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不庆的小说:菇房的空间电场环境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52:11
菇房的空间电场环境

这个香菇温室安装了3DCF-450型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后第二天整个菇房就显示出了巨大变化:雾气极少、香菇迅速生长、小菇蕾数旺增。菇农两个月收入剧增了89%。

建立空间电场的电极线可对空气放电,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氧气转化为臭氧
,这两种物质可以刺激蘑菇的生长。空间电场的瞬间变化可以显著地提高菌丝转化为菇蕾的速度。


我们知道,雷雨天的一夜之间地上的蘑菇就会像变魔术一样长出大个头来,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就是空间电场的变化幅度和次数。变化次数愈多,则蘑菇长得愈快。


香菇在空间电场间歇出现的环境中生长迅速,菌丝转化为菇蕾的速度提高了200倍。


伊犁州农机推广站的姚工讲起香菇的环境控制很专业,把空间电场设备用的极熟。后面是丰站长和菇房女主人
对照菇房
对照菇房相距空间电场温室4米远,菇房结构和品种、菌棒均一致,试验菇房的空间电场受湿润棚膜和土墙的屏蔽而对临近的对照菇房影响颇微。




对照菇房的雾气整天消不散,菇蕾发育缓慢,小老菇多,卖相不好。
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一、标准化、食用菌标准、现行香菇标准概况
1、标准化:指为了使社会生产和流通能够经济、合理并顺利实现,对产品、规格、测试手段等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
2、食用菌标准化:指在食用菌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运等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国家或地方标准,制定出一系列生产、监测以及评价规则。内容包括:生产环境标准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及其加工标准化、菌种标准化、产品及其加工品包装、贮存、运输、营销的标准化。
3、食用菌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类。
我国第一个食用菌国家标准为1986/8/1实施的GB/T6192-86黑木耳,至1996年底共发布实施国家、行业标准29个,条例2个;1997年至2004年3月1日共修订和发布30个(其中修订5个、产品标准9个、技术规范及检验方法7项、菌种标准4个、与食用菌有关的国家标准5个);已审定待发布的国家标准11个。
我国为应对WTO要求,将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转化为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将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转化为 GB/T24000系列国家标准。.
4、现行香菇标准:
表1
标准代号
标 准 号
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标准状态
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9087-2003
原产地域产品 庆元香菇
2003年9月1日
强制
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19170-2003
香菇菌种
2003年12月1日
强制
强制性农业标准
NY 5095-2002
无公害食品 香菇
2002年9月1日
强制
强制性轻工标准
QB 1399-1991
香菇罐头
1992年8月1日
现行
强制性轻工标准
QB 1357-1991
香菇猪脚腿罐头
1992年8月1日
现行
推荐性轻工标准
QB/T3601-1999
香菇肉酱罐头
1999年4月21日
现行
推荐性商检标准
SN/T 0632-1997
出口干香菇检验规程
1997年10月1日
现行
推荐性供销标准
GH/T 1013-1998
香菇
1999年3月1日
现行
二、无公害香菇标准
无公害香菇生产要按照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95-2002《无公害食品香菇》和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严格执行。
加入WTO后,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开发安全卫生优质的香菇,达到规范市场和保障人体健康的目的,促进香菇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香菇在加入WTO后的竞争力,国家农业部于2002年7月发布了行业标准NY5095-2002《无公害食品香菇》和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要求无公害食品香菇的感官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必须符合表2、表3规定。
表2  无公害香菇的感官指标
项   目
要    求
外观
菇形完整,大小均匀,棕色、黄褐色、褐色、茶色
气味
有香菇特有的香味,无异味
霉烂菇

虫蛀菇/%(质量分数)
≤1
一般杂质/%(质量分数)
≤0.5
有害杂质

水分
干香菇/%≤13
普通鲜香菇/%≤91
鲜花菇/%≤86
注:鲜香菇不检一般杂质和有害杂质
表3  无公害香菇的卫生指标
项    目
指  标/(mg/kg)
干香菇
鲜香菇
砷(以As计)
≤1.0
≤0.5
铅(以Pb计)
≤2.0
≤1.0
汞(以Hg计)
≤0.2
≤0.1
镉(以Cd计)
≤1
≤0.5
亚硫酸盐(以SO2计)
≤50
多菌灵(carbendazim)
≤0.5
敌敌畏(dichlorvos)
≤0.5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包括食用菌)生产中使用。
