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刘子业电视剧: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4:55

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山东胶州实验中学  马玉钦

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工作也必然受到新课改的冲击。如何适应课改新形式,更新德育理念、拓展活动空间、创新工作内容与形式,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在新课程中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教育,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比政治教育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三、转变角色,注重身先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主体。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主体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主体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言传身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结合课改,加强课堂渗透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六、人性回归,倡导人本德育

与新课改一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生为本,首先要求我们把尊重学生作为德育第一原则。反思当前教育现实,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信手可拈,学校很多纪律的约束、制度的制定,有多少是从学生当中来的?有谁想过一项制度纪律的推出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有几个学校试过,让学生自己来制定管理自己的纪律制度?

以生为本,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要求和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件(个)自己认为成功或满意的事情(行为)。多元的、人文化的、个性化的德育评价,理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指向与追求。

以生为本,就要了解并引导学生的需求。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建立在全面准确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前提上的。德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细心观察,精心分析梳理,才能及时把握学生需求的变化轨迹,并给予区别对待有效引导。凡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如学会做人、习惯养成、质疑问难等要尽量给予满足,并不断激活强化,凡不利于成长的则予以约束、疏导。在这一引导需求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就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认同、接受并内化了。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话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要做好德育工作,教育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行动上从严从实,把握时机,注意方法,讲究艺术,形成气候,踏踏实实,只有这样,才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