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孙尚香爱情漫画:教学不息 备课不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01:22

教学不息  备课不止

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   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张俊瀛

        300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备课上课就和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我们永远是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任务呢?必须解决下面的问题:

j

学何?为何学?如何学?学如何?教何?为何教?如何教?教如何?

 

教学成效并不单纯取决于教师知识的渊博,而更多地取决于:

n   教师阐述知识、启发诱导的方法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需要。

n   师生感情的亲疏。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

n   备课中的悉心揣摩,是否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设计教学内容、顺序、方法、手段-------

n   备课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的过程。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的不知所云、老师说得津津有味学生记得昏昏欲睡、老师演示百般投入学生看得不明不白、老师板书汗流浃背学生记得非常乏味。

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我能否胜任?同学如何看我?其他老师如何看我?

   关注情境阶段:我教的班的学生成绩如何?我班排多少名?全年级里我班名列前茅的有多少?我的学生有没有竞赛获奖的?

   关注学生阶段: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成长与分化、学生情感与意志、教育教学反思。

研究教材、改进备课、提高教学艺术是教师生活的永恒主题

     教育是一种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事业就不是职业,他没有交换性,事业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学习对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的自我欣赏的媒体。教育家陶行之说:千学万学学坐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追求真善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教而不思则罔。繁说细讲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话不在多在于精,言不在详在于引。

善教者九艺

善察观察  善谋策划  善导引导  善喻比喻  善比比较

善言表述  善疑置疑  善点指点  善防预防

备课:集体智慧  +  个人风格

生命不息教学不休备课不止: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备学法

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章节备课  课时备课  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

长期备课  短期备课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随时随地备课  终生备课

青年教师备课要求

n   一详尽:尽可能详尽

n   二计划:课时计划、板书计划

n   三目的:大纲目的、章节目的、课时目的

n   四实际:学生实际、教材实际、情境实际、社会实际

n   五为主:主体、主导、主线、主讲、主练

n   六个点:重点、难点、疑点、弱点、知识增长点、能力形成点

n   七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备课过程就是一个物我两忘、耐住寂寞、不断地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的过程

不为际会风云变幻所迷惑        不为人际关系好坏所左右 

不为环境优劣变迁所干扰        不为个人患得患失所纠缠 

不贪抄近道、不想走歪道。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什么是素质?爱因斯坦说:“----------------------------------------------------”最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n  不仅应该掌握知识本身的概念、原理、本质和科学思想、方法,还应该对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n  不仅应该知道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应该知道为什么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和程序。我们要清楚:

n 学何?为何学?如何学?学如何?

n 教何?为何教?如何教?教如何?

教育者创造素质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有很高的创造才能有才华的学生会脱颖而出;教师缺乏创造才能,能力低的学生会有好成绩,而才华出众的学生反被埋没。

教学过程的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学内容、师生行为和教学策略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教学策略就是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成自觉的、有计划的、意向明确的、高效率的、高质量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提。

n   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合理措施达成学生的知能建构。

n   充分考虑到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n   从微观上看,教学策略必须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

n   不同的知识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学生也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如:描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验性知识、计算性知识--------

n   板书的大容量及长时间滞留有利于学生记忆存贮、师生交流。作为信息呈现的主要媒体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言简意赅和美观,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n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予以足够重视,为达到教学目标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练习,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n   反馈调控的运用也是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该关注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的发展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n   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式的学习,还应该是有创造性地学习,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n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 教育呼唤智慧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求知的动力——对真善美的渴望、学习的需要、良好的习惯。

短期备课的要求

n   设计课的结构、考虑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整体性出发的综合设计            从思想性出发的潜移默化

从针对性出发的有的放矢            从实效性出发的教学手段

从综合性出发的全程整合            从科学性出发的精益求精

 

