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党员:中华上下五千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5:29
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冯国超

1 开天辟地的神话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
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
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
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
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
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
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
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谈起
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
造力。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
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
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
十万年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
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
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虎、豹、狼、熊等野
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
    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凶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任何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
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
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制造的工具。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
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
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
现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迹。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
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制骨针可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
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
期了。  
上下五千年 
2 钻木取火的传说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传说中有一
些大人物,这些人往往既是首领,又是一个发明家。这种传说多半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
始人生活想象出来的。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后来,他们
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起
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巢
音cháo,就是鸟窝)。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来的。但是在传说中,却
把这件事说成有一个人教大家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
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
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
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
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
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
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
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
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
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
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不知过了多少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
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
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看、养着,留到下次吃,
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
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
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这种渔猎的时期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开始,人们偶尔把一把
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发现地面上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长成了更多谷子。于
是,人们就大量栽种起来。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
种带把的木锹)。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后来传说中把这些种庄稼
的人说成是一个人,名叫“神农氏”。
    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
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据说,医药事业,就
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
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公元
1952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了一处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遗址。从遗址中发
掘出来的东西,知道那个时期的人已经学会饲养和农耕了。  
上下五千年 
3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
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
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
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
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
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
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
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音pí)、貔(音
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
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
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
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
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
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
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
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
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室、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
这些当然不会是一个人发明的,但是后来的人都把它记在黄帝帐上了。
    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缧(音léi)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
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有了丝和帛了。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仓颉(音cāngjié),创制过古代文字。我们没有见到过那个
时期的文字,也没法查考了。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
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
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
一座“黄帝陵”。  
上下五千年 
4 尧舜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
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
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
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
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
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
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
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
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
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
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
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
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
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
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
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
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
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
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
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
了首领。  
上下五千年 
5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
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
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
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
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
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
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
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
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
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
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
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
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
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上下五千年 
6 神箭手后羿
    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启和有扈氏的部落
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
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
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
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
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
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
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
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
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样,地面上
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
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这些
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
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
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
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
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
那儿。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
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
兴”。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
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
“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    
上下五千年 
7 商汤和伊尹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
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
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
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
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
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
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
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
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
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
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
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
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
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
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
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
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
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
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
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
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
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
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
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上下五千年 
8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
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
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
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
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
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
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
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
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
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
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
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
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
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
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
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
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
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
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发掘了殷商奴隶主的墓穴。在安阳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
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许多奴隶被活活杀死殉葬。在大墓旁边的墓道里,
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祀祖先,也
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
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上下五千年 
9 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
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
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在这件事上,商
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
越来越深了。
    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
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
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
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妲音dá)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
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
上烤死。这叫做“炮烙”(音luò )的刑罚。
    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
来,这就是周。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
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
(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
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
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
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
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
    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羑音yǒu)地
方。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
大臣。
    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立刻把周文
王释放了。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
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
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
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
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
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
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
    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
文王。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
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
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上下五千年 
10 奴隶倒戈
    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
弟周公旦、召公奭(音shì)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第
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
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
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
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
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
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
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
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
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
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
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
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
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
    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
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
    太公望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
道这两个人想不开,后来,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
    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开朝歌仅仅七十里的牧野
(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他想,武王的
兵力不过五万人,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
    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
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
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
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杀了。
    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像太
公望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
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
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
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       
上下五千年 
11 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
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
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
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
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
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
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
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
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
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
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
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
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
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
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
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
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
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
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
“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
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
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
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
做“成康之治”。       
上下五千年 
12 国人暴动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
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
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
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
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
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
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
    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
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
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
