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也要心态年轻句子:咬铅与阿波的重量(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48:15
咬铅的用途十分单纯:控制浮标残存浮力和调整线系状态。但许多人对这玩意究竟该如何配置,还是有很大的疑问。

控制残存浮力不难理解:想要把浮标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较多浮力;想让它沉一点、敏感一点,就得将配铅调重些。实在没把握时,咬铅还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标露出水面的长度符合你的要求为止。

调整线系状态可不一样,虽说调整的原则就是让钓组伸展开来并能适度倾斜,但自然环境的变量那么多,钓组沉在水里又看不真切,谁知道加几颗咬铅、每一颗有多重、加在什么位置才恰当?

经常听到一些矶钓高手们故弄玄虚地说:加咬铅对技术要求颇高,必须把潮水流向、流速、风力、风向、浪况、钓场环境、钓棚深度、目标鱼种、当天咬况、用饵种类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否则必会弄巧成拙。结果使每一名初学者都听得一头雾水……

   但不幸的是——事实还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对下竿当时的各种状况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乱地把钓组绑起来往海里一抛,就认为鱼大概会来咬了,要是有收获才怪!

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咬铅用得恰当,钓组入水时也往往会呈现咬铅先沉、钓钩随后以及浮标跑得快、钓钩漂得慢等情况,因此要谈所谓的咬铅配置方法,就必须了解:这要与操竿控线技巧互相搭配,才能发挥完整功效。

这么说来配咬铅的学问真的很深奥难解?倒也不尽然,只是因为鱼是活的,自然环境变化又那么复杂,所以钓鱼活动注定没有办法套公式。换句话说,若有人打算*背公式钓鱼,那奉劝阁下还不如趁早改打高尔夫球比较实在——至少小白球是无生命的、没有脾气、自己不会乱跑,也比较容易掌握些,不会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钱。

配咬铅虽无公式可循,却有些基本原则不难掌握,譬如说最简单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钓组不要太漂时,就需要用咬铅(有时会用到好几颗)来使子线下沉;若是垂钓游速快且泳层变化较大的鱼时,原则上咬铅越少越好。

还有,咬铅有各种不同重量,当你在钓组上把越重的咬铅加在越接近钩子的位置时,就越容易造成浮标跑在前面、钓钩拖在后面的情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表层流速较快、深处流速较慢,浮标的体积较大、比重较小,易受流水推动,而咬铅刚好相反。故只有少数特殊情况下会如此搭配咬铅。

不知有没有人想问:使用长标的各类钓法,都是以集中负铅且子线上全无额外重量的“垂直钓组”为主,为啥浮游矶钓独独不同?

事实是,并没有人规定丹锥不能搭配垂直钓组,只不过阿波钓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一个基本的钓组组装概念——尽量选择所能用的最轻巧的浮标、咬铅能少用就尽量少用、钓组必须在水流中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因此我们极少听到或看到关于垂直钓组的介绍。

最基本的垂直钓组就像一般的筏钓黑鲷那样,母线末端直接绑一颗足以平衡浮标的转环铅,下面再接上短短的两条子线即可。有一种组合是母线下接转环,然后接一段约0.75米~1.5米长的中继线,中继线末端绑一个转环铅,之后再接绑长度各为45厘米和1米的双子线,最后拴上钓钩。

这里面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假如母线为4号尼龙线,中继线可用3号碳纤线,子线则可用2.5号以下碳纤线;丹锥假如用的是1.5号,转环铅就用1钱~1.2钱,并在母线末端转环的上方夹一颗咬铅,以调整浮力。

这种钓组可有许多变化,例如可把转环铅位置改到母线末端,而将中继线衔接子线的工作交给小转环,让双子线更活一些。或者将转环上方咬铅移到转环铅上,使钓组更加垂直。还可以把转环干脆也改为转环铅,但重量不一定与下方转环铅一样,只是将整颗浮标的浮力分散由两个转环铅来承担。

另外中继线和子线的长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中继线可以长达3米,但子线则可短到只有二三十厘米。总而言之,这一切都须视环境状况和垂钓需求而定。

  接下来我们就尽量依鱼种、钓场特征、环境变化等状况来将垂钓需求条例化,以便说明各种不同的咬铅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些都是“原则性”用法。既然是“原则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钓友切勿以公式视之!

