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帝国魔女最好武器:二战德国海军、潜艇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4:45:52
一战后纳粹德国海军的重建
二战德国海军
二战德国潜艇战
德国二战潜艇洞库1941-1945
二战德国潜艇战总战果统计
一战后纳粹德国海军的重建
第一节旧的终结,新的开始
1.彩虹
1918年十一月,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驻扎在德国基尔港内的德国公海舰队理所当然的被协约国收缴,总数超过七十艘的大小船只被押解到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驻地,位于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基地。从1918年十二月到1919年的六月底整整六个月间,这支曾经使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都感到如芒刺在背的庞大舰队,现在却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凄惨的漂浮在斯卡帕湾的冰冷海水中。与此同时,旨在抑制德国从新崛起的凡尔塞条约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这些熬过了日德兰漫天炮火的军舰,似乎最终也会像那些海外殖民地一样被战胜国所瓜分。
然而,就在凡尔塞条约签字前的一周,一件让世界震惊的事发生了。1919年六月二十一日上午十点二十分,德国舰队指挥官鲁伊特(Reuter)从巡洋舰埃姆登号上发出了一个简短的信号——彩虹。
斯卡帕湾似乎依然平静,但是不到两个小时,这种平静就被船只沉没时产生的旋涡和水流声所打破。十二时十六分,腓特烈大帝号沉没;十二时五十六分,阿尔伯特国王号沉没;一时十分,毛奇号沉没;一时十五分,威廉王储号沉没……到下午十七点,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坐沉海底。至此,除巴登号战列舰抢滩搁浅以外,其他所有停泊在斯卡帕湾内的德国大型舰艇全部沉没,在苏格兰北部的海底泥泞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属于战舰的归宿。
2.一无所有的结局
面对那一片耸立的在水中的桅杆和烟囱,协约国方面恼怒非凡。不久,原本允许德国保留的四艘拿骚级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舰(也是德国最初的两级级无畏型战列舰)被宣布引渡用以赔偿斯卡帕湾的损失,1919年十一月五日,这八艘战列舰被德国海军除级。拿骚号最后被赔偿给了日本,剩下的三艘赔偿给了英国,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舰,则分别被英、美、日、法四国瓜分。至此德国海军失去了所有的现代化战列舰,曾经拥有世界上第二强舰队的德国海军,现在变的家徒四壁。
当时德国海军并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随后英国发还八艘老旧的战列舰,这些舰除了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外,规定不做其它用途。除了这八艘老旧的战列舰外,德国还有留有其它数艘过时的老式巡洋舰,这些舰支大多老旧不堪,有许多军舰的舰上武器都被英国人拆卸,根本不具备战斗力。
不仅如此,条约还对德国海军的编制进行了同样严格的限制。规定海军规模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军官不得超过一千五百人。同时规定海军军官必须服役二十五年,虽然战后德国一片萧条,失业率惊人,各种高素质人才不会放弃入伍的机会,但是如此漫漫无期的服役期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士气。
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市首次举行会议,并制定宪法,德国变成了共和国。总之,在满目创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废墟上,魏玛共和国成立了,而德国海军,也开始了漫长的重建过程。
第二节艰难中起步
1. 最初的几件大事
凡尔塞和约签定后的第一年并不太平,1920年三月,一起形同闹剧的政变发生了。国民议会中的一位议员,试图推翻脆弱的魏玛共和国,少数右翼退役军人表示支持。当时的德国海军司令,阿道夫·冯·特罗塔不明智的对政变者表示支持,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持者,仅仅三天政变即告失败。而海军司令本人不得不极不体面的引咎辞职。更糟糕的事,时任海军总参谋长,也是未来的德国海军总司令,经验丰富的老将雷德尔也被牵连,虽然被相关的调查委员会排除同谋的嫌疑,仍然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调任闲职。
开局的不利并不能阻挡海军重建的脚步。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只建造一艘不超过六千吨级的巡洋舰以替换老朽不堪的旧舰。于是德国把握机遇,在1921年十二月建造了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因为设计人员缺乏等种种原因,该舰的设计依旧沿用了一战时期的设计模式。1925年一月七日,蒙蒙细雨中轻巡洋舰埃姆登号在威廉萨文海军基地造船厂下水,许多海军官兵冒雨出席了和约后首艘德国军舰的下水典礼。尽管该舰有种种的缺陷,但是海军还是艰难的迈出了重建的第一步。
几乎在建造埃姆登号的同时,海军对威廉敏娜海军基地通往北海的航道进行开挖,以便大型水面舰艇可以通航。在那一时期,基尔运河也进行了类似的疏浚。
在二十年代最初的几年里,还有一起似乎同德国海军没有任何联系的事件——啤酒馆暴动,很少有人能在当时预见到政变的首领之一,阿道夫·希特勒最终会给那个国家以及那个时代来多么大的震撼。
2.“不合法”时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虽然海军方面还不敢太过明显的在条约监督委员会的眼皮子底下捣鬼,但是海军还是在想方设法的同和约打擦边球,相继完成了舰上蒸汽弹射器、可用于鱼雷和水雷的磁触发引信、航空鱼雷、航空炸弹和SK C/28型五点九英寸舰炮等新技术的开发。然而最胆大包天的莫过于围绕着一个被称为IvS公司的一系列鬼把戏。
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海军拥有潜艇,但是德国人很清楚这种武器的价值。一战中德国海军就是凭借着
这种在当时还原始和简陋的水下杀手,创造了惊人的战绩。
大约在1922年,条约允许英、美、法、意和日本被获得原应在1922年解体的德国潜艇以供研究。同年,一直和德国关系密切的阿根廷,试图和德国人合作,以谋求建立一支潜艇部队,阿根廷人的计划甚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的设计办公机构。没过多久一家名为“船舶建造工程局”(简称IvS)的企业在荷兰注册,显然这是为了回避凡尔塞和约所规定的“即使用于商业目的也不允许德国获得后者建造任何潜艇”的相关条文而搞的鬼。该企业其主营业务是为土耳其、西班牙、芬兰、阿根廷等国建造潜水艇,IvS的造船台分布在伏尔甘公司在汉堡和斯德丁的两个船厂,以及克虏伯拥有的两个船厂,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和不来梅的威塞尔船厂。一开始,该企业试图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但是从1925年起以海军司令部高级幕僚沃尔特·罗曼为首的一个秘密集团为了能在不破坏条约的前提下研制潜艇以及相关技术技术,通过某个专门为海军而设立的“皮包公司”对该该企业进行大规模援助,根本目的在于为德国海军进行新一代潜艇的研发和技术储备。
不仅仅如此,德国人还在基尔秘密建立了潜艇学校,利用那些为土耳其、芬兰等国建造的潜艇进行试航和调试的机会,用以培训自己的学员。其意图在明显不过了——用不了多久,德国海军就要重建自己的潜艇部队。
这种背着条约监督委员会也同样背着国会的勾当没有能延续多久,到了1928年早些时候,风声传到了德国国内那些反对扩军的人士那里,于是国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事实不久就被查明,于是相关人物不得不引咎辞职,这也是八年里德国海军内部的第二次“大清洗”,沃尔特·罗曼上校和海军总司令阿道夫·曾克尔以及一大批相关人员被撤换。海军总司令的人选自然成了问题,于是有人想到了一直被闲置的雷德尔。虽然有人认为雷德尔过于古板,但是事实上这种担心并没有持续下去,新任海军司令很快以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
事件很快就被平息,并且在雷德尔的努力下,官员们消除了对“罗曼计划”的不满,并承认了该计划的重要性。更加重要的是政府为此专门通过了一项秘密拨款法案,利用一些比较隐秘的渠道相关计划提供资金。用雷德尔自己的话说这是“争取了某种程度的合法性”。
3.海军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到了1925年底,德国海军旧时代的“遗产”之一——四艘老式轻巡洋舰达到了条约所规定的二十年的舰龄,于是议会通过了建造三艘六千吨级和一艘五千吨级轻巡洋舰的相关法案,于是在1926年初三艘轻巡洋舰的首舰正式动工建造。这两级级轻巡洋舰使用了全新的设计,配备口径为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三联装九门,安装了全新的射控系统,以及较强的防空火力,战斗力比之埃姆登号有了显著的提到,也因为使用了新设计的动力系统,其航速可达三十二节以上。两型军舰唯一的区别就是,五千吨舰的航速略低而且只有一个烟囱。
1927年三月六千吨级舰的首舰下水,取名为“柯尼斯堡”(Konigsberg),因此三艘巡洋舰定为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到了三十年代早期,该级的三艘军舰全部完成并服役。而五千吨级的“莱比锡”号轻型巡洋舰(事实上由于一再修改设计和提高建造要求,该舰的排水量比前三艘都要来得大!)也于 1928年开工并同样于三十年代早期建成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到了三十年代初,德国海军已经拥有了五艘新型巡洋舰,虽然比起海军最辉煌的时期来说,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这个头开的不错”。
第三节建造袖珍战列舰
1.凡尔塞条约带来束缚,而华盛顿海军协定给予新的希望
德国人的军舰曾经在日德兰大海战中,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影象,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较小口径但是密集而准确的舰炮火力都使强大的英国海军吃够了苦头。战后,在彻底肢解了德国公海舰队以后,又在凡尔塞和约中添加了许多用以抑制德国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
除了第一章中所提到的限制人员与机构,限制舰队规模和更新速度的以外,限制军舰的性能也是套在德国海军头上的绞索之一。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二百八十毫米,这使得德国海军在条约许可的前提下不可能造出可以和其它列强新锐战舰(英国的纳尔逊级、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相抗衡的军舰,从而使之只能成为一支能力有限的地区性海上力量。
1922年二月六日,华盛顿条约(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正式签署,数十艘在船台上建造中的新锐巨舰被陆续拆毁和改建。德国人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因为该条约规定:用来进行战斗的、非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以外的舰船,其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一万零一百六十公吨),或主炮口径不得超过八英寸(二百零三毫米),而和约允许德国人建造排水量不超过一万吨的可以携带十一英寸口径的舰炮的军舰。只要这种军舰航速能在二十五节以上(当时最快的战列舰航速二十五节),面对战列舰时加速逃逸,那么只要能在广阔的大西洋上避开英国人仅有的三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声望号、反击号),她将可以无所顾及的去破坏英国人的海上动脉。
正因为逝去的时代几乎没有给新兴的德国海军留下什么象样的遗产,而海军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何况脖子上还套着凡尔塞和约的沉重绞索,所以在下一次战争中,德国舰队不可能、也没有实力以夺取制海权作为主要作战目标。对于它的主要敌人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却又有漫漫的海上航运线需要守卫,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航运线给它运来了出产自其遍布于全世界的各殖民地的丰富的物产,正是这些物产,在长达三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滋养着这个国家,而今天这也是维持着日不落帝国最后余辉的关键。掐断它!这是德国海军在下一次战争中的主要使命。所以,重建德国海军需要袖珍战列舰!
2. 袖珍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
就在雷德尔继任海军总司令一职后不久,德国国会开始进行有关建造袖珍战舰的表决,不例外的如同其他一些武器建造提案一样,该计划也受到了一些议员的质疑,“到底是要军舰还是要孩子赖以成长的食物?”但是表决终究是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造五艘袖珍战列舰的提案。大约在二十年代的最后一年的两月,袖珍战列舰的首舰开始动工,她被命名为“德意志”号。该舰于1933年四月一日完工入役。
该舰的设计是在条约限制下的极限,结合德国海军的战术需求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战舰设计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的将排水量限制在一万吨内满足袭击舰所要求的大航程,解决之道就是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来源,虽然在重量上并不比蒸汽轮机更轻,但是油耗却远低于使用锅炉的蒸汽轮机。因此该舰安装了八台总输出功率为五万四千马力的“MAN柴油机”,双轴四驱动布置,极速达到二十八节,该舰设计载油量超过三千吨,低油耗的动力系统加上较大的燃料储备量使其续航力更高达以十五节经济速度航行时一万六千海里,此外该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广泛使用焊接技术建造的军舰,船体重量比之铆接的同类舰艇轻至少百分之十五。德意志级的主要武器为六门十一点一英寸的舰炮,为三联装布置,前后各一个炮塔。辅助武器为八门单装五点九英寸副炮,在长艏楼型的舰尾处左右各有一具四联装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该级的前两艘各安装了三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和一定数量的三十七毫米、二十毫米的对空机关炮,而于1936年完工的三号舰格拉夫·施佩号则用六门双联装的“SK C/33型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代替了八八炮,同时装甲也教前两艘有了一定的强化。
1931年,在首舰“德意志”号的下水仪式上,时任德国总理的海因李希·布吕宁说道“在本次典礼上,德国人民将要向世界证明,尽管我们身上还套着条约的枷锁,经济也不景气,但我们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我们的荣誉!”这一级军舰,可以说是寄托了德国人的莫大希望。当时德意志级的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即将开工,而三号舰格拉夫·施佩伯爵号也正在筹备中,海军司令雷德尔一直为此忙碌着,全然不管当时德国国会内部共产党人和纳粹的的勾心斗角,他一心只想重建德国海军。
首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二月五日开工建造,并于1933年四月一日建成服役;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1年六月二十五日开工,1934年十一月十二日建成服役;三号舰格拉夫·施佩伯爵号于1932年十月开工兴建,1936年一月六日完工入役。
这三艘袖珍战列舰的建成使德国人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舰队,而原计划还将继续开工建造五艘中的D号舰和E号舰,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到来而被完全的改变。
1933年三月魏马共和国国会通过了给予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以独裁权利的《授权法》,该党派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在国会会议上高呼道“魏马时代结束了!”
第四节 海军建设的高峰
1. 重建驱逐舰部队
1934年,也就是纳粹党上台的第二年,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驱逐舰。一战后的第一级舰队驱逐舰“1934年型(或者叫Z1型)”被大量的建造。这种装备五座单装五英寸炮以及四联装二十一英寸鱼雷管,航速达到三十八节的舰队驱逐舰排水量高达两千两百吨。到了1935年第一季,这一型驱逐舰一共被建造了十六艘。
作为在长达二十年的空白时期后新设计的第一种驱逐舰,“1934年型”未免存在着诸如:适航性不佳、稳定不良、引擎震动太强此类的问题,德国人也很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当最后的六艘“1934型”还在船台上的时候,他们又拿出了“1936年型驱逐舰(Z17型)”的方案。该型其实是“1934年型”的改进,排水量更大,稳定性和适航性以及续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该级驱逐舰的建造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爆发前几个月,共被建造六艘。
不仅仅是上述的二十二艘舰队驱逐舰,德国人还兴建了数量庞大的大型鱼雷艇,其中一些大吨位的鱼雷艇比之小型驱逐舰在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离。主要有 “1923年型”六艘;“1924年型”六艘;“1935年型”十二艘。1940年四月十三日的“纳尔维克海战”中,驱逐舰舰队损失惨重,在那段缺乏驱逐舰的困难时期中,这些大型鱼雷艇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驱逐舰的职能。
2. 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海军建设
就在魏马共时代结束后不久,1933年十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国政府借口其他国家不给德国以平等待遇,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就在这一年的财政会议上,德国的军费比上一年(1932年)翻了三倍,达到了三十亿马克。在将来的岁月里,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提高,在开战前的一年,这个数字将会提高到二百七十亿马克,达到了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四之多……
1935年六月十八日,《英德海军协定》正式签署,德国表示自愿将水面舰只总吨位和潜水艇部队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人的百分之三十五和百分之四十五。英国人喜气洋洋,认为这是德国人为了表示永世和平而作出的诚意。而事实上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吨位不足十一万吨,也根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潜艇部队。反观英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总吨位超过一百二十万吨。因此,德国海军得到了可以公开的大规模扩建的许可证。
1935年七月六日,早已设计好了的重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铺设第一块龙骨,这种新型的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四千吨,安装有八门“SK C/34型八英寸(二百零三毫米)”舰炮,两联装四座炮塔,水线处和要害部位有较厚重的装甲保护,战斗力远远胜于那些如同纸糊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为了应付来自空中的威胁,该舰还安装了六座双联装的“SK C/33型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以及大量小口径速射炮。到了1939年四月二十九日该舰正式服役,而该级的二号舰“布吕歇尔”号也于二战开始后不久的九月二十日建成服役。
3. 建造比德意志级更庞大的主力舰
《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在吨位许可的前提下,德国可以建造一支舰队。而希特勒也曾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示,他“不想追随第一次大战前的海军建设政策去建立一支强大到足以和英国制海权挑战的舰队,但是他要抗击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并且多次向英国人暗示“德国海军的政策将不是针对英国的。”所以在取得英国人的信任后,他授意海军停止建设于1934年开工建造的D号、E号战舰(也就是德意志的四、五号舰)转而建设新设计的战列巡洋舰。于是 “沙恩霍斯特”级应酝而生。
“沙恩霍斯特”级安装有三座三联装的十一点一英寸主炮,前二后一布置,本来希特勒还想给她换装三座双联装的十五英寸主炮,但是因为因为担心“步子迈的太大,狠狠摔上一交”而作罢。不过德国人留了一手,两艘“沙恩霍斯特”级的主炮塔座圈都是按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的后坐力来设计的,所以一旦战争爆发,她们可以轻易换上十五寸的巨炮。除了三座主炮塔以外,该级还装备了总计八座五点九英寸的副炮(四座联装、四座单装),和七座双联装的SK C/33型高射炮以及相当数量的小口径速射炮。为了顺应德国海军在下次大战中的主要任务——远洋破交,该级拥有着在那个时代看来惊人的航速,原本设计功率为一万两千五百马力的主机,实际上能够发挥近百分之一百三十的功率,“格耐森诺”号能达到十五万马力的输出极速三十点五节,而“沙恩霍斯特”号的主机的输出功率超过了十六万千瓦的从而使最大航速超过三十一节。
“沙恩霍斯特”级一共建造了两艘,“沙恩霍斯特”号和她的姐妹舰“格耐森诺”号,两舰分别于1935年六月十六日和同年六月六日铺设龙骨。“沙恩霍斯特”号于1939年一月七日建成,“格耐森诺”号于1938年五月二十一日建成服役。(因为舰首需要重新设计,所以先期下水的“沙恩霍斯特”号不得不回到船厂大改一番)
4. 实验性的西班牙内战
1936年七月十八日清晨,“整个西班牙晴空万里”西属摩洛哥的电台播发了这样一则奇特的天气预报,西班牙内战爆发了…………
德国和意大利都派部队参加了那次内战,许多新研制的武器,都在西班牙找到了试验场。而德国海军也理所当然的参与了对共和国军主要港口的封锁与炮击。但是由于西班牙共和国方面并没象样的海军力量,所以德国舰队除了封锁共和国军的各个港口以外,一直难有作为。唯一一件使德国舰队出名的事却有讽刺意味, 1937年五月二十九日在佛郎哥海军基地“伊比萨港”停泊时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飞机的攻击,“德意志”号被直接命中两弹,虽然并未造成舰体多大的损伤,但舰员死三十八人,伤七十八人,共和国方面宣称“此次攻击是为了报复‘舍尔海军上将’号两天前对共和军控制的“阿尔米里亚港”的炮击。”
总之,相对于空军“秃鹰军团”的辉煌战绩,德国海军在整个西班牙内战中表现的平平淡淡。
在建立了一支出具规模的舰队后,希特勒的扩张野心仍旧欲壑难填,“要大炮不要黄油”是纳粹党疯狂扩军的口号,同时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好写照。
很快的,一个规模空前的宏大造舰计划就要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该计划实现,德国海军将具备同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美较量的实力!那就是“Z计划”。
第五节 “要大炮不要黄油”
1. 重建潜艇部队
如同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早在二十年代早期,德国人就开始了新一代潜艇的研制,IvS成立后的那些岁月里也在一直的进行不间断的研究和开发。到了1934 年德国重建潜艇部队前,IvS先后给阿根廷、土耳奇、芬兰、瑞典、西班牙、苏联等国建造了至少十二艘潜艇,共完成了八种潜艇的设计,可以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4年初,基尔港里秘密建立起了几个被严格保密的厂房,第三帝国的第一只潜艇就要在这里诞生。次年六月底,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正式建成下水,这是一艘U II型小型潜艇,编号U-1。到了这一年的岁末,这支新组建的水下舰队拥有了约二十五艘潜艇。自德意志底二帝国瓦解以来,德国海军终于再次拥有了一支潜艇部队。
这第一批潜艇的绝大部分属于小巧的U II型,排水量均在二百五十吨左右,只适合在近海活动。不久,新建成的U I型远洋潜艇被发现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仅仅建造了两艘就被停建。德国人及时吸取教训,改良了设计,到了1937年,新型的U IX型开始建造,这一型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续到大战爆发前的一个月。
组建潜艇部队的工作一直没有松懈过,一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时任轻巡洋舰“埃姆登”号舰长的卡尔·登尼兹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虽然在一开始有人怀疑他的能力,因为一战后十五年里,登尼兹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水面舰艇指挥官,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项任命被事实证明是非常合适的。而新的U VII型潜艇,也正在被IvS的相关部门紧锣密鼓的设计出来。
2.建造“卑斯麦”级大型战列舰
第三帝国的元首大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权份子,这点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另外在这个童年一直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奥地利人的画作中,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大型军舰的影子。希特勒十分喜欢大型军舰,或者说是迷恋或痴迷。德国要建造能象征日尔曼人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巨型战舰,一直是此君的梦想。
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排水量为三万五千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4年,德国海军建造局便准备建造两艘战列舰,以用来替代已过时的“汉诺威”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前无畏舰型(这两艘军舰在二战中依然在服役)。1934年后来被安装在“卑斯麦”号上的SK C/34型15英寸舰炮开始进行研制。
到了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就抓住了可以建造标准排水量为三点五万吨级、十六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机会,决定开工建造超级战舰,建造代号为G 和F,这就是后来的“卑斯麦”号和“提尔比兹”号。英国方面曾要求德国将两舰的排水量严格限制在三万五千吨,但是被德国方面以“德国不是《华盛顿条约》的签约国”为由断然拒绝。到了1936年,《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德国的两个盟国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这下德国人可以名正言顺 + 理所当然的开工建造这两艘战舰了。
这两艘战舰的设计挺有特色,首先,她们不同于同期的其他军舰所采用的“重点防护”,而是沿用一战时期的“全面防护”概念,也许在德国的设计人员看来这样恰好适合适应海军在战争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对于卑斯麦级主炮,究竟是选择十六英寸还是十五英寸口径,德国设计人员也作了一番权衡。显然,十六英寸的主炮,不论在口径、射程还是弹重上都要胜过十五英寸的主炮,但是德国没有制造这样大口径主炮的经验,而且在一系列方面需要对已有的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权衡利弊后决定使用十五英寸四十七倍径舰炮作为“卑斯麦”级的主炮。F舰和G舰的设计初期,曾考虑过使用柴油机为动力,但是因为没有用柴油机为动力驱动如此庞大军舰的先例和经验,于是海军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蒸汽轮机。
“卑斯麦”号标准排水量四万一千六百四十吨、满载排水量四万九千一百吨,姐妹舰“提尔比兹”号标准排水量四万两千三百四十吨、满载排水量四万八千八百吨。全长二百四十一米,舷宽为三十六米,为了能通过平均深度为十米的基尔运河,两舰的最大吃水被限制在十米以内,均为九点九九米。主机输出功率为十三万六千二百马力,使她们的最大航速均超过了三十节,“提尔比兹”号更是接近了三十一节超过八千吨的载油量使她们能以十九节航速航行超过九千海里。除了四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以外,还安装了六座双联装五点九英寸副炮,和八座双联装的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和总数三十六门的小口径速射炮。就她建造的那个年代来说,是一艘令人感到“非常恐怖的军舰”。这两艘军舰,是当时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军舰。
“卑斯麦”号于1936年七月一日开工建造,四个月后姐妹舰“提尔比兹”号在船台上放置了第一块龙骨。大约四年后,“卑斯麦”号将建成服役,德国也将重新获得足以使最强大敌人畏惧的庞大战舰。
3.“Z”计划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造舰计划之一,他的规模大到足以使一个二流海军国家,在短短数年间拥有向最强大的海权国家挑战的实力。
该计划始于纳粹上台初期,最初分别为主张大量建造大型战列舰的代号为“X”,以及作重建造小型化远洋舰艇的代号为“Y”的两个不同思路的造舰计划,为海军内新老两批人所拥护。主张优先建造小型远洋舰艇的是以时年四十三岁的海军上校赫尔默斯·海耶为首的一批年轻军官,他们主张在无法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制海权的情况下,因该以尽可能的破坏英国人的海上优势和航运线为主,而不是靠造大舰的方式和英国人硬碰硬。而与之相对立的是以海军副司令京特·古泽上将为首的资深海军军官们,他们大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思路相对的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舰队决战上。
这种矛盾在1938年八月的造舰方案委员会会议上达到了白热化,海耶上校在年初向海军最高统帅部提交的一份报告里这样写道:
“海军即使有更多的大型战列舰也未必能够打赢英国海军,因为和英国人强大的战列舰部队硬碰硬不是一种合适的应对之道,英国人的弱点在大西洋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航线位于那里,英国需要靠那些航线来维持。所以建造一些小型的、并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军舰才是真正的对应之道,海军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建设大批小型的、快速的、有强大续航能力舰艇去用以破坏那些海上生命线,而不是用来建造仅仅那么几艘短期内无法投入使用的大型军舰”
然而对于这种观点海军内部的传统派人士则不已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对于海军来说舰队决战才是真正的任务,海军副司令在会议上针对海耶上校的报告这样问道:
“先生们,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依靠舰队击败英国海军?”
蕴涵在这番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如果要放弃建造大型战舰等于是自动承认了德国海军的失败”。基于以上认识所以,德国因该致力于大型战舰的建造,用那些军舰撕开英国人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双方为此在造舰方案委员会会议上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最后,迫于海军司令部上层的压力,赫尔默斯·海耶的方案被委员会否决。
八月底委员会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提交了一个为期十年的造舰计划,该计划决定兴建一大批巨型军舰,包括排水量达到五万六千吨的“H级”战列舰。但是雷德尔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方案,他起用海耶的方案给这份计划起草了一个修正案,但是大型军舰依旧被放在优先位置。
到了这一年的九月,海军将这份计划提交给希特勒,对大型军舰一直迷恋甚深的希特勒,自然没有什么意见,当雷德尔对他诉说关于“假使一两年内开战的话,那些大型军舰将无法及时备战”的担心后希特勒向他表示说“我的政治蓝图里,在1946年前不会动用海军大型舰艇”。于是,1939年一月最高统帅部正式通过了代号为“Z”的大规模造舰计划,“Z”计划正式启动。
Z计划的核心是两级大型战列舰:“卑斯麦级”和“H级”,H级是比卑斯麦级还要巨大的战舰,设计排水量为五万五千四百余吨、长度接近二百六十六米、航速三十节,装备有十六英寸的舰炮八门,装甲比卑斯麦更厚,该级一共计划兴建六艘。计划建造排水量三万零五百吨柴油机、蒸汽轮机混合驱动的“O级”战列巡洋舰三艘,这三艘军舰装备了和卑斯麦号同一型号的三座双联装的十五寸巨炮。为了破坏敌国的海上航运,专门设计了 “德意志级”的发展型完全柴油机驱动的“P级”袭击舰该舰在排水量、航速以及装甲防护上都要远远超过“德意志级”续航力更高达两万五千海里/十三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计划开工两艘“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两舰都是排水量达到两万吨的舰队航空母舰。该计划中的中小型舰艇包括:已经完工和正在建造的总计五艘“希佩尔级”重巡洋舰;排水量近八千吨,航速达到三十六节的“M级”轻巡洋舰;还有一大批的驱逐舰和驱逐领舰,以及二百六十七艘各型潜艇。
以下是“Z计划”中的主要军舰的数据和建造数量:
“H”级战列舰(头四艘被命名为:有兴登堡号、鲁登道夫号、毛奇号、腓特烈大帝号)
计划建造数量:六艘
标准排水量:55453吨
航行性能:极速30节,18节下航程9000海里
武器装备:四座双联装15.9英寸主炮(403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四座四联装20毫米高炮,21英寸鱼雷发射管三联装两座。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7毫米,主装甲带向船头船尾方逐渐变薄约为15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9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240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150毫米;司令塔装甲350毫米;全舰覆盖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装甲。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六架
备注: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开工建造第一和第二艘,于1941年8月29日停工,后被解体。全部六舰均未建成。
“卑斯麦”级战列舰(卑斯麦号、提尔比兹号)
计划建造数量:两艘
标准排水量:41700吨(提尔比兹为42300吨)
航行性能:极速30.1节,19节时航程9500海里(提尔比兹为19节时9200海里)
武器装备:四座双联装14.96英寸主炮(380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总计二十门20毫米高炮,21英寸鱼雷发射管四联装两座(此为提尔比兹号专有)。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全舰覆盖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装甲。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四架
备注:分别在1940年8月24日和1941年2月22日建成服役。卑斯麦号在1941年5月27日被英国皇家海军优势舰队击沉,提尔比兹号则于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O”级战列巡洋舰(巴巴罗萨号、施里芬号、华伦斯坦号)
计划建造数量:三艘
标准排水量:38540吨
航行性能:极速28节
武器装备:三座双联装14.96英寸主炮(380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七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五座双联装20毫米高炮。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60毫米,主装甲带向船头船尾方逐渐变薄约为17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190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全舰覆盖63.5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前第一主炮塔至后主炮塔之间舱段装甲为150 毫米。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四架
备注:八台MAN柴油机、四台锅炉的混合动力船,功率为涡轮机功率输出为66000马力,MAN柴油机则为121000马力,续航力不明。该级军舰在1939年底被取消,三舰均未开工。
“P”级远程袭击舰
计划建造数量:十二艘(不久就被削减为八艘)
标准排水量:23700吨
航行性能:极速34节,13节时25000海里,19节时15000海里。
武器装备:两座三联装11.1英寸主炮(283毫米),四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单装37毫米高炮四座,单装20毫米高炮十座。
装甲防护:舷侧为带有倾角的150毫米装甲,首尾减弱到50和40毫米;炮塔装甲125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装甲140毫米;全舰覆盖4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前主炮塔至后主炮塔之间舱段装甲为70毫米。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两架
备注:完全柴油动力的大型远洋袭击舰,用以取代德意志级。共安装12台“MAN”柴油机,输出功率高达165000马力。计划在1940年8月开工,到1948年底全部完工,但是因为二战爆发与1939年底取消。
“齐柏林”级舰队航空母舰
计划建造数量:二艘(齐伯林伯爵号,另一艘舰名未知)
标准排水量:19250吨
航行性能:极速32节
武器装备:八座双联装5.9英寸炮,六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装37毫米高炮十一座,双联装20毫米高炮十四座。
装甲防护:舷侧为90毫米装甲;飞行甲板装甲19毫米;机库装甲40毫米。
载机数量:22架Me109舰载型、18架Ju-87C
备注:Z计划中唯一的一级航母,“齐柏林伯爵”号于1936年12月28日开工建造,1938年底下水开始进行舾装,1940年6月停工,最终未能建成服役。
以上所罗列的这些只是Z计划中的大型主力军舰的数据和性能简介。计划所中要建造的和已经拥有的所有大型水面舰艇总吨位超过105万吨,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德国舰队的复兴,似乎成了定局。
正所谓世事难料,1939年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发表声明,谴责英国在德国和波兰的但泽走廊问题上偏袒波兰,并宣布德国退出《英德海军协定》。在四月初,德国最高统帅部就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随着局势的日趋恶化,战争的气息也越来越浓烈。这些紧张与不安贪婪和野心汇集到了一点,在等待着战争爆发所能带来的宣泄。
尾声
1939年九月一日拂晓,德国的百万大军越过两国边界突入波兰境内,海军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训练舰也于进攻开始的时刻炮击了但泽港。
1939年九月三日,在佛得角西北约560海里的平静海面上,有两艘船:格拉夫·施佩伯爵号和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正拌着日出缓缓的游弋在这波澜不惊的海面上。然而,施佩伯爵号舰长汗斯·朗斯多夫却明白在这一片祥和之后却弥漫着浓重的杀机,因为早在八月中旬最高统帅部就下令远洋舰队驶向大西洋,以避免战争爆发时舰队被封锁在港口。
表面的宁静非常容易被打破,就在这一天的上午,英国法国正式对德宣战,从陆地到海洋,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而此刻,施佩伯爵号的姐妹舰德意志号,正巡弋在格陵兰与冰岛一线,一支由二十二艘潜艇组成的艇群正在不列颠群岛以西展开。
我们无从得知雷德尔海军元帅在的知英法对德宣战那一刻的心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战争如此提前的爆发,对海军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三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耐森诺”号已经于年初建成服役;虽然战列舰“卑斯麦”号已经完工,“提尔比兹”号也已经下水进入晒装阶段……但是庞大的Z计划似乎将不得不被搁置起来了。
然而,军人是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不管征途有多危险,许许多多像汗斯·朗斯多夫那样的舰长都必须勇敢的指挥他们的军舰去同强大的敌人搏斗。德国海军这艘装备并不完全的战舰也不得不早早的伴随着陆上的战车驶向远洋,驶向一片充满未知的危险的世界……
此时此刻,格拉夫·施佩伯爵号将在朗斯多夫舰长的指挥下向着南方驶去,南大西洋将是她的狩猎场,也将是她的坟墓……
二战德国海军
(一)海军部队组成
第三帝国海军的前身是魏玛德国海军。德国海军分为三个基本兵种,由一名指挥官或一名悬旗海军将官指挥。从1935年到1945年,帝国海军主要由三个分支机构组成:舰艇部队、特殊舰艇部队和数量众多的支援补给单位。主要实力包括数以千记的水面舰船和数百个陆地作战、补给单位。海上作战的全部军事组织,包括造船厂、修船厂、基地、人员、船只、办公机构及军官。
①主力舰由德国海军司令部(0KM)直接控制,然后再接受海军集团司令部的指挥。
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建制编有战列舰队、侦察(巡逻)舰队、潜艇舰队,共有15.95 万人,舰艇排水量35万吨,主要装备有:战列舰(旧式)2 艘、战列巡洋舰3 艘、重巡洋舰2 艘、轻巡洋舰6 艘、舰队驱逐舰22 艘、驱逐舰20 艘、潜艇57 艘。
②小型舰队包括扫雷艇、巡逻艇、海岸防卫舰等附属舰艇,归属海军安全部门管辖。
③潜艇部队是第三个兵种,给盟军造成最大成胁。志愿者和入伍的士兵在团级单位的海军部队接受训练,而军士则在无委任军官营内接受训练,另有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则作为预备部队随时听候命令。
海岸炮和高射炮炮兵营负责德国和被占国的海岸线的安全。德国海军没有专门的海军陆战部队,海军从舰上的连级部队或从训练基地、预备部队抽调人员来执行岸上联合行动或任务。
德国海军没有自己的飞机。空军配属一位将军到海军司令部,负责为海军提供空中支援。海军航空部队由空军少将盖斯勒(Geissler) 担任指挥。在执行特殊任务时,参战的战机和飞行员都经过精心挑选。海军航空兵数量有限,飞机航程短,再加上没有航空母舰。海军航空兵不能用于远距离(500 公里以上)海上交通线作战。海军航空兵的隶属关系和指挥体制不能保障同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密切协同作战。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确信空军所具备的作战能力,认为使用岸基航空兵就可以获得制海权。坚决拒绝把海军航空兵直属海军的建议。1939年1月,戈林和雷德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空军担任在大洋上袭击军舰、空投水雷、破坏海上运输、突击敌方港口和基地以及袭击敌方造船工业的任务。海军只担任海上空中侦察和与敌编队接触时对敌舰进行战术活动。将海军航空兵作为一支配合水面舰艇、潜艇作战的战术兵力。隶属海军的14支岸基航空中队,约150 架飞机。战争开始后,空军抽调了36个亨克尔-Ⅲ轰炸机大队和1个正在装备的容克-88俯冲轰炸机大队(第30航空大队)由德国海军总司令指挥。但这些配属给海军的航空兵缺乏海上作战的训练,飞行技术不高,武器装备差。
(二)海军作战理论
1938年5 月,希特勒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宣布把英国视为潜在的敌人,要求海军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当时德国海军政策受着传统的“大舰巨炮”主义思想影响。雷德尔是“巡洋战争”理论的拥护者。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海军建设计划: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利用它们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一个是建设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希特勒宣称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军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采用了第二个计划。德国的战略企图是要充分利用英国命脉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英国的航运。
1939年4 月,希特勒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后,雷德尔又重新建议建立一支装有内燃机的远洋舰队,以便在对英国海军作战时,能使德国从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地理位置取得最大的战果。雷德尔的指导思想是要迫使英国海军强大的舰队分散兵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当时德国拟定的作战计划是在英国沿岸海区使用舰队驱逐舰、潜艇和飞机布设水雷;在距英国较远的海区使用潜艇、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破坏英国航运。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大洋上实施单舰作战或编队作战。德国企图以此迫使英国商船组成护航运输队,并用战斗舰艇护航,以便德国可使用强大的战斗舰队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及其警戒舰只。雷德尔的“巡洋战争”理论要求把德国海军基本兵力,应用于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即击沉、击伤或瘫痪英国及其盟国的航运。通过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海上交通线上大胆而坚决的作战行动,以达到战争的主要目的。希特勒本人也认为,战列舰最重要。希特勒曾极力主张建设公海舰队,而轻视潜艇舰队。
德国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了潜艇在反海上贸易战中的作用。潜艇很适合执行这种任务,它能闯入敌人的海上交通海区,而无需事先取得这个海区的制海权。由于海军兵力有限,没有别的手段去突击更强大的海军国的交通线,所以应当使用潜艇。”这种观点在1937年对英国实施“歼灭性突击”计划、1938年冬的图上演习中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但它没有改变德国的海军政策。
1939年8 月31日,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发布第1号作战训令,规定英、法对德宣战时德国海军所担负的任务是:“以英国为重心进行反贸易战”。并指出“不得使敌人进入波罗的海。至于是否应在波罗的海进出口布雷,由海军总司令决定。”同时指示“空军必须首先制止敌空军攻击德国陆军和德国的要害区。在对英作战时,空军应中断英国的进口,破坏其军事工业,不让它把军队运到法国,并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对英国集中的舰艇编队进行有效的攻击,特别是攻击英国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该训令对空军的任务规定得不够恰当,关于海军如何进行反贸易战的问题,规定也不够明确。
开战后不久,以雷德尔为首的德国海军统帅部深知实施战争的力量薄弱,转而赞同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的主张,以潜艇作为反贸易战的最好兵力,并确定海军重点是建造潜艇。
(三)波兰战役中的海上战斗
在战争爆发的前夜,波兰海军拥有4艘驱逐舰、3艘炮舰、5艘潜艇、6艘扫雷舰、1艘布雷舰、1艘训练舰、1艘帆船训练舰、1艘水文测量船;内河舰队有炮艇和其他战斗舰艇44艘;辅助舰船计3670吨。
波兰和德国的海军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而且在德国扼守波罗的海出口、并拥有南岸绝大部分海岸线的情况下,波兰海军的舰船根本无法在与压倒优势的德国海军交战时幸存。为了保存实力,波兰海军部长斯维尔斯基海军上将准备在战争爆发的前夜下令海军的主力舰船前往英国和法国避难。英国海军部代表劳伦斯海军上校也向波兰提出了前往英国基地的建议。逃亡计划取名为“北京行动”。
1939年8月25日,德国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老式战列舰以“纪念一战阵亡将士”为名,对但泽自由市进行“友好访问”。但是舰长克雷坎普上校心里很明白此行的真正使命“在白色方案开始后,摧毁波兰海军;封锁波兰海岸,堵塞其港口,破坏波兰的海上航运;确保德国的海上安全”。德国海军东部战区司令、海军作战部长阿尔布雷赫特海军上将指示克雷坎普将其军舰停泊在但泽市北边郊区,威斯特普拉特要塞附近的有利位置,等待Y时,即开战时刻的到来。
1939年8月30日凌晨2点30分,暴风雪号、雷霆号和闪电号驱逐舰秘密驶出格丁尼亚海军基地,前往海尔基地的碇泊处。当天黄昏,这三艘驱逐舰结伴而行,高速冲出波罗的海。德国的U-31号和U-19号潜艇都在波罗的海发现了这三艘驱逐舰,但是没有发动攻击——战争尚未爆发。这三艘驱逐舰在31日抵达苏格兰的利思海军基地。波兰海军的Wilja号训练舰和Iskra号帆船也启程前往英国避难。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17分,即“白色方案”开始之前28分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用4门主炮向威斯特普拉特要塞开火,600米之外的波兰兵营和阵地遭到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了。波兰驻扎在威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是隶属于波兰第209步兵团的182名士兵,拥有1门75毫米炮,2门37毫米炮,4门81毫米迫击炮和22挺重机枪。德国方面则有4门280毫米炮、10门150毫米炮和4门88毫米炮。凌晨5点10分,18架德国轰炸机摧毁了波兰海空军基地普克,摧毁了基地内的设施和全部水上飞机。格丁尼亚海军基地和海尔基地的所有舰只全部疏散到海上,只有老式炮舰马祖尔号和努雷克号留在格丁尼亚,用它们的5门75毫米炮支援但泽地区的波兰卫戍部队。德国人除了石荷号战列舰上的280毫米和150毫米炮之外,还调来了210毫米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和空中支援。留在威斯特普拉特要塞仅有的100多名波兰驻军,借助要塞的巨石原木工事,在战斗中多次击退了德国的地面进攻,三分之一的战士受伤,16人阵亡。德国方面则付出了20倍的代价。波兰驻军一直坚持到9月7日宣布投降。
在格丁尼亚,波兰军队被德军包围在市区和奥克西维耶海军基地周边的狭小地带,一列波兰装甲列车沿着市区外环铁路进行防御作战支援。波兰守军属于各个部队,共7500多人, 4门105毫米炮、1门100毫米炮、15门75毫米炮、9门37毫米防空/反坦克炮,10多门迫击炮和140多挺机枪。格丁尼亚的波兰守军一直坚持到9月17日,最后的上岸水兵组成的一个排才投降。波兰阵亡1500人,3500人受伤或失踪。德国方面的损失与波兰差不多。
当时德国海军分为三个战斗群:小型炮艇和扫雷艇封锁但泽湾;驱逐舰队和鱼雷艇由吕特晏斯海军中将指挥,在波兰海岸线外拦截波兰和中立国的商船、货船;巡洋舰队和大约10艘潜艇在瑞典至波美拉尼亚一线拦截企图逃脱出波罗的海的波兰军舰和民船。此外,石荷号战列舰停泊在但泽港运河出口处,对波兰目标进行炮击。
战争爆发之后,波兰军方迅速用水雷封锁皮劳至海尔半岛即整个但泽湾的入口的计划破产了。9月2日,德国出动32架Ju-87俯冲轰炸机,轰炸了停泊在海尔基地的波兰舰队,炸伤了Mewa号布雷舰。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计划用来布雷的舰艇改变了它们的任务:波兰为了保护急需的战争物资能够从海上运到,派出了Wicher号驱逐舰、Gryf号扫雷舰去迎接护送向波兰驶来的商船。9月2日深夜,这支小舰队从格丁尼亚出发。9月3日早上,两艘德国驱逐舰,勒伯雷赫特·马斯号和沃尔夫冈·岑克号离开皮劳,向海尔方向驶去,准备对德国陆军提供支援。在18500米的距离上,它们用舰上的10门127毫米炮向停泊在海尔基地的Wicher号驱逐舰和Gryf号扫雷舰射击。Wicher号的4门130毫米炮和Gryf号上的6门120毫米炮奋力还击,同时海尔基地炮台上的波兰炮兵也用152毫米要塞炮向德国军舰开火。密集的波兰炮弹纷纷落在马斯号的周围。尽管马斯号在炮火中做出了高难度的规避动作,但还是被一发152毫米炮弹直接命中右侧2号舰炮,4人死亡,19人受伤。7点15分,德国军舰撤出战场,岑克号返回皮劳,马斯号被拖往但泽。战斗中Gryf号也中弹两发,11人死亡。
但是波兰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自己的胜利,密密麻麻的德国飞机就赶到了海尔。在空袭中,Gryf号再次中弹,舰上燃起大火,水泵全部失灵。所幸的是舰上的水雷已经都拆了下去。德国飞行员投下炸弹之后,又纷纷返回来用机枪扫射甲板上的波兰水手。波兰军舰上的波兰水兵只能用机枪和步枪对Ju-87射击。到了午后,舰长下令弃舰。13时,Gryf号在海尔半岛的浅沙滩海底上搁浅沉没。当天下午,德国空军组织了另外一次空袭。Witcher号驱逐舰舰首中弹,船舷侧也被一枚近失弹炸伤,装甲带被撕裂了一道大口子。接下来的两枚炸弹落在了船身中部。随着剧烈的爆炸声,1人被炸死,22人被炸伤。Witcher号开始沉没,舰长下令弃舰。波兰的水兵纷纷跳下水中,向岸边游去。德国飞机对水中的波兰水手不断扫射。在这次攻击中,Mewa号扫雷舰也被炸沉。1个小时之后,德国飞机再次前来,炸沉了Haller号炮舰。
当晚,在德国的空袭结束之后,波兰军人回到搁浅的军舰上,将其可用的武器全部拆卸下来:Gryf号的三座双联120毫米炮、Haller号和毕苏斯基号炮舰上的4门75毫米炮和全部机枪被安装到了海尔要塞。波兰海军残存的水面舰艇主力已经全部沉没了,但它们的水兵全都转移到陆地上,继续战斗。Mewa号被炸沉之后,剩余的5艘波兰扫雷舰由波茨科夫斯基海军准将指挥,对格丁尼亚地区的波兰守军提供支援。在德军围攻波兰据点奥克西维耶山的时候,其中的3三艘扫雷舰于9月12日炮击了德军阵地。13/14日夜间,这三艘布雷舰在海尔基地东南4海里处布下了60枚水雷。15日,5艘扫雷舰一同炮击了奥克西维耶山北面的德军阵地。而就在当天,德国飞机炸沉了Jaskolka号扫雷舰、Pomorzanin号水文测量船以及一艘拖船,炸伤了Rybitwa号和Czapla号扫雷舰。这些军舰上的枪炮也被拆卸下来安装到海尔基地。剩余的扫雷舰全部从格丁尼亚附近的一个小渔港转移到海尔。
尽管波兰海军水面舰艇已经损失殆尽,但是波兰潜艇仍然是一支十分有威慑力的战斗力量。在开战初期,波兰海军就把所有的潜艇全部派往海上。由于波兰潜艇对德国的巡洋舰和其他军舰构成严重威胁,德国海军下令巡洋舰退出东波罗的海。同时德国海军对波兰潜艇展开了严密的搜索和围剿。9月2日和7日,德国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向Wilk号投掷了42枚深水炸弹,Wilk号的舰体受到了损伤。由于德国空军不断对海尔基地进行轰炸,Wilk号在那里修复的希望被破坏了。在这种状况下,波兰海军司令部命令它驶往英国或瑞典。艇长克拉夫齐克少校决定前往英国。Sep号潜艇也经受了德国飞机和军舰的多次攻击,在15日向海军司令部报告:“柴油机损坏。无法继续战斗。准备驶往斯德哥尔摩”。燃油和给养消耗殆尽而又伤痕累累的Rys号在9月18日也前往瑞典避难。Zbik号潜艇在战争爆发后逃脱了德国海军的攻击,在波罗的海上游弋了25天,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攻击目标,也前往瑞典的桑德哈姆港避难。这样,仍在海上的波兰潜艇就只剩下了Orzel号一艘。它在战争爆发之后受到过德军的攻击,受了轻微损伤。9月10日,艇长科洛茨科夫斯基突然生病,而且病况恶化得很快。同时艇上的空气压缩机也发生了故障。Orzel号潜艇于14日晚上驶进了爱沙尼亚的塔林港。艇长被送进了当地医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有戏剧意味。在把艇长送上岸之后,这艘潜艇本来要驶往外海躲避德国的围剿,但是爱沙尼亚政府拖延了潜艇的离港时间,理由是一艘德国商船刚刚离开塔林港,波兰潜艇必须在德国商船离开24小时之后才能出港。在德国的压力下,9月16日,爱沙尼亚开始解除Orzel号的武装。爱沙尼亚当局拿走了它的大炮尾栓、全部炮弹、10条鱼雷,以及全部航海图。爱沙尼亚政府还准备拘留船员,但是艇上的波兰水兵在新艇长格鲁钦斯基少校的带领下,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战斗。17日深夜,艇上的电气部门士官在塔林港制造了一起停电事故。整个港口都被黑暗笼罩。艇上官兵制服了两个爱沙尼亚警卫,砍断了系泊缆绳,然后毫无困难地驾驶潜艇驶离了码头。但是爱沙尼亚方面很快注意到波兰潜艇的消失,港口内的警备军舰和港外的炮台纷纷向Orzel号开火。但是Orzel号奇迹般的毫无损伤,悄悄地滑进了港外30米深的海水中。但是艇上的海图全部被爱沙尼亚没收,航海官莫科尔斯基少校完全凭记忆绘出了两张波罗的海的海图。大炮已经不能使用,但是艇上还有六枚鱼雷,爱沙尼亚当局没有来得及卸下来。波兰水兵一边小心翼翼地驾驶潜艇向西驶去,一边寻找目标。10月8日晚上,Orzel号抵达松德海峡。他们在文岛(Ven)附近停下来,紧张地警惕着海上的德国和瑞典巡逻舰艇。当地船舶来往频繁,Orzel号坐沉到海底,直到9日晚上才悄悄浮起,穿过了赫尔辛堡和赫尔辛格之间的狭窄海峡。穿越卡特加特海峡又花了两天的工夫。10月12日,Orzel号潜艇驶入北海。14日,它用微弱的无线电信号同英国海军部取得了联系。皇家海军勇武号驱逐舰在福斯湾附近与Orzel号会合,并一同前往罗塞斯海军基地。在那里,经过修复之后,Orzel号潜艇参加了皇家海军第二潜艇战队。
位于但泽湾北部的海尔半岛是波兰军队和波兰祖国最后一处堡垒,也是波兰海军最后一处基地。这里有海军仓库、修船厂、油库和码头。驻防兵力为陆军2000人,海军3500人。拥有4门152毫米炮、4门105毫米炮、2门100毫米炮、8门75毫米炮、以及从军舰上拆卸下来的3门120毫米炮和4门75毫米炮,指挥官为佐泽夫海军中将。
攻占格丁尼亚之后,冯·考比茨将军指挥的德国部队队海尔半岛展开了猛攻,空军和海军提供支援。9月21日,老式战列舰施莱辛号也抵达海尔,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一同炮击波兰阵地。此外德国海军还有两艘炮校训练舰、两艘巡逻舰和一艘老式鱼雷艇T-196号参加了对海尔的炮击。9月25日,赫伯特·施穆特中将指示两艘战列舰对海尔要塞和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炮击,以摧毁海尔要塞的炮台。在炮战中,施莱辛号遭到猛烈还击,不得不施放烟雾逃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则中弹两发,也逃脱到格丁尼亚。但是,它的一发280毫米炮弹摧毁了波兰的一个152毫米要塞炮阵地,波兰士兵死伤惨重。9月27日,德国军队进攻海尔半岛上的据点察特比,在海上的另外一次炮战中,施莱辛号在14000米外的距离上遭到波兰炮火齐射。第一次齐射没有命中,但是第二次齐射打坏了它的前主炮塔。受伤的施莱辛号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的掩护下迅速退出了战斗,在战争的其余时间里只能作为破冰船和浮动宿舍使用。
