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帝国1和国家的崛起:六脉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1:20

六脉渠

 

 

 

六脉渠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最好描绘。宋、元、清时期,广州老城内排水系统称为“六脉渠”(六脉原是中医学的名称,六脉渠的含义譬如人体的六脉畅通之意)。“六脉皆通海”是指古时的广州城内有东西共6个水渠,水流从这里流到东西两个濠涌后再进入玉带河,最后归入大海。六脉渠最早形成于宋代。明、清均有重疏。“同治九年(1870年),布政使王凯泰大加修治或循故道或辟新沟,更成大渠者六。”六脉渠的修建,造福了当时广州府的市民。现在这些渠已作暗渠,被埋在马路之下,并且仍在发挥作用。中山四路下面还埋有深2米、宽2米的暗渠。

    各代的”六脉渠”虽有变化,但流向系统基本一致。“六脉渠”分别流向城外护城陵,东面的西陵,南面的玉带濠。清代“六脉渠”位署分布如下:

  1.左第一脉正渠,自总督部堂(在今越华路)向南流经华宁里、卫边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块石、清风桥(华宁里与中山五路之交)、南朝街、学院署、九曜池(均在今教育路)至书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河。

  2.左第二脉正渠,由旧城隍庙(文德路北端)后南北分流。南流经长塘街(大塘街之西),由贤思街穿城出玉带河;北流经司后街、豪贤街和横流的渠汇合。横流的渠源出三元宫,东流经将军大鱼塘(在大石街北)、丹桂里、天官里(今东风中路东段)出铜关,流入东濠。

  3.左第三脉正渠,自东华里起,南流至贡院(今广东省博物馆),折入东濠,流程较短。

  4.右第一脉正渠,自巡抚部院(今人民公园)西侧起,南流经雨帽街、桂香街、马鞍街、由孚通街三圣宫前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河。

  5.右第二脉正渠,自将军署(今广东迎宾馆)前玄妙观左边分南北流。南流经擢甲里、麻行街,由大水关(古西澳)出城入玉带河。北流经豆腐巷、官塘街(海珠北路)和西流的横渠相接。横渠自三元宫前西栅起,西流经西华一巷,由北水关出城,流入西濠。

  6.右第三脉正渠,自光孝寺前起,南流经纸行街、诗书街,折向西,出小水关,入西濠。现六脉渠和玉带河、西濠均已改作暗渠。但仍为广州市中心区重要的排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