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来中国:<原摄>秦始皇兵马俑(三)地下的千军万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5:22

<原摄>秦始皇兵马俑(三)地下的千军万马  

文图/沉鱼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意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

       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是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

1、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2、这就是一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

 

 3、现在眼前的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4、瞧,这些秦俑个个表情生动,栩栩如生,你不得不叹服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富有智慧啊!

 

 

5、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6、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据说在发掘过程中,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7、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8,都说 “秦砖汉瓦”,这就是真正的秦砖,当然,现在人们跟它叫“金砖”,比金子还珍贵呢。

 

 

9、还没有完全清理出土的兵马俑

 

 

10、正在 进行挖掘的现场

 

 

11、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

  

12、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13、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

 

 14、这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极其生动。

 

 

15、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16、 他们的头哪去了?

 

 

 17、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18、秦兵马俑一号坑大厅

 

 

19、游览后在雨中休息的人们

 

 

20、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故名骊山。葱茏的树木在烟雨中更显秀丽。由于秦始皇陵就位于他的山脚下,就更增添了骊山的神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