9月30日,德军进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波兰守军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引爆了从鱼雷战斗部中拆卸出来的10吨TNT炸药,炸毁了最狭窄处的两条通道,海尔半岛顶端与大陆隔绝开了。但是海尔的弹药、粮食储备都已经耗尽。此外,华沙已经沦陷,波兰政府被罗马尼亚拘留,海军的舰艇也全部损失或逃往英国,海尔基地和要塞的抵抗对于波兰全国的抗战来说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只是出于民族感情,波兰的战士们才拼死坚守波兰共和国的最后这一块国土。10月1日,波兰海军总司令约瑟夫·乌恩鲁格海军上将下令海尔要塞停止抵抗,并率领士兵投降。1939年10月2日,德国军队开入海尔基地。
波兰内河舰队在9月的战斗中,也以炮火支援了地面部队。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走投无路的波兰内河舰队水兵,以及年轻的波兰海军军校学员们凿沉了自己的军舰,上岸撤退,组成了“波兰特别军团”,同苏联和德国入侵者交战。直到10月6日,才最后放弃抵抗。苏联占领波兰之后,在卡廷和其他地方枪杀或用沉船的方法处决了大批被俘的波兰军官、士兵、牧师、护士和文职人员,其中包括海军的官兵和军校学生。Blyskawica、Grom和Burza号三艘驱逐舰于1939年9月1日抵达英国福思湾。战争全面爆发后,英国向波兰海军提供了2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3艘护航驱逐舰、3艘潜艇、10艘鱼雷快艇。在斯维尔斯基上将的领导下,在伦敦成立了新的波兰海军,参加了围歼俾斯麦号、围歼沙恩霍斯特号、大西洋护航、诺曼底登陆等著名战斗,击沉了轴心国的11艘水面舰艇、8艘潜艇和击落30多架飞机。
(四)挪威战役
雷德尔很早就使希特勒注意到挪威的局势。德国人曾不断地努力寻求挪威政府自愿的合作。德国海军不断获得有关盟国对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企图的情报时,发生了令他们十分不安的“阿尔特马克”号事件。“阿尔特马克”号是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的补给舰,载运着被俘的300名英国船员在南大西洋隐蔽近两个月。194O年2月16日,它试图冲出封锁返回德国,被一支英国驱逐舰分舰队堵截在挪威的约星峡湾。英国舰队强行登上“阿尔特马克”号检查。经过激烈的肉搏战后,英国水兵控制了这条船。“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使德国人怀疑挪威与英国有秘密协定,而且柏林也得到情报说英国人准备在冰间水道布设水雷。为保证毗邻海域的安全,海军总参谋部制定入侵挪威和丹麦的计划。
1940年4月1日,希特勒决定在4月9日凌晨5时15分开始发动占领丹麦和挪威的军事行动,代号“威悉河演习〔Weserübung〕”。德国海军整个水面舰艇部队和大部分潜艇将冒着受到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攻击的巨大危险横越大海,掩护陆军部队在极为分散的各登陆地点上陆,其中有些地点距离德国基地将近1000海里。雷德尔估计海军的一半舰艇将为此次冒险行动付出代价,特别是返航时突然袭击的隐蔽性已经消失,会比去挪威时更加危险。
英军原计划3月20日在纳尔维克登陆。但由于芬兰在3月13日向苏联投降,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登陆计划被取消。3月28日,英法在伦敦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于4月5日在挪威海域实施布雷行动,并以部队在纳尔维克、特隆赫姆〔Trondheim〕、卑尔根〔Bergen〕、斯塔万格〔Stavanger〕登陆,同时在莱茵河空投水雷,以阻止德军向西推进。但由于法国担心德国报复,反对在莱茵河布雷。两国在一番争议后,将计划推迟了三天,定在4月8日实施。这一推迟导致德军先英军一步登陆。
德国第21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中将〔Falkenhorst〕指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实施突然袭击,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Oslo〕、克里斯蒂安〔Kristiansand〕、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6个主要港口同时登陆。除了斯塔万格港是由伞兵负责占领外,其余5个港口都由海军运载陆军进行两栖登陆攻击。1万名德军陆军分成5组攻击5个港口。海军总司令部迅速组成了5个战斗群。第1战斗群前往纳尔维克,包括“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10艘驱逐舰[注]及2O00名士兵;第2战斗群前往特隆赫姆,包括“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4艘驱逐舰及1700名士兵;第3战斗群前往卑尔根,包括“科隆”号、“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牛虹”号旧式训练巡洋舰,2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及9OO名士兵;第4战斗群前往克里斯蒂安桑和阿伦达尔,包括“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及1400名士兵;第5战斗群前往奥斯陆,包括“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袖珍战湾舰(原名“德意志”号)、“艾姆登”号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鱼雷艇及2000名士兵。
[注]德军海军方面的10艘驱逐舰,分别是“安东·施密特〔Anton Schmitt〕”号、“伯恩德·冯·阿尼姆”号、“迪特尔·冯·吕德尔〔Diether Von Roeder〕”号、“埃里希·吉泽〔Erich Giese〕”号、“埃里希·克勒纳〔Erich Koellner〕”号、“乔治·蒂勒〔Georg Thiele〕”号、汉斯·吕德曼〔Hans Lüdemann〕号、“赫尔曼·库纳〔Hermann Künne〕”号、威尔海姆·海德坎姆号〔Wilhelm Heidkamp,旗舰〕和沃尔夫冈·岑克尔〔Wolfgang Zenker〕号。同时海湾中还有德国的3艘运输船(Alster 号、Barenfels 号、Rauenfels 号)、2艘油轮(Jan Wellem 号和 Kattegat 号)。
第一阶段计划夺取港口和机场。陆军部队上陆稳住阵脚后,海军建立起一条海上补给线,将物资由海上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或斯卡格拉克海峡运至挪威南部港口奥斯陆。第二阶段向内陆进攻占领全部挪威,并准备在第二阶段对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进行抗登陆和反击作战。为保护这条补给线,德陆军还须占领丹麦,海军则负责夺取哥本哈根港和大贝耳特海峡。这条运输航道不仅航行距离短,而且靠近德国北部空军基地。
负责最艰巨最危险的占领纳尔维克港任务的是海军第1战斗群。由德国海军驱逐舰队司令 Friedrich Bonte 海军少将率领。1939年10月26日升任海军驱逐舰队司令,11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这次率领12艘驱逐舰执行护送任务。船上搭载第3山地步兵师第139山地步兵团2000名士兵,师长 Eduard Dietl。迪特尔将军于1940年4月6日凌晨3时10分,率师部、第139团团部和一部分防空人员乘火车出发,13时到达 Wesermünde。17时第139团第1、2营抵达。当晚德军在威悉〔Weser〕河上船出发,目标是1200英里以外的纳尔维克。每艘驱逐舰搭载200名山地兵或海岸炮兵。和第1战斗群驱逐舰一起行动的还有运输船 Rauenfels 号以及其他辅助舰。同一天油轮 Jan Wellem 号也从苏联的摩尔曼斯克〔Murmansk,苏联西北部港市,临科拉湾〕出发来支援德军占领纳尔维克港的行动。
4月初,英国皇家海军派出“野狼”号布雷舰和担任护航任务“萤火虫”号等4艘驱逐舰执行挪威海区布雷任务。大约1O时20分,驱逐舰“荧火虫”号因营救一名落水官兵耽误而掉队。11点零7分,“萤火虫”号驱逐舰发现德国驱逐舰。双方立即相互炮击。紧随在德驱逐舰后侧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前来增援。27分钟后“荧火虫”号舰身已遭德舰重创,舰长鲁普下令驱逐舰从侧面全速撞击德军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巡洋舰被撞开一个裂口,德舰上一阵手忙脚乱。“荧火虫”号弹药舱起火爆炸。
4月7日晚,狂风大作夹杂着暴风雪,这时在海上航行的双方都要和恶劣的天气做斗争。
4月8日晚,德国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和巡洋舰“埃姆登”等舰只乘着暮色,分前后左右,掩护一支登陆输送队向奥斯陆方向进发。奥斯陆峡湾是挪威的大门,挪威海军派出船艇在峡湾巡逻执勤。午夜时分,德国船队进入峡湾,2艘鱼雷艇冲在最前面。挪威潜艇U—2号立即发射鱼雷,没有击中目标。德国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投下一枚枚深水炸弹,U—2号潜艇只好浮出水面向德军缴械。在港内执行保卫船坞的挪威布雷艇“奥拉夫”号和扫雷艇“劳马”号也奋起抗击,先后击沉3艘运兵船。德舰“埃姆夫”号向“奥拉夫”号炮击,炮弹击中前后炮塔和指挥舱,“奥拉夫”号受重创后撤出战斗。
4月9日凌晨4时,9艘德国驱逐舰沿长长的峡湾逼近纳尔维克,1艘留在峡湾入口处负责警卫。2艘战列巡洋舰继续向北巡航。在航行中,2艘驱逐舰分别对付位于 Ramnes 和 Havnes 的挪威海岸炮台,3艘负责运载陆军在 HerjangsFjord 登陆,消灭 Elvegaardsmoen 的挪威陆军。3艘目标是纳尔维克港。
Elvegaardsmoen 的挪威陆军毫无准备,马上投降了。德军缴获了挪威军队大批的补给。在乌夫特峡湾内停靠着2艘1900年下水的挪威古老的装甲舰“艾得斯伏尔德”〔Eidsvold〕和“挪奇”〔Norge〕号。“艾得斯伏尔德”号向德舰发了一炮作为警告,并且用信号通知驱逐舰他们说明身份。德国人玩弄了一个诡计,Bonte 海军少将以派遣一名军官乘汽艇向挪威舰艇招降作为答复。汽艇上的纳粹军官用信号通知 Bonte 少将,说挪威人要进行抵抗,等到汽艇一离开,德军马上发射鱼雷把“艾得斯伏尔德”号炸毁。 “挪奇”号向德驱逐舰“伯恩德·冯·阿尼姆”〔Berndt von Amin〕开火,20分钟后也被德军发射的鱼雷击沉了。101人伤亡。
2000余名德军海军陆战队和山地步兵分乘10艘新式驱逐舰航渡登陆,冲击纳尔维克港。奥弗特峡湾是进攻纳尔维克港的必经之路,德军舰队大兵压境。纳尔维克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挪威海军只部署了2艘岸防装甲舰、2艘护卫舰和2艘潜艇。天刚蒙蒙亮,德军舰队开进了奥弗特峡湾,对面开来2艘挪威护卫舰,德驱逐舰首先发射一条鱼雷,装甲舰弹药舱爆炸沉没。另一艘岸防装甲舰“诺格”号立即开炮还击。2艘德国驱逐舰被击伤。另一侧的一艘德军驱逐舰发射了两条鱼雷,装甲舰被击中沉没。纳尔维克驻军司令 Sundlo 上校〔整个 Ofoten 地区的指挥官〕是一名吉斯林分子〔Vidkun Quisling〕,对纳粹抱支持的态度,所以在迪特尔将军的劝说下放弃抵抗。山地兵们迅速从驱逐舰登陆,未遭任何抵抗,于8时15分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纳尔维克港口。这就是第一次纳尔维克海战。
4月9日凌晨5时,德国军队从不同海域、不同港口向挪威发动了进攻。挪威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奥斯卡堡要塞,位于奥斯陆峡湾最狭窄部份的南卡霍姆岛上。要塞海区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挪威在这里驻有重兵。整个防守体系以要塞为依托,用280毫米火炮和15O毫米火炮交叉配置构成火力网,在要塞北侧的北卡霍姆岛上,还布防了一个6发射管的鱼雷发射阵地。
德国 “布吕歇尔”号、“埃姆登”号和“吕佐夫”号等组成了联合登陆舰队进入要塞海面。挪威军队静候德舰进入险要地段。德舰队组织突防,前导舰“布吕歇尔”号率先向岸上盲目射击。德舰进入有效射击距离,28O毫米火炮阵地怒吼了。“布吕歇尔”号马上燃起熊熊大火。德舰一面进行还击,一面右转向北卡霍姆岛靠拢。正好钻进了挪威人的陷阱。“布吕歇尔”号被2条鱼雷击中,沉入海底。
德舰队改变战术。让运兵船就近靠岸,从陆路往奥斯陆突进。登陆部队从两翼包抄挪威岸炮阵地,守卫力量薄弱的炮阵地迅即被突破。德舰再度突击峡湾成功。奥斯陆落入德军之手。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海军第4战斗群在里夫海军上校指挥下,登陆舰队进入挪威南海岸港口克里斯蒂安桑,在此登陆。该港内侧海面广宽,但入口处很险要。右侧是险恶的活动礁,退潮时礁石露出海面。左侧与奥德略岛紧紧相依,是进入内港的唯一通道。为控制入口,挪威军队在岛上作了精心部署。岛上既有254毫米榴弹炮,又有304毫米平射炮,还有152毫米平射炮。4月9日上午8时,德军领头的轻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率舰队冒着大雾试探突袭内港。挪威炮兵立即射击,德军1艘驱逐舰被击沉,“卡尔斯鲁厄”号甲板和舰舷被炸坏。另一艘运输舰也被击中锅炉而爆炸,舰上登陆部队连同运输舰一起沉入海底。里夫上校赶紧组织火力压制。当它匆忙撤出战区,躲到克里斯蒂安桑以南水域修理时,被一艘英国潜水艇发现,命中2枚鱼雷沉没。
里夫上校发出的假电报,使克里斯蒂安桑基地指挥官欣喜异常,马上命令岸炮部队注意掩护法军舰队。不久,5艘挂着法国旗帜的驱逐舰出现在入口处外侧。舰队编成战斗队形,进入峡口,两艘在左侧的德舰向舰队开炮,挂着法国旗的舰队也开炮还击,海面上不时竖起一条条白色的水柱。倾刻间,一排排炮弹飞向正在追击法国军舰的德舰。德舰不敢再度靠近,法国舰队乘势冲进内港。5艘挂着法国旗的军舰徐徐靠岸。挪威人没有想到,驱逐舰舱里蹲着的是德军登陆队。里夫海军上校发出攻击命令。德军停泊在入口处的舰队迅速投入战斗,快速向内港突进。停泊在内港的2艘挪威登陆艇紧急启动。已经占领炮兵阵地的德军马上调转炮口,向挪威军舰抵近射击。炮弹击中主机舱,失去动力的驱逐舰马上在海面上打起转来,水兵们纷纷跳入大海。德军联合舰队很快占领内港。基地的舰船和潜艇尽数被德军俘获。
另一路德军奉命攻占挪威重镇卑尔根,海军少将施穆恩特指挥。德军轻巡洋舰“科降”号和“柯尼斯堡”号及火炮训练舰“牛蛇”号协同驱逐舰和鱼雷艇突入内港。隐蔽在内港一侧的挪威鱼雷艇突然冲出来,迅即对德军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一艘德军驱逐舰立即爆炸起火。德军巡洋舰马上包抄过来,企图对挪威鱼雷艇实施炮击。这时挪威岸炮开始射击,密集的炮弹在狭窄的海湾内爆炸,不时有炮火击中德艇。“柯尼斯堡”号和“牛虹”号先后受伤,数以百计的德国水兵和登陆兵死于非命。德军轰炸机部队赶来支援,低空盘旋的轰炸机上倾下数十吨炸药,许多岸炮被炸毁。德军登陆部队很快冲上阵地,卑尔根失守。
在距卑尔根100海里外的英军本土,舰队司令福布斯海军上将奉命增援卑尔根。福布斯上将指派莱顿海军中将率5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对卑尔根实施快速突袭。然而英军的增援行动被德军情报部门截获,德军派出轰炸机拦截。结果,战斗进行25分钟,就有1艘驱逐舰被击沉,2艘巡洋舰被炸伤。4架德军容克-88式轰炸机被击落。英国航空母舰编队从奥克民群岛派出15架“大鸥”式俯冲轰炸机,袭击已被德国人占领的卑尔根港。巡洋舰“柯尼斯堡”被炸弹击中,弹药舱爆炸,沉入海底。德军立即组织防空火力。
德军舰队占领纳尔维克和其它5个港口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海军部深知纳尔维克港的重要意义,立即作出了袭击纳尔维克港的部署,计划击沉或俘获一艘已进入纳尔维克的德国驱逐舰。担负纳尔维克海域布雷护航任务的沃伯顿·李海军上校〔44岁,威尔士人〕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第2驱逐大队。4月9日夜,悄悄开进了纳尔维克海区。英国海军部电令舰队在附近港湾避风,但沃伯特·李上校却没有耐心等待。舰队顶着海上浊天巨浪,冒着暴风雪,在没有得到增援的情况下,沃伯顿·李海军上校乘坐“勇敢〔Hardy〕”号驱逐舰一马当先,紧随在后面的是“猎人〔Hunter〕”号、 “浩劫〔Havock〕”号、“急性〔Hotspur〕”号和“敌忾〔Hostile〕”号。恶劣的气候条件给舰队带来了麻烦,但也掩护了这支舰队的行踪。舰队驶入奥弗特峡湾,对正在行驶的德军驱逐舰编队突然发动攻击。
沃伯顿·李上校安排“急性”号和“敌汽”号佯攻岸炮阵地,掩护另外3艘驱逐舰进港。英舰队分两个行动小组出击。德国人的探照灯发现了“敌忾”号。“敌忾”号和“急性”号迎着灯光,一排炮弹飞向岸炮阵地。“勇敢”号等3艘驱逐舰悄悄摸进港区。为预防突发事件,邦特下令将10艘驱逐舰分散驻守在3个地方。令沃伯顿·李上校大吃一惊的是港内停泊着不是预告的1艘德军驱逐舰,而是5艘驱逐舰。
首先发现德军旗舰“威廉·海德坎姆”号驱逐舰〔Z21〕,沃伯顿·李上校马上下令发射3条鱼雷。紧接着,又有4条鱼雷飞向停泊在港口的德军其它4艘驱逐舰。稍后,德军另5艘也赶来支援。一发12O毫米炮弹落在“威廉·海德坎姆”号的舰桥上,邦特准将当即毙命。“威廉·海德坎姆”号渐渐沉没。“安东·施米特”号驱逐舰〔Z22〕被2条鱼雷击中沉没。另外“伯恩德·冯·阿尼姆”号、“乔治·蒂勒”号、“汉斯·吕德曼”号、“迪特尔·冯·吕德尔”号驱逐舰被击成重伤。商船Kattegat 号、Rauenfels 号被击沉,Alster 号被俘虏。
午夜时分,撤出战斗的沃伯顿·李上校决定乘其不备,再闯虎穴一次。又有2艘停泊港内的德国商船被击沉。损失大批尚未来得及卸下的作战物资。舰队副帅命令2艘军舰在左侧设伏,自己则率3艘军舰正面迎战。英舰队再度撤出内港。夜色苍茫,德国舰队不敢到外海追击英军舰队。5艘英国驱逐舰第3次冲进港区,“勇敢”号再次向剩余的德军商船发射鱼雷,又有几艘商船被击沉。3艘德国驱逐舰从北面的赫简斯峡湾直逼过来。沃伯顿上校一边指挥军舰拉开距离,一边部署打击敌舰。在双方相距190O0码时,“勇敢”号首先向对方开炮,随即调头钻进东南方的另一峡湾。沃伯顿南撤,准备从巴兰根峡湾撤出。没料到德军早有预谋,还没等英军舰队全部进入峡湾,2艘藏在暗处的德军驱逐舰斜刺里冲出来,一发发炮弹飞向“勇敢”号。“勇敢”号舰桥和舰首被炮弹炸毁,沃伯顿上校阵亡,负伤的“勇敢”号搁浅被毁。占着攻击位置优势的德舰“蒂勒”号转过身来,又向“猎人”号驱逐舰连发4条鱼雷。“猎人”号爆炸击沉。“浩劫”号、“敌忾”号轻伤,“急性”号一边将鱼雷悉数发射出去,一边夺路冲出重围,但被重创。第一次纳尔维克海战,英国人占了便宜。
德国海军不但得不到支援,还被封锁在乌夫特峡湾内。4月11日,德国派出12架容克-52运输机在港口北部16公里已冻结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运来了一个山地榴弹炮连,以支援占领滩头阵地的部队。欧根·曼德尔〔Eugen Meindl〕当时是第3山地师第112山地炮兵团上校指挥官,指挥山炮连被空降于此,此后指挥曼德尔战斗群。
4月13日,英国增援舰队“厌战”号战列舰和9艘驱逐舰赶到纳尔维克海区。在奥弗特峡湾的入口处,德国人已派出“库纳”号和“克勒纳”驱逐舰昼夜巡逻。英国舰队冒雨向战区突进。在峡湾入口处一侧,英国前导舰“伊卡洛斯”号首先发现“库纳”号并向它开炮射击。被炮弹击中的“库纳”号不敢恋战,赶紧发出警报并向东撤退到赫简斯峡湾后,自沉。其余英舰径直往峡湾入口挺进。这时,另一艘德军驱逐舰“克勒纳”一直隐蔽在一块岩石后面,企图袭击进入峡湾的英舰。“厌战”战列舰上的一架水上飞机在“库纳”号自沉的海区转了一圈后飞进峡湾。尽管雨雾影响了视线,但飞行员还是发现了隐蔽在岩石后面的德舰。英国驱逐舰连发5条鱼雷,“厌战”号战列舰上的38O毫米火炮也对准“克勒纳”射击。“克勒纳”被英国人打得千疮百孔,只好弃舰。
纳尔维克海峡入口处英德双方激战,德军内港基地迅即命令由贝伊海军上校率领仅存的6艘驱逐舰增援。 “厌战”号猛烈射击。英国水上飞机从空中投下2枚燃烧弹,顿时德舰“阿尼姆”号上燃起冲天大火,船员纷纷跳海。战斗持续了90分钟,贝伊海军上校只好下令向唯一没有拦截的伦巴克斯峡湾撤退。德舰在前,英舰在后。这条全长9公里的峡湾是一条死胡同。U-64潜艇被英军战列舰“厌战”上的水上飞机击沉。德军军舰缺乏弹药和燃料。“赫尔曼·库纳”号〔Z 19〕被“爱斯基摩人〔Eskimo〕”号消灭。“迪特尔·冯·吕德尔”号〔Z 17〕被“狐堤〔Foxhound〕”号击沉。“伯恩德·冯·阿尼姆”号〔Z11〕、“埃里希·吉泽”号〔Z12〕、“沃尔夫冈·岑克尔”号〔Z 9〕、“汉斯·吕德曼”号〔Z18〕被战列舰“厌战”号重创。“埃里希·克勒纳”号〔Z13〕被“爱斯基摩人”号和“贝多因人〔Bedouin〕”号击沉。“乔治·蒂勒”号〔Z2〕被“福雷斯特〔Forester〕”号、“英雄〔Hero〕”号、“爱斯基摩人”号击沉。一些德军驱逐舰当时就沉了,还有一些则勉强开到岸边搁浅,德军官兵将其凿沉。
英军方面“哥萨克人”〔Cossack〕号、“爱斯基摩人”号、“旁遮普人”〔Punjabi〕号被击伤。
在整个挪威海战中的两次纳尔维克海战,是德军损失最为惨重的。德国海军被全歼后,3300名官兵中的2500~2600名幸存海军官兵上岸,组成5个“水兵山区陆战”营〔“Marine-Battalion Erdmenger” A.K.A “die Gebirgsmarine”〕,穿上缴获的挪威军队的制服,利用缴获的挪威军队的武器,与山地兵的一起抵御盟军的进攻。一些德军水兵被俘后,因为身穿挪威军服而被当成间谍枪决。
4月14日,第一批英军地面先头部队第24近卫旅的2个连在纳尔维克西北方55公里的哈尔斯塔〔Harstad〕登陸。此后的六周内,盟军对纳尔维克的德军发动了连续的围攻。英军战舰和波兰驱逐舰 “雷电”号和“闪电”号在峡湾外不断巡弋,不时炮击岸上德军目标。德军轰炸机则对盟军军舰发动猛烈轰炸,击沉了“雷电”号。在哈尔斯塔附近的海域,英军驱逐舰击沉了德军U-49潜艇。4月15日,英军第24近卫旅主力也达到了哈尔斯塔。该处英军由陆军少将麦克西〔Mackesy〕指挥。在纳尔维克北面和南面,还驻有挪威军队,海上和陆上交通都断绝了,补给只能依靠空军。14~15日英军海军运载英军和法军的陆军在挪威中部的 Namsos 登陆,准备向西南方的特隆赫姆发动进攻。同时英军在挪威中部的 Andalsnes 部署,以期协助挪威军队守住阵地。因此对纳尔维克地区的进攻有些放缓。在缺乏兵员补充和物质补给的条件下,面对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4500名德军很难守住现有阵地。由于德军主力被部署在挪威南部,距离纳尔维克最近的德军部队是650公里以外的挪威中部港口特隆赫姆,而且他们也只是一支1700人的登陆部队,也要面对兵力占优的盟军。
德军情报部门得知英军重兵已经抵达纳尔维克附近的罗弗敦群岛,希特勒非常慌张,都已经打算命令迪特尔将军放弃纳尔维克,后撤到特隆赫姆了。但是约德尔将军力谏——南撤行不通,飞机运只能一小批一小批的进行,损失会太大。趁着英军行动缓慢,到4月16日迪特尔将军已经率部队沿铁路推进到瑞典和挪威边境,控制了整个纳尔维克地区,并且尽一切的可能修筑防御工事。
4月17日,伦敦方面命英海军和陆军进行岸上战斗,但敌人正以机枪阵地坚守着港口,同时还指出运输舰所装载的部队与物资只是为了实行无抵抗的登陆之用的。而且根据所得的情报,即便海军排炮的掩护在纳尔维克登陆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如果英军的行动迅速猛烈一些,在德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夺回纳尔维克是很有可能的。上层的犹豫不决和英军前线指挥官的无能使英国人再一次计划落空。当时英军的计划是先夺回挪威中部特隆赫姆,对北进增援纳尔维克的德军形成屏障,还可侍机南下。
同一天,元首再次发出命令迪特尔将军率部向东退入瑞典境内。在撤退前要毁掉铁路,以避免在一段时间内为敌人所用。但是有两位远见卓识的德军军官 Bernhard von Lossberg 和 Alfred Jodl 没有执行这个命令。Von Lossberg 没有让电报发出,而 Alfred Jodl 则电令德军坚守待援。约德尔将军也再次强调,撤退会极大影响迪特尔的信心。唯一可行的上策就是坚守待援。但是鉴于迪特尔将军的特殊地位,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则恳请在危急时刻将迪特尔将军单独接出来,一定不能让他被俘。
4月18日,瑞典政府迫于压力允许德军借用瑞典北部的铁路,向迪特尔将军的部队提供医疗用品、食物、衣服和医疗卫生人员。1050名伪装成医疗卫生人员的德军战斗部队携带弹药乘火车抵达了纳尔维克。
4月20日,英军科克勋爵奉命指挥纳尔维克地区的全部英军。在飞行侦察后,他认为在积雪1.5米的完全没有道路通行和雪地作战装备的条件下,作战困难太大,不益进攻。所以英军在陆地上没有大的行动。
这时南方德军开始积极北进支援。德军第181步兵师海运进抵特隆赫姆,支援该处的第2山地步兵师。第196步兵师在奥斯陆登陆。由于德军空军占有绝对优势,轰炸英军占据的港口,而且英军各自为战,德军突破了盟军在 Andalsnes 的防线。27日,英军开始撤出挪威中部。28日,德军北进部队与从特隆赫姆南下的德军会师。5月2/3日,经过3个白天和2个夜晚,1万名英法联军撤出了 Namsos。部署在 Andalsnes 并向特隆赫姆发动进攻的英军也没有完成任务,被迫撤离。
现在盟军的进攻重点开始转向纳尔维克。纳尔维克英军随后在4月末5月初得到了法军和波兰军队的增援。4月28日,法军第1阿尔卑斯师〔1st Chasseurs Alpins〕的3个山地营登陆 Harstad。但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带滑雪装备。法军第342独立坦克连装备了15辆 Hotchkiss H-39 轻型坦克,第343独立坦克连装备了15辆 Renault FT-17。这是盟军的全部装甲力量。5月5日又有法军第13外籍军团旅〔13th Foreign Legion Demi-Brigade〕的2个营,到达 Harstad。第2营外籍军团绝大多数是德国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波兰军队〔Chasseur de Nord,the Carpathian "Podhale" Brigade〕的四个营也到了。其中第1人民〔Demi〕旅下辖第1营和第2营。第2人民旅下辖第3营和第4营。5月10日,第24旅的一些英军部队被从 Harstad 部署到纳尔维克南部的 Bodo 地区,以阻止德军从特隆赫姆向纳尔维克进行增援。英国皇家空军第263中队〔装备 Fairey Swordfish〕5月21日开始部署在 Bardufoss。英国皇家空军第46中队〔装备 Hurricane 战斗机〕开始部署在 Skanland,5月26日转场到 Bardufoss。最后盟军兵力计: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3500人〔4月9日后在 Omdahl 指挥下〕,还有海空军共计2.5万人。
德军方面。5月15日,刚参加完入侵荷兰的德军第1伞兵团第一伞兵营〔I/FJR1〕的大部在埃里希·沃尔特〔Erich Walther〕少校的率领下,在纳尔维克空投支援。5月21~24日,第137山地步兵团的2个连的山地兵在伞兵学校经过突击培训后伞降到纳尔维克。德军通过各种途径一共增援了大约1500人,使德军兵力达到6000人。5月10日,德军北进支援部队攻克莫绍恩,向他们与纳尔维克之间的最后一个障碍 Bodo 发动进攻。5月13日,在纳尔维克以北的 Bjerkvik,盟军发动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联合军事行动。海军军舰的舰炮和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升空支援下,法军步兵和装甲兵搭乘经过特别制作的登陆艇冲上了海岸,损失非常小。德军发动反击,未果,后撤。5月14日,在 Vestfjord 海域, 德军第10航空军Kowalski 上尉驾驶He111轰炸机用炸弹击沉波兰籍的运输船1.1万吨“Chobry”号,船上运载的第24防卫旅的所有的重武器装备和第营的苏格兰士兵全部沉入海底。
由于此时,在欧洲大陆上,德军于5月10日对法比荷发动闪击,席卷了比利时和荷兰。5月下旬几十万英法军队被围在敦克尔刻地区。在纳尔维克的英法联军不得不撤退保卫自己的国家。5月24日,盟军从挪威全境撤退。但在撤退前一定要占领纳尔维克港,以便2万盟军登船。在撤退后也要摧毁港口。5月26日,配备防空雷达的巡洋舰“科留〔Curlew〕”号在 Lavang 湾附近被德军第100轰炸机大队〔K.Gr.100〕的He-111H击沉。
5月27日23时,英军军舰开始炮击纳尔维克港的德军目标,炮击持续了整夜。5月28日凌晨,在海军炮火支援下,法军外籍军团的部队利用登陆艇在纳尔维克半岛北部和南部同时登陆,打退了德军的反扑后,挪威的后续部队也上岸了。凌晨7时,迪特尔将军指挥部队被迫撤出了纳尔维克城,向东退守城外的602高地,但仍然在四周山区紧紧包围港口。就在三国联军完全战领纳尔维克后,巡洋舰“科留”号的姊妹舰“开罗〔Cairo〕”号在纳尔维克城外被德军击成重伤。盟军紧追不舍,外围的挪威军队也压迫上来。迪特尔的部队只剩1500人了,只好继续沿铁路撤向瑞典边境,在山地和森林中与盟军周旋。 6月1日,北进支援的德军第2山地师的部队已经距纳尔维克只有85英里了,给了德军一线希望。联军意识到无法守住这个港口,于6月3日展开撤退行动。6月7日,迪特尔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3公里了。联军6月8日撤离。6月9日,迪特尔指挥德军第二次占领了纳尔维克。德国陆军又夺回港口控制权。虽然德军空军竭力阻挠联军撤离,但英军仍成功地撤出2.4万人,包括所有的重装备在內。
6月8日,在撤退行动的最后一天,皇家海军的航母“光荣〔Glorious〕”号和护卫驱逐舰“阿卡斯塔〔Acasta〕”号和“热心〔Ardent〕”号因油料问题远离其它舰支单独先行撤退回英国。驶至纳尔维克港以西的大西洋公海的Lofoten 岛以西,他们遭遇了德军战列巡洋舰“格耐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光荣号航速极慢,舰上载着48架舰载机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的几架战斗机。德舰把船首的大炮高高升起,在约16英里处开始发炮,炮弹落点非常准确。光荣号还未来得及使一架飞机起飞,德舰发来的炮弹已炸掉炮塔。炮弹威力非常巨大,把航空母舰的钢铁装甲整块撕开。在德舰的猛烈火炮攻击下(沙恩霍斯特号发射212枚炮弹),英国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被击沉。航母上的第46和第263中队的飞机也都沉没。1515名英军官兵阵亡。英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沙恩霍斯特”船尾;几天后,在附近游弋的一艘英国潜艇发射鱼雷,击穿了“格耐森瑙”号的船头。两艘德舰在随后的数周内不得不返回干船坞修理。
盟军登陆夺回特隆赫姆港和其余德军登陆点的战役,均因盟军内部缺乏合作而失败。英国皇家海军甚至要从陡峭的挪威海岸把远征军逐个吊下来,然后用船把他们送回英国。盟军从挪威全线撤退,这对于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大胜利,也给了雷德尔一个取得海上全胜的机会。总的来说,德国在挪威一战中取得了较大的战绩,但也损失惨重——3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4艘潜艇以及其他船只。凭借此役,第三帝国不仅保有了德国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守,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德国可利用这些基地对英国海军发动连串攻击。
纳尔维克之战结束后,迪特尔中将立即成为德国公众眼中的一位传奇人物。7月19日,迪特尔成为德武装力量中第一位获得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英雄。同日晋升山地步兵将军军衔。为表彰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官兵的英勇顽强行为,德军统帅部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尔维克盾章〔Narvikschild〕”。这也是德军首次颁发此类战役役纪念臂章。
丘吉尔曾坦率承认:“在纳尔维克,一个混合的、临时凑集的德国部队,为数仅六千人,竟能顽抗盟军两万人达六星期之久,在这次挪威战役中,我们一些精锐部队——苏格兰和爱尔兰卫队,被希特勒的精壮的、勇往直前的和训练有素的年轻士兵击败了。”
(五)与苏联海军的战斗
1935年前,优先得到满足的是苏联陆军和空军的要求,因此海军建设一直没有多大进展。之后,建造了大批的潜艇和小型鱼雷艇,而到1941年,苏联舰队便拥有3艘战列舰(其中2艘是一战前下水的)、7艘巡洋舰、59艘驱逐舰、269艘鱼雷艇和218艘潜艇以及大批布雷舰、扫雷舰和辅助舰。虽然苏联海军在数量上很可观,但它的装备、训练和效率都远不及德国海军。拥有2500多架飞机的海军航空兵,实际上是一支以岸上机场为基地的苏联空军的分遣单位,保持陆军军阶并穿陆军制服。海军陆战队不是苏联海军固定的组成部分。
1941年苏联海军下辖4个相互远离的舰队。波罗的海红旗舰队(以塔林为基地)、黑海舰队(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以及太平洋舰队(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基地)。第四个较小是北方舰队(以不冻港波利亚尔诺耶为基地)。除了后来降为分舰队的以阿尔汉格尔斯克为基地的白海舰队外,还有属于内河的平斯克分舰队(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和第聂伯河活动,以平斯克和基辅为基地)和多瑙河分舰队(以伊兹梅尔为基地)。1941年6月,北方舰队只拥有8艘驱逐舰、15艘潜艇和不到20艘的其他小型舰艇,另有100多架飞机进行支援。到夏季,从远东舰队又调来5艘潜艇。后来被置于北方舰队指挥下的白海分舰队拥有20艘左右的鱼雷艇和扫雷舰。秋季和初冬,北方舰队在挪威北部和芬兰的沿海水域有一定的作战机动自主权,因为希特勒的战略是立足于通过芬兰领土上发起的地面进攻,占领摩尔曼斯克和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德军派往这个战场的空海军部队就微不足道了。北方舰队轰击了德军山地军后方的沿海地区并从海上遣送特遣队登陆。它还对德国在挪威和芬兰沿海的船只实施了几次进攻,但那些进攻的潜艇出于作战时缺乏勇气或技巧而战果甚少。在1941年和1942年,北部海上航线是驶向苏联的主要航线。海上运输是靠英国海军控制和护航的船队进行的。美国军舰只是某些护航队的组成部分。苏联为保护这些运输船队所作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尽管北方舰队负责的作战地区要伸展到北部海上航线的西半部。苏联空军的飞机断断续续地在海湾上空活动。苏联货船没有几艘加入运输船队,虽然有些货船一直独立地航行到1942年和1943年最后转入太平洋航线时为止。早期驶往苏联的运输船队到达时,没有遭到损失或严重的破坏。
1941年深秋,该航线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因为他担心英国在挪威登陆。从1941年底至1942年初的冬季里,他决心切断通向苏联的北部补给线。德国空军加强了它在挪威北部的兵力,到2月中旬那里已有175架飞机。德国海军在该地区集结了水下和水面舰艇。1月,德国新造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抵达特隆赫姆,尔后又增加了“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还进一步得到了轻巡洋舰以及支援的驱逐舰和潜艇的加强。从此以后,运输船队就同时遭受到德国空军和海军的袭击。在1942年夏季白夜期间,盟军的军舰和运输船只损失惨重。空中和潜艇的袭击所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波罗的海红旗舰队基地,原先设在喀琅施塔得,但在1940年该主要基地向前移至塔林(雷维尔)。较轻型的舰艇中队均被部署在芬兰湾外的李帕加(李包)、温道(温次匹尔斯)和乌斯季德温斯克(德维纳河口)。波罗的海舰队曾拥有2艘旧战列舰、2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6艘鱼雷艇、100多艘鱼雷快艇以及93艘潜艇。1941年6月德国海军倾其全力与英国作战,因此只有5艘潜艇、40艘鱼雷快艇和10艘布雷舰可供波罗的海作战之用。德国舰队原先属于古泽指挥的波罗的海司令部的编成内,但是后来又建立了C、D两个海军司令部来接管守备部队和那些已被占领的波罗的海沿海的岸防设施。同年11月,C司令部被解散,D司令部接管它的任务,成了以奥斯特兰为新番号的海战司令部;它的司令部设在塔林。西波罗的海以及后来整个波罗的海的指挥权终于都归波罗的海总司令施蒙特(后来是库梅茨)统管,其总部设在基尔。
至1943年,苏联北方舰队已有9艘驱逐舰、22艘潜艇、16艘扫雷舰、20艘猎潜舰、6艘鱼雷艇以及至少300架飞机。
德国空军的优势和德国海军的骁勇善战,使苏联遭到严重的伤亡。德国海军在芬兰的协助下,在横跨芬兰湾的进出口设置了雷障和钢铁栅栏网以阻止敌军进入波罗的海。9月和10月驻守在波罗的海岛屿上的苏军均被肃清,苏联撤出了在芬兰湾进出口处汉科和奥登肖尔姆的基地。于是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成了主要的海军基地,拉万岛成了前进基地。12月芬兰湾封冻,芬兰军队便越过封冻的芬兰湾进攻拉万岛上的海军基地和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沿岸的军舰,舰上的水兵被迫用轻武器、铁丝网和反巡逻来进行自卫。
1942年4月,芬兰湾解冻后,苏联海军便清除了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到拉万前进基地一带的水雷,并开始在设置了障碍的芬兰湾进出口以东的有限水域内进行潜艇训练。从6月起,苏联海军下定决心,突破德芬设置的障碍。苏联有一批潜艇突破雷障,进入了开阔的波罗的海水域。但由于人员训练和装备都不理想,这些潜艇的战果很小。1942年轴心国在波罗的海海上运输队中的1738艘船只中仅有26艘被击沉,而德军声称在此期间击毁了10艘苏联潜艇。英国皇家空军,特别是轰炸机部队,对德国在但泽湾的运输船只和潜艇训练的破坏超过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所造成的破坏。
在1943年期间,东波罗的海的形势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苏联海军拥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33艘潜艇、57艘扫雷舰、29艘大型鱼雷快艇、75艘小型鱼雷快艇;海军航空兵拥有的飞机总数从280架增至880架左右。增加的这些飞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德国巡逻舰和布雷舰中有许多是由渔船改装而成的,不但缺乏武器装备而且速度又慢。它们由于空袭猛烈,白天再也不能在布了水雷和敷设了钢铁栅栏网的水域进行巡逻。苏联舰艇开始清除并突破水雷障碍。1944年苏联空军活动的增加,芬兰的投降以及苏联陆军在波罗的海各国的攻势,造成了一种迫使德国海军放弃芬兰湾和东波罗的海的局势。波罗的海舰队将大部兵力留在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用炮火支援陆战,而德国海军也将那些仍在服现役的重型军舰以及驱逐舰和鱼雷艇组成以蒂勒和罗格为首的近海战斗群,为那些在波罗的海国家作战的德国地面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在1945年冬去春来的季节里,德国仍控制着库尔兰和东普鲁士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而且德国那些没有军舰护航的运输船只在自己的领海航行也没受到苏联潜艇多大的干扰。这可能是因为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坚冰封冻的芬兰湾内仍动弹不得,也可能是因为大批海军官兵已调往陆军。可是苏联空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活动却令人生畏。在战争的最后8个月内,在波罗的海被潜艇击毁的德国舰船为33艘(10.02万吨),而被空军投的炸弹或鱼雷击沉的商船却达57艘、军舰34艘。尽管这样,从1月到5月期间仍有150多万的德国军民经海路安全地撤出了库尔兰,东、西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
1941年,黑海舰队的编成有1艘老式战列舰、5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可能还有50艘的潜艇以及为数众多的鱼雷快艇和轻型舰艇。罗马尼亚最多能部署4艘驱逐舰、3艘鱼雷艇、1艘潜艇和若干艘近海舰艇。在战争初期,黑海舰队享有海上优势。黑海舰队除了轰击德国和罗马尼亚在黑海沿岸的阵地和设施以外,还袭击了海上的运输船只。它还掩护苏军守备部队和部分居民顺利地撤出了奥德萨,而且它还从克里木半岛运走了一批部队。德军占有了克里木半岛上的海空基地,从而也就获得了黑海海上优势。
德国海军将大约500艘小型货船和小型军舰(其中包括6艘排水量约为250吨的IIB型袖珍潜艇)溯易北河而上到德累斯顿,尔后经公路将它们转运到多瑙河畔的因戈尔施塔特重新下水,接着顺多瑙河而下到黑海。经由这条路线转运的有23艘扫雷艇、16艘鱼雷快艇、50艘登陆艇和26艘猎潜艇。自1943年起,轴心国海军由驻索非亚的南方海军集群司令弗里克指挥,其属下是驻黑海的海军上将基泽里茨基(1943年11月以后是布林克曼)。这一部分海军的编成内有4个主要司令部:驻在刻赤的高加索司令部,驻在雅尔塔(后来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克里木司令部、驻在马里乌波尔(后来驻在奥德萨)的乌克兰司令部以及驻在康斯坦察的罗马尼亚训练司令部。1943年德国海军的编成内有6个潜艇分舰队、1个由13艘鱼雷快艇组成的鱼雷快艇分舰队、2个由22艘扫雷艇组成的扫雷艇分舰队、1个设置障碍的分舰队、3个由猎潜艇组成的分舰队以及一些由登陆艇和护航舰组成的分舰队。罗马尼亚海军只有4艘驱逐舰、3艘鱼雷艇、3艘潜艇、3艘炮艇、3艘布雷舰、7艘浅水重炮舰以及15艘摩托快艇。
至1943年,黑海舰队只有4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29艘潜艇和67艘鱼雷快艇,以及一支约有280架飞机的海军航空兵。然而在此期间,克莱斯特已撤出库班河,而且德军第17集团军也已渡过刻赤海峡进行后撤,横渡海峡时并未遭到苏联海军的干扰。到4月份,驻在克里木半岛的轴心国部队中的大部分经由海路撤离,除了在快撤完时曾遭到空袭外,仍未遇到严重的干扰。
二战期间苏联海军装备陈旧,质量低劣,而且指挥水平、航海技术和技术训练远不如德国海军。优秀的军舰指挥员,特别是潜艇和较小型舰艇的指挥员,既要坚定沉着又必须具备主动性和独立自主精神,因为他们要长时间独立作战。当时在苏联海军军官身上这些特点肯定不十分突出。他们通常消极被动、逃避责任。苏联在1941年和1942年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陆战,斯大林也会认为没有理由花费力气去肃清北极海上的德国轰炸机和潜艇。控制北极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海面的关键在于空军。直至1944年初苏联才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获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但是,谁也不会相信,斯大林不想将苏联海军作为一支为陆战提供兵力的预备队。1941年6月至9月期间,就由波罗的海舰队调入组建了6个海军陆战旅(每个旅约有5千人)开赴列宁格勒作战,后来又从六个旅增加到九个旅,波罗的海红旗舰队总共为陆战输送了13万名海军官兵。1941年10月,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另外又组建了23个海军陆战旅。海军输送给陆军的官兵总人数,便达29万名,远远超过仍归海军指挥的海军陆战旅的10万名海军官兵。海军这些陆战旅的人数由于伤亡而减少。其中许多旅最后仅成了徒具虚名的海军,因为他们常常是由陆军军官指挥,并从西伯利亚中部获得补充兵员。
(1)战前态势和兵力部署
在德国放弃“海狮”计划之后,德国潜艇一直是英国最主要的威胁。大西洋上“狼群”出没,潜艇战与反潜战贯穿整个战争始终。德国潜艇对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德军潜艇活动最猖獗时几乎掐断了对于英国至关重要的大西洋航线。这场围绕海上交通线的殊死搏杀,持续了五年八个月,贯穿于整个战争期间,不仅对战争的胜负,而且对战后海军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西洋对于欧洲而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于国际政治局势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资源方面除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之外,沿岸拉美、非洲等国还拥有很多战略资源,历来是列强觊觎的目标。二战爆发前夕,大西洋海运货物量仍占世界海运货物量的70%。当时大西洋上就有四条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运输航线,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英国拥有一支登记总吨位约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6600万吨的31.8%。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总里程超过8万海里(约合14.7万千米),每年海上货物运输量达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船只约有2500艘。英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大西洋航线,连接欧洲、美洲,并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太平洋;另一组是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航线,联系着地中海各国、非洲和印度洋。尤其北大西洋航线,对于英国而言是最重要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英国的生死存亡,因此英国海军几乎是倾注全力确保这两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编有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远东舰队和后备舰队,总兵力19.5万人,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49艘、驱逐舰119艘、护卫舰64艘、扫雷舰45艘、潜艇69艘,总吨位约130万吨。主力部署在斯卡帕湾,以控制北海出口,保护至关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掩护担负反潜护航使命的轻型舰只。英国海军一厢情愿地认为,凭借其大大超过德国、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只要采取一战的护航船队体制,就能有效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
德国其海军战略企图从一开始就是以破坏英国海上运输为主要目标。德国海军实力远逊色于英国,编有战列舰队、侦察巡逻舰队和潜艇舰队,总兵力约16万人,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2艘、护卫舰20艘,潜艇57艘,总吨位约35万吨。尽管邓尼兹重点发展潜艇战的思想在1937年和1938年的图上作业演习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论证,但德国海军仍坚持重点发展水面舰艇,直到战争开始才在逐渐转为重点发展潜艇。
(2)战争之初的三大事件
1939年8月19日,邓尼兹命令第7支队的5艘潜艇从基尔出发,第6支队的5艘潜艇从威廉港出发前往大西洋。8月23日,英国也觉察出战争迫在眉睫,岸防航空兵开始按照战时应急计划在北海上空进行反潜巡逻。8月31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作战训令规定海军的任务是以英国为重心开展破交战。战争爆发时,德军57艘潜艇中,只有22艘适宜远洋作战,其余35艘中11艘未完成备战,其余24艘小型潜艇。部署区域为大西洋待机海域有18艘,北海待机海域有6艘,基地有25艘,正在进行试航的有4艘,用于实验的有1艘,正在进行日常维护的有3艘。加之潜艇基地远离作战海域,所以没有足够的力量实施集群作战,只能进行单艇破交作战和布雷。德军潜艇在战争初期的三大事件。
其一击沉“雅典娜”号。9月3日即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德军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海域发现了该船,“雅典娜”号是一艘13500吨级的定期往来英美之间的客轮,当时船上有1102名乘客和315名船员。U-30艇长伦普上尉通过潜望镜观察,见其偏离正常商船航线,又实行灯火管制,便认定是一艘英国的武装商船,随即决心将其击沉。晚19时40分,在1200米距离上,U-30向该船齐射三条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猛烈的爆炸几乎将“雅典娜”号拦腰折断,船长立即命令发出SOS求救信号,并组织船上人员弃船逃生。此时伦普才明白这是一艘没有武装的客轮,立即指挥潜艇驶离现场。
9月4日11时许,“雅典娜”号沉入海底,船上有112人丧生,其中妇女儿童85人,28人是美国国籍。9月30日,U-30返回基地,伦普向邓尼兹作了口头汇报,邓尼兹担心美国会以此为借口加入战争,命令销毁航海日志,严格保密。由于“雅典娜”号沉没时85名无辜妇孺的丧生,激起了英美乃至世界舆论的一致谴责,但德国矢口否认。
其二是击沉“勇敢”号航母。英国认为德国很可能已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为确保大西洋航线安全,英国海军出动航母执行反潜使命,“皇家方舟”号前往西北部海域,“勇敢”号和“竞技神”号则前往西南部海域。9月17日黄昏,“勇敢”号航母由4艘驱逐舰掩护,在爱尔兰以西海域进行反潜巡逻。当接到发现德军潜艇的报告后,起飞舰载机,并抽调2艘驱逐舰前去搜索。正当这艘22500吨级的舰队航母接受返航的舰载机着舰时,被德军U-29号潜艇发现,该艇迅即突破英军的警戒圈,向“勇敢”号发射了两条鱼雷,全部命中。仅二十分钟后,“勇敢”号爆炸沉没,全舰1200名官兵中包括舰长琼斯海军上校在内的514人阵亡。U-29号随即遭到了英驱逐舰的深水炸弹反击,但该艇成功摆脱攻击安全返回。
其三就是偷袭斯卡帕湾。该湾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奥克兰群岛,东临北海,西接大西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最重要的锚泊基地。英军在该基地布防相当严密,斯卡帕湾七个入口,六个布置有防潜网和水雷区,第七个入口柯克海峡,航道狭窄,暗礁密布,所以英军没有布设防潜网和水雷,英军早在一次大战就在航道上凿沉了3艘旧船。
此次邓尼兹决心从英军意想不到的柯克海峡突入。他召见了在德军潜艇部队中以技术高超而闻名的U-47号潜艇艇长普里恩上尉,命令其秘密进行突破斯卡帕湾的可行性研究。经周密准备,10月8日普里恩指挥U-47号潜艇从基尔出发。19时15分,潜艇浮出海面,开始闯入柯克海峡。普里恩关闭柴油发动机,仅以电力发动机提供动力,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克服水流湍急的困难,绕过了沉船和串联其间的钢索。10月14日零时27分顺利突入斯卡帕湾。
普里恩在斯卡帕湾西南主要锚地没有发现任何军舰,英军舰队主力已离港出海。普里恩只得再驾艇向东,在梅恩兰岛西侧发现2艘战列舰和多艘驱逐舰,0:58分普里恩在3000米距离用首部发射管向2艘战列舰齐射三条鱼雷,其中一雷命中“皇家橡树”号战列舰,普里恩又迅速转舵,用尾部鱼雷管发射一条鱼雷,但没有击中,然后全速向柯克海峡撤离。
英军根本没有想到是遭到德军潜艇偷袭,当“皇家橡树”号战列舰中雷后,基地指挥部拉响了空袭警报,港湾里的军舰采取防空措施,而“皇家橡树”号舰长本上校和几位主要军官也只是草草巡视了一番,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普里恩从潜望镜里发现了英军这一情况,艺高人胆大的普里恩索性再次返回,重新为首部鱼雷管装填鱼雷,实施第二次攻击。1:22,U-47在2200米距离上瞄准“皇家橡树”号齐射三条鱼雷,两条鱼雷命中右舷,机舱被炸穿,并引发了大爆炸,“皇家橡树”号急剧右倾,于01:33倾覆沉没,舰上官兵包括第二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布格罗夫少将在内的833人丧生。
U-47迅速驶向柯克海峡,按原路撤出斯卡帕湾。10月17日返回威廉港,受到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和邓尼兹的热烈欢迎。普里恩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其余艇员均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所有参战官兵还获得了希特勒的接见。邓尼兹也由准将晋升为少将。
尽管德军潜艇开战初期在大西洋上没有取得骄人的战绩,但击沉“勇敢”号和偷袭斯卡帕湾的胜利,使德军统帅部逐渐意识到了潜艇的巨大作用,逐渐开始重视潜艇部队的建设,并开始加紧潜艇的制造。
(3)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
从9月5日起开始实行在一战中颇有见效的护航运输船队体制,至10月英国同其他盟国的主要航线上都建立起护航运输船队体制。其源自数学概率论的原理,根据概率论分析,商船在海上与潜艇相遇是随机的。一定数量的船只编队规模越小,批次就越多,与潜艇遭遇的机率也就增加了;而且由于潜艇数量有限,每次与船队遭遇,因所携带弹药限制,只能攻击相同的商船。也就是说,船队规模越大,即使与潜艇遭遇,每艘船被击沉的机率就越小。综合上述两条规律,船队规模越大,每艘船被击沉的概率就越小,以100艘船为例,如果编为五队,每艘船被击沉的概率为25%;如果编为一队,每艘船被击沉的概率为1%,足足相差24倍!护航运输船队体制由英国海军部领导,所有船只编为运送物资的慢速运输船队(航速在7.5节以下)、运送物资的快速运输船队(航速在9至10节)和运送军队的运输船队三种,固定航线的护航运输船队,通常使用起驶点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代号,如哈利法克斯开往英国的船队代号为HX,各固定航线均有护航运输船队的航行日程表。
早期的护航运输船队通常由40至60艘船组成,排成9路或12路纵队,船与船之间距离约为550米,纵队之间间隔约为900米,形成正面宽约4至4.5海里,侧翼宽约1.5至2海里的长方形队形,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运输船队侧翼遭到潜艇攻击的机会,二来可以避免队形过长,后尾船只忙于追赶前面船只,三来能减少船只相互碰撞的危险,而且这样的队形最有利于各船之间的目视通信。护航军舰以4艘配置于船队的四角,形成盒状警戒圈,其余军舰则位于船队正前方扇面。最初英军使用战列舰或巡洋舰担任护航军舰,当德军水面舰只的威胁消除后,便不再使用战列舰或巡洋舰护航了,因为在潜艇威胁面前,使用宝贵的战列舰或巡洋舰为运输船护航有些得不偿失。
有些人对护航船队体制持否定态度,认为大批船只在装完货物或卸完货物后,必须停留在港口,等待与其他船只编成护航船队,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减低了船舶运载量。但事实胜于雄辩,护航运输船队体制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船只的损失,在战争爆发后的四个月中,编入护航运输船队的5756艘船只中,只有12艘被击沉,而且这12艘中还有5艘是在掉队的情况下被击沉的。而同一时间里单独航行的船只有102艘被击沉。这一阶段,英国共损失运输船114艘,计42.3万吨。
战争初期,英国的反潜措施除了采取护航运输船队体制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措施了。航母编队的攻击性反潜战术,因“勇敢”号被击沉而夭折;反潜飞机装备的MKⅠ型雷达性能欠佳,只能发现5000米外水面状态航行的潜艇。而且反潜飞机由于使用的炸弹性能不佳,投向潜艇后反而会被水面反弹到空中爆炸。加之反潜飞机数量严重不足,英国只得采取“稻草人”战术,即征用大量民间飞行俱乐部无武装的飞机沿海岸飞行,以迫使德军潜艇下潜,并及时发现被击沉的运输船。这种落后的战术竟然一直使用到1940年5月法国沦陷后。要使反潜飞机真正在作战中发挥作用,不仅要对炸弹进行改装,还要安装轰炸瞄准具和新型的探测仪,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为了弥补护航舰只的不足,英国开始加紧建造轻型护卫舰,排水量在2000吨以下,装备火炮、深水炸弹和声纳,在武装拖网渔船和其他小型舰艇的支援下,是一种能在近岸海域有效进行反潜作战的舰艇。
在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的第一阶段中,德军主要采取的是单艇作战,邓尼兹还是按照战前的设想开始进行集群作战的尝试性实验。第一次是1939年10月中旬,出动6艘潜艇,结果其中1艘在英吉利海峡触雷沉没,2艘在攻击护航运输船队中被击沉。同时组织潜艇在英国海岸附近海域进行了大面积布雷,先后炸沉12艘船只炸伤6艘,损失船只的吨位达12万吨。
1939年11月中旬,邓尼兹再次出动4艘潜艇进行集群作战尝试,U—53号潜艇发现了KS—27护航运输船队,尽管多次遭到英军护航军舰和水上飞机的压制和驱赶,但仍一直保持着与船队的接触,并引导其他3艘潜艇赶来,但因种种原因没能达成集群攻击,潜艇只对掉队的船只进行了攻击。
德军潜艇多以单艇在英国港口和近岸航线实施阵地伏击或机动伏击,或在护航运输船队可能航线或广阔海域实施游猎作战,取得了不小的战果。9月击沉41艘同盟国及中立国的船只,计15.3万吨;10月击沉27艘计13.5万吨,11月击沉21艘计5.2万吨,12月击沉25艘计8.1万吨,被潜艇击沉的船只占损失船只总数的51.7%。11月和12月战绩下降的原因是战争爆发后出击的潜艇陆续返回基地补充给养。至1939年底德军共损失潜艇9艘。
破交作战的种种限制逐渐被取消,9月23日获许可以攻击命令停止航行但仍在使用无线电报警的船只;9月24日获准可以攻击法国船只;9月30日可以攻击任何在北海航行的船只;10月2日从英法沿岸至西经15度海域航行的所有船只均可以予以攻击;10月17日获准攻击除客轮以外的任何敌方船只;10月19日从英法沿岸至西经20度海域航行的船只只要实行灯火管制均可予以攻击;11月17日终于取消所有限制,开始实施无任何限制的潜艇战。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的修正案,允许在“现金交易运输自理”的原则下出售武器,也就是购买武器的国家必须用现金支付,并用自己的船只运输。进入1940年,德军潜艇在1月击沉40艘商船,计11.1万吨,2月击沉45艘17万吨。2月间邓尼兹第三次组织集群作战的试验,派出5艘潜艇前往北大西洋,结果U—54发现了法国的两支护航运输船队,但该集群中的另2艘潜艇由于距离太远无法及时赶到,只是攻击了因掉队而落后的船只,第三次集群攻击的尝试又告失败。
3月4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禁止潜艇执行破交作战的命令,将其全部用于即将发起的挪威战役。德军投入挪威战役的潜艇达31艘,占其潜艇总数的65%,为此邓尼兹不仅从潜艇学校抽回了担负训练任务的潜艇,还缩短了2艘新下水潜艇的试航时间。除了少数几艘在进行检修的潜艇外几乎尽数参战。潜艇部队被赋予的任务是侦察和掩护己方舰队的活动,简直是潜艇使用的极大误区,白白付出了4艘潜艇的损失。唯一的收获就是在作战中发现了G7型鱼雷存在的巨大缺陷,先后实施鱼雷攻击36次,均无建树。挪威战役对于德军潜艇部队而言不失是一大收获。4月下旬,邓尼兹成立了鱼雷调查委员会,调查鱼雷出现的问题。认为在挪威海域海底蕴藏着大量铁矿,导致磁引信发生偏差,因此邓尼兹下令禁止使用磁引信。但触发引信也存在问题,直到1940年6月才彻底解决。在这之前由于只能使用威力较小的触发引信,以往只需一条鱼雷就能解决的攻击,至少需要两条,也就使得潜艇在作战中消耗鱼雷的速度大大增加。
挪威战役结束后,一些潜艇急需检修,还有几艘潜艇作为训练潜艇配属给了潜艇学校,新下水的潜艇还需要试航和训练。德军能投入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的只有30艘潜艇,每天真正战斗在大西洋最前线的潜艇不超过10艘。邓尼兹只好将集群攻击战术暂时搁置起来,等待以后拥有足够数量潜艇时再实施。现在则提出了“经济使用原则”,即尽量将潜艇派到英国护航力量最薄弱的海域,力求每艘潜艇都能达到最高击沉吨位,邓尼兹在威廉港潜艇部队指挥部的作战室里,将击沉情况用大幅图表显示出来,进行仔细地研究分析,并据此来指挥潜艇作战。
至1940年6月,德军潜艇共击沉船只242艘,总吨位约85万吨。这些损失对英国而言,还是能够承受的,因为同一时期里新建造的船只吨位完全弥补了损失,而且英国的反潜战总体情况还不算坏,击沉了德军24艘潜艇,并将德军潜艇逐渐逐出近岸海域。
(4)1940年6月至12月
1940年6月开始的大西洋之战第二阶段,由于德国相继占领了法国、挪威,原先极其不利的海上态势顿时改观,德国海军迅速在挪威和法国沿海各港口建立潜艇基地,特别是从位于比斯开湾的洛里昂、布勒斯特、圣纳泽尔、拉罗舍尔和波尔多等港口出发,潜艇可以直接进入大西洋,比从德国本土基地出发,航程足足缩短了800千米,连250吨级的小型潜艇也能进入大西洋,而大型潜艇更是能够到达大西洋中部海区活动,而且潜艇在消耗完了所携带的弹药、燃料和物资后,也不再需要长途跋涉返回本土基地补给,可以就近驶往比斯开湾港口进行补给和检修,因此邓尼兹对于这些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亲自来到比斯开湾各港口监督建造工程,还将潜艇部队的指挥部前移至法国洛里昂。
7月开始随着潜艇供应船的服役,可以在海上对潜艇进行燃料、鱼雷和食品的补给,更是大大提高了潜艇的在航率和第一线活动的巡航时间。7月前平均至少需要2.35艘潜艇才能保障1艘潜艇在海上战斗巡航,7月以后这一比率下降到1.84:1,因此德军潜艇总数虽从开战时的57艘减少到53艘,但在大西洋上执行战斗巡航的潜艇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天有10至15艘潜艇在海上活动。这些潜艇分散部署在不列颠群岛以西海域,英国运输船队的航线上待机,一旦发现单独航行的船只,立即予以攻击;如果发现护航运输船队则迅即向位于洛里昂的潜艇部队司令部报告,并尽量保持与船队的接触,随时报告船队新的航行、航速和位置,邓尼兹则迅速指挥在附近海域活动的潜艇向船队所在海域集结,然后于夜间开始集群攻击,天亮前结束攻击利用白天再赶往下一个攻击阵位,入夜后再次组织攻击,这样连续一个夜晚接一个夜晚反复攻击,直至船队到达目的地。
同一时期,由于德国空军的空中威胁,英国将从加拿大开来的护航运输船队的航线改到了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北海峡入口和苏格兰以西海域,经常拥挤着大量船只,成为德军潜艇最理想的狩猎海域。加上英国海军因为在挪威战役和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很多驱逐舰被击沉击伤,还要保留大量的驱逐舰以应付德军可能的入侵,所以英国的护航军舰数量减少了很多,这给了德军潜艇绝佳的机会,而且德军潜艇经过数月作战已经积累了突破英军护航军舰警戒的丰富经验,同时得到德国空军和意大利潜艇的有利配合,7月中旬开始邓尼兹终于有了足够的潜艇开始实施被称作“狼群战术”的集群攻击战术。这一时期中无论单艇还是集群作战都取得了巨大的战果,1940年的夏秋季节,也就被称为德军潜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6月德军潜艇击沉58艘,28.4万吨;7月击沉38艘,19.6万吨;8月56艘,26.8万吨;9月57艘,29.5万吨,10月63艘,35.2万吨。英国的船只损失直线上升!
