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第十一集:成功励志故事精选(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0:31

学会坚强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武术学校的校长,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校长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 3 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 3 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 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校长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 3 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 16 次。

  校长问父亲:“你觉得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 ”

  父亲:“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 3 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校长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吗?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面对失败时要记住的一个故事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了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呀!”国王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是的,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保持积极进取的旺盛斗志。昏暗的心境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扼杀自己的潜能。  

  美国宾州大学的塞利格曼教授曾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了三种特别模式的心态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最终毁其一生。它们是:(1)永远长存。即把短暂的困难看作永远挥之不去的怪物,这是在时间上把困难无限延长,从而使自己束缚于昏暗的心境不能自拔。(2)无所不在。即因为某方面的失败,从而相信在其它方面的也会失败。这是在空间方面把困难无限扩大,从而使自己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看不到光明。(3)问题在我。即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一味地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这里的“问题在我”,不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代名词,而是在能力方面一味地贬低自己,削弱自己的斗志。  

  朋友,你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如果有,请尽快从昏暗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吧。记住德国人爱说的一句话:即使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下我的葡萄树。

 

办法总比困难多

  某次到大陆沈阳讲课,有几份文稿急着传回台北公司处理。客户的训练承办单位人员小刘来接我去看场地时,得知我询问饭店的传真收费要价一张人民币15元,便自告奋勇要帮我拿到办公室传真。我们到了传真室,发现传不过去,于是小刘询问了隔壁的财务部同事,才知道,原来传真是有管制的,只能传大陆内地,不能传国际。小刘连声抱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帮我传到北京公司,再请北京同仁传回台北。正在传真时,我打了一个电话通知北京公司,电话转接到手机,原来所有同仁全都外出支持课程了,整天都不会有人在办公室。于是我们急忙终止传真,二个人垂头丧气的回到办公室。

  坐在椅子上,讨论着这件事,不死心的我们还在想,有什么地方可以传真,还可以传到什么地方去?但总找不到出路。突然,旁边办公隔版冒出一个声音:「把文件SCAN再MAIL过去啊」,我们大吃一惊。不是被吓到,而是赫然发现,我们的思维是如此容易落入惯性与固有模式,竟一直绕在「传真」上打转,难怪找不到解决方案。这个方法还比传真更省钱呢!我们为什么都没想到?

  原来,困难只是表象。执着于原先行不通的方法与思路,难怪走不出死胡同。换个角度思考,答案就完全不同。因此,当工作或生活上遇到难题或瓶颈时,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

  1.转换一下问题的定义

  不要陷入沮丧的胶着,更不要太快放弃。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不如专注在思考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目标是「如何传真」还是「如何让对方看见文件内容」,当问题的定义不同,答案及方法自然就不同了。换个立场想一想,转个角度看一看,提升问题的层次、视野及境界,都有助于我们不陷入盲点。

  2.寻求他人的协助

“有求于人”是中国人必须打破的迷思及心理障碍,“善于求助”是企业人应该学习的智慧。广结善缘,乐于求助也乐于助人。适当的释放问题的讯息,让周遭的人可以一起脑力激荡,集思广益,何乐而不为?乐意别人的参与,自然有贵人相助。愿意求援,自然多一些出路。谁说你身边没有贵人?只怕你太少给别人机会。

  3.暂时休息一下

  休息不是放弃。休息是停止钻牛角尖,避免自己陷入直觉及习惯走不出来。暂时休息一下,才能让自己有机会冷静。停下来看一看,才能有机会听听别人的声音。

  现在许多企业很喜欢把『创新能力』或『创造性思考力』列为企业全体员工的核心职能需求。这样的核心职能需求,正表示期待员工发挥「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不是只用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也不只是企划提案时追求新点子,而是能落实到每日的日常工作中,在遇到工作困难和瓶颈时,能不轻言放弃,可以跳脱思绪的捆索,超越惯性的思维(习惯领域),开放的、集思广益的思考各种解决方案,在工作中享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因为,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生命中的大石块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

  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与你爱人共度时光,你的信仰,教育,梦想,或是和我一样,教育指导其他人?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同样的空间,放置东西的先后顺序不同,结局就大相径庭;同样的时间,工作安排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千差万别。最重要的“大石块”一定要排在第一位。

  朋友,当你可以看得懂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的想一想, 什么会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那么你一定要记得先把它放进的你的瓶子里。

 

竹笋和榕树的管理学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

  竹笋的特性

  某个星期天,我和同事共8人一同登上大罗山。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到大罗山来春游的人不少。我们先期出发的几个人起先到了仙岩,沿着朱自清先生"指示"的路线游览了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又抄山路到大罗山顶天河水库与另外几个人会合。

  顺着天河水库的西南堤,我们找到一条原来没有走过的石阶小路,决定探一探这条小路究竟通向哪里?翻过一个较缓的山坡,看到了仙岩二景区。仙岩二景区不像一景区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也就没有仙岩一景区那么有名气,但从自然景观上来看,二景区更有一些大气象,是我们喜欢经常去的地方之一。

  但这次看到的景象却不怎么让人愉悦——二景区正在开发中,我们走着的石阶小路翻过山坡就断了,代之以还没有修完的盘山公路,已经完全没有了石阶山路的韵味了。大家决定不向前走了,原路向天河水库返。

  绕到天河水库西侧,在通向茶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很粗的竹笋。同事们大都是外地人,在家乡很难见到竹笋,这次亲眼看到竹笋一长出来就这么粗壮,还是惊叹不已。下图是我拍下来的在路边的一颗竹笋。