三、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无公害香菇的生产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规范。一般来讲,应把握以下五关:一是栽培环境关,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摸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栽培基地。二是原料选择关,原料一定要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尤其是避免使用污染了剧毒农药的农林下脚料。三是栽培无害关,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严格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出菇管理过程中绝对不能针对香菇子实体施用任何药物。四是加工、贮运无害关,在香菇保鲜或干制至贮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避免污染。五是残留检测关,由质量检测部门对香菇卫生、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香菇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的行业标准。
现将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 菌种制作与品种选择
香菇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母种、原种的制作单位必须是经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定点生产单位,取得生产许可证,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的专业研究单位,一般的栽培户可从这些单位购进原种制作栽培种用于生产。香菇栽培种的制作主要包括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菌管理等工艺环节。
1、 菌种袋的规格: 14-15×27-30×0.004~0.005厘米的聚丙烯料或低压聚乙烯料袋,每袋装湿料0. 4~0.6千克,压实后料高为10~12cm。
2、配料、灭菌 、接种消毒、培菌管理要求参见下文菌棒制作部分。
3、香菇菌种外观质量的鉴定
优质香菇菌种必须同时具备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以及菌丝生活力强、无杂菌、无虫害的双重特性。菇农朋友除需确定所选用的菌种是香菇的某一个菌株外,还必须鉴定菌种质量的好坏。有些指标必须通过实验和仪器检测才能确认,平时菇农朋友可根据香菇菌种的外观质量来选用菌种,鉴定一个菌种好坏的重要指标有:纯度、形态、长势、色泽、均匀度等。
(1)纯度:优质菌种必须是没有感染任何其他杂菌的纯菌丝体培养。
(2)长势:菌种的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健壮,视为优良菌种,而菌丝生长稀疏、参差不齐,速度又缓慢的菌种被视为不良的菌种。
(3)色泽:优良的香菇菌种其色泽洁白,若菌丝色泽白中带黄,或白中带绿,说明菌种感染了霉菌,若菌丝出现红色的液滴,说明菌种菌龄较长趋于老化。
(3)均匀度:菌种的均匀度取决于菌种的纯度和培养基的均匀度。菌种纯,均匀度就好。
4、主栽品种选择
香菇主栽品种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栽培特性表
品 种
内 容
241-4
庆元9015、花菇939
庆科20
135
类型
中低温型迟熟品种
中低温型中熟品种
中低温型中熟品种
低温型迟熟品种
菌龄(天)
180以上
90—150
90—150
200以上
接600米以上

2月下旬-4月上旬
2月上旬-3月中旬
3—7月
2月上旬-3月上旬
期600米以下
3月中旬-4月下旬
4月中旬-6月下旬
2—6月
3月上旬-4月上旬
发菌适温
5-32℃,最适24-26℃
5-32℃,最适24-26℃
5-32℃,最适24-26℃
5-30℃,最适24-26℃
出菇适温
6-20℃,最适12-16℃
8-20℃,最适14-18℃
8-20℃,最适14-18℃
7-20℃,最适7-15℃
抗逆性




培养料配方(%)
78:20:1:1
75:23:1:1
73:25:1:1
83:15:1:1
麦麸用量(公斤/袋)
0.18
0.20
0.22
0.14
装袋湿重(公斤/袋)
1.8-1.9
1.9-2.2
1.9-2.2
1.7-1.8
出菇时适重(公斤/袋)
1.4-1.5.
1.5-1.8
1.5-1.8
1.4-1.5
转色要求
光线适中,转色均匀、棕褐色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棕褐色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棕褐色
光线较弱,转色至虎斑状、淡褐色
进棚排场时间
5-6月;或始菇期的10天前
5-6月;或始菇期的15天前,20℃以上
5-6月,或始菇期的15天前,20℃以上
5-6月;或始菇期的10天前
摧蕾措施
温差、补水
振动、温差、补水
振动、温差、补水
温差、补水
栽培模式
适宜栽培普通菇。
适宜花菇和普通菇栽培。
适宜花菇和普通菇栽培。
适宜花菇栽培。
(二)场地环境
1、发菌场所
发菌场所要求弱光、通风、调温排湿性好。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生产时,可利用空闲房屋、院落发菌,也可在菇棚就地发菌就地出菇;大规模生产则需要建造专门的发菌荫棚。
2、出菇场所
菇场宜选择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近水源、排水性好、地势平坦之地。菇棚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搭建,要具备抵御风吹雪压能力,棚顶覆盖物和四周遮阴物要便于调节,以利于创造一个适宜香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作为无公害香菇栽培的出菇场所,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其出菇管理用水、土壤质量、空气质量必须达到相应标准。