从7月开始,英国从航线起始点两方向扩大护航范围,从英国开往加拿大和美国的运输船队,由英国海军的护航军舰护送至西经17度,至10月又扩大为西经19度。但大西洋航线上中间一段是没有护航的,这一海域也是德军潜艇活动最猖獗的海域,直到纽芬兰附近海域才由加拿大海军前来接应。
8月英军Ⅶ型机载反潜炸弹开始投入实战,这是在200千克圆柱形反潜炸弹基础上研制出来的,炸弹头部有圆形整流罩,尾部有尾翼,能在空中保持稳定的姿态,采用水压引信,只有落水后到达预定深度在水压作用下才会爆炸,不会给飞机造成损害,而且威力比老式炸弹大得多。与此同时,英军还研制出了机载AS—Ⅶ型雷达,能够在较远距离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但这些装备在实战中并未取得明显收效,英国军事工业的科学家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发现深水炸弹水压引信定深过大,常常在潜艇下方爆炸,便迅速改为浅定深引信。英国科学家还发现,在目视情况下,通常都是潜艇首先发现飞机,因为英军飞机黑色涂漆在天空的浅色背景衬托下,是个非常明显的黑点,根据海鸟的腹部一般都是白色的情况,英国空军以白色涂漆飞机和黑色涂漆飞机进行对比试验,果然白色涂漆飞机被发现的距离要比黑色飞机远30%,据此英军迅速将所有反潜飞机下部都涂成白色。——但这些措施还需要时日才能发挥出作用。
8月17日,希特勒下令对英国实施全面海上封锁,潜艇有权击沉任何进入封锁海域的船只,中立国船只只要进入封锁海域,同样是合法的攻击目标。这样潜艇部队被束缚的手脚彻底解放了,潜艇艇长开始大显身手,积极投入到了“吨位竞赛”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噪一时的王牌艇长,如U—47号艇长普里恩、U—99号艇长克雷斯特施默尔、U—100号艇长舍普克、U—46号艇长英多拉斯、U—101号艇长弗洛恩汉,尤其是前三位艇长被誉为三大王牌。
在这一黄金时期里典型的战斗有9月间SC—2护航运输队和HX—72护航运输船队,10月间SC—7、HX—79和OB—229护航运输船队的护航战。
早在8月30日,德国海军代号为B机关的情报处密码科破译了英军SC—2运输船队航线和与护航军舰会合海域的密码电报,根据这一情报,德军调集U—47、U—65、U—101和U—124共4艘潜艇前往攻击。
9月6日,U—65发现了运输船队,但还没来得及报告船队位置就被英军护航军舰驱走了,直到午夜过后,U—65号才再次发现船队并引导U—47前来。U—47借助夜色掩护,采取水面攻击战术对船队连续实施攻击,一口气击沉了3艘运输船。
9月7日白天,英军水上飞机和军舰竭尽全力,将德军潜艇驱走。这才保障了当晚船队的安全。
9月8日夜间,U—47和U—65号潜艇再次成功突破了护航军舰的警戒,实施了攻击,U—47又取得了击沉1艘运输船的战绩。9月9日凌晨,正在附近海域活动的U—28和U—99号潜艇也赶来,加入到攻击的行列,U—28击沉了1艘运输船。天亮后,围攻船队的潜艇才被驱走。
此次护航战,英军护航舰依靠目视观察和声纳探测,无法及时准确发现德军潜艇,也就无法组织德军潜艇对船队的夜间水面攻击,损失了5艘运输船,计2万余吨。
9月20日U—47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72运输船队,该船队编有41艘运输船、1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此时U—47只剩下了一条鱼雷,所以无力采取攻击,只好一面跟踪船队一面召唤附近潜艇尽快赶来。天黑后首先赶到的U—99号对船队实施了攻击,击伤3艘运输船,其中1艘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沉没,其余2艘因伤掉队后被其他潜艇击沉。天亮前,U—48也进行了攻击,击沉了1艘运输船。9月21日入夜后,U—100号潜艇突入船队中间,艇长舍普克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驾驶技术,连续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攻击,一连击沉7艘运输船,护航军舰对其竟一筹莫展,毫无办法。
9月22日清晨,英军2艘驱逐舰赶来加强护航力量,并将正企图进行攻击的U—32号潜艇驱走,这才结束了船队噩梦般的航程。此次护航战中,德军潜艇尤其是U—100号表现出色,总共击沉了12艘运输船,计7.7万吨。
10月,德军集结在北海峡附近海域的潜艇多达10艘,积极展开破交作战。10月17日凌晨,U—48号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7船队,该船队由30艘运输船和5艘护卫舰组成,艇长布莱克劳特少校果断实施攻击,击沉了2艘运输船,并向潜艇司令部报告了船队的航速、航向、船只数量等情报。天亮后U—48被英军的水上飞机发现,随即遭到了深水炸弹的攻击。水上飞机并且引导驱逐舰对潜艇所在海域进行了连续深水炸弹攻击,潜艇虽然没有遭到损伤,但被迫长时间潜航,以致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这让正忙于调兵遣将的邓尼兹心急如焚,好在U—38号及时赶到,重新发现了船队,这才使邓尼兹能够迅速调集U—46、U—99、U—100、U—101和U—123号潜艇在船队航线前方组成了巡逻线,张网以待。
17日晚U—38号首先发难,抢先发起攻击,击伤1艘运输船,但U—38很快就被护航军舰驱走。
18日黄昏后,船队闯入了潜艇巡逻线,遭到了上述5艘潜艇的围攻,船队的队形被彻底打乱,德军潜艇乘机大开杀戒,击沉了19艘运输船,击伤5艘,其中U—99号战果最为辉煌,击沉6艘击伤1艘。天亮后,U—99、U—101和U—123都用完了所携的全部鱼雷而返航。
19日夜间,另两支HX—79和OB—229护航船队也经过这一海域,同样遭到了德军潜艇的猛烈攻击,HX—79船队损失12艘船只,OB—229船队损失2艘船只,参战的潜艇大都用完了携带的鱼雷陆续返航。这三支护航运输船队总共有35艘商船被击沉,损失吨位达16万吨。在1940年7月至10月间,德军潜艇的黄金时代里,德军以6艘潜艇的代价,击沉英国及其中立国运输船217艘,总吨位达110万吨。
丘吉尔首相只得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求援,8月罗斯福总统秘密派遣以葛莱姆上将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英国,与英国进行会谈,并制定美国一旦参战后在大西洋与英国海军合作的计划,英国还将一年来在海战中所取得经验和情报,以及雷达等先进技术无偿提供给美国。在此会谈基础上,美英参谋长于1941年1月至3月在华盛顿举行了秘密谈判,签订了“ABC—1”协定,协定中规定不论美国是否参战都将担负起在北大西洋护航的主要责任。
同时经多次磋商,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协议,英国将其在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群岛、安提瓜岛、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岛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海空军基地九十九年的使用权,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换取美国50艘超龄服役的旧驱逐舰。希特勒随即下令取消潜艇袭击美国商船的最后限制,甚至还产生了夺取大西洋中部某些岛屿的想法,但德国仍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同时严令海军舰艇不得攻击美军舰艇。
9月5日罗斯福发布命令,沿美洲大陆海岸设立中立安全海区,由美军大西洋舰队组织对中立海区的巡逻和为航行船只提供护航,同时宣布将驱逐中立海区里参战双方的作战舰艇。实际上声称严守中立的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将在该海区航行的德国商船位置通报给英国海军。
进入11月,德军潜艇的辉煌时代终于告一段落,由于长期在海上作战,大批潜艇迫切需要检修和维护,因此能够出海的潜艇数量大大减少,平均每天在大西洋上游猎的潜艇才区区5艘!而且大西洋上恶劣的天气也严重影响了潜艇作战,使得11月德军潜艇击沉的船只仅有32艘,计4.7万吨。
12月,英国在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使德国入侵英伦三岛的可能大为减少,英国海军一直保留在本土准备用于反登陆的大批驱逐舰得以转用于大西洋护航作战。德军潜艇被迫逐渐向护航力量薄弱的远洋转移。但随着向远洋的发展,发现护航运输船队的概率也逐渐降低,因此全月击沉运输船仅37艘,计21.3万吨。
12月4日,英国空军所属的海岸航空兵划归海军指挥,以便更有效地组织海空协同,进一步加强空中护航力量。
同一时期,邓尼兹也深深感觉到潜艇缺乏有力的侦察保障,难以扩大战果,向海军司令部递交备忘录,要求为潜艇部队配属空中侦察力量。在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和德军最高司令部作战部长约德尔上将的大力支持下,几经周折才于1941年1月得到了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但是此举得罪了将空军视为禁脔的空军总司令戈林。而且由于飞行员缺乏专项训练,海上侦察能力以及与潜艇协同很差,加之侦察机航程还太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效果微乎其微。
1940年全年,德军潜艇共击沉471艘运输船,总吨位约218.6万吨,损失潜艇31艘。
(5)1941年1月至6月
1941年1月英国开始在护航军舰上装备HF/DF高频测向仪,这种装置可以截获德军潜艇之间或潜艇与基地之间的无线电波,从而准确测出发出无线电波的潜艇位置。同时装备的还有改进型AS雷达,这些装备大大有利于发现潜艇的踪迹。德军潜艇发现船队后,只要发报报告情况,就会被高频测向仪测出位置;实施夜间水面攻击战术,则会被新型雷达发现;潜入水下,又难逃声纳的搜索,这样一来潜艇作战中自身安全性和隐蔽性难以保证。而且英军开始为侦察机配备雷达,使之能尽最大可能扩大侦察范围,正是由于英军远程侦察机数量的增加和性能的提高,德军潜艇活动受到了极大压制。
1月29日,英美两国的参谋长在华盛顿举行秘密谈判,并签署了《ABC—1协定》,协定规定不论美国是否参战,美国海军都将担负起北大西洋护航的主要责任。2月美国宣布将美国海军承担护航的安全海域从西经60度扩大到西经26度。美国海军作战部开始制定护航计划,并承担从纽芬兰的阿金夏至冰岛海域护航使命。
1月,德军潜艇共击沉船只21艘,12.7万吨。德军开始实施改进的潜艇战术,即以6至8艘甚至更多数量的潜艇在护航运输船队可能经过的海域以四五十千米间隔一字展开,形成潜艇巡逻线或称艇幕,只要其中任何一艘潜艇发现船队,就立即报告潜艇司令部,再由潜艇司令部组织附近潜艇展开连续的夜间水面攻击。邓尼兹将这一战术的原则思想概括为在必要时间和地点上集中最大数量的潜艇。——这就是著名的“狼群战术”,随着这一战术的使用,2月的战绩略有上升,达到击沉运输船37艘,计19.7万吨。邓尼兹于3月起调集最精锐的潜艇前往英国西北海域,企图发起一次大规模的破交作战,再创辉煌。
3月6日晚,德军U—47号潜艇在冰岛以南370千米处发现了从利物浦开往美国的OB—293护航运输船队,立即向潜艇司令部报告,并准备投入攻击。但被英军护航军舰发现并遭攻击,被迫潜入水下。但德军潜艇司令部迅速将情况通报给附近的潜艇,U—70和U—99闻讯而来,于3月7日凌晨相继投入攻击。先后击沉2艘运输船,击伤3艘。U—70被英军护卫舰发现,遭到猛烈的深水炸弹攻击,终被击伤而被迫上浮,浮出水面后又遭到英舰的炮火轰击,幸存者纷纷弃艇逃生,几分钟后U—70号就沉入海里。
3月7日拂晓,U-47再次发现船队,全速追赶准备攻击。入夜后,U-47正企图实施攻击,被近在咫尺的英军“狼獾”号驱逐舰目视发现,只得紧急下潜。“狼獾”号驱逐舰猛冲过来,投下一连串浅定深深水炸弹,潜艇遭到剧烈震动,螺旋桨主轴被爆炸的冲击波炸伤,因此航行时发出很大的噪音,被“狼獾”号驱逐舰声纳准确捕捉到,又是一番深水炸弹攻击最终将其击沉。传奇人物普里恩上尉和全艇官兵一起葬身海底。U—47被击沉时的战绩为击沉28艘船只,总吨位16万吨,在德军潜艇部队中排名第二。
这天才刚得到消息的U-95号潜艇全速赶来,两次攻击了船队,击沉2艘运输船。但U—95被2艘英军驱逐舰追杀了几个小时,受到重创,全靠艇长的出色指挥才逃脱了沉没的命运,蹒跚地驶回基地。
3月8日,OB—293护航运输船队驶近冰岛,得到了从冰岛起飞的航空兵的有力掩护。邓尼兹下令停止对该船队的攻击。德军潜艇击沉2艘油船和3艘运输船,还击伤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损失2艘潜艇。
3月12日,德军侦察机在格陵兰以南550千米海域发现HX—12护航运输船队,该船队是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编有41艘运输船,由5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担任护航。
邓尼兹随即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在该海域活动的5艘潜艇。3月14日拂晓,这5艘潜艇以U-99为核心组成潜艇巡逻线,准备迎击船队。麦金泰尔根据截获的德军潜艇频繁电讯往来,敏锐察觉到德军已经发现了船队行踪,正在密切跟踪,伺机攻击,因此严令各舰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
3月15日拂晓,德军U—110号潜艇在冰岛西南约370千米海域发现了船队,立即向潜艇司令部报告,并一直在后跟踪船队。中午过后,U—99 和U—100号潜艇也相继发现了船队,紧紧尾随在后。入夜后,U—99 、U—100和 U—110均对船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击沉2艘油船和3艘运输船,英军护航军舰进行了长时间的搜索和攻击,却毫无收获。3月16日晚,U—99 和U—100再次攻击了船队,击沉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击伤运输船1艘。3月17日凌晨,U—100先击沉了1艘因伤掉队的油船,然后全速追赶船队。麦金泰尔指挥护航军舰在运输船周围不断巡逻,严密监视观察四周海面,“沃克”号发现了U—100的航迹,便全速冲过去,投下十颗深水炸弹。但麦金泰尔认为不能就此断定已将潜艇击沉,命令继续用声纳进行搜索,果然不久又发现了潜艇的踪迹。“沃克”号召来“范诺克”号驱逐舰,轮番实施深弹攻击。U—100号不断进行规避,并不时改变深度,躲过一劫。“范诺克”号的雷达发现了浮出水面的U—100号,便开足马力冲了上去将U—100撞沉。
“沃克”号的声纳军士长报告又发现德军潜艇,麦金泰尔起初还以为是误报,但经验丰富的声纳军士长认为肯定是潜艇U—99号。U—99已经在猛烈攻击下受到重创,被迫浮出水面。“沃克”号和“范诺克”号的火炮一起开火, U—99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投降。包括艇长克雷斯特施默尔在内的大部分艇员被俘。
3月18日,船队进入了有航空兵掩护的明奇水道,邓尼兹被迫下令终止了对船队的攻击。此次战斗,德军虽然击沉了4艘油船和5艘运输船,但损失了两艘王牌潜艇。在十天中,德军潜艇部队一下损失了三艘王牌潜艇,对于邓尼兹和他的潜艇部队,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高涨士气都受到了严重挫伤。
由于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海域天气情况越来越恶劣,德军侦察机的活动遇到了严重阻碍。由于驻爱尔兰航空兵的积极活动,德军潜艇损失率超过20%,迫使邓尼兹于3月26日将潜艇配置线西移约370千米,撤至驻爱尔兰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活动于冰岛以南和以西海域。
1941年3月,德军取得了击沉运输船总吨位24万吨的战果。
从1941年3月起,英军开始使用PBY“卡塔林那”远程水上飞机遂行反潜巡逻使命,由于这种飞机携带两条鱼雷时作战半径高达2000千米,英伦三岛海岸以外1100千米、加拿大海岸以外960千米和冰岛以南640千米范围均受到有效的空中掩护。从4月起,英军远程反潜飞机进驻爱尔兰岛,大大缩小了没有护航的海域范围。新服役的护航军舰由于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携带燃料的需求,因此其续航力大为增加,这样英军的护航力量逐步增强,护航海域扩大至西经35度。同时,加拿大海军的力量也逐渐增强,开始担负起西大西洋的护航。
4月1日,在冰岛以南海域活动的德军U—76号潜艇发现了从英国开往加拿大的一支船队,潜艇司令部立即组织在附近海域的8艘潜艇组成巡逻线。4月2日,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26护航运输船队闯入潜艇巡逻线。当晚,U—46、U—69、U—73和U—74号对该船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击沉6艘运输船,计3.3万吨,还击伤了护航的“伍斯特郡”号辅助巡洋舰。4月3日白天,U—76号一反常规,大胆实施白昼攻击,击沉了一艘运输船。黄昏,U—94号潜艇再次发现船队,并引导U—98号潜艇一同组织攻击,共击沉3艘运输船,计1.3万吨。4月4日,U—76、U—98和 U—101穷追不舍,继续实施攻击。但遭到护航军舰的有力抗击,U—76被护航军舰击沉。SC—26护航运输船队的22艘运输船中损失11艘,总计约5万吨。
英国海军立即决定在冰岛的沃普纳菲约杜尔建立起护航军舰基地,并将护航运输船队的航线尽量北移,以便得到驻冰岛海空兵力的掩护。4月中旬起,根据驱逐舰换基地的协议,美国提供给英国的50艘老驱逐舰全部到达英国,同时鉴于大西洋上的严峻形势,美国还向英国提供了300艘驱潜快艇。随着护航兵力的增加,英军将北大西洋划分为三个护航区,从英国至西经18度为英国区,从西经18度至冰岛为冰岛区,从西经35度至加拿大为加拿大区,运输船队在上述三个护航区分别由英国、冰岛和加拿大基地出动的军舰担负护航。
此时,德军潜艇在横渡大西洋的航线上通常每天只有10至20艘潜艇活动,不可能控制所有护航船队所经过的航线,加之越来越多的英军护航军舰装备了无线电测向仪和新型雷达,能够及时测定发报潜艇的位置,以及发现夜间在水面状态的潜艇,从而有效地规避德军潜艇的巡逻线。
5月8日,邓尼兹决定改进“狼群战术”,放弃原先采取的固定潜艇巡逻线,开始尝试在较大海域的大范围搜索战术。将所有潜艇分散部署在爱尔兰—冰岛—格陵兰—纽芬兰—亚速尔群岛—西班牙之间的广阔海域。一旦发现护航船队,立即报告潜艇司令部,再由潜艇司令部调集附近海域潜艇实施集群攻击。这一战术既可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又可组织实施大范围机动作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5月9日,U—110号潜艇发现了从北美开往利物浦的OB—318护航船队,随即与U—201号潜艇协同发起攻击,先后击沉3艘运输船。但U—110也被英军“奥布雷提”号护卫舰的声纳发现,遭到猛烈的深水炸弹攻击,被迫浮出水面。附近的英军“大斗犬”号和“布罗德威”号驱逐舰立即加速驶来,“大斗犬”号舰长意识到有俘获这艘潜艇的可能,便当机立断取消了刚刚发出的攻击命令。直到潜艇上的艇员进入甲板炮位准备负隅顽抗时,才下令开炮,驱逐舰炮火密集而猛烈,顿时将潜艇甲板炮火压制下去。“大斗犬”号一边开火,一边以15节航速逼近潜艇,在距潜艇约200米处驱逐舰派出了登艇小组,登上潜艇时,在潜艇上缴获了大量德军还来不及销毁的绝密文件和一整套带“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大斗犬”号在救起了德军落水艇员后开始拖带U—110号潜艇返航。从此直至战争结束,英军对德军潜艇部队的通信机密,甚至每艘潜艇的具体位置、艇长姓名等情况都了如执掌。
为了抗击德军潜艇日益猖獗的“狼群”战术,尤其是在大西洋中部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域为运输船队提供掩护,英国海军创造性地开始在一些运输船上配备一至两架飞机,并在船上安装飞机起飞平台和弹射器,在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域,一旦发现有德军潜艇活动的迹象,就弹射起飞所搭载的飞机,进行反潜巡逻或实施对潜攻击,压制并迫使潜艇下潜,从而掩护护航船队迅速转变航向,及时规避德军潜艇的攻击。
5月27日,由于美国和中立国船只不断被击沉,美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在安全海域航行的船只。
5月28日,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129护航船队成为第一支受到全程保护的船队。
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德军统帅部根据空军的强烈要求命令潜艇部队抽调4艘潜艇担负气象侦察任务,并抽出6艘潜艇前往北极海域和波罗的海袭击苏联的运输船只。6月德军潜艇的战绩仍达31.5万吨,这主要归功于4月间派往弗里敦海区活动的6艘潜艇,这些潜艇由于不断从补给船上得到燃料、鱼雷等物资的补给,海上活动的时间大为延长,不但攻击英国单独航行的船只,还攻击了从塞拉里昂开往英国的多支护航运输船队,取得了不小战绩。U—107号潜艇在一次战斗航行中取得了击沉14艘船只,计8.6万余吨的战果,创造了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单艘潜艇单次战斗航行的最大战果。这6艘潜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共击沉56艘船只,击伤2艘,加上所布设的水雷炸沉的船只,共计约35万吨。英国海军亡羊补牢,迅速组织舰艇对德军补给船进行搜索扫荡,同时在非洲沿海建立起护航体制,并尽量使船只在美军护航的安全海区内航行,这些努力终于使德军在南大西洋的战果逐渐下降。
1941年4月德军潜艇击沉的英国船只约24万吨,5月更是达到了32万吨,6月为31.5万吨,加上其他兵力的破交战果,这一季度英国损失的船只吨位高达170余万吨,因此被英国称为战争中最艰难的一个季度。
(6)1941年7月至1941年12月
1941年下半年起,英军成立了第一个装备美制四发动机远程轰炸机B—24“解放者”的作战部队——第120中队,B—24轰炸机作战半径大,续航时间长达16小时,武备10门机关炮和6颗深弹,电子设备有AS—VII雷达和自导天线。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大西洋中部海域为船队提供空中支援的机型。
1941年7月7日,美国应冰岛政府请求,接替英军在冰岛防务。美国海空军开始进驻冰岛,并以冰岛为基地,为运输船队护航。
7月18日,美国国会批准了为英国建造100艘1500吨驱逐舰、20艘扫雷舰和4艘救生船的计划。同时允许修理在横渡大西洋时受损的英国船只。不久,英美之间还开始了关于为英国建造登陆舰艇的谈判。
7月20日,由于德军部分潜艇被调往北极海域,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数量减少了,加上英军加强护航的努力,以及船队为了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而北移航线,使德军潜艇战果开始下降。邓尼兹相应调整部署,命令潜艇巡逻线北移,并要求驻波尔多的远程侦察机加强侦察,组织与潜艇的协同作战。
但整个7月,德军潜艇的战绩仍大幅度下降,仅击沉22艘运输船,计9.4万吨。
8月,随着德军大批新潜艇的建成服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邓尼兹的潜艇数量不足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随即组建了由17艘潜艇编成的“北方”艇群,投入冰岛——格陵兰—纽芬兰海域寻找战机。
8月10日至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纽芬兰的阿根夏举行首脑会晤,批准了1月两国参谋长会议达成的协定。美国海军则根据这一协定制定了大西洋护航计划表,承担起纽芬兰至冰岛之间的护航责任,具体是美军驻冰岛的护航舰艇前往纽芬兰附近的海上会合点接替加拿大海军的护航军舰,然后再护送从北美开往英国的船队直至下一个海上会合点,交给英国海军,同时接受从英国返回北美的空载船队,将其护送回冰岛。
8月是德军潜艇的低潮时期,只击沉运输船23艘,总吨位仅8万吨。
8月27日,英军从冰岛起飞的岸防航空兵第269中队1架“桑德兰”巡逻飞机,在冰岛以南约150千米海域发现了正在下潜的U—570号潜艇,便立即投下烟幕筒,标示出潜艇位置,随后向基地报告。不久269中队第二架“桑德兰”飞机赶来支援。U—570很快又浮出水面,飞机四枚深弹全部命中,海水汹涌而入,与潜艇上的蓄电池发生反应,产生了大量有毒的氯气,只得下令弃艇。此时英军飞机仍在用机枪扫射潜艇甲板,全艇投降信号。随后又有数架飞机陆续赶来,严密监视潜艇。
午夜时分,英军4艘武装拖网渔船和2艘驱逐舰才赶到。直到28日中午英军登上U—570潜艇,由“北方首领”号武装拖网渔船牵引拖带驶往冰岛。U—570号官兵破坏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和密码,但英军仍从该艇获得了德军新型鱼雷及潜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情报。后来U—570号被拖至英国,经过修复后更名为“格拉夫”号,编入英国海军序列。
9月4日,美军“格里尔”号驱逐舰在驶往冰岛途中,接到英军巡逻机的通报,前方约18000米发现德军潜艇。“格里尔”立即加速至20节,当到达发现潜艇海域后,航速降至10节,声纳开机确定了潜艇位置。此时英军巡逻机因燃料即将耗尽,便对潜艇投下了深弹后返航。而德军潜艇误以为是美军驱逐舰投下的深弹,随即向美舰发射了鱼雷,美舰规避鱼雷之后则还以深弹攻击。随后双方在高速机动过程中失去接触。
9月11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只要轴心国的潜艇进入美国防务所必须保护的海域,一经发现不加警告立即攻击!到后来设立的安全海域及驱逐舰换基地,再到租借法案,直到替英国建造、修理船只,最后到“一见即打”,从标榜中立一步步站到了英国一边。
德军8月派往冰岛—格陵兰—纽芬兰一线海域活动的“北方艇群”在9月9日终于大有收获,U—85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42护航运输船队,编有70艘运输船,由1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担负护航。U—81、U—82、 U—432和 U—652等4艘潜艇先后赶来,于9日夜间连续发起攻击,共击沉6艘击伤1艘运输船。
9月10日白天,由于3艘护卫舰在船队后面救援被击沉船只的落水者,为船队提供保护的只有1艘驱逐舰,德军潜艇乘机大胆实施白昼攻击,又击沉1艘运输船。入夜后,又有4艘潜艇赶来,与前一天到达的潜艇一起组织集群攻击,先后击沉7艘运输船。护航军舰竭尽全力还击,击沉U—501号。午夜后,2艘英军护航舰、加拿大和自由法国军舰各1艘陆续赶来增援。
11日上午,英军第二护航大队所属的5艘驱逐舰和空军第一零二中队也从冰岛赶来支援,护航力量因此大大提高,增援的英军驱逐舰随后发现并击沉了德军U—207号潜艇。德军潜艇只击沉了2艘运输船。夜间德军潜艇的集群攻击由于英军护航军舰的卓越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12日白天英军护航军舰驱走了所有与船队接触的潜艇,保障了船队当晚的航行安全。
13日以后,由于天气恶劣,能见度很低,英军护航力量又非常强大,德军这才放弃了攻击。此次护航破交作战,德军共击沉16艘运输船,计6.5万吨。仅损失1艘潜艇。
9月在其他海域,德军潜艇同样取得了辉煌战果,总共击沉53艘运输船,总计20.2万吨。
10月10日,英美护航运输船队的运转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美国海军负责掩护纽芬兰—海上会合点—冰岛一线。
10月14日夜,U—553号潜艇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48护航船队,该船队刚经过风暴区,有11艘船只失散掉队,此时还编有39艘运输船,由4艘护航军舰保护。U—553立即发起攻击,击沉了2艘运输船。附近海域的8艘德军潜艇随即赶来,但大都在英军护航军舰的抗击下被驱逐,只击沉1艘运输船。
16日SC—48护航船队又得到了美军一个护航大队5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的增援。入夜后,德军潜艇再次掀起了攻击高潮,先后击沉6艘船只,击伤美军“奇尔尼”号驱逐舰。
17日5艘英国驱逐舰接替美军护航大队,船队还得到了从冰岛起飞的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但德军潜艇仍疯狂攻击,击沉了英军1艘驱逐舰。
至18日,德军潜艇共击沉8艘运输船,4.1万吨,还击沉击伤驱逐舰各1艘。
10月30日,为HX—156护航船队执行护航任务的美军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在搜索德军潜艇中,被德军U—552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左舷弹药舱,引起剧烈爆炸,当即被炸沉,该舰160名官兵中仅45人获救。这是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军舰。英军进一步加强了护航,为驱逐舰装备新型的SC雷达,并在护航中扩大警戒海域范围,以便及时发现德军潜艇;还开始将一些大型运输船改装成拥有飞行甲板的护航航母,搭载战斗机以拦截德军的远程侦察机和进行反潜搜索;此外还装备了“雪花”照明弹,这种照明弹配有降落伞,发射后留空时间长,可以将船队周围照得如同白昼,并可保持好几分钟,使德军潜艇更加难以实施夜间水面攻击。
与英军相反,德军潜艇的破交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相当数量的潜艇被派往执行其他任务,因此10月战绩下降到击沉32艘,15.7万吨。
11月德军潜艇部队运气更坏,不仅未取得辉煌战绩,只击沉12艘运输船,计6.2万吨,为一年中最低,而且还损失了1艘为潜艇补充油料的补给舰。德军“阿特兰蒂斯”号辅助巡洋舰是德军第一艘以袭击商船为目的的海上袭击舰,此时主要担负为潜艇补充油料的使命。11月22日,“阿特兰蒂斯”号辅助巡洋舰正在南大西洋阿森松岛以北海域为U—126号潜艇补充油料,被英军“德文郡”号重巡洋舰沉没。U—126号迅速下潜才幸免于难,待英舰离开后上浮救起“阿特兰蒂斯”号百余舰员。
12月由于在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仅15艘,德军潜艇战绩再次下滑,仅击沉9艘,4.6万吨。12月1日,德军潜艇补给舰“皮索恩”号正在南大西洋为UA和U—68号潜艇补充油料,被英军“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发现,被英舰击沉。
12月9日,鉴于美军介入护航的程度越来越深,希特勒宣布取消对攻击美军舰艇的限制。
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希特勒决定派遣潜艇前往美国沿岸袭击美国运输船只,但邓尼兹手中的潜艇一部分在地中海,一部分被调往北欧,准备应付英军对北欧的登陆,还要在大西洋上保留部分潜艇袭击英国的护航船队。因此直至一个多月后才向美国沿海派出潜艇。
尽管同盟国在冰岛建立了航空兵基地,能够派出飞机掩护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但在超出飞机航程之外的大西洋中部海域,这一没有飞机掩护的空白区域,而同盟国的海军官兵和运输船的水手形象地称之为“恐怖的黑窟”或“黑坑”。
仅仅依靠少量水面舰艇护航的船队是难以有效抗击德军潜艇的疯狂攻击,而出动大型舰队航空母舰,在潜艇威胁程度极大海域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也被事实证明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英国海军一直在尝试能有一种造价低廉,建造简便的航空母舰来担纲这一重任,最终就出现了以海军辅助船只或运输船改装的护航航母,第一艘被投入使用的护航航母是“大胆”号,该舰是由被俘获的德国“汉诺威”号商船改建,排水量5500吨,载有6架飓风舰载型战斗机,1941年6月下水服役,1941年12月14日出海为HG—76护航运输船队护航,该船队由33艘运输船组成,护航军舰除“大胆”号外,还有3艘驱逐舰和9艘护卫舰。
12月16日德军侦察机发现HG—76船队,当晚代号为“海盗”的艇群5艘潜艇就奉命向船队所在海域接近,准备实施攻击。12月17日,德军U—107、U—108和 U—131号三艘潜艇发现船队,并开始接近。从“大胆”号上起飞的1架“海飓风”战斗机发现了德军U—131号潜艇,立即开火射击,迫使潜艇下潜。接着5艘护航军舰全速赶来,进行了长时间的深水炸弹攻击,迫使U—131浮出水面,正在空中巡逻的英军战斗机对潜艇进行了攻击,却被潜艇甲板上的机枪火力击落。但潜艇随即遭到了英军两艘驱逐舰的准确炮击,中弹多处,艇长只得下令弃艇。
12月18日,两艘英军驱逐舰发现并击沉了德军U—434号潜艇,而从“大胆”号起飞的战斗机击落了两架监视船队航行的德军侦察机。
12月19日,德军U—574号潜艇与船队发生接触,击沉英军“斯坦利”号驱逐舰,但被赶来的英军“鹳鸟”号护卫舰击沉。U—108号以火炮击沉了1艘运输船。当天下午,“大胆”号上的战斗机又击落了两架德军侦察机,但德军U—107号潜艇仍与船队保持着接触,并将另外4艘潜艇召唤来。
12月21日入夜后,2艘德军潜艇突破护航军舰的警戒,实施了攻击,但在护航军舰的全力掩护下,只击沉了1艘运输船,还付出了U—567号被击沉的代价。“大胆”号单独在船队警戒圈外航行,被德军U—751号潜艇发现,U—751号对准“大胆”号进行了两次鱼雷齐射,一举将其击沉。
12月22日,船队进入英军岸基航空兵活动半径,得到岸基航空兵的大力支援,德军潜艇难以取得战果,遂停止了对船队的攻击。此次破交战,英军损失护航航母和驱逐舰各1艘,运输船2艘,击沉了德军潜艇4艘。尽管“大胆”号被击沉,但仍初步显示了护航航母的作用,潜艇要突破护航航母和水面舰艇的协同掩护,将要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护航航母的出现,预示着潜艇末日将要来临。
整个1941年,德国海军以潜艇为主要破交兵力,潜艇主要采取夜间集群水面攻击的“狼群”战术,展开于大西洋上英美军防御薄弱的海域,集中兵力连续攻击,取得了不小战绩,全年共击沉运输船432艘,总吨位约217.5万吨,在作战中共损失潜艇24艘。而且由于德军逐渐将建造潜艇列为军事工业优先生产项目,使德军潜艇数量大为增加,不但补充了作战中的损失,至年底潜艇总数更是高达236艘,其中完成战斗训练能投入实战的达90艘!
(7)地中海之战
1941年9月,鉴于北非战场局势日益严峻,意大利海空军无力对抗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因此经地中海至北非的海上航线在英国海空军的强力封锁下,几乎被彻底切断。因此希特勒命令德国潜艇进入地中海,支援隆美尔的沙漠军团。但潜艇部队司令邓尼兹从战术角度上却坚决反对潜艇进入地中海。因为一方面地中海海域狭小,潜艇活动区域较小;也容易被岸基航空兵或水面舰艇发现。为了避免被发现被攻击的厄运,潜艇不得不长时间潜航,这样机动速度就会非常迟缓,难以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也就难以取得较大战果。另一方面直布罗陀海峡里有一股异常强劲的从西向东的海流,进入地中海是顺流,但要逆流而出,势必要开足马力,发动机噪音就大,也就容易被发现;再加上英军加强了海上警戒,就更困难了。可以说一旦进入地中海,就等于被封闭在地中海里了。但在希特勒的严令下,邓尼兹只好向地中海派出潜艇。
1941年9月至11月,德军先后两次派遣20艘潜艇进入地中海,其中5艘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被英军发现而遭击沉,其余15艘到达地中海后,积极开展活动。11月3日U—81号击沉英军“皇家方舟”号航母,11月25日U—331号击沉“巴勒姆”号战列舰,12月14日U—557号又击沉“活雕象”号巡洋舰。11月希特勒又下令向直布罗陀海峡集结潜艇,以打击从英国前往地中海的船队。
1941年间,德军共派遣35艘潜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其中27艘成功进入作战海域而3艘被击沉,另外5艘则被击伤被迫返回位于法国的基地。到了1941年底,德军在地中海的潜艇数量得以保持27艘的规模。尽管后来损失了四艘潜艇——U-75号、U-79号、U-95号和U-557号(其中U-95号和U-557号在一周内相继被击沉),但仍有23艘潜艇继续作战。
1942年8月11日,U—73号击沉“鹰”号航母。11月,希特勒又下令向地中海增派潜艇,并向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派遣30艘潜艇,邓尼兹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在他的坚持下,只向地中海增派了4艘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则只部署了12艘潜艇。而将准备调到该地区的潜艇全部调到大西洋中部的亚速尔群岛海域。12月13日,眼看北非战局已无挽回可能,德军统帅部才下令终止潜艇进入地中海作战。至1942年底,进入地中海的德军潜艇总共击沉432艘运输船,共217.2万吨。
1942年间,德军共派遣17艘潜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其中15艘成功进入作战海域,另2艘被迫返回。至1942年底,德军已经成功地将42艘潜艇派遣至地中海作战。仅1942年1月1日当天,除了已经在进行战斗巡逻的21艘潜艇外,又有15艘新的潜艇成功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但是,1942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的损失数量也达到了14艘——U-133、U-259、U-301、U-331、U-371、U-372、U-374、U-559、U-568、U-573、U-595、U-605、U-652和U-660号。因此,到1942年底德军潜艇在地中海的作战力量并未得到加强而是保持在23艘的数量上,甚至作战损伤和维护保养工作也多少降低了这个数字。
1943年间,德军共派遣14艘潜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其中11艘成功进入作战海域,2艘被击沉,另有2艘潜艇被迫返回。至1943年底,德军已经成功地将53艘潜艇派遣至地中海作战。
1944年间,德军共派遣12艘潜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其中9艘成功进入作战海域,另3艘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被击沉。至1944年底,在地中海作战的德军潜艇数量已经达到62艘。
德军潜艇击沉了盟军商船95艘,总吨位449206吨,以及包括4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在内的24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而代价是62艘潜艇被击沉。
1941年9月至1944年5月间,德军设法将62艘潜艇派往地中海作战,所有这些潜艇都不得不穿越由英国皇家海军严密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在此过程中共有9艘潜艇被击沉,10艘因被击伤而不得不返回。能够成功抵达地中海的德军潜艇没有一艘能够再次返回大西洋,它们不是在战斗中被击沉,就是被迫由其艇员自沉。对于德国潜艇而言,地中海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竞技场,四处密布着盟军的数十个空军基地和数百架装备有雷达设备的反潜飞机。地中海较为平静和清澈的海水也使得潜艇的逃离更加艰难。
进入地中海的德军潜艇全部都是刚下水的新艇,装备精良,配备了最先进的鱼雷。但由于地形不利,除了少数几次较有影响的战绩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德国海军投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海域的潜艇最多时达40至50艘,几乎相当于德军投入大西洋潜艇的一半。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北非战场,也牵制了英军部分护航力量,但北非战场毕竟不过是欧洲战场的分支。投入过多的潜艇反而影响了直接关系战争命运的大西洋破交作战。
英国以地中海舰队为主,在大西洋方面舰队和美国海空军的支援下,挫败了德意的战略企图。不但保证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还有利配合了大西洋海战。
(8)美国海岸
希特勒和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得尔于12月12日就决定派遣潜艇前往美国沿海攻击运输船。但邓尼兹考虑到11月和12月德军潜艇遭到了一定损失,还有四五十艘潜艇被派至地中海,当时能投入实战的潜艇数量仅有91艘,要求给予一个月的展开时间。邓尼兹竭尽全力组织力量,12月16日5艘潜艇离开基地,前往美国。当时德军能投入实战的91艘潜艇中,在地中海有23艘,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有6艘,挪威外海有4艘,其余潜艇不是在船坞维修,就是在返回基地的途中。
1月12日,这5艘潜艇到达美国东部海域,立即展开破交作战。
美国反潜措施远远没有真正落实,沿海地区没有实施灯火管制;航线上灯标和航标照旧大放光明;夜间航行的船只仍旧开灯行驶,并公开使用明码通讯;美国沿海基本没有编组护航船队,几乎全是单船航行。所有这些灯光和无线电通讯,都被德军潜艇很好地加以利用。当时美军在海上战役指挥机构和司令部机构内都没有专门的反潜机关,反潜兵力仅有包括76艘驱逐舰、56艘扫雷舰、14艘猎潜艇、11艘炮舰和23艘近海巡逻艇在内的约280艘各型舰只,反潜飞机也只有区区72架。
在美国沿海活动的德军潜艇由于数量较少,也就没有采取集群攻击战术,通常白天在远离商用航线的海域潜座海底;夜幕降临后则在航线上以水面状态搜索目标,一旦发现猎物,往往接近至鱼雷最小射程的距离才发射鱼雷,而对小型船只,艇长都不舍得使用鱼雷,一般都用甲板上的火炮将其击沉。
德军这5艘潜艇取得了极大的收益,尤其是哈尔根海军少校任艇长的U—123号,创下了击沉8艘运输船,计5.3万吨的记录。邓尼兹于1月15日又抽调5艘潜艇前往美国东海岸。
1月22日,希特勒判断盟军将在挪威登陆,命令调集所有潜艇到北欧海域。但次日,鉴于在美国海岸的巨大收获,希特勒又指示继续加强在美国海域的破交作战。整个1月,德军潜艇在大西洋总共击沉运输船48艘,计27.7万吨,几乎全是1月最后两周在美国海域取得的,加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果,总共击沉62艘,32.8万吨。
2月6日,在希特勒的严令下,12艘潜艇被派往挪威,还有8艘部署在冰岛附近海域。但邓尼兹在潜艇出海后,调整了潜艇部署,将上述潜艇大都转至大西洋中部。
2月10日,邓尼兹又向美国派出第三批15艘潜艇,这批都是排水量600吨的中型潜艇。
2月16日晚,根据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命令,在美国海岸活动的U—156号以甲板炮对岸上目标实施炮击,不料火炮发生故障,遭到美军海岸警备队的反击。
2月17日,美军开始加强了沿岸目标的警戒,并开始对重要目标实行灯火管制,使得德军潜艇难以发现岸上目标,炮击计划只得取消。2月德军潜艇战绩上升至击沉85艘,计47.6万吨。
3月14日,德军向美国派出第四批11艘潜艇,继续大开杀戒,创下了开战以来的最高月记录,击沉运输船95艘,计53.7万吨。主要是潜艇单艇攻击单独航行船只所取得的战果。
英国对美国海岸的惨重损失,极为不满。迅速向美国提供了24艘武装拖网渔船和10艘护卫舰,这些舰船上都安装了新型的声纳。美国也开始在近海组织护航运输船队,白天由军舰护航,夜间则驶入有军舰保护的锚地停泊,以减少运输船在夜间航行时的损失。
1942年前3个月,德军没有损失1艘潜艇,却取得了击沉运输船242艘,共计134万吨的巨大战果!因此这几个月也就被德军称为“第二个黄金期”和“美国狩猎季节”。
德军由于大量新潜艇的下水服役,能够投入实战的潜艇数已经增至111艘。德军潜艇又掀起了一个高潮,令同盟国再次体会到了切肤之痛。
4月初,德军第一艘绰号“奶牛”的补给潜艇U—459号服役,并于4月22日第一次为作战潜艇实施了海上补给。这种补给潜艇排水量达1600吨,可携带400吨燃料和30条鱼雷补充战斗潜艇,在获得“奶牛潜艇”的海上补给后,中型潜艇的作战时间可延长四周,大型潜艇则更可延长八周,从而使在西非海岸活动的中型潜艇作战半径扩大到加勒比海,大型潜艇作战半径更为广阔,因此大大提高潜艇使用率,弥补了潜艇数量不足。
4月8日,德军向美国派出了第五批12艘潜艇。
4月14日,美军驱逐舰“罗帕”号击沉了U—85号潜艇。
鉴于德国潜艇的巨大威胁,英国空军开始将潜艇生产工厂列为战略轰炸的重要目标。4月17日英军出动12架“兰开斯特”重轰炸机长途奔袭奥格斯堡的潜艇柴油发动机工厂,英军以损失7架飞机,阵亡49名空勤人员的代价,给工厂造成了严重破坏。
从4月中旬起,英国扩大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出发的护航运输船队规模,并减少船队次数,从每五天一次改为七天一次,这样就挤出了两个护航大队用于加强美国海岸的护航。
4月26日,德军向美国和加拿大派出了第六批13艘潜艇,这也是德军在1942年上半年向北美海域派出的最后一批潜艇。
4月底,美国在英国的一再催促下,在哈特拉斯角以北海域开始实行护航运输船队制度,这样德军潜艇的狂潮终于被遏止,潜艇被强大的护航军舰逐出了攻击比较容易得手的近海海域,再也难以从容获取战机。尽管如此,德军潜艇在4月也取得了击沉74艘,计43.1万吨的战绩。
5月美国开始在整个东海岸都建立起了护航船队体系,美国海军总司令金海军上将根据英国海军的经验认为护航船队体系是解决潜艇威胁的唯一办法,因此全力进行护航船队体系的组织,从最早的局部护航,即将运输船从一个锚地护送到下一个锚地,逐渐扩大为整个近海护航体系,并开始组织岸基航空兵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还从大西洋舰队向东部海疆区调拨了一批军舰,编成六个护航队,每队包括2艘驱逐舰、2艘武装拖网渔船和3艘其他船只,以加强东部海岸的护航力量。至5月15日,德军潜艇被逐出美国东海岸各主要航线,整个上旬,德军潜艇只击沉了10艘运输船。
5月23日,鉴于美国东海岸护航船队体系的建立和强大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掩护,邓尼兹下令潜艇撤出美国沿海,南下至还没有建立起护航船队体系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活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整个5月,德军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共击沉了41艘运输船,约22万吨。加上其他海域的战绩,德军总共击沉125艘运输船,计60.7万吨。
6月起,北美沿海哈利法克斯至基韦斯特航线逐渐开始安全。整个6月,德军潜艇还是取得了击沉144艘,计70万吨的空前战绩。
6月24日,邓尼兹致信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要求根据战争的发展重新确定潜艇所承担的任务,特别是提出在同盟国装备了新型雷达后对潜艇威胁越来越大的不利情况下,强烈要求建造具有高航速的瓦尔特级潜艇,并将建造这种潜艇的重要性提高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高度。。瓦尔特级潜艇因由潜艇工程师瓦尔特所发明的高效发动机而得名,这种发动机通过氧化氢与海水反应产生动力,这样就能彻底改变柴油发动机必须定时上浮出水,以给蓄电池充电的传统方式,能够长时期在水下进行高速航行。可惜当时还仅仅是在研制期间,定型批量生产还需要不少时间。
7月开始,美军护航体系已延伸到加勒比海,并开辟了四条新的护航航线:哈利法克斯至荷属西印度群岛、巴拿马运河至关塔那摩、特里尼达至基韦斯特及特里尼达以东航线。8月底,美国对近海护航体系进行了调整,开始实施分段护航体系。所有在美国大西洋沿岸航行的船只均被纳入这一体系,以纽约、关塔那摩和基韦斯特为三个重要的起始点,其中关塔那摩和基韦斯特为起点,纽约是终点,船只到达纽约后再编组成横渡大西洋的船队,开往英国。为了减轻起始港口负担过重的情况,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一些直达纽约的船队无需进入中间港口,就在关塔那摩或基韦斯特由护航军舰进行交接,变更船队代号就可前往纽约。这一体系在1943年得到了全面推广,并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正是由于该体系的实行,1942年最后三个月中,在美国东部海疆区、巴拿马海疆区和墨西哥湾海疆区没有损失一艘船只,只有加勒比海海疆区损失了30艘船只。近海护航体系和分段护航体系的实施,使1942年7月至1942年12月同盟国在美国海岸的损失减少到39艘,占全部护航船队编成中的9064艘次船只的0.5%,大大低于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运输船队1.4%损失率,充分证明了有效的护航体系在近海航行中对于保证船只安全所起的重要作用。
(9)1942年7月至1942年12月
尽管英军在护航军舰和反潜飞机上装备了新型ASV雷达,但要发现并精确定位夜间水面状态的潜艇,还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这种雷达具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雷达在距离目标1.2千米时会自动关机,因为在这样近的距离上雷达波束反射回来,其强烈的脉冲波束将会把灵敏的接受机烧毁,所以雷达实际上在近距离根本无法使用,当然也就无法确定潜艇的准确位置。英军海岸防空司令部行政军官汉弗莱"利少校,他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多次驾驶飞机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向海岸防空司令鲍希尔上将建议在反潜飞机上安装探照灯。
在鲍希尔上将的大力支持下,利少校选择地面防空部队所使用的标准制式直径90厘米的大型探照灯,但这种探照灯体积大,耗电大,使用时还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利少校进行了大量工作,在飞机上加装90千瓦的发电机以提供电力,设计了液压系统来进行操纵,在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下散热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这种新型机载探照灯被命名为利式探照灯,或称利光探照灯,首先安装在惠灵顿式轰炸机上。
1941年5月,利少校亲自操纵探照灯,与机载雷达配合进行搜索潜艇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接着利少校又进行了改进,以蓄电池取代了笨重的发电机,使整个系统重量减少到300千克,完全可以在实战中灵活使用。1942年5月英国空军第172中队在首批5架飞机上装备利式探照灯,飞行员也随之开始进行雷达与探照灯配合使用的训练。
1942年6月4日凌晨,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英军飞机在比斯开湾西南海域发现了意大利海军的“卢吉托拉利”号潜艇,意大利潜艇根本没有想到英军飞机会装备探照灯,还以为是德军飞机,竟然发射识别照明弹表示身份,英机立即确定了潜艇位置,用深弹和机关炮进行了攻击,将其击成重伤。
7月4日,德军U—502号潜艇返航途中成为第一艘被利式探照灯发现并被击沉的德军潜艇。7月12日,德军U—159号被利式探照灯发现,遭到重创。被利式探照灯和雷达发现,并遭到攻击的还有U—165号、U—578、U—705和U—751号。6月和7月,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英军反潜飞机在比斯开湾共发现德军潜艇11次,攻击6次,击沉1艘潜艇。给德军潜艇部队以巨大的心理打击,以往德军潜艇在夜间以水面状态自由通过比斯开湾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邓尼兹认为夜间装备探照灯和雷达的飞机对潜艇威胁已经大于白天的危险,因此下令潜艇必须在白昼上浮充电。利式探照灯终于结束了英军在黑暗中的苦斗,迫使德军潜艇在白天上浮,为反潜飞机创造了战机。8月英军发现德军潜艇34次,9月发现37次,共击沉3艘潜艇。而在8月以前,一次都没有发现。
雷达装备在飞机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给潜艇造成严重威胁,直至利式探照灯研制成功,并与雷达协同使用后,才给德军潜艇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鉴于英军雷达的巨大威胁,邓尼兹召集了很多科学家研制雷达接受装置,终于研制成功被称为ECM的反探测装置,能够接受到英军机载雷达在48千米之外发射的雷达波,比雷达发现潜艇的有效距离远两倍。由于德国军事工业已经处于高饱和状态,实在无力承担此项装置的生产,该装置便由法国的梅托克斯公司和格朗丹公司生产的,又被称为梅托克斯装置。而潜艇部队官兵因为其接受天线是十字架形,便形象地将之叫作“比斯开湾十字架”。自从部分德军潜艇从8月起开始装备该装置后,就为没有该装置的潜艇护航,直至10月德军潜艇在比斯开湾航行时便再没损失1艘。因为德军潜艇只要一接受到英军飞机的雷达信号后,反探测装置就会发出嗡嗡的报警声,潜艇就能立即下潜,完全可以在英军飞机到来前下潜到安全深度,躲避攻击。至年底,所有潜艇均装备了该装置,使德军潜艇再次获得了夜间通过比斯开湾的自由。
英国自1942年初起,根据德国潜艇的主攻方向转到美国沿海的变化,开始调整船队航线,主要沿北海峡到纽芬兰的大圆圈航线航行,因为大圆圈航线距离较短,可以节约航行时间,也就减少了遭遇潜艇攻击的危险。
7月19日,邓尼兹见美国海岸逐渐建立起护航体系,再要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的目标难以实现,便果断改变战术,将潜艇作战的重点再次转移回北大西洋,并制定了大西洋作战计划。首先从德国和法国基地出发的潜艇,前往大西洋东部海域,在盟军驻爱尔兰和冰岛岸基反潜飞机作战半径以外海域,沿着护航运输船队可能的航线游弋,如果发现西行的船队,就一路跟踪追击直至百慕大以东北海域,然后接受补给潜艇的补给,再在纽芬兰沿海形成新的巡逻线,截击东行的船队,当燃料和鱼雷消耗完以后,返回法国补充和休整。邓尼兹不同意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只有满载物资的东行船队才是值得攻击的观点,认为西行的空载船队也同样应予攻击。其次邓尼兹发现英国船队沿大圆圈航线航行后,就把开往美国和从挪威返回法国正好途经该海域的潜艇集中起来,沿大圆圈航线搜索同盟国船队。
7月上旬,邓尼兹前往东普鲁士的洛明丁堡空军司令部,晋见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由于1941年1月邓尼兹为了得到空中侦察,曾通过最高参谋部获得了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引起了戈林的不满。此次邓尼兹为了能使潜艇部队得到必要的空中掩护,得到了24架战斗机。
整个7月,德军潜艇战绩是击沉96艘,47.6万吨。
8月开始,德军每月新建成服役的潜艇数量达30艘,这就使得邓尼兹能拥有足够的潜艇投入大西洋,而且还能派出数量可观的潜艇前往同盟国反潜力量比较薄弱的海域,如特里尼达以东的加勒比海、弗里敦海域、开普敦海域甚至印度洋的东非海域。
8月5日,U—593号潜艇在北大西洋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94护航船队,由36艘运输船组成,加拿大海军的1艘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负责护航。德军先后调集了16艘潜艇实施围攻,盟军护航军舰拼死掩护;8月8日,又有英国和波兰各1艘驱逐舰赶来支援;8月9日护航船队还得到了从北爱尔兰起飞的B—24“解放者”空中掩护。尽管盟军护航兵力多次将德军潜艇逐走,并击沉U—210和U—379两艘潜艇,击伤2艘潜艇。但船队仍有11艘运输船被击沉,共计4.9万吨。
8月13日,西大西洋上同盟国两支相向而行的船队WAT—13和TAW—12护航船队均遭到德军潜艇攻击,共被击沉5艘运输船,共计2万吨。8月14日,U—653号潜艇在中大西洋发现了从非洲塞拉里昂开往英国的SL—118护航运输船队,随即召唤其他6艘潜艇赶来,组织集群攻击。在英军岸基航空兵全力掩护下,德军潜艇多次遭到驱赶。但德军潜艇还是取得了击沉5艘运输船,共计2.6万吨的战果。
8月中旬,邓尼兹根据吨位战的作战原则,决定向同盟国护航力量薄弱的南非开普敦海域派出潜艇,他精心挑选了4名具有丰富经验艇长指挥的潜艇,加上1艘补给潜艇组成代号为“北极熊”的艇群,从法国洛里昂出发。为了使此次破交作战出其不意,邓尼兹特别指示在到达赤道以南550千米之前,不得攻击任何船只。
8月德军潜艇主要在同盟国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的海域活动,创下了辉煌战绩,共击沉108艘运输船,计54.4万吨。9月,德军潜艇数量继续增加,用于大西洋上的潜艇首次达到了创记录的100艘!
