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科技: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32:53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大全
在新的一轮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育行为中的几个“多”与“少”,为我的教育带来了几多欢乐,不知不觉中,师生的交流更加和谐了,教育也更加有效了。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教材中的每一课几乎都有观察、实践、讨论部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地由说明者、讲述者、指导者转向服务人员、咨询人员和提供帮助的人。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点,有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尤其在实验教育学中,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汇报一下。”课堂教学结束前,会再次让学生提出学习后的感想或还有什么疑问之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他们亲身去探究,这本身就是探究的一种方式。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动,激发兴趣。有时,利用外部的刺激有一定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结论。

自己得出的结论比什么都重要。在评价时,我不看重学生拿出的“结果”,而是表扬那些在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有创新方法的学生。我常对学生说,老师看重的是你如何去研究,采取哪些办法,结果并不是重要的。心理学表明,错误和失败的经历或走一段弯路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不是只有成功就最好,也不能只要成功。让学生经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错误和弯路,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是很喜欢上实验操作课的,除了氛围的新颖外,主要是看到那些新奇的仪器而产生兴奋,急切一试的情绪。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实验计划顺利实验:

(1)开学初制订好实验计划。课文中有许多实验内容,但并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完成,我们有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分组实验组织实施。在开学初即将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告之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承诺。

(2)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要填写好《器材使用登记表》、《演示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记录》、《分组实验通知单》、《分组实验记录》(学生填写)、《实验室使用情况记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课题的需要积累资料,也是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好保障。

三、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落实。

课文中有不少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如果仅当作“任务”布置一下,下节课一问,则可能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去完成。因此,如何让文中的探究活动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活动不是由教师提出怎样进行,而是让学生说如何做到,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让探究活动的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 有付出, 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

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

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谈一谈我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课由很多科学活动组成的一门探究课程,通过学生的活动达到科学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目标。在科学课的活动中,有很多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或需要一定的课后延续才能完成活动达到活动目的的。如: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秋冬季的生物》,种子发芽需要条件的实验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仅凭老科学老师的力量,显然不能保证学生完成活动,或者完成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和其他学科老师联系,结合其它学科开展科学活动。

  说到科学课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语老师。因为语文课要写作文、周记、日记等。学生要有内容可写,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历,才能将作文写的生动、感人。和语文老师联系后,就可以以周记、日记或作文的形势作记录。但作业可以由语老师和科学老师一起布置,科学老师布置科学活动,语老师同时布置作文,这样,作业的检查即有语老师检查,又有科学老师检查,加上目前学生、家长普遍重视语文,这样就能更好的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更深入了解科学课,对以后科学课中活动开展获得家长支持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在和语文老师联系的基础上,开展了很多课外的科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活动,并且,学生的作文也写得有声有色。许多语老师在经历了这样的协作后,都愿意和我们配合,也支持我们上好科学课。他们认为,科学活动多了,学生经历丰富了,学生写作文需要的素材自然也就丰富了,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样,我们和语文老师在学生科学活动中各取所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和语文老师协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语老师不要求对观察中获得数据的具体描述,而是强调语言的优美。在开始和语文老师协作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语老师把一个学生写的种子发芽的的日记给我看,说这个学生的日记写得特别好,我拿过来仔细一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天,豆芽又长高了几厘米,我觉得我成功了,我也随着豆芽的成长而越来越高兴。”从语文的角度讲,可能这确实是段非常好的语言,对自己的心情有准确地描写,但是,对科学课来讲,我们需要的准确数据却在这段文字中找不到,显然,“豆芽长高了几厘米”不是科学数据。其实,这段话完全可以这样说:“今天,豆芽又长高了一厘米(或者1.5厘米2厘米都可以),我觉得我成功了,我也随着豆芽的成长而越来越高兴。”于是,我和语文老师联系,和他交流,使他明白科学课需要的数据是准确的,同时,这样的准确并不影响学生情感的表达,也不会影响作文的质量。经过反复交流,语老师在检查科学活动而写的作文时就比较注意学生数据的准确性了,最少不会对没有准确的数据的作文大家赞扬了。