(三)菇棚构造
采用高棚层架栽培模式,高棚层架菇棚适于花菇和普通菇栽培。高棚层架菇棚一般分为内棚和外棚,外棚用于遮荫,创造香菇生长的适宜环境;内棚用于排放菇木,备有塑料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
外棚又称为遮荫棚,主要用于遮荫,一般采用水泥柱、竹木等原料搭成,其大小可视栽培量而定。若采用4~5层的层架,则可排放3~4万段。棚高一般为2.5~3.0米,立柱间隔3~4米,菇棚形状一般为方形,遮荫物一般选用芒萁、野草等,目前选用遮阳网遮荫的也正逐步增加,但菇棚顶部还是选用野草等遮荫更为理想,更加便于棚内遮荫度的调节。四周可用草帘、野草或遮阳网围好。
内棚由层架和塑料棚组成,层架用竹条或木条搭成,层数为4~6层。搭架前先将地面整平。将装配好的架固定于上面,每隔2~2.5米一个支撑架,顶部用竹条或木条搭成拱形。上盖塑料膜,离地面高2~2.2米。层架层间距0.4米,底层离地面0.2米,架宽0.8~0.9米,中间有平行的四根木条,用于排放菇木,每架可平行摆放两段菇木。每两个架合为一个单元,中间留走道0.6~0.7米。
(四)菌棒生产与管理工艺规程
1、配料
(1)配方:杂木屑78%、麦麸20%、红糖1%、石膏1%,含水量58~60%。
(2)原料要求:严把原料质量关,杜绝使用掺假伪劣原材料,特别是含有害物质残留的原材料。杂木屑要求用优质阔叶树种粉碎而成,细度在5mm以下,色泽新鲜,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无油污,含水量14%~60%,PH值8.0左右,总氮含量在0.3%以上;麦麸要求优质、新鲜、干燥,没有结块、霉变、虫蛀、掺假现象;石膏粉要选用色泽洁白、在阳光下闪光发亮的质优纯度高的,不宜使用纯度低、有掺假的的石膏粉,不能用碳酸钙或硫酸镁等替代。
(3)拌料: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
2、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拌料之后至装袋开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要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能堆积过夜。栽培筒袋一般采用折宽15厘米×长55厘米×厚0.005厘米的聚乙烯筒袋,装袋前将筒袋的一头扎紧,并用火烫使之凝固密封,每袋装干料0.8~0.9千克,加水后湿料为1.8~2.0千克。袋口要清理干净并扎紧。
3、灭菌
灭菌可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高压蒸气灭菌应在锅内蒸气压力达0.15Mpa、料温126℃下,保持1.5~2小时;常压蒸气灭菌则应在料温达到98~100℃温度下保持10~12小时。
4、 冷却
采用自然散热冷却,不要进行通风,以减少料棒外的杂菌孢子附着和进入料棒。冷却24~48小时后,料温降到30℃以下,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5、接种
接种是菌棒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整个接种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到严和快,以减少杂菌污染。接种目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帐式塑料蓬中完成,主要包括消毒、打穴接种和封口三大过程。
①消毒
消毒剂主要有75%~78%的酒精、3%双氧水、0.2%高锰酸钾溶液、气雾消毒盒等。接种室、接种箱的空间消毒选用气雾消毒盒,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接种用具、菌种外表处理、接种用具及接种者双手的消毒则多采用75%~78%的酒精或0.2%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然后点燃酒精灯对接种工具镊子、打孔棒进行干热灭菌,确保不带菌。
②打穴接种
在料棒上用接种打孔棒均匀地打三个接种穴,直径1.5厘米左右,深2~2.5厘米。打孔棒用铁制或木制均可,钻头必须圆滑,打孔棒抽出时,要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抽,不能快打直抽,以防筒袋与培养料脱离而透入空气,造成杂菌污染。打穴要与接种相配合,打一个穴,接一孔菌种。
接种动作要迅速干练,挟取菌种块可用镊子,也可用手分块塞入接种穴,种块必须压紧压实,不留间隙,让菌种微微凸起,以加速菌丝萌发封口,避免杂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气温高时接种则选在清晨或晚上进行。
③封口
接入菌种后,一般要把接种穴密封起来,使菌种不与外界接触,以减少杂菌污染。目前,接种穴封口方式多种多样,可用纸胶封、胶布封,也可用套袋封口或直接用菌种封口(也称不封口)。
6、培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棒要移至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培菌管理。培菌管理主要是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内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控温、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
①刺孔通气
刺孔通气可增加培养料的含氧量,排除菌丝代谢放出的挥发性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刺孔通气还有机械刺激、养分输送、增加室温、降低培养料水分等作用,进而加速木质素等养分的降解和菌丝体内养分的贮藏积累,促进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发菌中期刺孔通气可使菌丝生长加快,菌丝变得粗壮洁白;在菌丝成熟期刺孔通气,可使瘤状物软化,促进转色。
