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颜良诛文丑第几回:穷人的孩子晚当家——穷人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6:34

 

素质创造财富

不排除有少年得志的人,但一般来说,除非有特殊的背景或才能,财富的积累总是和年龄成正比的,绝大部分超级富翁,在年龄上都是属于中老年,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在人生的后半段,才修成正果。

任何质的飞跃都有赖于量的积累,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

运动场上,一群人不用交手比试,只要在场上跑几步,做几个动作,谁是专业的,谁是业余的,就一目了然。专业运动员的素养,在举手投足间,在形体和气质上,都有着深深的印记。

生意场犹如竞技场,胜败全凭实力,哪怕偶尔有抢跑的,抓扯衣服的,袭人下身的,收买裁判的,即使因此占了点便宜,终究也成不了大气候。富人致富,终究还是凭本事,也就是能力,也就是素养。

所谓素养,就是无数的前空翻、后空翻、侧空翻,180度、360度、720度,无数次的重来,重来,再重来,最后终于可以在空中做出一个完整的高难动作了。运动员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数次这样的重复中打磨出来的,这就叫素养。

素养就是精雕细刻,就是千锤百炼!正因为获得素养的过程如此不易,所以高品位的素养才让常人望尘莫及,有素养的人和没素养的人,才有着如此显著的区别。

没有当过运动员的人,对世界冠军和业余选手的差别,并不是很容易理解,就像没有做过生意的人,对财富的积累缺乏认识一样。

世界上有很多天才,他们都有灵感闪现的时候,但最终成大师的并不多。就因为缺少量的积累,偶尔的闪光也就倏忽而逝了。

如果我们把做生意看成一种职业,生意人的职业素养,也就像运动员的技能一样,也是在天长日久的训练中打磨出来的,也必须经过很多事,走过很多路,才有了经验的积累,才有了令人信赖的能力。

少年得志的人,我们可能只看到他眼前的辉煌,却没有看到他日后的危机。过早得志,很可能忽略了素养的打磨,就是他有心锤炼,已经启动的快车,也不容他停下来慢慢调整。

其实,素养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要相信,哪怕微软破产了,比尔•盖茨也绝不会失业。相反,一个乞丐,哪怕他中了百万大奖,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富人,很难富一辈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你好好地去做了,做的过程,就是素养提高的过程,只要你好好地做,不管赚多赚少,你都是赢家,你都在向财富靠近。

 

靠人推是走不远的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走了。穷人当然一直穷着。

靠人推是走不远的。外人的帮助对穷人来说只是一种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改变命运,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行动,但假如不能够战胜惰性,不能够坚持到底,最终还是一场空。

据一个投资专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再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积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

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成功。

 

穷人要有思想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个什么狗屁逻辑!诸葛亮是无价之宝,臭皮匠遍街都是,两者岂在一个量级!且不说千千万万个臭皮匠顶不了一个诸葛亮,就是世世代代的臭皮匠也是无法和诸葛亮相比的。

思想和智慧,不是能用数量来衡量的。即使在古代,一个秀才如果落难,实在走投无路了,让他担水种地打猪草,尽管腰酸背痛,还是能很快适应。但如果一个粗人突然得到意外提拔,让他到翰林院舞文弄墨,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人的智慧高于一切,知识经济从来就有存在的土壤。

只不过当人们的日常用品,更多地是由手来生产时,手的价值被广泛认同(必须承认的是,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对于一个饥民来说,半个臭皮匠就远远超过一个诸葛亮了,因为他有手艺,可以挣钱糊口),思想和智慧只被当作无形的精神财富,而没有具体的量化形式。

只有当工业文明发展到成熟阶段,机器代替了手,商品的丰富使制造环节以外产生了很多获取利润的空间,头脑的经济价值才被更多人认识。

这正是信息时代产生的前提。信息是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当信息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在人类社会时,思想和智慧也就找到了物化的途径。

以前我们总说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思想不仅是精神财富,还是可以物化的有形的财富,很多时候是可以喊价出售的。一个思想可能催生出一个产业,也可能让一种经营活动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穷人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点点存款,也不是身强力壮,而是大脑。

 

穷人要有激情

人能不能干成大事,首先要看他有没有激情。

如果一个人很穷,而又成天无精打采,并没有受到重大打击,就是不能进入状态,你难得看到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更别指望他能感染旁人。他总是按部就班,很难出大错,也绝不会做到最好。这样的人,你能想像他冒风险,顶压力,克服种种困难,领导一个团队创业成功吗?

