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隆鼻人多吗:从大唐长安到兴国三僚——赣派风水探寻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14:02:27

从大唐长安到兴国三僚——赣派风水探寻录

 

 

 

对赣派风水,人们究竟了解多少,我无法用统计学测量出来。我常想,要揭橥赣派风水的内核,就必须找出正确的路数。从现状来看,有从风水学科本身所具特质去作解析,也有从风水历史演进过程来梳理,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将它放在历史、民俗、文化的坐标中加以定位,就有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然纵观今日中国风水文化研究版图,可谓热闹非凡,异彩纷呈,成果斐然,同时亦不乏夹有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让人眼花缭乱之感,特别是作为赣派风水原乡本土的赣州却有人自立标尺,自封正宗;不做学理梳辨,专为眩人耳目的广告之举,实在有悖风水家立德为学之宗旨。众所周知,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风水文化,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将大唐长安与兴国三僚作一历史的链接,同步进行地域和文化的观照研究,在探究中来建构自己对这个问题辨析的思维模型。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历史的巧合和时代提供的机遇,把一个强盛王朝的帝都与南中国偏僻的客家乡村自然地、合乎逻辑地结合在一起,在高倍显微镜下,将它们内在机理和外在环境细加比照透视,来匡正目前风水文化中某些混乱的思维语境。我的这种尝试,有人会觉得有点牵强,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能秉持公正之心,从风水文化的视角,更确切地说,从探讨赣派风水的源头、形成和发展的宏阔视野理性地看待这种思考,帝都与乡村的思维联系是具有内在合理性、前瞻性和呈现高度学术意义的命题。

基于这种立论,有必要让历史的时空回到唐朝末年那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知道,唐都长安,曾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位居中国古代六大古都之首,仅唐朝就在兹定都约二百六十五年之久。“秦中自古帝王州”,多少秦砖汉瓦,风流汉唐神韵,浸 y 了无数工商士子,墨客s 人,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运衰微,黄巢起 义,纵横中原几省,整个唐朝局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人自危,人心思变。中国移民史的大量资料告诉我们,这一时期正是中原汉人纷纷南迁的又一重要时期,“北人南迁的队伍相望于道,汇成了中原汉人南下的洪流,正如大诗人李白所描绘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大迁徙景象”。①被后人奉为赣派风水开山祖师的唐金紫光禄大夫、钦天监灵台博士杨筠松在何时离开大唐京都长安的呢?“按《旧唐书》记载: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四月,黄巢聚万人攻郓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庚辰朔辛巳,黄巢据潼关,是日晡晚入京城,壬辰,黄巢据大内祔号大齐。杨筠松与仆都监当于此时逃出京城”,②在纷乱中携宫中风水秘籍[有说是《天机素书》和《玉函经》]加入队伍,远走江南,神秘的风水文化便从宫廷流落民间,从北方流传到南方,杨筠松带来的完整宫阙风水秘本及先进的风水理念,在南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绽放出奇异的光彩,并演绎成久负盛名的赣派风水,成功地完成了中国风水文化史上的一次转型,由宫廷学院式的风水理论体系向民间鲜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转变,由以北方平原为基点的江河山川地形特点为观照对象向南方丘陵河川湖海为研究对象的方面转变,脱胎换骨式的开掘与提升,杨筠松不再是过去的杨筠松,他开门立派,开拓风水的新天地,新意境,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上天赐福,三僚有幸!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来看,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弱,令人钦羡的风光不复存在;而风水文化却在社会的动荡中涅磐重生,期间复杂的历史因素确实令人们深思不已。目前的史料可以说明,风水的南传与汉人第三次南迁的路线图基本是一致的。被动的迁移却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常使后人击节称奇。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追本溯源,深入研究杨公同赣派风水的因果关系,研究赣派风水生成嬗变的内外因素,研究杨筠松走出宫廷,走入民间,同赣派风水千丝万缕的关联。关于杨筠松南下的路线有多种说法,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出长安,断发入昆仑,过江汉,与濮都监卜则巍步龙至虔州。进入虔化后,先到达怀德乡[即今之宁都黄陂],传说他曾为廖氏花门楼定位,据说传徒廖三传,其后他走遍了客家地区的山山水水,最后选定兴国三僚作为传徒授业之地[杨公大约在唐广明二年左右来到三寮],然后和徒弟曾文遄等以此为中心,慢慢辐射到其它地域。这个南中国偏僻的客家山村从此声名远播,渐渐演变为海内外瞩目,为从事风水业者意乱情迷,大有“风水不到三僚不灵”的神奇效应。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风水文化研究浮上台面,人居与环境的关系,“天人合一”的评判以及在新的时空背景的价值意义,都逐一重新检视。“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总是轮流转,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个日子:2006年10月17日至18日,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在三僚举行首届风水文化节,海内外众多对杨公怀有崇敬之情的风水文化专家和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来到三僚,严格按照传统仪规,举行盛大仪式,参拜供有赣派风水宗师杨筠松塑像的杨公廟,进行三僚风水文化申遗的签字活动,并考察名墓名居、祠堂庙宇以及天然的地理形势等活的风水地理标本,研磨三僚地师那与众不同的作法;召开学术研讨会,探求杨公风水的真缔。当时,我曾写过两副对联相赠:三元风水,丁财贵;寮溪杨公,天地人;风云际会,推本溯源寻大道;水山氤氲,演经立义出玄空。一个自然的三僚,风水的三僚,文化的三僚,需作多学科的解剖分析。有理由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具有复合文化结构的三僚将为人们逐步呈现多彩多姿的风貌。概而言之,我以为三僚风水文化应从以下方面来作全景式扫描:典型的南中国丘陵盆地,普通而又独特的客家村落.透视姓氏、宗族争锋、消长、磨合的棱镜,形势派[赣派]风水的原乡故里,江湖和庙堂的最佳连接点,“学而优则仕”的另类群像,南方屋宅、墓葬文化的实验场和博物馆,赣派风水成了现代风水流派中最为盛行的范本.这些方面,有待于我们考证史料和田野作业中分层次解剖,以历史的、现代的眼光辩证归纳,在梳理中提炼出真正属于赣派风水的东西来,以证明从长安而来的宫廷风水在南中国经吸纳、消融、生化所产生的质的飞跃。