刺孔通气的时间和方法:
培菌前中期  对于接种孔封口的菌棒,在接种后的10~25天,菌丝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缓慢生长,当接种口菌丝生长至直径6~8cm大小时进行第一次刺孔通气;而对于接种孔没有封口或用套袋封口的,因氧气可以从接种孔进入,刺孔的时间则可以适当往后推,一般可在接种孔一面菌丝连接在一起时进行第一次刺孔通气。刺孔方法是用约5厘米(1.5寸)长的铁钉或竹签在每个接种孔的菌丝生长末端以内2厘米处刺孔一圈,孔数6~8孔,整段菌棒的刺孔总数15~24孔。菇农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刺孔通气称为通“小气”。
培菌后期  在菌丝已长满全袋至开始转色前的这一培菌期,菌丝生长极为旺盛,菌丝总量增长极快,对氧气需求也是成倍增长,此时必须加大刺孔量,以增加氧气供应,满足菌丝生长要求,菇农称这一时期的刺孔通气为“放大气”。“放大气”一般在菌丝长满全袋后的5~7天时进行,刺孔时,环境温度应在20-25℃之间。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菇农是把菌棒挑到室外遮荫棚里越夏时进行刺孔通气的。通风条件较好的发菌室,也可放在室内进行刺孔,但要分批进行,并注意疏散通风。刺孔前应事先制作一个钉耙状刺孔器;选一块厚1.5厘米、宽5~6厘米、长50厘米的木板,一端削成手柄,另一端35厘米范围内钉上6.6厘米(2寸)铁钉2排计20枚,此刺孔器一次可在菌棒上刺20个孔,提高了工效。每段菌棒的打孔数量和深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期间有些菌棒因缺氧和见光,表面形成瘤状物,若任其发展会把筒袋顶破,这时除对窗户进行遮光外,需沿瘤状物外围用5厘米(1.5寸)铁钉或竹签刺孔一圈,数天后瘤状物就会软化,该部位整块转成褐色菌膜。如室内温度在28℃以上,一般不应刺孔通气,超过30℃时严禁刺孔通气,否则极易造成烧菌、闷堆和烂筒。
刺孔数量和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最终目的是使菇木在出菇前菌膜转色厚薄适宜、含水量适中,使出菇前每段菇木重量保持在1.3~1.4千克左右。因此,对于含水量高(偏重)的菇木,可适当增加刺孔通气,孔也可深点,以加速水分散发,偏轻的菇木可提前移至湿度较高的菇棚中,刺孔后平放于地面,让其自然吸收水分,以期达到适宜的含水量。一般说来,每段菇木的刺孔数量应控制在100孔以内,以60~70孔最为适宜。
在刺孔通气操作中,无论是通“小气”还时通“大气”,在刺孔后3~10天菌丝生长都会非常旺盛,呼吸显著增强,并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堆温和室温明显升高,因此,每次刺孔通气后都必须及时散堆,并加强通风散热,避免烧堆。
②控温
要提高接种成活率,又要兼顾菌丝生长,最佳的方法是接种前期处于低温条件,让菌丝恢复生长形成优势后,再提高温度。菌丝培养一般采取自然温度发菌,只有当菌棒堆温低于香菇菌丝生长的下限温度5℃时,才采取必要的加温保温措施,这样接种后10~20天,菌丝生长虽然较为缓慢,但受杂菌污染的机会也就少,接种成活率高。
③ 翻堆及发菌检查
翻堆及调节菌棒的堆叠方式是调节温度和改善通风条件的重要措施。在发菌初期菌棒一般采用柴片式堆叠,不封口的菌棒接种孔压着接种孔,以减少接种块水分蒸发,避免种块变干,促进菌丝早日萌发定植。而采用石蜡和纸胶封口的菌棒,接种孔须侧斜放,防止压住接种孔。待菌丝长到直径6~8厘米大小再进行翻堆(不宜过早翻堆,以防菌种块脱落及培养料与筒壁分离而导致杂菌感染)。翻堆后的菌棒改为“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高由原来的十几层降低为8~10层,堆间要留空隙,每两行堆间留一条操作道,以利散热降温和操作管理。
④ 通风降温
在培菌期间,由于菌丝的呼吸作用会放出大量热量,菌棒堆温一般比室温要高3~5℃,特别是每次刺孔通气后,这一现象会十分明显,因此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和外界气温的升高,应十分注意培菌房的通风换气,并减少每个培菌房的菇木存放量。一般要求每天通风1~2次,气温在25℃以上时,则必须昼夜打开门窗通风降温,有必要时,还必须进行强制通风。此外,培菌室一般应保持弱光条件,严禁阳光直射菌棒。
7、转色
转色是代料栽培香菇应有的正常生理现象,当菌丝长满袋后,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在一定的气、光、温、湿条件下,表面的气生菌丝开始倒状,分泌色素,吐出黄水,颜色由白色转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具有保湿、保温、避光、抗杂菌作用的菌膜,这一过程称为转色。
转色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刺孔通气,翻堆以及给予适当的光照。通过刺孔通气,增加袋内的氧气量,以促进气生菌丝的生长;通过翻堆,调整菌棒的堆叠方式,以促进均匀转色,同时还需根据转色的进度及气温的变化情况调节光照。有些菌棒的局部因受压迫和未见光而不转色或者菌棒袋内壁与培养料紧贴而不能转色,这时就需要通过翻堆或采取搓、拉塑料袋的方法,使袋壁与培养料脱离,从而促使转色。
在出菇季节之前要根据香菇菌株的特性做好菌丝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促使菇木正常转色。在进行刺孔通气过程中,偏重的菇木要适当增加刺孔通气量,有利于菇木中多余的水分散失;偏轻的菇木刺孔通气量要相应减少,以免菇木水分散失太多影响正常出菇。另外,不同香菇品种对转色的要求也有一定差异,如“241-4”、“庆元9015”、“花菇939”等品种要求菌棒全面转色致棕褐色为宜,而“135”品种则要求转色较薄、菌皮以虎斑状为宜,否则转色太厚不利于正常出菇,因此,“135”在培菌阶段应适当控制培养室光照强度。
8、越夏管理
从6月份开始至10月份出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越夏期,通风降温、防止烂筒是越夏管理的主要工作。为确保菇木安全越夏,必须选择好越夏场所,并采取必要的降温、通风措施。室外菇棚是最为理想的越夏场所,因为菇棚通风性很好,光线均匀,气温低而温差大,并且一般排灌比较方便,便于高温期降温,同时,菇棚内一般空气湿度较高,菇场可常受雨淋,菌棒不易失水,有利于菌丝保持较高的活力,菌棒发生烂筒的现象要比在室内培养房间越夏的减轻很多,而且菌棒转色全面,脱袋出菇后更易于管理。如果在室内越夏,菌棒要求在出菇前的一个月挑入菇棚。
