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压管流量计价格: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06:51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省数字福建 建设领导小组   文件     办公室   闽农市〔2007〕323号   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省农业厅和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制订的《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审定。根据省政府5月15日专题会议精神,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ОО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附件: 福建省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方案 省农业厅 省数字办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要求。“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试点探索出适应福建省情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并在全省推广。以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电话、电视、电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段为载体,整合相关的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功能完善的为农村和农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综合平台,是现阶段我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工作的现实选择。 一、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政府强化公共信息服务职能的要求。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三农”开展信息服务,不仅是农业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行政职能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组织、计生、文化、林业、民政、经贸、供销等部门开展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的现实需要。信息服务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近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明确“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承担的重要公益性职能之一。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电脑、电视、电话(简称“三电”)等现代和传统传媒的优势,联动相关部门和企业,通过信息、人力资源整合和应用系统功能,捆绑开展信息服务,实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政府管理与信息技术、跨部门与跨领域信息、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有机结合。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农民和基层农业部门的迫切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成为生产和市场活动的主体,信息需求非常迫切,但农村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农民获取有效信息非常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依托传统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基层农业部门要科学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利用有效的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因此,充分发挥农村移动信号覆盖较广,电话、电视普及率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设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是当前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政府掌握的科技、市场和政策等信息及时传送给农业生产经营者,把生产经营者的信息采集发布出去,从而架起政府、企业、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信息桥梁,使农民更快地融入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潜质,改造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当前,依靠市场信息引导生产经营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经营者,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机制 扩大“福建三农服务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范围,增加相关的涉农部门,成立农村信息化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数字办、省财政厅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省农办、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计生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气象局、省粮食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供销社、省农调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省电信公司、省移动公司组成。协调小组主要职责:审定农村信息化工作计划,统筹协调推进工作,研究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省农业厅,办公室成员由各成员单位派人组成。主要职责:研究制定农村信息化建设计划,组织编制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负责开展农口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协助网站的具体运作;承办协调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各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抓好落实。 三、总体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开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各有所资、各有所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多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提高我省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推动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信息服务各环节相互联系、信息服务载体互联互动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分期推进。优先选择已建立了较强支持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工作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健全,具有承担建设工作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市、县级农业部门能提供有力扶持与指导的乡镇进行建设。 2.需求导向,整合资源。在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优化配置、补充完善,以农业生产经营者急需的实用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为重点,整合其他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因地制宜,科学实用。根据本地实际,把“方便、实用、有效”放在首位,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用促建。系统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条件,设计要科学、实用,易于扩展升级。资源建设要本地化,服务手段要多样化,服务对象要重点化,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开展服务,辐射和带动更多农户受益。 4.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在建设政府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特别是与移动等电信、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5.加强管理,确保实效。强化建设管理,特别是要强化建设质量和资金管理。坚持项目验收制度,严格制定验收标准,确保建设符合规划要求,运行正常。加强后续管理,确保建设成效的持续发挥。 (三)建设目标 2007年,要以完善省级综合平台和九个设区市配套服务平台为基础,在全省九个设区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县,进行农村信息化试点。建立省、市、县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在试点县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起基本适应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信息服务系统。争取在2007年底,完成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能够及时送达到农民,所有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均可在及时获取信息的同时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反馈到政府有关部门。 (四)建设内容 1.乡村接入网建设。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建设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以969155(以后将改为全国统一的热线电话12316)农业服务热线为载体,整合涉农信息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向乡镇、行政村及自然村延伸,宽带要铺设到试点县的所有行政村,手机信号要覆盖试点县的所有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提高无线和有线网络的覆盖率,提高信息的入户率。实现省、市、县、乡镇、村网络的互联互通,搭建部门应用系统,建设服务系统平台。今年拟先从9个设区市各选择一个县作试点,而后在全省推广。 2.三农服务网站建设。以“福建三农服务网站”为基础,建设和整合现有的为农服务网站,以及各具特色的乡村网页,形成省、市、县三级三农服务网网站群。 3.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三农服务网网站群的集中发布信息系统,整合农业、气象、林业、海洋渔业、供销、科技、教育、组织、计生、文化、卫生、民政、工商、财政等部门涉农的资源,形成统一的面向“三农”服务的信息,重点提供包括农业和农村政策法规、村务公开、党员教育、社会治安、农业科技、市场供求、致富经验、农村运输、劳务需求、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 省级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要通过网络、农村信息机、电话、简报等方式及时将各类信息向乡镇信息服务站发送。