  一、 应付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所谓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是指“青物”类而言,这类鱼多在海水上层活动,身躯呈流线型,泳速快,以掠食性为主,代表鱼种如拉仑、青魽、红魽、烟仔虎、花飞等等。因为这类鱼会在上层持续游动,因此钓组漂一点、能够打斜最好,也就是说咬铅以平均、分散、少挂为佳。

  二、应付游泳时“胜似闲庭信步”的鱼——有几种常被认为特别刁钻的,如臭肚、白达仔、雀鲷、刺规等都是了。这类鱼之所以难搞,其实是因为它们吃饵时都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懒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钓组越善于跟着水漂,浮标就越难以传达咬讯。

 对付这类鱼,一般人习惯用大浮标、配重集中、短子线的钓组,使饵的动态跟水的动态不一致,如此鱼一咬饵,就会牵动钓组使浮标下沉。但若你坚持以轻浮标、长子线、分段配铅来施钓,那么牵线工作就会变得十分重要,否则很难抓到钓组末端发生的变化。下竿标点也必须选择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线钓组那样在平缓水域下竿,而应找白沫带、反拨潮区垂钓。

  三、应付暴冲式吃饵的鱼——猪哥、吊仔之类的家伙往往不咬则已,一咬就会给你来个超大鱼讯(有时黑毛、白毛也会如此表现),浮标瞬间栽进水里几米深,让缺乏经验的人手忙脚乱。

  碰到这种状况,钓者所需花在咬铅配置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铅位,线系状态不要太离谱,基本上鱼儿就会来咬。问题是你拉不拉得起它。

  但万一这些鱼警惕起来(通常为天气太好、阳光明亮、风平浪静、流水平缓或水温太低时),那可就比较棘手了。此时必须尽量减少咬铅的数量,夹附位置也应越*近浮标越好,让子线尽量漂得自然些,这样才能降低它们的戒心、提高上钩率。

  四、应付在原地细嚼慢咽的鱼——此类鱼以黑鲷为代表;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似乎更喜欢“玩”饵,常常叼着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游走也不吐出来,让钓者明明看出浮标已下沉了一点点,但却就是没有进一步动态,扬竿后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在钓饵上发现一点点被咬过的痕迹而已。

  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是:用轻巧浮标、少量配铅,并尽量减少残存浮力与钓组的阻力,然后在接近钓钩的地方加一颗很小的咬铅(例如 G2),如此就可将细微的鱼讯加以放大。

  不同钓场的应对办法

  一、白沫带——大凡在有浪脚、潮流的时候,矶钓场上都不难看到这种非常重要的下竿点。白沫带的结构是:在脚下岩边有强力往深层灌入的浪花,但稍外围即是大量向上涌起的气泡,这些气泡会造成一个水势剧烈翻腾且快速向外推移的范围,并且在越接近岸边的地方越厚、影响越深,离岸越远则越薄、影响水层越浅。

  因此,假如你要钓躲在白沫区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鱼时,不妨将重量比较大的咬铅置于钓组下侧(*近钓钩),以免子线、钓钩太容易被气泡浮起。

  二、反拨潮——这是一种波浪涌向岸边后、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径。在这个区域里,水势会快速往外推,力量相当强大,且浅层的流速明显比深处快。

  所以,抛入钓组时首先需注意让浮标在*近岸边处落水,钓组漂移过程中还要时常带住浮标,让子线、钓钩跟上浮标漂的速度,等它们跑到最前面时再放线让整个钓组继续向外移动。

  为了避免表层流速快、深处流速慢所造成的不当钓组状态,配咬铅时应遵循越重的铅位置越高的原则,以免钓钩漂得太慢。

  三、暗礁区——因为水下环境不易从陆地上明确识别,同时暗礁区水流往往又相当紊乱、复杂,所以在这种地方垂钓就必须小心挂底,并设法利用钓组漂移的状态来判断吸引水流在何处,继而锁定该处作为狙击的“据点”。

当发觉暗礁区中吸引水流甚强时,钓组可设计成轻一些、漂一些的,咬铅少而离钓钩远些最好用,否则极易挂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较微弱的话,就需要将咬铅重量适度往钓钩处移动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钓组抓住水流。

  四、潮目带——由于潮目是由两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击、摩擦形成的,所以这种地方流况也相当杂乱。但因潮流的撞击或摩擦也会彼此牵制、消耗能量,故水流速度会变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么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置离岸较远,深度也多半较大,没有钓组挂底的疑虑。因此可采载重稍大的浮标,搭配数量少且分散的咬铅,然后充分运用操竿控线手法,使钓组随时呈现浮标在后、钓钩在前的理想状态。

  五、本流带——基本上我不认为本流带是适合下竿的去处,因为流速过快的水势不仅使钓组状态极难掌握,事实上也没什么鱼类会发神经跑到本流里面去觅食。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边缘试试的话,那大概就还有些机会,尤其是本流边缘水势回旋的区域。不过,因为本流力量过于强大,往往使得回旋带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钓组根本难以维持钓棚深度(钓组会被水流扬起),所以必须采过量配铅的方式下竿。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风势——风对矶钓的最大影响是它能吹动母线,导致钓组无法顺利地随水流运动,甚至会拖着钓组做出完全违背你意志的举动!

