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衰退的原因:金蘭觀修身講義 —— 八識與轉識成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9:10:25
「修心方為根本」。人的心識活動,乃屬五蘊,其中情況究竟如何?修行人應嘗試認識,此有利於「轉識成智」,修習無上菩提,進入般若波羅蜜多之境。
六識因六根發揮作用

人的色身由物質四大假合,即地水火風組成,整個色身依功能分成六大部分,就是:眼根 (視覺器官)、耳根 (聽覺器官)、鼻根 (嗅覺器官)、舌根 (味覺器官)、身根 (四肢軀體) 和意根 (腦及神經系統)。人的內心活動,通過這六根進行的,稱為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一識:眼識 心識在眼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視覺器官,觀察到世間各種事物 見
第二識:耳識 心識在耳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聽覺器官,收聽到世間各種聲音 聞
第三識:鼻識 心識在鼻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嗅覺器官,感受到各種氣味  嗅
第四識:舌識 心識在舌根發揮功能,使人能通過味覺器官,嘗到世間各種食物的味道 嘗
第五識:身識 心識在身根發揮功能,使人的四肢軀體能接觸外境,作種種活動,又使內臟肺腑,發揮維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覺
第六識:意識 心識在意根發揮功能,使整個神經系統能發揮作用,讓整個色身能通過此系統,由心識指揮,在世間動身發語,作種種業 知
「有形有質終須壞」,六根由四大組成,本身並沒有精神生命,當人死後,物質性的六根,便會朽壞、散滅、轉化,成為新的物體。六根的功能,不因四大,(試看無情木石可知),而是因靈性而來的心識的力量。沒有心識,六根只是一堆廢物,沒有生命活力。有了心識,通過六根的功能,可令生命力藉著色身而在世間活動,過物質的生活。
注意心識可不需要根身的存在,而發揮活動力。但離開六根,離開身體,生命純粹是精神界(靈界)的活動,不再過物質世間的生活了。問題是色身還是否需要存在,這關乎生命體從前的業力與修行境界,「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若因業力所牽,要以色身續命,生命便難捨色身而存,故此便有再度的生死輪迴了。
意識的指揮操縱力量
四大本身不能看、聽、嗅、辨味、感覺和思維,否則木石銅鐵、雨露微塵,也有活動力,便與人沒有分別,這是不合情理的。人能看、能聽、能嗅、能辨味、能感覺和思維,實是心識借助眼、耳、鼻、舌、身與外界溝通後達到的。於是六識分為前五識與第六識。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要靠眼、耳、鼻、舌、身對外境接觸,進行認知了別,負責所有的感覺,是前五識;

第六意識
對前五識傳送的零碎片面資料,進行認知了別,加以綜合整理,判斷後並產生作用,指揮前五識,作出善或惡的反應,進行身口意的活動,作下善業、惡業或不善不惡業。意識任何時候都可作心理活動,可以了別外間事物,有向善的能力和希望,但又有產生痛苦迷惑哀愁、貪瞋痴慢疑、錯誤見解等煩惱,更能生忿恨欺詐、懶惰、放縱、散亂、恐懼、不安等隨煩惱。
意識對事物進行認知了別中,常很少進行思考,便立即作出反應。原因是眾生從無極誕生以來,於無數世的生命、不同的時空中,作過數不清的業 (善惡都有),重複的行為和反應,成為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當外境相同或類似時,便產生慣性的反應,做出某些表現與行動。這種反應之強,以致眾生雖想主動改變,也常覺無能為力。於是,眾生便時常受外物與環境影響,作身口意的活動,被意識控制操縱,不自覺地機械地作反應,出現「心為物牽」的現象。