  竹子是禾本科亚科植物,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等的"草"。它的生长特点是只有初生生长,没有次生生长,形态生长在短期内一次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步老化,竹竿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

  竹笋出土后,就像一个精确规划设计过的现代建筑一样,生长速度极快,生长高峰期一昼夜生长量可达1米,从竹笋出土到新竹长成也就是1~2个月的时间。竹子的这种生物学特性,与现代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极为相似。

  榕树的启迪

  下得山来,路口迎头一颗标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温州的无柄小叶榕到处都是。

  榕树的气生根是从干枝萌发出来的暴露在大气中的不定根,有极旺盛的生命力,依赖母体的营养并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养分不断伸长向下,有的垂直朝下生长,有的缠绕枝干延长。

  这许多气根粗细不一,枝干交织,像藤蔓一样同根共生,枝脉相连,形成"多代同堂,难断树龄"独特现象——老榕树在尚未死亡腐烂之前,通过其气生根可繁衍出翌代的树体,继而又由第二代树体上的气根繁衍第三代的树体,这许多干体既可分开又可连长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

  这些生长及繁殖的变化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在"原位原树"上进行的,以致同一棵古榕树上有不同"辈数"的树干,出现了"多代同堂"的奇观。对于天然的,或无记载可究的古榕树,查其树龄较困难,尤其是该树的"祖龄"更难断析。

  这榕树的生态特性,实在与温州企业的生态特征极为相似。这种看似混乱无序的生长方式,实际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具有潜在的有机秩序。

  温州江心屿这株塔顶榕,是榕树顽强的生命力的最好例证。身为常绿大乔木的榕树,怎么会在无土无水的塔巅生长?在空气中生根,可以吸收水分生长下去。又验证了榕树"不守规矩"。

  这颗塔顶榕树龄已逾百年,1960年郭沫若先生来温州时,曾对塔顶榕赞叹不已,写下了"东塔高九层,中空生华盖。榕亦生其巅,仿佛如冠戴"的诗句。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正与温州"草根企业"的生命力相吻合。而这种草根的生命力,恰恰是精通"哈佛教"的职业经理所不能理解的,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方式。

  竹笋式管理与榕树式管理

  想起了一段时间以来在公司里讨论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的"路径"问题。我们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思路。

  一种是"总体规划"派思路,与正统管理学思想完全吻合,又有国际"最"先进企业的"最佳实践"为证,显然没有人敢说这种方法不对。

  可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我们公司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经历了几茬咨询公司规划之手,确实"屡战屡败",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倒是有了好几种版本的看不完的文件)。这种方法与竹子盲目的快速一次性生长的特性多么相似。

  另一种思路是"问题导向"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从公司突出的问题入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标准"(我想不仅仅是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就及时运行,而不要等待建成一个体系。让"标准"在运行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而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

  一个可以运行的"标准"会对新的标准建立提出要求,遵循内在的逻辑让标准体系自然"长成"。

  这样的方式方法是"榕树"式。看上去很不规范,没有总体规划,标准的"新"、"旧"版本也没有那么清晰,在长期学习"命令-控制"、只认"强制秩序"、不认"有机秩序"的多数职业经理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瞎胡闹。

  而这种方法却是被亚历山大的建筑学、AdrianBeian的"构造论"、软件工程中的"自适应软件设计"、温州企业以及大榕树证明是更有效、更合适的方法,完全不必担心会"乱套"。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也许现在只能走一条"折衷"的道路,在所谓"总体规划"之下尽可能地引入"榕树"机制,慢慢"下围棋"吧!

 

第十一次敲门

 瑞德公司的面试通知,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克里弗德焦急期待的心。面试那天,克里弗德精心地梳洗打扮了一番,又换了一条新领带,以祝福自己好运。上午十点钟,他走进了瑞德公司人力资源部。

 等秘书小姐向经理通报后,克里弗德静了静心,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轻轻地敲了两下门。

 “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

 “经理先生,你好,我是克里弗德。”克里弗德慢慢地推开门。

 “抱歉,克里弗德先生,你能再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经理悠闲地注视着克里弗德,表情有些冷淡。

 经理先生的话虽令克里弗德有些疑惑,但他并未多想,关上门,重新敲了两下,然后推门走进去。

 “不,克里弗德先生,这次没有第一次好,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出去重来。

 克里弗德重新敲门,又一次踏进房间,“先生,这样可以吗?”

 “这样说话不好——”

 克里弗德又一次走进去:“我是克里弗德,见到你很高兴,经理先生。”

 “请别这样。”经理依然淡淡道,“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打扰你工作了。”

 “这回差不多了,如果你能再来一次会更好,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十次退出来时,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开始有些恼火,心想,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呀,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克里弗德生气地转身离开,可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不行,我不能就这样逃开,即使瑞德公司不打算录用我,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于是,克里弗德稍稍地舒了一口气,第十一次敲响了门。这次,他得到的不是拒绝,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第十一次敲门,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瑞德公司此次是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不仅要具备学识素质,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十一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生活里的苛责和难堪看上去虽是令人不舒服的遭遇,可是,如果你肯用耐心去化解,用毅力去稀释,用理智去包容,它也许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如水的人生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摇头,轻轻端起杯子,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 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过了很久,他说:"我知道了,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用手指着青石板上的"小窝"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惟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多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

 

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

  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枯树枝。

  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呆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

  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