    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
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
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
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这回儿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
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
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
    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
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
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
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
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
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也就是
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
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
强中干,兴盛不起来啦!       
上下五千年 
13 骊山上的烽火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
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
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
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
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
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
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
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
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
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
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
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
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
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
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
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
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
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
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
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
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
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
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上下五千年 
14 囚车里的人才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的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
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
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
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
公望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再加上它利用沿海的资源,生产比较发达,国力就比较强。公
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
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音jǔ)国(都城在今树
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
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
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拈
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里知道,他射中的不过
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他的计策。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
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发兵打败鲁国,并且通知鲁庄公一定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
送回齐国办罪。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
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
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
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
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齐桓公一心想当诸侯的霸主,做了霸主就能够发号施令,别的诸侯就得向他进贡,听他
的指挥。他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呢?”
    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都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天子
虽说失了势,毕竟是天子,比谁都大。如果主公能够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订立盟约,
共同尊重天子,抵抗别的部落,往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帮他,谁不讲理,大伙儿管他。到了
那时候,主公就是自己不要做霸主,别人也得推举您。”
    齐桓公说:“你说得对,可是怎么着手呢?”
    管仲说:“办法倒有一个。这回新天子(指周釐王,釐音xī)才即位。主公可以派个
使者向天子朝贺,顺便帮他出个主意,说宋国(都城在今商丘南)现在正发生内乱,新国君
位子不稳,国内很不安定。请天子下命令,明确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主公拿到天子的命
令,就可以用天子的命令来召集诸侯了。这样做,谁也不能反对。”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决定照着管仲的意见办。
    这时候,周朝的天子早已没有实权了。列国诸侯只知道抢夺地盘,兼并土地,已经全忘
记还有朝见天子这回事。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一个大国打发使臣来朝贺,打心
眼里喜欢。他就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君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今
山东东阿县北)开会。
    这时候,齐桓公的威望还不高。发出通知以后,一共只来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
还有几个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想瞧瞧风头再说,没有来。
    在北杏会议上,大家公推齐桓公当盟主,订立了盟约。盟约上主要的是三条:一是尊重
天子,扶助王室;二是抵御别的部落,不让他们进入中原;第三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
侯。     
上下五千年 
15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对鲁国的战争中,却遭
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在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
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拼一死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音guì),准备去见鲁庄
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
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眼着国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说完,
他一直到宫门前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正在为没有个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进
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且问:“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没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凭这一
点,我想大家会支持我。”
    曹刿听了直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多,百姓不会为这个支持您。”
    鲁庄公说:“我在祭祀的时候,倒是挺虔诚的。”
    曹刿笑笑说:“这种虔诚也算不了什么,神帮不了您的忙。”
    鲁庄公想了一下,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一件件查得很清楚,但是
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我看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看曹刿这种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巴不得他一起去。
两个人坐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齐军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
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
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
地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
一着,招架不住鲁军的凌厉攻势,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别着急!”说着,他跳
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
队形,才说:“请主公下令追击吧!”
    鲁军兵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但是心里总还有个没
打开的闷葫芦。回到宫里,他先向曹刿慰劳了几句,就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
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气
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不
打赢的道理?”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是个大国,兵力强
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后来我看到他们的
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相信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在曹刿指挥下,鲁国击退了齐军,局势才稳定了下来。       
上下五千年 
16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
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
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
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
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
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
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
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
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
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
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
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
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
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
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
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
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
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
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
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
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
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
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
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
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上下五千年 
17 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
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
    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
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
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
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
    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
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
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
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盂音yú)地方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
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
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
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
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
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
水(在河南柘城西北,泓音hóng)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
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
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
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
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
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
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
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
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
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
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
这个仇。我看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
主。
    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上下五千年 
18 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
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
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
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
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
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
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
“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
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
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
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
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
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
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
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
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
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
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
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
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
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
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
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
是晋文公。        
上下五千年 
19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
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
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
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
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
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
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
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
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
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
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
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
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
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
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
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
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
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
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
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
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
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
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
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
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
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
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
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上下五千年 
20 弦高智退秦军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
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
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
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
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
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
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
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
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
千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
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
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
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
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
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
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
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
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
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
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
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
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
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
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
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
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
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
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上下五千年 
21 崤山大战
    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
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yáo)地方拦击。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
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
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嬴(音yíng)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
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
了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
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大将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
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
    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在这
紧急的关头,幸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就跳了下去。
    等阳处父赶到,船已经离了岸。阳处父在岸边大声喊叫:“请你们回来!我们主公忘了
给你们准备车马,特地叫我赶来送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
    孟明视哪里肯上这个当。他站在船头上行了礼,说:“承蒙晋君宽恕了我们,已经万分
感激,哪里还敢再收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能保全性命,那末,过了三年,再来报答贵国
吧。”
    阳处父还想说什么,那只小船哗啦哗啦地,已经越划越远了。
    阳处父回去向晋襄公回报了孟明视的话,晋襄公懊悔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了。
    孟明视等三个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三个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的不是,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
得你们打了败仗,哪儿能怪你们呢?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
的大功啊。”
    三个人感激得直淌眼泪,打这以后,他们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的仇,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等三员
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打到晋国。没想到晋襄公早有防备,孟明视又打了败仗。
    秦穆公仍旧没有办他的罪,但孟明视实在过意不去,好像对国家欠下一笔债。他把自己
的财产和俸禄全拿出来,送给在战争中死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兵士一块儿过苦日子。兵士吃
粗粮,他也吃粗粮:兵士啃菜根,他也啃菜根,天天苦练兵马,一心要报仇雪耻。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上来了。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
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
    这一来,秦国就有人说孟明视的坏话,说他不该这么胆小。附近的小国和西戎瞧着秦国
一连打了三个败仗,纷纷脱离秦国,不受管了。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交战以后第三年的夏天。孟明视作好一切准备,挑选了国
内精兵,出发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把将士的家属安顿好。将士的
斗志旺盛,整装出发。
    大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出来,可是有进没退,我想把船烧
了,大家看怎么样?”大伙说:“烧吧!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吗?打败了,也别回来了。”孟
明视的兵士们憋了几年的气闷和仇恨,全在这时候迸发出来。没有几天工夫,就一举夺回了
上次丢了的两个城,接着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大城。
    晋国这才感到秦国攻势的厉害,上上下下都着了慌。晋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后,下了命
令:只许守城,不许跟秦国人开战。秦国的大军在晋国的地面上来回挑战,没有一个晋国人
敢出来。