負責思量,又執著自我的第七識

六識未及思考,便引發身口意的活動,而在它之外,本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可以進行思考,但又往往發揮不起作用,常被六識的慣性搶先自作主張,取代他的活動。
七識末那,是心識中掌管思量的部分,本應影響第六識,令它指揮前五識作業。然而因為不愛思考的人總比愛思考的人多,而且多數愛思考的人,亦經常依賴第六識的慣性力去處事,於是倒過來影響七識的決定;以至七識雖然思考,但六識的機械反應已經作出,身口意業已經引發,而無可奈何,形成惡性循環。
七識還有一個特點,遇到外緣,馬上產生「人我」的想法,使眾生即時感到有一個「我」在這裡,於是「我執」便同時而起,妄念頻生,爭強鬥勝。七識對「我」的執著與六識的慣性力,指揮著大部分人的思維和平時活動,往往使所作的業不斷向惡的方面傾斜。
生生輪迴不息的種子——八識阿賴耶識
心識的功能,實際分為八個部分。第八識叫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本體,也就是我們的「心」,為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時先來,壽終時後去,它儲藏著前七識的所有經驗,是永不會忘失的記憶中心,而且不僅今生經歷的資料,過去世的人生經驗結晶,且在未來世也能繼續儲藏將來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的業力、因果輪迴的元素,都儲藏於其中。當生命結束,除七識中的我執,其他前七識都會消亡,而第八識則繼續存在,並加添這一生的經驗和業力在裡面,再輪迴於四生六道。
眾生在他的一生,遇到的命運際遇、病苦疾厄等,好似身不由己,其實都是他的業力導致,而這些業力,就從八識出來,遇緣 (機會和條件) 而起果報。眾生的因果,由前七識種下,八識去儲藏,到另一生命階段,八識為前七識提供資料,作為活動的依據。所以八識阿賴耶識便是生命輪迴不息因果循環的種子。人前生的執著妄心、性格的偏頗、種種與人不同的表現,特殊的本事 (人稱天份),都會重現於後世,繼續他的循環,除非他認識真理,開始修真,改變自己,克服自己的錯誤認知和偏執,行善業消惡業,方有重要的改變。
轉識成智的聖人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一個得道的聖人,他的八識會出現「轉識成智」的巨大轉變。
他以往的錯誤認知和見解,現在已經糾正;從前的顛倒妄想,現已祛除。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真相,他心識的活動,都與最高的智慧契合,絕無謬誤。聖人的前五識已不復與凡夫一樣,不受污染,再不為物慾所纏、虛妄所惑,能知一切現象的實相。聖人將五識用於塵世,隨緣說法,指點迷途,除眾生之苦惱,授解脫之方。他能隨意運用五識,事事無礙,一切皆隨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事,更能於一切活動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聖人的第六意識,對一切人我諸法,皆能觀察明白,遠離一切虛妄錯謬。它清淨無污,使五識也因而變得清淨。聖人從六識無誤的觀察力,在世間為眾生開示生命的真諦,解說一切的真偽。由於聖人早已樹立為眾生無私奉獻的決心,無上菩薩,故對他人你我分別的執著,經已永遠斷絕,他的第七末那識,已捨棄我執了。他無私地積立功德,而絕無望報之意。他已進入一個無我而我,無為而為的境界。
聖人的第八識,歸於純淨,以前的業力,受報圓滿,便沒有業力再牽制。至此八識再無污染,於是八識中來於無極的原有的無上智慧、道心佛性,一一顯露,便能脫離不斷的生死輪迴,不再受三界的束縛,進入仙佛的境界了。
金蘭觀修身講義 —— 續談轉識成智
人的心識,依照功能分為八個部分。前七識平時活動,第八識儲藏,將眾生歷劫累世的所有資料,深深收存,到另一期生命(來生)開始,即會重現,去支配這一期生命的所有活動,並且因為過去歷劫累世的人我業力關係,帶出曾與其有所牽連的人事,重遇他(他們),或受報(依過去世的善惡而受報)、或回報(依過去世的善惡而回報)。