9月12日,“北极熊”艇群的U—156号在南大西洋阿森松岛东北海域发现了英国的运输船“莱肯尼亚”号。U—156号对该船实施了鱼雷攻击,将其击沉。当U—156号救起第一批幸存者后得知船上载有意军战俘,立即向邓尼兹报告并请示行止。邓尼兹复电继续进行援救。U—156号一边进行救援,一边发出明码电文,注明了出事地点的具体位置,以便附近船只救助。
邓尼兹命令除U—156号外,“北极熊”艇群其余潜艇按计划继续南下,而命令正在弗里敦以北海域活动的U—506和U—507号及意大利“卡佩利亚”号潜艇前往救助。同盟国方面,英国也火速从加纳塔科腊迪派出了辅助巡洋舰和运输船各1艘前去救援,驻扎在阿森松岛的美军第一混合航空中队奉命出动为英军救援船只提供空中掩护,但美军并不了解德国正在进行救援。
9月15日,德军U—506号和U—507号潜艇陆续到达现场,从U—156号上接受了部分幸存者,然后向北航行。而U—156号上还有100多幸存者,并在艇后拖带满载幸存者的救生艇缓缓北行。
9月16日,美军第343轰炸机中队的1架B—24“解放者”轰炸机发现了U—156号潜艇,随即向附近的第一混合航空中队通报。随后第一混合中队出动2架B—24“解放者”轰炸机,对U—156号潜艇进行了攻击,尽管当时U—156号悬挂着明显的红十字标志,还是遭到了攻击,并被击伤。U—156被击伤后,便将艇上的幸存者全部转移到救生艇上,迅速返航。
9月17日,邓尼兹根据U—156号的遭遇,向所有德军潜艇下令:禁止救援被击沉船只的幸存者。这一命令以后导致了同盟国许多被击沉船只上的船员葬身大海。这就是所谓的“莱肯尼亚”命令。
9月17日下午,维希法国的1艘巡洋舰、1艘护卫舰和1艘扫雷舰到达预定会合海域,从U—506和U—507号及救生艇上接受了1041名“莱肯尼亚”号的幸存者。次日这些法舰又从意大利潜艇“卡佩利亚”号上接受了42名幸存者。“莱肯尼亚”号共有1083人获救,其中英国和波兰人800余人,1800名意大利战俘仅200余人获救。 “莱肯尼亚”号及其乘客的遭遇,史称“莱肯尼亚”号事件。
9月中旬起,德军每天同时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达到了20艘以上,对多支护航船队进行了攻击,但由于大西洋上突发猛烈的风暴,双方的船只都全力与大自然搏击,甚至有时双方接近到彼此目视都可以发现的距离内,都只顾与风浪搏斗,无暇他顾,根本无法进行战斗。恶劣的天气对于护航船队而言,比起潜艇的威胁自然是两害相比取其轻。
同盟国在9月的船只损失还是达到了98艘,48.5万吨。
1942年下半年,同盟国将大西洋上的航线分为四段:西段即纽约至西经49度;中段即西经49度至西经22度;冰岛段即冰岛附近海域;东段即西经22度至北海峡。
10月中旬,德军每天能够同时在大西洋作战海域展开的潜艇数量达到创记录的40艘!这样邓尼兹就可以在盟军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域即所谓的“黑窟”海域东西两侧同时建立起一至两道潜艇巡逻线,如果在两道巡逻线中间发现护航船队的话,就可以同时投入两个潜艇艇群,一次集中起15甚至20艘潜艇实施集群攻击,这就给同盟国的海上运输造船了极大的威胁。
10月11日,德军U—258号潜艇发现了由48艘运输船组成的SC—104护航船队,可惜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由于受到干扰而只有U—221号接到,因此也只有U—221号于12日晚对船队实施了攻击,一举击沉了3艘运输船。13日在U—221的引导下,陆续有5艘潜艇赶来,但在护航军舰的严密保护下无法接近船队。天黑后U—221乘护航军舰在船队后方驱赶其他潜艇的机会,再次攻击了船队,又击沉2艘运输船。午夜后,其他3艘潜艇也突破护航军舰的警戒,对船队进行了攻击,先后击沉了3艘运输船。
14日以后,刚结束对ONS—136护航船队攻击的多艘潜艇也闻讯赶来,但在护航军舰和“卡塔林那”、“解放者”等反潜飞机的协同反击下,被击沉1艘,击伤3艘,却一无所获。
几乎就在SC—104船队遭到德军潜艇攻击的同时,ONS—136船队也遭到了攻击。由于船队遭遇了大风,德军潜艇难以实施接近船队,只攻击了一些掉队的船只,英军第120中队的“解放者”反潜机于12日击沉了U—597号潜艇。
10月间,多支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都遭到了潜艇的疯狂攻击,共有94艘船只被击沉,损失吨位达61.9万吨。
11月同盟国发起了北非登陆战役,盟军从大西洋护航船队中抽调了大批护航军舰,直接导致了船队护航力量的削弱。但邓尼兹接到盟军在北非登陆的消息后,迅速命令大西洋上所有燃料充足的潜艇都全速前往摩洛哥海域。先后有9艘潜艇奉命赶到,还有16艘潜艇集结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但此时为时已晚,盟军登陆已经基本成功,这些潜艇只能执行破坏盟军运送后续部队和物资的任务。总共击沉了包括1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1艘舰船,击伤5艘,德军有1艘潜艇被击沉,7艘被击伤。
尽管11月大西洋上盟军护航力量和德军潜艇力量都被北非战局所分散,但11月德军潜艇仍取得了击沉运输船119艘,总计72.9万吨的开战以来最高记录。
11月英国还研制成功了机载反潜火箭,这种火箭弹重30千克,采用半穿甲弹头,攻击时入水角度为13度,能将潜艇水线下方的艇体炸开一个致命缺口,给潜艇造成巨大创伤。于1943年春起,陆续装备部队,成为德军潜艇官兵谈虎色变的武器,为此邓尼兹特意下令必须用严格的纪律克服对反潜火箭弹的恐惧。
12月同盟国鉴于11月蒙受的巨大损失,加之北非战局也基本结束,从而能腾出力量来加强大西洋的护航。而德军也从德国和法国派出了由结束休整潜艇所组成的新艇群。
12月26日,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S—154护航运输船队被德军U—664号潜艇发现,该船队编有45艘运输船,由1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和1艘装备高频测向仪的救生船担任护航。U—664号所在的艇群共有10艘潜艇,接到发现船队的报告后立即赶来,而西面的另一艇群9艘潜艇也全速赶来。
从26日晚起,激烈的护航战就爆发了,德军以损失1艘潜艇的代价,击沉了4艘运输船。
27日夜间,U—225号攻击了船队后,德军潜艇与船队失去了接触。直到18日上午,U—260号才再次发现船队,迅速引导12艘潜艇赶来攻击。28日晚,德军潜艇蜂拥而至,实施了连续攻击,接连击沉了8艘运输船。
29日,2艘英军驱逐舰赶来增援,有效驱赶了德军潜艇。只有U—435号实施了水下鱼雷攻击,击沉了1艘运输船。30日,U—435号又击沉了1艘运输船后,德军潜艇才停止了对ONS—154船队的攻击,一些耗尽了鱼雷和燃料的潜艇则与U—117补给潜艇会合,接受海上补给。在ONS—154船队护航战中,同盟国共有14艘船只被击沉,损失吨位7.5万吨,德军潜艇无一损失。
整个1942年,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1160艘,总计626.6万吨,是整个战争期间年度最高战果!占德军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击沉运输船总数1664艘的69.7%,击沉吨位总数779万吨的80.4%!而同盟国全年新建船只总共不过700万吨,只相当于损失总吨位的89.8%!由于运输船的严重损失,英国全年物资进口量下降到3400万吨,比1939年的进口量下降了几乎三分之一。英国供运输船使用的燃料储备极其匮乏,全国库存仅30万吨,还不够三个月的正常消耗。
德军潜艇全年损失87艘,但凭借大量新服役潜艇,潜艇总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393艘,其中212艘完成了战斗训练,能够随时出海作战。因此1942年的大西洋之战,德国毫无疑问是胜利者,但还远远没有到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10)1943年1月至1943年3月
1月3日,德军U—514号潜艇发现了从特立尼达开往直布罗陀的TM—1护航船队的 9艘油船,满载着北非盟军装甲部队所急需的燃料,由1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护航。U—514号一面报告,一面就投入了攻击,击伤1艘油船,该船后被U—105号潜艇击沉。正在亚速尔群岛以南海域活动的“海豚”艇群6艘潜艇和另外6艘潜艇前去攻击。从1月8日起,德军潜艇进行了连续三个夜晚的攻击,先后击沉6艘油船,加上被U—105击沉的那艘,总共击沉7艘,共计5.6万吨,而德军潜艇仅有1艘被击伤。
1月11日,英军从直布罗陀出动飞机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并派出1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加强护航力量,这才将余下的2艘油船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正是德军潜艇的出色表现,极大支援了正在北非苦战的德军沙漠军团,为此德军第5装甲军军长德尔尼姆中将特意致信邓尼兹,热忱表达了对潜艇部队的由衷感谢。
1月14日,英国成立了由丘吉尔亲自兼任主席的“反潜战部际委员会”,作为反潜战的最高决策机关。同盟国还成立了美、英、加海空军特别联合指挥部,专门指挥反潜海空作战。全力增加远程岸基飞机和舰载反潜飞机的生产,将航空兵视为反潜的战略力量来发展。对德军潜艇基地和生产工厂组织大规模轰炸;对德军潜艇进出大西洋必经的比斯开湾实施空中封锁;提高护航舰艇和油船的生产数量,以加强对运输船队的直接护航力量。其中只有第一条收效甚微,这是由于德军在潜艇基地建设中非常注重抗空袭,所有潜艇维修休整都在专门的洞库中进行,每个洞库的顶部都是厚达六七米异常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仅建造中每个洞库消耗的钢材就达6000吨!一般的炸弹即使命中洞库也很难将其摧毁,再加上德军在基地附近还部署有大量防空部队。
1月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39艘,计23.3万吨。而在1月30日,德国海军上层又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由于1941年12月31日,德国海军在攻击英国开往苏联的JW—51B船队时,“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都遭到重创,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因此受到了希特勒的严厉训斥,并于1月30日被解除了海军总司令之职。邓尼兹则由于在指挥潜艇部队破坏同盟国海上运输中的杰出表现,为希特勒所器重,提升为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军衔也随之晋升为海军元帅。邓尼兹就任海军总司令后,更是将潜艇部队的发展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他将海军司令部的日常行政事务交给参谋长格特海军少将处理,自己集中精力指挥潜艇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的打击。随着邓尼兹在海军中地位的上升,德军潜艇也就成为德国海军的军中骄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水面舰只的发展也就更加停滞不前。
由20艘潜艇组成的“雇佣兵”艇群解散后,部分给养消耗殆尽的潜艇开始返回基地补充休整,还有给养的部分潜艇则编入其他艇群,2月1日U—465号潜艇正在前往新艇群途中,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224护航船队,尽管当时海上风急浪高,但U—465号仍连续三天保持着与船队的接触,并伺机发动攻击,先后击沉2艘运输船。而闻讯赶来的4艘潜艇中只有U—632号击沉了1艘掉队的油船,其他潜艇均因风浪太大而无法取得战绩。U—632号救起了一名被击沉油船上的海军军官,从他的口供中得知不久就有一支大型船队将沿同一航线驶来,同时空中侦察也证实了这一情报。
邓尼兹根据这一情况,立即着手调兵遣将,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围歼战,先后调集了“箭”艇群的13艘潜艇和“双刃剑”艇群的7艘潜艇,德军潜艇张网以待的正是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118护航船队,共有63艘运输船,护航兵力为3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和1艘驱潜快艇。
2月4日,位于“箭”艇群巡逻线中央的U—187号潜艇发现了船队,但其发出的无线电报告被船队护航军舰的高频测向仪确定了位置,随即遭到2艘护航舰的协同攻击,被一举击沉。同一天,德军4艘企图接近船队的潜艇都被护航舰驱走,只有U—262号从船队警戒圈的空隙突入,击沉1艘运输船,U—413号则击沉了1艘掉队的运输船。2月5日傍晚起,德军潜艇再次逼近船队,但此时船队又得到了刚从冰岛赶来的2艘驱逐舰和1艘驱潜快艇的加强,将潜艇驱走。2月6日黄昏时分,德军潜艇就发起了攻击,有2艘潜艇遭到重创,其余潜艇则都被护航舰驱走,没有取得战绩。午夜后,U—402号终于从船队警戒圈的缺口闯入船队航行队形,大开杀戒,一连击沉了6艘运输船。U—614号则击沉了1艘掉队船只,护航舰还以颜色,击沉了U—609号潜艇。
2月7日,由于护航军舰的全力保护,德军潜艇只击沉了1艘运输船,U—624号还被英军反潜飞机击沉。2月8日,盟军岸基航空兵加强了空中掩护,击伤了德军U—135号潜艇。考虑到空中掩护逐渐加强,再要取得战果必将付出更大代价,所以邓尼兹下令结束了对该船队的攻击。
此次护航战中德军潜艇击沉了13艘运输船,共约6万吨。在参加作战的20艘潜艇中,有15艘遭到深弹攻击,被击沉3艘,击伤3艘。
2月20日,活动在大西洋中部海域的“矿工”艇群发现了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166护航船队,该船队共有49艘运输船,由5艘护卫舰和2艘驱潜快艇护航。附近海域的德军“骑士”艇群10艘潜艇闻讯后,也向船队所在海域靠拢,准备参加攻击。
2月21日,护航舰在反潜水上飞机的支援下,击退了多艘企图接近船队的潜艇。只有U—92号接近并攻击了船队,击伤了2艘运输船,这两艘船后因伤势太重而由护航军舰击沉。
2月22日,8艘德军潜艇与船队发生接触,但大都被护航军舰驱走,只有2艘潜艇实施了攻击,击沉了4艘运输船,德军U—606号潜艇也在攻击中被击沉。
2月23日,护航船队的队形已经混乱,只有2艘护卫舰和1艘驱潜快艇在掩护船队本队,还有1艘护卫舰则在船队后面掩护着部分掉队的船只,这样使德军潜艇有了可乘之机,德军数艘潜艇实施了协同攻击,共击沉4艘运输船。黄昏前后,已有8艘潜艇赶来,准备在夜间大显身手。船队司令果断指挥船队改变航向,摆脱了德军潜艇的追踪,使船队本队在23日夜间没有遭到攻击,只有2艘掉队的船只被击沉。
2月24日,尽管德军潜艇又再次发现船队,但船队得到了从纽芬兰起飞的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掩护,还得到了2艘驱逐舰的加强,船队因此未遭损失。2月25日,德军3艘潜艇同时突破船队警戒圈,几乎同时发起攻击,但战果甚微,仅击沉了1艘运输船。随后潜艇遭到了护航舰的压制,遂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也就结束了对ON—166护航船队的攻击。此次保交破交战,德军潜艇在纵横达1100海里的广阔海域连续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攻击,共击沉14艘运输船,计8.5万吨,而仅有1艘潜艇被击沉。
2月间,德军共有三个艇群,总共42艘潜艇活跃在大西洋航线上,对多支护航船队实施了攻击,取得了击沉63艘运输船共计35.9万吨的战绩。进入3月,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又掀起了海狼狂潮。
3月6日,U—405号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121护航船队,邓尼兹接到报告之后,立即调集了26艘潜艇前往攻击。此时SC—121船队59艘运输船,在1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1艘驱潜快艇和1艘救生船掩护下正与大西洋上的狂风恶浪搏斗,很多船只在风暴中掉队。U—405号在发出发现船队的报告后不久就被护航军舰驱走,闻讯赶来的2艘潜艇继续与船队保持接触,并发动了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
3月7日,大西洋上不仅风力达到10级,还夹杂着雪雹,天气非常恶劣,德军6艘潜艇虽然都接近了船队,却因风大浪急无法实施攻击,只有在船队后面救助被击沉船只幸存者的1艘运输船被击沉。
3月8日,风暴逐渐平息,有4艘在风暴中掉队的船只因没有得到护航军舰掩护而被击沉。
3月9日,日落前后,有8艘潜艇接近了船队,但都被反潜飞机和护航军舰驱走。天黑后,3艘德军潜艇仍借助夜幕掩护突破了船队的警戒圈,先后击沉了4艘运输船。3月10日,盟军再次派来2艘护卫舰赶来增援。船队也逐渐驶近冰岛,德军潜艇才停止了对船队的攻击。德军在对SC—121船队的攻击中,共击沉了13艘运输船,计6.2万吨,其中5艘是因风暴掉队而失去护航军舰掩护情况下被击沉的,德军潜艇无一损失,可谓是一次完胜的破交作战。对SC—121船队的攻击还未结束,3月8日德军侦察机就在北大西洋上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228护航船队,该船队共编有60艘运输船,护航军舰为4艘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3月5日起美军由“博格”号护航航母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大队也与船队同行,作为增援力量。
邓尼兹获悉发现船队的情报后,立即调集了13艘潜艇组成代号“处女地”的艇群,前往攻击。此外还有5艘潜艇也从附近海域赶来参战。3月10日晚起,德军潜艇接连对船队实施了攻击,先后击沉4艘运输船。德军U—444号潜艇被护航舰击沉,U—757号则被击伤。3月11日上午,德军U—432号潜艇击沉了船队司令所在的运输船,但U—432号也随即被护航舰击沉。中午后德军潜艇数次企图接近并攻击船队均未得逞,德军的攻击遂告结束。
此次护航作战中,盟军继“大胆”号护航航母为船队护航后,再次开始使用护航航母为船队在岸基航空兵无法到达的海域提供空中掩护,“博格”号由于一直在船队中间航行,难以实施灵活的机动,未能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导致了船队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但是随着护航航母的大量使用,潜艇对船队的攻击就显得越来越困难。
德军潜艇所取得的很多战果都归功于德国海军代号为B机关的密码破译机构杰出工作。因为很多护航船队的行踪都是根据B机关密码破译的情报被发现的,如3月初的HX—228护航船队之战,德军B机关破译有关船队航线的密码,随即调集潜艇前往截击,德军侦察机发现船队,引导部分潜艇前来攻击。
再以3月13日开始的SC—122船队和HX—229船队护航战为例,德军B机关破译了SC—122船队改变航向的电报,邓尼兹立即在船队新航向前方组织力量,总共调集了“掠夺者”、“攻击者”和“逼迫者”三个艇群共计37艘潜艇组成三道巡逻线,以实施截击。
邓尼兹的精心计划被大西洋上的狂风恶浪所摧毁,德军潜艇因受风暴阻碍,还来不及到达预定巡逻线,SC—122船队就已安全通过了巡逻线所在海域,HX—229船队也已通过了两道巡逻线海域。
3月16日清晨,因发动机故障而返航的U—653号幸运地发现了HX—229船队,便立即向邓尼兹报告,邓尼兹马上命令附近海域的21艘潜艇火速赶来。当天下午“掠夺者”艇群的8艘潜艇发现并接近了船队,夜幕降临后对船队实施了集群攻击,先后击沉8艘运输船。同一晚,“攻击者”艇群又发现了SC—122船队,由于该船队护航力量雄厚,并大都装备高频测向仪,德军潜艇难以接近船队,只有两艘潜艇实施了攻击,击沉4艘运输船。
3月17日,邓尼兹获悉在大西洋上同时发现两支船队,便命令当时在大西洋上的三个艇群共计37艘潜艇悉数投入攻击。由于当天英军从冰岛起飞了3架“解放者”反潜机为SC—122船队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掩护,共发现了11艘潜艇,并对其中6艘实施攻击。在这11艘与船队保持接触的潜艇中,除U—338号潜艇外,其余潜艇都被护航舰和反潜飞机驱走,U—338号也受到护航舰的压制,无法实施水面攻击,只得在水下进行了鱼雷攻击,击沉了1艘运输船。
同一天,德军潜艇还对HX—229船队进行了攻击,同样由于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掩护,大多数德军潜艇都被驱走,只有3艘潜艇借助夜色掩护实施了攻击,先后击沉了3艘运输船。
3月18日,德军潜艇由于受到盟军航空兵的强力压制,失去了与HX—229船队的接触。因此都赶来集中围攻SC—122船队,但在反潜飞机和护航舰的协同反击下,参战的30余艘潜艇只有9艘能接近船队,最终只有U—221号和U—666号进行了攻击,取得击沉3艘运输船的战果。
3月19日,由于岸基航空兵的出色掩护,只有1艘掉队的运输船被击沉。3月20日,英军反潜飞机将所有与船队保持接触的潜艇全部驱走,并击沉了U—384号潜艇,邓尼兹见船队离冰岛越来越近,空中掩护的强度也逐渐加强,如果继续强行攻击,必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便下令停止攻击。
此次护航战,是二战期间德军最大规模潜艇破交战之一,尽管德军潜艇在后期遭到了反潜飞机和护航舰的有效压制,但是仍取得了巨大的战绩,总共击沉21艘运输船,计14万吨,仅损失1艘潜艇。
同盟国自战争爆发以来一直采取的护航船队体制在此次护航战中受到了挑战,几乎船队中每一艘运输船都遭到过潜艇的攻击,而且损失占船队的21%!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抗潜艇最有效的护航船队体制开始受到质疑,不少人认为护航船队已经无法对付德军的狼群攻击战术,主张放弃这一方法。
3月,德军共击沉108艘运输船,共计62.7万吨,几乎已经彻底切断了英国与美洲的海上联系。就在同盟国开始感到绝望的时候,转机也同时降临了!由于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首脑会议的各项措施逐渐得到落实并发挥作用,同时1943年3月,大西洋护航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同盟国决定集中统一使用反潜兵力,其中英国和加拿大负责北大西洋上的护航,美国负责中大西洋和美洲海岸的护航。
英国研制出新型的厘米波ASV—III雷达,这种雷达保密代号为“硫化氢”,不仅性能大为提高,甚至能够发现海面上的一个罐头!而且所发出的雷达波束是德军梅托克斯雷达接受装置无法接受的,这样德军潜艇就无法及时接受到英军飞机发出的雷达波束,也就无法及时下潜躲避打击。
同盟国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改进舰载声纳和高频测向仪,以准确测定潜艇位置;加紧生产对潜艇威胁极大的反潜“刺猬弹”、机载航空火箭弹、反潜自导鱼雷等新型武器;战略空军加强了对德军潜艇基地、修理船坞和生产厂家的轰炸,为炸辉坚固的潜艇洞库还特别研制了重达5吨的超级炸弹;加大密码破译的投入,以掌握潜艇的动向;合理组织岸基远程反潜飞机和舰载反潜飞机,扩大航空反潜力量,消除大西洋上的“黑窟”;改进护航船队的兵力配置,优化运输船队的运量调配,以节约兵力增加运量;在对德广播中实施心理战打击德军潜艇部队官兵的士气等等。在所有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反潜战斗群,又称反潜支援大队或反潜特混舰队,反潜舰队总司令是英国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勋爵,他足智多谋,坚毅果敢,是与邓尼兹同样出色的潜艇战专家,反潜战斗群由护航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军舰组成,这些军舰上均配备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和威力最强劲的武器装备,武器、雷达、声纳等部门的骨干均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手。不担负护航任务,其使命只有一条,那就是消灭德军潜艇!这种攻击性反潜手段彻底改变了过去同盟国防御性反潜手段,易守为攻。这些措施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之后,1943年3月德军潜艇的辉煌胜利,如同昙花一现,又如垂死之人的回光返照。同盟国3月间所经历的惨重损失,就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之后就是光明!因此1943年3月也就以大西洋反潜战的转折点而彪炳史册!
(11)1943年4月至1943年5月
3月下旬起,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德军潜艇因连日战斗燃料、补给消耗将尽,官兵也疲惫不堪,因此陆续返回基地进行补充和休整。4月最初的一周里,留在大西洋上的德军潜艇数量很少,其中“奶牛”补给潜艇仅1艘。又加上这段时间里,大西洋恶劣天气,为数极少的潜艇也难以对船队实施有效攻击。大西洋上风平浪静,与3月间殊死争斗简直是天壤之别!从4月起美军大大增加了远程岸基反潜飞机的数量,仅“解放者”反潜飞机的数量就从3月的20架增加到了40架。
4月中旬起,随着大批潜艇经过补充和休整后再度出海,北大西洋上又集结起空前数量的潜艇,邓尼兹满怀信心,准备再创3月那样的辉煌战绩。但在整个4月,德军潜艇只击沉了56艘运输船,吨位也下降至32.7万吨,只相当于3月的52%!而损失的潜艇却达到15艘之多。
4月15日,德军U—262号潜艇发现了从美国开往英国的HX—233护航船队,邓尼兹随即调集附近海域的7艘潜艇前往攻击。4月16日清晨,U—262号被护航军舰驱走,德军潜艇遂失去了与船队接触,直到当天夜间,U—175号潜艇才再次发现船队。4月17日,在U—175号的引导下,U—628号对船队进行了攻击,击伤了1艘运输船,该船因伤掉队后被U—226号击沉。护航军舰还以颜色,击沉了U—175号潜艇。当天又有4艘驱逐舰赶来加强船队的护航力量,就这样船队护航兵力增至5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和2艘驱潜快艇,这些军舰有效压制了德军潜艇,迫使德军潜艇放弃了攻击。
此次护航战,同盟国损失1艘运输船,但也击沉了1艘潜艇,单从数量上看,双方是打了个平手,不分胜负。但实际上德军潜艇加上艇上训练有素的官兵,其价值要远比运输船大得多,因此可以说德军潜艇已经开始走向末途。紧接着,SC—126护航船队根据情报机关卓有成效的密码破译工作,改变航向避开了德军21艘潜艇组成的“山雀”艇群,安全抵达目的地。
4月20日,德军远程侦察机发现了HX—234护航船队。“山雀”艇群闻讯后火速机动至船队航行前方海域。4月21日,U—306号潜艇发现HX—234船队,并乘着夜色掩护发动了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而U—438号潜艇在追击该船队的时候,又发现了ON—178护航船队,随即引导其他两艘潜艇进行了攻击,共击沉3艘运输船。
4月22日,盟军从格陵兰和冰岛起飞的“卡塔林那”、“解放者”反潜飞机为HX—234船队提供了有效的空中掩护,驱走了与船队保持接触的绝大多数潜艇,还击沉了2艘潜艇。4月23日,由于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掩护,除U—306号潜艇外,其余潜艇均被驱走,U—306也由于盟军反潜飞机的巨大威胁,只能隐蔽在水下实施鱼雷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入夜后,海面上突起风暴,还夹杂着雪雹,使得好不容易接近船队的11艘潜艇根本无法进行攻击,反而被英军飞机击沉了U—710号潜艇。4月24日,船队距离岸基航空兵基地越来越近,因此盟军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支援也逐渐增强,而且船队还得到了水面军舰的加强,护航力量更加雄厚,德军潜艇再要想取得战果几乎是不可能了,只好放弃了攻击。
HX—234船队和ON—178船队共损失了5艘运输船,但德军也付出了2艘潜艇被击沉的代价。
4月下旬,尽管德军潜艇已经遭到了很大损失,但仍在大西洋上集中了60艘潜艇。 4月28日,U—650号在格陵兰以东海域发现了ONS—5护航船队,该船队辖有42艘运输船,由2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和2艘武装拖网渔船担任护航。尽管U—650号在盟军“卡塔林那”反潜飞机的压制下多次被迫下潜,但仍顽强地与船队保持着接触,并向潜艇司令部报告了船队的相关情报。U—386号和U—378号闻讯赶来,当晚这3艘潜艇都对船队实施了攻击,均被护航军舰击退,其中U—378号还被击伤。4月29日,刚追赶上来的U—258号好不容易突破护航军舰的警戒,击沉1艘运输船。船队始终在冰岛岸基航空兵活动半径之内航行,以便得到航空兵的空中掩护,U—528号就在接近船队时被“卡塔林那”飞机击伤。
盟军意识到船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迅速从加拿大圣约翰斯派出第三护航大队的5艘驱逐舰前来增援。由于海上风暴很大,能见度又低,这5艘驱逐舰直到5月2日才与船队会合。就在这期间,船队的船只因为受风暴影响,队形已经分散了,掉队的十余艘运输船由1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保护编成两组尾随在船队的本队后,而且护航军舰因风浪太大无法进行海上加油,因此从5月4日一早开始,就先后有4艘护航军舰因燃料将尽而离开船队前往冰岛和纽芬兰加油。而此时,在船队周围和前方航线上,蠢蠢欲动的德军潜艇多达41艘!考虑到船队只剩下10艘护航军舰,实力大减,而德军潜艇正严阵以待,情况相当严峻,英国西部海防区迅即从圣约翰斯紧急出动第一护航大队的4艘驱逐舰和1艘驱潜快艇前去增援。
5月3日邓尼兹将 “椋鸟”艇群和 “啄木鸟”艇群合并成拥有30艘潜艇的“碛弱鸟”艇群(也称“莺”艇群),沿船队航行的垂直方向展开。同时“画眉鸟”艇群的21艘潜艇分为四组,分别部署在船队航线的南北方向,处于机动位置,既可配合“碛弱鸟”艇群的攻击,又可攻击其他护航船队。
5月4日,加拿大空军的“卡塔林那”飞机击沉了准备攻击掉队船只的U—630号,击伤了U—430号。傍晚天气开始好转,风力也减弱了,船队护航军舰已经收拢了31艘运输船,掉队的船只中5艘由1艘护卫舰掩护正尾随在船队后面,另5艘运输船则在1艘武装渔船掩护下全速赶来。入夜后,“碛弱鸟”艇群从前后和两侧包围了船队,然后以两三艘潜艇为一组,有的攻击掉队的船只,有的则向船队本队连续发射鱼雷,在当晚的混战中,共有7艘运输船被击沉。
5月5日黎明,护航军舰的反击终于首次取得成效,“平克“号护卫舰连续进行七次“刺猬弹”齐射,击沉了U—192号。天亮后,德军潜艇还是紧紧跟随着船队,有15艘潜艇保持着与船队的接触,其中U—584号和U—266号还抓住机会实施了攻击,击沉4艘运输船。
天黑后,船队距离纽芬兰越来越近,德军潜艇担心天亮后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掩护将会大大增强,因此夜间攻击极其猛烈而疯狂,但这个晚上,对于潜艇而言却是灾难性的,护航军舰表现非常出色,“向日葵”号护卫舰凭借其装备的先进雷达接连发现4艘潜艇,并重创U—267号;“黄连花”号护卫舰也发现了2艘潜艇,在对潜攻击中使用深弹将U—638号击沉;“维德特”号驱逐舰使用“刺猬弹”击沉了U—125号;“奥瑞比”号驱逐舰则撞沉了U—531号,而运输船无一损失。
5月6日凌晨,第一护航大队终于赶到。不久该大队的“塘鹅”号驱潜快艇发现了U—438号潜艇,在另1艘护卫舰的配合下将其一举击沉。而“森纳”号驱逐舰也击伤了U—267号,只是艇长处置果断,及时下潜才免遭沉没。9时许,邓尼兹命令停止对船队的攻击。这场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潜艇破交战以德军潜艇的惨败而告终。
ONS—5船队在德军潜艇的疯狂攻击下,被击沉12艘运输船,计5.7万吨。而德军潜艇被击沉6艘,击伤4艘。可以说德军潜艇是损失惨重,其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同盟国在冰岛、纽芬兰、格陵兰等地均部署有大量的岸基航空兵。其中远程飞机作战半径达1100千米至1400千米,近程飞机作战半径也有550千米,而护航船队也始终在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内航行,从而能够及时得到有力的空中掩护,其中“解放者”反潜飞机数量进一步增加到70架。护航军舰利用装备的雷达、高频测向仪和声纳等设备能抢先发现潜艇,而军舰的火炮、深弹和新型的“刺猬弹”攻击力又强,一旦命中对于潜艇造成的损伤极大。而德军潜艇作战由潜艇司令部直接指挥,但潜艇只要使用无线电进行联络,就会暴露位置,随之就将遭到攻击,潜艇优势已荡然无存。盟军还开发了新型的装备,如磁力探测仪器、航空音响自导鱼雷和声纳浮标,其中的声纳浮标,使用时由飞机空投,由浮在水面上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水下的声纳组成,声纳由电缆与水面的无线电发射机相连,浮标落水后,无线电发射机自动将声纳接受到的信号发射出去,反潜飞机用专门的接受器接受,从而能有效侦听到潜艇的行踪,最巧妙的设计是浮标工作四小时,电能消耗完后海水也将浮标的可溶活塞腐蚀掉,随即海水大量涌入浮标使之沉入海中,以免被德军获得;航空音响自导鱼雷,被官兵们称为“闲逛的安妮”,根据潜艇发动机的噪音自动追踪目标,直至命中,由于是全新的武器系统,性能还不完善,尤其是当潜艇低速航行时由于发动机噪音小,音响自导鱼雷就无法发现目标。
5月8日,德军B机关破译了英军密码电报,获得了HX—237和SC—129船队航线的情报,邓尼兹据此命令活动在大西洋上的36艘潜艇组成“莱茵”艇群。5月9日,U—359号潜艇发现了HX—237船队,但U—359号刚向邓尼兹报告,就被护航军舰的高频测向仪确定位置,随即遭到攻击,被迫下潜。而U—454号也在伴随船队航行的第五护航大队“比特”号护航航母上起飞的“剑鱼”飞机攻击下,被迫下潜。就这样,HX—237船队顺利通过了“莱茵”艇群的巡逻线。直到5月10日,U—403号发现了掉队的武装拖网渔船,才再次与船队发生了接触,但“剑鱼”飞机很快临空,尽管U—403号用甲板上的高射炮奋力抗击将其击退,但却在闻讯赶来的护航军舰压制下,不得不下潜躲避。邓尼兹见“莱茵”艇群已无可能攻击该船队,只得命令正从东面赶来的“画眉鸟”艇群的8艘潜艇担负攻击使命。
德军B机关再次破译了英军密码,获悉了船队11日的预定到达位置,邓尼兹随即调整部署。5月11日,U—436号发现了HX—237船队,U—403号则击沉了掉队的1艘运输船。同一天,U—504号潜艇发现了SC—129船队。该船队的司令就是曾在1941年3月指挥击沉德军两艘王牌潜艇U—99和U—100的传奇英雄麦金泰尔,此时他的军衔已晋升为海军上校,现在他正指挥2艘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为船队护航,英国西部海防区察觉到该船队所面临的严重危险,命令与HX—237船队同行的第五护航大队火速向SC—129船队靠拢,但护航大队还未赶到,德军潜艇的攻击就已开始了。尽管发现船队的U—504号被护航军舰驱走,但闻讯而来的U—402号在天黑前就发动攻击,击沉2艘运输船。夜幕降临后,德军潜艇相继赶到,其中U—223号与护航军舰发生了激战。麦金泰尔的旗舰“赫斯佩鲁斯”号驱逐舰接连投下深弹,U—223号只得上浮,当潜艇浮出水面后,立即遭到“赫斯佩鲁斯”号的炮击,此时U—223号耐压壳体和主机全部受损,根本不可能下潜或高速航行,瓦奇特准备顽抗到底,下令发射鱼雷,但所发射的五条鱼雷全被英舰规避。此时英舰全速冲来,距离越来越近,火炮已经失去作用,麦金泰尔决定撞沉潜艇。当快要撞上去时,麦金泰尔担心猛烈的撞击会撞坏舰首的声纳,就下令减速,最终只是轻轻撞上了潜艇。U—223号急剧横倾。由于和U—223号周旋太久,船队已经驶出三十多海里,而附近还有不少潜艇正虎视耽耽,麦金泰尔便掉头追赶船队。U—223号这才侥幸逃脱被击沉的命运。
5月12日,HX—237船队护航军舰击沉了U—89号和被“解放者”反潜飞机重创的U—456号。而SC—129船队的“赫斯佩鲁斯”号驱逐舰发现了正在船队中间的U—186号,一口气投下十颗深弹,将其击沉。当天共有11艘潜艇与船队发生接触,但都被护航军舰驱走。
5月13日,U—221号和U—603号分别击沉了HX—237船队的2艘掉队运输船,护航军舰在加拿大空军的“桑德兰”反潜飞机引导下,击沉了U—753号,其他试图接近船队的潜艇也在飞机和水面军舰协同攻击下被逐一击退,邓尼兹见继续攻击也毫无希望,便下令停止了攻击。
同日,第五护航大队与SC—129船队会合,“比特”号护航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机为船队提供了有效的空中掩护。5月14日,“比特”号的舰载机和岸基航空兵协同攻击,击沉了U—266号潜艇。船队已进入了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得到的空中掩护越来越强,德军潜艇只得放弃了继续攻击的企图。
在对HX—237船队和SC—129船队的攻击中,同盟国共损失5艘运输船,计2.9万吨,而德军潜艇损失却相当惨重,共有5艘被击沉,1艘被重创。这次护航战,充分显示了水面舰艇和岸基航空兵、舰载机协同反潜的巨大威力,护航航母及其舰载机逐渐开始在护航战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护航航母的大量使用,大西洋中部岸基航空兵所无法达到的海域,也是所谓的“黑窟”逐渐被填补,护航船队几乎全程都可以获得航空兵的有力掩护,德军潜艇的活动越来越困难,5月中下旬,ONS—7、SC—130、ON—184、HX—239等数个护航船队都因为岸基航空兵、舰载航空兵和水面舰只协同努力,得到了可靠的保护,损失的运输船无论数量还是吨位都直线下降,其中为ON—184船队护航的“博格”号护航航母上的“复仇者”反潜机击沉了U—569号潜艇,开创了护航航母舰载机击沉潜艇的先例。5月23日,英军“射手”号护航航母搭载的“剑鱼”反潜飞机在为HX—239护航船队护航中,首次使用机载火箭弹。当护航军舰的高频测向仪发现德军潜艇后,2架挂载火箭弹的“剑鱼”紧急起飞,在360米距离上向正企图下潜的潜艇连续实施了四次火箭齐射。潜艇遭到重创,艇长只得下令上浮,指挥艇员用甲板上的高射炮负隅顽抗。另一架“野猫”战斗机赶来,用机关炮猛烈射击,艇长和多名艇员被击毙,其余艇员投降。
整个5月共有50艘运输船被击沉,损失吨位仅26.4万吨,而德军潜艇则损失惨重,被击沉潜艇达41艘,因此5月被德军潜艇部队称为“黑暗的五月”。因此5月24日邓尼兹在日记中写到:“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5月活动在大西洋上的德军潜艇共有118艘,作战中损失高达41艘,战损率达34%。在此之前,德军每损失1艘潜艇可以击沉运输船10万吨,而在5月每损失1艘潜艇只击沉0.64万吨。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邓尼兹只得承认失败,于5月23日下令潜艇部队全面撤出大西洋航线,南下至危险性较小的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待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再重返大西洋。这就意味着德军曾猖獗一时的“吨位战”和“狼群战术”开始走向覆灭。
(12)比斯开湾封锁战
比斯开湾,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和布列塔尼亚半岛之间,面积约22.3万平方千米,最深处4732米,含盐量35%,整个海湾东北浅,西南深。对于德国海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比斯开湾各港口为基地,德军潜艇可以比从德国本土基地出发经北海,绕过英国北部进入大西洋缩短航程450海里。这样一来,可以缩短约一周的出航时间,甚至连250吨级的小型潜艇也能进入大西洋作战,1100吨级的大型潜艇更是可以一直深入到大西洋纵深海域活动。也大大缩短了潜艇往返作战海域与基地之间的时间,使得潜艇在海上活动的时间大为增加。另一方面,德军使用比斯开湾各港口的修船厂对从海上返航的潜艇进行维护和修理,又可节约潜艇返回本土基地维护的时间,从而提高潜艇在航率,并能使德国本土的造船厂从繁琐的日常基本维护中摆脱出来,集中力量建造新潜艇。因此自1940年6月德国占领法国后,投入大西洋作战的德军潜艇有80%以上是从比斯开湾各港口出发的,加之比斯开湾沿岸是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和亲德的西班牙,安全系数较高,比斯开湾也就成为德军潜艇进出大西洋最重要的海上走廊。
基于同样理由,同盟国竭力试图封锁比斯开湾。由于比斯开湾海水较深,单单布设水雷难以形成有效封锁,所以同盟国投入了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实施空中、海面和水下全方位立体封锁。而德国海军也全力进行扫雷,还组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护送潜艇进出大西洋,并不断根据情况改变潜艇通行方法,来突破同盟国封锁。双方围绕着比斯开湾展开了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1941年5月以后,英国就在比斯开湾开始建立以水雷、潜艇和航空兵组成的反潜封锁区域。同盟国进行封锁的主要措施是航空兵封锁,投入的兵力是英国岸防航空兵,这支部队行政管理、装备和训练由空军领导,作战指挥则是由海军负责,在1941年7月后开始以第十九大队为主搜索并攻击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具体战术是在英军潜艇巡逻线西经6度以西设立两条巡逻线,由单机采取交叉搜索法进行连续巡逻,战果很不理想,至1941年12月总共才击沉潜艇1艘,击伤3艘,其中德军潜艇在12月间有71艘次进出比斯开湾,无一被发现。
1942年4月,第19大队的兵力有所增加,开始以锡利岛为起点,对比斯开湾实施全昼夜扇形搜索巡逻。7月又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以西海域设立补充巡逻区。自从采取扇形搜索巡逻战术,并装备新型雷达和利式探照灯后,发现德军潜艇的次数逐渐增多。1942年7月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为60艘次,被发现20艘次,击沉1艘;8月进出的77艘次中被发现39艘次,击沉1艘;9月进出90艘次中被发现40艘次,击沉1艘。但10月起,德军潜艇开始装备梅托克斯雷达接受装置,能先于飞机接受到雷达波束,然后迅速下潜,因此英军飞机的搜索与攻击效果又大大下降,在1942年10月至12月中,德军进出比斯开湾的潜艇达291艘次,被发现仅有49艘次,而且没有被击沉1艘。
1943年2月,英军岸防航空兵组织了代号为“吊舱”(又称平底船)的空中封锁战役,将巡逻区划分为内区和外区,内区是西经10度以东,宽度为125海里(约231千米)的海域,外区是西经15度以西,宽度为200海里(约370千米)的海域,整个巡逻区长240海里(约445千米),再细分为六个分区,每个分区由一个中队负责,采取蜘蛛网式搜索。2月4日至2月16日,第19大队投入159架各型飞机,加上美军陆军航空队第一、第二中队32架装备最先进SCR—517厘米波雷达的“解放者”飞机也参加作战,参战飞机总数达191架。战役总指挥为第十九大队司令杰弗里"布罗米特少将,盟军共出动飞机312架次,发现德军潜艇19次,占同时期德军潜艇进出比斯开湾40艘次的47.5%,攻击8次,但战果很小,只击沉1艘。1943年3月英军调整空中巡逻区,取消了外区巡逻,集中兵力于北纬44度30分至48度30分,西经7度至10度30分之间宽约150海里(约278千米)的海域。此时第十九大队又得到了装备新型ASV—III厘米波雷达的“惠灵顿”反潜飞机的第一七二中队,用于夜间巡逻,再度提高了搜索和攻击效果。至3月20日共击沉潜艇1艘,击伤3艘,损失飞机1架。
3月21日至28日,英军第19大队又发动了第二次空中封锁战役,代号为“包围I”,此时英军用装备新型雷达的第172中队和加拿大第407中队代替了美军两个中队,英军共出动182架次,发现德军潜艇27次,占同时期德军潜艇进出比斯开湾41艘次的65.8%,攻击15次,击沉1艘潜艇。
4月,英军将空中巡逻线向西北推移,并制定了统一的巡逻计划。同时又由于北大西洋上护航航母的大量使用,岸基航空兵的压力大为减轻,从而能抽调出原来掩护护航船队的第十五大队,配属给第十九大队,加强在比斯开湾的空中封锁力量。4月6日至13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开始了第三次战役,代号“包围II”。在此期间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共25艘次,发现11次,攻击4次,击沉1艘。由于英军装备新型雷达的飞机给夜间水面状态航行的潜艇构成了巨大威胁,又由于德军U—333、U—338和U—438号等潜艇在白天以甲板上的高射炮抗击英机,接连取得击落英机的战果,邓尼兹下令改变通过比斯开湾的战术,采取夜间潜航,白天水面状态航行,一旦发现英机,或以高射炮与之抗击或者下潜躲避攻击。
4月13日起,第19大队又紧接着发起了第四次空中封锁战役,代号“扰乱”,此时该大队拥有装备厘米波雷达的飞机已多达70架,实力大增。又随着德军潜艇战术的改变,使得英机白天发现潜艇的机会大大增加,5月份发现潜艇达98次,攻击64次,取得击沉潜艇8艘,击伤6艘的战绩。英机损失飞机6架。
为了抗击英军的空中打击,邓尼兹煞费苦心设计出火力强大的防空潜艇,这种潜艇配备2门37毫米和8门20毫米高射炮,准备作为诱饵消灭英军飞机。5月24日,第一艘防空潜艇U—441号与英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潜战,德军潜艇凭借空前猛烈的对空火力与飞机对战,可惜由于炮座的旋转部位因海水侵蚀无法正常使用,使高射炮射击的准确性大受影响。英机没有料到潜艇会有如此猛烈的火力,猝不及防有1架“桑德兰”飞机被击落,但潜艇也受到重创,艇壳被炸开缺口,无法下潜,最后只得返回基地。
根据“扰乱”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邓尼兹于6月初再次改变战术,命令以2至5艘潜艇组成艇群,白天以水面航行状态结伴通过比斯开湾,一旦遭遇英军飞机不得下潜,而是各艇联合组织起对空火力网进行抗击,夜间则以规定的航速潜航,白天再浮出水面恢复队形,直至驶出比斯开湾。这彻底改变过去潜艇尽量避免与飞机周旋的战术,而是直面飞机勇敢对抗,颇有几分鱼死网破的拼搏之气。此外还经常派出飞机为潜艇提供空中掩护。新战术开始实行后最初效果还不错,6月初接连有两个艇群安全通过比斯开湾。但6月12日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被波兰第307中队的4架战斗机发现,双方随即发生了激战,德军2艘潜艇遭重创,被迫返航,波军仅1架飞机被击伤。6月13日,又一个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被英军第228中队的“惠灵顿”飞机发现,经过激烈战斗,双方互有损伤,英军飞机被击伤,德军U—564号潜艇被击伤,只好在U—185号掩护下返航。次日,受伤的U—564号潜艇被英机击沉, U—185号救起沉没潜艇的艇员返回基地。邓尼兹敏锐地察觉出新战术的严重后果,潜艇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毕竟潜艇不是以击落飞机为目的,而是安全出入大西洋。因此6月17日第三次改变战术,潜艇在集群通过比斯开湾时,每天水面航行只能限制在发动机充电所需的最小时间4小时之内,其余20小时均必须潜航。
7月8日,防空潜艇U—441号修复后再次出海,继续执行饵兵之计,尽可能击落盟军反潜飞机。7月12日该艇被英军第248中队的3架“勇士”战斗机发现,英军这一机群原是负责攻击在海域上空为德军潜艇提供空中掩护的德军容克—88战斗轰炸机,并不担负反潜使命,因此没有装备反潜专用的深弹,只能用飞机上的机枪和机关炮扫射。而U—441号艇长哈特曼少校过于相信自己的火力,没有下令下潜而是命令炮手就位,准备与英机对抗。潜艇虽然拥有很强的对空火力,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难以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而飞机的扫射异常准确,一阵对射之后,潜艇甲板上的军官和炮手非死即伤,包括艇长在内共死10人,伤13人,唯一没有受伤的军医普法芬格尔少校迅速指挥艇员将伤员抢回舱内,然后下令下潜,这才挽救了潜艇。返回基地后,他因此被授予德军最高荣誉勋章——德意志十字勋章。邓尼兹也从中明白潜艇即使装备了强大火力,在同飞机的交火中也难以占得便宜,因此下令艇群在通过比斯开湾时,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才能与飞机交火,而U—441号虽然保留了强大的对空火力,随后仍恢复了原来的破交作战使命。
针对德军新的战术,盟军也随之于6月下旬起改变了战术,盟军的新战术简直就是德军潜艇“狼群战术”的翻版,具体方法是以7架飞机组成的机群每天三次在德军潜艇出入大西洋所必经航线上两个位于菲尼斯特雷角西北的搜索区,代号分别为“步枪队”和“海参”,进行疏开平行搜索,每架飞机巡逻区域长度不超过185千米,这正是潜艇四小时水面航行加二十小时潜航的最大距离。只要其中1架飞机发现潜艇,便在其上空盘旋并报告基地指挥部,指挥部则立即命令其他飞机或通知水面舰艇赶来支援,实施协同攻击消灭潜艇。
盟军新战术在最初的两周时间里并未取得什么效果,直到7月20日,才有英军第224中队的1架“解放者”反潜飞机发现并击伤1艘潜艇,此后盟军飞机取得的战果逐渐增加起来。7月30日,英军第53中队的1架“解放者”飞机发现了德军一个3艘潜艇组成的艇群正在比斯开湾内以水面状态航行,随即一面在目标上空盘旋监视,一面向指挥部报告,在指挥部的指挥调度下,先后有6架飞机赶到,对这3艘潜艇进行了攻击,击沉、击伤潜艇各1艘,另1艘潜艇紧急深潜,企图以此躲避攻击。但根据飞机的报告,英军水面舰艇很快赶来,先用声纳确定潜艇的位置,再用大定深的深弹将其击沉。
就这样盟军封锁效果显著提高,6月共发现潜艇57艘,攻击26艘,击沉2艘。7月发现潜艇80艘,击沉11艘,6艘被击伤而折返,而盟军仅损失飞机14架,其中8架是被潜艇击落,另6架是被德军战斗机击落的。进入8月后,德军潜艇的损失继续直线上升,仅8月1日和2日,就有4艘潜艇被击沉,邓尼兹无法承受这样的严重损失,只得于8月2日下令比斯开湾港口内的潜艇暂停出海,刚刚出海的6艘潜艇也被紧急召回,4艘返航的潜艇分散行动,只能在夜间浮出水面充电,并尽可能沿西班牙海岸航行,以借助海岸的掩护减少被雷达发现的机率,并在遭到盟军攻击后能得到西班牙的援助。这样盟军的空中封锁终于实现了将德军潜艇封闭在比斯开湾之内的预期目的。而盟军所实施的空潜战,尤其是1943年4月至8月初,持续九十七天的封锁共击沉潜艇26艘,击伤17艘,给予德军潜艇部队沉重打击,史称“比斯开湾潜艇大屠杀”。
8月2日起,英军第19大队在比斯开湾法国菲尼斯太尔角西北海域开始发起代号“扰乱”的反潜空中战役,以阻止德军潜艇使用西班牙海域。德国空军应海军的要求,派出了亨克尔—177远程战斗轰炸机,与盟军争夺该海域上空的制空权,因此双方就在比斯开湾上空展开了激烈而又频繁的空战,英军总共损失了17架反潜飞机和6架战斗机。
8月23日起,盟军又投入了水面舰艇,共1艘巡洋舰和11艘护卫舰,第二批则为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在第十九大队的空中掩护下,对比斯开湾西班牙海域进行主动的搜潜、反潜作战,德国空军于8月25日和28日先后出动道尼尔—217和容克—88战斗轰炸机,重创1艘驱逐舰,击伤1艘护卫舰,迫使盟军水面舰艇向西撤退,为德军潜艇赢得了活动空间。
在1941年至1945年5月,德国潜艇进出比斯开湾共计2425艘次,被击沉106艘,盟军损失飞机约350架。战争中,德军潜艇在比斯开湾内共损失潜艇76艘,占德军在战争中损失潜艇总数的9.8%,其中1940年和1941年各损失1艘,1942年损失7艘,1943年最多达39艘,1944年损失28艘。在所有损失的潜艇中被航空兵击沉的有54艘,占损失总数的71%;被水面舰艇击沉的有7艘,占总数的9.2%;触雷沉没的有6艘,占总数的7.9%;被潜艇击沉的只有1艘;因伤势太重而自沉的有3艘,还有3艘则是因碰撞等其他原因沉没的。
德军损失的76艘潜艇中,51艘是在1943年5月至8月和1944年6月至8月里损失的,尤其是1943年7月一个月就达13艘,也反映出盟军的封锁效果很不均衡。盟军除投入各种兵力对潜艇所进出的航道进行封锁外,还对比斯开湾内潜艇基地进行了大规模轰炸,1941年8月至年底,英军出动飞机851架次,投掷爆破弹1175吨,燃烧弹10吨,损失飞机11架,由于德军建有坚固的潜艇洞库,没有取得任何战果。1943年1月后,根据英美首脑会议指示,进一步扩大了对潜艇基地的轰炸规模,从1月至5月,共出动飞机3568架次,投掷爆破弹5429吨,燃烧弹3704吨,损失飞机88架,仍未有战果。这也是盟军所有反潜措施中损失大而效果最小的一项。
(13)1943年6月至12月
1943年5月31日,由于盟军空中力量的急剧增强和新式定位仪器的大量使用,潜艇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希望能在技术条件解决后再恢复在大西洋的破交战。但希特勒认为绝不允许放弃潜艇战,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动也要比在欧洲沿岸进行被动防御要好,而且潜艇战牵制了盟国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弃潜艇战,盟军用于护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转用于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邓尼兹决定不惜巨大牺牲,继续进行潜艇战。他下令潜艇主要在盟国防御比较薄弱的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海域活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重返北大西洋。这一决定给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总司令英格索尔上将指挥的反潜舰队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以四艘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舰队,沉重打击了德军潜艇。6月在北大西洋,没有一支船队遭到攻击。6月3日,“博格”号首开记录,在为GUS—7A船队护航时,一举击沉U—217号潜艇和U—118号补给潜艇。
6月9日,为了继续实施潜艇战,牵制盟军的护航力量,邓尼兹挑选了9艘战斗潜艇和2艘补给潜艇,组成艇群前往同盟国护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这些潜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与日军潜艇并肩作战,总共击沉了57艘运输船,合计33.7万吨,成为德军潜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后的又一亮点。
7月德军潜艇开始装备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这是德军潜艇的杀手锏,能自动追踪船只发动机的声音进行攻击。可惜由于产量较少,出击的潜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备4条。德军专门将其用于攻击盟军船队中的护航军舰,然后利用船队警戒圈因护航军舰被击沉击伤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鱼雷攻击运输船。而美军舰载机也开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首次投入实战就创造了骄人的战绩,一举击沉潜艇4艘。
7月是德军潜艇损失最惨重的月份,不仅在比斯开湾空潜战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美军航母舰载机竟连续击沉7艘潜艇。至8月,美军反潜舰队总共击沉潜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补给潜艇,非常有效打击了德军潜艇对中大西洋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并大大降低了德军潜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战果。在中大西洋上,美军的“卡德”号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大队共击沉4艘潜艇,其中2艘补给潜艇。
同时1943年的7月,美国不断增长的造船能力已经使同盟国新建造船只吨位超过了被击沉船只的吨位,邓尼兹吨位战的如意算盘已经化为泡影。
6月至8月,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军损失潜艇79艘,其中被飞机击沉的58艘,占73.4%。8月起德军潜艇陆续开始装备“哈格努克”雷达接受装置、音响自导鱼雷、气泡诱饵发生器和高炮,其中邓尼兹还加紧了新潜艇建造,采取艇体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潜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还对战争态势和潜艇战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继续实施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线的破交作战,以牵制盟军大量的兵力兵器,并及时了解盟军反潜装备和战术手段的变化。邓尼兹于8月底逐渐放宽了禁止进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后有两批各13艘潜艇,分别从德国、法国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从比斯开湾出发的潜艇除了充电外,一直都是沿着西班牙海岸潜航,以避免盟军的打击。9月16日,由16艘潜艇组成的“拉顿”艇群在北大西洋展开,准备投入破交作战。
9月18日,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驶近“拉顿”艇群所在海域,英国海军部对此已经有所察觉,因此命令这两个船队航线稍向西北改变,企图规避德军潜艇的截杀。
9月19日,邓尼兹下令潜艇再次进入大西洋。当天从冰岛起飞的盟军“解放者”反潜飞机为ONS—18船队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并击沉了U—341号潜艇。入夜后有2艘潜艇对该船队进行了攻击。同时加拿大海军派出了2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前来加强船队的护航。
9月20日,德军潜艇发现了ON—202船队,U—270号随即实施了攻击,用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了“拉根”号护卫舰,U—238乘机突破船队的警戒圈,一连击沉2艘运输船。U—338号潜艇正想投入攻击,却被担负空中掩护的“解放者”飞机发现,当即发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将其击沉。当晚,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会合,但由于反潜飞机因燃料耗尽而相继离开,给了德军潜艇以可乘之机,使用音响自导鱼雷接连击沉2艘护航军舰。
9月22日, “解放者”飞机发现并重创2艘德军潜艇,伴随ON—18船队的“麦卡尔平”号护航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机也不时起飞,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虽然没有取得击沉击伤潜艇的战绩,却一再迫使潜艇下潜,无法实施攻击。但德军潜艇仍如幽灵般的顽强追踪着船队,保持了与船队的接触,企图寻找战机实施攻击。
9月23日凌晨,终于有数艘潜艇突破了船队的警戒圈,先后击沉1艘护卫舰和4艘运输船。天亮后,盟军加强了空中掩护,岸基反潜飞机和护航航母舰载机密切协同,有效压制了德军潜艇,终于迫使所有潜艇长时间下潜,从而使船队得以彻底摆脱潜艇的追踪。
此次破交作战,是德军潜艇重返大西洋后的第一仗,盟军共损失6艘运输船(计3.6万吨)和3艘护航军舰,同盟国损失的运输船都是在夜间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被击沉的,而损失的护航军舰都是被德军新型武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的。德军潜艇则被击沉3艘,击伤3艘。
针对德军潜艇的音响自导鱼雷,盟军迅速采取措施,紧急装备了“福克瑟”噪音发生器,这种装置是用绳索拖在船只后面,能够发出很大的声音,吸引音响自导鱼雷,使军舰免受损失。
由于德军潜艇在上报9月战果中有些夸大,令邓尼兹信心倍增,特别是对音响自导鱼雷寄予了很大希望,进入10月后再次调集潜艇于北大西洋,准备依靠音响自导鱼雷重新夺回破交战的主动。
10月初盟军两支护航船队先后改变航线,避开了潜艇的巡逻线。第三个船队拥有强大的空中掩护,德军潜艇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了U—279号和U—389号潜艇。第四个船队是SC—143船队,该船队编有30艘运输船,由包括1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0艘军舰护航,船队附近还有4艘驱逐舰可随时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军远程侦察机发现该船队,邓尼兹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动的“罗斯巴赫”艇群前往截击。10月7日,U—448号潜艇发现船队,当晚就有8艘潜艇先后赶到,与船队保持接触,但遭到护航军舰有效压制,没能突破船队警戒圈。10月8日凌晨,U—378号潜艇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波兰驱逐舰“奥坎”号。天亮后,与船队同行的“拉帕纳”号护航航母起飞“剑鱼”反潜  飞机和从冰岛起飞的“解放者”反潜飞机协同作战,击沉了2艘潜艇,击伤1艘潜艇,并彻底粉碎了德军潜艇攻击船队的企图。下午德军派出了BV—222水上飞机以引导潜艇攻击,但仍毫无收获。黄昏时分,“桑德兰”岸基反潜飞机又击沉了U—610号潜艇。入夜后,盟军首次在夜间出动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解放者”反潜飞机为横渡大西洋的船队提供空中掩护,使船队在夜间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惜由于受续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军U—645号潜艇乘机利用拂晓前空中掩护短暂中断的时候发起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随后德军潜艇便停止了攻击。德军击沉驱逐舰、运输船各1艘,却付出了3艘潜艇被击沉,1艘被击伤的巨大代价。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国使用在亚速尔群岛的两个机场。10月19日首批岸基远程反潜飞机就转场到来,原先空中护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开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护。从此以后,同盟国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护遍及整个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护进一步巩固完善。
10月15日,德军“施利芬”艇群的U—844号潜艇发现了ON—206护航船队,该船队是从英国开往美国的,编有65艘运输船,由2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护航,并在必要时还能得到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的支援。10月16日,U—964号潜艇发现了ON—206船队附近的ONS—20护航船队,该船队编有52艘运输船,由5艘驱逐舰保护。
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对这两支船队实施集群攻击,邓尼兹命令附近的所有潜艇必须迅速、果断接近船队,邓尼兹特别指示必须以水面航行赶赴战场。结果在潜艇接近船队时,多艘潜艇与盟军反潜飞机发生了激战,3艘潜艇被击沉。只有U—426号潜艇于傍晚前后赶到了ONS—20船队所在海域,并实施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鉴于ONS—20船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原来为ON—206船队提供支援的B7护航大队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队,在这批护航军舰赶赴ONS—20船队途中,发现并击沉了德军U—631号潜艇。当晚在ONS—20船队附近的6艘德军潜艇均被护航军舰驱走,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10月17日,U—309号潜艇再次发现ONS—20船队,根据U—309号的报告,邓尼兹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潜艇继续对船队实施攻击,但在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下,先后有9艘潜艇遭到反潜飞机攻击,被击沉1艘,击伤2艘,盟军仅损失1架“桑德兰”飞机。不久护航军舰采取英国海军上校威卡发明的新战术,即两舰协同攻击,两舰排成纵列,二号舰用声纳确定潜艇准确位置和速度,然后引导一号舰到达潜艇垂直上方,实施深弹攻击。这种战术能避免单艘舰在对潜攻击时声纳探测的盲区,从而大大提高深弹攻击的准确率。新战术果然一举奏效,击沉了U—841号潜艇。德军这才停止了攻击。
此次破交战,德军攻击了两支护航船队,仅击沉了1艘运输船,却被击沉6艘潜艇。由于护航军舰反潜新战术的推广,德军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击伤的数量大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潜艇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后增至31艘),先后对横渡大西洋的盟军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队进行了攻击,但盟军空中掩护力量的日益增强,以及水面舰艇和飞机协同逐渐密切默契,德军潜艇不但未获巨大战果,仅击沉2艘运输船和2艘军舰,击落2架反潜飞机,反而损失惨重,先后有9艘潜艇被击沉,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德军潜艇的“狼群作战”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罗陀航线上的德军由8艘潜艇组成的“席尔”艇群,接到德军FW—200侦察机发现船队的情报,这是由两支护航船队合并而成的开往英国庞大船队,共编有60艘运输船,由7艘护航军舰掩护。“席尔”艇群迅速前往截击,31日U—262号潜艇击沉了1艘运输船,但U—306号潜艇被击沉,U—441号被击伤。从盟军空中掩护的密度和强度,邓尼兹准确判断出盟军已开始使用亚速尔群岛的机场,这样盟军船队将会得到强大的空中掩护,邓尼兹只得命令停止攻击。
10月间德军两艘补给潜艇U—422号和U—220号先后被美军护航航母“卡德”号和“希洛克岛”号击沉,这样德军只剩下U—488号一艘补给潜艇来为游弋在广阔海域的战斗潜艇提供海上补给。邓尼兹不愿再损失这艘宝贵的补给潜艇,特意将其从比较危险的海域调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邓尼兹鉴于集群作战损失太大,被迫于10月下旬,决定彻底放弃艇群作战,改为单艇作战。此时邓尼兹所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击沉同盟国运输船,而是潜艇的生存。
此时盟军强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潜飞机数量已达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军潜艇将要对抗二三十架飞机,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岛、爱尔兰、纽芬兰、百慕大群岛、格陵兰岛和亚速尔群岛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网,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空中掩护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航线,再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和水面舰艇所组成的攻击性反潜特混舰队,以及在比斯开湾的封锁,有效挫败了德军的“狼群战术”,同盟国的船队终于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军潜艇总共只击沉13艘运输船,计7.1万吨,而损失的潜艇则高达16艘。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潜战关键性的转折之年,从年初德军潜艇的辉煌胜利,到年底德军潜艇的日落西山。德军损失潜艇则高达237艘。而且德军被迫放弃了潜艇集群攻击战术。同盟国能够比较安全地将大量的人员、装备和物资横渡大西洋,运到英国。可以说,大西洋航线护航战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的。
(14)1944年
德军潜艇的作战越来越困难。1月中旬,邓尼兹在北起苏格兰以西费洛斯群岛,南至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端的布勒斯特广阔海域上部署了20余艘潜艇,以50千米间隔形成巡逻线。但由于盟军反潜飞机的巨大威胁,这些潜艇只能长时间潜航,发现船队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的侦察机了,可惜空军飞行员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踪监视的专项训练,几次发现了船队,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监视。
1月26日和27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多次发现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队,邓尼兹集中了20艘潜艇。
1月28日,盟军对德军潜艇的集结有所察觉,岸防航空兵第19大队在第89大队的配合下全力对两支船队航线附近海域实施大规模反潜作战,击沉了U—271号和U—571号2艘潜艇。鉴于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力量,邓尼兹被迫于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对船队攻击,将这些潜艇召回法国,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战斗。
1月底,盟军派出由2艘护航航母和5艘护卫舰编成的英军第二支援大队,前去支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国船队。1月31日,该大队就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击沉U—592号潜艇。
2月3日,德军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共集结了28艘潜艇。2月6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发现了合并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队,该船队由1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和1艘武装反潜拖网渔船护航。
2月8日,1艘护卫舰发现了U-762号,与其他两艘护卫舰协同攻击,将其击沉。2月9日,德军U—238号和U—734号潜艇在接近船队过程中被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2月10日,由英军岸防航空兵第15大队掩护的ON—223护航船队遭遇德军潜艇,德军U—283号和U—545号但都被英军飞机和水面舰艇击沉。
2月12日,德军7架亨克尔—177轰炸机和3艘潜艇攻击了OS—67和KMS—41船队。伴随船队航行的“追踪者”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全力迎战,击落德军2架飞机,并击退了德军潜艇。船队无一损失。
2月13日,邓尼兹为了避免潜艇的损失,下令转移到更远的西方海域活动。
2月14日至16日,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国多支船队,凭借岸基航空兵的强大掩护,船队安全通过了德军代号“刺猬”艇群组成的潜艇巡逻线。
2月17日,盟军出动第2、10支援大队和B7护航大队加强在北海航行的船队护航力量。当天黄昏,邓尼兹将附近海域活动的21艘潜艇组成代号为“鲨鱼”的艇群。但盟军通过无线电侦听和破译,察觉了德军潜艇的活动,随即通知船队改变航向,以规避德军潜艇新的巡逻线。但德军无线电侦听同样也发现了船队的规避行动,先后出动10架侦察机进行大面积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军战斗机击落,但终于有3架发现了船队。2月18日,德军潜艇全速赶来,重新调整巡逻线部署。当晚,船队闯入潜艇巡逻线,护航军舰与德军潜艇发生激战,有3艘潜艇向护航军舰发射了音响自导鱼雷,重创1艘护卫舰。而盟军护航军舰则击沉了3艘潜艇。
邓尼兹正在全力组织建造代号为“瓦尔特”的Z1型潜艇,这种潜艇排水量达1600吨,采用瓦尔特教授发明的新型发动机,并采取流线型艇体使水下航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14节,而且蓄电池能量比现有潜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长时间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水下超越船队,在船队航线前方实施攻击,并能依靠优异的水下安静性能摆脱护航军舰和飞机的打击。尽管这种新型潜艇的研制生产工作从1943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但由于盟军战略航空兵对研制单位和潜艇建造厂的猛烈轰炸,新潜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极大的阻碍,批量投产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实现,为了在这种新潜艇投产服役之前还能有效进行潜艇战,邓尼兹只好采取折衷方案,为潜艇装上通气管,所谓通气管实际是个进气管,通过这一管道使潜艇在下潜状态仍可补充新鲜空气,从而使潜艇即使是在潜航状态柴油主机仍能正常工作,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潜艇在潜航时只能由电动机提供动力的情况,由于使用电动机时蓄电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电池充电又必须由柴油机提供动力,潜艇就势必要浮出海面进行充电。使用通气管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上浮充电的时间,使之能最大限度潜在水下,躲避盟军飞机的打击。如此一来,潜艇的损失是下降了,但由于长时间在水下航行,潜艇也就难以发现船队,更谈不上击沉运输船。为解决这一难题,邓尼兹于2月26日晋见希特勒,要求增加侦察机,并加紧Z1型潜艇的生产。
邓尼兹还下令潜艇转移至距离海岸1300千米的纵深海域,采取分散攻击战术实施破交作战。2月下旬,邓尼兹将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重新进行调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潜艇组成代号为“普罗森”艇群,在爱尔兰以南部署3艘潜艇,在冰岛附近海域部署1艘潜艇,另以3艘潜艇负责预报大西洋的天气情况。
2月24日,SC—135船队的护航军舰击沉U—257号潜艇。2月25日,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盟军第一支援大队6艘驱逐舰,积极开展搜潜、反潜行动,与正在该海域的德军潜艇展开了战斗,先后击沉U—91和U—358号潜艇,而U—358号在被击沉前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1艘驱逐舰。3月1日,以“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为核心的美军反潜特混舰队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击沉两艘潜艇。
3月2日,德军U—744号潜艇在比斯开湾以西击沉了盟军1艘坦克登陆舰。但随后就被盟军水面舰艇击沉。3月初,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普罗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潜艇,并于3月9日先后攻击了两支船队,击沉驱逐舰和护卫舰各1艘。
3月10日,U—845号潜艇被船队的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数艘潜艇闻讯赶往攻击,U—741号遭到加拿大空军“桑德兰”反潜飞机连续30小时的攻击。U—741号的艇员自动放艇逃生。德军另两艘潜艇则密切配合,顽强抗击盟军飞机攻击,击落了1架盟军“惠灵顿”飞机。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护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U—311号击落了1架英军反潜飞机,但U—575号潜艇则遭到了英军“惠灵顿”反潜飞机和美军以“博格”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特混舰队的协同攻击,虽然U—575奋力抗击,击落了1架航母“复仇者”舰载机。3月14日,盟军第2支援大队的护卫舰在“文德克斯”护航航母舰载机协同下,击沉U—653号潜艇。
3月17日,盟军CU—17船队遭到德军潜艇的攻击,护航军舰击伤1艘潜艇,但船队中1艘油船被德军潜艇击沉。此后,邓尼兹意识到在大西洋上继续实施集群攻击,只能遭到更大损失,于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罗森”艇群,进行单艇游猎作战。1944年的最初三个月中,德军则付出了36艘潜艇被击沉的惨重损失。邓尼兹因此下令取消了对横渡大西洋船队的攻击。
4月,由于盟军为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创造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欺骗和佯动,德军统帅部为盟军这一系列战略欺骗和佯动所迷惑,命令潜艇部队全力投入反登陆,邓尼兹因此以40艘潜艇组成一个艇群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展开,企图阻止盟军的登陆。
4月德军潜艇未能全力投入于破交作战,仍有6艘潜艇被击沉,其中2艘是被美军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3大队击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德军潜艇只有区区5艘,其中的2艘也遭到击沉的命运。
5月16日至31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18大队对德军从挪威进入大西洋的潜艇发动了空中反潜战。英军投入了多种型号的反潜飞机,先后发现德军潜艇22艘次,攻击13次,击沉4艘潜艇,迫使2艘潜艇折返出发基地。U—476号在与英机的对抗中击落了1架“桑德兰”飞机,但潜艇也遭到重创。而U—990号潜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军飞机击沉。
在第18大队进行空中反潜战的期间,德军只有8艘潜艇进入大西洋。5月底,德军在美国海岸只部署了2艘潜艇,在非洲沿海也不过2艘,潜艇数量已经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为生存而奋斗,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战绩。邓尼兹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潜艇,而且都只是负责报告天气预报,在比斯开湾各港口集结了约70艘潜艇,准备用于抗击盟军即将在法国的登陆。
5月29日,美军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22反潜舰队第1大队与德军U—549号潜艇遭遇。U—549号抢先对“布洛克岛”号航母实施攻击,航母被3条鱼雷命中,很快倾覆沉没,还有1艘驱逐舰也被潜艇发射的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但随后U—549号潜艇就被另2艘驱逐舰击沉。
6月1日,邓尼兹下令不准没有装备通气管的潜艇进入大西洋活动,以减少越来越多的潜艇损失。盟军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战略欺骗和佯动,德军统帅部完全被盟军刻意布置的假象迷惑,不仅没有及时判明盟军登陆时间、地点,而且在盟军登陆已经获得初步成功之后仍认为诺曼底登陆不过是佯攻,加莱才是盟军登陆的主攻地点,因此德军最具战斗力的装甲部队主力始终按兵不动。而对诺曼底的反击,德军投入的地面部队数量既少,又受到盟军强大航空兵的压制,难以发挥作用。德国海军实力较小,用于反登陆的只有少数如驱逐舰、鱼雷艇等轻型舰艇,作为德国海军骄子的潜艇部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抗登陆的主角。登陆当天,邓尼兹就从布勒斯特派出17艘潜艇、从圣纳泽尔出航14艘、从拉帕利斯出动4艘、加上从洛里昂出发的1艘,总计36艘潜艇。盟军对此早有准备,6月初在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展开的反潜兵力有: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队、英军西部海防区所辖的3艘护航航母和第1、2、3、4、5、6、9支援大队、英军普利茅斯海防区所辖的第11、第12和第14支援大队等部,仅水面舰艇就有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37艘、护卫舰18艘。其中西部海防区所辖舰艇在英吉利海峡西侧和比斯开湾展开,普利茅斯海防区所辖的舰艇则负责封锁英吉利海峡的入口。
6月7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19大队在比斯开湾击沉了返航途中的2艘德军潜艇,并击伤从布勒斯特出发的4艘潜艇,迫使其返回基地。战斗中英军损失4架飞机。6月8日,英国空军第224中队王牌飞行员布洛克少校所驾驶的“解放者”反潜飞机一举击沉2艘德军潜艇,其战友也取得击伤1艘潜艇的战绩。6月9日,德军U—740号潜艇又成为盟军反潜飞机的猎物。
从圣纳泽尔、拉帕利斯、洛里昂三地出发的没有通气管的17艘潜艇和从布勒斯特出发的U—766号都无法进入英吉利海峡,只好滞留在比斯开湾,直到6月15日。9艘装备通气管的潜艇中,U—212号在强大的空中反潜压力下两次被迫折返,其余8艘潜艇和5艘从挪威出发的潜艇进入英吉利海峡,6月7日至9日这些潜艇,多次使用音响自导鱼雷对海峡中的盟军舰艇实施攻击,由于盟军舰艇都安装了拖曳式的“福克瑟”噪音发生器,德军先后发射的十余条音响自导鱼雷无一奏效。6月11日,3艘德军潜艇在海峡西部入口攻击了盟军驱逐舰大队,毫无收获。U—821号被盟军反潜飞机击沉。
6月14日,首批装备通气管的德军潜艇进入英吉利海峡。于次日开始攻击海峡中的盟军船只,当天就有驱逐舰、护卫舰和坦克登陆舰各1艘被击沉。6月15日,邓尼兹又将部署在挪威已装备通气管的潜艇调往英吉利海峡,途中有4艘被盟军岸基航空兵击沉。6月18日,德军U—621号潜艇攻击了美军2艘战列舰,但未获战果。U—767号和U—441号先后被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击沉。
6月下旬,进入海峡的德军潜艇总共击沉2艘运输船,重创3艘运输船,击伤驱逐舰、护卫舰和运输船各1艘,德军潜艇被击沉3艘。6月最后两周中,邓尼兹先后从大西洋和比斯开湾调集12艘潜艇投入英吉利海峡,只有3艘最终成功进入,其余不是被击沉,就是被迫折返。
7月,进入英吉利海峡的德军潜艇冒着被击沉的巨大风险攻击了海峡中航行的同盟国船队,击沉运输船2艘、登陆舰和武装拖网渔船各1艘,击伤运输船和油船各1艘,德军潜艇损失高达8艘。尽管德军潜艇在攻击船队时付出的代价非常巨大,往往损失1艘潜艇还不能击沉1艘运输船,但邓尼兹认为每击沉1艘运输船,船上所运载的武器、物资和人员随船沉没,是对盟军最沉重的打击。要是在陆地上消灭像1艘运输船上所运载的武器、物资和人员,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为了减少敌人最后的成功机会,在登陆之前就要给以打击,即使因此损失潜艇,也应在所不惜!根据邓尼兹这一指示,德军潜艇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孤注一掷的战斗!