  在和其他教师配合方面,也有一些收获,比如,和数学老师,科学课中经常用到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我们把科学课中收集到的数据用数学方法分析时,就和数学老师联系,让他们适当减少这方面的作业或者干脆和数学老师联系将课后的数学作业就布置成分析科学活动的数据(改作业是科学老师和数学老师一起改),这样学生对数学作业就不会感觉枯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分析更透彻,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学生在数学方面要学统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科学方面又要用统计知识认识气温变化(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和数学老师联系,将数学中的部分作业布置成绘制学生收集的气温变化统计图,这样学生即完成了科学地分析活动,又完成了数学作业。效果还不错。

在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合作中,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内容教学的时间,这需要我们互相调整,把相关内容尽量调整到同一时间上,就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一.对试题的认识:

本册教材共有六个教学单元,本试卷对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有题型涉及,全面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试卷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如;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虽然是传统题型,但是内容都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试卷的综合性包括它的知识综合与技能的综合,在试卷的简答题中这就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检测

 

二.考试成绩概况:

 

 

实考

 

人数

总得

 

点数

总平

均得

点数

卷面平均点数

卷面率%

优A率%

达优率%

达标率%

最高得点数

最低

得点

1

47

1693

36

 

 

21.3

38.3

72.3

50

21

2

48

1575

32.8

 

 

16.7

35.4

75

50

13

3

46

1417

30.8

 

 

6.5

32.6

58.7

47

6

4

42

1380

32.9

 

 

16.7

31

64.3

50

13

5

46

1485

32.3

 

 

10.9

23.9

63

50

11

6

46

1279

27.8

 

 

8.7

26.1

56.5

47

13

年级

275

8829

32.1

 

 

13.5

31.2

65

50

6

试卷各大题得分率概况以五(5)为例,如下

 

 

 

 

 

 

 

 

 

 

 

三.典型错例分析

⒈填空题:

填空题是得分率较高的题,同学们大多数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几个错误。如:第4小题,题目为:冬季空调扇叶应向(   ),夏季空调扇叶应向(  )吹风。让学生填空,很多学生填反或不填等。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把握题中的关键字眼。另外,还有第3小题,题目为;世界环境日是(     )。在本册教材的内容中没有出现,大部分学生丢分,只有少数同学答对。

⒉选择题:

选择题是检测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正确与否,选择题它给学生选择的答案多,而且又伴有许多干扰的因素,增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正确选择的难度,更具有思考性。错误集中在9题中。题目为;在长途运输食物时,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应将冰块放在食物的(     ).答案是;a上面,b下面,c旁边。正确答案是(a上面)。许多学生答错,原因是对题意不理解,猜得成分多。

3连线题:

关于动物的伪装和保护,同学们知识掌握较扎实,所以得分率最高。

4、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与再忆,对知识的综合与辨析能力的检测。12小题是道实验题,题目是;探究实验,风的形成的对比实验,此题要求写出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得出的结论等。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按要求回答试题,有的写成热传导实验,有的写成热对流实验,还有的无从下笔。错误率最高。13题为: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和自然应怎样和谐相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答的不完整、造成高分不多的主要原因。

 

四.存在的问题

客观的从本次试卷来看,测试的难度在加大。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科学小常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尤为凸显。同时也看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度不够,也体现出教师想讲好科学课,没有扎实的科普知识是不行的;学生想学好科学课,没有足够的兴趣是无味的学不会的。