所以,眾生一期生命中看起來是偶然遇上的人和發生的事,其實都是眾生過去世的業力所造成,由阿賴耶識從眾生過去的資料中取出、提供,形成人一生的宿命。 龔中成壇主曰:「人皆有命,命運使然,宿命論之說,源於道家。」(2005/9/11)只不過,道家在講宿命的同時,亦告訴人們,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他的宿命。這其中需要改變他的心識(修煉),轉識成智,行善積德,消冤解孽,清除因果,然後才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八識如何轉識為智
八識阿賴耶識儲存眾生過去的資料,所以眾生在一期生命開始的時候,除了他最初來自無極的純真之外,其餘在他生命活動中顯露出來的與眾不同的特性,或者能力、愛好、習慣、行為,往往就是他過去多世累積的特性,當中當然有好有壞,對好的我們要協助培育,壞的就要協助克服。比如有一個小孩,出生後即除了白飯及素菜之外,絕不吃肉,這就顯示他過去世本有持戒茹素的行為,只是不知其他什麼原因現在要到凡間重修,這時候父母和親人明白道理,就不應再強迫其吃肉,而應要支持他、配合他,並在日後慢慢發現他在性格、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負面的問題,然後施以教育,使他能重建好的習性,來面對他的修行道路,解決他自己的因果。
又比如小孩喜歡繪畫、音樂、舞蹈,或者其他能力,而且看起來在這些方面很有天份,父母在高興之餘,應該留意引導,不要讓他去胡亂塗畫、歌唱、亂跳,在不分是非對錯的情況下發展他的潛能,以致意識不良的、低級趣味的、庸俗下賤的繪畫題材、歌詞內容、淫穢舞蹈,成為他的主要活動,讓他天天耳濡目染,於是他源自過去世的天份,反成為了他成長的絆腳石,使得他日後善業不曾增加,而惡業更多。
八識阿賴耶識寄存最多的,就是眾生過去世的業力,表現出來,就是所有的人生際遇、命運順逆、災病疾厄,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因果報應問題。
修行人要明白人的所有因果,乃過去自己所作的善惡業所成。因此絕不能怨天尤人,一點點的埋怨,不論是對天地、還是對別人,都只是徒增自己的負面因素,絕不會減少所受的報應。這方面, 鍾離師祖十試 呂純陽師尊的故事,可以是我們的一個參考。話說有一天, 師尊獨坐家中,忽見奇形怪狀的鬼怪跑來無數,有些想打他,有些想抓他,更有些要殺他,但 師尊心中全不畏懼。接著又有數十個夜叉,押著一個血肉淋漓的犯人,一邊哭泣一邊對 師尊號叫,說:「我是被你上輩子殺害的,快點還我命來!」 師尊回答說:「殺人填命,有什麼好推辭的呢。」於是自己取刀子、繩索等物出來,準備自殺以償還命債。至此空中忽有人大喝一聲,鬼怪囚犯等全部一下不見,此是 鍾離師祖現身,表明試驗道心的事(後略)。 師尊對鬼怪索命,認為既屬自己所作之因,即慨然接受償命的果,就是這種態度,使他超脫了凡人的心胸,而符合踏入仙班的條件。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業力是極為可怕的,但修行人要明白,既是因果,就得接受,不可怨尤。
在 釋迦佛祖尚未成佛之前的某一世,迦毗羅閱城一條小村,村裡一個大池,因為天旱水涸,池裡的魚類盡給人取食,最後剩下一條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全村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但在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