7月6日,德军U—763号潜艇所遭受到的攻击就很典型地说明了当时德军潜艇面临的被动挨打,该艇被英军驱逐舰发现后,遭到长达30小时的追杀,其间英舰投掷的深弹达550颗!最后艇长考尔蒂斯上尉只得驾驶潜艇进入浅海海域,多次潜坐海底,才免遭沉没。当英舰离开后,这艘潜艇足足花了12小时才艰难驶出浅海,最后平安返回基地。
7月底至8月中旬,盟军第2、3支援大队在航空兵的积极协同下于英吉利海峡西部入口开始搜潜、反潜作战,重点攻击从布列塔尼基地出发的德军潜艇。盟军此次作战收获很大,先后击沉11艘潜艇。
8月8日,U—667号潜艇攻击了一支船队,共击沉登陆舰2艘、运输船和护卫舰各1艘,但不久该艇在返航中触雷沉没。8月中旬,又一批德军潜艇进入英吉利海峡,先后击沉4艘运输船、1艘护卫舰和1艘扫雷舰,击伤2艘运输船,德军潜艇被击沉4艘。盟军前锋直指布勒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等潜艇基地,邓尼兹只得下令在上述基地的潜艇转移至挪威。8月27日,邓尼兹见盟军登陆场已越来越巩固,潜艇部队的拼死战斗已无力回天,便下令尚在英吉利海峡活动的5艘潜艇撤回挪威。在抗击诺曼底登陆战斗中,德军潜艇在力量对比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英勇地投入攻击,总计击沉12艘运输船、4艘登陆舰和5艘护航军舰,击伤5艘运输船、1艘登陆舰和1艘护卫舰。
8月下旬,德军从挪威和德国本土基地出动十余艘潜艇,从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北海域对英国沿岸附近海域的同盟国船队实施攻击,先后击沉3艘运输船、1艘油船和1艘护卫舰,击伤1艘运输船,盟军护航军舰击沉3艘潜艇。在此期间,由于德军潜艇基本装备了通气管,并从危险程度较大的比斯开湾改为从日德兰至冰岛航线进入大西洋,以减少遭航空兵打击的危险。8月至12月,通过日德兰—冰岛航线的德军潜艇共约100艘次,却只有1艘被击沉。
虽然进出大西洋过程中,德军潜艇的损失大为减少,但从9月至12月总共才击沉24艘船只,潜艇损失则高达55艘。U—984号击沉3艘并重创1艘运输船;U—482号击沉3艘运输船和1艘护卫舰;U—486号击沉4艘运输船和1艘驱逐舰,其中1艘运输船上载有800名士兵。
1944年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基本已经失败了,6月在抗击诺曼底登陆,损失巨大却收效甚微。这一年中共击沉运输船131艘,总吨位约51.1万吨,损失潜艇则达264艘。
(15)1945年1月至5月
1月盟军又有多项新式装备投入使用,其一是代号“斯基特”的深弹发射机,以前盟军所装备的“刺猬”深弹发射装置能同时发射24颗深弹,在目标周围形成环状杀伤圈,这样深弹密度确实大了,但威力却不大,常常不能一举将潜艇重创或击沉,“斯基特”与“刺猬”正好相反,只能同时发射3颗深弹,每颗都是威力巨大的大装药量,只要在目标附近爆炸,潜艇即使不被击沉也会遭到致命损伤。这两种装备结合使用,相辅相成将对潜艇构成严重威胁;其二是波长为三厘米的新型雷达,侦测能力更加敏锐,可以发现海面上的通气管,但是缺点也随之出现,就是太过灵敏,常将海面上漂浮的金属垃圾当作通气管而发出警报,随着这种雷达的装备,德军潜艇凭借通气管长时间潜航以躲避打击的企图将彻底破产;其三是声纳浮标,这是一种由声纳装置和无线电发报装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一般由飞机将其投掷到潜艇活动海域,声纳工作后一旦发现潜艇,无线电发报机就自动发出警报,标示出潜艇具体位置,引导飞机或军舰前往攻击。上述新装备的大量使用,使盟军反潜作战如虎添翼。
此外,盟军情报机关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掌握了德军建造新型Z1潜艇的情报,盟军统帅部意识到这种潜艇一旦大量服役,将对同盟国的海上运输构成巨大威胁,因为Z1潜艇航行时杰出的安静性和水下高航速是盟军目前所装备的所有反潜飞机和军舰无法对抗的,因此盟军统帅部将对新潜艇生产工厂的空袭和对德军V—1、V—2火箭生产发射基地一样列为最首要攻击目标,不惜出动大批飞机对潜艇生产工厂和工厂附近的水陆交通线进行异常猛烈的轰炸,以破坏潜艇的生产制造及生产原料运输。在盟军战略空军的猛烈轰炸下,Z1潜艇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原先在1945年初建成服役的计划被迫延迟。
但是德军其他型号潜艇的生产仍比较正常,1月德军建成服役的装备瓦尔特发动机300吨新潜艇达30艘,加上停止了对大西洋航线的攻击,德军集中于英国附近海域的潜艇多达39艘。而且随着通气管的大量使用,潜艇在往返作战海域和基地之间,可以有效躲避了盟军反潜飞机和军舰的打击。在1月间没有1艘潜艇在往返途中被击沉。潜艇长时间潜航,无法与潜艇指挥部联系,也就无法获知作战海域的相关情报,成为瞎子和聋子,直接导致战果下降。
1月,德军潜艇击沉13艘运输船,还击沉1艘猎潜艇,重创1艘护航航母,但损失6艘潜艇。2月,在邓尼兹的指挥下,从挪威出动41艘潜艇,全部投入英国沿海,这些潜艇在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附近海域击沉17艘运输船(计5.3万吨)和3艘护卫舰,德军付出15艘潜艇被击沉。
3月,德军从挪威派出37艘潜艇,使德军潜艇在第一线作战海域的数量达到53艘,先后在英国沿海附近、英吉利海峡等地击沉9艘运输船(计4.2万吨)、1艘护卫舰和1艘扫雷舰,德军损失潜艇18艘。
盟军从3月起进一步加强了德国军事工业尤其是新型潜艇生产厂的轰炸,还在德军新型潜艇试航的波罗的海实施空中布雷,以阻挠德军新型潜艇的建造和训练。而且随着德军在陆上战场的节节失利,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被盟军攻占,当月德国的钢产量下降到1944年平均月产量的15%,煤炭产量也下降到1944年平均月产量的16%,德军军事工业形势极其严峻,但邓尼兹仍全力组织Z1型潜艇的生产。
4月,德军从挪威出动44艘潜艇前往攻击英国沿岸海域,击沉12艘运输船,计6.6万吨、1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和1艘武装拖网渔船,还击伤4艘运输船,德军损失潜艇达20艘。
其中4月12日德军U—1024号潜艇在爱尔兰海域先后击沉2艘运输船后,遭到盟军第8护航大队水面舰艇反击,盟军护卫舰实施猛烈深弹攻击,U—1024号遭到重创被迫浮出水面,随即被盟军俘获,盟军从潜艇上缴获了一批有价值的机密文件。
4月14日由6艘潜艇组成的艇群在北大西洋活动,伺机攻击同盟国运输船。美军认为该艇群的使命是拖带特殊装置向美国本土发射V—2火箭,便立即组织代号为“泪珠”的反潜作战。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投入两个以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舰队,共2艘护航航母和17艘驱逐舰,在岸基航空兵的大力配合下组成反潜搜索线,4月15日和16日盟军反潜舰队克服天气恶劣的困难,发现并击沉2艘潜艇。U—805号两次被发现,却两次侥幸逃脱了攻击。
4月22日,“克罗坦”号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击沉U—518号潜艇,为两个反潜舰队的作战划上圆满的句号。4月24日,“博格”号舰载机发现了U—546号潜艇,该艇作困兽之斗,拼死抵抗,击沉“戴维斯”号驱逐舰,最终在9艘驱逐舰的围攻下还是逃脱不了被击沉的命运。
4月底,邓尼兹盼望已久的第一艘Z1型潜艇终于建成,由施宁少校为艇长的U—2511号出海参战,但为时已晚。5月1日,德军已有91艘潜艇在海上活动,还有12艘Z1潜艇完成了战前训练,可以投入实战。
5月4日,邓尼兹下令潜艇部队停止战斗。
5月5日,U—853号潜艇在美国布洛克岛附近海域击沉1艘运输船。该艇不久即被美军驱逐舰击沉。英国空军第210中队的1架“卡塔林那”反潜飞机在挪威卑尔根附近海域击沉德军U—320号潜艇。德军U—2336号潜艇在英国福思湾附近海域击沉2艘运输船。
1945年1月至5月7日,德军潜艇共击沉54艘运输船,总吨位约22.3万吨,损失潜艇62艘。5月9日,第一艘德军潜艇回到基地,向盟军投降。在随后几天中,先后有156艘潜艇返回基地,向盟军投降。德军潜艇部队私下传开了一战时自沉的暗语代号“彩虹”,先后有203艘(也称220艘)潜艇自沉。
作为德军潜艇部队的指挥官,“狼群战术”的始作俑者邓尼兹元帅,5月23日被英军逮捕,1946年10月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为二战主要战犯,受到审判,并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刑满获释,定居于汉堡。1980年10月在汉堡病逝,享年89岁。客观地说作为潜艇指挥官,邓尼兹无疑是非常杰出的,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非凡的创新思想。但他缺乏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屋建瓴的全局观,对德国海军走上畸形发展的歧路是负有相当责任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潜艇的破交作战。
围绕大西洋海上运输线的破交与保交护航战,史称大西洋海战,是二战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特别是潜艇部队破坏同盟国海上运输与同盟国保护海上运输的激烈斗争,其结果对于欧洲战场上的西欧战场、苏德战场以及地中海和北非战场都具有重大影响,并对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整个大西洋海战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是开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英德海军之间的较量,总体上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英国处于战略防御。德国主要依靠潜艇在局部海域实施进攻,主要采取单艇作战方式,英国则在战略防御的基础上,以部分海上兵力进行了封锁和护航,以攻击手段保护海上运输。
第二阶段: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是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中随着德国占领挪威和法国,使其潜艇获得了比较有利的前进基地,加之潜艇的数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德军潜艇开始采取艇群作战方式,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尤其是在1940年7月至10月,更是被称为潜艇的黄金时期。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德军潜艇也进入美国沿海活动,至此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1942年1月至1943年5月,是相持阶段,也是高潮和转折时期,德军潜艇在远洋海域继续实施“狼群战术”,严重打击了同盟国的海上运输,并一定程度威胁了同盟国的制海权,同盟国逐渐健全和完善护航船队体制,扩大护航海域,采取海空协同的立体反潜战术,逐渐扭转了不利态势。
第四阶段:1943年6月至1945年5月,是结束阶段,在此阶段,尽管德国海军还是处于进攻态势,但比较被动,几乎是全力挣扎的状态下。同盟国凭借在兵力、装备上的巨大优势,采取防御性护航与进攻性反潜结合,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相互配合协同的战略战术,基本保障了海上运输的安全。旷日持久的海上争夺最终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纳粹德国在战争爆发时拥有57艘潜艇,战争中建成1131艘,总共有1188艘潜艇投入战争。其中水面排水量250吨的小型潜艇有三个级别六个型号,共117艘;水面排水量600吨的中型潜艇有两个级别四个型号,共711艘;水面排水量850吨的大型潜艇有两个级别五个型号,共169艘;水面排水量1500吨的远洋潜艇有两个级别三个型号,共163艘;还有两个级别的布雷潜艇14艘和两个级别的补给潜艇14艘。并得到德国空军800余架飞机的支援和配合。此外,德国还建造了八个级别约1260艘排水量仅为5吨或10吨的袖珍潜艇,主要用以突袭敌方港口,一般不用于海上破交作战。
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平均每月击沉41.4艘,21.5万吨。其中1943年3月击沉108艘,计62.7万吨,为最高月战绩。潜艇所取得的战绩占德国海军击沉运输船5150艘的54.9%,总吨位2158.1万吨的68.1%。德军潜艇还击沉同盟国海军舰艇175艘,其中主要有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42艘、护卫舰46艘、潜艇5艘。此外,德军潜艇还进行了120余次布雷行动,共布雷2041枚,炸沉各型船只40余艘。同时,德军潜艇部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共损失潜艇778艘,其中719艘潜艇是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沉,其余损失的59艘则由于碰撞或事故等其他原因。其中被英军击沉的约500艘。所有被击沉的潜艇中,由飞机击沉的有289艘,由飞机和军舰协同击沉的47艘,合计336艘,占损失潜艇的46.7%。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官兵总共约4.1万人,阵亡和失踪的达2.8万人,被俘0.5万人,伤亡总共约3.3万人,伤亡率高达80%。
附一德军潜艇年度战绩与损失表
时间
1939年下旬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击沉运输船
114艘
471艘
432艘
1160艘
466艘
131艘
击沉吨位
42.3万
218.6万
217.5万
696.6万
220.3万
51.1万
损失潜艇
6艘
31艘
24艘
87艘
245艘
264艘
1945年初
总计
54艘
2828艘
22.3万
1468.7万
62艘
719艘
同盟国方面,在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中,61%是单独航行的船只,9%是护航运输船队中掉队的船只,只有30%是在护航船队编队中被击沉的。人员伤亡难以统计,仅牺牲的运输船海员就有约5万人,英国海军牺牲的7万余人中大多数也是在同德军潜艇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同盟国的人员伤亡在10万以上。
总结
海战一开始,德国海军既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也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德军的潜水艇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击沉英国“勇气”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德军的磁性水雷,也许给英国海军带来的震惊仪是一时的,却一直让它为之头疼。在夺取位于但泽附近的波兰海岸要塞维斯特布拉德半岛时,德国海军部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德国舰只安全地将陆军运送到挪威,潜水艇威胁着英国海军重要的交通线。但是德国海军为此也损失了3艘宝贵的主力舰和10艘驱逐舰。而此时,具有决定意义的海战还没有开始。
到1941年5月,德国海军所有官兵总人数达到了40.4万人。
帝国海军是最受委屈的一个。它不得不在几乎每一条战线上同比自己实力高出许多的对手交战。虽然盟军集中空中与海军力量来最大限度的摧毁帝国海军的远洋舰队和U艇部队,但帝国海军的辅助性部队仍坚持战斗到最后。帝国海军在战争期间勇敢的捍卫了第三帝国长达数千里的海岸线。海军地面作战单位,有的装备自动武器驻守大西洋防线,有的部队装备海军高射炮和海军炮驻守在西欧与东欧。另外还有大量的海军步兵团、工兵团和通信团被编入陆军序列。二战后期,这些海军地面部队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一些战役甚至还有部队参加了柏林战役。1939至1945年共有约150多万人在海军中服役,有6.5万人战死、2.1万人负伤、10.5万人失踪。整个二战期间帝国海军共有318人获得骑士级十字勋章,占总人数的4% 。1946年帝国海军被解散,舰船只留下一少部分,扫雷艇被保留用于清除轴心国与同盟国布下的水雷。
二战德军潜艇战
到一九四三年年初,西方同盟国几乎在各条战线上都已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一九四二年六月,对科隆、埃森、不来梅进行的首次“千架轰炸机袭击”,非常清楚地表明德国空军无望与英美空军的进攻力量相匹敌。与此同时,日本由于在中途岛之战中失利,丧失了其最有效的武器航空母舰,因而从一九四二年八月起被迫转入防御。还有,一九四二年最后几个月可以看到,在地中海战区由于阿拉曼战役和西方盟军在北非的登陆发生了有利于西方同盟国的转折;在东线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了有利于俄国人的转折。但在所有战役中持续最长的战役——大西洋之战却方兴未艾。
在这场最重要的补给线之战中,英国生死攸关的补给线岌岌可危:其沿海船只受到德国海空军攻击,航线被布满水雷,港口遭空袭,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也告中断。之所以中断,是因为德国占领了挪威与法国以及对欧洲海域和大洋上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船只实施了海空战。德国进行此战最有效的武器便是潜艇。这一武器在历时近六十九个月的大西洋之战中一直首当其冲,虽然有时也得到战列舰、巡洋舰、辅助巡洋舰、远程轰炸机和意大利潜艇的支援。
战前几年中,德国海军界对如何进行这场补给线之战意见纷纭。直到一九三八年秋季,德国海军总部才成立了一个计划委员会来研究对英海战的问题。先前鉴干一九三五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两国兵力比例以及对英海战需要大量物资,实施这种海战几乎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的德军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上校早在这之前就得出结论:在发展潜艇舰队时,他不得不首先考虑对英国补给线进行一场海战的可能性问题。邓尼茨认为战争一旦爆发,英国会立即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有效地保护其运输船只的护航系统,这个看法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他就从一九三五年开始连续好几年对所谓“群”或“狼群”战术进行试验。他认为,对付敌人集中在海上运输队中的运输船只和护航舰艇的唯一办法,是对德国潜艇群或“狼群”进行直接的战术控制。一旦到紧要关头,邓尼茨就打算采用这种战术。因此在英德海军协定许可范围内,他主张搞一个尽可能庞大的潜艇建造计划,而其中尽可能多造中型(VII型)潜艇。在他看来,这一型号的潜艇最适用于攻击海上运输队。但是德国海军总部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潜艇还得独立作战,因此主张建造火炮性能良好并能长时间停留在海上的更大型的潜艇。它认为这样的潜艇能对远洋敌人的运输船只进行巡洋潜艇战。战前年代里,邓尼茨与德国海军总部之间的这种意见分歧,导致了潜艇建造计划放慢了速度。
战前德国潜艇建造计划(单位:艘)
类型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总计(截至1939年9月1日为止)
订购
I型(大型)
2
2
II型(小型)
20
4
4
2
2
32
VII型(中型)
4
6
9
2
4
25
35
IX型(大型)
6
4
3
13
19
X型(布雷潜艇)
4
XI型(巡洋潜艇)
4
总计
26
10
19
8
9
72
62
已经建成
14
21
1
9
12
57
根据计划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德国海军总部提出了两个对英海战的可能方案:第一方案是由潜艇和袖珍战列舰对英国商船进行攻击。其优点是很快即可付诸实施,尽管由于只对一种目标进行攻击,其取胜的战机不是很多。第二方案即建造一支大型舰队的方案,花钱较多而且需较长时间才可付诸实施。但是该方案至少使德国拥有一支具有真正战斗力的多种舰队力量均衡的海军,从而德国不仅能对英国商船,而且也能对英国舰队进行海战。英国舰队将由于同时要在许多不同地方担负保护运输船只的任务而分散力量。
希特勒要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放心,一九四六年以前不会使用这支庞大的舰队。他决定采纳第二个方案,即“Z”方案,并采取措施立即付诸实施。他命令海军马上建造六艘超级战列舰、三艘战列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以及适当数量的轻型舰艇。除已经建成或正在建造的七十艘潜艇外,该方案还提出建造十七艘巡洋潜艇、四十七艘大型(IX型)潜艇、七十五艘中型潜艇和二十八艘小型潜艇。
德军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不赞成这个方案。他担心英国不会置之不理,目睹这样庞大的海军建造计划完成到底。他还担心在计划完成之前就爆发战争。这样,德国就会既无舰队,又无足够数量的潜艇。根据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进行的图上对抗演习,邓尼茨已经得出结论:如果德国在对海上补给线运输队的海战中要有取得真正胜利的把握,则他至少需要三百艘远洋潜艇,其中大约一百艘应放在实战地区。他仍然认为VII型这种中型潜艇最适于承担此任务,因此他建议这种潜艇与其他各种潜艇在建造时的比例应是三比一。但是直到一九三九年夏季进行了攻击敌海上运输队的模拟演习(这次演习确实证明了他的观点)之后,他才成功地说服了德国海军总部接受他的观点。不过还没有来得及采取任何措施,战争就爆发了,结果德国海军准备很不充分,无法进行所设想的对英国补给线的海战。上了计划的战列舰和巡洋舰还没有造好。至此,德国海军仅拥有三艘袖珍战列舰和五十七艘潜艇,而其中只有两艘袖珍战列舰和二十三艘潜艇作好了准备,随时能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
在大西洋之战的第一阶段(一九三九年九月——一九四○年三月),那些作好战斗准备的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东部直布罗陀和赫布里底群岛之间进行单艇作战,攻击的重点指向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以西,因为同盟国的大西洋海运航线在此开始汇合。在该战役的第一个秋冬,德国海军曾作过三次尝试,企图把战前发展起来的战术思想付诸实施,采用由陆军战略司令部控制并由一艘潜艇的艇长直接指挥的潜艇群来攻击同盟国的海上运输队。但这三次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在任何一个时刻,作战地区潜艇的数量都太少。可供使用的几艘新潜艇仅能补偿损失,使得可以在大西洋作战的潜艇数量大致稳定在二十艘左右。但是除了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一批潜艇数量较大以外,其余任一时刻在海上的潜艇确实很少超过上述数量的三分之一,因为那些初次出故障的潜艇要在船坞里停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好,原因是分配给船坞的潜艇修理工人数量不足。由于不得不环绕英国的这一航程很长,所以同一时间里在作战地区的潜艇很少超过六至八艘,通常只是三至五艘,有时甚至更少。尽管潜艇单艇作战的成果很大,但是想用这么几艘潜艇来取得真正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因为它们的活动还受到国际法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只是逐步被撤销的;何况,鱼雷还经常失灵。
这些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之战第一阶段的海战中,共击沉船只一百四十八艘,达六十七万八千一百三十登记总吨位,几个月里,在其他地区也进行了海战: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作战,共击沉同盟国五万七千零五十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较小的潜艇用鱼雷和水雷对英国东部沿海的船只进行攻击,共击沉二十六万七千四百四十三登记总吨位的船只;驱逐舰布的雷区,共击沉二十二万六千九百八十九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还有一九三九年十一、十二月份,德国空军利用所布的水雷和所扔的炸弹,共击沉六万四千五百九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这里和后面引用的船只损失数字是本文作者与其本国和外国的许多专家密切合作得出来的。其中以英国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即“1945年10月1日英国海军参谋部贸易处提供的1939年9月3日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外国被敌击沉和击伤的商船统计资料”。这些数字均与德国战争日志、许多其他国家官方出版的船只损失统计资料以及无数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统计资料和研究著述作过核对。
一九四○年四月,对英补给线的海战由于需要集中大西洋和北海的所有潜艇去配合入侵挪威而中断。但是这些潜艇的作战完全失败了。许多攻击是针对敌人战列舰、巡洋舰和运兵船发动的。尽管它们一往无前,英勇坚毅,但所有攻击都未能取得成功,因为鱼雷上的定深装置精确度差,也因为磁性引爆装置由于在战时条件下缺乏足够的试验而失灵德国海军作战局局长后来通过计算断定,如果挪威作战期间所发射的鱼雷都能精确命中,则受到攻击的四艘战列舰中至少有一艘、十二艘巡洋舰中至少有七艘、十艘驱逐舰中至少有七艘均应被命中。同样在对运输船只的五次攻击中,也应命中许多次。。有关鱼雷失灵的原因当时无法确定,从而发出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命令,结果造成一片混乱,挫伤了潜艇官兵的信心。
邓尼茨在恢复他们的士气和决心时有些困难,但下列事实有助于他重新唤起他们的热情:从六月到七月初,在五月挪威之战结束后潜艇由于必须进行检修而暂停活动以后,来到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以西作战海域的潜艇,发现了许多可以攻击的目标。同盟国的护航舰只,由于需要担任法国大陆撤军的任务而紧张到了极点,因此同盟国的普通运输船只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其结果,几乎所有的德国潜艇都击沉许多敌方的舰船,凯旋而归德国参战的二十艘潜艇中。两艘击沉了敌四万多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另外五艘击沉了三万多登记总吨位,六艘击沉了二至三万登记总吨位。其中战果最大的是U—47号潜艇,它击沉了五万五千五百七十七登记总吨位。。欧洲整个军事形势的发展,加上在法国大西洋沿岸德国可以取得潜艇新基地的前景,均有助于士气的恢复,因此潜艇舰队士气又大大上升。当它们进入大西洋之战第二阶段时(一九四○年七月——一九四一年三至五月),士气高涨。
形势这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德国现有潜艇的数量不但没有希望迅速增加,而且事实上还必须暂时削减一些,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潜艇投入大规模的训练计划,给预计从一九四一年春季起开始服役的数量猛增的新建潜艇提供人员。但是由于在法国大西洋沿岸取得了新的基地,到达作战地区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就弥补了现有潜艇数量的不足。同时,修理和检修所需的时间也缩短了,因此这时有可能使每艘潜艇发挥更大的作用。德国的潜艇战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即从一九四○年七月起,英国由于空中威胁而被迫把所有来往的船只改道于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这里必然形成运输船只拥挤,因此潜艇不管是密集在一起作战还是分散进行作战,通常都能很快找到良好的攻击目标,发射完鱼雷后就返回。一九四○年夏秋季节,也给德国对英国海上运输队的潜艇战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机会,因为英国不得不保留强大的驱逐舰舰队随时准备保卫本土,对付入侵之敌的威胁。但是对这个非常有利的情况,德国由于缺乏有效的远程空中侦察而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这种侦察能在遥远的大西洋发现给英国输送重要补给品的海上运输队,从而使德国潜艇在这些海上运输队尚未进入北海峡之前,能有二十四小时到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集结兵力进行拦截。现有的几艘潜艇——通常该作战海域在一个时刻内只拥有不到十艘的潜艇,而且其中两艘还必须占领远在该海域以西的位置以便担负起“气象船”的任务——是不能完全堵住那个缺口的,尤其是因为它们的视野有限。因此,如果一艘潜艇发现海上运输队时,还来得及发出跟踪报告和寻的信号以召唤其他潜艇,那主要是靠运气了。潜艇确实发起的对海上运输队的几次作战,以及在这些作战中英国船只吨位所遭受的惨重损失9月21日至22日的夜间,德国五艘潜艇(U—47号、U一48号、U一99号、U—100号和U—65号)击沉了HX—72号运输队中的十二艘船只,共七万七千八百六十三登记总吨位;10月17日至20日,八艘潜艇(U—46号、U—47号、U—48号、U—99号、U—100号、U—101号、U—38号和U—123号)在两次紧接着的作战中,击沉TSC—7号和HX—79号两支运输队中的三十一艘船只,共十五万二千八百四十九登记总吨位;12月二日至2日的夜间,七艘潜艇(U—47号、U—52号、U—94号、U—95号、U—99号、U—101号和U—103号)击沉了HX—90号运输队中的十一艘船只,共七万零三百五十二登记总吨位。德国潜艇对运输队的单艇攻击中也取得了战果,如U—100号潜艇8月29日击沉了HX—65号运输队中的二万零九百七十五登记总吨位的船只,11月23日又击沉了SC一11号运输队中的二万四千六百零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值得注意的是,屡战屡胜的总是那几艘潜艇。足以表明,要是能进行有效的远程侦察和拥有更多的潜艇,那么这几个月可能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德国为了弥补潜艇数量的不足,曾企图利用意大利的潜艇(九月已将这些潜艇的基地从地中海转到波尔多),但结果没有成功。在几个月的试验过程中,现有的意大利潜艇确实比德国的多,但当意大利潜艇发现英国海上运输队时,却不会进行潜艇群式的作战。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在地中海那些迥然不同的战术条件下作战,它们的成员没有受过这样严密控制而又能机动作战的训练。因此邓尼茨放弃了组织协同作战的企图,并从十二月五日起让意大利的潜艇在总的计划内自行作战,其中的一些潜艇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九四一年一月初,德国装备有“福克-武尔夫·康多尔”扫校者注:其标准编号为FW-200C,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276架。式远程飞机的第四十轰炸机大队第一联队被指派与潜艇进行协同作战,这给潜艇战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但现有的这种远程飞机太少,结果每天只能作一两次远达北海峡的侦察飞行。德国总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同时召唤到几艘潜艇去对付在那里发现的往外开的海上运输队。此外德国飞机导航不够准确也使潜艇的作战大受影响。与此同时,英国护航系统也已度过了力量最弱的阶段,因为德国入侵的威胁解除后,就可从英吉利海峡抽出护航舰只供其他地方的护航之用。而且由于从美国接收了五十艘旧驱逐舰,加之英国、加拿大建造的新式驱潜快艇开始服役,可供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数量已有增加。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的巡逻活动也有显著增加,这就迫使德国潜艇逐渐远离沿岸海域。结果是,一九四一年二、三月份德国潜艇作战远不如一九四○年秋季那样顺利。很快就清楚的是,单个潜艇有效性的不断减弱,实际上并非由于特别漫长的冬季恶劣气候。德国在三个月没有损失一艘潜艇之后,到三月份突然损失了五艘,其中包括三位最出色的潜艇艇长这是U—47号潜艇(普里恩),1941年3月8日在攻击OB—293号运输队时被“黑猫”号驱逐舰击沉;U—99号潜艇(克雷奇默尔)和 U—100号潜艇(舍普克),1941年3月17日在攻击HX一112号运输队时被“范诺克”号和“瓦尔克”号两艘驱逐舰击沉。在大西洋之战第二阶段中,克雷奇默尔的潜艇击沉了三十七艘船只,共二十四万一千五百二十三登记总吨位。舍普克的潜艇击沉了二十八艘船只,共十四万一千零四十三登记总吨位。普里恩的潜艇击沉了二十二艘船只,共十三万四千九百五十登记总吨位。,这使得潜艇舰队司令明白,再在北海峡附近作战可能无利可图,因此潜艇被迫将其位置大大向西转移。
至此从西洋之战的第二阶段就告一段落。正如下表所示,总起来看,不仅潜艇舰队作战非常成功,而且其他所有参战部队的作战也非常成功,其中包括各处的辅助巡洋舰、在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以及在英国以西向南至直布罗陀海域上空作战的远程飞机等。以上所有这些部队所取得的战果还须加上下列战果:德国空军和水面轻型舰队对不列颠群岛周围的英国船只的布雷和攻击(击沉了五十四万七千八百八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以及意大利在地中海取得的战果(击沉了六万八千五百二十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大西洋之战第二阶段同盟国和中立国船只的损失(击沉的船只数和登记总吨位数)
年月
德国潜艇击沉的
意大利潜艇击沉的
辅助巡洋舰击沉的
重型水面舰只击沉的
远程轰炸机击沉的
1940年
7月
38-194,922
1-67,494
8月
54-283,386
2-13,593
11-61,767
2-8,973
9月
52-265,737
3-7,669
8-65,386
10月
61-344,513
4-15,591
4-30,539
2-6,420
11月
34-173,995
1-4,866
9-71,923
8-60,332
7-34,806
12月
39-229,501
7-27,976
5-25,904
3-20,971
1-4,360
1941年
1月
17-98,702
7-41,150
20-78,484
3-18,783
15-61,068
2月
42-207,649
3-14,705
1-7,031
16-76,752
22-79,955
3月
44-243,622
2-7,863
4-28,707
17-79,838
3-12,307
船只总数
381
29
73
47
52
登记总吨位总数
2,042,027
133,413
440,235
256,496
207,889
在大西洋之战的第三阶段(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二月),德潜艇舰队愈来愈明显地成了该战役的主力。德国辅助巡洋舰此时开始第一次遭受损失,每个舰次在海上的战果开始下降。尤其是德国重型水面舰只对大西洋航线上的运输队的作战宣告结束,因为三月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和“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返回基地,五月份“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遭到失败,六月份英国海军搜索大队对庞大的德国补给舰和油船进行了扫荡毫无疑问出现的问题是,1941年5月 9日英国在冰岛沿岸俘获德国U一110号潜艇连同艇上的机密材料(电码本、密码本、作战命令等)而且还对这一战果加以保密,这对尔后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作战,尤其是对围剿德国的远洋补给组织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同时,德国远程飞机对英国商船的空袭也遭到了反击,因为英国商船能用弹射方式使用“飓风”式战斗机,增设了高炮,并且于九月份在直布罗陀航线上还出现了第一艘辅助航母“大胆”号。由于英国防御有了改善,因此轴心国在不列颠群岛周围的轻型水面舰只、飞机和布的水雷所击沉的船只数也就减少了(共击沉二十五万六千一百五十二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不过,少击沉的这部分船只数绰绰有余地为多击沉的那部分船只数所弥补。多击沉的那部分船只数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地中海之战中,尤其是在巴尔干之战和克里特岛之战中击沉的(共击沉四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三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而且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份的参战也使同盟国的舰船在远东遭受到惨重的损失(共击沉四十三万一千六百七十三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一九四一年初,德国一批大型(IX型)潜艇开始服役。到二月底,其中有三艘被派到弗里敦海域。从前两次这些潜艇单独作战的试验中已证明,它们可以从水面舰只得到补给。四月份又派去了四艘。这种从辅助巡洋舰、补给舰得到燃料、鱼雷等等补给品的第一批“南方潜艇”的作战,是整个潜艇战中最成功的战果最大的是U—107号潜艇(黑斯勒),击沉八万六千六百九十九登记总吨位;其次是U—105号潜艇,击沉七万四千九百三十二登记总吨位;U—103号潜艇,击沉六万二千八百三十四登记总吨位;U—106号潜艇,击沉五万七千六百五十二登记总吨位(还对“马来亚”号战列舰发射了鱼雷);U—124号潜艇,击沉五万七千六百二十六登记总吨位;U—38号潜艇,击沉四万六千六百七十八登记总吨位。
到六月份为止,德国潜艇在南方取得的辉煌战果势必掩盖了北大西洋敌运输队航线上在这期间所发生的变化。三月二十六日,德国原先设置在北海峡前面较窄地区的潜艇巡逻线转移到了冰岛以南和以西的地区。英国尽量将运输队的航线往北移以便充分得到驻冰岛的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的保护。此外,英国海军部这时也开始尽量将运输队的航线分散在北大西洋中部。由于英国采取了这种战术,也由于德国现有的潜艇仍然太少(尽管其数量已逐渐增加),德国潜艇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所有的运输队的航线,尤其是英国开始不断加紧使用无线电测向仪来测定并规避已被发现的德国潜艇巡逻线。到五月底,由于现有的护航舰只数量大增,英国便能沿整个北大西洋航线对运输船只提供保护。当时海上加油技术还不够发达,所以护航舰只在中途要调换几次。但是这些护航舰只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德国潜艇的攻击,特别是其中有些已装备了首批雷达装置(尽管仍较原始)。
五月八日,为了改进对敌海上运输队的搜索战术,邓尼茨放弃了原先较为固定的巡逻线,而开始试验较大范围的搜索战术,但这种新战术也只是偶尔获得成功例如,5月7日至10日用包括U—110号在内的四艘潜艇对OB一318号运输队进行攻击,共击沉五万七千九百四十一登记总吨位。5月20日至21日用五艘潜艇对HX一126号运输队进行攻击,共击沉五万四千四百五十二登记总吨位。。六月二十一日,为了发现运输队,德国潜艇进行了耐心的等待。但等了很长时间而无结果之后,德国便决定将现有的潜艇在北大西洋一个辽阔的海域散开,以便使运输队比较难以规避潜艇的巡逻线。几天之后,这一战术确实导致了一场与运输队的海战。但是要在敌人对其运输队加强防护之前,把分得很散的潜艇很快集中到目标区,困难仍然很大。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形式的作战仍然证明并不令人满意。
到这时,德国空军第四十轰炸机大队的“康多尔”式飞机比过去更有经验,导航和跟踪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因此从七月中旬起,在直布罗陀至英国的航线(完全在飞机航程内)上德国空军和潜艇舰队实施了新的协同作战计划。自从五月底开始,意大利潜艇在这一航线的南段已取得了某些战聚。尔后几乎每个星期,德国抑或借助于西班牙南部的间谍和空军的侦察,抑或通过潜艇的帮助,都能发现敌海上运输队,而且每次都派出六到十二艘潜艇组成的潜艇群对它们进行攻击。但是这些运输队通常都受到强有力的保护(例如HG—73号运输队就受到十艘护航舰的保护而不是通常的四、五艘),以致德国潜艇虽有空中侦察,但还是经常失去与运输队的接触。只有少数最有经验的潜艇艇长才能指挥潜艇进入攻击位置7月27日至29日攻击OG—69号运输队的九艘潜艇中有五艘设法进入了攻击位置,击沉九艘船只,共二万五千二百八十八登记总吨位。8月1日至15日攻击SC一81号运输队的十二艘潜艇中有四艘设法进行了攻击,击沉五艘船只,共二万三千一百九十登记总吨位。8月10日至16日攻击HG—69号运输队的所有九艘潜艇都被赶跑。8月17日至23日七艘潜艇中有四艘设法攻击了OG—71号运输队,击沉两艘护卫舰和八艘其他船只,共一万三千二百二十三登记总吨位。攻击OS一4号运输队的六艘潜艇中有两艘设法进行了攻击,击沉五艘船只,共三万零七百年五登记总吨位。。后来还发觉,由于事先不了解这条航线几乎是专门为吨位较小的船只(一千到三千登记总吨位)所使用,因此攻击所取得的战果就被大大夸大了。总之,七、八月份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的作战成效降低到了最低点。看起来似乎是防守的一方战胜了进攻的一方。尤其是以前潜艇战确实很有胜利把握的南方,这时也无望取胜了,因为海上运输是在德国不得侵犯的泛美安全区内进行的在北大西洋的泛美安全区始于西经六十度。沿南美海岸三百海里的泛美安全区受到美国的尊重。
大西洋之战第三阶段同盟国和中立国船只的损失(击沉的船只数和登记总吨位数)
1941年
德国潜艇击沉的
意大利潜艇击沉的
辅助巡洋舰击沉的
重型水面舰只击沉的
远程轰炸机击沉的
4月
46-260,414
3-18,052
7-56,885
10-35,502
5月
63-349,620
4-25,918
3-15,002
4-26,121
6月
60-305,734
6-20,736
4-17,759
4-7,762
7月
17-61,471
7-43,851
1-5,792
8月
22-67,638
2-9,902
3-21,378
2-7,189
9月
54-208,822
1-434
2-8,734
10月
33-176,059
4-4,103
11月
18-85,028
12月
12-67,603
船只总数
325
23
20
24
登记总吨位总数
1,582,389
118,533
125,550
79,677
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参战潜艇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始第一次为人们所感到。八月,除了在直布罗陀航线上作战的那些潜艇群外,新下水的潜艇还组成了一个“北方潜艇群”。当“北方潜艇群”发展到十五至十七艘潜艇时,邓尼茨便命令它们从冰岛起向格陵兰和纽芬兰方向搜索。这次搜索的结果是在费尔韦尔角附近发现了SC—42号运输队,于是,便发生了至此为止规模最大的对运输队的海战。该运输队的六十三艘舰船有二十艘被击沉。后来起了大雾,该运输队才免于覆灭。这次胜利促使邓尼茨又组建了一些这样的潜艇群。在尔后的直到十一月初的几周中,它们分四批连续驶越北大西洋,参加了一些对运输队的海战,但是再也没有取得象对SC一42号运输队作战那样大的胜利9月19日至20日攻击SC—44号运输队的五艘潜艇中有两艘击沉了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二登记总吨位。10月15日至17日攻击SC—48号运输队的九艘潜艇中有五艘击沉了四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登记总吨位,其中包括两艘护卫舰但不包括被鱼雷击中的“奇尔尼”号美国驱逐舰。11月3日在大雾中攻击SC—52号运输队的十二艘潜艇中有三艘击沉了两万零三登记总吨位。与此同时,在直布罗陀-弗里敦航线上潜艇继续进行作战。敌受到攻击的运输队及其蒙受的严重损失如下:OG—74号运输队,共损失八千六百九十二登记总吨位;HG一73号运输队,共损失二万五千八百一十八登记总吨位;SL—18号运输队,共损失三万三千二百九十登记总吨位。HG—74号运输队,共损失八千七百七十二登记总吨位。企图攻击OG—75号运输队的所有潜艇都被赶跑了。
当所有这一切正在进行时,德国潜艇又与美国军舰发生了一些非常严重的事件。罗斯福的政策规定,要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帮助英国。这一政策已导致了一九四○年九月的驱逐舰-海军基地协定和一九四一年三月的租借法案。美国海军在执行罗斯福这一政策过程中,采取了除实际参战以外的一切手段来减轻英国海军的负担。为了证明美国军舰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出现和活动是正当的,先前在西半球定为泛美安全区的界线此时进一步东移,四月十八日移至西经三十度,六月十四日移至西经二十六度。美国军舰奉命对这一线以西所有被发现的轴心国舰船进行跟踪,并对其位置不断进行报道。七月七日,美国军队在冰岛登陆,接替驻扎在那里的英国部队。七月十五日,冰岛海域纳入西半球,于是美国一支强大的部队便以赫瓦尔峡湾为基地守卫丹麦海峡,原先德国所有重型水面舰只均经此海峡突入大西洋根据1941年9月1日“第7号辛克兰特作战计划”,这支“丹麦海峡巡逻队”的编成内有两艘战列舰、两艘重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因此比先前在这里的英国海军舰队强大得多。11月初这支巡逻队前去截击那艘企图突入大西洋的“提尔皮茨”号德国战列巡洋舰。。还有,同盟国船只可以加入美国开往冰岛的海上补给运输队,该运输队走的航线与英国横渡大西洋的运输队的航线是同一条航线。
在这种情况下,七、八月份之所以没有发生严重的事件,一方面是由于到这时为止德国潜艇作战的重点是在直布罗陀航线上,另一方面是由于希特勒亲自发布了严格的命令,即无论如何避兔事件的发生1941年6月19日,U—203号潜艇在德国作战水域附近碰上美国战列舰“得克萨斯”号以后,6月21日在原有指令(例如,“1941年6月10日对商船作战的指令”)的基础上又发布了这个指令。德国海军总部于7月10日、9月5日、9月9日和11月21日连续发出的电报指出这个指令仍然有效。。因为要把此时挂着英国旗航行的前美国驱逐舰和它们的美国姐妹舰区别开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现了如下这种怪事,即邓尼茨不得不命令除自卫外禁止对驱逐舰采取任何行动。毫无疑问,这些驱逐舰是潜艇最凶恶的敌人。八月,在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的大西洋会议上,双方同意从九月中旬起由美国护航舰只护送英国快速的HX号和ON号运输队至西经二十六度以西,九月四日美国“格里尔”号军舰事件给罗斯福提供了发布“开火”命令的口实,准许美国军舰攻击轴心国的舰只。到九月底十月初,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几乎没有德国的潜艇,因为经过一系列对运输队的海战后,这些潜艇已经返回基地。这样在十月十七日之前并未发生任何严重的事件。可是直到十月十七日这一天,美国“奇尔尼”号驱逐舰被德国U-568号潜艇的鱼雷击中。这艘驱逐舰是与它的护航舰队一起投入了一场持续三十六个多小时保护运输队的海战。两个星期之后,德国U-552号潜艇的鱼雷击沉了HX-156号运输队中护航的“鲁本·詹姆斯”号美国驱逐舰。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德美两国之间尽管还没有宣战,但已紧张到了几乎与战争状态一样。
进一步的事件得以避免,仅仅是因为地中海的紧张形势要德国派遣一支很强的潜艇舰队到那里去,而且还要德国将大西洋中所有现有的潜艇集中到直布罗陀海域。德国潜艇这样一集中势必在十二月日本进攻珍珠港(这一行动对德国领导人来说完全是个意外)时,德国连一艘潜艇都不能很快派到美国海岸,尽管早在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九日,邓尼茨已建议要“大张旗鼓”对美国开战。事实上,邓尼茨不得不经过一再的紧急请求在获准从直布罗陀海域逐步撤出潜艇。在那里,由于敌集中兵力进行防御,德国对敌补给线的海战无论从击沉船只的吨位数还是从蒙受的损失来看,都证明是无利可图的。
在邓尼茨看来,德国使用潜艇武器根本的决定性准则是尽快削减敌人尽可能多的具有潜在作用的舰船吨位。由于敌人造船能力稳步提高,时间对敌人有利,也由于现有德国潜艇的数量(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九十艘)仍然远远低于邓尼茨认为要取得真正胜利所需的最低限量——三百艘,因此他认为,把潜艇用于任何降低其在削减敌吨位的海战中的效能方面的做法都是拙劣的战术。他希望潜艇要用得“经济”,换句话说,要用在这样的时机,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能尽快削减敌人尽可能多的舰船吨位。
但是德国海军作战局却认为有时将潜艇用于执行其他任务也是必要的:诸如进行战略牵制、侦察、保护偷越封锁线的船只等例如,4、5月份,在弗里敦航线上德国潜艇对商船的作战中这一特别成功的阶段里,德国将其U—106号和U—105号两艘潜艇分别撤离七周和两周以便从事泛美安全区的护航任务。在泛美安全区它们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其武器装备。1941年11月初,有四十九艘潜艇服现役时,德国海军作战局就动用了其中的二十艘:六艘用于护送偷越封锁线的船只、四艘为海面作战进行侦察、四艘到北海执勤以及六艘到地中海执勤。结果,德国不得不放弃计划中的对大西洋运输队的攻击。,以及帮助挽救象地中海一九四一年底那种危急的局势(这次帮助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德国派到地中海的潜艇所取得的战果,其中包括击沉“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巴勒姆”号战列舰,以及意大利战舰以小型潜艇通过布雷所取得的战果,都明显地有助于改变轴心国在这一战区的命运。。但是,在英国突击队进行了几次袭击之后,希特勒本能地感到英国入侵挪威的危险,他的这种直觉便导致了邓尼茨所认为的潜艇在急需用在大西洋时却被毫无意义地浪费在那些根本不属于它自己的任务上。
毫无疑问,德国在地中海和该海以北的海域保留三分之一左右的作战潜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九十艘中的三十艘,一九四二年三月底,一百一十五艘中的三十九艘),严重影响了大西洋之战第四阶段(一九四二年一月至七月)要削减的敌船吨位的数字,虽然德国潜艇作战的条件再次比较有利。鉴于同盟国经由地中海和该海以北的海域的航运量比其他海域小得多,这些潜艇的战果充其量不过是大西洋作战潜艇的一个零头(以每天海上击沉的舰船的登记总吨位来计算),德国把这么大比例的第一线作战潜艇从对敌补给线的海战中撤出肯定是个大错。这些潜艇是剩下的唯一有效的武器。德国保留在地中海和该海以北的海域的潜艇主要是为了威胁同盟国的水面舰只,这一威胁确实牵制住了同盟国强大的护航舰艇。但德国如用远比这少得多的潜艇,肯定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同时,德国的水面舰只和飞机如能有计划地协同作战,在上述海域的削减敌吨位的海战中也可以取得比潜艇更好的战果。
德国对美国宣战过了五周之后,第一艘潜艇才到达美洲海岸附近。德国第一次攻击不是根据建议“大张旗鼓”地进行,而只是由五艘潜艇负责实施。这些潜艇在相当大的海域里实施单艇作战之所以特别成功,是因为美国防御部队完全缺乏反潜战的经验,也因为沿海航运几乎仍象平时那样进行。因此,邓尼茨马上决定把手头所有的潜艇都调入这一“处女海域”。尽管到达这一海域需要进行长途航行,可是它当时仍然成了德国潜艇作战最经济的海域。
一、二月份,德国以较大的IX型潜艇为主先是在哈特拉斯角沿海,然后在加勒比海地区作战,回国时每艘都击沉了舰船,数量为三至九艘。中型的VII型潜艇由于航程有限,作战局限于纽芬兰和哈利法克斯附近的海域。由于在那儿经常遇上大雾和风暴, 也由于英国的防御力量较强而且更有经验,因此这两个海域远不及前述海域有利。但是这种中型潜艇的轮机官很快找到了增加储油量的办法,从而加大了这种潜艇的航程。它们在去作战海域的途中,采用最经济的航速也节省了油料。结果,这些潜艇二月底也出现在纽约附近的海域,三月份到达哈特拉斯角附近海域,四月份甚至还到了佛罗里达海峡。在上述地区,这些潜艇就其型号而言,它们所取得的战果是相当可观的。德国VII型潜艇的作战活动,以及IX型潜艇在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岛和墨西哥湾的大部分作战活动之所以成为可能,仅仅是因为第一艘潜水油船三月底开始服役了。
多亏邓尼茨的远见,德国于一九四○年春已开始建造这些潜水油船,因此在需要潜艇出海作战时这些潜水油船也正好开始服役。鉴于潜艇储油能力有限,要是没有潜水油船,潜艇就不可能在海外进得长时间的作战,也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由于建造了上甲板隔舱而增多的鱼雷这是个耐压装置,造在耐压艇体和上甲板之间注水的部分。这样一来,VII型潜艇可以多装两枚鱼雷,IX型潜艇可以多装九至十二枚鱼雷,但是只有风平浪静的天气,才能把多装的鱼雷装入潜艇本身。。这样的一艘潜水油船能装载多达六百吨的油料,因此能使十二艘中型潜艇在海上多得到四周的油料,或者使五艘IX型潜艇在海上多得到八周的油料。这样,中型潜艇此时已能在安的列斯群岛海域和西非沿海作战,要是加两次油,甚至还能到加勒比海地区作战。至于IX型潜艇在大西洋的航程此时已毫无限制了。这些潜水油船的应用尤其意味着:尽管潜艇到这些远距离海域作战所需要的航程大大增加,但仍然可以估量,在任何一个时刻里,在海上所有的潜艇中真正在作战地区的也只有百分之五十。
过了意想不到的长时间,美国才改进自己的防御系统,以解决由于八至十五艘德国潜艇在哈利法克斯到特立尼达这一航线上作战所产生的问题。一直过了好几周,美国当局才意识到要关闭灯塔。过了好几个月才在沿岸地区实行灯火管制,美国商船船长才意识到自己通过无线电不负责任的闲聊给德国潜艇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才有真正的证据表明最终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实行某种战时管制。还有,压制急于参加搜索德国潜艇的私人飞机和船舶的所有者的热情证明也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只是勉强地接受了英国提供的援助。英国除派遣驱潜快艇和飞机外,还放慢了组织北大西洋运输队的速度以便为西大西洋提供护航舰只。直到四月底,美国终于才在英国的一再催促下开始把自己的运输船只组织成海上运输队,开始时是在美国哈特拉斯角以北的海域,然后从五月中旬起是沿美国整个东海岸。这一措施的效果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几乎一支运输队都未被发现。德国潜艇指挥官此时在情况报告里开始愈来愈多地写着“未见来往船只”。
这些通常非常详细的情况报告,连同无线电监听勤务的报告,使邓尼茨对整个形势有了个了解,也使他确定战术有了个基础。当然德国始终有被敌人测出发送这样详细报告的潜艇的方位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还得要冒,否则德国就无法根据海上运输某一时间的实际情况,迅速、有效、灵活地使用现有的潜艇。
五月二十三日,邓尼茨不得不从其战绩卓著的美国沿海撤出潜艇,但是美国防御方面的迟钝反应,使他完全有理由指望形势暂时不会有根本变化,而且在大约二周以后的新月期,他将在整个美国沿海用刚得到补给的潜艇发动一次新的攻势。可是就在这期间,他却命令德军在美国沿海进行第一次布雷。这种做法往往表明潜艇活动的可能性在减少。
德国潜艇沿美国东海岸作战所取得的战果下降了,但是,这到五、六月份却由一个强大的IX型潜艇群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安的列斯群岛海域取得的辉煌战果所弥补。五艘意大利潜艇在上述海域作战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1942年4月至6月德国在这一海域作战的二十七艘潜艇中,有十九艘回到了基地,每艘[平均]击沉了三万多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十四艘每艘击沉四万多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还有三艘每艘击沉五万多登记总吨位的船只;战果最大的是U—158号潜艇(罗斯廷海军中校),击沉了六万五千一百零八登记总吨位的船只。3、4月份进行作战的五艘意大利潜艇中有三艘回到了基地,每艘击沉二万多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七月份美国把护航系统延伸到了加勒比海,而且到八月份它还终于把所有海上运输队的航线都纳入了所谓的“连锁护航系统”。即令此时,仍有一些德国潜艇设法活动到了对这些海上运输队(主要由轻型护航舰只保护)的攻击距离内,但是美国海岸空中巡逻的发展逐渐使德国潜艇在这些海域的活动非常困难,因此它们不得不撤到特立尼达以东的海域。这里由于几条航线汇合在一起而造成的对它们有利的条件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在弗里敦海域防御的盟军(德国潜艇此时又开始要对付的)在这些潜艇取得了第一次意想不到的胜利之后也已较快地恢复了元气。