    有人对秦穆公说:“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尸骨回
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
    秦穆公就率领大军到崤山,把三年前作战死亡将士留下的尸骨收拾起来,埋在山坡里。
秦穆公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秦
国从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上下五千年 
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
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
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
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
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
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
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
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
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
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
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
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
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
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
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
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
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
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
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
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
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
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
他们是“春秋五霸”。       
上下五千年 
23 伍子胥过昭关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
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
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
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
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
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
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
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
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
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
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
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
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
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
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
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
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
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
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
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
    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
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
(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
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
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
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
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
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
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
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上下五千年 
24 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
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
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
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
(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
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
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
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
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
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
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
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
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
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
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
(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
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
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
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
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
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
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
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
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
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
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
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
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上下五千年 
25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
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
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
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
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
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
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
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
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
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
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
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
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
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
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
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
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
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上下五千年 
26 范蠡和文种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
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
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
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
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
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
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
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
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
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
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
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
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
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
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
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
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
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
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
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
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
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
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
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
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
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吴越争霸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尾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
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从那个时候算
起的。      
上下五千年 
27 墨子破云梯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
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
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
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
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
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
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
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
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
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
“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
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
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
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
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
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
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
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
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
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上下五千年 
28 三家瓜分晋国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
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
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
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
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
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
“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
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
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
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
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
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
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
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
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
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
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
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
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
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
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
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
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
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
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
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
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
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
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
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
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
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
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上下五千年 
29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
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上下五千年 
30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
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
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
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音bìn),本
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
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
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
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音hándān,今
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
“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
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
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
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
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
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
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
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
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
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
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
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
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
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
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
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
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
“宠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
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
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
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上下五千年 
31 张仪拆散联盟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
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
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
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
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
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
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
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
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
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
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
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
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靳音jìn),求见楚怀
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
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
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
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
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
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
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
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
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
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
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
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
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
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
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上下五千年 
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
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
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
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
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
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
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
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
何必怕大家讥笑?”
    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
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
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
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
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
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
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
便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
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
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
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
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
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
    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
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
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
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
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上下五千年 
33 孟尝君的门客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
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
相。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
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
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
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
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
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
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
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
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
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
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
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
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
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
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
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
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
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
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
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
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
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
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
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
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
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
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
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
到了。”       
          