後來到 釋迦佛祖的時代,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 佛祖同族的女子為妻,生了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小時在 佛祖宗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好玩,坐了 佛祖的座位,被人責罵,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後來他長大做了國王,便領軍來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內居民殺盡,那時 佛祖頭痛了三天。所有的弟子當時請 佛祖設法解救,  佛祖說這是定業,難以轉移。 目連尊者(即現在的   地藏王菩薩),用缽攝藏起 佛祖的親族五百人在空中,以為把他們救了,誰知放下來時,已盡化為了血水。後來眾弟子問  佛祖, 佛祖便講述了過去世村民吃魚的事。那時的大魚便是後來的琉璃王,他所帶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裡的魚類,而被殺的迦毗羅閱城居民便是當日吃魚的人,  佛祖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大魚頭三下,所以要受頭痛三天之果報。定業難逃,所以  佛祖親族五百人雖被 目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墮落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
仙佛也不能離脫因果,更何況我們這些凡人。明白上面的道理,我們遇上命運中的不吉際遇,事業、工作、家庭、疾病、人際關係的不如意等等,不僅不應怨尤,更應學會逆來順受,迎上去,經歷它,樂觀地看待它,對任何人都有心懷感恩之心。要知道越是勇敢地面對它,越是誠心懺悔,心中感到自己過去有錯而後悔,對別人處處感激,「苦心笑臉」,當勇敢捱過這些痛苦,即就是 龔壇主所說的「遇難呈祥」局面到來的時候。消弭因果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態度,這就是修行人的「轉識成智」。
守戒對轉識成智的重要性
修真行道,首要持戒,戒是走上修真之基本。有修真之心,卻連持戒都做不到,這個修真是沒有一點作用的。持戒的修行人,時時處處有吉神護祐,邪魔只有敬畏,不敢妨害;破戒的修行人,邪鬼對他輕賤唾罵,跑到那裡都掃去他的足跡。佛經講以前在罽(音繼)賓國的地方,有一條毒龍時常為禍。當時有五百位羅漢聚在一起,想用修行禪定的神通力驅逐它,總沒法把毒龍趕跑。後來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條龍說了句:「賢善,遠此處去!(朋友,走遠些吧!)」結果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奇怪,便問那僧人用的是什麼神通,他說:「我不以禪定力,不以神通力,只是嚴格遵守戒律。平時把犯一點點的戒,當成嚴重的罪,全然不敢觸犯而已。」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所以持戒的力量是多麼大哩!
道家持戒的基本戒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三清戒是:清淨身、口、意,是行為、說話、心識的純淨。有了這些戒律,用功去嚴格遵守,我們就能守住心性,不生妄念,念念純淨,心中所想都是善念,惡念一絲不生,念念皆善,又何愁惡業不能消除呢?
思考問題:
1、前七識又可以轉識成智嗎?「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如何轉識成智?
2、六識意識負責思考,將「色、聲、香、味、觸」收集的訊息綜合整理,這當中如何轉識成智?
3、七識末那識最強於我執,你平時發現自己有「我執」嗎?
4、「我執」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除?
5、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會如何?不生嗔恨心,能嗎?
6、在公家的事情上,你能不分冤親憎愛,不分人我上下,處處為公嗎?