一九四二年一至八月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战果(击沉的船只数和登记总吨位数)
1942年
美国东海岸
墨西哥湾
加勒比海
安的列斯群岛海域
北大西洋
中大西洋
意大利潜艇击沉的
1月
23-142,320
25-128,718
1-5,473
2月
31-199,695
18-88,981
5-18,938
15-95,617
4-23,670
3月
48-274,295
3-20,131
11-55,563
8-26,430
9-52,857
12-74,120
4月
43-250,813
7-49,396
7-40,564
3-15,744
2-11,534
3-16,990
5月
34-137,960
26-150,277
29-117,319
19-85,946
15-82,879
3-18,833
6月
29-132,341
18-83,444
39-177,625
18-113,369
18-91,355
6-23,865
7月
21-112,910
15-48,991
12-60,544
11-29,685
8-56,932
15-96,416
8月
20-109,087
21-110,911
38-202,189
16-72,826
5-27,762
从击沉的绝对数字来看,德国对同盟国补给线的潜艇战最成功的阶段此时已宣告结束。敌人在这个阶段遭受的损失特别惨痛,因为在击沉的船只中,大型油船占的百分比特大。结果这导致美国国内汽油消费实行严格的定量供应以便使军事需要至少能得到大体的满足。同盟国的补给困难也由于其他重大的损失而增加。这些损失是:
(1)日本占领东南亚,共击沉四十四万四千七百三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2)日本攻击同盟国的补给线,共击沉五十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德国潜艇击沉三十三万四千零五十七登记总吨位的船只,辅助巡洋舰击沉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二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其他水面舰只在攻击中击沉十五万三千六百零三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3)德国辅助巡洋舰的攻击,共击沉十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五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4)德、意在地中海的作战,共击沉十一万五千二百九十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二十三艘德国潜艇只击沉三万七千五百一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其余的是由德国空军、意大利空军、水面舰只、空中和海上布的水雷以及一艘意大利潜艇击沉的,共三千七百二十三登记总吨位。
(5)德国对摩尔曼斯克海上运输队的攻击,共击沉三十万零七千八百三十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二十四艘德国潜艇只击沉八万二千六百九十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德国空军已击沉六万二千五百三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单空中袭击就击沉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六登记总吨位的船只;空投的水雷击沉一万零五百零九登记总吨位的船只;驱逐舰击沉一万零六百登记总吨位的船只。由于误入英国的布雷区而被炸沉的船只达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一登记总吨位。
(6)对英国沿海连续的海空作战和布雷活动,共击沉十八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尽管英国不断加强了防御措施。
同盟国一九四二年的一切战略计划由于严重缺乏运输船舱而无法完成,其光明前景也由于这个因素而受到影响。
早在一九四二年春,对运输队的海战便时有发生。当时德国开往美国海岸的潜艇或从挪威开往法国的潜艇,在途中碰上了运输队就能把附近的其他潜艇召唤在一起进行海战例如2月份对ONS—63号运输队的作战(三艘潜艇击沉一艘驱潜快艇);对SC—67号运输队的作战(两艘潜艇击沉一艘驱潜快艇和一艘商船);对HX—176号运输队的作战(四艘潜艇,没有任何战果);对ONS—67号运输队的作战(六艘潜艇击沉八艘商船,共五万四千七百五十登记记总吨位),3月份对ONS—76号运输队的作战(四艘潜艇,没有任何战果)。。这些海战以及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的情报都表明运输队显然再次在使用大圆圈航线。
事实上,英国一发现德国不再有组织地用潜艇来攻击其海上运输队时,它就又开始让这些运输队沿最短的航线航行。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条航线上碰上德国潜艇的危险并不比北大西洋其他海域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圆圈航线距离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这一新情况似乎给邓尼茨提供了更好地使用其潜艇的机会。他把一些刚巧同时开出的潜艇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单独的潜艇群,沿着从北海峡到纽芬兰的大圆圈航线进行搜索。如果该潜艇群碰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运输队,它就能很快发射所存的鱼雷,然后返回。要不然,就到位于纽芬兰南岸的一艘潜水油船那里去加油,然后继续沿美洲海岸南行。
五月十一日,德国这个称为“梭子鱼”的第一个潜艇群还没有完全组织好时,就发现了一支海上运输队。头一夜它就击沉了其中的七艘船只,接着的第二次攻击因大雾而受挫。五月二十五日,有关的六艘潜艇驶抵其补给油船的地点时,美国沿海的情况非常恶化,以致邓尼茨决定让这六艘潜艇,继续向东在运输队的航线上作战。它们接连发现了三支西行的海上运输队,击沉了其中的五艘船只。这些经验,加上德国在直布罗陀至弗里敦航线上由碰巧在场的潜艇实施的三次作战所取得的战果,都表明继续开展对运输队的海战的前景是相当好的。德国返回基地的潜艇艇长们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个看法。附带说一下,邓尼茨总是十分重视这些潜艇艇长亲自作的报告,尔后在讨论中,双方也总是很坦率的。跟潜艇艇长的这些无拘束的讨论无疑使邓尼茨不会与第一线作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并且还有助于沟通邓尼茨及其参谋部与潜艇官兵之间的联系。
七月初,德国代号为“狼”的潜艇群集中在北海峡以西约六百英里的一个海域,采用象“梭子鱼”潜艇群那样的战术作战,即向西搜索海上运输队的航线,经过再补给和加油后,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向美国东海岸或加勒比海海域前进。但到七月中旬,已经很清楚,在美国沿岸的任何作战,即使在新月期,也不再会有利可图。因此邓尼茨毫不犹豫地得出了适当的结论。七月十九日,他发出命令,把作战的重点再次转移到北大西洋海上运输队的航线上。作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难,因为前景是,地中海和北极海的潜艇分舰队齐装满员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第一线作战潜艇。这就使相继组成的新潜艇群可在北海峡以西作战。
根据最近作战的经验,并为了在一定情况下尽可能有效而又经济地使用现有潜艇,邓尼茨制订了大西洋之战第五阶段(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的新计划,即将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潜艇组成的潜艇群部署在北大西洋东部——但在敌人驻北爱尔兰和冰岛的海岸巡逻队封锁的海域的边缘地区,并让其不断西行,以搜索最新发现的海上运输队航线和其他情报提供的海上运输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他希望在这个阶段中,该潜艇群能很快碰上西行的海上运输队。要是果真碰上了,那么这些潜艇就可以横越整个大西洋进行追击,而且到停留在百慕大东北边正规航线以外的潜水油船去加油。然后,重新得到补给的德国潜艇在纽芬兰沿海部署成新的巡逻线,希望以同样的方式碰上东行的海上运输队。在大西洋东部对敌运输队的海战结束后,那些仍剩有充足油料的潜艇可以集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潜艇群,而那些既缺油又少鱼雷以及受伤的潜艇可以返回它们在法国的基地。邓尼茨当然不同意雷德尔和海军作战局的观点,即只有那些东行满载的海上运输队才值得德国潜艇攻击一番。这是因为如果采纳这种观点,每个航程只能进行一次对敌运输队的海战,而且每一艘潜艇的效能也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总计划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足以适应任何具体情况和气侯。英国人很快就意识到德国潜艇已再度开始对海上运输队进行预期而有组织的攻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这种形势所作的反应并不象邓尼茨所预料的那样快。同盟国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普遍缺乏运输船舱,这就需要船只尽快周转;其次是缺乏护航舰只。护航舰的数量是在增长,但是增长得还不够快,赶不上各地不断增长的护航任务的要求。光是北大西洋一条航线,如果每月四支HX号和ON号快速运输队和两支SC号和ONS号速度较慢的运输队都要得到足够的保护,那么就得有七十八艘驱逐舰和一百五十六艘驱潜快艇。对拥有五十艘运输船的中等大小的海上运输队来说,至少要有七艘护航舰保护。这样,每个“护航组”——把定期需要的入坞期考虑在内——就得有三艘驱逐舰和六艘驱潜快艇。由于缺乏适当的油船和护航舰海上加油设备,护航舰只从纽约到北海峡这段航程上就需要替换两三次。这样,即令对各护航地段作尽可能的精打细算,每一地段仍需要有八个“护航组”。尔后到冰岛这一地段也需要有两个护航组。这些护航舰只中,负责西段(纽约至西经四十九度)的以哈利法克斯和波士顿为基地,负责中段(西经四十九度至西经二十二度)的以圣约翰斯和阿金夏为基地,负责冰岛地段的以赫瓦尔峡湾为基地,负责东段(西经二十二度至北海峡)的以伦敦德里、克莱德湾和利物浦为基地。尽管造船业不断地发展,但在一九四二年下半年要维持上述这些数量并不总是可能的。这是因为摩尔曼斯克航线上(七月的PQ-17号运输队和九月的PQ-18号运输队)和地中海上(八月的“基石”作战行动)的大规模海上运输队的活动以及最后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都要求有更多的护航舰只。因此在海上加油问题解决以前,同盟国护航系统别无他法,只得使用大圆圈航线,而且力图采取小规模的战术规避行动来避开已发现的德国潜艇的位置。
只要北大西洋航线上仅有一个由十二到十八艘潜艇组成的德国潜艇群在活动,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而且从八月中旬到九月初,这还导致德国潜艇需更长的时间才能搜索到目标。但是在作战海域德国潜艇的数量却不断增加,从二十艘、三十艘一直增加到十月中旬的四十艘。德国有了这些潜艇,就可以同时在北大西洋东、西两边建立一两道巡逻线。然后再通过恰当地控制它们的活动,则所发现的敌运输队的航线就都可以被巡逻到。这时德国潜艇的作战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经常能给邓尼茨提供破译出来的有关同盟国运输队所走的航线的无线电信号,这样德国就可以及时指派潜艇到那里作战。
其结果是九、十月份,德国潜艇对敌运输队进行了许多次海战。如果一开始在一条潜艇巡逻线的中央发现运输队,那么其他潜艇就处于有利的位置。如果还能召唤到另一个潜艇群,使集中的潜艇达到十五至二十艘,那么该运输队的损失通常是很惨重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暴风雨始终可能突然袭来,而且大雾也始终可能突然降临,结果就使战斗中断,该运输队得救。另一方面,也由于临时搜索到目标而发生的战斗通常就不那么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集中必要数量的潜艇来对付敌运输队。在一九四○年,德国只要有六艘左右的潜艇就足以使敌护航舰队造成无法解决的困难,而现在二、三倍于这个数量的潜艇也只是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才能接近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此时护航舰只逐渐地安装上了雷达。
当德国VII型潜艇的作战范围集中在攻击敌海上运输队时,有必要为德国IX型潜艇寻找新的作战范围。德国IX型潜艇由于休积大,比较容易为敌护航舰只所击沉,因此不太适合于攻击敌海上运输队。假如某个海域由于同盟国采取的防御措施和护航系统而使德国潜艇作战无利可图,则邓尼茨总是根据他的“经济投资”原则,把作战重点转移到估计来往运输队较多而防御又较薄弱的海域。鉴于缺乏有关情况的现有情报,经常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有时,这种试验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例如九月派到圣劳伦斯河的那两艘潜艇。相反,这种试验也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例如十月派到几内亚湾的那两艘潜艇。秋季,德国潜艇艇长们仍然认为特立尼达以东地区的作战条件最有利。而十月,敌在弗里敦海域采用护航系统这点导致了那里德国潜艇的战果不断下降。当时出现的政治、战略和战术问题,以及德军最高统帅部、海军作战局和邓尼茨在如何利用这些“处女”海域上的意见分歧,并不总是非常满意地得到解决,正如这个阶段的两个例子所表明的那样。
一九四二年春季愈来愈清楚,巴西不仅将其境内的基地提供给美国空、海军使用,而且还开始武装其商船。因此,当五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布巴西飞机袭击和轰炸了德国潜艇后,德国海军作战局第二天便请求德军最高统帅部准许把所有的巴西船只一律视为敌船并加以无限制的攻击。与此同时,还指示邓尼茨制订一个计划,一旦巴西宣战,就用潜艇对巴西海岸实施突然袭击。但是希特勒不愿坐等这种不测事件,而主张德国对巴西宣战并发动强大的潜艇攻势。因此,邓尼茨制订了一个准备于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至八日期间实施的计划:德国十艘潜艇在一艘潜水油船的支援下,将突然突入桑托斯、里约热内卢、巴伊亚和累西菲等港口,摧毁其所能发现的一切船只,接着在港口布雷,尔后在沿岸对商船进行攻击。这样,邓尼茨认为,德国潜艇在这一主动突入的、以前没有触及过的、当然也不存在任何敌防御的地区能够削减最大量的敌吨位。事实上,对他来说,证明整个作战是正确的唯一的论据是尔后击沉的敌船数。六月十七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个计划。但是德国外交部却表示反对,因为它认为这会引起南美其他那些仍保持中立的国家的反应。六月二十九日,希特勒便收回原来批准的意见。德国已经派出去执行该计划的潜艇只好被调往加勒比海。
七月份,巴西飞机袭击德国潜艇屡有报道,此外还进一步证实了巴西正在武装其商船。因此八月七日,作为“报复”,德国U-507号潜艇被允许“放手”地在巴西沿岸作战。八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期间,这艘潜艇击沉了六艘船只。这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给了巴西向德国宣战的一个求之不得的借口。八月二十八日,巴西政府正式宣战。在南美其他国家眼里,这大大损害了德国的形象。如果原原本本地执行邓尼茨制订的计划,那么所产生的政治后果几乎不会比现在更坏,而且在削减敌吨位的海战中所产生的作用也会相当大。然而现在U-507号潜艇的作战价值却是微不足道的。
开普敦沿海海域此时似乎提供了在“处女”海域进行突然袭击的特好机会。但邓尼茨感到,鉴于到这个海域作战的德国潜艇需经过六千海里的航程,只有这些潜艇抓住一切机会攻击并击沉同盟国的船只,这才符合经济的原则。而德国海军作战局感到,如果德国派到开普敦海域作战的潜艇沿途都在力图击沉敌船,则会使最重要的突然性这一因素过早地丧失。而在该情况下突然性的因素非常必要,因为开普敦是开往埃及这条补给线的枢纽。同时,德国海军作战局在判断这些拟议中的潜艇战的战略效果时,总是直接将其与地中海和东线的战局联系在一起。而邓尼茨却坚持认为,这种战略效果几乎完全在于尽快削减最大数量的敌吨位,至于在哪里削减是次要的。
这场争论以妥协而告终。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以下妥协是不利的:只允许派到开普敦海域的德国潜艇在途中攻击大型军舰和运兵船,而不允许攻击其他船只。这样,它们就被迫放弃了许多有利机会,但同时它们遇到了多得出奇的运兵船并进行了攻击,结果却丧失了突然性这一因素。但这点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如原来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南非沿海的敌防御反应不力,致使这次初战以及后来较大的IX-D型潜艇遂行的作战任务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在“白熊”潜艇群的这些潜艇中,U—68号潜艇击沉六万一千六百四十九登记总吨位的船只,U—172号潜艇击沉五万九千八百零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U—159号潜艇击沉五万五千九百一十八登记总吨位的船只,U—504号潜艇击沉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八登记总吨位的船只。在如下的IX—D型潜艇中,U—181号潜艇击沉五万八千三百八十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U一178号潜艇击沉五万三千四百四十五登记总吨位的船只,U—177号潜艇击沉四万九千三百七十一登记总吨位的船只。
十一月八日,同盟国在北非登陆使德国领导人大吃一惊。十一月的第一周,据报道为数众多的军舰和商船集结在直布罗陀附近,但一切迹象似乎表明同盟国正在准备派遣一支新的而又庞大的补给运输队去马耳他。根据这种对直布罗陀观察到的敌集结兵力的分析研究,二十七艘意大利潜艇和八艘德国潜艇马上被派到地中海西部。德国除十月派到地中海的四艘潜艇外,又有六艘潜艇于十一月四日奉命到那里以补充损失。就在这时,SL-125号运输队吸引了摩洛哥和直布罗陀以西德国所有现有潜艇的注意力。在七天的战斗中,该运输队有十二艘船被击沉,结果是同时开来的大型入侵运输队及其护航舰只却安全通过而没有被发现。
当同盟国登陆的最初消息一传来,邓尼茨就命令德国在比斯开湾和佛得角之间所有的潜艇都尽快集中到摩洛哥海岸附近。与德国海军作战局商议后,他还发出了类似的命令,要求德国在北大西洋所有油料充足的潜艇集中到直布罗陀海域。十一月十一日,德国第一批潜艇到达卡萨布兰卡海岸附近时,发现敌方以地面和航空母舰为基地的空中巡逻和海上防御非常强大,以致只有两位潜艇艇长才设法进入了费达拉航线,在那里他们击沉了四艘运兵船。其他潜艇马上躲到在这期间为它们准备的那些港口里去避难了。因此,德国增援的潜艇到达时,就没有攻击的目标了。
十一月四日德国“海豚”潜艇群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它们与从意大利港口来的德国潜艇一起攻击了停泊在阿尔及尔一奥兰航线上的舰船,而且也攻击了首批返航的运输队早在11月7日,一艘潜艇的鱼雷击中了“托马斯·斯通”号运兵船。11月11日,U—380号和U—407号两艘潜艇击沉了“新西兰”号和“印度总督”号两艘大型运兵船。在布日伊沿海,意大利两艘潜艇“阿古”号和“普拉蒂诺”号最后击沉了三艘已被德国空军重创而放弃的运输船。。从北大西洋调回的德国潜艇于十一月十二日到达,其中有一、二艘潜艇由于其艇长的经验特别丰富,在攻击敌军舰和商船时都很幸运11月14日,U—413号潜艇击沉了大型运兵船“沃里克·卡斯尔”号。与此同时U—155号潜艇击沉了护航航母“复仇者”号和商船“埃特里克”号,并用鱼雷击中了运输队中的一艘未命名的船只。U一515号潜艇作了几次顽强而果断的攻击,最后击沉了“海克拉”号供应船。。但是异常强大的空中巡逻和有效萨海上防御均迫使其他潜艇一再潜人水中躲避。由此造成的损失以及不断从潜艇艇长那里发来的有关敌舰紧追不舍和潜艇损坏的电报,所有这些都迫使邓尼茨于十一月十八日和十一月二十一日先后两次下令所有集中在代号为“西壁”防线下的潜艇向西撤退,先只是向西撤一点儿,后来就大规模向西撒了。这样,德国海军作战局下达的让二十艘潜艇到摩洛哥和直布罗陀以西海域作战的指令,以及还派一些大西洋的潜艇到地中海去的指令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
与此同时,邓尼茨收到了德国那些仍留在大西洋并与ONS-144号运输队进行接触的储油量又有限的潜艇艇长们发来的战果报告。他马上断定:同盟国为了保护入侵的运输队而被迫削弱其大西洋运输队的护航舰艇,因此这时德国潜艇在美国到英国的海上航线上作战具有特别有利的机会。这种机会得马上利用。但是德国海军作战局在是否同意邓尼茨一再提出的这方面要求下不了决心,因为它考虑击沉开往北非的补给运输队更为重要得多。最后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再次达成了妥协:允许邓尼茨用“西壁”防线上剩余的德国潜艇,沿着直布罗陀到美国的航线向西进行横扫。但是,由于仅仅只有很少的德国潜艇仍可应付作战,有关这条航线上来往运输队的可靠情报又很少,而且要搜索的海域又很大,因此很清楚,除了碰运气外,不可能希望取得很大的战果。
经过几周搜索,只发现和击沉了一两艘单独航行的船只,但没有接触到任何运输队,干是德国海军作战局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撤销了将德国潜艇拴在直布罗陀海域的命令。这一决策,连同潜艇的损失和损坏,以及被派往地中海等情况均导致十一月下半月北大西洋海域“德国潜艇的空缺”。情况更为糟糕的是攻击ONS-144号运输队的那几艘德国潜艇的燃料只剩下最后几百加仑了,惊涛骇浪又使得加油非常困难。只是到十二月初德国才有可能从法德两国基地派出潜艇到北大西洋组成新锐的潜艇群。但到这时,同盟国已经克服了在这一海域的暂时弱点,因此德国潜艇对HX-217号运输队的初战未能取胜,尽管德国潜艇得助于一种新型的特种装置(安装在其中一艘潜艇上可以听到敌护航舰之间的通话),而且结果还表明有二十二艘德国潜艇可投入战斗。由于能见度很差,许多德国潜艇还根本没有发现该运输队就被大批到达的敌空中巡逻机赶跑了。在紧接着的两周里,某种程度上根据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破译出来的同盟国密码电报而进行的德国潜艇战仍未能取胜,但这主要是由于大冰雹和暴风雪的缘故。一直到接近十二月底时,德国潜艇才取得了一次新的重大胜利。连续几天跟踪ONS-154号运输队的一个德国潜艇群在云雾突然消散时竟发现自己处于该运输队外层护航线之内,而里层护航线并不够强大,对付不了潜艇能连续不断发起的攻击。
因为有关的大部分德国潜艇所携带的鱼雷,此时已消耗殆尽而不得不返回基地,因此新年开始时在作战海域再度只有一个仅由十三艘潜艇组成的潜艇群。该潜艇群由于数量不足,发现不了敌运输队,尤其是英国再次重新采用以前的战术,即把运输队的航线分散在整个北大西洋上。
这种战术之所以可能,一则是现有护航舰艇的数量逐步增加,二则是这时护航舰艇可以从运输队中的油船上加到油,三则是“护航组”的使用更合理而有效得多。起初邓尼茨把这一阶段未能发现敌运输队归咎于当年冬季在大西洋上空比往年出现得频繁的低压槽。但是到一月中旬,他却意识到英国已经重新采用以前的老战术。附带说一句,在德国谁也搞不清楚英国人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放弃使用这个战术。邓尼茨希望到一月底手头拥有更多的潜艇时,能够对付英国重新采用的这个老战术。事实上,到一月二十二日他已拥有三个德国潜艇群(分别由七艘、十七艘和十八艘潜艇组成)。但是巨大的风暴再次打乱了他的计划,两支运输队溜过去却未被发现,尽管许多潜艇几天来一直在寻找它们。几天之后,在去大西洋途中的德国U-456号潜艇偶然发现HX-244号运输队,并在大风暴中跟踪了三天后,攻击取得了成功。从海里救出来的一名敌水兵在接受审讯时不谨慎的口供,立即被德方用无线电上报了邓尼茨,结果表明与他每天核对的运输队时刻表相符。多亏这个意外的情报,德国便能集中二十艘潜艇来对付后面跟来的SC-118号慢速运输队。在一场持续五天的对敌运输队的激战中,尽管敌人拥有由十二艘舰只组成的非常强大的并得到日益增强的空中掩护支援的护航队,进攻的德国潜艇仍然成功地击沉了十三艘船只。这些潜艇自己也挨了敌空投炸弹和深水炸弹的袭击,其中三艘被摧毁,两艘受到严重损伤。
在这样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以后,由于从德、法接连不断驶来的补充潜艇很快填补了空缺,现在便第一次没有发生“德国潜艇的短缺”。二月下半月,一个返回基地的德国潜艇群和一个在开出途中的德国潜艇群卷入了对敌运输队的作战,但由于海上波涛汹涌,出击位置不利,战果并不令人满意。但同时,敌防御一方巡逻飞机的无线电方位暴露了ON-166号运输队的位置。这支被德国一个潜艇群追击了一千多英里的运输队,其中有十四艘船被击沉。德国之所以能同时进行这三次作战,应归功于两艘加油的潜水油船。从二月二十一日到三月五日,至少有二十七艘德国潜艇就是这样加到油的。
在冬季这些月份中,德国在大西洋这个较远海域的潜艇作战次数已大大减少。例如,在特立尼达以东、弗里敦附近和南非沿海没有几艘德国潜艇在作战,直到一月底才有一个新的德国潜艇群到达这些海域。一九四三年一月底,只是在巴西沿海才有比以前更多的德国潜艇。事实上,邓尼茨认为,向这个仍较有利的海域再派一个德国潜艇群和一艘潜水油船是有益的。被派前往的这个德国潜艇群途中在亚速尔群岛附近碰见TM-1号运输队。在作战中,德国潜艇指挥巧妙,运气甚佳,所以击沉了这一支从特立尼达开往直布罗陀的运输队所属的九艘油船中的七艘。由于其中有些油船被几艘不同潜艇上的鱼雷击中五、六次才沉没,这些潜艇艇长在报告中就无意地夸大了战果。结果,邓尼茨断定在亚速尔群岛海域对敌运输队的作战可能证明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尽管这一德国潜艇群加强到了十四艘,然而经过好多周一无所获的搜索后,他不得不承认,在敌人空中掩护范围以外,再加上敌人很可能的规避,要发现敌运输队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与此同时靠近宣布罗陀海峡的机动作战也不再有利可图,因为此时装备有雷达的敌巡逻飞机在那里异常活跃。
德国冬季对敌运输队的作战经验表明,尽管德国潜艇对同盟国运输队的作战条件日益困难,但只要德国潜艇数量充足,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时,邓尼茨已被任命为德国海军总司令,接替了雷德尔海军元帅。他决心以加强潜艇建造计划来对付这种形势。邓尼茨由于有了这个新职位并跟希特勒建立了信赖关系,便很快得到了所需的人员和物资。但是,他的这种信赖的基础可靠吗?
吨位战,是同盟国被击沉的船只数、尤其是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船只数,与同盟国造船厂建造能力之间的一场大竞赛。根据德国海军作战局一九四二年夏所作的估计,同盟国一九四二年的建造能力将达七百万登记总吨位。大不列颠、英帝国和美国的造船厂那年实际上造了七百一十八万二千登记总吨位,所以德国海军作战局的估计相当精确。因此,要想减少敌人拥有的运输船舱,至少每月要击沉六十万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一九四三年初德国海军作战局得到的数字表明,同盟国一九四二年总共损失船只为一千一百六十六万七千登记总吨位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实际的战果,因为德国空军、意大利和日本有关它们战果的报告常常由于当时无法进行精确的判断而超过实际战果好几倍。潜艇艇长关于他们战果的报告,在大西洋进行单艇作战的日子里总的来说是非常精确的,但现在也愈来愈不精确了,这是由于没有机会观察在对运输队作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战果。当几艘潜艇攻击同一目标时,这几艘潜艇的艇长往往都上报所取得的战果,结果造成重复。。但这个数字经证明是夸大了的,实际损失是七百六十九万九千登记总吨位。这似乎超出指标(以每月六十万登记总吨位计算)将近四十万登记总吨位,而实际上每月只超出四万一千六百登记总吨位。德国海军作战局搜集的数字估计同盟国造船厂一九四三年将造一千零八十万登记总吨位(实际造了一千二百三十八万四千登记总吨位)。因此,为了制止同盟国增加其运输船舱,每月平均得击沉九十万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但是,就是这个数字也还低于一九四二年被认为每月平均要击沉的数字。鉴于一九四二年夏季以来无论是被摧毁的德国潜艇所占的百分比还是单个潜艇的战斗力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再加上可以用于北大西洋航线上对运输队作战的德国潜艇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因此将来仍有可能成功地发动削弱敌吨位的海战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尽管邓尼茨对形势总的估计有利于德国继续进行潜艇战,但他却没有忽视所存在的危险(虽然这些危险还刚刚露头),而且还加以强调。这些危险主要是指同盟国在反潜战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很清楚,这些进步德国必须及时加以对付。但这又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同盟国采用的新技术只是在作战中才显示出来。德国训练潜艇艇长仔细观察敌人举动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并立即进行汇报,尔后再对所有汇报来的许多情况进行耐心的分析研究,这就是德国自己的科技人员研究自己的对策的唯一基础。
德军潜艇司令部感到最头痛的问题,是敌巡逻机此时逐渐都使用了雷达定位装置。甚至在一九四二年初夏,在比斯开湾进行夜间浮出水面巡航的德国潜艇,还经常发现自己出乎意料地突然被敌巡逻机的探照灯照着并遭到轰炸。同盟国对德国潜艇的这种第一次空中攻势,由于德国潜艇装上了一种简单的“梅托克思”接收机而失败。这种接收机能够收到英国当时采用的波长为一百六十九厘米的D型空对海搜索雷达的脉冲。到十月初,所有德国潜艇都这样装备起来了。同时,德国这种“梅托克思”接收机也能使潜艇规避敌水面舰只的雷达定位装置。但是,到一九四三年二月陆续汇报来的情况引起了怀疑,即敌人这时可能在使用“梅托克思”装置对付不了的某种其他探测手段。
这种技术进步,看来具有特别的威胁性,因为分配给德国大西洋空军司令部的几架“容克”式88C7型飞机比起英国的“英俊战士”式战斗机差远了。它们再也保护不了那些穿越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德国空军提供不出更好的飞机。作为一种对策,德国给潜艇配备了威力更大的高炮,第一次装备了两门C-38型20毫米高炮,而不是一门C-30型20毫米高炮。但经证明,这种高炮却对付不了同盟国四引擎的重型轰炸机和飞船。
整个一九四二年这些敌机的航程不断加大,结果在对运输队作战的大西洋上的敌“空中缺口”就愈来愈小。可用以攻击敌运输队的时机愈来愈少。经验证明,攻击的最好时机是在敌方还没有机会得到加强其护航的增援舰艇之前的头两个晚上,因此不管敌运输队来自何方,尽早发现这些运输队就变得愈来愈重要。不幸的是,德国仍然不能指望远程空中侦察来完成此项任务。唯一可担负此项任务的几架“亨”-177型和“布福”-222型飞机,不是仍在排除其初期故障,就是全被用以遂行其他任务。但是敌巡逻机加大了的航程和装有的雷达,均意味着德国潜艇巡逻线很可能更容易被运输队发现从而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如果德国潜艇进行更疏散的配置,则战术上是不利的,而且发现目标的机会将更少。因此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增加德国作战潜艇的数量和延长巡逻线来使敌运输队规避德国潜艇巡逻线更为困难。为了尽快取得为此目的而须增加的潜艇,邓尼茨决定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使用新的IX型潜艇,这些潜艇此时正在进人大西洋。
从改进的技术来看,德国十二月份采用的新式平面搜索鱼雷(即曲折航行鱼雷)以及新的磁性鱼雷引信,有希望提高从较远的距离、不太有利的角度发射鱼雷的精确度。
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域的攻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同盟国船只的严重损失,为了对付北大西洋上随时可能爆发的对运输队的作战,一九四二年夏季在英国成立了反潜作战委员会。除许多部长、参谋长、美国代表等等以外,这个由丘吉尔亲自担任主席的委员会还包括了一些科学家。在该委员会于十一月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丘吉尔宣布,成立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加紧反潜作战,为了在统一领导下根据统一的原则实施反潜作战,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所需数量的舰只、飞机和物资能够得到满足。
就英国而论,相当长时间以来就一直很清楚,敌人拥有的武器中最危险的是潜艇,但有关如何最有效地对付这种威胁的意见绝非一致,甚至英国海军领导人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深信对付敌人潜艇危险的最好办法是采用护航系统。虽然到了一九四二年底,尤其是在那年有了印象深刻的经验之后,确信无疑的是,护航系统确实给航运提供了最好的保护,而且确实减少了潜艇攻击所造成的损失,但是仍然没有一个英国海军军官或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特别乐意承担此种防御性任务。这是因为他要执行十次、二十次、甚至可能五十次任务,才能有一次跟敌人遭遇的机会,也可能连一次遭遇的机会也没有!所以他们、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一再要求从这种“徒劳无益消耗性的”护航任务中解脱出来,以便采取更富有进攻性的手段来打击潜艇。
二月初,英国空军中将斯莱塞(后来是约翰爵士)接替空军上将菲利普·朱伯特爵士担任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空军指挥官。他立即指示英国皇家空军作战分析研究部门,对一九四二年六月到一九四三年二月期间执行的飞行任务来一次统计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执行护航任务的飞机,平均每飞行二十九小时就能发现一次德国潜艇,而到九月在比斯开湾(“巡逻湾”)上空执行作为巡逻作战一部分的所谓进攻性任务的飞机,平均飞行一百六十四小时才能发现一次德国潜艇。十月后,也就是德国潜艇普遍装备有“梅托克思”接收装置后,在“巡逻湾”上空的平均飞行小时又大大增加,飞行三百一十二小时,才能发现一次德国潜艇。
这次分析的结果,清楚地证实了西部海口地区司令海军上将来西·诺布尔爵士和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后接替他的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爵士的论点,即对付德国潜艇的最好办法仍然是采用护航系统。
但是,只要每支运输队拥有的护航舰只数量很少,那么通过护航系统来对付德国潜艇的战术就有其局限性。比方说,如果运输队中负责护航的司令有理由担心他所护航的船队进一步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他就不敢让他仅有的几艘护航舰只中的任何一艘,去穷追已被发现的德国潜艇直至将其摧毁为止。他只能满足于把德国潜艇赶入水下撤走了事。这样,德国潜艇暂时就不会对他负责保护的船队构成威胁,而他自己也能集中其薄弱的兵力,以防德国潜艇再来攻击。毫无疑问,有许多德国潜艇之所以能从那些明显绝望的处境中逃生,就是由于护航舰迫不得已采取的这种必要的战术。这些护航舰不得不中断追击,返回其保护船队的位置。
这种非常令人不满的情况,致使英国产生了组建支援舰队的想法。支援舰队是由一些反潜舰艇组成,独立作战,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需要保护,从而能随时用来支援受到特别威胁的运输队。这些“支援舰队”编成内的舰艇,只要发现德国潜艇就紧追不舍在至将其摧毁为止。一直到一九四二年九月,由于有了护航舰,海军上将用西·诺布尔爵士才组建了这样的一支支援舰队。该支援舰队由英国一位反潜专家沃尔克上校指挥。但是不久却出现了“火炬”作战计划。该作战计划对舰艇的需求打乱了整个支援舰队的计划。这使丘吉尔大为失望,因为他是一心一意支持“支援舰队”这个计划的。
但是,不仅仅是拥有的护航舰只的实际数量举足轻重。海军上将由西·诺布尔爵士还不厌其烦地指出,拥有训练有素的、善于密切配合作战的这样一支支援舰队,比之人数虽多但训练较差的支援舰队要重要得多。不止一次令人恼怒的教训以及一、二个象沃尔克海军上校那样的支援舰队司令及其有作战经验的队员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都充分说明了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从1941年至1944年,沃尔克海军上校及其护航组共击沉二十四艘德国潜艇。
关于英国皇家空军在对抗德国潜艇威胁中的作用也有激烈的争论。在英国除海军航空兵以外的所有飞行部队都属于皇家空军。皇家空军又组建了海岸防御司令部来负责海岸巡逻。一九四一年四月,经过冗长而复杂的讨论之后,为便于作战起见,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隶属给海军部,但要通过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司令才行。这样,海、空军部队的战术合作,便由于双方在地区联合司令部中指挥班子的密切协同以至合并而得到了保证。例如,负责北大西洋东部“西部海口地区”的海军指挥部与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第十五大队,就是在一个联合作战室共事的。
但是,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是英国皇家空军中成立时间最短力量最弱的司令部。它在补给方面享受的待遇远远低于轰炸机司令部。结果是在许多不同的主张之中,关于如何分配远程和超远程的飞机问题产生了许多摩擦。这些飞机起初数量很有限,然而对于堵塞大西洋中部的“空中缺口”,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象美国一样,英国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干涉,解决这种棘手问题。下表表明一九四三年二月初跟其他地方的飞机数量相比,用于保护北大西洋运输队航线的飞机少得可怜。
一九四三年二月同盟国保护大西洋运输队的飞机(单位:架)
基地
超远程飞机
远程飞机
中程飞机
短程飞机
总计
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9
60
69
冰岛
9
11
12
24
56
格陵兰
2
8
4
14
纽芬兰和拉布拉多
34
24
70
128
百慕大
12
12
美国东海岸
70
100
144
314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42
132
126
300
巴西
20
20
12
52
直布罗陀和摩洛哥
43
20
42
105
西非
18
20
38
南非
32
32
总计
18
312
316
474
1,120
在美国,航空队投入战斗的问题更为复杂,因为隶属于陆军的航空队竭力想使自己被公认为第三军种,并提出了“一切能飞行的都归空军!”的口号。一九四二年紧急情况出现时,美国陆军航空队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组成了一些反潜部队,但紧接着是有关如何使用这些部队的漫长而毫无成果的讨论。美国海军赞成护航系统,认为空中掩护越远越好。但空军不同意,认为护航工作往往是徒劳无益的。他们赞成更富有进攻性的作战,并将其归纳为一句口号;“发现!攻击!击沉!”这个矛盾直到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才得到解决。那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所有反潜巡逻机都归海军指挥。作为补偿,海军要把为其生产的相应数量的飞机转让给陆军航空队。
大西洋之战的严重局势给同盟国计划造成的困难,使得对付德国潜艇威胁的问题成为卡萨布兰卡会议议程上的一个主要的议题。会议决定,战胜德国潜艇已成为尔后一切大规模作战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同盟国战争努力的重点应暂时放在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上。这就意味着以牺牲登陆艇来优先建造商船和护航舰。如果要实施预定的在欧洲登陆和对日作战,这种登陆艇是非常急需的。与此同时,应该采取一切手段来制止德国增加潜艇。除已经直接用于大西洋之战的飞机外,这意味着英国的战略轰炸部队即轰炸机司令部以及美国第八航空队必须用来破坏德国潜艇的建造计划。
英国海军部早已要求对比斯开湾周围的德国潜艇基地实施大规模轰炸,但始终未能说服轰炸机司令部。该司令部认为这种建议会分散其对主要目标的注意力,该目标就是加紧对德国的轰炸。此外,轰炸机司令部空军指挥官哈里斯空军上将还认为这种轰炸不太可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因为德国潜艇待在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拉帕利斯和波尔多那些牢固的钢筋水泥岸洞掩体里,非常安全,不怕轰炸这些岸洞掩体是在希特勒建议下由托特公司在法国西部海岸的港口里建造的。不知什么原因,掩体在1941年至1942年的建造过程中从未受到空中袭击。等到空袭开始时,掩体已经建成。尽管1944年德国部队撤出这一地区前一直遭到空袭,但掩体从未受到严重破坏,也没有一颗炸弹炸穿过。。反对这个建议的另一个论点是实施这种大规模轰炸不可能不在法国居民中造成很大伤亡。如果要进行任何这种特定的轰炸,阿瑟·哈里斯爵士则赞成轰炸德国潜艇建造厂所在的德国港口。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也感到这有可能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此外,还有可能轰炸建造德国潜艇辅助部件的那些城市。1942年,轰炸机司令部已经向上述两类目标飞行了约七千架次,投下了约一万一千吨炸弹,所有这些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不久情况变得非常严重,不仅德国潜艇建造工业被置于轰机司令部轰炸目标先后顺序表上开头第一个(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一日),而且还消除了轰炸法国港口的忧虑。一月十四日轰炸司令部对洛里昂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面积轰炸中的首次轰炸。到二月中旬,对该城共出动了大约两千架次。下表可提供有关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和美国陆军航空队对德国潜艇基地实施大规模轰炸方面的一些情况。
对德国潜艇的基地和建造厂的轰炸
年月
对比斯开湾的潜艇基地
对德国的潜艇建造厂
出动飞机架次数
投下高爆炸弹吨数
飞机损失架数
出动飞机架次数
投下高爆炸弹吨数
飞机损失架数
1943年
1月
666
744
31
167
317
13
2月
1,744
2,184
30
1,119
1,550
46
3月
646
1,250
6
539
981
15
4月
148
544
9
1,041
1,572
59
5月
364
707
22
548
1,152
35
总计
3,568
5,429(加3,704吨燃烧弹)
98
3,414
5,572(加4,173吨燃烧弹)
168
所有这些轰炸没有取得任何直接的战果,没有炸毁或损坏一艘德国潜艇。但对城市的轰炸却导致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无疑影响了德国潜艇的建造速度,尤其是影响了德国潜艇修理计划的实施。
这时,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同盟国阵营中也引起了许多讨论。有许多人认为,同盟国在大西洋之战中的很多失利,是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的指挥。比如,德国潜艇进攻这一方是集中进行指挥和控制的,而防御一方却拥有过多的指挥和控制机构,权限和职权又重叠。就英国而论,由于海军部和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跟地区联合司令部的紧密合作,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大西洋彼岸有许多平行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方面的司令部,而没有任何进行协调的集中指挥机构。因此用约翰·斯莱塞爵士的话来说,要是这还能干成什么事的话那真要算是奇迹了。有鉴于此,象斯马茨陆军元帅、空军上将非利普·朱伯特爵士这样的人,早在一九四二年就建议任命一个总司令来负责整个大西洋的作战。其他同意美国陆军部长斯廷森建议的人,还主张至少为所有有关的飞行部队建立一个联合的指挥部。尽管这条意见显然很好,但是要克服民族的妒忌和有关各军兵种间的对抗分明是不可能的。
但是,由金海军上将提议于三月一日召开的大西洋护航会议上,确实成功地规定了北大西洋护航的职责范围。这次会议决定将称为“交换线”的作战控制变换线(原在西经三十五度到二十五度之间),从四月一日起移至西经四十七度。这一线以西,由新成立的加拿大“西北大西洋司令部”接管对所有运输队的控制和保护工作,而这一线以东的一切活动,仍由西部海口地区司令负责。美国护航组从北大西洋撤出。为控制美国职责范围内的一切反潜作战而新成立的以金海军上将为首的第十舰队,对从美洲到直布罗陀和摩洛哥以及从加勒比海到英国的一切航线负全部责任。同时还采用了新的护航时刻表,对于远程和超远程飞机以及航空母舰的护航任务作了重新安排。高频测向仪网也有了发展和扩大。关于驻在摩洛哥的美国飞行部队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因为金海军上将不准备把它们置干直布罗陀地区联合司令部中的海岸防御司令部的控制之下。结果,任何时候所花的飞行时数与德国潜艇所构成的威胁都极不相称。鉴于北大西洋的空中掩护很不够,这就更显得不相称了。
但是,这些组织上的变化、新式军舰和飞机的分配以及新式武器和装置的采用,还没有来得及产生效果,大西洋之战就要达到戏剧性的高潮。这些新式武器和装置包括利式探照灯、厘米波雷达(巨型空对海搜索雷达,即“硫化氢”雷达)、火箭发射器、舰载飞机、新的“刺猬”式多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以及音响跟踪空投鱼雷等等。
二月下半月,许多德国新潜艇开进了大西洋。因此尽管刚刚结束了三次对运输队的战斗,德国仍有三个潜艇群立即可以参加战斗。三月五日,至少有五十艘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一些延长了的巡逻线上作战。虽然同盟国飞机一再发现这些巡逻线的某些部分,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但同盟国仍然不清楚这些巡逻线范围到底有多大。邓尼茨非常清楚巡逻线有被发现的危险,所以他不断变动它们的位置。与此同时,有关的德国潜艇还使用“梅托克思”接收装置来竭力避免被敌人雷达发现。这时德国潜艇的大部分作战,由于自西向东席卷大西洋的巨大风暴而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仍能收听到一些同盟国航运意图方面的宝贵暗示,这就使德国能发起几次很有希望的攻击,一些较远的德国潜艇群也奉命参加。结果,在尔后的几周中,所有HX号快速运输队和几乎所有SC号慢速运输队都遭到了德国潜艇的攻击。这些攻击有时还取得相当大的战果。
但是由于风暴天气,“劳布格拉夫”潜艇群未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到三月十五日傍晚,SC-122号运输队已经到了巡逻线以东海域。在这以南的航线上行驶的HX—229号运输队,在三月十五日傍晚也越过了巡逻线的南端。位于最南面的U-91号潜艇,在能见度大约为五百码的情况下发现了一艘向东行驶的驱逐舰,不久又在听音线装置上听到了一种宽带噪声。这艘潜艇与“劳布格拉夫”潜艇群负责的巡逻线南段上的其他三艘潜艇,一起奉命对据说就在附近的SC-122号运输队进行搜索。夜间,该潜艇群的其余潜艇也奉命向东行驶,以免落在该运输队的后面。要不是返航的U一653号潜艇在三月十六日早上无意中碰上HX-229号运输队,否则这两支运输队想必就能避免被“劳布格拉夫”潜艇群发现。
邓尼茨一接到U-653号潜艇的报告,就向现场派遣了“劳布格拉夫”潜艇群中的八艘潜艇、其他刚从附近一艘潜水油船上加了油的两艘潜艇以及“粗暴者”潜艇群南面的十一艘潜艇。据估计,第一艘潜艇可能在三月十六日傍晚到达,最后一艘在三月十七日早晨到达。“粗暴者”潜艇群中的其他六艘潜艇和整个“压迫者”潜艇群奉命向前驶去,以便赶在已被发现的运输队(邓尼茨估计是 SC-122号运输队)的前面,建立一道巡逻线或者攻击HX-229号运输队(也是估计的)。下午他收到的无线电监听勤务的一份报告(附带说一句,该报告经证明是错误的)说,HX-229号运输队再次改道走北线。因此,他把所有剩余的潜艇都派去攻击早已发现的那个运输队。
一场向西席卷的大风暴以及汹涌的波涛使护航舰的处境非常困难,而且商船要保持其在运输队中的位置也非常困难。例如,负责护航SC-122号运输队的一艘反潜拖网船“坎波贝洛”号真的来了个船底朝天;两支运输队中都有单个的或成群的船只掉队。三月十六日中午,“劳布格拉夫”潜艇群中的前面几艘潜艇,发现了从HX—229号运输队中掉队下来的船只。到当日傍晚共有八艘潜艇发现了这支运输队。尔后从夜间二十三时至次日早晨六点半,德国U-603号潜艇、U-758号潜艇、U-435号潜艇、U-91号潜艇和U-60Q号潜艇,利用夜暗的掩护尽量逼近该运输队并发起了浮出水面的攻击。其中U-435号潜艇发起了两次攻击。它们命中十八、九次,结果击沉了六艘,重创了四艘。次日,U-91号潜艇从水下给所有这些受重创的船只以最后一击,使其永沉大海。
同日晚上,来自北面的“粗暴者”潜艇群中的六艘潜艇发现了SC-122号运输队,但夜间未能驶入攻击位置。起初邓尼茨误把第一次报告发现的运输队当作HX-229号运输队。然后,鉴于那些从现场的潜艇发来的报告,他才明白有两支运输队,第一支较慢的是SC-122号运输队,因此第二支较快的肯定是HX-229号运输队。但是许多潜艇发来的有关运输队位置的报告(其精确性受到风暴天气和能见度低的影响)差别很大,这就使那些从远道正向目标区集中的潜艇在航向上有些无所适从。
三月十七日早晨,德国“劳布格拉夫”潜艇群中除两艘之外的所有潜艇,加上五艘运航中的四艘潜艇,或是由于没有鱼雷,或是由于缺乏油料,不得不中断作战,因此德国潜艇与敌暂时脱离了接触。但是天气不久转好,能见度提高,“粗暴者”潜艇群中的五艘潜艇和另一艘得到了补给的潜艇再次成功地与敌接触。十二点到十七点之间,U-665号潜艇和U-228号潜艇设法进入了攻击位置,在水下用鱼雷对HX-229号运输队发起了攻击。其间U—384号潜艇和U—631号潜艇也同时对SC-122号运输队发起了攻击。结果德国潜艇又击沉了四艘运输队的船只。来自冰岛和北爱尔兰的“解放者”式轰炸机很快就开始提供空中掩护。德国潜艇马上被迫潜入水下,与敌再次脱离接触。尔后在夜间,只有两艘潜艇成功地重新与敌接触。U-338号潜艇击沉了HX-229号运输队中的两艘船只;U-305号潜艇击沉了SC-122号运输队中的一艘船只。这两次击沉的船都是潜艇在将其击伤的基础上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水下攻击才击沉的。
三月十八日白天,天气刚转晴,接着又来了暴风雪,因此对运输队作战的三十二艘德国潜艇中,只有九艘才进入了视线距离内。这九艘潜艇不是由于早晨再次出现的敌空中掩护,就是由于敌护航组的行动而被迫潜入水中。其间,该护航组还得到了来自其他那些没有受到威胁的运输队中的护航舰只的加强。只有U—221号潜艇在一位对运输队作战特别有经验的罗杰海军少校指挥下,才设法进入了护航圈并击沉了HX-229号运输队中的几艘船只。
三月十八日一十九日的夜间,HX-229号快速运输队很快赶来,因此这两支运输队在较小的海面上就集中了很多的船只。同时,它们的护航舰只也增加到了十八艘——有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驱逐舰、英国的护卫舰和海岸炮舰、英国和加拿大的驱潜快艇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快艇,其中有一些是从冰岛全速开来的。结果,尽管月光明亮,在再次与敌接触的许多德国潜艇中,唯有U-666号潜艇才成功地实施了攻击,而其余七艘潜艇都被敌深水炸弹赶跑。
三月十九日黎明时,六百英里外敌基地上的飞机开始提供强大的空中掩护,因此白天大部分德国潜艇受阻无法与敌靠得很近。“森德兰”式飞船和“解放者”式轰炸机,对七艘德国潜艇的轰炸使U-384号潜艇被炸沉,U-338号潜艇受重创。然而有四艘德国潜艇——U-441号、U-608、U-527号和U-663号潜艇——在白天却设法从水下发起了攻击。据报告,它们命中了七次,虽然仅重创了两艘船。这两艘船在那天晚些时候又被U-523号和U-333号潜艇用鱼雷击沉。
因为运输队此时都已得到空中掩护,看来三月二十日的作战前景并不很佳,因此邓尼茨命令潜艇拂晓时停止攻击,向西撤走。那天早晨,与敌接触的最后两艘潜艇U-441号和U-631号遭到轰炸并被严重炸伤,因此不得不返回基地。
在所有对敌运输队的作战中,规模最大的而且从德国潜艇角度来看也是最成功的作战至此宣告结束。根据德国潜艇艇长的报告,潜艇击沉了敌三十二艘船只,达十八万六千登记总吨位,另外还重创了敌九艘船只。邓尼茨对这些战果非常满意,因为尽管天气不好,攻击条件不利,但事实证明在三十八艘潜艇中仍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潜艇,外加往返途中的六艘潜艇能跟运输队接触。十九艘潜艇能够连续发起攻击,而其中至少有七艘潜艇是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的。经验已再次证明头一天夜晚是攻击最好的机会,但仍有大量的潜艇已设法在白天成功地从水下发起攻击,尽管敌海空防御日益增强。整个这些辉煌的战果是在只损失一艘德国潜艇的情况下取得的。此时明摆着的事情就是充分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战果。
从同盟国来看,情况如何呢?有两支运输队于三月二十二日进入北海峡。一百艘船离开纽约后只有六十九艘到达目的地。其中二十一艘船(共十四万零八百四十二登记总吨位)成了德国潜艇攻击的牺牲品,其余几艘不是在大风暴中沉没,就是由于重创而被迫返回。但灾难并不完全限于此。前两支运输队共损失了十八艘船。二月下旬,同盟国有二十八艘船(共十八万三千六百五十登记总吨位)被击沉;三月上旬,有四十一艘船(共二十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九登记总吨位)被击沉,三月中旬,又有四十四艘船(共二十八万二千零九登记总吨位)被击沉。总起来看,三月份的损失很可能大大超过上一年十一月份的损失。这些新的数字之所以对同盟国有很大的威胁,是因为过去单独航行时有七十艘船被击沉,而编成运输队航行后只有三十九艘被击沉,但是三月中旬、上旬,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八十五艘船只中,至少有六十七艘是在有护航的运输队中航行时被击沉的,其中四十一艘是在北大西洋航线上。
如果损失继续这样惨重,那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鉴于德国作战潜艇日益增多,试图通过改变航线来规避一艘被发现的德国潜艇此时已毫无意义了,因为改变航线仅仅意味着从一群潜艇的魔掌落入另一群潜艇的魔掌。假如每支运输队在海上通常都要损失六艘、八艘甚至十二艘船只,那么怎么才能维持这支运输队中商船船员们的士气呢?也许有必要完全放弃护航系统,尽管在过去三年半的战争中,护航系统一直是同盟国在大西洋的战略支柱。德国潜艇从来没有比一九四三年三月头二十天更接近于切断旧世界即欧、亚、非三洲——译者注与新世界即美洲——译者注联系的目标。
英国海军历史学家罗斯基尔上校在回顾这一危急情况时问道:“如果护航系统已经失去作用,英国海军部会转向何方?”他接着回答说:“他们不知道。但他们肯定会感到,失败已经迫在眉睫,尽管谁也没有承认。”
就在柏林怀着胜利的喜悦研究形势而伦敦以不同的心情也在研究形势的时候,大西洋上的钟摆突然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朝相反的方向摆动。究竟发生了什么?