 

中国风水师在线 配图  三僚村

 

中国风水师在线 配图  三僚村鸟瞰

 

三僚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南中国典型的丘陵盆地,它位于兴国、于都、宁都三县交界处。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呈撮斗形向东敞开,盆地中间孤零零突起一座石灰岩小山岗,当地人称之为“罗经石”,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太极八卦形图,村当中曾氏杨公祠前的小溪为阴阳太极水,在村的东、南、西、北四个位置分别建了东华、南箕、西竺、北斗四座寺庙,是寮溪“四维”;御屏峰自西向东横亘村的北面为后龙山,气势雄奇;在杨公写给曾公的“钤记”中,他指出三僚村的地理走向是“出土蜈蚣艮寅向”,是一只活生生的蜈蚣;后来更有人说它是油槽形,越打越发;传说杨公当年为之呼龙“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雨盖”,三僚村也就由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之地上升到专出风水地理师的村庄,被称为“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

三僚又是南中国大地上一座普通而又独特的客家村落。说它普通,它象中国南方许许多多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村庄一样,田园阡陌,鸟语花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还有“曾氏八景”和“廖氏八景”,这些带有鲜明文人色彩的景致,在中国的乡村图景中是比较少见的,仅此就可想象该村与大自然的和谐程度及人文色彩;说它独特,它不是一般人居意义上的村落,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诞生了在中国风水文化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赣派风水,自唐末以降,出现了大批的风水地理国师和明师,特别是明清两朝的廖均卿、曾从政、曾邦旻、曾鹤宾等国师,他们先后参与相度十三陵、长城、紫禁城,正因为这个原因,三僚才名扬海内外,被评为“2006江西乡村游十大美景”之一。

 

 

中国风水师在线 配图  三僚全景地图

 

中国风水师在线 配图  三僚杨公祠

 

据史料和野史传闻叙说,三僚在曾廖两姓来到之前,先有陈刘沈姓在此安居立业,当杨筠松师徒发现寮溪可以成为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后,情形才发生根本性转变,民间就有“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的说法。历史上三僚的姓氏宗族之间也不时发生摩擦,有时甚至很激烈,从曾廖两姓分建杨公廟就可以看出一点蛛丝马迹,但他们为了传承杨公风水文化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虔诚地捧着家藏秘本,相信“真书方能传千古”,苦心修炼,寻龙捉脉,开基立业。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努力,三僚才有后来崇隆的地位。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一面镜子。

尤为让世人津津乐道且引以为傲的是,以三僚为主体,涵盖宁都黄陂,赣县杨仙岭,于都寒信峡等大赣州多个地理要素的客家地区,作为赣派风水的原乡故里,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对风水资料的整理和风水文化的研究宣传方面的工作,都还做得不够,许多珍贵的原创风水地理著作都待字闺中[赣派风水的原创地理著作,我将另撰专文披露],有时此是彼非,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不外是某些人师心自用,根本没有见过赣派风水的“真书”,仅凭几本大众化的本子,又不能在历史语境和现实状况中思考问题,以自我臆想来评判别人,就难免陷入不攻自破的窘境。