没有激情就无法兴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更不可能有创业的力量和勇气,要成为团队的领袖,更是妄想。

可以说缺乏激情的人,如果他的生活不景气——没有“如果”,是“一定”——那就是命中注定的。

大部分的穷人不能说没有激情,但是他的激情总是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了,他会兴奋;电视里破镜重圆了,他的眼泪一串一串往下流。但是,你能说他有激情吗?他有的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和冲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这样的激情,穷人终将不是穷人!

激情是一种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才有了灵感的火花,才有了鲜明的个性,才有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方法。

穷人总是渴望发大财,但没有激情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行动,发财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

 

穷人疏于工计

穷人急于致富,却往往疏于工计。在穷人的印象中,“大钱”是个很不得了的东西,说起挣大钱,眼睛都绿了,急吼吼地,恨不得立刻拔出刀来,挥手宰去。

但刀在哪里?宰谁?怎样去宰?并没有周全的办法。

穷人没有多的财富,只有一把锄头,就想东挖西挖,一锄挖个金娃娃。

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没有挖到,穷人还是穷人。少数的人挖到了,也不见得就此富起来。消息很快走漏,人群蜂拥而至,锄头和锄头相互竞争。接下来的情况是,挖金的人越来越多,可挖的金子越来越少,要么再也没有挖到金子,要么挖得太多,死于非命。

富人自己是不耍锄头的。如果他想得到金娃娃,一定要组织专家勘察,找到金矿,把情况弄清楚,把开发的手续办妥,把保卫的人员找够,再组织有技术的人去挖,去淘,去炼,靠科学的方法,井然有序地干。而最终如果有收获,也不是一个两个金娃娃,而是稳定的、源源不断的金子,每天从他的机器里生产出来。

富人有钱绝不是偶然,而穷人就算偶然有了钱,也难得长久。

 

穷人的孩子晚当家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读书学习只是为了丰富自己,这是一个高尚的目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为了一个好学校,好工作,好前途,然后才是兴趣和心灵的需要。

既然如此,一切与生存有关的知识,都应该是学习的对象。但很多人却错误地以为,只有印成铅字的才叫知识,而对自己身边日常生活中那些有用的常识,反而不屑一顾。

一个伟人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饮食起居的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言谈举止的习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那么投资理财的习惯呢?对于一个生活在商业社会的现代人来说,控制财富的能力,可能是一生中最有用的技巧之一。

不久前,国内一家著名晚报对上海市14所学校的428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4%。调查数据还显示。孩子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自己打工而来的(以高中生为主)仅占4.2%。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钱呢?结果颇有趣,有45.5%的学生是由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34.6%的学生则把储蓄“上缴”父母,由他们来保管,只有7.8%的学生会把储蓄存在银行里。

据说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里,每个孩子都必须通过洗碗、扫地这样的劳动,挣取自己的零花钱。你可以把这看成是一个吝啬成性的吸血鬼,把剥削工人那一套移植到自己孩子身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资本家,在培养继承人的财富意识和理财能力。

你的孩子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呢?人生的竞争实际上从零岁就开始了。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已经处于更加落后的状态。“数字化”、“信息化”对穷人带来的好处并不像富人们宣传的那么多,信息技术使富人如虎添翼,使他们本来就快的聚财速度更上台阶。而穷人,由于没有基本的条件,则被富人更远地甩在后面。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1/6,而在非洲这个比例是1/5000。

当全球都在津津乐道于网络时代的财富神话时,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财富像洪水般向少数人滚滚涌去时,大多数人的机会也就迅速流失了。

所以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巧取豪夺的时代,而且再也用不着明火执仗。信息时代的殖民者,在光纤上圈地,所到之处,轻轻松松地征服了人们的脑袋和钱袋。

当然,穷人还是有一线曙光的,毕竟脑袋还长在你自己身上。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就是最大的投资。