上下五千年 
34 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
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
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
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
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
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
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
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
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
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
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
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
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
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
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
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
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
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
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
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
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
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
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
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
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
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上下五千年 
35 田单的火牛阵      
    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莒音j
ǔ)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个地方。莒城的齐国大夫立齐王儿子为新王,就是齐襄
王。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
    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这时候,即墨城里有一个齐王远房亲戚,叫做田
单,是带过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
    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
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
    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
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
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
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
    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
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了讨先王(指燕昭王)
的好,才没接受称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留在齐国做王了。要是燕国另派一个大将
来,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来跟乐毅有疙瘩,听了这个谣言,就决定派大将骑劫到齐国去代替乐毅。乐毅
本来是赵国人,就回到赵国去了。
    骑劫当了大将,接管了乐毅的军队。燕军的将士都不服气,可大伙儿敢怒而不敢言。
    骑劫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可是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步骤准备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国兵将听到附近老百姓在谈论。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抓了俘
虏还好好对待,城里人当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
吗?”
    有的说:“我的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创起坟来,可怎么办呢?”
    这些议论传到骑劫耳朵里。骑劫就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齐国城外
的坟都刨了。
    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他们还在城头上瞧见燕国
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要跟燕国人拼个死活。
    田单还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
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
    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
    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
    这样一来,燕军净等着即墨人投降,认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
希奇古怪的花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
    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
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
“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
    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
    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大伙儿睡
眼蒙胧,只见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士兵吓得腿都
软了,哪儿还想抵抗呢?
    别说那一千多头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
军队自己乱窜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
    齐军乘胜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国占领地方的将士百姓,都纷纷起
兵,杀了燕国的守将,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儿,哪儿的百姓群起响应。不到几个月
工夫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
    田军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上下五千年 
36 屈原沉江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
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
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
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
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
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
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
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
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
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
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
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
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
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
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
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
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
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
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
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
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
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
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
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上下五千年 
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
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
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
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
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
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
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
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
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
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
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
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
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
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
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
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
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
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
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
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
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
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上下五千年 
38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
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
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
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
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
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
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
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
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
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
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
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
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
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
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
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
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
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
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
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
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
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上下五千年 
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
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
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
(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
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
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
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
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到那天,范雎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
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
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
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
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
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
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
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
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
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
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
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
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
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
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
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
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
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上下五千年 
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
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
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
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
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
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
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
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
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
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
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
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
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
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
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
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
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
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
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
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
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
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
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
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上下五千年 
41 毛遂自荐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赵
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
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
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
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
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
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
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
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
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
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
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
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到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
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
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
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
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
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
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
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
“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钉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
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
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
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上下五千年 
42 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
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
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连忙
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
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
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
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
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
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
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
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
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
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
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
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
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
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
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
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
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
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
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
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
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
兵回楚国去了。
  
