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房地产:中华民国时期的黄帝祭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59:16
中华民国时期的黄帝祭祀http://lsb8887300.blog.163.com/blog/static/72868852200932895317696   /lsb8887300的博客193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推举委员张继、邵元冲,国民政府派邓家彦,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冯钦哉、雷宝华、李成钢、宋志先等,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并确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岁岁举行仪式。扫墓代表原定于4月5日晨赴中部县(今黄陵县),因雨延期。6日下午5时抵达中部县后,当即谒陵行礼。7日晨8时,各代表齐集陵前,中部县各机关人员及民众有5000多人参加了祭祀活动。

    1936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前往桥山祭陵。邵力子主祭,杨虎城陪祭,省府秘书高崇福读祭文,中部县县长王幼成为司仪,祭仪完毕,并谒拜轩辕庙。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从2月到9月中旬,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了共祭仪式。上午10时,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林伯渠),各自携带祭文来到桥山,列队鸣炮致祭,并各自宣读祭文,参加祭祀的有千人以上。祭典由张继、顾祝同、孙蔚如等主祭,陪祭者有广西国内考察团张任民、梁寿笙、王赞斌、梁朝玑、王逊志、尹承刚、黄学礼等,与祭者有西京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龚贤明、西安绥署交通处长李百朋、省银行经理李维城等,举行扫墓典礼。祭台最前为主祭官,稍后为与祭团体代表,下为地方团体、学校及部队之参加典礼人员。今黄帝陵庙碑亭立有毛泽东在1937年手书祭黄帝陵文稿碑。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8年清明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国民政府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致祭黄帝陵,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黄帝陵参加祭礼。由省府秘书刘茵侬司仪。致祭事毕,由蒋鼎文、孙蔚如率全体与祭人员及学生、军队绕行陵墓一周,并登汉武帝祈仙台,拜谒轩辕黄帝庙。嗣后,程潜、蒋鼎文分别为大殿与庙门题写了“人文初祖”、“轩辕庙”匾额。

    1939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中央特派中委张继、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民政厅长王德溥代)等致祭轩辕黄帝。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祖涵、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高岗率代表团参加了这次祭祀活动。前一日,张继等人步出县城北门至桥山东麓,谒黄帝庙,瞻仰一周,并在七抱古柏及汉武帝挂甲树前摄影留念。6日晨6时,省府人员及中部县长卢仁山等先至桥山陵寝布置礼堂,地方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约千余人,次第到达陵墓前列队与祭。由周宪章司仪,张继、王德溥主祭。

    1940年清明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行营主任程潜、国民政府电派省政府主席蒋鼎文谒祭桥陵。程潜、蒋鼎文如仪行礼仪,全体谒陵人员绕陵寝一周,迨七时典礼告成。

    1941年清明节,举行致祭黄陵大典,由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代表彭昭贤主祭,陕西省教育厅长王捷三,保安处长徐砰济及中部县各界千余人陪祭,礼成并谒陵寝一周。

    1942年清明节,举行恭祭黄陵大典。王陆一、熊斌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主祭,陕西省财政厅长周介春、审计处长蔡屏藩、省党部书记王季高、委员章兆直等陪祭,地方各界约千余人参加致祭。1942年冬,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军事会委员长蒋中正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县(黄陵)桥山致祭轩辕黄帝,后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题写了“黄帝陵”三字,所刻碑石至今保存完好。

    1943年清明节的祭陵大典,主祭官为国民党中央代表王陆一、陕西省主席熊斌,陪祭官为省垣各机关代表张耀明、王保身、曹声铎、翟绍武、胡颐龄、杨鹏飞、胡寄聪等,参加者还有州师范、洛川中学师生、驻军官佐共200多人。晨光初启,晓阳穿林而入,祭陵代表陆续登临。6时整,大典开始,主祭官国民党中央代表、中委兼晋陕监察使王陆一,国民政府府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于军乐悠扬声中,率全体致祭人员肃立就位。以次上香献爵献花后,恭读祭文并向黄帝陵寝行三鞠躬礼,默念三分钟。乐声既止,鸣炮致祭。全体与祭人员,绕行陵墓一周。礼成,留影志盛。

    

1937年4月5日,这一天是清明节。毛泽东、朱德派林伯渠为代表,以鲜花水果之仪致祭民族始祖轩辕黄陵之墓。同祭的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

  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浩;

  胃衍祀绵,岳峨河浩。

  ……

  频年奋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战;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曾被称之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场灾难。

但是,假如——当然只能是假如——中国不曾发生过这场内乱呢?

不糊涂的虫虫的回答是:假如没有十年内乱,就不会产生邓小平理论,某种意义上,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

这不是耸人听闻。众所周知,尽管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但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道路该怎么走,是上个世纪初,通过以列宁为首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才付诸于实践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对此没有现成的答案,在列宁手上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是艰难曲折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虽然到了后来,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但此时列宁已经到了生命的晚期。走到了生命尽头的列宁来不及将其发展完善,就去世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了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跟列宁大相径庭,特别是随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倡导者布哈林,被斯大林的铁腕扳倒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被尘封了,代之的是所谓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不但不被后来出现的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了解,接连苏联自己也基本上无人了解了。“斯大林模式”模式不仅贯穿了整个斯大林时期,甚至贯穿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并且作为群体认可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欧洲、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美洲的古巴所运用。虽然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具体的实践上有些差别,却也只是枝末细节上的差别,根本的,还是“斯大林模式”。

新中国成立,经过了短短的几年的过度阶段后,中国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从中苏关系上来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说,苏联是“老大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中国也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照搬苏联,亦步亦趋,即便是在和苏联交恶之后也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对这一模式的认可,不仅毛泽东本人,而且是我国当时的整个最高决策层。

这就明白不过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个十年内乱,中国也就将在“斯大林模式”上越走越远。

十年内乱,打倒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干部,邓小平也在所难免。而正是邓在政治生涯上的又一次灾难,才促使这他对社会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怎么走有了深刻的思索,并且在他脑海里逐渐勾画出蓝图,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发端,而后,借粉碎四人帮这一契机,邓重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在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的集体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做科学指导,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

从这点上来讲,我们应该感谢十年内乱!