讲例题要以类型为基准     说方法要以规律为落点

写板书要以规范为目标     留作业要以能力为目的

             全过程要以会学为方向

渔者思其鱼:临渊羡鱼、竭泽而渔、缘木求鱼、太翁钓鱼、结网捕鱼、市场买鱼---------

 

把长期备课作为短期备课的先导

     教学的质的飞跃必须也只有依赖于量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长期备课是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过程

     长期备课是自身修养提高的过程

     长期备课是教学艺术精益求精炉火纯青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师作用   教学过程   评价观

质量观    学生地位    教学手段

提高备课效率的途径

资料的保存与整理   教案的保留与整理

随时记录好的灵感   坚持做好课后反思

四心常存日积月累 细心时时有发现    留心处处皆学问

用心事事长见识   专心必然丰收

让备课起来

n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对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审视:

弊端------设计思想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张扬。

合理性-----目标明确、教程清晰、问题主导、节奏紧凑。

目标起来

n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具有开放性,目标设定要作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

n    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科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

过程起来

n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活人不能围着死的教案转,要不断调整,不断生成。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全程起来

n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 ,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备课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体现出心中有人的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很个性化。它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要“研究型备课”

n    备课不是简单的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形成教案。

n    学习型备课是指教师以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既定的教材。这样的备课只能是一种学习和吸收,甚至是一种重现和模仿。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教师语言的轨道上运行,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是教师用巧妙的方法让他们摆脱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听说过“爬骚“的故事吗?

n    学习型备课仅仅将教参上的有关材料下载到教案上,再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没有宽度和厚度。教学时间和空间被分割成无数细小的单位,精确地确定了师生的任务没有个性化选择的自由。课堂生活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学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n    学习型备课是由知识走向学生,把知识加工、再现、传递,即教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n    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讨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即用教材教

n    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和生活融合起来。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绝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n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带着问题走近知识、带着能力走出校门

 

觉今是而昨非;以往不鉴,来者可追。

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反思就是对以往的生活、经历、成功和失败、得与失、尴尬和酣畅、事与物、快乐和痛苦、聚与散等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

教育反思的五大要素

n    思维素材方面:教学活动、教学表现(目的、内容、形式、意义、效果)

n    思维技巧方面:记忆、分析、比较、评估、创建。

n    批判态度方面:改善的动力、更新的态度、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研精神、对传统的疑惑或批判精神。

n    伦理价值方面:思考教学现状背后的理论基础问题(从道德价值和伦理层面分析教与学的安排 、教学目标、考核方法、知识观、学生观----)。

n    思维缜密方面:科学性、逻辑性-------

一位教师可以在生命过程中自然地成长,但一位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教师必须认清这一观点,具备一种自发学习和研究的意识,而不是在社会要求下的被动发展。教师能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即要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n    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激发责任心、提升能力。

n    每次教学结束后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

n    课堂实录、经验纪录、师生对话、与听课人切磋、行动研究。

n    相互观摩听课,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

n    抓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

n    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电的要求。

在研究中备课,在备课中研究

n   不进行研究的教育教学大多是经验型的匠人

n   进行研究的教育教学才可能是事业型的大师

n   教师即研究者有明确的、牢固的、持久的科研意识。

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的创新就体现在研究中备课,在备课中研究;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

n   经常反思与研究,才能发觉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n   经常反思与研究,才能主动、积极吸纳别人的经验与方法。

n   经常反思与研究,才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找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

n   经常反思与研究,才能自觉减少或避免低效、重复无效的劳动,力图实现飞跃与突破。

著名教育改革魏书生说:

不写教研文章的人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经常写者则极有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的人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一定不是名师、大师。

长期备课就要字当头

n   勤于阅读:专业书、理论书、报章、杂志。

n   勤于思考:个人、他人、成功、失败、素材、闪念.

n   勤于实践:作课、说课、实验、辅导、教研、调查。

n   勤于积累:剪报、卡片、笔记、下载、照片、实物。

n   勤于动笔:写心得、写总结、写论文、写反思、写灵感、写教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