  
 
          
上下五千年 
43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
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
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
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
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
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
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
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
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
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
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
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
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
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
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
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
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
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
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
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
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
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
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
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
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
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上下五千年 
44 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
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
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
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
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
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
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
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
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
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
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
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
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
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
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
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
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
(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
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
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
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
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
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
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
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
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
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
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
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上下五千年 
45 秦王灭六国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
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
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
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
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
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
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
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
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
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
死了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
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
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
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
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
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
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
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
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
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
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
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
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
    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
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
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
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上
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
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
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上下五千年 
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
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
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
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
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
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
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
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
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
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
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
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
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
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
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
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
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
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
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
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
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
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
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
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
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
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
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
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
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
疆。
  
  
 
          
上下五千年 
47 博浪沙的铁椎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
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
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
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
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
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
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
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
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
(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
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
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
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
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
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
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
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
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
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
“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
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
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上下五千年 
48 沙丘的阴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
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一
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
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
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
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
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
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
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
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
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
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
啊!”
    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
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
明摆的事儿。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
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
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
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
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没有多少
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气味,
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
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高撺掇胡亥杀害
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
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
掌大权。
  
  
 
          
上下五千年 
49 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伕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
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阿房音ēApán
g)。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伕,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
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
匠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
    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杀人的设备,最后竟残
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庄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
    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
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耗
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伕送
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
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
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年青时候,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跟别的长工一块儿给地主种田,心里常常想,我
年青力壮,为什么这样成年累月地给别人做牛做马呢,总有一天,我也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田边休息,对伙伴们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可别忘了老朋友
啊!”
    大伙儿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打哪儿来的富贵?”
    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说:“唉,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雁的志向呢!”
    陈胜和吴广本来不相识,后来当了民伕,碰在一块儿,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朋友。他
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
    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的时候,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没法通行。他们只
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伕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
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
白地去送死吗?”
    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开小差逃吧。”陈胜说:“开小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
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
说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大家都同情他;还有,楚国
的大将项燕,立过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条好汉,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
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想
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
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
惊奇。
    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
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
    第二天,大伙儿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日待
人和气,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有一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跑去激怒军官,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
大家散伙回去吧。那军官果然大怒,拿起军棍责打吴广,还拔出宝剑来威吓他。吴广夺过剑
来顺手斫倒了一个军官。陈胜也赶上去,把另一个军官杀了。
    陈胜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
侯将相,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
    大伙儿一齐高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叫弟兄们搭个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一个斗大的“楚”字。大伙对天起誓,
同心协力,推翻秦朝。他们公推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里来投
军。人多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就这样,陈
胜、吴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揭竿而起”(揭,音ji
ē,就是举起的意思)。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
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
    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
  
  
 
          
上下五千年 
50 刘邦和项羽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
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
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
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
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
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
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
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在南方
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声势更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
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
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
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
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
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
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
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
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
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
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
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
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
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
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
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
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
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
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
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
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
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
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
称作楚怀王。
  
  
 