菌棒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以5~6月份为宜,菇木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棒进棚前,要全面加厚菇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并对整个菇棚环境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
菌棒进场越夏后要定期定点观察,发现烂筒应及时移出菇棚填埋或喷洒杀菌药剂防治,高温期要通过喷水、灌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棒受淹。
(五)出菇管理技术规程
1、菌棒含水量管理
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是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正常出菇。出菇时菌棒适宜的重量因品种而异,如“241-4”出菇时菌棒适重为1.40-1.55千克/袋,“庆元9015”和“花菇939”为1.55-1.65千克/袋,“135”为1.35-1.40千克/袋。如果出菇时偏重,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棒偏轻,应及时补水。补水要求用水温低于气温5-10℃的清洁水。为了保持适当含水量,补水不宜过多,特别是第二次补水后菌棒重量应逐茬递减0.15-0.20千克。
补水措施有浸水和滴灌注水两种。由于注水补水法常因压力过大损伤菌丝和菌棒,因此在生产中应提倡浸水补水法。
(1)浸水补水法:把需要浸水的菌棒用竹签或刺孔器刺10余个小孔,排放在水池等容器内,上用木板压住,然后灌水淹盖菌棒。浸水时间应根椐水温和气温及菌棒状况而定,水温比气温越低,菇木吸水越快,时间就越短,秋季和春季一般需浸24~36小时,冬季约需浸36~48小时。
(2)滴灌注水法:在菌棒一端用直径6毫米钢筋或铁丝刺一个孔,孔深约为菌棒长的三分之二,将注水器上的塑料小软管插入孔中,让水滴灌注入菌棒,待注水量适宜时拔出软管即可。
2、催蕾措施
为了在适宜的气候条件来临前使菇蕾整齐发生,菇农要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采取科学的人工催蕾措施。具体催蕾方法介绍如下:
(1)温差刺激法  白天将菇棚内塑料簿膜紧盖,使温度升高致18-20℃,夜间掀开薄膜,让温度降低,人为拉大昼夜温差进行催蕾。
(2)补水(湿差)刺激法  对水分偏低的菌棒进行浸水或注水。补水一般要求水温低于菇木品温5-10℃,在创造湿差刺激的同时也起到了温差刺激作用。
(3)击木催蕾法  通过振动拍打菇木,达到催蕾目的,相当于砍花法和段木栽培法中的“惊蕈”。此法最适用于“庆元9015”和“花菇939”等品种,在实际操作时不可过重拍打,避免出现量多菇小现象。
(4)蒸气催蕾法  利用蒸汽发生炉等设备向菇棚内通入蒸汽,提高温度、湿度,刺激菇蕾发生。
(5)叠堆盖膜法  在低温季节将菌棒移至棚外阳光充足处叠堆盖膜,白天使堆内温度升至20℃左右,夜间掀膜降温,经连续3-5天的处理可刺激菇蕾发生。
上述各种催蕾方法适用于各香菇菌种,在生产实际中一般结合使用。
3、出菇管理
代料栽培香菇模式主要有畦面钭放脱袋栽培普通菇和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两种,这两种栽培模式在菌棒制作、培菌、转色管理以及催蕾措施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主要差别是在出菇管理环节上,现将这两种模式的出菇管理技术分述如下。
(1)畦面斜放脱袋栽培普通菇
①脱袋出菇适期的选择
这一栽培模式的主栽品种为“241-4”,出菇温度范围为6~20℃,最适为12~15℃,并且菇蕾发生需要6~10℃的温差刺激。过早脱袋将导致暴蕾不成菇现象(菇农称为“假菇”) 及“蜡烛菇”的大量发生,消耗大量养分。一般说来,脱袋的温度指标为秋季菇棚内的最高气温降至23℃以下,日平均气温在18℃左右。适宜的脱袋期为10~11月中旬,其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区,脱袋期为10月上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脱袋时间也应推迟。生产上常以30%以上的菇木出现零星菇蕾时作为脱袋适期。脱袋后要适时适量喷水,使菌床湿度保持80%-90%,并注意通风换气。
②脱袋
脱袋应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进行,雨天温差小,脱袋后菇木容易受雨淋而感染杂菌不宜脱袋。脱袋时用锋利的小刀轻轻将塑料袋划破后剥去即可,需注意的是,划袋时要轻,只要划破塑料袋即可,切不可将菇木菌皮划破,不然很容易造成霉菌污染。脱袋时,要边脱袋边盖膜,以免菇木在干燥的秋风吹拂下使菇木菌膜变干不利出菇。
③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
a. 控温  主要通过调节遮荫棚遮荫度、盖膜情况、排灌水等措施来控制温度。
秋季和晚春气温较高时,要防止阳光直射菇棚,加厚遮荫物,并采取揭膜通风降温、棚内灌水喷水降温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当菇棚内温度在20℃以上时每天就必须揭膜通风降温,温度在25℃以上时早、中、晚通风各一次,若棚内温度在30℃以上时,则必须减少盖膜时间,并喷水保湿降温。冬季和早春气温较低,则要通过减少遮荫增加光照、增加盖膜时间等方法保持适宜的出菇温度。
b. 控湿   为防止菇木失水和确保小菇蕾的正常生长,棚内湿度应保持80-90%,一般每天喷水1~2次,香菇子实体长至七、八分成熟时,则应减少喷水次数,每天1次,并选择在傍晚时结合通风换气进行。但无论何时喷水,在喷水后都应让菇木有一个自然风干的过程,时间为0.5~1小时,然后才能盖膜。采菇前不宜喷水。