 五.努力的方向

努力尽快提高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的储存量。

⒈认真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每一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概念,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⒉做好每一次的实验,加强实验开出率。注重实验设计环节并让学生从认识器材、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等一个系统地活动中的参与性,让学生能从中学到方法,并能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活动,尽快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3.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科学考试中能看到还有相当一部份的后进生,对于后进学生的提高我们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我今后在平时教学中会对他们多加关注,对他们多引导、多启发、多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转眼间又到期末了,心中紧绷的弦终于渐渐松弛下来。也就终于有那么点空闲时间,来盘点已经走过的这4个多月。

 

       细细地回味着走过来的路,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个事件,真的惊叹于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感动于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说自信、虚心、务实、反思是我前进的根本动力,那么前辈们、同事们的无私、热情则是让我坚定、勇敢走到今天的定心之石。又经历了一学期的锤炼,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教学思想上 ,我结合《新课程标准》,将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到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新课程中上的教育理念相对比和相结合,取其先进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的用这些理念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大脑,以求自己以更新,更丰富的教育思想投身到工作中去。同时在通读教材的过程当中,我对教材的各单元各课之间的构架、联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方便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虚心听取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通过我的课堂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学当中,我尽量去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些孩子“特殊”的教育,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兴趣反过来就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慢慢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组织教学方面,一直是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我经常虚心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们、班主任们请教管理学生的好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评价体制,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向班主任请教,共同管理好班级。

 

       另外小组建设方面。这是科学组沿袭的传统,但是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由于之前对小组建设了解的很少,所以就没有太多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才发现,是我的失误了。忽视了小组建设,使我缺少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我想这将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是完成的比较好,孩子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都还不错。但是通过反思,我还是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都是有待我下学期甚至以后的教学生活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希望我的教学之路走得越来越平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长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会,使他们学会探究处理疑问的策略。在运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须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成长次序,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下面,我想谈一下自身在运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识别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执行 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成长。

    小学《科学》真实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契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流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性。

    在运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思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体会背景、性格特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在学习内容、教学 活动、设计打造、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挑选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特别的固定,实验流程、要领特别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执行 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执行 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觉。”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执行 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彻底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可以,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特别好,它对学生执行 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步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标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厚、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特别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众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觉,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咱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动,有更大的成长。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运用流程中,咱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私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特别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执行 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执行 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咱们 深有体会,学生执行 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基本 ,但要长期坚持,许多孩子会中途放弃,结尾会一无所获,咱们的孩子确实须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执行 培养,咱们现在运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特别好,契合社会和时代成长的须要。

《小学科学(4─5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无庸质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潮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却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活动教学”之风。现在,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在对这些活动耐心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又会感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思维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首先,是因为很多科学教育者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有些人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了。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还有些人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而事实上,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科学探究不一定都需要动手,也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来进行。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探究教学的。     其次,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活动中,而实际上用在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却很少。当然,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技能的一个方面,但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简单的、重复的实验操作上,也就冲淡了学习的主题。
        再次,活动本身所蕴涵的知识能力太浅,没有太多的思维训练的成分。比如,在有关动物的知识内容中,让学生去表演动物的运动。这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只能体现学生观察的仔细程度,其中蕴涵的思维的成分就不多,如果在对动物运动的模仿之后引发学生去思考:“动物为什么必须要那样运动?那样运动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模仿活动就显得有一定的意义,就能有一定层次上的提升。否则,活动不过是玩游戏的过程而已,学生在玩完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另外,造成活动太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要求。现在在科学课堂中如果一下子没有了活动,就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反应。小学生都喜欢活动,不喜欢死死地坐在座位上学习。教师一旦减少了活动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创设一个宽容民主的环境,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宽容有度、宽容有方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随从学生的要求,活动的安排也要把握尺度,也要考虑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和实际价值。
        最后,教师自己的行为习惯也是促成活动过多的原因。如果没有了活动自己就会在课堂上感到手足无措。我们常常是考虑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活动,来让自己的课堂更加轻松活泼一些。可是在考虑设计活动的同时,大都没有花费精力来思考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和深刻挖掘这些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