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装修全屏是多大: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思路与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1:49:08
● 刘万泰
河西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有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达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
一、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形上介于南部祁连山和北部合黎山——龙首山中低山区与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平地,东起乌鞘岭,西止玉门关以西,与罗卜泊相连,东西长110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由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和白银市的景泰县组成。境内走廊平原11.1万K,绿洲1000万亩耕地集中在此,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5%,祁连山区7万K(其中有天然林地1679.4万亩),北山荒漠草原等9.5万K。整个走廊的荒漠化面积13.4万K,占总土地面积的48.2%。
解放50多年来,受人口增加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制约,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遭受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困扰。
(一)水资源极度紧缺,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水是河西的生命线,有水就有河西的发展,缺水则严重制约着河西地区的发展。
河西地区平均年降雨量由东部古浪县的150mm递减到西部敦煌的36mm。年蒸发量却超过2800mm以上,局部地区甚至超过3500mm。
境内有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有大小33条河流,水资源为74.897亿/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只有62亿,实际需水总量却达80亿,缺口达18亿。地下水总量4.37亿。其中农业用水占84.74%,林业用水5.84%,工业和生活用水8.72%,其他用水0.7%。
河西地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400,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的警戒线,也低于全国人均2135立方米的水平。三大流域中,石羊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和耕地亩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9;黑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和耕地亩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和1/3;疏勒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为全国的2倍,耕地亩均水资源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持平。从总体上衡量,河西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以这样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整个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河西的河流来水不断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源涵养功能逐渐减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严重超标。据资料表明,石羊河、黑河流域的来水量均比50年代减少了5亿多立方米;而同期全流域人口增加了一倍,达到500万人,农业灌溉面积增加了490.35万亩,农业用水量增加了34亿,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增加了4亿。进入21世纪,河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115%,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的开发利用率。其中,石羊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到了152%,黑河流域达到120%。这样高的利用率是超采地下水来补充的。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人口增加,灌溉面积扩大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了河西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如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凉州、永昌、民勤地下水可开采量约7亿,实际开采量为12.68亿,超采量达5亿,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20米,一些地方下降高达40米。民勤全县拥有机井11000多眼,占全省的1/3,在运行的9400多眼机井中,有300多眼深达300米以上。由于上下游用水失衡,地下水严重超采下降,造成13.5万亩沙枣林枯死,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半枯死,10多万亩耕地,60万亩林地沙化,400万亩草场退化。局部地方水质恶化,人畜饮水困难。
缺水严重制约了河西经济的发展。盛夏时节,青苗灌不上水,企业停产、限产。如祖国的镍都金昌,每十年中有五——七年因缺水而不得不限农保工,致使工农矛盾加剧,张掖市每年有70万亩农田受旱,民勤湖区弃耕土地已达30万亩,武威市每年增加和加重的盐碱地面积近10万亩。
(二)生态环境呈沙漠化、干旱、沙尘暴恶化趋势发展。河西地区原本就是我国沙漠化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河西地区尽管近年来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十年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绿色长廊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在风沙前沿建成1000多公里,40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00多处风沙口初步得以治理。但在局部治理的同时,整体生态环境仍呈恶化趋势: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达49150平方公里,占全省荒漠化面积的95.1%。(甘肃也因此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风沙线长达1600多公里,近年来沙漠南移和流沙再起的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沿风沙线679个村、镇(乡)、600多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埋压的威胁。有300多处风沙口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被流沙吞没和危害而弃耕的土地超过190.5万亩,现仍以每年1.2万平方公顷的速度增加。
荒漠化面积每年仍以0.78%的增率不断扩展,风沙线每年仍以3—5米的速度推进,个别地区达到8—10米。如玉门市北部的风沙线近20年来南移10公里,平均每年南移500米。
由于自然植被破坏,天然植被严重退化,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率非常低,沙尘暴频发。从1952年到2001年,河西地区已发生沙尘暴88次,其中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4次,2000年至2002年达24次。
河西绿洲北部边缘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近年来也开始联合为一,互推互动,沙漠化推移速度加快,危害加重。武威、民勤、金川、永昌、张掖、临泽、高台、金塔等地零星分布的沙丘开始联结起来,吞没农田和村庄,仅金昌市就有8大风沙口,210公里的风沙线,1286个自然村庄,30万亩耕地,26万亩草场,50公里铁路,114公里公路,155公里渠道饱受沙害,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0万元以上。
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一文中确认:河西地区已成为“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区”和“严重沙漠化区”。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沙漠向绿洲推进,农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森林和草原缩减;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物资源减少;风沙弥漫及沙尘暴趋向强化,空气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河西五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治理。
二、造成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是造成河西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解放初期,河西近250万人口,基本维持着生态环境原貌,50多年来,人口增加至500多万,给生态造成了极大压力。河西土地面积辽阔,但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5%。就土地总面积而言,河西地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为18.5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而就绿洲的土地而言,再把可利用荒地也计算在内,则每平方公里已达227人,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与人口稠密的四川省大致相当。人口密度增大,相应牲畜密度也增大,人畜密度已经严重超过了风沙区土地的理论承载极限。从而使绿洲生态不堪重负,引发退化。由于盲目移民,人口压力增大,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河西生态恶化趋势加快,使生态脆弱区更显脆弱。
专家考察,河西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是从汉朝以来就有,而主要部分则是近百年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其中解放以来形成的沙漠化、荒漠化土地约占1/3。
