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环境污染定性:电视剧《井冈山》的观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4:44
建军八十周年的献礼片电视剧《井冈山》,最大的看点之一应该是当年毛泽东为何要拉队伍上山?他们又是怎样上的山?可是看了该片的前三集,大失所望,觉得开篇太虚,索然无味,不少人被“东一下,西一下”的场景切换搞蒙了,甚至没有看懂。由此发点议论:按本来的历史实写,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可能拍得更好看一些。
本人认为,写《井冈山》就必须写好秋收起义,写好秋收起义就必须写透“八七会议”,因为这是背景和起因,马虎不得。可片中两场戏带过,一下就转到毛泽东对秋白同志说:“我不愿跟你去上海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去结绿林好汉。”当时的毛泽东连湖南都没回,再天才,他也不会料定日后要和王佐、袁文才打交道。因为他并认识这些“土匪”。请看本来的历史: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由此懂得了要夺取政权,必需要有枪杆子。所以有人把它称作是一次“枪杆子之争”的会议。谁和谁争?主要是毛泽东与中央的争论,会议最后终于决定发动湘鄂赣粤四省的秋收暴动。可毛泽东拒绝留在中央机关,负责宣传工作,而是选择回湖南搞秋暴,至于上山,那的确是后来一件不幸的事,或曰没有办法的事。
按中央作出的决定,毛泽东回湖南是发动“湘南暴动”,可毛泽东回湖南后,先到下面调查,发现不切实际,于是改成以长沙为中心的暴动,又与湖南省委部分同志发生了争执,还好“故乡知己多”,总算最后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并报中央。中央为此派了南昌起义部队一个团兵力支持湖南的暴动。这就是片中余洒度师长和苏俊先团长出场的背景。很多人不明白,他们怎么敢和毛委员顶撞?原来他们只是来协助毛泽东的。
毛泽东在安源的重要事实,片中过于轻描淡写。毛泽东为何要去安源,因为安源是共产党坚持多年的红色堡垒,当时醴陵、衡山、安福、莲花、萍乡的农民自卫军都云集安源,再加上安源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总共有三千多条枪,素来提倡工农革命,看中枪杆子的毛泽东自然选择安源召开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他在安源呆了一周,对秋暴的兵力部署、起义时间、起义的旗帜都一一做了决定。另外,对万一失利后的结果,也做了充分地考虑。毛泽东提出整个起义以萍乡、安源为退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使敌人断绝我们退路。万一失礼,我们把队伍拉到安源来。这是最重要的事实,符合毛泽东一惯的用兵方略,不打无准备之仗,并不像片中所表现得那样凌乱,如同一群“乌合之众”,给后来的结果,带来必然的征兆。
为什么要把队伍拉到安源来?因为安源是共产党的天下,安源煤矿由共产党把持的工会组织和矿局共管,有经济来源,再者离长沙近,又有火车直达,加上四周是高山,进退也很方便。可后来为何还是上了井冈山呢?因为离开文家市后,毛泽东按既定部署,准备把队伍拉回安源,但通往萍乡的大路被国民党军队封锁,只好沿萍乡的外围,经上栗、桐木、芦溪,绕回安源,可不幸的是,在芦溪被江西军阀朱培德的队伍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安源进不去,只好顺着溪沟退兵,在安福、莲花两县的农军指引下,翻越武功山,把队伍带到了安福、莲花,这才有了上井冈山的念头,于是在永新一个叫三湾的地方,开始对部队进行改编。
至于起义时间,原定为九月十一日,由安源发动,可是等毛泽东九月九日赶到江西铜鼓三团的所在地时,那边已经干起来了。所以秋收起义的失败主要是兵力分散,三个团分别在安源、修水、铜鼓,三地相距数百里,加上通讯不畅,缺乏统一指挥,最后未能以弱胜强。人们过去常说毛泽东引兵井冈,现在历史地科学地看,是“逼上梁山”,并非他从小爱看《水浒》,就立志日后要当绿林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