          
上下五千年 
51 巨鹿大战      
    项梁在整顿了军队以后,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项羽、刘邦带领另
一支队伍,杀了秦将李由。项梁骄傲起来,认为秦军没有什么了不起,放松了警惕。章邯重
新补充了兵力,趁项梁不防备,发动了猛烈的反扑。项梁在战斗中被杀了。项羽、刘邦也只
好退守彭城。
    章邯打败项梁,认为楚军大伤元气,就暂时撇开黄河以南这一头,带领秦军北上进攻赵
国(这个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
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章邯派秦将王离把巨鹿包围起来,自己带领大军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他还在棘原和
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给王离军运送粮草。
    赵王歇几次三番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楚怀王正想派人往西进攻咸阳。项羽急于想
为叔父报仇,要求带兵进关。
    怀王身边有几个老臣暗地对怀王说:“项羽性子太暴躁,杀人太多;刘邦倒是个忠厚
人,不如派他去。”正好赵国来讨救兵。楚怀王就派刘邦打咸阳,另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
为副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到巨鹿去救赵国。
    宋义带领的大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听说秦军声势浩大,就命令楚军停了下
来,想等秦军和赵军打上一阵,让秦军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进攻过去。
    宋义按兵不动,在安阳一停就是四十六天。项羽耐不住性子,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
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
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将士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就得按军法砍头!”
    这道命令明明是针对项羽的,项羽气得要命。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的天气,北方天冷,
又碰着大雨。楚营里军粮接济不上,兵士们受冻挨饿,都抱怨起来。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喝酒作乐,这样不顾国
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
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将士们大多是项梁的老部下,宋义在将士中本来没有什么威望。大伙见项羽把他杀了,
都表示愿意听项羽指挥。
    项羽把宋义被处死的事,派人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虽然很不满,也只好封项羽为上将
军。
    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先派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
粮的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然后,项羽率领主力渡河。
    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子全砸了,把渡河的
船只全凿沉了(文言叫做“破釜沉舟”,釜就是锅子),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有进
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退。”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
气振奋,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
捉了王离,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
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
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
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
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上下五千年 
52 刘邦进咸阳      
    秦军在巨鹿打了败仗,可章邯还有二十多万人马驻在棘原。他上了一份奏章,向朝廷讨
救兵。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反而要查办章邯。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向项羽
投降了。
    章邯投降的消息到了咸阳,秦王朝内部也发生了混乱。
    那时候,秦朝的权完全操在赵高手里。赵高害死了李斯以后,知道大臣中有人不服他。
有一次他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当着大臣们对二世说:“我得到了一匹名贵的马,特来献给
陛下。”
    二世虽然是个糊涂虫,是鹿是马还分得清。他笑着说:
    “丞相别开玩笑,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绷着脸说:“怎么不是马?请大家说说吧。”
    二世就问大臣们。不少人懂得赵高的用意,就附和着说:
    “是匹好马呀!”
    也有的害怕赵高,不吭声: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
    没过几天,那几个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找个借口办了罪。
    打那以后,宫内宫外大小官员都害怕赵高,再没有人在二世面前说赵高的不是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离咸阳不远了。二世
吓得直打哆嗦,连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赵高知道不能再混下去,就派心腹把二世逼死。
    赵高杀了二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现在六国都已恢复了,秦国不能够再挂个皇帝
的空名,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二世的侄儿子婴可以立为秦王。”这些大臣不敢得罪赵
高,只好同意。
    子婴知道赵高杀害二世,想自己做王,只是怕大臣们和诸侯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他
和他两个儿子商量好,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趁赵高亲自去催子婴的时候,就把
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
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
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
了。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哈着腰等在路
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
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
起来。
    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
了。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
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希罕这些东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
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
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
想离开了。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音kuài)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
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么?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
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
仍旧回到灞上。
    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
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
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
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
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
    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
中做王。
  
  
 
          
上下五千年 
53 鸿门宴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
    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咱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
关去,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
会被秦朝杀光。怎么办?”
    部将听到这些议论,去报告项羽。项羽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就起了杀心,除了章邯和
两个降将之外,一夜之间,竟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里。打那以后,项羽的残
暴可就出了名。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
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功夫,项羽就打进
了关。大军接着往前走,一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
公进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
    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不贪图财货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
哩。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那时候,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
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
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张良不愿离开刘邦,却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
三辩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
    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
“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
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
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
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玦(音jué,古代一种佩
带用的玉器),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个因由走出营门,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说:“咱们大王
(指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
    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
剑舞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想杀刘邦,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
舞。他一面舞剑,一面老把身子护住刘邦,使项庄刺不到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
上前问:“怎么样了?”
    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
    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
卫士们想拦住他。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把卫士撞倒在地上。他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
地望着项羽,头发像要往上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
    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
    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就吩咐侍从的兵士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
    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当初,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封王。现
在沛公进了关,可并没有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灞上,天天等将军来。
像这样劳苦功高,没受到什么赏赐,将军反倒想杀害他。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将
军担心哩。”
    项羽听了,没话可以回答,只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
要张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
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亚父”原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
碎,说:“唉!真是没用的小子,没法替他出主意。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
着做俘虏就是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终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上下五千年 
54 萧何追韩信      
    项羽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命令烧阿房宫。跟随项羽进关
的五十多万兵士,谁没受过秦朝的压迫?他们见了豪华的阿房宫,想到他们过去受的罪,心
里燃烧起报仇的火苗。项羽一声令下,大伙儿就放起火来。
    这场火一直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一堆瓦砾。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不
可能为广大农民着想。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
    当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楚怀王。项羽把他改称为义帝,表面上承认他是帝,实际上只让
义帝顶个虚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听他主张。他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十八
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春秋时期不是有霸主吗?项羽自称霸主,等于宣布他有权号令别的
诸侯,诸侯都得由他指挥。到了第二年,项羽干脆把挂名的义帝杀了。
    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
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忌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
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
    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
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
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
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
    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
走?”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汉王又问他:“你追谁呢?”
    萧何说:“韩信。”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
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赶到汉王刘邦到南郑
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汉王。
    韩信到了南郑,汉王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
被砍头了。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
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土?”
    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派韩信做个管粮
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
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
    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
    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亲自骑上快马追赶上去,追了两天,才把韩
信找了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
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
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诀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汉王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
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
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
    汉王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
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
    赶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楞了。
    汉王举行拜将仪式以后,再接见韩信,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
请将军指教。”
    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
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上下五千年 
55 楚汉相争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
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
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
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
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
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
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
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
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
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
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
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
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
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
天隔着汜水(流经荥阳西,汜音sì)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
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今河南荥阳
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
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
    “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
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
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
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
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
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
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
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
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
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
决战就开始了。
  