战后尤其是德国的许多刊物,给人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即这次命运的决定性转折完全是由雷达造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通过进一步研究一九四三年三月底至五月初北大西洋上所发生的事件就会清楚。事实上双方都使用了雷达好几年。决定大西洋之战命运的不是雷达,而是许多因素的结合。新雷达装置的采用只是因素之一。因此,让我们剖析一下这几周中的事件,以便认清诸因素在同盟国战胜德国潜艇中所起的作用。
大西洋护航会议直接的实际成果,是美国海军很快组建了到北大西洋航线上执行护航任务的第一个支援舰队。该支援舰队是在三月初组成,编成内有“博格”号护航航母和五艘驱逐舰。同月,该支援舰队第一次随HX—228号运输队横渡大西洋。当德国“新大陆”潜艇群攻击该运输队时,它虽在场但未能干出什么名堂。因为风暴很大,飞机几乎无法起飞。同时战术机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航空母舰处于运输队的中间,驱逐舰又是护航力量的组成部分而无法独立行动。又经过两次这样的挫折,美国终于才认识到英国赞赏的独立支援舰队的优点,接着也采取了同样的战术。
西部海口地区司令被迫一再推迟组建这样的支援舰队,因为他实在得不到必要的护航舰只。只是由于一九四三年夏季放弃了摩尔曼斯克航线上的运输以后,英国海军部才能借给他两支额外的属于本土舰队的驱逐舰纵队以组建支援舰队。这便使马克斯·霍顿海军上将能在一九四三年三月期间组建五个支援舰队,尔后美国组建的“博格”号航母舰队为第六个支援舰队。
这些支援舰队的编成如下各舰队的编成可因任务而异,但一般说来,总是力图将那些善于互相协作的富有经验的舰只放在一起。它们的正式名称是“护航组”,但为避免混淆起见,此后它们被称为“支援舰队”:
第一支援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布鲁尔上校任指挥,由“塘鹅”号海岸炮舰、“森纳”号前海岸警卫队快艇以及“罗瑟”号、“斯佩”号、“韦尔”号和“杰德”号护卫舰组成。
第二支援舰队:英国皇家海军沃尔克上校任指挥,由“燕八哥”号、“小天鹅”号、“雷恩”号、“鸯”号、“构翻”号、“野鹅”号和“啄木鸟”号海岸炮舰组成。
第三支援舰队:英国皇家海军麦科伊上校任指挥,由“奥法”号驱逐舰,以及本土舰队中的“忠顺”号、“奥里比”号、“奥韦尔”号和“突击”号驱逐舰组成。“冲锋者”号航空母舰本来属于这一支援舰队,但三月二十七日由于舰上汽油爆炸而毁。
第四支援舰队:英国皇家海军斯科特一蒙克里夫上校任指挥,由“米尔恩”号驱逐舰,以及本土舰队中的“无比”号、“蚀”号、“冲击”号、“伊卡洛斯”号和“愤怒”号驱逐舰组成。五月,“射手”号航空母舰配属该舰队。
第五支援舰队:英国皇家海军艾贝尔·史密斯上校任指挥,由“骗子”号航空母舰以及本土舰队中的“英格尔菲尔德”号、“冷酷”号、“凑巧”号和“导航者”号驱逐舰组成。
第六支援舰队:美国海军肖特上校任指挥,由“博格”号航空母舰以及美国的“利”号、“格林”号、“贝尔纳普”号、“奥斯蒙德一英格拉姆”号、“乔治·巴杰尔”号驱逐舰组成。
这种支援舰队在支援SC—123号和HX-230号运输队时第一次显示出自己的作用。据无线电报告,这两支运输队是在费尔韦尔角东南的“空中缺口”下碰上正等着它们的一个强大的德国潜艇群的。这是“鮟鱇”潜艇群。自三月二十一日起,它一直在搜索无线电监听到的ONS-1号运输队,但毫无结果。接着它就去迎击SC-123号运输队,预计三月二十五日可与其接触。三月二十六日傍晚,SC-123号运输队的前几艘舰船驶入了该潜艇群的中间,U-564号和U-663号潜艇都发出了与敌接触的信号。U-663号潜艇艇长还报告发现一艘“‘卓越’号级”航空母舰的情况。其实这是随SC-123号运输队航行的美国“博格”号航空母舰。由麦科伊上校指挥的第三支援舰队也在支援SC-123号运输队。由于该舰队拥有新式高频测向仪高频测向仪原来专门用于陆上,现在也安装在远洋舰只上了。,这艘德国潜艇很快就被发现,而且在它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有关该运输队的航向和速度方面的新信号时就被迫潜入水中。至此所得到的一切证据表明,有一支运输队在向西航行,邓尼茨便命令他的潜艇也朝这一方向驶去。因此SC-123号运输队突破了潜艇巡逻线而没有被发现。当迹象表明SC-123号运输队周围再也没有任何潜艇时,该支援舰队便奉命以全速返回去支援随后而来的HX-230号运输队。
邓尼茨认为这支运输队为规避起见,很可能企图取道夹在两个德国潜艇位置(一个已被发现的在格陵兰东南方向,另一个在爱尔兰与纽芬兰之间)中间的航线。根据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截获并破译出来的美国发的关于德国潜艇的情况报告,敌人也早已发现德国在爱尔兰与纽芬兰之间这一潜艇位置。因此,邓尼茨命令南边的“鲇鱼”潜艇群全速北上。他的看法是正确的。“鲇鱼”潜艇群最北面的一艘潜艇很快便发现了HX—230号运输队。整个“鲇鱼”潜艇群的二十八艘潜艇接着也都奉命前去攻击这个运输队。再次由于拥有这种新式高频测向仪,第三支援舰队的驱逐舰夜间发现了三艘正发信号的潜艇,没等它们发完信号就迫使它们撤走了。三月二十八日晨,刮起阵阵飓风,致使潜艇无法对运输队作战。不过,运输队本身也被飓风刮散,丢失了好几艘船只,其中包括运输队指挥官乘坐的那艘船只。但潜艇也受到巨浪的冲击,很难浮出水面,其中只有一艘设法发现并击沉了运输队中的一艘掉队船只。
不幸的是这时只有一艘潜水油船,因此只能给那些油料已消耗殆尽的潜艇提供些返航所需的油。结果,四月上旬,在大西洋作战的潜艇数量大减,尽管邓尼茨把现有的一切潜艇,包括IX型潜艇在内,都派进了北大西洋以填补空缺。
四月初,德国“狮心”潜艇群的十四艘潜艇被部署在费尔韦尔角东南。四月四日该潜艇群设法与HX-231号运输队进行了接触,而西部海口地区司令却成功地引导SC-124号和西行的那些运输队绕过了潜艇所在的位置。尽管出击的位置有利,又是一个无风的天气,但这些潜艇由于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作战,未能给格雷顿海军中校指挥的经验丰富的B-7号护航组以很大的打击这时有十二个“远洋护航组”:七个是英国的,其番号为B-1至B一7,五个是加拿大的,其番号为C-1至C—5。三个番号A—1至A-3的美国护航组于4月初撤走。这些护航组通常由七、八艘舰只组成:二、三艘驱逐舰,一、二艘护卫舰,四至六艘驱潜快艇,其中包括使用法国、挪威、和波兰船员的船只。。头一天夜晚发现运输队的八艘潜艇中,只有两艘能驶入发射鱼雷的位置。在尔后的二十四小时中,只有一两艘潜艇能与运输从保持接触。六艘船只被击沉,其中包括三艘掉队的船只。四月五日,拥有“骗子”号航空母舰的第五支援舰队到达现场,而且冰岛基地也开始提供空中掩护。德国U-632号和U-635号潜艇很快被一架“解放者”式轰炸机和“泰”号护卫舰击沉,另外还有四艘潜艇受到重创,不得不返回基地。其余潜艇均被赶离运输队。
四月中旬,德国“雄鹰”潜艇群攻击了ON-176号运输队,“云雀”潜艇群攻击了HX-282号运输队,八艘开出的潜艇攻击了取道宽大的南线的HX-233号运输队。所有这些攻击由于敌人很快提供了空中掩护,加上海面波涛汹涌,都不太成功。而实际战果却被邓尼茨大大地高估了。德国潜艇一发射鱼雷,防御一方就猛烈地轰击,因此精确地核实战果愈来愈困难。
这几周期间,邓尼茨从破译出来的美国上报的有关德国潜艇的情况中,非常震惊地发现同盟国此时对德国潜艇的位置了如指掌。今天我们才知道,这是敌作战分析研究部门经常分析研究的结果。这项工作在英国主要由布莱克特教授和彻韦尔勋爵负责,在美国由万尼瓦尔·布什博士负责。而同样这项工作在德国则仅由邓尼茨手下的一两个参谋捎带着负责德国海军作战局第3部所作的非常可靠的统计反映了整个形势发展的实况,但对潜艇舰队司令的作战决定却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这倒无妨,只要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能提供这种极有价值的情报。邓尼茨不仅经常收到破译出来的运输队航行路线的报告,为他部署潜艇提供了宝贵的情报,而且也由于他掌握无线电监听勤务提供的有关自己潜艇的情况报告,他就能够“想敌人所想”,预先推测同盟国的规避行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晚地沿着所推测的运输队航线部署潜艇,以使敌人没有时间发出改变航线的命令。这一阶段,大西洋之战毫无结果。四月底,在这一海域作战的德国潜艇数量达到了最高纪录。
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德国潜艇分布状况(单位:艘)
VII-B型与VII-C型
VII-D型布雷潜艇
IX-B型与IX-C型
IX-D型
XIV型潜水油船
总计
西欧海域潜艇数
124
3
48
10
8
193
海上潜艇数
81
2
32
10
5
130
北大西洋航线上的潜艇数
79
2
17
3
101
支援舰队的出现虽然使德国潜艇对运输队的作战大受影响,但德国仍有可能使足够数量的潜艇与运输队保持接触,特别是附近没有航空母舰时更有可能如此。由于坚持不懈、机智灵活、全神贯注,加上一点运气,它们通常经过几天的机动就能驶入鱼雷的发射位置。只要几艘德国潜艇同时攻击,粉碎对方的防御,这种攻击通常是成功的。但是这种作战仍只可能在一个二百到六百英里较狭小的敌机又掩护不到的海域里进行。这些敌机是以纽芬兰、冰岛和北爱尔兰为基地的远程“卡塔利娜”式飞船、“森德兰”式飞船、标准的“解放者”式II型和III型轰炸机以及“飞行堡垒”式轰炸机。因此同盟国的目标就是通过提供相当数量的超远程飞机来堵住这个“空中缺口”。
三月份同盟国舰船遭到惨重损失之后,罗斯福总统便下令对“解放者”式I型轰炸机进行重新分配。调查结果表明,交给美国海军的一百一十二架这种飞机中,有七十架在太平洋地区作战,而没有一架驻在冰岛以西的北大西洋地区。在这次调查之后不久就从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抽调了二百五十五架“解放者”式轰炸机到北大西洋地区作战。这就使现有超远程飞机的数量由三月底的二十架上升到四月中旬的四十一架,到五月期间又上升到大约七十架。其中十四架驻在北爱尔兰的巴利凯利,十二架驻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所有这些飞机都属于英国皇家空军第一二O中队),十三架驻在纽芬兰的甘德(其中十架属于加拿大皇家空军中队),六架属于驻纽芬兰的阿金夏的美国海军。其余飞机均属于美国陆军航空队,大部分驻在纽芬兰和新斯科舍。但这些飞机不能真正算作超远程飞机,因为它们的航程较短,而且其中大部分装备的不是专门为空对海搜索而改装的“硫化氢”雷达。
以后几周,以冰岛为基地的第一二0中队的超远程“解放者”式轰炸机将起主导作用。这可从德国潜艇对HX-234号运输队的作战中第一次清楚地看出。由于破译了敌下达的有关运输队航行路线的指令,也由于接到了一份四月十八日潜艇的情况报告,邓尼茨便发现敌人为规避“山雀”德国潜艇群而采取的向北规避行动。但他尽量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出动他的潜艇,以便这些潜艇通过快速行驶恰好能占领横越在预料的运输队航线上的位置。有鉴于此,这些潜艇不仅碰上了HX-234号运输队,而且还碰上了向相反方向航行的ONS-3号运输队。头一天夜晚,这些潜艇未能进入攻击位置。第二天,来自冰岛的“解放者”式轰炸机却迫使所有的十一艘潜艇还未实施攻击就撤退了,尽管由于冯·特罗塔海军少校的U-306号潜艇提供了非常精确的与敌接触的报告,它们都设法进入了该运输队附近的海域。
四月二十三日,德国U-732号潜艇在去攻击HX-234号运输队的途中,偶然碰上了在较南的航线上采取规避行动的ONS-4号运输队。它与“山雀”潜艇群中的其他四艘潜艇一起马上进行跟踪。邓尼茨还决定将一直没有等到SC-127号运输队的“啄木鸟”潜艇群派去跟踪这个新发现的运输队。紧接着的作战是德国潜艇和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之间第一次猛烈的遭遇战。这支航空母舰舰队就是拥有“骗子”号航空母舰的第五支援舰队。航空母舰上的“旗鱼”式飞机很快就迫使先头的那股跟踪潜艇潜入水中。U-191号潜艇,在一次不成功的攻击后,便担负起与敌保持接触的任务。在为送行此任务而用无线电发报的过程中,该潜艇被麦金太尔海军中校指挥的B-2护航组的先头舰——“金星”号驱逐舰发现,因为它装有高频测向仪。该驱逐舰全速破浪冲向U-191号潜艇。该潜艇潜入水中,但很快就被声纳发现。情况非常有利于敌进行探测,因此U-191号潜艇未能逃过该驱逐舰上有经验的声纳兵的注意,不管是规避行动,还是释放化学物质都无济于事。该潜艇躲过了几次新的“托佩克斯”式深水炸弹和新的“刺猬”式多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的攻击,但最后还是被击中两次而沉没“潜艇探索器”是一种探测潜艇的水下回声器,相当于德国的“水听器”和美国的“声纳”;“博尔德”是一种装有化学物质、投放后产生气泡的罐子,这种气泡大大影响声纳定位的效果;“铝末混合炸药”是供深水炸弹用的较为有效的炸药;“刺猬弹”是一种多管深水炸弹发射器,能在舰前同时发射二十四枚带有触发引信的轻型深水炸弹,它们只有在击中潜艇时才爆炸,也可被开得很慢的舰只用来通过声纳与受到攻击的潜艇保持接触。
第二天,德国U-404号潜艇接触到了该支援舰队。在这期间它已与其运输队拉开了近三十英里的距离。虽然能见度很差,但是四月二十五日早晨,U-404号潜艇却成功地向一艘可能是“突击者”号航母发射了一枚鱼雷,但发射距离太远。过了十一分钟便听到四次爆炸声,看到两股突起的烟柱。冯·比洛海军中校发了一份谨慎的报告,强调指出敌舰是否被击沉还不能肯定。这份报告由德军潜艇舰队司令转递给德军最高统帅部。但这位海军中校的报告并未阻止纳粹宣传工具兴高彩烈地宣布击沉航空母舰的消息。实际上,鱼雷还没有打到“骗子”号航空母舰前就爆炸了,航空母舰并未遭到任何损伤。同日,“骗子”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架“旗鱼”式飞机在附近发现了正在返回基地途中的德国U-203号潜艇。该潜艇设法下潜并躲过了飞机的注意,但“导航者”号驱逐舰立即开始追踪,而且穷追不舍后至最后把它击沉。
以后几天,德国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对运输队作战的潜艇数量达到了整个海战的顶点:六十艘潜艇部署成四条延伸的巡逻线。由十六艘潜艇组成的“燕八哥”潜艇群潜伏在冰岛的西南方向上等待ONS-5号运输队;由十八艘潜艇组成的“啄木鸟”潜艇群在纽芬兰东北海域搜索SC-127号运输队;负责“燕八哥”潜艇群南面的是新成立的“山鸟”潜艇群,其编成内全部是刚刚下水的潜艇,此时正开往西南方向以迎击HX-235号运输队;第四个“画眉鸟”潜艇群的编成内也都是新的潜艇和毫无经验的水兵,将在西班牙和比斯开湾以西直布罗陀航线上参加一项有空中侦察的联合作战的新计划。
但很明显,同盟国早已对各潜艇群的位置了如指掌,因为那些被潜艇群等着的运输队都经引导安全地绕过了它们,只有ONS-5号运输队被发现。它是由德国“燕八哥”潜艇群巡逻线北端的U—650号潜艇发现的。但由于能见度差,近似飓风的天气,再加上无线电干扰和导航上的困难,大部分潜艇未能与该运输队接触。该运输队的舰船几天来安然闯过了惊涛骇浪。四月三十日,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再次截获并破译了此时敌上报的有关SC-128号运输队位置的情况。尽管有来自空中的危险,邓尼茨还是决定合并“啄木鸟”和“山鸟”这两个潜艇群,并于五月一日在横跨该运输队可能行驶的航线上部署成一条新月形的巡逻线。但加拿大空军通过侦察发现了这一威胁性的危险。该运输队经引导绕过了巡逻线的西端,与此同时牵制性的一个小组还通过发射照明弹和信号弹吸引了那些进行伏击的德国潜艇的注意力。与敌失去接触后,邓尼茨就把放弃对ONS-5号运输队作战的“啄木鸟”和“燕八哥”两个潜艇群合并,并在横跨敌可能行驶的航线上部署成一条紧缩的“莺”巡逻线。
五月四日下午,他正要放弃对显然已逃脱的SC-128号运输队进行搜索时,被耽搁了的ONX-5号运输队突然从北驶来,一直驶入巡逻线的中间。侥幸的是,开始的战术态势特别有利于德国潜艇的攻击:德国相互距离很近的三十艘潜艇正好展开在该运输队的两边。此外,还有“山鸟”潜艇群中的十一艘潜艇此时也分布在纽芬兰周围,即运输队前面不远的海域。邓尼茨所属的参谋人员马上就对头一夜的作战满怀信心,寄予很大的希望。
该运输队本身受到了飓风的严重袭击,因此格雷顿海军中校负责的B-7号护航组在频繁的暴风雪中,再次让这三十艘船只各就各位时也经历了种种巨大的艰难险阻。其余的十一、二艘掉队船只组成了两个小组,尾随该运输队航行。担任护航的驱逐舰在搜罗掉队船只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油料,而在经常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它们却得不到油料的补充。结果是,到五月四日,护航组中的四艘驱逐舰不得不一艘艘地返回。不仅如此,在此期间赶来协助的第三支援舰队,其中包括格雷顿海军中校自己的“邓肯”号舰在内,也不得不返回。由于“维德特”号驱逐舰和“平克”号驱潜快艇被派去保护掉队的船只,此时负责护航的合伍德海军少校只能使用他自己的“泰”号护卫舰,以及“向日葵”号、“雪花”号和“珍珠菜”号驱潜快艇,两艘反潜拖网船,“奥法”号和“奥里比”号两艘驱逐舰来保护运输队的所有船只。对该运输队的空中保护是由甘德起飞的加拿大皇家空军第五中队的“坎索”式飞船提供的。下午,德国U-630号潜艇正要对一艘掉队船只进行攻击时,却被其中的一艘飞船炸沉。德国U-438号潜艇也挨了炸,但它用20毫米口径的高炮打跑了炸它的飞船。
下午晚些时候,风势减弱,天气好转,因此在天黑以前就有五艘德国潜艇设法与敌进行了接触。夜里又赶来了六艘潜艇。傍晚,德国U-125号潜艇已设法击沉了一艘掉队船只。此时在夜暗的掩护下,德国U-628号和U-952号潜艇几乎同时发起攻击,接着U-264号、U-358号和U-707号潜艇相继发起攻击,其中U-264号潜艇还发起了第二次攻击。在这些攻击中,它们又击沉了六艘船只(上报的是十艘)。
五月五日天亮时,舍伍德海军少校试图通过派遣“奥里比”号驱逐舰全速到达该运输队的尾部并与其平行前进来赶跑进行攻击的德国潜艇,但这一群潜艇太多。不过在这期间,“平克”号驱潜快艇用“刺猬”式深水炸鹏对德国U-192号潜艇进行了七次攻击,终于成功地将其击沉。总之,在这一天白天,共有十五艘德国潜艇上报了它们与该运输队接触的情况。其中U-584号和U-266号两艘潜艇还成功地进行了水下攻击,又击沉了五艘船只。按照这种情况,邓尼茨便期望第二个夜间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但傍晚前几小时浓雾笼罩,能见度降到约五百码。此时装备有厘米波雷达的护航舰(德国潜艇在作战过程中不可能发现)占了便宜。它们通过雷达荧光屏就能发现接近的德国潜艇,而这些潜艇却看不见它们。德国潜艇屡次一要进入攻击位置,就发现装备有声纳和雷达定位装置的护航舰挡住了它们的通道。德国U-267号潜艇全靠自己超过敌舰的高速度来避开突然从雾中出现的“珍珠菜”号驱潜快艇的炮火袭击。德国U-638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却被它射击的目标成功地躲了过去。“珍珠菜”号驱潜快艇一冲上来,它就潜入水中,但被一连串深水炸弹所摧毁。德国U-125号潜艇被突然从大雾中向它冲来的“奥里比”号驱逐舰撞坏了指挥塔后面的部位。该潜艇艇长利用大雾设法甩开了驱逐舰,但在发呼救信号时,这艘被撞坏的潜艇却被“雪花”号驱潜快艇发现,接着就被它冲上来用炮火击沉。“维德特”号驱逐舰用了一种“刺猬”式多管深水炸弹就将U-531号潜艇击沉。德国U-533号潜艇被“向日葵”号驱潜快艇撞击后严重受损。其间,第一支援舰队的五艘舰只开到,先头的“塘鹅”号海岸炮舰很快就用雷达发现了德国U-438号潜艇,先是向它开火,然后用深水炸弹将这艘下潜的潜艇击沉。德国U-267号潜艇好容易才逃脱“森纳”号驱逐舰,其指挥塔上布满了弹洞。早晨,西部当地护航组到达。
从德国潜艇艇长们的报告中,邓尼茨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潜艇群此时所处的危急境地。到凌晨四点,潜艇群完全失去与运输队的接触。至此根据十五艘幸存的潜艇的报告,它们已遭到许多次深水炸弹和六次炮火的袭击。因此,邓尼茨决定停止这次作战。六艘潜艇根本没有回音,还有四艘严重损伤。这就有足够的理由对情况再作考虑。
五月六日战争日志中的记载如下:
“(1)敌人安装在飞机和水面舰只上的雷达不仅极大地妨碍了单个潜艇的作战,而且还使敌人本身有机会(显然它很快就利用了)发现潜艇的待机位置而设法加以规避。潜艇本身不易被发现这一最重要的优点现在却有丧失的危险。 “(2)敌人的空军现在几乎已能对整个北大西洋海域的运输队提供空中掩护。我们可以料定,留下的那些‘空中缺口’,敌人不久将会利用岸基飞机或舰载飞机加以填补。 “这种形式的护航作战,当以大量飞机在运输队周围广大地区实施时,总是导致潜艇绝望地落在运输队的后面,再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果,尤其是敌海空护航巧妙合作时更是如此。 “(3)用新的定位方法和威力大得多的深水炸弹,对下潜的潜艇实施的作战与攻击也已变得更为猛烈。 “(4)敌人拥有的护航舰只日益增多,结果使潜艇作战日益困难。而我们虽然已开始使用MK-2型磁性鱼雷引信、“猎鹰”式音响鱼雷和曲折航行鱼雷,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 “总之,必须承认,现在潜艇作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困难,但正在竭尽全力作出努力来改进潜艇的武器装备,以利于它们的作战。”
这份对总形势的记载清楚地表明德军潜艇舰队司令及其参谋部,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过去几周作战之所以令人不满和代价昂贵的原因,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份记载对敌人正在使用的新式定位装置和新式武器上的一两个技术问题仍然一无所知。在对ONS-5号运输队的作战中,德国潜艇据上报击沉了不少敌船,但由于损失了六艘仍然被认为是遭到了非常惨痛的失败。不过在战争的起伏中,双方都得考虑这种不愉快的挫折,尤其是当特别不利的情况(象这次大雾的突然降临)在战斗中给敌人增添了有利条件时更是如此。一次这样的失败当然不足以成为根本改变政策的理由。以后十四天的沉痛经历倒表明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政策。
停止对ONS-5号运输队作战时,邓尼茨令其投入作战的潜艇中,只剩下了十八艘仍然作好战备的潜艇。这些潜艇马上在纽芬兰以东组成“易北河”潜艇群。“山鸟-1”和“山鸟-2”两个潜艇群的十二艘潜艇,在更南的海域合并成“莱茵河”潜艇群。邓尼茨从无线电监听勤务破译出来的情报得知,敌人已经发现了这两个潜艇群的位置,因为HX-237号和SC-129号两个运输队正向南实施大迂回来规避它们。因此他命令“莱茵河”潜艇群全速向东南方开去,以便占领横跨在HX-237号运输队航线上的位置,而在菲尼斯特雷角附近的“画眉鸟”潜艇群则奉命向西开去。那个再也不可能被派去截击HX-237号快速运输队的“易北河”潜艇群便被全速派向东南方去堵截后面吹模樱茫保玻购旁耸涠印?
在德国“莱茵河”潜艇群南端的U-359号潜艇,于五月九日真的发现了HX-237号运输队,但它刚发出与敌接触的报告就被一艘驱逐舰赶入水下。德国潜艇马上在该运输队前面部署成一条严密的巡逻线,但是在“骗子”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架飞机迫使挡在该运输队航线上的U-454号潜艇潜入水中后,该运输队穿过去时却未被发现。“骗子”号航空母舰属于加强C-2护航组的第五支援舰队。U-403号潜艇在跟踪一艘掉队船只时,再次与该运输队接触。它用高炮打跑了一架“旗鱼”式飞机,但被一艘开来的驱逐舰赶入水下。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设法破译了一份关干五月十一日该运输队位置的电报,从而再次提供了宝贵的情报。结果到傍晚,一些潜艇再次发现该运输队。三艘掉队船只一被发现就被击沉,但进攻的潜艇无法突入防护圈以攻击运输队本身的船只。它们一再试图用高炮击退飞机,U-230号潜艇甚至还打下了一架“旗鱼”式飞机,但它们却一再被飞机迅速召唤来对付它们的驱逐舰和驱潜快艇赶入水下,而且大部分确实被击沉。U-89号潜艇被一架“旗鱼”式飞机召唤到现场的“百老汇”号和“拉甘”号舰摧毁;U-456号潜艇被来自北爱尔兰的一架“解放者”式轰炸机重创后,也被一架“旗鱼”式飞机召唤到现场的“导航者”号舰摧毁。U-753号潜艇于五月十三日被一架“森德兰”式飞船召唤来的“拉甘”号和“德鲁姆赫勒”号舰摧毁。
五月十三日早晨,在所有的德国进攻潜艇,显然不是被赶跑就是被摧毁之后,第五支援舰队便向西转移支援SC-129号运输队。其位置是U-504号潜艇在五月十一日傍晚上报的。此时这支运输队正受到“易北河”潜艇群的不断追击。它由麦金太尔海军中校为首的B-2护航组负责保护。U-402号潜艇为了成功地发起一次水下攻击,设法尽量靠近了该运输队,其结果击沉了两艘船只,但它自己接着也被一连串深水炸弹炸伤。夜间,先头护卫舰只“金星”号驱逐舰用雷达发现U-223号潜艇正从该运输队后面接近,企图进入攻击位置。麦金太尔自己用他从赫赫有名的潜艇指挥官克雷奇默尔海军中校那里缴获的战利品——海上用望远镜发现了正在下潜的U-223号潜艇。他的驱逐舰用深水炸弹发起了几次攻击,使这艘受重伤的潜艇被迫浮出水面。接着便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决斗。U-223号潜艇几次企图用鱼雷击沉“金星”号驱逐舰,而“金星”号驱逐舰却力图用炮火、浅水爆炸的深水炸弹以及最后的撞击来击沉它。但当所有这一切手段都没有解决这艘刚浮起的受伤的潜艇时,麦金太尔决定听其自然,让其自行沉没。他便高速返回自己护航的那支运输队,该运输队在遭遇战中已向前开出并正遭到许多其他潜艇的追击,说真的,U-223号潜艇倒设法“一瘸一拐地”返回了基地。
麦金太尔和他的“金星”号驱逐舰正好及时赶到,因为根据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至少有十二艘德国潜艇(这个数字是正确的)正试图进入运输队前面的有利位置,以使白天潜入水下进行攻击,夜间则浮出水面进行攻击。在尔后的三十六小时内,护航舰只根据雷达和高频测向仪指示的方位,不时地冲到这里冲到那里。接近中午时,“金星”号驱逐舰两次用深水炸弹进行攻击,击沉了先头跟踪的U-186号潜艇。“白厅”号、“窄叶越桔”号、“蔷蔽”号和“铁线莲”号驱潜快艇同时发现了几艘德国潜艇并向它们冲过去,但这些潜艇都设法跑掉了,因为它们的水上航行速度比之较慢的驱潜快艇的速度要快。快到傍晚时“金星”号和“白厅”号联合猎取三艘德国潜艇,迫使它们全部潜入水中。这两艘舰艇已没有时间继续追击,因为夜幕正在降临,而且附近还有其他潜艇。夜间,“白厅”号“金星”号和“窄叶越桔”号用雷达发现了三艘德国潜艇,把它们赶跑。没有一艘德国潜艇能进入进一步攻击的位置。此时由于有了高频测向仪和厘米波雷达,一个得到巧妙指挥的护航组本身就能保护运输队不受整群德国潜艇的攻击。五五十三日接近傍晚时,U一642号潜艇报告有一艘航空母舰开到,这时邓尼茨就决定次日拂晓停止作战。此后不久,U-266号潜艇被第八十六中队的一架“解放者”式轰炸机击沉。
这时在南部航线上的德国“易北河”和“莱茵河”潜艇群正在追击HX-237号和SC-129号运输队。邓尼茨把刚到不久的潜艇在费尔韦尔角东南方向组成了“多瑞河-1”号和“多瑞河-2”号潜艇群。在它们巡逻线以北的海域由“伊勒”潜艇群负责。“伊勒”潜艇群没有追上ONS-7号运输队。在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报告了HX-238号运输队显然已规避了南面的潜艇位置之后,邓尼茨却将这一破译的情况报告解释为后面的SC-130号运输队有可能使用这条航线,因此命令“多瑙河”潜艇群的十七艘潜艇南下。五月十九日午夜后不久,U-304号潜艇发现了该运输队。在风平浪静月照很短的夜晚,有两艘潜艇设法跟来了。到早晨共有七艘潜艇已经与敌接触,白天又来了六艘潜艇。
但天亮时,负责护航的格雷顿海军中校命令该运输队向南改变航向九十度,结果潜艇(其中有些已占领了有利于白天水下攻击的位置)被甩在运输队的后面。它们刚刚浮出水面,以便恢复主动,第一二0中队的第一架“解放者”式T号轰炸机就飞到了。
在首次攻击中,U-954号潜艇就被飞机的夹叉轰炸炸沉。这架飞机在去该运输队的途中不久又发现了另外五艘潜艇,它穿过低空向它们俯冲。由于用完了炸弹,它就召唤该运输队的护航舰来对付下潜的潜艇。“泰”号护卫舰重创了U-952号潜艇后,便协同格雷顿海军中校的“邓肯”号舰和“雪花”号驱潜快艇一起,经过几次攻击击沉了U-381号游艇。另外两艘潜艇从水上逃过了航速较慢的“平克”号和“向日葵”号驱潜快艇。接近中午时,第一支援舰队从后面赶上了该运输队。“韦尔”号和“杰德”号两艘护卫舰很快在离该运输队约十五英里处发现了两艘浮出水面的潜艇。其中一艘是U—209号潜艇,下潜时发射了鱼雷。但是它的位置很快被“杰德”号和“森纳”号两艘舰艇测定到,接着就被它们的“刺猬”式深水炸弹击沉。其间“邓肯”号驱逐舰挫败了U-707号潜艇的攻击,并将其重创。差不多就在这时,第一二0中队的第二架“解放者”式P号轰炸机赶到,至少发现了六艘潜艇,迫使它们全部潜入水下。下午,该中队的另外两架轰炸机“解放者”式O号和Y号来到现场,发现了两群潜艇(一群四艘,一群两艘),并攻击了其中的三艘。与敌保持接触的最后一艘潜艇于夜幕降临前不久被护卫舰“杰德”号和“斯佩”号赶离运输队。运输队经常不断地改变航向很快就把潜艇拉得更远。U-92号潜艇是进攻一方唯一设法进入了有利的攻击位置的潜艇。在夜暗的掩护下,它发射了鱼雷,但都未能命中目标。到早晨,潜艇与敌完全脱离了接触。自天,敌空中掩护大大加强,结果德国潜艇先后十四次被迫潜入水下。邓尼茨不久被迫停止作战。这支运输队已径直地驶过一条德国潜艇巡逻线而没有损失一艘船只。
与此同时,邓尼茨已命令二十一艘潜艇,于五月二十一日傍晚部署成一条“摩泽尔河”巡逻线,以拦截那支位置已被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发现的HX-239号运输队。邓尼茨断定,HX-239号运输队为了规避潜艇所在的位置,将进一步改道南行,因此他也相应地修改了潜艇巡逻线的位置。但在HX-239号运输队来到之前,这些潜伏的潜艇却发现了ON-184号运输队向它们接近。ON-184号运输队由C-1护航组护航,并得到了拥有“博格”号航空母舰的第六支援舰队的加强。五月二十一日傍晚,U-231号潜艇遭到一架“复仇者”式飞机的轰炸,损伤严重以致不得不返回基地进行修理。“奥斯蒙特-英格拉姆”号和“圣洛朗”号两艘驱逐舰迫使另外两艘潜艇潜入水中,从而该运输队就能安然通过在潜艇巡逻线上这样撕开的缺口。五月二十二日早晨,另一架“复仇者”式轰炸机发现了U-468号潜艇.但该潜艇用其口径为20毫米的高炮击退了飞机的攻击。
直到中午U-305号潜艇才能发出首次与敌接触的报告,然后邓尼茨就召唤了“多瑞河”潜艇群中攻击SC-130号运输队后幸存下来的潜艇。但是白天,U-305号潜艇三次受到“博格”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的攻击,损伤严重以致不得不撤退。下午U-569号潜艇遭到两架“复仇者”式飞机的攻击并被击沉。次日早晨,HX-239号运输队到了有点南移的“摩泽尔河”巡逻线。HX-239号运输队由B-3护航组护航,并得到拥有“箭手”号航空母舰的第四支援舰队的加强。航空母舰上的一架“旗鱼”式飞机发现了U-468号潜艇,并在其高炮射程以外进行监视,同时召唤了一艘驱逐舰。但U—468号潜艇成功地从这艘驱逐舰脱了身。U—218号潜艇也设法从同样的困境中脱了身。U-752号潜艇一发现另一架“旗鱼”式飞机(恰巧是那架唯一装备有火箭的飞机),就潜入水中,但为时已太晚。下到潜望镜深度时,它被飞机上的火箭击中,被迫浮出水面。这是第一次用火箭来攻击潜艇。这艘潜艇用其高炮设法抵挡了三架“欧洲燕”式战斗机,但当“凯佩尔”号和“逃亡”号两艘驱逐舰一开到,它就自行凿沉。德国再次损失了五艘潜艇,然而却没有取得一点儿战果来证明这种损失是值得的。继续对这种受到强大保护的运输队进行作战显然是毫无意义了。
邓尼茨亲自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战争日志中对这些作战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过去几天出现的情况证实了目前潜艇战中存在的危急情况,并突出了采取有力对策的必要性。二月份在大西洋损失了十四艘潜艇,三月份损失了十三艘,四月份损失了十二艘,五月份到二十二日为止损失了三十一艘,很可能对HX-239号运输队的作战中又损失了两艘。 “损失,甚至严重的损失也得承受,然而只要这些损失跟击沉的敌船吨位的比例相称。但五月份每击沉一万登记总吨位的敌般就损失一艘潜艇,而不久前每击沉十万登记总吨位的敌船才损失一艘潜艇。因此,五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敌人的飞机在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敌人不仅大量使用了岸基和舰载的飞机,而且还拥有改进了的定位装置为白天和黑夜达成突然性提供了战机。 “在‘多瑙河’潜艇群的作战过程中,敌机不但阻止了该群潜艇的攻击,同时也使这些潜艇除断续而暂时地与敌运输队保持接触外无所作为。同样,一支强大敌机的出现也阻止了‘摩泽尔河’潜艇群与敌运输队进行任何真正的接触,尽管很可能至少有一支敌运输队通过了该潜艇群的巡逻线。 “我们所承受的无法容忍的损失以及近来对放运输队作战的失败,迫使我们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用改进了的进攻性和防御性的武器装备我们的潜艇。”
邓尼茨从事实中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结论:停止德国在北大西洋对运输队的作战。一些储油量不是很大的潜艇仍留在这个海域以便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强大的潜艇群仍在附近作战。但实际上,现有的其他潜艇全部都撤到了亚速尔群岛以西的海域。
大西洋之战的最后胜利业已属于敌人一方了。
经过仔细对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四日期间历次发生的潜艇单艇作战的分析研究,就会非常清楚地了解同盟国之所以战胜德国潜艇,不是由于哪一件武器或哪一样技术装备,而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
1、由于无线电定位网的建立,此时就能准确无误地截获到一切电报和信号,甚至波长经常变换时也如此。装备有德国潜艇在作战中不可能发现的厘米波雷达(D型空对海搜索雷达,即“硫化氢”雷达)的飞机,可不断向北大西洋扩大空中侦察范围。同盟国用这两种办法就能较精确地掌握德国潜艇的位置,从而改变运输队的航线,尽管事实上这种改道通常由于德国潜艇采取的相应行动而失去作用。德国潜艇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在破译同盟国空中无线电通信方面非常得力。
2、由于装备有高频测向仪,护航的舰只和飞机就能赶跑德国潜艇群中那些力图与运输队保持接触的潜艇。
3、护航的舰只和飞机由于装备了厘米波雷达,即使在能见度很差的条件下,也能从雷达的荧光屏上对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能发现那些在夜暗掩护下浮出水面出击的潜艇。然而这些潜艇却只能依靠自己监视哨的肉眼来为自己服务。
4、通过派遣特种支援舰队来加强受到德国潜艇威胁的运输队的护航组。这首先使德国潜艇更难以进入攻击位置,尔后还使护航舰只能对那些已被发现的德国潜艇紧追不舍,直到将其摧毁为止,而不致因追击影响了对运输队的保护。
5、航空母舰随同支援舰队一块出现,加上装备的超远程飞机,就使同盟国能填补中大西洋上危险的“空中缺口”。运输队在海上航行整个期间的空中掩护范围的扩大,还使德国潜艇无法实施有效的机动以转移到运输队的前面。
6、“刺猬”式多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用于较深水区的“托佩克斯”式深水炸弹、用于浅水区的深水炸弹以及安装在飞机上的火箭发射装置等,所有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的采用,都极大地提高了同盟国反潜措施的效果。
7、最后,同盟国作战分析研究部门,对己方和敌方所有的资料进行彻底而又科学的运用,给许多重要的战术战略问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就在解决这些战略战术问题期间,这些研究成果开始结出了硕果。
人们往往认为德国对同盟国补给线的潜艇战,最后是被“两个海上强国占压倒优势的海空防御力量”打败的。但是任何接受这种解释的人都会非常惊讶地发现,在对同盟国运输队之战的描写中,所提到的人名、舰名和番号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诸如负责护航的格雷顿海军中校、麦金太尔海军中校这样的人名,“骗子”号、“金星”号、“泰”号、“雪花”号这样的舰名,“B-2或B-7护航组”、“第一或第三支援舰队”以及英国皇家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第一二0中队”这样的番号。诚然一九四三年同盟国用于对付德国潜艇威胁的舰船和飞机的数量确实比以前多得多,但也从未超过六个支援舰队(其中包括二、三艘得到大约四十架“解放者”式轰炸机支援的航空母舰)和十二个远洋护航组。而它们中间其实也只有一部分舰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采取了那样的决定。回答这个问题的依据必须是邓尼茨及其参谋部当时所拥有的资料,他们对形势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后来形势发展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预料。
五月三十一日邓尼茨提交给希特勒的报告中,把潜艇战中出现的危急情况主要归于“敌人空中掩护力量的极大增强”以及一种敌水面舰艇显然也在使用的“新式定位装置”。他对形势估价的要点是“我们在技术问题上已不行,但我们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必须设法使潜艇不仅装备有能对付敌人新式定位装置的仪器,而且还装备有新式武器以便使其能战胜其死敌——飞机和驱逐舰。
只要对敌人新式定位装置的性质一无所知,第一项要求就很难完成。但是一九四三年八月采用的名为“哈格努克-万策”的示波器和十月采用的“纳克索斯”检波器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很快就反映在潜艇损失明显的下降上。为了对付飞机,五月底六月初潜艇采用的高射兵器有了很大的改进,其效果很快便在实战中得到了证实:第一艘装备有高射兵器的U-441号潜艇就击落了一架“森德兰”式飞船。第一艘装备有口径为20毫米的四联装高炮的U-758号潜艇也成功地击退了舰载机的几次攻击。随即可采用的名叫“鹅鸽”的改进了的音响跟踪鱼雷是一种对付驱逐舰更为有效的武器。有了这些新式武器,邓尼茨满怀信心地盼望能在夏末恢复对运输队的作战并希望取得一定的战果。
但是对削减敌吨位的潜艇战能否再次有效地加紧进行,仍有人进行怀疑。德国海军作战局的专家指出截至一九四三年五月三十日为止,同盟国已损失了近三千万登记总吨位的船只,但已建造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十万登记总吨位的船只来进行补充。而实际数字对德国更为不利,即损失了二千一百五十万登记总吨位,却建造了一千六百五十万登记总吨位。然而不管怎么说,邓尼茨的看法是对的,即同盟国还须作很大的努力才能补上损失,而德国应想方设法阻止同盟国补上。缺乏运输船舱是同盟国推迟实施所有大规模两栖作战计划的关键。
但邓尼茨认为,即使不能取得吨位战的胜利,也要继续进行补给线之战,因为“这确实牵制了敌人很大的兵力”。由于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发现英国空军海岸防御司令部强大的第十五和第十九大队,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底参加了对汉堡的破坏性很大的攻击,而以前这两个大队却完全忙于对付潜艇的威胁,因此潜艇战牵制了敌人很大兵力这一论点就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最后,不该忘记的是,这几周德国所作出的一切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寄希望于建造和发展新型潜艇的影响。例如有快速电动的XXI型潜艇和“瓦尔特”式潜艇。据料,这些新型的潜艇将使潜艇战发生重大的变革。那时认为到一九四四年夏秋将有大量的XXI型潜艇准备服役。在这之前,除非潜艇继续作战,否则就有与敌人防御的发展情况和战术手段失去接触的危险。
由于接受了对总形势的这种看法(必须对照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以及这种无条件投降包含的所有明显含义这一背景),加上很有希望的武器与造船业的发展以及一九四三年九月德国新潜艇首次对ON-202号和ON-18号两次运输队作战所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战果(顺便说一下,被过高地估计了),因此一九四三年夏秋邓尼茨海军元帅作出的决定几乎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潜艇继续进行作战!
对邓尼茨来说很清楚,要继续作战就不能采取权宜之计,必须提供尽可能多和尽可能有效的潜艇,结果采取了一项使以前的一切建造计划都黯然失色的潜艇建造计划。同时,尽管有些较保守的设计师非常担心,还是采取了船体分段建造法,仅仅因为只有船体分段建造法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足够数量的潜艇。
现在回顾起来,我们能否说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决定是“正确的”?
