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帝 主公等级: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文明礼仪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6:31:18

        近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至高中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做出了规定。其中,在高中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要掌握各种场合介绍和自我介绍、各种场合握手、演讲和辩论的礼仪要求等,还要掌握基本涉外礼仪。(京华时报1月22日)

 

客观上说,发布《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初衷是不错的,《纲要》明确提到,“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懂得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但是,如果将这一《纲要》的具体内容与七年前由教育部修订并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比,除了提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分目标”,将礼仪分为“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之外,并无多少新意。

 

比如,《纲要》提到,小学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个人礼仪”主要内容为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而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比这更详细,有“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等等。

 

这就让人疑惑,为何此前有《守则》、《规范》,现在却还要出台内容相差无几的《纲要》呢?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此前《守则》、《规范》并没有得到好的实施,因此,这次出台《纲要》是为了以另一种途径加以强调;其二,为获取某种资源提供“由头”,《纲要》在“组织实施”部分指出,“开发资源,丰富内容。充分整合和运用各地已有的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制作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编写读物等多种形式开发资源,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这给了大家想象空间。

 

对于第一方面原因,如果《规范》和《守则》不能很好落实,出台《纲要》就能解决问题吗?文明礼仪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进展不太理想,原因很复杂,既有应试教育之下的学校教育“育分不育人”,也有家庭教育在关注孩子成绩中,淡化了做人教育,还有由于学校缺乏民主管理导致家校矛盾、师生矛盾加剧,以及社会环境给学生们现实的教育,诸如不诚信、潜规则、灰色技能流行等等,一些家长甚至担心孩子太单纯而“吃亏”。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规范》也好,《纲要》也罢,作用很有限,反而将消解政府部门的权威。另外,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不时出现以“文明礼貌”为名,组织学生当迎宾小姐、先生,恭候领导视察的丑闻,这就是更严重的“文明礼仪教育”错位了。

 

对于第二方面原因,不少人可能不理解,但如果考虑到今天我国的教育拨款,采取的是“立项制”和“讨钱花”模式,就会明白教育部门某些做法背后的利益因素。在教育系统中,不少“计划”、“工程”、“活动”,都是冲着经费而去的。此前引起大家关注的京剧进校园、齐跳集体舞等等,都或多或少有这些因素,自然而然,在这样的目的之下,具体执行情况并不会是重点,形式大于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纲要》中的一些礼仪教育内容,并不符合教育的实际,有很强的城市思维,以及“拔高”痕迹。拿高中生的礼仪教育来说,还要求掌握基本涉外礼仪,这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高中来说,或有必要,也可行,而对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高中来说,这些学校哪里有什么国际交往?绝大多数学生连县城也可能没走出去过。他们要学习这种礼仪,也就只有看录像,听故事了。

 

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当然重要,但在笔者看来,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公民教育,是引导公民形成基本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意识,同时培养相应权利意识的教育。从教育的有效性出发,还在于淡化行政对办学的干涉与影响,充分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样可以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从而也会让教育家治校的精神在校园萌芽,如此,学校的办学就会有个性,就会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追求,而非实现功利的办学目标。在这样的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自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