c.光照调节  保持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香菇质量,且间接影响菇棚环境的温、湿度。在秋菇管理期内,光照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冬菇管理期间应逐渐增强菇棚内的光照,进入春菇管理阶段后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则应由强渐弱。
(2)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
①排场上架适期
通常情况下菌棒排场上架时间有三种:一是在越夏前排场上架,即由于发菌场地紧缺,接种后就把菌棒挑到菇棚去发菌和越夏;二是菌棒越夏后,在始菇期(一般在20℃终日至15℃终日间)来临之前平均气温尚在23~25℃的季节,进行菌棒排场上架;三是在20℃终日至15℃终日期间选择适合的天气,见有零星菇蕾发生后,再把菌棒排场上架。在生产实践中排场上架时间要视品种特性、场地条件而具体确定。
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主栽品种为“庆元9015”、“花菇939”和“135”,各品种排场上架时间安排如下:
a.“庆元9015”、“花菇939” 菌棒排场上架
采用第一、二种时间进行排场上架。因该菌系菌棒在平均气温20~22℃的9月下旬上架,部分含水量偏低、转色不完全的菌棒,一经震动就会大量出菇,以致无法割袋,这时长出的香菇柄长肉薄、质量差。因此高海拔地区在9月中旬,低海拔区在9月下旬至10上旬切不可搬动939菌棒和进行刺孔通气。按第一和第二种时间排场上架的菌棒,在20℃终日后,部分菌棒有菇蕾发生时,要重新摆放菌棒,含水量低的移到离地面近的两层,含水量高的菌棒移到上层并稍作拍打刺激菇蕾发生。
b.“135”菌棒排场上架
135菌株采用第三种时间上架,以防过早挑到室外转色太厚,影响出菇时间和秋冬季花菇产量。
②菌棒保水
花厚菇生产既要求菌棒保持适宜含水量,又要求出菇环境保持较低的空气相对湿度,也就是要求“内湿外干”的特定条件。因此,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采取不脱袋保水,即在菇蕾发生部位用刀片将筒袋割口让菇蕾长出,有利于保持菌棒含水量。目前庆元等地的科研人员在菌棒保水剂、保水膜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突破,新型菌棒保水技术开始示范应用于生产。
③适时割袋、合理密植
当菇蕾直径长至1~1.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优选,每袋菌棒择优保留6~8只菇蕾,用锋利的小刀片或小剪刀,切割菇蕾四周的薄膜,保留四分之一薄膜不割断,让菇蕾从割口长出,并剔除多余的菇蕾,以减少营养消耗。如果菇蕾太小,割袋后难于抵抗恶劣的干燥条件,易萎缩夭折,如果菇蕾过大后割袋又易被袋壁挤压成畸形菇,因此,在菇蕾适宜的成熟度时割袋极为关键,
当菇蕾直径长至2~3厘米时,再进行第二次优选,每袋保留大小相近、分布合理的3~5只菇蕾。经过上述两次优选,使每朵花菇个大、肉厚、圆整,保证了花菇的质量。
④保湿育幼菇
刚割袋的菇蕾和直径小于2-3厘米的幼菇尚处于十分娇嫩阶段,要求菇棚内保持75-85%的空气相对湿度,才能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过早处于干燥环境,易造成风干萎缩乃至夭折。因此,经过割口的菌棒,先要放到温、湿度适宜的菇床上培育(若放在栽培架上,要放下薄膜),待菇蕾长至直径2-3厘米左右再移到栽培架上进行催花管理。
⑤催花管理
催花管理是指创造条件促进盖面裂纹形成的过程,也有人称为“促花”。花菇的形成是香菇子实体生长与生态环境因子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在催花管理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应注意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
a.催花适期
催花适期为菇蕾直径长至2~3厘米时。
b.降湿、通风、光照催花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要循序渐进,让菇蕾有个适应过程。起初1~2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8%~72%,尽量增强光照,使菇蕾表面先见干燥,逐渐出现微小裂纹,在此基础上控制温度在12~16℃,空气相对湿度60%~65%,2~3天后,菇蕾会形成明显裂纹,随着时间的延长,裂纹会逐渐加深和扩大。
菇木上架后,需减疏东西向遮拦物,揭开四周塑料薄膜,使东西向有风流动,以降低湿度。花菇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15℃,如棚内温度超过18℃时,要增加遮荫物,揭开塑料薄膜,以降低湿度;气温连续低于10℃时要加强增温工作,上盖遮荫物要适当排稀,甚至全部挑掉,以增强光照,并垂挂四周薄膜,减少冷气袭击,提高温度。
如何充分利用秋冬季干燥的气候特点,调控通风、光照来促进香菇盖面裂纹的形成,是催花管理关键技术所在。要求利用天气预报,选择适宜花菇形成的天气,即连续数天的晴朗天气来临前,采取人工催蕾法促进菇蕾发生整齐并培育至直径2~3厘米大小,然后通过掀揭东西走向操作道口薄膜及四周垂挂薄膜的高度,通风调节花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通过稀疏棚顶遮荫物来调控光照度,使香菇盖面裂纹能如期形成,且菇木水分散失又不过量,以满足花菇生长的需要。
⑥春菇管理
菇木经过秋冬季花菇培育,养分消耗很大,外层筒袋因割口挑蕾也“千疮百孔”,菇木收缩。南方春季多雨,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较难培育出好花菇。因此,到了春季可脱掉筒袋转入普通香菇的培育管理,早春要注意保温控湿和适当通风换气,晚春要严防高温、加大通风降湿。只要适当控制每批菇蕾数量,适当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加强通风,可生产出比普通露地栽培模式质量更好的“光面厚菇”。
4、休息养菌
每生长一潮菇,均要消耗掉较多的养分。因此,每潮菇采收后要暂停喷水注水,将菌棒置于较“干”的条件下养菌一周左右,待菌丝重新积贮养分后,才能进行补水、催蕾,进入下一潮菇的管理。