  
 
          
上下五千年 
56 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
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
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
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
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
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
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
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
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
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
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
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
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
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
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
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
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
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
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
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
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
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
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
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
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
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
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上下五千年 
57 大风歌      
    垓下决战后,汉王刘邦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汉王朝。公元前
202年,汉王刘邦正式即了皇帝位,这就是汉高祖(西汉纪年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
王时算起)。
    汉高祖建都洛阳,后来迁都到长安(今陕西西安)。从那时候开始的二百十年,汉朝的
都城一直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汉”,也叫“前汉”。
    汉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阳南宫开了一个庆功宴会。他对大臣们说:“咱们今天欢聚在一
起,大家说话用不到顾忌。你们说说,我是怎么得天下的?项羽又是怎样失天下的?”
    大臣王陵等说:“皇上派将士打下城池,有封有赏,所以大家肯为皇上效劳;项羽对有
功的和有才能的人猜疑、妒忌,打了胜仗,不记人家的功劳,所以失去了天下。”
    汉高祖笑了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功失败,全在用人。坐在帐帷
里定计划,算得准千里以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
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怎
么也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
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被我灭了。”
    大家都佩服汉高祖说得有道理。后来,人们就把萧何、张良、韩信称做“汉初三杰”。
    在楚汉战争中,有些带兵的大将立过大功,汉高祖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这些诸侯王有的
虽然不是旧六国贵族,但是都想割据一块土地,不听汉朝政府的指挥。其中楚王韩信、梁王
彭越、淮南王英布,功劳最大,兵力也最强。汉高祖对他们确实不放心。
    有个原来在项羽手下的将军叫钟离昧,汉高祖正在缉拿他,韩信却把他收留下来。
    第二年,有人向汉高祖告发韩信想谋反。汉高祖问大臣该怎么办,许多人主张发兵消灭
韩信。只有陈平反对。陈平说:“韩信的兵比咱们精,他手下的将军又比咱们强,用武力去
对付他,是很危险的。”
    后来,汉高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巡视云梦泽,命令受封的王侯到陈地相见。韩信
接到命令,不能不去。到了陈地,汉高祖就叫武士把韩信绑了起来,要办他的罪。
    有人劝汉高祖看在韩信过去的功劳份上,从宽处分。
    汉高祖才免了他的罪,取消他的楚王封号,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被降职以后,心里闷闷不乐,常常推说有病,不去朝见。
    过了几年,有一个将军陈豨(音xī)造反,自称代王,一下子就占领了二十多座城。
    汉高祖要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讨伐陈豨。可是两个人都推说有病,不肯出兵。汉
高祖只好自己去讨伐陈豨。
    汉高祖带兵离开长安后,有人向吕后告发,说韩信和陈豨是同谋,他们还想里应外合,
发动叛乱。吕后跟丞相萧何商量了一个计策,故意传出消息,说陈豨已经被高祖抓到,要大
臣们进官祝贺。韩信一进宫门,就被预先埋伏好的武士拿住杀了。
    韩信被杀不到三月,汉高祖灭了陈豨,回到洛阳,又有彭越的手下人告发彭越谋反。汉
高祖听到这个消息,派人把彭越逮住,下了监狱。后来因为没有查到彭越谋反的真凭实据,
就把他罚做平民,迁送到蜀中去。
    彭越在到蜀中去的路上,正好遇到吕后,就向吕后哭诉他实在没有罪,苦苦央告吕后在
汉高祖面前替他说句好话,让他回自己的老家。吕后一口答应,把彭越带回洛阳。吕后到了
洛阳,对汉高祖说:“彭越是个壮士,把他送到蜀中,这不是放虎归山,自找麻烦吗?”
    汉高祖听了吕后的话,就把彭越处死。
    淮南王英布一听到韩信、彭越都被杀,干脆也起兵反了。他对部下说:“皇上已经老
了,自己一定不能来。大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最有能耐,但他们都已经死了,别的将军不是
我的对手,没什么可怕的。”
    英布一出兵,果然打了几个胜仗,把荆楚一带土地都占领了。汉高祖只好亲自发兵去对
敌。
    他在阵前骂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何苦造反?”
    英布直言不讳地说:“想做皇帝啰!”
    汉高祖指挥大军猛击英布。英布手下兵士弓箭齐发,汉高祖当胸中了一箭。幸亏箭伤还
不太重,他忍住创痛,继续进攻。英布大败逃走,在半路上被人杀了。
    汉高祖平定了英布,路过他的故乡沛县住了几天,邀集了故乡的父老子弟和以前熟悉的
人,举行了一次宴会,请他们一起喝酒,无拘无束地快乐几天。
    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可真不容