今天从同盟国方面军政领导人自那时起所发表的许多言论中,我们获悉邓尼茨对削减敌吨位的潜艇战的总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例如同盟国官方海军历史学家罗斯基尔上校就曾宣称邓尼茨的如下观点无庸置疑是正确的:潜艇战的胜负将取决于他能否用比之英国建造新船进行补充更为快的速度来击沉英国的商船,不管这些商船是不定期货船、定期货船,还是油船。但同时,这种观点也很清楚地表明,只要德国潜艇连同轴心国的其他武器和资源在与同盟国造船厂生产能力的竞争中仍有机会孤注一掷的话,那么大西洋之战的结局也就难以肯定了。
到一九四三年五月,邓尼茨才开始对它们是否真有这样的机会抱有最初的怀疑。尽管如此,一九四三年的夏季仍作出了继续进行削减敌吨位的潜艇战的决定,不过这是在德国潜艇舰队参谋部经过了长时间的严肃争论之后才作出的。在争论过程中,对问题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讨论,对所有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加以了权衡,对潜艇艇长们本人的报告也给了应有的考虑,并且还对政治战略形势及其对战术的要求作了总的估计。
如果连潜艇都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赢得削减敌吨位的作战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其他任何武器能象潜艇那样有效地阻止和推迟同盟国在法国登陆的计划。从同盟国的战争文献资料中,我们不但知道运输船舱的问题是确定登陆日期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知道一九四三——四四年冬天要是德国能发动大规模的潜艇战,那就可能使同盟国无法实施一九四四年六月在法国的登陆。确实可以这样说,一九四三年夏季所见的情况的确给人以相当大的希望,即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重新成功地发动对同盟国运输队的作战。
最后无庸置疑的是,德国要是成功地继续发动潜艇战,那就会牵制敌人大量(即使难以预计)的兵力。要不然这些兵力就会被用来轰炸德国,或者攻击德国本身的海上交通线。下面的数字(举不胜举)确实证明了这个论点。例如,一九四三年四月,当同盟国反潜最得力时,以英国机场为基地的飞机(主要是四引擎飞机)为保护运输队和侦察德国潜艇共飞了二千四百五十九架次。但是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尽管在这个海域作战的德国潜艇相对减少,飞机仍飞了六千三百一十四架次。一九四三年春,在北大西洋上的一支运输队通常拥有的护航兵力达七到九艘护航舰。如果还有一个支援舰队前来加强,则该运输队的护航兵力就可以增加到一艘航空母舰和十八艘护航舰。但是到一九四四年十月,摩尔曼斯克航线上的两支运输队,JW-61号和RA-61号运输队却受到了至少三艘航空母舰、一艘巡洋舰和多达三十二艘护卫舰的保护。
因此回顾起来,我们可以说邓尼茨在一九四三年夏季作出的继续进行潜艇战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过,寄希望于潜艇能在一九四三——四四年冬季的六个月中重新成功地对运输队进行作战这一点却成了泡影。这是由于同盟国防御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所致,其速度和效果几乎是意想不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的悲剧在于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潜艇这一武器从未强大到足以完全实现对它所寄予的希望。虽然一九四三年春德国拥有的潜艇数量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差不多达到了邓尼茨一九三九年夏宣布的若要确保赢得吨位战的胜利所需的数量,但为时已太晚了。到这时,同盟国的反潜防御力量已变得非常强大有效,结果是同盟国的造船厂最终赢得了吨位战。这便奠定了尔后同盟国全面战胜德国的基础。
德国二战潜艇洞库1941-1945
第一章 建造背景
纳粹德国的潜艇部队,在卡尔?邓尼茨(时任纳粹德国潜艇部队总司令,后任至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开战伊始及表现出了其巨大的作战潜力。1939年9月,德国潜艇的王牌普里恩,指挥德国早期装备的VIIb型潜艇U-47号,成功突入英国皇家海军在斯卡帕湾的锚地,在这个被认为不可能被突破的,极为安全的锚地,一举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当英国人还未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时,U-47号已从容离去。
虽然有如此出色的战绩,然而,这一阶段德国潜艇部队始终面对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潜艇需要经历漫长的航行,通过危险的北海或英吉利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水域,这样一来,德国潜艇实际的作战及待机时间就非常短,还常常要应付盟国的反潜攻击。尽管潜艇官兵使出浑身解数,但是毫无疑问潜艇相比水面舰艇要脆弱的多。潜艇的耐压艇体在炮火下简直是不堪一击,潜艇一旦失去下潜能力,几乎是死路一条。
虽然在一些重要港口如赫尔格兰德(Helgoland)、汉堡以及基尔,都曾经设计了用混凝土建造潜艇专用堡垒的计划。然而在开战之初,德国潜艇往往就按照编队系留在码头上,完全暴露在敌方空中力量的打击之下(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港口突击的效率极端低下)。
自1940年起,随着挪威、低地国家以及法国的先后陷落,德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沿岸获得了大量的基地,德国人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将它们利用了起来。掌握了挪威及法国沿海港口以后,德国海军便可以轻易的出入北海及大西洋水域。同时大大缩短了德国海军舰艇进出这些水域所需要的航渡时间,使在海上待机的舰艇数量得到明显的增加,邓尼茨得以将其手中可用的潜艇进行“三三制”配备,及三分之一处于战斗巡逻状态,三分之一在航渡过程中,另有三分之一的潜艇在港口接受检修、补给,人员则进行休整和训练。
挪威的卑尔根、特隆赫姆,法国的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扎尔、拉帕里斯及波尔多在被占领后迅速成为了德国潜艇的基地,虽然新基地确实为德国潜艇的攻击作战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同时这些基地也更容易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突袭。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比利时的布鲁日建立的混凝土堡垒成为潜艇基地建筑的成功范本。1941年春,德国人开始利用先前要塞堡垒建筑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挪威及法国沿海的基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潜艇洞库,同样的工程在德国的几个重要海港,如基尔、汉堡和。。。等也同时展开。混凝土洞库也不单纯修建在作战基地周围,在德国不来梅旁的威悉河岸,德国人将整座用于建造先进的XXI型潜艇的工厂用混凝土洞库保护了起来。
起初,这些洞库的防轰炸效果非常令德国人满意,但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英国皇家空军的空袭强度也越来越高,在1943年,德国人对多数的混凝土洞库的顶盖进行了加固,部分洞库顶部的混凝土厚度超过了7米,同时加强了防空的措施。
即使是重达5吨,装药量超过2吨的著名超级炸弹“高脚橱”在面对加固了的洞库,也很难有所作为。在这些徒劳无功的攻击过后,面对基地周围已成废墟的城市,这些洞库依然屹立不倒,岿然不动。
事实上这些洞库如此的坚固,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洞库直至战争结束依旧毫发无损。战后人们曾经多次尝试拆除这些洞库,但是面对超乎想像的工作量及极大的难度,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本文中提到的洞库几乎都保留到了今天,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然在被各国海军使用着。挪威和法国海军依旧继续使用着其中一些洞库作为码头,德国人则将不来梅附近的巨大的代号“瓦伦丁”的潜艇工厂作为海军仓库使用。在大部分洞库的墙壁上当年的标语、标示依然清晰可见。
如今还有相当数量的洞库为私人所拥有,或用作仓库或供游人参观。还有一些洞库,如德国汉堡附近的“芬克II”号洞库虽被废弃,但其中仍有当年被遗弃潜艇,为防止游人误入发生危险,入口出被爆破封堵。
公元1987年,为拍摄著名的潜艇片《从海底出击》(Das Boot),摄制组重建了一艘VIIc型潜艇,该艇有幸在法国的拉帕里斯的原德国潜艇基地重现了40多年前出航的风采。
鉴于如此众多的洞库,过分的坚固而难以拆毁,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还将在大西洋沿岸矗立更长的时间。
第二章 设计及建造
潜艇洞库只是德国人规划的防御工程中的一部分。整个沿海防御工程还包括供德国E艇和R艇停泊的洞库工程,港口船闸防护工程(一旦破坏了船闸,将能够有效的封闭一个港口)。此外工程还规划了加固的弹药库,油库,仓库等储藏设施,以及碉堡,炮台等防御附属设施。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这一工程在人力、物力上与“大西洋壁垒”工程的争夺,才使得“大西洋壁垒”工程成立名副其实的“半拉子”工程。
建筑
在德国海军受到关注之前,此类防御工程的建设是由德国海军工程部承担的,其负责人为工程部总监艾克哈特。当1941年,德军占领法国沿海大量优良的海港之后,海军工程部随即将之前建设德国赫尔格兰德海军基地中获得的经验用于新的潜艇基地的建造,而每个基地的总体设计,则基本参照了一战时德国人比利时的布鲁日修建的帝国海军潜艇基地的设计原则。
实际的施工管理由国家工程局的弗里茨?托德博士领导的“托德小组”负责。托德曾于1938年被任命设计建造“德国西部防御工程”。据估计共计雇佣了约有30万工人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托德小组”还雇佣了数千工程技术专家、工匠来监督指导这些工人工作。战争爆发后,部分工人被应征入伍开赴各地前线,其余的工人的处境好比奴隶,在恶劣的环境下从事着高强度、高危险的的工作。“托德小组”拥有自己的准军事化组织,甚至拥有一只“托德小组专用警察部队”。德军占领法国及低地国家后,“托德小组”在巴黎成立“西线分部”负责在被占领区的施工工作,分部总监卡尔?威恩斯。“西线分部”以下有设有数个专门负责建造潜艇洞库工程的项目组。1942年,“托德小组”负责人弗里茨?托德博士死后,由阿尔博特?斯皮尔接管。
“托德小组”与DAF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DAF是纳粹德国政府官方的工会组织,有强制征调使用所有独立工会及劳工组织劳动力的权利。至少在最初,德国建筑工人与法国的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德国人向从法国本地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招募来的建筑工人提供了良好的食宿环境,薪水也相当优厚。建筑大军中还有一只特殊的队伍,他们是来自西班牙的共产主义流亡者,他们在西班牙内战中逃向法国,随后被法国当局扣押。德国入侵后,这些共产主义者又落入德国人手中,虽然他们不是雇佣工人而只是苦力,但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出色的技术,受到了德国占领者的好评,赢得了敌人的尊敬,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在挪威工程的主要劳动力是苏联战场上的战俘,他们的处境只能用“悲惨”二字来形容,而处境最差的是在集中营中的劳工,德国境内的工程,如不来梅附近的“瓦伦丁”工厂就主要靠他们来建设。
很多德国知名企业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著名的建筑公司如Siemens-Bau-Union和Holzmann AG公司负责潜艇基地的混凝土浇注工程,电气安装主要由Siemens-Schuckert公司负责,设备生产制造巨人M.A.N.公司负责生产并安装船坞及船闸等所需要的大功率排水设备。此外,大量当地分包商负责基地的其他工程建设。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在建的大型潜艇基地工地上,同时有近15000名员工参与施工。
建筑工人分两班,实行12小时工作制,保证24小时开工,每天上午7点和下午7点为交班时间。大型弧灯甚至探照灯用于夜间工地照明,只有当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关闭灯光暂时停工。
基地的选址尽量在当地原有的海军码头上建造,如法国的布累斯特和洛里昂,这些地点受潮汐的影响,水深符合要求。另外还有一些不受潮汐影响的海军码头,如法国的圣.纳塞尔、波尔多等地,一些潜艇洞库也在民用港口施工建造。所有这些施工工地都有严格的出入限制。
一旦选址确定下来,繁重的施工就此开始。首先要认真清理施工场地,以便开掘地基并打造巨型钢制地桩。为了防止海水倒灌进低于海平面的工地,还必须修建一座巨型围堰。在开掘施工的同时,还要在船坞后方修建一座混凝土平台,这里是各种车间所在地。此外还要修建钢筋加固的围墙。修建如此巨大规模的洞库工程所需的材料也是空前巨大,工程全面铺开后,每天工人们都得浇灌数千平方米的混凝土。对建材的消耗,几乎超出了德国的生产能力,比如,50公斤一包的水泥,因为需求量太大,以至包装用的纸袋,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空水泥袋必须回收再利用。为防止在运送过程中水泥散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运送人员在装载水泥的运输工具上洒水使其硬化,避免抛洒。工程所需的主要建材,如钢铁和水泥(至少在初期)都是从德国通过各种渠道运送到施工现场的。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深入,建材需求量激增,只从本土采购运送建材已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为节约成本,德国人从在当地选择符合其质量要求生产厂家作为供应商。除此以外有些地方还铺设了专门的铁轨从供应地通往施工工地以方便数十万吨钢材、水泥和沙砾的运输。这些附属工程也占用了数量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洞库的设计
洞库不光是潜艇的庇护所,更是“海狼”们舒适的家。洞库内还修建了潜艇修理厂,发电机组(基地的供电主要依靠当地的地方民用电力供应,洞库内的柴油发电机组,是为了当民用电受攻击中断后,向基地提供紧急情况下的用电),泵站,仓库,办公室,宿舍,通风系统,取暖设备,电话及通讯设施以及急救室。为方便用送各种重型装备,洞库内各处都铺设了窄轨小铁路。从安全角度考虑,弹药集中存储在外部独立的高度防护的弹药库中,需要补充弹药时由窄轨铁路运送到洞库内再装载上艇。
潜艇船坞分为“干”、“湿”两种建造方式。干坞有抽水系统,可以根据维修的需要将船坞内的水排干。船坞的实际大小各不相同,但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船坞灌满水后的水深要在10米左右;二是水面到洞库天顶的高度要能够容纳起重机,起重机的高度需满足整体起吊潜艇的潜望镜。洞库内船坞两边的码头宽度一般保持在1.5米左右。
每个洞库内至少有一部行车起重机,起重机行架的长度基本与洞库长度相等,起重能力可达30吨。洞库内的主排水泵容积达3000立方米,辅助排水泵也达到了380立方米的水平,可以保证在3小时内将船坞中的水全部排干。排水泵一般被安置在泵站房内,两台一间,相邻两个船坞之间设一个泵站,但并不是所有泵站都是这么设置的,还有一种比较多的布置方法是:将所有排水设备集中布置在一排船坞后部的服务区域内。
巨型装甲钢板制成门窗隔板,将洞库与外界隔绝,部分装甲板厚达1米,还有一些洞库的大门是钢板包裹的混凝土夹心门,洞库大门开闭既有垂直起吊式也有传统的铰链式的。另外洞库大门又分为完全关闭式的和半关闭式两种;前者用于干船坞,后者在只关闭入口的上三分之二,底部留有约2米高的开口。
为了让洞库尽快投入使用,施工方优先建造并启用具有维修功能的干船坞,边使用边施工。
鉴于洞库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敌人的轰炸,工程的设计施工人员在洞库的顶盖上下了级大的功夫,从目前留存下来的洞库来看,他们的工作相当成功。
防护船闸
鉴于一部分洞库的位置处于海港的内港部分,尽管洞库本身异常坚固,但是潜艇需要经过一段水道,从船闸才能进出外海,因此一旦这一位置受到破坏,潜艇就成了“瓮中之鳖”。尤其是在英国突击队成功突袭了圣纳扎尔的潜艇基地后,德国人立即着手在圣纳扎尔、拉巴里斯、波尔多修建单独的防护船闸以保护这个“阿基里斯之腱”。防护船闸看起来像一个缩小了的潜艇洞库,在前两地的防护船闸矗立至今,波尔多的在战时没有完工,战后被拆除了。
圣纳扎尔的船闸沿诺曼底干坞修建,通过船闸潜艇可进入内港。而诺曼底干坞在英国突击队的袭击中遭到严重的损坏,英国突击队使用一艘装满炸药的老式驱逐舰“坎贝尔顿”号(美国按照“租界法案”支援英国的老式驱逐舰之一),冲进干坞,随后引爆了炸药,巨大的爆炸摧毁了闸门。
新建的防护闸门几乎正对,洞库的第8、第9号船坞。1942年8月开工建造,整座闸门长155米,宽25米,高14米。一条公路穿闸门而过,工作在闸门内由一座可开闭的桥连接,闸门内海水也可排干,同时为强化防护,闸门的顶盖和墙面有钢筋混凝土加固,顶部有防空火炮,闸门西部还有4座20mm防空炮阵位。拉帕里斯的防护闸门直到1944年8月才修建完成,有167米长,26米宽,14米高。
除上述以外,还有许多新的项目在计划之中,其中比较吸引人的项目是,在马塞附近的罗夫运河上修建专供XXIII型潜艇小型潜艇使用的洞库,另外,德国人还计划在克里米亚半岛多处修建洞库,以及增加在基尔、不来梅、汉堡的洞库数量。
第三章 U艇基地之旅
每一座洞库系统的布局形式是各不相同,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以法国布雷斯特港的潜艇洞库系统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洞库系统的主要结构布局。
英国远征军在撤离之前已经将港口设施基本摧毁,1940年6月,德国第5装甲师攻占布雷斯特港后,对港口的紧急维修重建工作立即展开。短短的2个月后,第一艘德国潜艇U-65号即可进入该港进行维修了,至该月中旬,布雷斯特港基本已恢复到可全负荷运转状态。
几乎在重建港口的同时,兴建潜艇洞库的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了。1941年1月起,混凝土潜艇船坞开始建造,工程持续了近9个月。布雷斯特港潜艇洞库总长333米,宽192米,高17米,它其实是由两个紧靠在一起的单独洞库组成的一个洞库群。一号洞库内共有5座“湿”船坞,每条湿坞长约115米,宽约17米,最多可容纳3艘潜艇;二号洞库内布置了8座“干”船坞,长约99米,宽约11米,另还有两稍大一点的干坞长度达到了114米,宽度达13米,每座干坞只可供一艘潜艇使用。
虽然布雷斯特港的洞库到1942年夏天才全面完工,但是在1941年6月间,第一潜艇舰队的人员已从基尔转移到此,4个月后,第九潜艇舰队也进驻此地。1941年9月起,布雷斯特洞库群中部分完工的船坞已开始使用。
洞库群及附属建筑群占据了布雷斯特港区东面的一角,由一条防波堤与港区分割开。洞库群面对外海,一号洞库内船坞按照A到E的次序编号排列,二号洞库按数字编号排列。
A、B两座船坞长度接近116米,宽17米。洞库外墙厚达7米,两船坞间有一座6.3米宽的码头,码头上一面1.3米厚的隔墙从顶到底将两座船坞完全分开;C船坞稍短且宽一点,长宽分别为114米和7.5米,C与B之间的码头宽7米,隔墙厚2.7米;D、E两座船坞长都是96米,宽分别为17.8米和16.8米;C、D间隔墙厚2.5米,D、E间隔墙厚1.3米。A、B、C之间隔墙上开有5个通道,C、D、E之间的隔墙上各有4个,每两个通道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3米左右。上述5座船坞都同时可并排容纳两艘潜艇。
二号洞库中的八座干坞宽度都在11米左右,长度依次为96.1米,96.5米,96.8米,97.1米,97.5米,98米,98.5米,99.1米,隔墙厚度在2米至1.3之间,干坞内只能容纳一艘潜艇进行维修。紧接着8座干坞,洞库内有一条11米宽,长度等于整座洞库长度的办公区域。在第二洞库群的最东头,是两座大型干式维修船坞,宽12米,长度达到114米。由此可见,所有的船坞都是不一样的,只是在尺寸上比较接近。
每座船坞顶上都有行吊设备,起重能力不一:A、C、D号4吨;B号12吨;1号10吨;2、3、5、8号3吨;4、6、7号2.5吨;9号5吨;10号30吨。
在二号洞库内部,一条走廊将其分隔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就是1至8号船坞。一号洞库比二号洞库长了不少,因此前部的5座船坞也比较靠前,走廊的宽度要更大一些。A号船坞后是维修车间,B号之后是机械设备维修车间,C号后布置了鱼雷仓库,鱼雷维修车间在旁边,位于D号船坞之后,而潜艇部队的队部在E号之后。一号洞库内从东往西布置的有:武器维修车间,机械设备维修车间,船舶维修车间,柴油机室,电气设备维修车间,另外三个机械设备维修车间和三个船舶维修车间,泵站以及消防站。在阴暗的洞库深处,充足的照明设施保证工人能和在一般工厂里一样的操作车床等设备。走廊往东一直通到整个洞库的主入口,主入口北面是给洞库供暖的主锅炉房,南面是保护入口的碉堡。
洞库群顶层,大约在A、E、4号船坞上方布置了防空炮位,装备了40mm以下的小口径防空高炮,虽然小口径高炮对英美的四发重型轰炸机进行的高空轰炸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对进行低空突击的小型飞机还是有相当大的杀伤力的。另外在10号船坞的顶部设有无线电及其他的信号设施的信号塔一座。
虽然,洞库内也存放了部分鱼雷等武器,但是处于安全因素考虑,多数鱼雷还是以散件的形式存放在和洞库同样坚固但规模较小的专门的弹药库中,要用时通过,两者之间的轨道运进洞库内。
·
·                                 第四章 防护原则
像历史上所有的堡垒建筑一样,评判它设计的是否合理,主要要看设计者对堡垒可能遭受到的攻击,以及采取的防护有多周到。U艇洞库最基本的防御方法是加强自身的抗打击能力。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洞库(至少在初期)可以抵御住盟国所有类型炸弹的攻击。随着盟军炸弹威力的不断增强,洞库顶盖的防护也随只不断加强,早期德国人通过加厚顶部混凝土层的手段,后期发展出了被成为“范格罗斯特”的防护层。炸弹接触到“范格罗斯特防护层”时,被架在顶盖上很多横梁引爆,爆炸冲击波随即被释放掉,保证顶盖不受伤害。这项技术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装甲车辆上的反应式装甲异曲同工。
由于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周到,坚固的顶层结构,保证了洞库顶部的安全,整个洞库系统最大的弱点在于朝向大海的一面,尤其是遇到低空突袭时,更加危险。低空突防的飞机不像那些四发重型战略轰炸机,它们无法携带能够从顶部穿透洞库的巨型炸弹,而是通过低空投掷炸弹或鱼雷通过闸门来从内部摧毁洞库或船坞。
为防止此类攻击造成的威胁,德国人在港湾内设置了多种防护设施。首先,是由老旧船只在船坞正前方组成的数条防潜网;其次在船只上方安装了额外的桅杆,与防空气球一起防止飞机超低空突防;最后在洞库顶部布置了一些小口径防空火力。小口径高炮的防空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很显然与其说是靠它们击落敌机还不如说只是吓走敌机或者是干扰敌机进攻,不过当这三者充分配合起来的时候,还是能很有效的阻止盟国飞机对洞库进行有效的攻击。
防空炮口径一般在20mm,分单管、双联和四联三种,弹重0.32千克,炮口初速899米/秒,射程12350米,射速120发/分~240发/分。还有一种37mm口径的高炮使用的也比较多,弹重0.73千克,炮口初速820米/秒,射程15350米,射速约50发/分。另装备了少量的40mm博符斯高炮,弹重0.95千克,炮口初速854米/秒,射程4500米。上述高炮都是战时德国海军岸防及舰载的标准防空武器。
有部分地方的洞库系统还布置了一些防空碉堡,给低空突防的飞机以意外的重机枪火力威胁。尽管防空重机枪的火力,对付飞机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但是这些碉堡最大的作用还是为洞库的出入口提供额外的火力防御,而洞库内船坞的出入口由厚重的钢制闸门护卫着,确保万无一失。
值得一想的是,假如洞库所在的周遍地区落入敌人之手,那洞库防御体系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事实上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由于潜艇的耐压壳在火炮打击下几乎不堪一击,因此,当洞库处在地方火炮覆盖范围内时,虽然洞库自身依旧完好,但是潜艇再也不会“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了”。另一方面,尽管洞库依托其超级坚固的特点还可以作为要塞进行抵抗,但是任何攻击者为避免重大伤亡,最好的选择就是像中世纪城堡攻防战中进攻者所做的那样,用“饥饿战术”困死防守者。值得庆幸的是,在整个二战中,这样的惨剧从来没有发生过,盟军每遇希特勒号称“固若金汤”的要塞时,多采取迂回战术,避免正面交锋造成不必要的大量伤亡,最重要的是避免为一城一地而延误战机。
防护船坞的钢闸门,不是简单一大块钢板,往往做成百叶窗的形式。水面下有防潜/反鱼雷网的保护,即使闸门落到和码头一样的高度,水面以上的那一小段空间也足以阻挡任何超低空飞机的攻击,实际证明这点空间根本无法实施准确的炸弹或者鱼雷攻击,可何况还有许多闸门本来就是放到水面高度的。
以上所谈的都是洞库自身及潜艇基地的防空措施,洞库所在港口自身还有大量的大口径防空火力配备。此外,德国空军沿海岸布置的雷达站,对盟国的空中突击提供了早期预警,并对突击机群给予拦截。由于英吉利海峡宽度窄,英国东、南部基地的飞机起飞不就即可被德军发现,即使是像P-51“野马”或P-47“雷电”这样的大航程战机,从较远的基地出发,德国人一般也有比较充足的预警时间。
侥幸突破了德国空军,地面高炮火力拦截的盟国轰炸机虽对港区和附近城镇能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对洞库本身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回程的路上他们将再一次接受上述两者火的洗礼。在耗费了大量的燃料,弹药,并遭受了重大的装备及人员损失后,盟国往往一无所获。低空突防的盟国战机,更容易突破德国空军和地面炮火的拦截,但是除非他们幸运,或许能侥幸的攻击到几艘暴露在水面的正在进出船坞的潜艇,不然也只能无功而返。
战争中德国潜艇洞库系统在盟国的狂轰乱炸以及各种其他破坏行动中,洞库几乎毫发未损,不得不承认德国人的防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一些潜艇被洞库内震落的混凝土块砸坏过,但是与在港内水面被击毁的潜艇,以及被系留的船只碰坏的潜艇相比较,简直不值一提。
盟国反潜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德国潜艇和人员力量的逐渐衰弱,“狼群”最终输在了海上。而潜艇洞库基地却是德国潜艇官兵们的安全避风港,筋疲力尽,满身伤痕的“海狼”们在幽深的洞穴中,舔噬着身体和心灵上的累累伤痕,等待着他们最后时刻的到来。
第五章 基地生活
在法国及挪威的每个潜艇基地中一般至少驻扎有一到两只潜艇支队。每隔一段时间,一个基地驻扎的潜艇支队的人员会进行一次调整。支队指挥官一般由资深潜艇艇长担任,其中不乏王牌艇长,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战斗经历。
U艇部队最早由卡尔?邓尼兹指挥,法国被占领后,邓尼兹将指挥部搬到了巴黎,不久,在1940年9月间,指挥部再次搬迁到克恩纳威尔的一座豪华大楼中。鉴于盟军轰炸越来越猛烈,加上盟军突击队以及法国抵抗组织的偷袭行动的威胁,尤其是盟国突击队对圣纳扎尔的突击之后,在希特勒的再三坚持下,邓尼兹于1942年3月间又将指挥部搬回了巴黎。尽管邓尼兹最后升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一职,但是他对潜艇部队的热情和关心依旧不减,他经常视察在法国的潜艇基地,亲自迎接那些历尽千难万险,成功归来的他的“灰狼”们。
邓尼兹以下主管潜艇作战行动的是艾伯哈特?哥登将军,作战行动指挥部司令是汉斯-乔质?冯?福里德伯格将军。作战行动指挥下,又划分了数个单独的作战分布,由一名舰队司令指挥。驻扎在法国的绝大多数潜艇,都受总部设在巴黎的西部潜艇作战分部指挥,汉斯-鲁道夫?罗斯林自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间任指挥官。
总的来说,部署在挪威各地潜艇基地的潜艇部队受命于,总部设在纳尔维克的挪威潜艇作战分部。1943年1月至1944年5月间该分部指挥官为鲁道夫?彼得斯,后由莱因哈德?舒伦接任至1945年5月。所有潜艇都直接听命于所在作战指挥部,而不是他们停泊的基地的司令。
在紧张的战斗巡逻过后,潜艇停泊在坚固的洞库内进行维修保养,大部分船员可以休假回家,为保证船员们尽快回到家人身边,减少在路途中消耗掉的假期天数,邓尼兹下令安排专列用于运送休假的船员们往返。
同时,船上的骨干将留在基地,进行日常的工作。通常他们被安排住在基地附近的较少受空袭威胁并较为舒适的宿舍区,然而,如果需要的话,洞库内也有大量的宿舍区可供留守人员住宿,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船员仍旧住在他们的艇上。在一些洞库内还设置了船员的训练设施,比如,在克罗马I号洞库内修建了一个7米长的水池,供潜艇官兵训练水下逃生技巧。
战争时期,因为始终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潜艇在港,所以洞库内始终忙忙碌碌难有清闲的时候。潜艇在洞库内要进行维修和保养,补充燃料,弹药,食物以及其他给养,另外还要给潜艇内来个彻底的大扫除,好好通通风,毕竟这些潜艇刚刚载着近50个,几周都没洗过澡的大男人从海上回来。
大西洋战役初期,在所谓的德国潜艇的“辉煌时期”,每当有潜艇成功归来的时候,洞库内总是一派节日的气氛,大家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妇女们为载誉归来的英雄们准备好了花环,大家翘首数着潜艇上代表击沉舰船数量的三角旗,好不热闹。
随着德国潜艇基地逐渐暴露在盟国的监视和打击之下以后,德国潜艇官兵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潜艇回港以后,船员们的休假也被取消,多数时间内都不得远离其岗位,再也难有狂欢的机会。宪兵对进出洞库区域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基地周边条件较好的旅馆都被改做潜艇官兵的宿舍,电影院和戏院只允许上映或表演经德国的影片及戏剧。相对于潜艇官兵面对的高度危险的工作,他们的报酬也每况愈下。尽管战争时期的多数情况下,当地法国居民与德国人的关系还算比较融洽,但随着德国人的颓势日显,当地居民与德国兵之间的关系也愈发恶劣,尤其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
潜艇基地内还有大量的军队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部队的财务、补给以及其他后勤工作,他们多数是军官,并有少量高级军士,这些人直接隶属于相应的舰队指挥部,基本上没有出海的经历,平时着海军军服,但佩带银质徽章,而不是金质徽章。他们在基地的生活相对优越一些,往往大腹便便,对船员们的不修边幅,自由散漫的行为嗤之以鼻,所以和船员之间矛盾不断。
随着德国潜艇战事的日趋不利,出航的潜艇自保尚难,更鲜有英雄凯旋的欢迎仪式了。但对于疲于奔命的潜艇官兵来说,海天间显现出来的那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无疑依旧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欧洲地区常驻潜艇舰队
布雷斯特
布雷斯特是第1潜艇支队的母港,历任指挥官是汉斯?艾克曼(1940年1至10月);汉斯?寇豪斯(1940年11月至1942年2月);海因兹?布克豪斯(1942年2月至1942年7月);威恩?温特(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
该支队从本土的基尔调到法国之时已经接受了改装,新装备的VII型潜艇代替了原先的II型艇,并装备了几艘更先进的IX型潜艇。一同驻扎在布雷斯特的还有第9潜艇支队。这只在战时才组建起来的部队,主战装备是VII型潜艇,两任指挥官分别是容克?奥斯登(1941年11月至1942年3月);海因里希?莱赫曼-威廉布洛克(1942年3月至1944年8月)。
布雷斯特更是一批“王牌海狼”的“巢穴”其中最出名的是莱因哈特?舒伦和阿代尔贝特?施耐。舒伦刚出道时在U-48号上担任了望官,后成为U-564号的艇长,取得了击沉18艘,总吨位95000吨的战绩。施耐的U-201号击沉24艘,总吨位89000吨。
洛里昂
1940年夏天,第2潜艇支队进驻洛里昂。主要装备了VII和IX型潜艇,该舰队还拥有两艘IA型潜艇。舰队指挥官分别是:威恩?哈特曼(1940年1月至1940年5月);海因兹?费希尔(1940年6月至1940年10月);维克特?舒兹(1940年10月至1943年1月)恩斯特?卡尔斯(1943年1月至1945年5月)。
战时组建的第10潜艇支队也驻扎在此地,该支队装备了IX,XB及XIV多型潜艇。指挥官为古特?库恩克(1942年1月至1944年10月)。
洛里昂在战时可谓众星云集,U-30的福里兹?尤里乌司?来普;U-47的普里恩;U-99的奥托?克里特舍曼;U-100的舍普克以及莱因哈特?哈德根的U-123。前五位的王牌潜艇U-48,U-99,U-103,U-124和U-107都曾到访此地。
拉帕里斯
法国沦陷后,第3潜艇支队从基尔港移驻此地,原先装备的老式II型潜艇被新型的VII系列取代。支队历任指挥官有:汉斯-鲁道夫?罗斯林(1941年3月至1941年7月);赫博特?舒尔兹(1941年7月至1942年3月);海茵兹?冯?莱曾(1942年3月至1942年6月);理察德?扎普(1942年6月至1944年10月)。
此地前三名的王牌分别是U-333、U-432、U-402。
圣纳扎尔
原驻扎在但泽的第6潜艇支队移驻此地,装备VII型潜艇。指挥官分别是:威廉?舒尔兹(1941年9月至1943年10月);卡尔?艾恩曼(1943年10月至1944年8月)。
战时两艘最著名的潜艇居于此地,它们是海茵里希?莱曼-威廉布洛克的“开心旗鱼”U-96号和艾里希?托普的“红色恶魔”U-552号。
波尔多
卡尔斯?舒伦兹(1942年10月至1944年8月)旗下的第12潜艇支队和部分意大利潜艇部队驻扎在此。德国人的主要装备是IX型和XIV系列的潜艇。
波尔多早期出名是因为这里驻扎有意大利的补给潜艇,随着战事的进展,这里升起了一颗最璀璨的王牌之星——沃尔夫冈?鲁斯。他指挥的U-181号艇共击沉47艘舰船,总计221000吨,鲁斯也因此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加橡叶佩剑钻石勋章。
特隆赫姆
第13潜艇支队,驻扎在这个挪威的基地,全部装备VIIC型潜艇,指挥官是鲁尔夫?鲁根伯格(1943年6月至1945年5月)。特隆赫姆也涌现了一批出色的“海狼”。马克斯-马丁?泰切特的U-456号击沉了皇家海军“爱丁堡”号巡洋舰;击沉皇家海军驱逐舰“阿什提”号的U-711号艇长汉斯-古瑟?郎格获得过加橡叶的骑士铁十字勋章;U-968号有击沉三艘战舰的佳绩;保罗?布来撒克的U-737号也战绩不俗。
卑尔根
装备了VIIC型潜艇的第11潜艇支队,两任指挥官先后是汉斯?克豪司(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海茵里希?莱曼-威廉布洛克(1945年1月至1945年5月)。
驻守此地的王牌潜艇是U-1202号,另外大批经验丰富的潜艇官兵在这里接收了新型的XXI型潜艇。
基尔
第1、3、5、7潜艇支队的原驻地,战争爆发前各支队只是系留在各自的码头上,并没有洞库给他们使用。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些支队很快便转移到被占领地区新建成的各个洞库中去了。
威尔赫姆沙文
该港驻扎有第2、6、22、31潜艇支队,第22和31支队在战争后期进驻。
皮尔鲁
位于但泽湾内,是德国众多专供训练舰队驻扎的基地之一。战争期间,德国人基本掌握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这一地区非常适合缺乏经验的潜艇新手进行训练,该基地常驻单位有:第19、20、21和26潜艇支队。
哥登霍芬
位于但泽湾西部,驻有第22、24、25和27潜艇支队,全部是训练部队。
赫拉
位于波罗的海,靠近哥登霍芬,作为训练基地,无常驻舰队。
但泽
驻扎有第23、24、25潜艇支队,主要任务进行水下鱼雷发射训练,所有支队都是训练部队。
除以上的基地外,德国人还在其他地方修建了一些基地,以下略。
太平洋及远东地区基地
日本加入轴心国后,多次要求纳粹德国提供潜艇,参与印度洋上对盟国的作战,然而,当时德国潜艇在整个大西洋战区力量仍显不足,只得婉言拒绝。但是,随着盟国反潜力量的不断增强,德国潜艇在大西洋战区越来越难有作为,而盟国在远东的反潜力量还很薄弱,于是邓尼兹将眼光逐渐投向远东的黄金水道,他调拨了一批IX型大型远洋潜艇,由威廉?多米兹挂帅,成立远东作战部,总部设在槟榔屿。并在槟榔屿、新加坡、巴塔维亚以及神户借助日本帝国海军的力量设立德国潜艇的维修及补给基地。
第六章 洞库、炸弹和突袭——战争中的基地
汉堡
艾尔伯II号
1940年通过了在汉堡附近的艾尔伯河上的霍华德斯威克船坞修建新的潜艇洞库的方案,当年底工程便开始实施。洞库修建在艾尔伯河的乌伦肯湾东岸,施工方是“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间竣工,洞库总共有两座船坞,长112米,宽22.5米,每座船坞可同时容纳三艘潜艇并排停靠。
洞库背后的地面是仓储区域,而东部修建了办公室及配电房等附属建筑。仓储区还布置了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及相应的厂房。洞库各处通道有装甲闸门,防护严密。
艾尔伯II号洞库主要用于对新型的XXI型潜艇进行组装、维修及补给工作。随屡遭盟国空军的轰炸,除洞库顶层有轻微损坏外,主体建筑及洞库内的潜艇,未受丝毫影响。1945年3月8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轰炸机开始对汉堡港区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投掷炸弹1000余吨;随后于3月底再次对上述地区进行轰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轰炸机,投掷炸弹2200吨,摧毁了霍华德斯威克船坞的大部分表面建筑,但洞库只受到极轻微的损伤。该处洞库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发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轰炸机的空袭中,洞库一座钢结构闸门被震落。
战争结束时,此地共留有六艘潜艇,挤在最西面的一个船坞内,分别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685(VIIC型)。两艘VIIC型潜艇还未完工,而XXI型潜艇是在等待维修。
1945年5月3日汉堡向英国部队投降时,洞库内的德国潜艇官兵随即准备将所有潜艇炸沉,最后有三艘潜艇被成功抢救出来,而U-3506,U-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坞内。
芬克II号
位于汉堡的芬克II号洞库是在德国本土最大的洞库建筑,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过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开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顿&莫尼包AG”两家。
该洞库实际上是在地面开挖建筑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坞,每座长111米,第一座宽27.5米,其余三座宽22.5米。1942年9月计划建造第五座船坞,工程于1943年5月开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坞宽度也达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点,另外前四座船坞的后部工作区域宽约20米,而第五座船坞的工作区宽度达到了39.5米。整座洞库长139面宽153米,共可以容纳15艘潜艇。
芬克II号还布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于组装、维修及补给各型潜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号从未遭受过严重的空中打击,该月芬克II经历了两轮严重的打击。第一轮发生在4月4日白天,美国轰炸机携带了穿甲弹对该洞库进行了打击,只造成了级轻微的损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击则要严重的多,17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了15枚重达5吨的“高脚橱”炸弹以及两枚10吨重的“大满贯”炸弹突袭芬克II,结果有6枚命中目标。洞库顶层被击穿,爆炸的冲击波对洞库内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数艘新型的XXIII型潜艇受轻伤,在第五号船坞内的两艘潜艇沉没在船坞内,建筑主体未遭破坏。
海尔格兰德
诺德希III号
该处的洞库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设计划,1940年起开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国企业参与施工。建设汉堡洞库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此处的洞库规模中等,位于海尔格兰德港的东部,共计有三座湿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停靠三艘潜艇,为方便对潜艇进行维修,该处建造了一座浮船坞,可拖进任何一座湿船坞,使其变成临时“干”船坞,但是浮船坞一次只能容纳一艘潜艇。
洞库总长156米,宽94米,每座船坞长约108米,宽约22米,船坞间的码头宽度在6米左右。洞库顶盖厚3米,墙体厚2米。在最东边的船坞尽头是潜望镜及光学设备修理车间,另外鱼雷仓库也在这一边;最西边是电焊车间,氧气罐仓库和一个木工车间。
与其他潜艇洞库相比较,该处洞库无常驻支队,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及挪威以后,该处成了几个重要基地之间的中转站,只承担一些临时或应急的维修和补给任务,大多数时间里该处洞库要么闲置,要么作为E艇的停靠地。相对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该洞库在战争期间很少受到盟国空军的“关照”。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该处洞库一下子繁忙起来,成为德国袖珍潜艇攻击登陆区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同时这里还成为另一种特种作战舰艇的驻地。这是一种装有烈性爆炸物的执行几乎是“自杀性”攻击的摩托快艇,驾驶者在最后时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标,人员则有其他舰艇事后打捞救援。
该洞库的对空防御相薄弱,仅装备了两门37毫米高炮和一门20毫米高炮及两具探照灯。从1944年底开始,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对海尔格兰德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自1941年至1945年总共有六次大规模的空袭,1945年4月18日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突击尤为激烈,一次出动轰炸机达960架。次日,在对该处进行的最后一次空中打击中,共计有36架轰炸机投掷了22枚“高脚橱”。然而,在这一系列的空袭中诺德希III号洞库未受明显损伤。
1940年通过了在汉堡附近的艾尔伯河上的霍华德斯威克船坞修建新的潜艇洞库的方案,当年底工程便开始实施。洞库修建在艾尔伯河的乌伦肯湾东岸,施工方是“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间竣工,洞库总共有两座船坞,长112米,宽22.5米,每座船坞可同时容纳三艘潜艇并排停靠。
洞库背后的地面是仓储区域,而东部修建了办公室及配电房等附属建筑。仓储区还布置了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及相应的厂房。洞库各处通道有装甲闸门,防护严密。
艾尔伯II号洞库主要用于对新型的XXI型潜艇进行组装、维修及补给工作。随屡遭盟国空军的轰炸,除洞库顶层有轻微损坏外,主体建筑及洞库内的潜艇,未受丝毫影响。1945年3月8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轰炸机开始对汉堡港区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投掷炸弹1000余吨;随后于3月底再次对上述地区进行轰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轰炸机,投掷炸弹2200吨,摧毁了霍华德斯威克船坞的大部分表面建筑,但洞库只受到极轻微的损伤。该处洞库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发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轰炸机的空袭中,洞库一座钢结构闸门被震落。
战争结束时,此地共留有六艘潜艇,挤在最西面的一个船坞内,分别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685(VIIC型)。两艘VIIC型潜艇还未完工,而XXI型潜艇是在等待维修。
1945年5月3日汉堡向英国部队投降时,洞库内的德国潜艇官兵随即准备将所有潜艇炸沉,最后有三艘潜艇被成功抢救出来,而U-3506,U-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坞内。
位于汉堡的芬克II号洞库是在德国本土最大的洞库建筑,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过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开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顿&莫尼包AG”两家。该洞库实际上是在地面开挖建筑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坞,每座长111米,第一座宽27.5米,其余三座宽22.5米。1942年9月计划建造第五座船坞,工程于1943年5月开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坞宽度也达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点,另外前四座船坞的后部工作区域宽约20米,而第五座船坞的工作区宽度达到了39.5米。整座洞库长139面宽153米,共可以容纳15艘潜艇。
芬克II号还布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于组装、维修及补给各型潜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号从未遭受过严重的空中打击,该月芬克II经历了两轮严重的打击。第一轮发生在4月4日白天,美国轰炸机携带了穿甲弹对该洞库进行了打击,只造成了级轻微的损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击则要严重的多,17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了15枚重达5吨的“高脚橱”炸弹以及两枚10吨重的“大满贯”炸弹突袭芬克II,结果有6枚命中目标。洞库顶层被击穿,爆炸的冲击波对洞库内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数艘新型的XXIII型潜艇受轻伤,在第五号船坞内的两艘潜艇沉没在船坞内,建筑主体未遭破坏。
该处的洞库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设计划,1940年起开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国企业参与施工。建设汉堡洞库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此处的洞库规模中等,位于海尔格兰德港的东部,共计有三座湿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停靠三艘潜艇,为方便对潜艇进行维修,该处建造了一座浮船坞,可拖进任何一座湿船坞,使其变成临时“干”船坞,但是浮船坞一次只能容纳一艘潜艇。
洞库总长156米,宽94米,每座船坞长约108米,宽约22米,船坞间的码头宽度在6米左右。洞库顶盖厚3米,墙体厚2米。在最东边的船坞尽头是潜望镜及光学设备修理车间,另外鱼雷仓库也在这一边;最西边是电焊车间,氧气罐仓库和一个木工车间。
与其他潜艇洞库相比较,该处洞库无常驻支队,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及挪威以后,该处成了几个重要基地之间的中转站,只承担一些临时或应急的维修和补给任务,大多数时间里该处洞库要么闲置,要么作为E艇的停靠地。相对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该洞库在战争期间很少受到盟国空军的“关照”。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该处洞库一下子繁忙起来,成为德国袖珍潜艇攻击登陆区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同时这里还成为另一种特种作战舰艇的驻地。这是一种装有烈性爆炸物的执行几乎是“自杀性”攻击的摩托快艇,驾驶者在最后时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标,人员则有其他舰艇事后打捞救援。
该洞库的对空防御相薄弱,仅装备了两门37毫米高炮和一门20毫米高炮及两具探照灯。从1944年底开始,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对海尔格兰德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自1941年至1945年总共有六次大规模的空袭,1945年4月18日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突击尤为激烈,一次出动轰炸机达960架。次日,在对该处进行的最后一次空中打击中,共计有36架轰炸机投掷了22枚“高脚橱”。然而,在这一系列的空袭中诺德希III号洞库未受明显损伤。
基尔
基连
坐落在基尔港东岸,施工分别于1941/42年冬季进行,为新建的潜艇提供庇护,同时兼负维修及训练任务的小型洞库。有两条长138米,宽23米的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容纳三艘或前后排列两艘潜艇,当全部启用时最多可容纳12艘潜艇。洞库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台,由于工作场地占地面积狭小,因此各种车间及办公室分三层布置。整座洞库的长度在176米,墙厚3米,顶盖厚4.8米。船坞出入口闸门有七层厚钢板焊接而成,一直悬挂到水面,水下无特殊防护。
洞库最终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号VIIC型潜艇成为入住的第一艘潜艇。建设该洞库的劳工总数在千人以上,分两班24小时开工,绝大部分是集中营中的劳工及战俘,由于糟糕的待遇,以及防护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遭受空袭时,劳工根本没有防空掩体可呆,因此这里劳工的死亡率始终高居不下。
基连洞库规模小,幸运的躲过了盟国对基尔港的多次空袭。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运走到了头,在当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海军上将”号被击沉,一枚近失弹意外的炸飞了洞库的闸门。巨大的冲击泼殃及此时洞库内的两艘潜艇:U-170号(一艘作为测试平台的老式潜艇)和U-4708号(XXIII型)。U-4708号被冲击波托离水面,然后重重的砸在船坞边的码头上,遭到严重损伤,随即沉没在船坞内。U-170号幸运的未受损伤。洞库本身未遭大的破坏,最后驻扎在此地的几艘潜艇,在战争结束后或解体或被炸沉。
科兰德
这座洞库是在一座干船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工程开始于1943年4月,该洞库为潜艇的组装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在建设工程中,设计几经更改,最终将该洞库修建成加固隐蔽的潜艇工厂。由于空袭的影响,工程进度异常缓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
该洞库长仅162米,宽35米,高13米。主要用于建造德国袖珍潜艇以及XXI型潜艇的组件。同样,完成后的洞库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中未受严重损失。
坐落在基尔港东岸,施工分别于1941/42年冬季进行,为新建的潜艇提供庇护,同时兼负维修及训练任务的小型洞库。有两条长138米,宽23米的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容纳三艘或前后排列两艘潜艇,当全部启用时最多可容纳12艘潜艇。洞库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台,由于工作场地占地面积狭小,因此各种车间及办公室分三层布置。整座洞库的长度在176米,墙厚3米,顶盖厚4.8米。船坞出入口闸门有七层厚钢板焊接而成,一直悬挂到水面,水下无特殊防护。
洞库最终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号VIIC型潜艇成为入住的第一艘潜艇。建设该洞库的劳工总数在千人以上,分两班24小时开工,绝大部分是集中营中的劳工及战俘,由于糟糕的待遇,以及防护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遭受空袭时,劳工根本没有防空掩体可呆,因此这里劳工的死亡率始终高居不下。
基连洞库规模小,幸运的躲过了盟国对基尔港的多次空袭。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运走到了头,在当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海军上将”号被击沉,一枚近失弹意外的炸飞了洞库的闸门。巨大的冲击泼殃及此时洞库内的两艘潜艇:U-170号(一艘作为测试平台的老式潜艇)和U-4708号(XXIII型)。U-4708号被冲击波托离水面,然后重重的砸在船坞边的码头上,遭到严重损伤,随即沉没在船坞内。U-170号幸运的未受损伤。洞库本身未遭大的破坏,最后驻扎在此地的几艘潜艇,在战争结束后或解体或被炸沉。
这座洞库是在一座干船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工程开始于1943年4月,该洞库为潜艇的组装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在建设工程中,设计几经更改,最终将该洞库修建成加固隐蔽的潜艇工厂。由于空袭的影响,工程进度异常缓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
该洞库长仅162米,宽35米,高13米。主要用于建造德国袖珍潜艇以及XXI型潜艇的组件。同样,完成后的洞库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中未受严重损失。
不来梅
豪聂斯
修建在不来梅的威斯河西岸的这座洞库指导1944年初才正式启用。最初的设计用途是将其作为革命性的XXI型潜艇的加固隐蔽工厂,和下文要提到的“瓦伦丁”洞库系统一样。XXI型潜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设计之处即考虑到分段建造的需要,潜艇的各分段可以在分散在德国的各家工厂中单独建造,然后将建造完成的分段运输到沿海的装备厂进行组装,最终组装完成后下水,服役。这样一来打破了船舶的建造必须在沿海地区的定式,加快了潜艇的建造速度,一艘XXI型潜艇从开工到建成约需要176天,仅为VII及IX型的一半时间。潜艇工厂是由混凝土加强的建筑所保护。
洞库由东向西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东部计划修建一条潜艇装备线。中部有两条用于维修潜艇的干船坞,西部为两条湿船坞,但是可以排干成为干船坞,每条船坞都足够容纳两条XXI型潜艇。
1945年3月3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猛烈轰炸摧毁了该处大部分尚未完工的建筑。
瓦伦丁
该洞同样坐落于威斯河畔,计划最早制定于1943年,是专为装备XXI型潜艇而设计建造。XXI型潜艇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期间未能大量装备,进而对战争产生影响,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盟军持续猛烈的轰炸,对德国潜艇生产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大降低了潜艇的生产速度,因此,德国决定建造有混凝土加固的潜艇生产组装厂,希望以此加大新装备的产量。
XXI型潜艇艇体分为八个分别建造的舱段。这些舱段的主要在汉堡的布鲁姆&冯斯船厂,但泽的船厂以及不来梅的AG威斯船厂建造,第一家的产量最大。随着盟军情报机关发现德国的新式潜艇正在汉堡批量生产,盟国立即对汉堡的潜艇工厂进行了重点的空中打击,汉堡的生产线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失,而此时不来梅具有混凝土加固的隐蔽船厂的优势日益体现。
德国动用了近12000名工人建造这一巨型工厂,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外国人,约2500名战俘或集中营劳工参与了建设,近4000人在施工过程中丧生。工程于1945年4月7日停工,完成量在90%左右。
1945年3月下旬,盟军对该洞库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空袭,首先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于27日,之后英国皇家空军于30日又进行了一次。后者投掷了15枚“高脚橱”命中6枚,再这两次空袭中盟军的炸弹多次成功穿透了洞库,但对洞库内部只造成了轻微的破坏。
卑尔根
布鲁诺
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以后,随即将挪威多个港口改建成海军基地,而卑尔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潜艇洞库的建设始于1942年5月,洞库修建在小镇西面的一个港湾里。
洞库计划修建十座船坞,三湿六干,十号洞库作为油库,实际只建造了七座船坞,三干三湿,一座作为油库。洞库顶盖厚达6米,墙壁厚4米,顶上后来加盖了一层杂物仓库,即增加了物品的存放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洞库群的抗轰炸能力,整座混凝土建筑达到了130米乘143米的规模。
和其他海外洞库工程不同的是,建筑的总承包商不是“托德小组”,而是一家商业建筑公司——威斯&福瑞坦 AG公司,该公司也参与了德国其他几座洞库的建筑工程。湿船坞宽11米,干船坞宽17米,所有船坞的出入口由3厘米厚的钢制吊门保护。
该处常驻的为第11潜艇支队,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法国各地的潜艇洞库逐一陷落或被放弃,挪威地区潜艇洞库的战略价值日益增高。使得卑尔根的洞库群在战争期间,不断的扩建,完善。
树大招风,盟军也对卑尔根的潜艇洞库也是“必将除之而后快”。
1944年10月4日,英国皇家空军集合了130架轰炸机对该地区,发起了首轮大规模空袭。此次空袭,摧毁了港区大部分表面建筑及设施,并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洞库虽遭到多枚炸弹直接命中,但普通炸弹面对坚固的建筑,只是“隔靴搔痒”。
稍后的10月29日,皇家空军再次发难,此次更是出动了250架轰炸机,然而,“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在德国人头上。仅50架轰炸机发现并攻击了目标区域,虽再次给当地居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德国人未有一人伤亡,所有命中洞库的炸弹,都在顶层爆炸,未伤及筋骨。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努力,皇家空军于1945年1月12日出动32架携带“高脚橱”的轰炸机,空袭过后,卑尔根洞库还是有惊无险,凭借其异常坚固的结构,再次躲过一劫。
特隆赫姆
多兰I号
多兰I号是德国人在挪威修建的第一座潜艇洞库,规模比较小,总长153米宽111米,共五座船坞:三座干船坞各15米宽,可容纳一艘潜艇;两座湿船坞,各宽21米,可容纳两艘潜艇。主要作为第13潜艇支队的维修基地。洞库顶上布置了三座20毫米高炮负责防空。
该洞库早在1941年初开始建造,建设工作也不是由“托德小组”负责的,而是慕尼黑的一家名叫“撒各&沃恩”的公司承担。工期为27个月,动用了数千劳工,其中包括800名苏联战俘。
该洞库在战争期间之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空袭,时间是1943年7月24日。1944年11月22日,皇家空军集结了170架轰炸机突袭此处,结果因为能见度太差,无功而返。
多兰II号
在多兰I号开始建设之初,德国就发现,多兰I号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海军的需要,于是他们便在离I号洞库140米远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洞库。多兰II号为特隆赫姆增加了四座船坞:两座13.5米宽的湿船坞和另两座20米宽的干船坞,可多容纳6艘潜艇。
干船坞后部是供暖设备间,湿船坞后部是一块仓储区,再往后依次布置了发电机组,维修车间,鱼雷库。
由于法国境内的各项工程,抽调了绝大多数劳工,使得多兰II号工程的施工进展极为缓慢,直到战争结束时,工程只完成了60%。德国人原本计划在特隆赫姆东边的林根建造多兰III号洞库,但是还未动工就被取消了。
布雷斯特
1941年1月当开始修建船坞的时候(详情见第三章),盟军便开始对施工场地进行空袭了。1943年春天,德国人开始对洞库顶部进行加固工程,原先洞库顶盖就厚达6米,经过加固后,高度又增加了3.8米。
洞库顶部布置的四门有混凝土掩护的40毫米高炮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配合加固的顶盖结构,使持续的空袭除了给盟军增加大量的伤亡外,对洞库只造成一些轻微的皮外伤。
1944年8月上旬,盟军开始动用“高脚橱”攻击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在总共投掷的26枚炸弹中有6枚命中,并有5枚穿透了顶盖,但对洞库内部的破坏依旧轻微,而且洞库内的潜艇并未受损。
在战争期间,布雷斯特潜艇洞库是受攻击最多的地方,从1941年至1945年,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总共遭受了超过80次大规模空袭,其中有11次“百机大轰炸”,最高一次盟军出动了154架轰炸机,在空袭中,总共有50架左右的盟军飞机被击落或因伤重在降落时坠毁。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才受到真正的威胁。1944年9月4日,最后一艘潜艇U-256号在海茵里希?莱曼-威廉布洛克的指挥下,离开布雷斯特潜艇洞库。莱曼-威廉布洛克是电影“从海底出击”里U-96号艇长的原型。
美军经过四周的苦战,付出了超过10000人的伤亡之后于1944年9月21日攻占布雷斯特港,此时港区除潜艇洞库依然基本完好外,其余设施以被摧毁。
洛里昂
德军在1940年6月21日占领洛里昂,仅仅16天后,U-30号潜艇便率先在此进行了补给。没过多久洛里昂就变成了德国海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因此,此处驻扎了第2和第10两支潜艇支队。
德军首先将克诺曼半岛上的一个渔船维修厂改建扩建成一个小型潜艇的维修厂,建造了一座起吊系统,可以将小型潜艇吊离水面进行检查和维修。潜艇吊起后被安放在一个转向台上,通过台上的轨道,推进六个维修车间之一进行修理。限于起吊能力有限,这一设施无法对大型潜艇提供维修保障。
之后,德国人在原来的渔船维修厂上方,修建了两座绰号叫“大教堂”的掩体,因为这两座掩体高度很高,而且有穹隆型的顶盖。掩体长81米,宽16米,高度达到了25米,外墙厚度仅1.5米。潜艇被直接从水中吊起,放入掩体内。这种掩体为潜艇提供了一定的防护,但是对于盟军的“高脚橱”,“大满贯”这类炸弹来说,还是太脆弱。
1941年4月,德国人在斯考夫河东岸,原有的一座干船坞上修建了洞库掩体,并命名为“斯考夫洞库”。该洞库有两条100米长的船坞,并附属了维修车间仓库等设施,洞库整体长度为128米。
很快德国人便开始为新的,更大规模的,设施更加完备的潜艇洞库系统,寻找合适的建造地点。克诺曼半岛再次中标,这次德国人一口气圈占了50英亩土地作为基地用地。1941年起15000名劳工开始了代号“克诺曼I”号洞库群的建造工程。
在这里德国人的聪明才智再一次发挥到及至,他们在此地开创性的建造了一套潜艇移动搬运系统。这做洞库由五座封闭式保护的船坞组成,在洞库的东头,有一个封闭的停泊区,这里的地板是一个斜坡。地板上沿潜艇的出入方向安装了一座45米长的支架,地面布设了轨道。当泊位内的水被抽走后,潜艇随水面缓慢下降,最终坐在支架上。这时在轨道上的支架就成了装着潜艇的推车,支架沿斜坡由绞车拉动,在坡顶,潜艇被移动到另外一座48米长的类似的托架上。托架沿轨道可以在洞库内运行,将潜艇运送到五座干船坞中的任意一座进行维修,将潜艇送进船坞后,托架再次归位,准备运送下一艘潜艇。将潜艇从I号洞库群,经过一片开阔地区进入II号洞库,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运送过程约1~2小时。这套神奇的装置是由M.A.N.公司建造的,做工非常精细,至今仍运作自如。
I号洞库群内的长120米,宽85米,高18.5米,外墙厚2.4米,顶厚3米,每座船坞有一座行吊,洞库群于1941年9月完工。同时德国开始修建II号洞库群,包括七座干船坞,洞库群总长138米,宽120米,高18.5米。每座船坞有两座行吊。洞库内的八号船坞用于维修保养移动托架。
第三座洞库,III号洞库群于1941年10月开始兴建,至1943年1月竣工,有七座船坞,全部面向水面,每座有一部行吊,整个洞库群长170米,宽135米,高20米,顶盖厚7米。
VI号洞库,是为德国新型的XXI型潜艇设计的,但是随着德军在各战场的颓势,该工程只停留在纸面未能实施。
洛里昂地区的潜艇洞库群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建筑群组成的,比如在克诺曼建筑群西北地区,修建了六座高度防护的鱼雷仓库,通过窄轨铁路于其他建筑群相连。整个洛里昂海军基地有十分严密的防空火炮群保护,型号覆盖了轻型的20毫米高炮,到中型的75毫米及88毫米高炮,一直到重型的105毫米甚至128毫米高炮。
洛里昂地区的各种洞库建筑,遭受过多次,多类型的空袭,但从未受到过严重损失。从基地方面的统计,洛里昂基地共遭受过33次盟军的空袭,除1943年5月17日的一次外,所有空袭的规模都没有超过100架。总计击落重创敌机至少60架。两艘老久船只拉起的防潜网,有效的保护了洞库的出入口不受盟军低空轰炸或鱼雷的攻击。尽管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很扫法国,但是洛里昂凭借合理的防御攻势,加上出色的防御战,坚持到了战争结束。1944年9月5日,最后一批潜艇U-155号,陪同两艘受伤的潜艇U-123号和U-129号离开了洛里昂基地。洛里昂直到1945年5月10日,即德国宣布投降后两天才向美军投降。
圣纳扎尔
圣纳扎尔于1940年夏被德军占领,潜艇洞库群的修建则始于1941年3月,位于港口南部。该处洞库的14座船坞的最初四座于1941年7月即工程还在进行中,便投入使用。前五座船坞尺寸都是长130米左右,宽14米,高18米,船坞间隔墙厚1.25米至1.5米。一号船坞与北墙之间有一片宽22米的工作区。五和六号船坞间也有一片工作区,只是比船坞的长度长了8米左右。六到八号船坞和前五座船坞基本相同。九到十二号船坞比前面的都要短而宽,长124米,宽20米,隔墙厚1.25米。十二与最后两座船坞间的工作区宽8米,最后一座船坞与外墙间的距离有20米。
船坞后部是各种车间,整座洞库宽度达到295米。其中六座船坞是湿船坞,但可以抽水成为干船坞。首个入住的支队是第7潜艇支队,于1941年6月进入。1942年2月第6潜艇支队也进驻此地。
1943年中期,“托德小组”开始对该地的洞库顶部进行加固,使顶盖厚度又增加了4米。起先,潜艇进入洞库,首先从“诺曼底船闸”进入北部港湾,再从一个较小型的船闸进入南部港湾。1942年3月,英国突击队驾驶满载炸药的老式驱逐舰“堪贝尔顿”号突袭并摧毁了船闸,圣纳扎尔洞库群的“软肋”通过此次突袭,暴露无疑。于是德国人立即在正对洞库入口处修建了一座新的钢筋混凝土加固的船闸,使潜艇可以直接进入开放水域。
在洞库的掩护下,尽管基地周边城镇都被摧毁了,但该处潜艇未因空袭而受任何损失。根据洞库记录,共经历了30次大规模空袭,其中有三次异常猛烈。1943年2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出动430架突击港区,随后又在3月22日和28日,两次分别出动350架,320架轰炸机再次轰炸该地,三次攻击总共有58架飞机被击落。
D日过后,该处的潜艇全部被转移到挪威的各个基地,最后一艘转移的潜艇(U-267)于1944年9月23日离开。随后,希特勒宣布此地为固若金汤的要塞,德国地面部队对盟军给予了坚决的抵抗,并一直坚持到战争即将结束时。在固守圣纳扎尔期间,有数艘潜艇依旧驶入该港进行补给及维修:1945年2月期间,U-275驶入该基地维修了艇上的设备。最后一艘离开的潜艇是U-255号,U-255号因为等待维修而被困在圣纳扎尔相当长一段时间,1944年秋季,一架水上飞机带来了潜艇维修需要的零部件,U-255号终于在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的同时,离开了圣纳扎尔。
最后一艘进入该基地的是刚从远东赶来的U-510号,直到盟军占领该基地时,它仍旧没有离开,之后被编入法国海军序列。
拉帕里斯
该基地也被称为“拉罗切尔”,1940年时被德军占领,但直到1941年秋季才成为潜艇的作战基地。起先,驻扎在这里的是意大利海军舰艇,然而,1941年春天,德国人决定在港区东部兴建一座洞库群以供德国潜艇使用。洞库群的一期工程从1941年4月开工,于当年10月27日竣工,竣工时有两条船坞,三周后第3潜艇支队的第一艘潜艇便正式入住。
工程的建设队伍主要由“托德小组”的490余名雇员以及约1800名普通劳工组成。整座洞库设计有10座船坞,一期工程的两条船坞长92.5米,宽17米,是可容纳两艘潜艇的湿船坞。3至7号船坞长度与前者相同,但宽度只有11米,仅供一艘潜艇使用。8号与9号船坞要长一点,约100米。3号至9号都是干船坞。10号船坞一直没有完工,本来设计是一座17米宽可容纳两艘潜艇的干船坞。
与其他洞库的船坞一样,船坞之间有码头和隔墙,码头的宽度在4.5至5米之间,然而,7号与8号之间的码头比较特殊,宽度达到了15米,而且长度贯穿整座洞库,并且向外延伸了近200米,成为一条堤岸,在堤岸上还有两条铁轨延伸进洞库内部。
洞库群主体建筑长195米,宽165米,高14米,1至5号船坞的顶盖厚达7米,其余部分也厚达6.5米。战争期间,德国人还不断的为主体建筑增加新的防空层。
洞库群所在周边还有数量众多的附属建筑,都是按照碉堡的设计建造的。紧贴主体建筑的有:东北部一座尺寸为30米×50米,高25米的发电机房;贴着南部外墙靠近主通道的一座混凝土建造的燃料库;东北部,离主体建筑约1公里处有三座鱼雷仓库;仓库西部另有一座指挥部和一座配电房;港湾入口还有防护船闸。
德国人对该处基地是防护有加,但是盟军对此地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战争期间只有八次空袭行动,而且都未伤及皮毛。真正的威胁来自,诺曼底登陆以后,如同在法国的其他基地一样,这里的潜艇也逐步的转移到挪威的各处去了。空置的洞库群被作为堡垒一直坚守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此时,洞库内还有一艘VIIC型潜艇U-766号,这艘艇被盟军俘获,最终编入法国海军。
波尔多
波尔多在1940年秋季起就成为了轴心国海军的基地之一。邓尼兹决定于1941年中期在波尔多的二号泊位兴建潜艇洞库,潜艇进入该洞库将首先通过一道闸门驶入杰若德河,进入一号泊位,再经一道闸门进入洞库。
该洞库有11座船坞,其中1至4号为长105米,宽20米的湿船坞,每座可停泊两艘潜艇。5到8号长105米,宽仅14米,设计停泊一艘潜艇。9至11号为干船坞,长95米,宽11米。整个洞库建筑宽245米,长162米,高19米,顶盖厚6米。洞库建筑的东北角是一座长73米,宽58米的水泥建筑,布置有供暖设备以及发电机组等。
该洞库主要作为IX型大型远洋潜艇的母港,同时还是XIV型“奶牛”补给潜艇和XB型布雷潜艇的主要停泊地。该处常驻部队为第12潜艇支队,在意大利投降后,还收容了部分意大利海军潜艇。这些意大利潜艇中,除一艘外,其余的都先后被派往远东执行运输任务,随后交日本帝国海军使用,因此,这些潜艇可谓“三易其主”。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潜艇经历千难万险也曾经造访此地。
像其他法国潜艇洞库一样,波尔多也遭受到盟国空中力量的多次打击。从1940至1944年中期,共计经历了7次大规模空袭,1944年8月间的两次空袭尤为猛烈,但洞库依旧毫发无损。最后该洞库在1944年8月下旬被德国放弃,随后“自由法国”军队于当月26日收复该地,此前两天,最后几艘U艇也匆匆离开了此地一去不回。
第七章 战后归宿
汉堡
战争结束之后,英军占领了艾尔伯II号洞库,1945年11月11日,英军工程兵使用缴获的德国空军弹药对该洞库进行了爆破,爆破造成两座洞库间的分隔墙倒塌,失去支撑的顶盖也随后坍塌下来。坍塌的顶盖将仍在洞库内的一艘XXI型潜艇U-3506号砸沉,另有两艘同型艇U-2505号,U-3004号随未受损坏但被永久困在洞库内。
进入1949年,第一次对洞库内潜艇的拆解工作开始了。在排空潜艇内的积水后,蓄电池,铜线以及柴油机零件等被拆走。1945年5月被凿沉在洞库入口处的U-2501号被重新打捞起来,并在五十年代拆解。困在洞内的两艘潜艇也在后来被作为废钢处理掉了。后来因为洞库主体结构越来越不稳定,未避免人员伤害,拆解工作也逐步停顿下来。然而,好奇的“探险者”还是发现通过一些隐秘的入口可以进入残破的建筑里,特别是在低潮时,小艇都可以直接从水面进入洞库内。
为了防止好奇者进入洞库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六十年代政府曾尝试拆除整座建筑,最后因难度太大而做罢。直到1995年德国政府终于决心斥资3亿德国马克,彻底解决这一战争遗留建筑。至1995年8月8日,该建筑内部被上万吨的沙土填实,残留的两艘潜艇也一并被埋葬在这水泥墓地里。
对余下的建筑,政府决定不再尝试拆除,根据官方的说法,所有进出该建筑的通道都已经被堵塞,但是人们的好奇心依旧存在。如今这做钢筋混凝土建筑依旧静静的矗立在汉堡港。
1945年10月,英国军队占领了毫发无损的芬克II号洞库,同样英国人利用洞库来销毁缴获的德国弹药。英国工程兵在洞库内安放了超过30吨未爆航弹,弹药的爆炸摧毁了墙壁,顶盖被炸塌。随后直到汉堡市政府于1949年决定拆除芬克II号洞库前,这里一直是英军的弹药销毁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初建造芬克II号洞库的承包商之一的“戴克霍夫&威特曼AG”承担了拆除任务。
到七十年代,除部分小型建筑外,整个芬克II号洞库被移为平地,在原址上现在是一座新建的工厂。
基尔
位于基尔港的基连洞库于1945年9月开始爆破拆除工作。英国工程兵用了数周时间在建筑上开凿成千上万的炮眼并布置炸药,同时他们还往洞库里塞进了数量可观的德国废久弹药。随着一声巨响,基连洞库被炸塌,一艘XXI型潜艇U-4708号也被埋进了废墟。直到1959年德国民间工程公司开始对废墟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作。如今虽然建筑主体已不复存在,然而建筑的遗迹还清晰可见,在退潮时原先船坞的分割墙也还能看到。从九十年代起,基连洞库遗址开始对公众开放。
在基尔港的其他洞库在1946年被英国工程兵爆破拆除,遗址一直保留到六十年代,之后随着港区的扩大,残留的部分被完全清理。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些洞库的任何踪迹了。
不来梅
规模巨大的瓦伦丁洞库群在战争后成为英国皇家空军以及美国陆军航空队检验轰炸效果最好的例证,1945年3月间从洞库里回收到的未爆弹为两国航空炸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处于某些原因,英国人没有拆除瓦伦丁洞库,除了该洞库规模实在巨大以外,应该是看中了其潜在的军事价值。1964年秋天,德国联邦军重新启用该洞库作为弹药库,至今建筑内部仍不对外开放。
海尔格兰德
战争结束时,海尔格兰德洞库连同其配套防御设施还基本完好,武器装备已经在战争中基本损坏殆尽。宣布停火时,该洞库内还有4500多名德军以及超过1100名平民。德国军事人员于1945年5月11日经过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后向英国皇家海军古尔德将军投降,随后撤离。
为了进一步解除德国的武装力量,1945年8月一只主要由德国人组成的爆破工程队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指挥下开始拆除海尔格兰德的防御工事,同时也包括此地的潜艇洞库。为此,英国人运来了成千上万吨的炸药,加上原来基地里的弹药,海尔格兰德基地成立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1947年4月8日,所有工程人员撤了该岛,九海里外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向该岛发射炮弹引爆岛上的炸药。这次爆破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常规弹药爆炸,整座基地被完全摧毁,一座幸存的小楼后来被改建成灯塔。
卑尔根
战争结束后,英国工程兵随即拆除了此地潜艇基地。至1949年挪威皇家海军又重新修复并改建了此地的干船坞,同时填平了相邻的4、5、6号船坞。原来基地的车间,现在也仍然被挪威皇家海军所使用,因此,不对外开放。
特隆赫姆
此地的洞库设施在战争结束时依旧完好,英国工程兵爆破拆除了多兰II号的大部分,但是洞库的车间部分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是一座民用船舶工厂。多兰I号后被挪威皇家海军作为潜艇基地一直使用到1955年,之后转为民用,1988年在洞库顶上修建了一座停车场。
法国基地
在法国的德国潜艇基地几乎都是完整的落入盟军的手中,其中绝大多数保留到现在,成为了重要的民用设施及旅游胜地。
二战德国潜艇战总战果统计
围绕大西洋海上运输线的破交与保交护航战,史称大西洋海战,是二战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5月8日,历时五年八个月之久,主要德国海军特别是潜艇部队破坏同盟国海上运输与同盟国保护海上运输的激烈斗争,其结果对于欧洲战场上的西欧战场、苏德战场以及地中海和北非战场都具有重大影响,并对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
整个大西洋海战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是开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英德海军之间的较量,总体上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英国处于战略防御。德国主要依靠潜艇在局部海域实施进攻,主要采取单艇作战方式,英国则在战略防御的基础上,以部分海上兵力进行了封锁和护航,以攻击手段保护海上运输。
第二阶段: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是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中随着德国占领挪威和法国,使其潜艇获得了比较有利的前进基地,加之潜艇的数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德军潜艇开始采取艇群作战方式,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尤其是在1940年7月至10月,更是被称为潜艇的黄金时期。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德军潜艇也进入美国沿海活动,至此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1942年1月至1943年5月,是相持阶段,也是高潮和转折时期,德军潜艇在远洋海域继续实施“狼群战术”,严重打击了同盟国的海上运输,并一定程度威胁了同盟国的制海权,同盟国逐渐健全和完善护航船队体制,扩大护航海域,采取海空协同的立体反潜战术,逐渐扭转了不利态势。
第四阶段:1943年6月至1945年5月,是结束阶段,在此阶段,尽管德国海军还是处于进攻态势,但比较被动,几乎是全力挣扎的状态下。同盟国凭借在兵力、装备上的巨大优势,采取防御性护航与进攻性反潜结合,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相互配合协同的战略战术,基本保障了海上运输的安全。旷日持久的海上争夺最终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纳粹德国在战争爆发时拥有57艘潜艇,战争中建成1131艘,总共有1188艘潜艇投入战争。其中水面排水量250吨的小型潜艇有三个级别六个型号,共117艘;水面排水量600吨的中型潜艇有两个级别四个型号,共711艘;水面排水量850吨的大型潜艇有两个级别五个型号,共169艘;水面排水量1500吨的远洋潜艇有两个级别三个型号,共163艘;还有两个级别的布雷潜艇14艘和两个级别的补给潜艇14艘。并得到德国空军800余架飞机的支援和配合。此外,德国还建造了八个级别约1260艘排水量仅为5吨或10吨的袖珍潜艇,主要用以突袭敌方港口,一般不用于海上破交作战。
在历时五年八个月又一周的战争中,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2828艘(也有资料为2603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平均每月击沉41.4艘,21.5万吨。其中1943年3月击沉108艘,计62.7万吨,为最高月战绩。潜艇所取得的战绩占德国海军击沉运输船5150艘的54.9%,总吨位2158.1万吨的68.1%。而意大利潜艇击沉运输船94艘,93.2万吨和日本潜艇击沉运输船147艘,77.6万吨的战绩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德军潜艇的战绩也是二战中所有参战国海军潜艇中最高战绩。
在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中,61%是单独航行的船只,9%是护航运输船队中掉队的船只,只有30%是在护航船队编队中被击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护航船队体制的作用。
德军潜艇还击沉同盟国海军舰艇175艘,其中主要有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42艘、护卫舰46艘、潜艇5艘。
此外,德军潜艇还进行了120余次布雷行动,共布雷2041枚,炸沉各型船只40余艘。
德军潜艇部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共损失潜艇778艘,其中719艘潜艇是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沉,其余59艘则是由于碰撞或事故等其他原因损失的。在被击沉的潜艇中,被英军击沉的约500艘,占了绝大多数。所有被击沉的潜艇中,由飞机击沉的有289艘,由飞机和军舰协同击沉的47艘,合计336艘,占损失潜艇的46.7%。飞机强大的反潜威力可见一斑。
战争期间在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官兵总共约4.1万人,阵亡和失踪的达2.8万人,被俘0.5万人,伤亡总共约3.3万人,伤亡率高达80%,是德国陆海空三军诸军兵种中伤亡率最高的部队。
同盟国方面,人员伤亡难以统计,仅牺牲的运输船海员,就有约5万人,英国海军牺牲的7万余人中大多数也是在同德军潜艇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因此保守地说,同盟国的人员伤亡在10万以上。交战双方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这场贯穿战争全程的海上战役,其悲壮惨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