(六)香菇采收、保鲜、干制、贮存与运输、罐头加工
1、采收
(1)香菇采收要求
香菇适时采收的要求,应随香菇的等级、种类及用途(如鲜销、制罐及干制)的不同而不同,采收标准主要是根据商品的质量标准来确定。适时采收,能最大限度保证香菇的产量,同时确保香菇的质量。香菇采收以子实体七、八分成熟,菌盖内卷、菌膜末破或刚破裂为最适时期。不适时采收的开伞菇,只能加工成薄菇,其档次和单价同厚菇差别较大,食用的口感和风味也有差异。
现销鲜菇(保鲜菇)的采收标准
对于现采收现销售的鲜菇来说,应掌握在菌盖将展开,边缘尚有少许内卷,呈铜锣边,菌褶已完全张开,孢子尚未正常弹射的八分成熟时作为鲜菇采收的标准。若是外销出口的保鲜菇,因采收后尚须保鲜加工,还要包装、运输等,对于非速冻加工形式的香菇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依然是活体,还保持正常呼吸并继续生长,所以应当掌握在比上述标准更早一些(约六分成熟)、菌膜未破的时候采收。
干制香菇的采收标准
子实体长至七、八分成熟,菌盖边缘仍向内卷呈铜锣边状时正是采收适期。这时的子实体菌盖厚、质地紧、口感滑润。当菌盖展平时表示已过熟,这一时期的子实体菌盖变薄,纤维质增多,质地变松软,品质下降,重量也变轻。
鲜花菇应在七分成熟,菌盖完全内卷,菌膜在盖缘与菌柄之间清晰可见,并刚破裂时采收。这样的鲜花菇烘干之后可以达到优质花菇标准。
(2)采收方法
香菇的采收以不损坏原有基质,保持菇体的完整美观和质量完好为原则。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紧握菇柄,左右旋转使柄蒂与基质脱离,不用力往上拔,以避免将整块基质带起。
鲜菇采下后,应用小箩筐或小篮子盛放,下衬塑料或纱布。轻放,不能挤压,以保持鲜菇完整,采收时还应注意手只能接触菇柄,不能擦伤菌褶及菌伞边缘。采收后的子实体应及时分级,一朵朵摆放在垫有纱布的筐或篮子里,并及时加工。
2、保鲜
香菇保鲜有冷藏保鲜法、气调贮藏法、速冻保鲜法、减压冷藏法、薄膜包装法。最常用的是冷藏保鲜法。
(1)冷藏保鲜法
使用冷柜、冷库进行香菇的冷藏保鲜,使用冷藏车运输保鲜菇。
用于香菇冷藏保鲜的冷库温度在2~5℃,这种温度在冰点以上的冷库习惯称之为高温冷库。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香菇产地分散,为了及时入库保鲜,以选用小型冷库为宜。冷柜容量小,投资低,小规模贮藏者可以购买使用。
保鲜菇加工工艺流程:鲜菇预选→预冷(0℃~1℃)→排湿→分级精选→入库保鲜(1℃~4℃)→分级→包装→冷藏(1℃~4℃)→升温出库→运输。
(2) 气调贮藏法
气调贮藏也称“CA”贮藏,它是一种在密封贮藏系统内控制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其在较小范围内变化的一种保鲜技术。若将冷藏和气调贮藏两种保鲜方法结合在一起,即在冷藏库中增加气调设施,就能同时控制贮藏系统内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使用效果更好,这被称为气调冷库保鲜法。
(3)速冻保鲜法
速冻香菇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鲜菇采收→分级加工→清洗→速冻→复筛→过磅分级→包装→冷藏。
另外,还有减压冷藏法、薄膜包装法。
3、干制
●干香菇应在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蛀、防鼠咬,并有防潮设备处贮存。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箱体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香菇的干制方法有热风干燥法、日晒法、焙笼烘烤法、烘房烘烤法,最常用是热风干燥法,该法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制香菇质量。
热风干燥法,也称干热气流干燥法、脱水烘干法,是使干热气流通过香菇表面,使水分快速蒸发的干燥方法。该法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制品质量,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
热风干燥工艺流程:预选→排筛→机械热风干燥→分级精选→包装贮藏。烘干过程条件控制见表4:
表4   香菇热风干燥条件控制
烘干期
烘干时间(h)
热风温度(℃)
进、排风控制
要    求
初期
0~3
30~35
全  开
含水量高的鲜香菇初期温度要低、升温要慢
中期
3~64~8
4445
关闭1/3
每小时升温不超过5℃;6-8h移动筛位。
后期
8h后
50-55
关闭1/2
10h后合并烘筛并移至上部。
稳定期
最后1h
58-60
关  闭
全部干燥时间8-13h。
4、贮存与运输
(1)贮存
鲜香菇应贮存在温度控制为1℃~4℃的冷库内。
干香菇应密封贮存,包装用品符合卫生要求,不得直接裸露空间。
三个月以内中短期保存的干菇应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蛀、防鼠咬、并有防潮设备。
三个月以上长期贮存的还应控制温度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下,箱体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放。
(2)运输
不得与有毒物品混装,不得使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载。
鲜香菇应用温度控制在1℃~4℃的冷藏车运输。
干菇运输时应有遮蓬,防止雨淋,避免挤压。
5、罐头加工
工艺流程
选料→预处理→净化→装罐→注液→排气→杀菌→冷却→检验→包装
操作要点
⑴选择适中的鲜菇,要求菌盖直径2~4厘米,菇型圆而完整,无破碎。
⑵将选好的香菇及时倒入2.0%~2.5%盐水中浸泡,并用1%柠檬酸和5%的石炭酸调整pH值到3~4,1~1.5小时后,切除柄长部分,用水反复冲洗,除杂。
⑶装罐:装罐时注意外形美观,装好菇后,注入填充液。填充液的配方为:0.5%~1%的食盐,0.1%的抗坏血酸,0.01%的苯甲酸钠。注填充液时注意要留0.8厘米的顶隙。
⑷封口:采用真空抽气封罐方法封口。杀菌温度为85~90℃,30~35分钟,待到香菇外观呈半透明,立即冷却到40~50℃.