金蘭觀修身講義 —— 三談轉識成智
人心起伏,有正念亦有妄念,但妄念往往更多。堯帝對舜帝講十六字心法,就特別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道理人心皆是私心妄念,故胡作非為,極其危險;而純真沒有妄念的道心雖好,卻極其微弱,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正念常常很小(少)。收攝這些私心妄念,是所有宗教修行,也是聖賢教化世人的大課題。
道家講修道,主要即在於修心 ( 龔壇主:『修心方為根本』),如何祛除妄念; 佛祖在《金剛經》中講述的重點,是如何能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救世大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更是專門講心的修持法門,教人明白五蘊皆空,以度一切苦厄;講孔門心法的《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心的止於至善,並由止而達到定、靜、安、慮、得。此全所謂收心養性、明心見性是也。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周圍的人、事、物,以錯誤的見解和認知方法,就會障閉靈明,生起各種迷執,不斷為物所牽。故此正確的心識活動,有正見、正思、正念,是修行人避免無窮無盡又雜亂放逸的妄念,此起彼落的重要功課。
前六識的轉識成智

認識了第八識寄存過去世所有的資料業力,固然對眾生轉識成智,起根本性的作用。但前六識認知過程犯錯,第七識最麻煩的執著「人我」的分別心,一樣可以產生妨礙,令妄心活動,不能消除過去的因果業力,致識神用事,元神(眾生之真靈真性)退藏。
當六根接通外境,眼耳鼻舌身五根即對物質世界(色)進行見觀察聞收聽嗅氣味嘗味道覺觸覺,把收集得到的知訊息(受)在意根綜合整理,進行思考(想),而作出判別決定(行),付予善惡對錯的行動反應。這裡,眾生最容易錯認所見(所聞等)以為真實。要知道物質世界沒有永恆,有形有質終會衰敗,名利物慾都是虛幻、短暫的,不是真相實相。從時間來說,去年已過去,永遠不會回來;上個月過去,也永遠不再回來;上星期已過去,永遠不再回來;昨天過去,也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小時已過去,永遠不再回來;前一分鐘、以至前一秒鐘過去,都是不能回來的。現在呢?現在在瞬息萬變中,也非真實。至於未來,更是變動不居,不會停滯在任何地方。
只有愚人迷在其中,以為樣樣真實,而爭奪這樣那樣虛幻的、短暫的名利物慾,「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身外之物,蒙蔽人如此;覺悟的修真之士,冷靜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而知四大皆空,並且看到追逐外物對自性的壞處,淡然處之。
救世大士: 時人迷惘,眼見為真,不見為假,本末倒置;皮毛在表,筋骨在裡。
晉退關鍵,智慧覺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層次不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箇中真諦,靜寂定明,明心見性,見性為真。(2004/5/16)
其次、事物有多面,人常常因為一些偏見,而只看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或者全部。從前有「瞎子摸象」的故事,講幾個盲人分別摸到象的部分身體,而將局部當成全部,鬧出笑話。成語「眾口鑠金」,說起初有人向曾參母親報告曾參殺了人,他母親不相信善良的兒子會有這樣的行為,但當聽到陸續來的人都說曾參殺了人,他母親竟開始動搖,最後更難過得哭起來,眾人的說話竟讓假象作了真象。類似的還有一個「三人成虎」,本意都提醒人要謹言慎行,說話要有根據,但另一面可看到前六識對接收到的訊息,要小心判別,不致犯錯。佛經常叫人親近的「善知(智)識」,即能轉識成智者也。
破除我執:學習鹽的精神
龔中成壇主上壇對本觀大典的活動,在乩文中有這樣的總結:「部份值事、壇生、善信,擔任義工服務隊伍,和藹可親,溫馨洋溢,紫氣盈門,回味無窮……。宴會結束,清潔打掃,物品回原,珍惜觀物,更是可貴。忘我投入,三心四相,真誠奉獻,戌時回家,樂而忘返。」三心即無過去心、現在心和將來心(「過去不理會,現在無所為,將來亦如是。」呂純陽師尊1999/9/19)四相是指「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也就是沒有「你呀我呀」、「這是你的我的」、「這些不關我事,那些不關你事」、「我為什麼要幫你做埋」等等的分別心。這是 壇主首次明顯以「三心四相」來表揚那些忘我的、只是一心為觀出力、真誠奉獻的工作人員,如果將那些粗重工作事務作為苦差,是不可能樂而忘返的。
「三心四相」,進入忘我,是破除我執、破除斤斤計較的最好利器,也就是第七識轉識成智的最好方法。
有人以鹽來比喻這種忘我的精神。鹽投入水之中,就溶解在水中,沒有了自己,鹽跟水再也無法分別出來。每一滴水,都有鹽在其中;只要有水,也就有鹽在其中。我們願意修煉自己的心性,便千萬不要學做石頭,投在水中,霸佔一個位置,但永遠和水不能融合,這樣有自己(我執),即使怎樣修,都難以「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