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登山法的冬冬:《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6:19:32
     《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儒家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明白和学得的,是需要用一生去感悟,甚至可能穷其一生都终究不得其要。

孔子的伟大,在于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孟子的伟大在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之深远,不是我所能窥见的,也更不是我有资格去评述的。

数载潜心向儒,穷尽心力冥悟,获得的也只是一点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越读越是读不懂,越读越是不知如何去读,儒学实在是太博大精深。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我们通常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会遵循“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的思想,更是国人的推崇。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使之流传千年不古,这是一个境界,是一种人格基础。

然孟子曰: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说话不必讲究信用,行动不一定非要有确实的结果,惟独要有义。

粗略看来,这个和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人怎么可以不讲信用呢?说了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去做 呢?如果真是该这么理解的话,那么我是不会崇拜孟子的。但事实上我是对他顶礼膜拜的,如果我们认为这话是和孔子的思想有矛盾的,实际上只是我们自己的理解 出了问题,叫断章取义,忽略了“惟义所在”,所以一句话的意思就全变了。而“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的思想核心恰恰在于“惟义所在”,我们甚至可以解读为:“只要心中有义,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但是我们是否看出来了““只要心中有义, 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与“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之间的关系中前者的语句是浅薄的,而后者的语句是精辟的无懈可击。静静的在心中对比一下“惟义所在”四字排前和排后,竟然是迥然不同的境界。所 以不得不叹服,圣人就是圣人。

圣贤们,用他们的思想,征服了我的全部灵魂,导引着我的思维和生活的方向。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孟子为何会出此言论。其实是来自简单的生活,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和经历的。

仔细的想一下,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别人做出一种承诺,但当事过境迁 以后,当初承诺的条件已经不在了,或者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承诺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去死守着这个承诺,那只会增加自己的 心理负担。但往往我们这时候通常会联想到:“言必信,行必果”于是就背上这个思想包袱,这样一来,就中了佛说的:“留不得,舍不得,去不得。”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遇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一个男人很爱一个女人,并且承诺过要等她一辈子,而事实上,在等她的这些年时间里,这个男人甚至根本没有过再得到过她的任何消息。那么这种等待本身就不是幸福的,而是一种痛苦。

很多年过去了,事过境迁,今天的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人了,今天的环境也不是当初的环境了,这个承诺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自然就应该“当去则去”,“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承诺的当初,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冲动的情绪,或者带有一个好的愿望。

再比如:一个人在落难的时候,向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答应在某一个时期归还,但到了这个约定 的日期之前,现实决定了他没有这个能力偿还,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是想着因为有一个承诺,就一定要去想办法还的话,他就只有去抢银行了。所以“言不必信,行 也不必果。”只要他心中始终记得,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曾经有个人,给予过自己最无私的帮助,就足够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好好的活着,总有一 天,能还完这笔钱。而如果因此而感觉对不起朋友,自杀了,或者为了遵守承诺抢银行被枪毙了,那其实就是最大的违约,因为人死了,就永远都不可能再归还了。

圣人就是圣人。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