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委员会委员必须有:泥塑《收租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26:21

泥塑《收租院》

http://hds.360doc.com

                                  

       泥塑《收租院》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发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被当作中国地主阶级“总代表”的刘文彩庄园做成陈列馆,成为四川省和全国阶级斗争教育的典型场所。随后由陈列馆美工人员、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和部分民间艺人组成的创作小组创作《收租院》大型泥塑群雕,由114个真人大小的泥像组成,分七段26组,表现了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等情节,揭露地主对农民的血腥压榨,表现农民的反抗精神。对外开放展出、特别是进京展览并全国巡展后,轰动一时,万人空巷,哭倒一片。我在老家湖北上小学的时候,曾经看过在学校举办的“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展览,其中的一些场景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确实造成过恐怖和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胆子变得特别小。
    泥塑作品《收租院》作为特殊时期政治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政治标签无疑是鲜明的。特别是对刘文彩这个人物的认识和部分情节的虚构,颇有争议。
    1966年4月22日,郭沫若曾亲往大邑考察《收租院》,挥就一阕传诵一时的名作《水调歌头》,可窥见其时代烙印:

    “一入收租院,难忘阶级仇。大邑土豪恶霸,暴发一家刘。水牢地牢连比,长枪短枪无数,随意断人头。苦海穷人血,粮仓地主楼。
    “飞轮转,弹鞭动,鬼神愁。荒淫无耻,佛殿金钟伴玉瓯。转瞬人间换了,活把阎王骇死,万众竞来游。教育耿千载,风雷震五洲。”

    至文革结束,盛况不再。1999年,华裔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凭借《威尼斯收租院》赢得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最高奖项——“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奖”,再次引起轰动,也因来官司。

   

 

 

 

 
 

 

 

 

  

第二组  验      租

 

 

 

 

 

 

 

 

 


 

 

 

第三组 过      斗

 

 

 

 

 

 

 

 

 

 

 

第四组 算     账

 

 

 

  

 

 

 

 

 

 

 第五组 迫      害 

 
 

 

 

 

 

 

 

  

 

第六组 造      反

 

 

 

 

 

 

 第七组 夺      权 

 

  

   

 

 
    
 
 
 
 
 
 
尾声    结  束  语 

 

 

第四章 有关《收租院》往事

 

一 .  小   序

 

        一九四九年十月,四川大财主刘文彩死在新时代的前夜。多年后,他成了“恶霸地主”闻名全国。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艺术家们集体创作了,以刘文彩当年收租场景,作为泥塑绝唱——《收租院》。

        这组经典雕塑在特殊年代进入了小学课本中,成了反面典型,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这组雕塑剥去“阶级斗争”的油彩,闪烁着艺术的光芒。把它定格在那时的教科书和老画报及特定的历史时期。

二,《收租院》的诞生

 

      《收租院》从诞生至今是46年的光阴。三十五年后,因《收租院》的版权纠纷,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了王治安的长篇报告文学《轰天绝唱》,真实再现创作人员的真实思想和创作艰辛及创作初衷。可能启到了化解纠纷的作用。

       1949年大西南解放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大地主刘文彩的豪华庄园,成了《收租院》展示地主奢华和农民受剥削的场所。刘文彩又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五哥,称雄一方,良田千顷,广厦万间。

       1965年庄园陈列馆扩大规模,添加雕塑,目的是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收租院》任务交四川美术雕塑系,由赵树桐,王官乙带5名学生艺术创作。这是政治任务,并在国庆前完成。6月4日七人与馆里工作人员共十几人成立了创作队伍。他们创作期间,实行军事化,上早操后,下乡与农民交流,了解收租情景。并且用了农民演示,指导助阵。找不到专业感觉,又由川剧团作表情动作......。6月23日正式雕塑。条件简陋,还要去集市上买柴禾来搭架工作,泥巴就地田间取土,一个雕塑才几块钱,全部雕塑完成才用一千元钱。就可想而知——勤俭节约。经过三个月创作,十月完成正式展出。

       整个雕塑26组情节,114个人物,108件道具,布满118平方米空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组雕塑,只用了刘文彩一个真人原型“算账”,手拿佛珠,伪善面孔,背后保镖腰插双枪,旁边是军官和袍哥,本想要管家也来当原型——因他服刑,又虚胖才没有用他。

       据说,看的人都痛哭流涕,还有人晕过去了........。

 

三,   《收租院》进京

 

        全国美协负责人华君武,王朝闻带来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记者编辑,说这组雕塑是“原子弹”,提出进京展出。

       因雕塑固定在地,进京只能复制品和照片,作者从头到尾北京,天津艺术家们用两个月进行《收租院》复制。1965年12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3天后的12月27日《收租院》门票预订到1966年2月底,在2月21日重新团体预订时,就来了1000多单位。后来定为每个团只订200名人。个人提前一个晚上排队买票。有30多福利厂盲人,抚摸雕像哭成一片。

       陆定一,郭末若,邓拓等领导前来赞扬。1966年3月2日新华社记者拍摄泥塑《收租院》照片,传至全国,各出版社相继印发画册和连环画,记录片,教科书......。

       文革时,造反派提出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用《收租院》占领太和殿,理由是“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要扫除封建王朝的威风。”在文物专家的抵制下,才放在中轴线上——故宫后门城楼上。文革期间为适应意识形态而要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修改,复制。增设了“军民团结”,“活捉刘文彩”,“建立红色政权”,“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等四组。11人高举“人民政府”牌,军民手挚“红宝书”,背景是光辉四射的毛泽东和红旗。成“文革美术”与“样板戏”并驾齐驱,并用石膏翻制送越南,阿尔巴尼亚各国展出。

 

四, 《收租院》的回归

 

        1973年,面对国内大量《收租院》复制多的存在,四川文化厅请示,在泥塑原有基础上再“复制和再创作”另做一套巡展。

        用了36万元拨款,由四川美院和原班人马有41人,历时四年,用玻璃钢镀铜表面艺术处理完成《收租院》群雕(只用了103人)。

       文革结束,无人问津,直到九十年代选部份展出。此后国内外展出都是77年的版本。1996年4月关于《收租院》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美院召开。受到国内外专家肯定了成就。2000年在四川美院美术馆展出,由于存放年久出现色差,但参观的人还是很多。王官乙对自己的作品“没有遗憾”,郭小力说:“希望淡化当年阶级斗争的的印记,回归这件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它是诞生在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经典作品,肯定会有其特定的艺术价值”。46年后的2011年3月8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感动了整个京城,参观为之疯狂。为期两个月,5月18日结束。为了这一天,炎黄艺术馆策划了两年,“它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收租院》是现代中国最具争议的一组雕塑。同时,它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有人在展览馆留言簿上写道:“以前搞阶级斗争,我觉得不好,但也不应该忘记。”

 

五,结 束 语

 

       【仙客居士(彭城家声)编后语】:这篇作品的完成,我得感谢如下的作者和图书报刊出版社(作为我的参考和借鉴):特别鸣谢(不分先后)《周末》,《家庭与生活报》,《轰天绝唱》,《收租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川美院和相关作者们及领导(李诚,郭小力,王官乙,赵树桐,华君武,王朝闻,陆定一,郭沫若,邓拓等等),在此,诚挚地向他们表示深深地谢意!!!

 
刘氏地主庄园博物馆里的雕像

 
刘文彩用过的福特汽车

 
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

 
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



郭沫若传诵一时的名作《水调歌头》

刘文彩创办的当时名震全国的学校“文彩中学”,后改名安仁中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