易。别说一些诸侯不肯安分守己,就是边境上也常常发生麻烦,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
    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上下五千年 
58 白登被围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
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
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
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
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
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
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
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
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
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拚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
出。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
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音yānAzh
ī,就是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
也有人会来救他。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浓雾,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
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
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
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
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
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
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上下五千年 
59 白马盟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汉
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
己。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
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发老人的意思),来
辅佐太子刘盈。汉高祖知道没法废掉太子,就对戚夫人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
了,没有法子改变了。”戚夫人也伤心得没法说。
    汉高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胸部中了流箭。后来,伤势越来越厉害。有一次,有人偷偷
地对他说:“樊哙(吕后的妹夫)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
王如意。”
    汉高祖大怒,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对他们说:“你们赶快到军营,立刻把
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
    那时候,樊哙正带兵在燕国。陈平、周勃接受了命令,两人私下商量说:“樊哙功劳
大,又是皇后的妹夫,咱们可不能随便杀他。这会儿皇上发火要杀他,以后万一后悔起来,
怎么办?”
    两人商量了一阵,把樊哙关在囚车里,送到长安,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
    汉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
盟。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
不得封侯。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汉高祖病越来越重了。他叫吕后进去,嘱咐后事。
    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
    汉高祖说:“可以让曹参接替。”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
    汉高祖说:“王陵可以接替。不过王陵有点戆直,可以叫陈平帮助他。陈平有足够的智
谋,但是不能独当一面。周勃为人厚道,办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但是将来安定刘家
天下的,还是靠周勃。”
    吕后再问下去,汉高祖摇摇头说:“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够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去。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
(食其音yìAlī)找去,对他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
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
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得知这消息,赶忙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皇上去世已经四天。皇后不发丧,
反倒打算杀害大臣。这样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天下大乱不用说,只怕您的性
命也保不住。”
    审食其吓住了,忙去找吕后。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吕后就成了太后。
    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一切听他母亲吕太后作主。吕太后大权在手,爱怎么做
就怎么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
回长安。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起,使
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天清晨。汉惠帝起床出外练习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轻贪睡,汉惠帝见
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宫,如意已经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
被毒死的,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挖出她的两眼,逼她吃了哑药,
把她扔在猪圈里。
    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他派
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
    打那以后,汉惠帝就不愿再过问朝廷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