⑸包装。
(七)代料香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菌种制作阶段、菌棒培养阶段,还是出菇阶段,乃至产品贮藏阶段,均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病虫害,轻者降低菌棒成活率、降低香菇产量及品质,重者导致菌棒报废,产量绝收,给香菇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净化栽培环境,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规范生产操作程序等等措施。
(1)选育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
选择优良香菇品种是确保香菇生产成功的最重要前提条件。优良菌种应具有菌丝纯白、健壮、恢复快、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适应性强以及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同时要保证不带病毒、杂菌和害螨等有害生物。避免使用受污染菌种和已老化菌种。
(2)净化生产环境
净化生产环境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它所有防治措施获得成功的基础。菌种保藏室、接种室、菌袋培养室应进行严格消毒,周围环境要经常性卫生扫和定期消毒,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出菇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对培菌过程中受杂菌轻度污染的菌棒需重新灭菌利用,受杂菌严重污染的菌棒填埋或堆积发酵成有机肥,栽培结束后的废菌棒及时清理出栽培场,并及时进行菇场地表消毒和除虫处理。香菇栽培老区使用时间过长的菇棚要进行翻新重建,土地条件允许时实行稻菇水旱轮作可以极大降低病虫密度指数,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
(3)创造适宜的生育条件
菌丝体培养阶段除了要求净化的环境条件外,还需要创造干燥、避光、适温、通气等培养条件。一是香菇菌丝体培养的环境温度以24~26℃为宜,不得超过30℃,室温超过28℃时要密切关注菌温(堆温)的变化,及时做好散堆降温工作;二是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宁干勿湿;三是光照宜弱不宜强;四是保持培养室空气清新。
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根据香菇生长的特性,创造适宜的菌床、适温、适湿、通气等香菇发育条件。一是使菌床处于较适的发育环境,以增强香菇菌丝自身的生理活性,延长菌床出菇寿命,可促进菇体正常发育,从而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二是按“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原则进行水分管理,不可过多淋水、积水和长时间处于高湿状态,否则易使菌丝生理代谢活动出现障碍和滋生杂菌,补水时要用水温低于菌温5~10℃、水质净化的水,并注意补水适度,不可过多,菇场四周挖排水沟;三是按所选品种的温型调控菇棚温度,温度过高易滋生病虫害;四是适时进行通风换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空气清新;五是创造一定强度的光照条件。
(4)规范生产操作程序
①严把培养料配制关  培养料配方要科学合理,选用优质、无霉变、无掺假的原辅材料,拌料均匀,含水量适中,干湿一致,要避免干料或含水量较低的原料混入基质中。装袋时松紧适中一致,袋口要扎紧并保持清洁。装袋后要及时灭菌。
②确保培养料灭菌彻底  必须要有足够的灭菌有效温度和保温时间,代料香菇培养料采用高压126℃湿热灭菌方式时要保持2小时以上,采用常压100℃湿热灭菌方式时要保持10小时以上,才能确保培养料灭菌彻底。灭菌时容器内菌袋盛装不可过多过挤,要保留一定空间便于湿热气体流通,防止出现“低温死角”现象而导致灭菌不彻底。
③严格无菌接种操作规程  无菌接种操作是控防杂菌污染的关键措施,接种箱、接种室等环境要严格净化处理,菌种及镊子、打孔锥等接种用具、操作者的衣物和手要严格消毒。接种操作时要求动作敏捷快速,接种口紧而平,从而减少病虫害感染机会。
④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培菌、出菇管理  菌丝培养阶段的翻堆、散堆、刺孔通气、转色和出菇期间催蕾、补水、育菇、养菌等各个生产环节必须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管理。
2、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遮阳网等功能网隔离培菌室、菇棚等场所,阻隔害虫侵入;利用空气过滤、紫外线、臭氧等装置进行接种器具和栽培场所的消毒处理。
3、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常是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特别是针对已经发生侵染性病毒和虫害时施以药剂防治往往能较迅速、较理想地抑制病虫害的扩展。但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对香菇造成药害及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化学防治,而且必须有选择地使用一些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通常采用拒避、毒饵诱杀等措施防治虫害,培菌阶段对受杂菌污染的菌棒进行表面药物(低毒低残留药剂)处理防治杂菌。在出菇期间和仓储期间严禁让菇体接触任何药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香菇病虫害防治时使用或在栽培基中加入。高毒农药有三九一一、苏化203、一六O五、甲基一六O五、一五O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呋喃丹、氟乙酰胺、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四O一等。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含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混合型基质也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