  碰到这类情况,你可以使用自重较大而浮力较小的浮标,借其本身重量压制风吹钓组的幅度,并用咬铅进一步将浮标压沉,使残存浮力变得很小,然后再尽量将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线大部分都沉于水下,以减少风势对浮标和线系的影响。

  二、浪况——离岸稍远的波浪会造成水分子上下运动,但*近岸边的海浪则会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后那些水分子还会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乱。

  所以,如果你锁定白沫翻腾的浪脚边为下竿点,就必须小心操竿控线,避免钓组被请上石头去纳凉,同时还应利用较多的咬铅来克服紊乱的水势。如果你选择离岸稍远的范围垂钓,则最好使用号数较小的浮标,咬铅也要分散开来,否则每当浪起浪落,水下的钓组就容易跳来跳去。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关的情况,这里再追加一个概念,即:母线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铅。

  举例来说,有的时候流水状况刚好能让子线和钓钩构成一个恰当角度,但浮标却又需要一点点咬铅去调整残存浮力,怎么办?试试在母线上较高(接近浮标)的位置加咬铅吧,甚至可以采用分段加挂的方式。

  这是因为子线、钓钩的比重都相当大,在海水中会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线比重却较小,往往容易呈抛物线状上扬,因此需要*一些额外重量压下去。

  四、深浅——这里说的是浅钓棚与深钓棚,而非钓场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钓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铅重来压沉钓组,而且咬铅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与深度就越大,整个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也越稳定;只不过,如此一来钓组的乘流性就会越差,样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钓组。

  反之,钓棚越浅当然可以用越轻的钓组、越少且分散的咬铅,可是此时受外在环境因素(如风、浪、流等)的干扰也越严重。

  五、杂鱼——上一项说的环境因素,其实还包括杂鱼干扰问题。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钓者在遭遇此状况时,会采用配铅重量集中在一点且相当*近钓钩的钓组,企图借快速下沉来突破杂鱼的“围攻”。但另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念是:尽量用轻的配铅方式让钓组漂一些,然后凭撒诱饵技巧将杂鱼集中在某处,而对象鱼如黑毛之类则会因其动作迅速、敏捷,比杂鱼早一步发现食物并快速冲出来抢食。

  结论
  再啰唆一次,咬铅配置原则(包括个数、重量、位置等)是要让水流恰当推起线组,使之呈现拉直并打斜的状态,然后钓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维持钓钩走在最前面、浮标跟在后头的状态。

  其实钓鱼技术完全是经验的累积,需要下工夫去实地操作,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之后你就会发现:咬铅的使用其实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钓当时现场状况、随便挂一挂,就八九不离十了。套句文诌诌的古话,这叫做“从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建议钓友们不妨先由无咬铅、浅钓棚的全漂钓组开始试起,例如说浮标到钩子是3米左右,丹锥为F号或B号制品,钓组上完全不加咬铅;试着运用操竿手法与水流状态去伸展钓组、监控钓组的运动状态,进而从中获得掌握鱼讯的经验,然后再逐渐加深钓棚、增加咬铅,去体会各种水流、环境、风势对钓组的影响。 阿波漂配重表
阿波漂的配重是十分讲究的,以下是阿波漂的配重表


5B (1.80) 1.76~1.84g
4B (1.30) 1.26~1.34g
3B (1.00) 0.96~1.08g
2.5B (0.85) 0.82~0.88g
2B (0.75) 0.72~0.78g
1.5B (0.65) 0.62~0.68g
B (0.55) 0.52~0.58g