 

                      

社会主义阵营的女同志在一起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前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如英语为:Easternbloc),或称之为苏联集团(Soviet bloc)。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但因为毛泽东拒绝这一称呼,因此在中国流传不广)。

  

1949年时,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在1955年,和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并没有重新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声称是其中一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苏联集团”的代称。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是该集团的又一个称呼。上世纪末的苏东波事件让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彻底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最强势的时期是1975年以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已多达20个。有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中国、蒙古、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及阿富汗。其中除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柬埔寨外均追随前苏联反华。

 

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夫人列表

毛泽东:杨开慧、贺子珍、江青

刘少奇:杨氏 何宝珍  谢飞 王前王健 王光美

周恩来:邓颖超(难得)

邓小平:张锡瑗、金维映、卓琳(浦琼英)

“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的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1927年的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两个人的结婚照被冠以“中美合作”的标题登在报纸上,广为流传。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婚照,二人皆志得意满。为了这次婚礼,蒋介石先弃“糟糠”,后改信基督教,才博得宋老夫人的欢心,娶得佳人。不过,老蒋介石这次是赚大发了,有了个“岳”家靠山不说,单单一个宋美龄,就让蒋介石在国际关系上从容了不少。蒋介石也直言不讳,他说:“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简单的婚礼只花费了34块银圆。由于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住房,新婚之夜二人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度过,非常浪漫。不过这个婚纱照是后来补照的,冰心的花冠样式和宋美龄相似,可见这个样式当时很流行。

1927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纱照,陆的婚纱看似比较繁复,这与她出身名门、生性豪奢有关系。由于两人都是二婚,梁启超很不情愿地做了证婚人,在婚礼上毫不客气地指责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并祝愿这是二人最后一次结婚。

1929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之所以选3月21日结婚,是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大师李诫。梁启超特别告诫二人结婚不要侈糜,因此林徽因自己设计制作了新娘的花冠,也没有披婚纱,而是用棉布缝制了礼服。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彼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大他27岁的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宋嘉树追到日本,站在孙中山住所的门口,气势汹汹地吼道:“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孙中山出来对他说:“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岂料,暴怒的宋嘉树突然“叭”的一声跪在地上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宋嘉树阻婚未成,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

结婚照上的宋庆龄正值青春年华,虽然志同道合,但两人看起来像一对父女。

1929年8月8日,邓颖超和周恩来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由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陈赓一手操办。邓演达、何应钦、钱大钧、张治中和恽代英、熊雄、高语罕、陈赓、张婉华、李富春、蔡畅等都来了参加。婚礼虽然简朴,但是却很热闹。

这个简单的结婚照显然是看起来最甜蜜的一张。

朱德:萧菊芳陈玉珍  伍若兰康克清

彭德怀:周瑞莲 刘坤模浦安修(离异)  (浦氏三姐妹———浦洁修、浦熙修、浦安修)

林彪:汪静宜  张梅(刘新民)叶群

刘伯承:汪荣华

贺龙:徐月姑 蹇先任薛明    

陈毅:肖菊英 赖月明 张茜

罗荣桓:颜月娥 林月琴

徐向前:朱香蝉 程训宣黄杰  

聂荣臻:张瑞华

叶剑英:冯华 曾宪植 危拱之 吴博 李刚(离异)…… …… 呵呵,这个有意思,建国后几任夫人暂查不到名字)

粟裕:楚青

徐海东:周东屏

黄克诚:唐棣华

陈赓:傅涯 王根英

谭政:陈秋葵 王长德 姚文奇

肖劲光:朱仲芷

张云逸:韩碧

罗瑞卿:郝治平

王树声:杨炬

许光达:邹靖华

萧克:蹇先佛

王震:王季青

洪学智:张文

吕正操:刘莎

宋任穷:钟月林

许世友:朱锡民 雷明珍 田普(田明兰)

刘亚楼:翟云英

叶飞:王于耕

李克农:赵瑛

肖华:王新兰

邓华:李玉芝

杨成武:赵志珍

甘泗淇:李贞(第一个女上将)

李大钊:赵纫兰

陈独秀:高大众 高君曼 潘兰珍

左权:刘志兰

彭雪枫:林颖

罗炳辉:张明秀

张太雷:王一知

瞿秋白:杨之华

项英:张亮

叶挺:李秀文

王若飞:李培之

任弼时:陈琮英

王稼祥:朱仲丽 (朱仲芷之妹)

张闻天(洛甫):刘英

秦邦宪(博古):张越霞

王明:孟庆树

张国焘:杨子烈

陈云:于若木

胡乔木:谷雨

李先念:林佳楣

杨尚昆:李伯钊

赵紫阳:梁伯琪

胡耀邦:李昭

附:

蒋介石:毛福梅 姚冶诚 陈洁如 宋美龄

张学良: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阎锡山:徐竹青 徐兰森

李宗仁:李秀文(和叶挺夫人重名了吧) 郭德洁 胡友松

冯玉祥:李德全

汪精卫:陈璧君(第一任,也是惟一的一任,亦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