“我是不会授人以柄的。”

 

一方面林彪也有气,鞍前马后做了这么多贡献,不过想要一个象征性的有职无权的国家主席就变成了路线斗争,从1966年就开始宣扬天才,现在又变成了阴谋。林彪非但拒不认错,反而在“五一节”天安门城楼上看礼花时给毛泽东摆脸子。故意一反常态地姗姗迟到,上了天安门见到毛泽东连招呼都不打,一屁股坐下,对毛泽东不吭一声,不看一眼,坐了不到5分钟,当着西哈努克亲王的面,不告而别拂袖而去,公开把矛盾显露出来。林彪的行动既反映了林彪倔强不服压的性格,也显示了林彪根本不认为不承认自己有错,反而觉得是毛泽东对不起他,所以才会有硬扛的局面出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伟大转折点分别是什么? 2、被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转折点是指哪两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理论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是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心转移(时间,地点,内容) 当事人经销无任何标识的产品且两个月内拒不更正 当事人经销无任何标识的产品且两个月内拒不更正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何时 谁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人? 中国历史上的炎黄是什么人?是一个还是两个?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两个字做名字的是谁? 1966 200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召开了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中全会 中共8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写出我国古代近代著名历史事件两件。写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两件。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这次会议( ) 申通快递我的结婚照拒不赔付怎么办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是谁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的眼在两个月之内,两次充血(很历害),请问医生,我要做什么检查?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几次战争?在历史上分别叫什么? 历史上的高龄人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 历史上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