G0 (0.50) 0.48~0.50g
G1 (0.45) 0.42~0.46g
G2 (0.35) 0.32~0.38g
G3 (0.25) 0.24~0.28g
G4 (0.20) 0.18~0.22g
G5 (0.15) 0.14~0.16g
G6 (0.10) 0.08~0.12g
浮游矶钓,是最具特色的海钓法之一。它在整体的施钓中,融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深受广大钓鱼爱好者的青睐。矶钓以其多变的钓组组合、高超的诱骗钓术、美丽无比的诱惑力和全新的自我感觉,鲜明地突出了它独树一帜的时代品位,成为海钓大潮中的佼佼者。
魅力之一:全方位的游钓术  
      矶钓钓组的组合,由浮标、水中、咬铅、饵钩等主要部件组成。在施钓中,通过调整浮标、咬铅等部件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使钓组的饵钩获得悬浮的状态。它可以在海流、风向等外力的作用下随波浮游,也可以在钓手的操作和调整下,由远至近或进行横向的提拉游钓。当水层中的鱼情发生变化时,钓手可以用调节钓线标线结的方法使钓饵做出反应,可深可浅以适用鱼情。  浮游矶钓的这种性能,把淡水钓中的悬坠钓法和海钓中船钓拉流钓法的长处融为一身,形成独特的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海上悬坠钓法。  浮游矶钓不仅拓宽了可钓水域的纵横面,也加大了可钓水体的主体空间,提高了上鱼的机遇。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钓法,与我们过去那些钓法相比,有了质的变化,特别是钓那些回游规律特别强、长年栖息于海底暗礁等复杂环境中的黑鲷之类,浮游矶钓更为得心应手,被誉为"黑鲷克星"   因此,我们认为浮游钓法不仅具有全方位的挑战,还有专攻型的针对性。
魅力之二:全天候的钓组组合浮游矶钓钓组组合,变化多端,可塑性很强。
    在施钓过程中,钓手可以根据当地、当时的风向、潮汐、流水、水湾鱼情等到实际情况,对所使用的钓组进行调整或选择,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  鱼类是适温动物,它们的觅食活动,随时会随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称鱼的这一规律为"适温洄游"。浮游矶钓钓组,正是适合鱼类的这一规律,以多变的选择,达到钓获的目的。因此,说它是全天候的钓组并不过分。另外,海水的温度,一年四季变化很大,直接影响鱼类的迁徙和索饵活动。浮游矶钓钓组针对这一情况,也做出了更广泛的选择,使其成为全年候钓法。  常见的钓组基本组合有浅水钓组、深水钓组、抗风钓组、春季钓组、夏季钓组、秋季钓组、冬季钓组以及一些针对不同变化的钓组。这些钓组具有良好的抗风浪性,具有稳定的漫游状态,具有正确敏锐的传递鱼讯的性能。这些钓组组合,在实际施钓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也是其他海钓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魅力之三:全潮汐集鱼术  
    淡水钓的人都深知"打窝"在垂钓中的重要作用。而浮游钓也正是利用这个原理,采取既诱又钓的手段,来获取最佳钓获。  与淡水钓不同的是,浮游矶钓的打窝是根据风浪,潮汐、鱼情等实际情况,在流动的活水中进行,有很高的技巧性,对诱饵的种类和配比要求严格,并力求诱饵与钓饵达到同步运动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理想的收获。  在诱饵的迷惑下,鱼群纷纷游入诱饵区,在不知不觉中被钓了上来。即使是那些洄游规律很强的鱼类,如黑鲷、鲈鱼等,也会在这种情况下情不自禁地摆脱潮流对其的影响,毫无顾忌地争抢咬钩。因此,有人称浮游矶钓为诱骗术。  我们都知道潮汐和流水对海钓有极大的影响,为了选择一个好的上鱼机会,我们可能要在海上等几个小时。这种等鱼的烦躁,不仅让钓鱼人深感疲劳,结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同时,还会使我们望眼欲穿的好心情,受到一定挫伤。而浮游矶钓,正是依靠它高超的诱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这是一种实质性的转变,是摆脱潮汐和流水影响的全潮汐钓鱼方法。
魅力之四:全新的感觉
  细长、高品位、高碳比的矶钓竿,配以小号的矶钓线轮,使垂钓者永远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尽情地施展自己的钓技。高强度的细线、小钩,不仅减少了海流对其本身的阻力,而且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和稳定性,这对提高上鱼率有很大帮助。  一旦大鱼上钩,柔软的竿体立即弯如大弓。随着"猎物"在水中挣扎所爆发出的冲击力,弓形的竿体也随之出现张弛分明的变化,以缓解对抗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柔克刚"。而这种方略的优势,只有在浮游矶钓中,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在垂钓中,既能获得理想的"收获",又能全面地感受到垂钓中的激情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