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妻霸上腹黑枭首番外:798是没落了还是升级了?少了艺术家多了商业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13:25
                               798是没落了还是升级了?少了艺术家多了商业味

798的雕塑别出心裁

 

798一景

 

  798,从丑小鸭成长为一只白天鹅,在许多艺术家眼中,它能与世界著名的艺术集聚区纽约苏荷区齐名;

  798,已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外国游客把它当作北京之行的必看景点,这里突破语言障碍,直接用视觉艺术就能与世界对话;

  798,还是北京的一个表情,在中国的政治中心,有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艺术天地,北京的形象不再呆板、单调;

  798,绝对是“混搭”的典范:根正苗红的“菊香人文空间”与西方前卫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兼容并存;有些年头的751火车站和现代的画廊相映成趣;斑驳的露天锅管道和装饰一新的展厅卖场遥相呼应……

  迎着质疑的目光,在争议声中,798已走过十个春秋。不管是没落,还是升级,798已在那里了!

  少了艺术家,多了商业味

  798没落了吗?

  有着40多年画龄的董先生,近三年来一直在798以为路人画像为生,最多时一天能画上二十幅肖像,但有时一天也开不了张。董先生担忧地说,“在798越来越难呆下去”了,由于物业要规范管理,他们这20多个流动的画师原来是点缀798艺术氛围的“风景”,现在却是要清理的“污点”。

  不仅无房无地的画家难以呆下去,就是那些曾有画室的艺术家也只能黯然告别798。画家鲁迪告诉记者,十年前,艺术家在这里聚集,就是因为这里离城远,成本低,可随着798越来越有名气,租金不断上涨。一平方米一天的租金从最初的3角钱,涨到现在的3元钱,有的地方还层层转租,炒到了8元以上。鲁迪租一间60多平方米的小画室,仅租金就要5000多元,再加上材料费、生活费,一个月至少需要一万元,这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艺术家们来说,压力很大。鲁迪说,新来租画室的画家一般都撑不过三年,798的艺术家不得不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有的搬到一路之隔的草场地,有的转到附近的望京和环铁地区,还有的到了宋庄,他也准备搬到宋庄去了。

  宋庄似乎又在复制着798的故事:离城更远的宋庄地区,村民住宅院落大,租金更便宜,从1993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到这里租房,近年来,798的一部分艺术家也来了,现在宋庄的艺术家达到4000多人。宋庄已后来居上,取代798,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

  798,10年前还是工业没落的旧厂区,艺术的进入,使它起死回生,最多的时候聚集了2000多名艺术家。现在商业气息浓了,租金高了,一些艺术家被迫离开。

  798,最初就是因为对艺术家的包容,让最“贫困”的艺术家在这里找到归宿,而现在的798有了租金门槛,嫌贫爱富的资本不再欢迎“一穷二白”的艺术家。

  失去艺术家的滋养,当艺术与商业的天秤失衡,人们不免担心未来798在艺术上会走向没落。

  影响力强了,产业链长了

  798升级了吗?

  北京大学艺术系老师彭锋,10年前就常去798,他说那时的798位置较偏,去一次很不容易,里面的布局也乱七八糟;而现在798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中心,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他几乎每星期都要来一次,有时一星期要来三四次。

  的确,798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北京的文化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境外人士占30%以上;每年要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2000多场次的展览、演出和时尚发布,小范围的艺术沙龙和聚会就更不计其数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798:有人来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行思想的交锋;有人来看稀奇古怪的创意,享受视觉的盛宴;有人来寻找商机,收藏作品乐在其中;有人来放松,坐在太阳伞下,喝咖啡,欣赏路人;就连小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恐龙、机器人、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

  798不再是那片破败的旧厂区,它承载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东西方交流对话的平台,中国当代艺术的地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还展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开放、包容、多样。

  位于798D区的梯级艺术中心是798一个著名的艺术空间,其副总裁李斗宪来自韩国,他告诉记者,现在798共有文化创意类机构400家,其中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大多数艺术机构和画廊每个月都要请专门的策展人,策划展览,去寻找和发现一些年轻艺术家。画廊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场所、生活和宣传费用,艺术家生产的作品供画廊收藏、展览和销售。尤其是去年年底798第一次引进了正规的拍卖,为艺术品定价,使798的产业链更完善了,正式升级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

  “全世界的艺术区都有其发展的规律,艺术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李斗宪总结说,比如纽约的苏荷区,诞生于艺术家的工作室;后来随着人气和产业的集聚,画廊代替了工作室;最后由于产业的升级,时尚品牌中心又代替了画廊。遵循这样的艺术产业区发展规律,梯级艺术中心就不仅仅定位于画廊,而要跨越到第三个阶段,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平台,除了常规的展览,还从事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策划一些时尚展示活动……

  宽容与有效管理

  798转型了!

  没落了,还是升级了?实际上是对798转型的不同认识,从一个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居住性聚集区”,变为原创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产业集聚区”——自发形成的798在转型,798所属的七星集团的管理在转型,798所在的朝阳区也有管理的创新,这些创新和转变可以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借鉴。

  “对于798的发展,北京市政府给予了足够的宽容与支持,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管理,就没有798的今天。”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如是说,“艺术区的升级是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功能拓展的必然,更是艺术产业发展的内外逻辑,国外著名的艺术区大多走过了五六十年的历程,而北京的发展才十年。”

  2003年798面临发展的“生死关头”,自发聚集的艺术家与物业管理相持不下,798是“留”是“拆”?北京市委召开专题研究会,2004年冬天还对798的艺术家进行一家一户的摸底调查,最后为798的发展定调——“保留比拆掉好,要管一管、论一论、看一看,以时间换空间”;“对798的当代艺术,不能不管,也不能管死”……北京市和朝阳区两级领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平衡艺术家和物业管理的利益,虽然企业失去了商业地产的机会,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有损失,但留下了一个当代的文化地标。

  2006年,朝阳区成立了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逐步加大了对艺术区的引导和服务力度,明确将这一区域的规划由原来发展工业调整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确定为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近年来朝阳区政府和七星集团累计投入过亿资金,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由北京市政府引导、七星集团为主体,共同出台了对798艺术产业区的20多个创新性管理办法,在规范经营管理方面有诸多“突破”:工业用地上也可注册文化企业、个人工作室也可以进行工商登记注册……

  “当城市化率超过45%、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高,休闲和娱乐的消费会有一个新的增长,我国有许多城市就处于文化消费的爆发期,现在又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98的发展经验值得中国各文化产业园区学习。”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