三僚人或许未曾想到,象那样处于僻野的地方有朝一日也能脱颖而出,虽然杨公在给曾文遄那描写寮溪的“钤记”中有“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的预言,但是否能实现,却是人们一直担心的问题。只有到了明朝,三僚有幸又一次成为江湖同庙堂的连接点,成为中华地理版图一颗耀眼的光点。风水由黎民百姓的虔诚信仰转而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廖均卿、曾从政奉旨入朝,一改布衣身份卑微的历史。明清两代,三僚的很多人进京不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身怀绝技去跟皇帝谈风论水。据不完全统计,在明代进京的有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曾邦旻、曾鹤宾等人,被皇帝授予钦天监博士,廖文政被遴选为“风水状元”。清代奉诏进京的有:曾永章、曾国瑞、廖胜概等[详见拙文《风水三僚的“明师”、“国师”文化现象探微》]。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认真审视三僚的“学而优则仕”的另类群像,自从杨筠松认定这里是修身研道的好地方后,在风水这种特色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人人讲风水,人人深究河洛,“精研舆地”,据说每新年之际,还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风水师傅指导年轻人在祠堂里进行寻龙捉脉的“沙盘推演”,当然象这样生动而又严谨的传徒方式,外面的人是无法看到的。只传授同姓同村人的规矩,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神秘操作和“口传心授”门规,“若然求地不种德,稳口深藏舌”,“都天一部值千金,莫将酒肉做人情”,这些都是师傅对徒弟的谆谆教诲,提醒年轻人懂得应该谨守师教和全身心投入去学好代代相传的“看家本领”,去追求风水学问深和精,追求“明师”、“国师”的立德为学境界,才能“少年携策江湖走,妙术通灵世间少”。③在此基础上检点三僚的“明师”、“国师”文化现象和独占鳌头的地位影响,就能心平气和得多,见解深刻得多。

正因为杨筠松选择了三僚,也可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三僚,使得风水这门深藏于宫阙之中的秘学,来到以三僚为主体的客家地区之后,非但没有湮灭,而呈波澜壮阔,孕成赣派风水,登上了中国风水舞台的制高点,牢牢地掌握着风水的话语权。“问讯青囊客,从来衣锦乡”,④三僚风水师的足迹南遍闽粤,北至幽燕京畿,中及石头城下,皖赣湖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风水作品,至今那些地方仍传颂三僚地师的风水佳话。三僚地师除在外大展拳脚外,还将本土作为屋宅、墓葬文化的试验场。只要你进入三僚,随处都可看见赣派风水的印记,现留存在三僚周围的古墓就有几百座,著名的有:罗山公的鲤鱼形,黄土巆上的黄龙滚浪形,曾氏砂手上的太监墓,西北山上的观音望海形,阳背垴的侧面虎形和猛虎跳墙形,廖文政墓位于店山老爷山,是一眠犬形,如此等等;大小祠堂四十几座,著名的象曾、廖杨公祠,曾氏三房维庆堂[“狗形祠”],另一座也属于三房的若文堂[“挂壁天井”],真是不胜枚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僚风水师按易学原理为化煞而开挖的“七星池”,更可以称得上风水学的“神来之笔”,有诗赞曰:“开池制煞费思量,灯火阑珊夜未央。墨斗飞来天乙隐,犁头滚去玉机藏。外形有曲还有直,内蓄含圆亦含方。整此七星功德大,儿孙世代纳祯祥。”⑤墓也好,祠也罢,池也一样,都讲究“依形取类”、“阴阳剪裁”、“喝类取形”,所有这些文化遗存都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提高到相当的高度,这就是风水的玄机,也是赣派风水的作法和让人顶礼膜拜的根本原因。至于那些自称“正宗”的“大师”、“泰斗”们,只能站在门外,无法窥其堂奥。

综上所述,我们试图从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画卷中,把赣派风水作为客家文化的子因子来加以思考,这也是我提出“从大唐长安到兴国三僚”课题的初衷。前面我已对杨筠松将风水从宫廷带到民间,从北方带到南方,并形成有独特理论思维体系,有独特的操作方法的赣派风水的历史贡献作了初步的厘清与评析,也对北方的宫廷风水在南中国的发展壮大、变化提升,尤其是三僚在中国风水史上闪烁群星的种种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目的在于阐明赣派风水形成发展的因果关系。要义有二: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有必要探明它的生成由来,“从大唐长安到兴国三僚”是较好的切入点。风水的南传过程,我们似乎应称之为风水的平民化过程,走出迷雾,走向普及,在生龙活脉中传播风水,运用风水,成就波澜壮阔的汪洋之势。再者三僚风水文化现象,在明清两代光彩夺目,甚至今天仍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不能不是唐代以来风水变化、传扬,累积起来的结果。于乎是,“三僚堪舆”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被选入赣州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进入新时代官方的视野,其意义可以说非同寻常。“乡土传统的重新发明,不仅仅只是使之服务于过去历史的记忆,在很多时候,传统也被赋予新的意义”。⑥

参考文献:

①      刘佐泉:《观澜溯源话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②      郭  彧:《风水史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北京第1版;

③      解缙赠廖均卿长歌,见胡玉春《兴国堪舆诗歌赏析》;

④      [明]刘崧《赠廖月山人》,胡玉春《兴国堪舆诗歌赏析》;

⑤      [清]邓金汤:《七星池》;

⑥      刘晓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西元2008年6月29日,岁次戊子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赣州天地人文境象书斋   作者:朱定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