二十年前,在一个小山村,有两姊妹,因为家里太穷,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妈妈实在不能决定这个机会该给谁,只好捡了一根稻草,让姐妹俩猜,谁猜中谁上学。结果妹妹猜中了。妹妹去上学,姐姐留在家里,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多年以后,成绩优异的妹妹大学毕业,在城里安了家,有了一份很好的职业。姐姐也嫁人了,自然,嫁的是一个农民,她成了一个山村农妇。由于那一根稻草,姐妹俩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很多穷人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

有一篇报道,湖北省2000年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人均收入为11181元,小学文化程度者只有1708元,二者相差近7倍。经济收入的悬殊,已经造成实际上的高低贵贱。在当今社会,要想过上稍稍像样一点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高学历。

学历要多高才算得上是高学历呢?十年前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现在本科已经是基本要求,连硕士也排着队地让用人单位挑肥捡瘦,就业的压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而一个中等城市里的一般家庭,培养出一个本科毕业生,要花多少钱呢?

江苏省城市调查队曾经作过一项调查,按2001年教育支出水平计算,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一年需为每个孩子支出5727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7.4%。按各年级的费用计算,一点弯路不走,将一个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花费13万元,这还不包括孩子在家的一切生活费用。

设身处地想一想,13万元,对一般收入家庭也不是个小数目,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要解决这项经费,惟一的办法就只有省吃俭用。

事实上,13万只是一个保守数字。2005年有人对上海居民作了相关调查,得出结论说,我国城市居民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付出的费用是49万元!49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教育的投入。无论这个数字是不是准确,它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在我国,养育孩子越来越成为一个家庭最重的负担。

贫困不是一种罪过,但贫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恶果。谁也不想低学历,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像前面那位姐姐一样。

在美国,富人区的学校质量比一般社区的高得多。他们并不觉得不平等,因为富人多纳税,理所当然应该享有更好的公共教育。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富人总是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穷人很多时候只能将就。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受教育的质量不一样,穷人和富人,他们的竞争,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妹妹成了城里人,有了一份令乡下人羡慕的职业。她是幸运的,但她想成为富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至少她的孩子已经比她本人有了高得多的起点,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城里人了,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比起姐姐的孩子,他生下来就优势得多。

穷人,不仅自己是穷人,还有可能子子孙孙都是穷人,这才是穷人最大的悲哀!

 

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吗?

   “教育改变命运”是一句流行的口号。但事实上,很多人不仅没有因为受教育而改变命运,反而因教致贫。因为现在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提高了,你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的、基本的、必须的教育。对现在的人来说,受教育已经不是个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须的问题,是容不得你选择的,你必须接受。

然而教育却是个昂贵的事。

以前我发誓要实行“快乐教育”,不让儿子去读这样班那样班。但是随着儿子的长大,从三年级开始,我不得不开始给他报班了。因为大家都在报,你不报不行。这些事,当了家长,你就知道了。

五十年代,初中毕业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文革中,高中毕业就已经不错。粉碎“四人帮”以后,能考上大学就端稳了铁饭碗,一辈子都不再为吃饭发愁。现在是不仅本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连硕士、博士都有了过剩的感觉。一个贫寒人家,特别是生在农村或者偏远地方的人家,倾其所有让孩子读书,所能上的学校不过是个教室破烂、师资不足,其他教育资源更是严重缺乏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要想去和城里那些重点学校的孩子竞争,无论如何是很困难的。

而这些简陋学校里的孩子,他们所花费的学习费用,从绝对值来说也许不多,但相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所占到的比例就非常巨大了。

对很多家庭来说,倾其所有,只能让孩子勉强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点可怜的教育是不足以改变他们下层人的命运的。但是如果不接受这些最基本的教育,就只能堕落到更下层。

整个社会的教育层次在提高,逼着你必须受教育,哪怕倾家荡产,哪怕受到的只是一点点必要的教育。

教育的严重不公,使得人的发展机会从一开始就有了天壤之别。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让权贵更加权贵,穷人更加贫穷。更何况,即使受到同等的教育,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毕业之后的发展机遇也是很不相同的。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至于再往后的职业生涯和创业道路,家庭背景往往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育真的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吗?不错,是有几个这样的例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你是哪个阶层的,子子孙孙都是那个阶层,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人。)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认为,一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主要取决于“出身、运气和努力”,而且他着重指出,“这些因素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就是努力”。虽然很残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2010、7、2摘自网络:Blog.xiaobin.net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