(二)水资源短缺、乱开荒种粮是造成河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50多年来,由于人口增加,乱垦滥伐,毁林毁草,牲畜超载等原因,致使祁连山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22.4%减少到目前的14.4%,浅山区7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已荡然无存,残留的森林已退缩到远山一带。林区灌木林下线退缩40—340米。森林面积由474万亩下降到180万亩,完整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减弱了祁连山林区调节气候,降水作用,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林线退出区有的垦为农田,多数退化为灌木次生林,有的甚至成为荒漠化土地。如祁连山东部浅山区的山丹军马场1962年时开荒种地仅2430亩。到1988年,在原先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场植被开荒已达33万亩。毁坏灌木林、云杉林7600亩。永昌县东大河上游祁连山浅山区的肃南县皇城区和省农业厅所属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毁草场垦田种地10.5万亩。数万河东等地移民和原农建兵团在黑河、疏勒河流域开荒数10万亩。整个河西开垦荒地、草地、湿地等达120万亩,严重毁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河西地区修筑了15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渠道砌衬,上游用水过度,导致流域内湖泊,湿地、沼泽日趋干涸。祁连山雪线上升500—800米,“七一”、“八一”冰川以每年0.8至1米的速度退缩,出山地表水量下降了10多亿立方米。
河西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自然的良性循环、利用关系,维持着生态平衡。由于补充水源减少,地下水大面积下降,由50年代的1米至10米降至80至100米以下,造成地表植物大量枯死,草场沙化,草地面积减少。张掖市草地面积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62%,石羊河流域牧草面积减少了49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3.2%,疏勒河流域牧区退化草场达600万亩,草场人畜超载率达50%—150%。全河西地区1.3亿亩草场有80%退化,草原有向荒漠化,半荒漠化发展的危险。
三、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措施
河西地区是处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一块生态屏障,具有阻止江河之源生态荒漠化发展的特殊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应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全面改善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着眼于“一山三河”的治理和戈壁荒漠沙漠的保护,以水资源的平衡和节水为核心,以重点流域治理和重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减少农业用水和增加生态用水为根本,合理配置水资源,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需要河西地区及省上决策机关,要变重经济建设,轻生态保护向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低效、单一、高耗水的农业向节水,高效和生态型的绿色产业转变;由生态环境分散治理向全流域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集中治理转变。
基本思路:
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保护、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间维护绿洲的共同任务,河西各市分工协作,共同治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加大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天然绿洲和荒漠,戈壁植被的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路子,停止域外向河西地区有组织的移民(不包括人口自然流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游地区,向域外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节水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用水制度和用水技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逐年递增。
基本措施:
(一)建议建立协调统一的,具有一定权威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协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上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设在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成员由省上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河西五市市长参加,任务是制定治理和保护河西生态环境的规划;制定对河西三大水系的统一规划和加强统一管理;领导河西的生态治理保护工作;设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基金等。
(二)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及河西各市参加的,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以节水为核心,以水资源的战略安全为基础,制定河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以便指导河西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治理。
治理重点:
河西生态环境治理范围分为南部祁连山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区、中部绿洲高效农业区、北部防风固沙荒漠治理区三部分。
(一)祁连山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区。要围绕保护原生态系统,保障现有和新增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期实施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植被恢复工程,在三大流域实施分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保护区,培养区和重建区,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先进技术,有计划有目标地保护和恢复生态植被。祁连山保护区内现有的20多万人口,500多万头牛羊要考虑逐渐迁出相当部分。在林区边缘地和山区牧场切实推行封山育林、封栏育养、退耕还林还草、禁农限牧、退耕还荒等措施,分期实施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植被恢复工程。
把恢复和建立全流域水生态良性循环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在石羊河、黑河流域要发展节水型社会。一是切实加强对河西三大水系的合理、科学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和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调配、管理和科学利用,优化全区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结构;优化上下游用水的结构,做到统一调度,科学用水,依法治水。二是积极推行用水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的水权制度和用水机制改革。推行定额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的用水制度,用经济的措施实施节水。三是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
(二)绿洲农业区。将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做为重点,思路应以治理为主转到治理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上来,一是实施城市化战略,培育发展河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减轻环境压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停止域外向河西以扶贫为目的的规模移民;三是禁止乱垦滥开荒地、草原、湿地等;四是禁止草原过牧和滥挖草原;五是增加河西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尽可能地把北部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风沙化耕地,盐碱化严重的耕地退出来,将祁连山浅山区开垦的原草原退出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草畜牧业;六是加大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的力度;七是完善农田防护林(草)体系;八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分别进行生态治理和建设;九是发展节水性农业、节水性工业。
(三)防风固沙荒漠区。一是绿洲边缘地区的治理,结合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尽力扩大退耕范围。根据不同地带情况,大力建造草丛带、灌木带,通过扩展,增厚、补空,连接等办法,努力完善防风固沙林带体系,不断巩固防风固沙屏障,减轻风沙危害。二是绿洲,沙漠交错过渡带严禁开荒,严禁畜牧过载,有条件的给予地下水的补给,积极采取封育措施自然恢复沙化植被,强化防风固沙能力。三是将武威、金昌、张掖北部及玉门花海等346处风沙口做为区域重点治理区,采取生物的、工程的等各种措施综合整治。四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和维护河西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荒漠戈壁生态资源,河流湖泊湿地资源等,严禁乱垦滥挖,乱堆垃圾,破坏环境。(作者系市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助理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