同时,乡镇信息服务站要通过上述渠道及时向省市级主管部门反馈当前农村热点问题、紧急情况及信息服务情况。 乡镇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要完善各种有效的信息发布服务方式,运用网络、有线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简报、明白纸、黑板报等开展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要覆盖辖区内所有行政村;村级信息服务要结合实际,完善服务方式,如建设信息发布栏、利用广播电视和农村信息机、信息直接入户、编写简报、召开会议等。 4.农民E站。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把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通信运营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结合起来,开发方便实用的信息应用系统,建立虚拟内网与外网相结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网站信息、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全省农民和涉农服务人员以实名制注册使用,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通信和信息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政策、市场信息,以及系统提供的其它服务。 5.语音服务系统。充分整合应用现有的语音热线电话969155、12316、12582和10000号热线服务系统资源,建立统一的网上语音热线服务系统,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政策法规、村务公开等服务。热线服务可按各地特点选择自动语音服务、人工坐席服务、专家热线服务、可视电话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等形式。同时,语音热线服务系统可实现受理统计功能,对当前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对广大农民提供指导。建设支持语音服务的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数据库和专家库。 6.信息资源整合。整合农业、林业、文化、卫生、气象、供销、计生、科技、教育、民政、海洋渔业等部门的信息,通过信息发布系统,统一集中发布。市、县三农信息资源开发,要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农民需要的信息进行,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7.建设实用信息应用系统。以“福建三农服务网”为载体,结合通信运行商的网络平台,建设省直各涉农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主要有省委组织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计生部门的计划生育管理系统、供销社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文化厅的文化信息共享系统、省质监局的放心商品“村村查”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农业市场分析与服务系统等,满足各涉农部门开展各自业务的需要。建设农村村务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信息服务系统等,满足农村、农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 8.乡镇信息服务站。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做到“五个一”。即:有一至二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员(乡镇主要由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或969155服务站人员兼任,行政村主要从村干部或农技员中产生),一处场所(乡镇主要设在农业服务中心、969155服务站或交通要道,行政村主要设在村委会或交通要道,乡村信息站也可与党员远程教育点、文化站等合并),一套信息设备(包括电脑、电视、电话、农村信息机、一体机等),一批信息发布栏,一套管理制度(包括信息服务站管理规定、信息员工作职责、有关服务规范等)。 村级服务点在硬件配备上可以因地制宜。负责汇总各村信息服务点所收集的各类信息,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福建三农服务网”等涉农网站进行发布;从涉农网站上寻找农民需要的各类信息,通过农村信息机等合适的信息服务渠道及时送到农民手中;随时了解相关农业信息,掌握农业发展方向,为乡镇发展新的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各类农业生产基地、指导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市场指导,对农业发展进行政策性引导;通过网络与农业专家取得联系,及时获得农民急需的各类农业科技,及时送达农户,并做好科技传授推广等服务。 9.信息资源收集。村信息服务站负责对本村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筛选,通过农村信息机、电话等形式上报至乡镇服务站,并把镇中心所送来的农民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分类后按需要通过农村信息机等方式送到农民手中。村信息服务点根据本村的情况,通过电话、农村信息机或网络了解乡镇信息服务站所掌握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等相关信息,在全面、准确的信息引导下正确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特别要注重为本村的农业行业协会、种养经营大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0.省级公用数据库。充分运用电信IDC的资源,建设三农公用数据库群,以“福建三农服务网”的数据服务平台为基础,收集、整理适合全省各地的通用、宏观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和农业资源数据库等信息,对各地交换信息进行审核、整理、分类、入库。升级改造数据采集与交换软件,为各地信息交换提供基础支撑平台。要逐步完善信息分类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的标准体系,创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环境。 11.县级地方个性化数据库。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差异大的特点,建立适合各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综合服务信息数据库群。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本地的实用技术、市场供求、劳动力转移、农民生活等内容。能够根据当地农民信息服务需要,加工制作本地信息资源,在三农服务网和当地有线电视上发布。 12.制度和队伍建设。统一、规范、连续的工作制度是搞好乡镇、村信息服务的基础,是农业农村信息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建立信息服务站和服务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以及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采集制度重点是建立统一的指标范围和体系;报送制度重点是建立科学的传输渠道和频度;发布制度重点是明确甄别环节、审核权限和版权管理。通过制度完善,为信息服务站和服务点建设提供保证。 稳定、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的前提。试点县要建立与“福建三农服务网”相适应的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农业部门或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和协调农村信息化试点有关工作。乡镇信息服务站工作队伍主要依托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969155农业热线服务站。行政村信息服务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村农技员队伍和村组干部,每个站应有1名专职人员,1-2名兼职人员,负责信息上传下达,配合乡镇服务站开展信息工作。 (五)实施步骤 农村信息化工作方案分三个阶段实施: 1.前期准备阶段。目前到2007年7月,主要工作:一是召开联席会议,各部门提出应用系统需求,讨论确定技术方案;二是确定各设区市开展试点工作的县,并召开试点县工作会议,提出需求,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组织省移动公司、省电信公司、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支持单位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并确定技术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8月至2007年11月,主要工作是完善省、市级平台建设,确定各试点县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及时总结各试点县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 3.推广完善阶段。2007年12月开始,主要工作是在总结试点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完善建设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当地农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关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抓出成效,力争取得最大效益。 (二)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把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已建成项目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出台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一是整合涉农网络资源,将涉农网络整合成一个体系;二是整合信息资源,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技推广、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信息采集、服务等功能整合在一个信息服务体系中;三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将各涉农信息员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农村信息员队伍。通过整合,建成集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优良品种、农业技术等重要信息资源为一体的数据库,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一是专家队伍的建设,专家队伍是整合开发信息资源的主要依靠力量,专家解答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信息服务方式,必须强调并切实搞好各级专家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服务响应流程等办法,进一步建设好专家队伍。二是信息队伍的建设。要加强队伍的服务能力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技能,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之能够利用信息化网络获取所需的服务,并提出相关的技术与信息要求。       主题词:农业 信息化 工作方案 通知         抄送: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