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苦恼暖暖:八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04:15

八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1)

  熟悉教育的人会明白,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习惯,而父母的习惯如何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此,《人民日报》曾发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的呼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大批青少年的父母与教师,并有机会听到他们许多心里话。我发现,中国的父母绝对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虽说“改造”一词难听,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们也心甘情愿。但是,他们有一个普遍的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有一些积习颇深的坏习惯还改得了吗?需要的一些好习惯还能够建立起来吗?

的确,习惯的养成与年龄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年龄越大越困难。例如,幼儿时期是养成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养成品德习惯的最佳阶段,中学时期可能是养成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容易的并非能自然形成,困难的未必就不能做到,最佳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准确地说,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5年5月2日,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周士渊先生的文章,题目为《管理自己的学问》。巧极了!他专门谈自己50岁后是怎么养成好习惯的,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等,这对广大父母朋友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他写道:

“习惯培养当然应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但我以上所有习惯,除气功外,几乎都是50岁以后逐步养成的。南京有位名叫郭彩如的105岁老人,至今居然还能劈叉,还能双手抱柱,双脚凌空,做‘大鹏展翅’的高难动作,甚至他还宣布与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老人打擂台,以武会友,从中挑选出2008位百岁老人,相约2008年到北京为奥运加油添彩。而据调查,郭彩如老人的许多健康习惯都是他退休后才开始养成的。

“在习惯问题上,不论老幼,人人都可大有作为,年龄绝不是一个障限,关键是看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是否真正高度负责……”

周先生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三”是指三个性,即认识必要性、选择可行性、具有操作性;“二”是两句话,即“关键在前三天”和“奥妙在缠缆绳”,后一句出自西方著名教授曼恩对习惯培养很精确的比喻:“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只要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一”是一个简单的口诀,即“三七二十一”。周先生认为,“关键在前三天”,指前三天要启动、要认真、要咬着牙熬过它。这“七”是指一星期七天。“二十一”可是个习惯领域里的重要数字,必须记住。因为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一种习惯的培养如果认真去做,平均大概是二十一天。但请记住,这是“平均”数。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克服所用的时间一定差异很大,认真程度不同,对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所用时间也显然会大不相同。

我与周士渊先生相识几年了,相识也是因为对行为习惯的研究。我认为,他的上述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虽然习惯的培养过程比他讲得还要复杂。我敬佩周先生,因为他不光在说更在做,他在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毅力惊人。

那一天,周先生在我的办公室里,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可以养成意想不到的新习惯和新能力,他当场做了一个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