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降5兰博:仁、义、理、智、信、忠、孝、诚、廉、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9:51

仁、义、理、智、信、忠、孝、诚、廉、勤

E5QQI9ea  
9NC?J@&B  
来源:企博网 8!\VNC.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本着“古代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孝敬父母教育、尊师重道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立志勤学教育、自强不息教育、谦虚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严已宽人教育、人贵有耻教育、见义勇为教育、整洁健身教育、求索创新教育、敬业尽责教育、勤劳节俭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清正廉洁教育、爱国爱民教育、天下为公教育,等等。   )N3XbbV  
(一)孝敬父母教育 5#U=x ,7e  
" 7g\X$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vX}#wDNP  
aL^ 58My&  
   在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 ESmWK;7b  
bc]SY =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父义母慈是对子女的伦理义务,是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是孝,其具体义务,不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 0)]?@"j  
5kLz8n^z@@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 U W' @3#|a!]Iqz"N  
   “孝”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虽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社会里,“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衍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FL*Z9w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9\aH  
~cul;bb#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Kh7C7[&  
Gz:ell$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F#.  
^@f.~4P*I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LM9^*sG2V  
C."\ a_p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t"?)x&dS  
#ri;{d^6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内容是: 4 q\&Mb3  
Y+{jG(rg.F  
   1.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使他们懂得“奉事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美德”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rV}&G!V_t  
Lk.tEuj=82  
   2.教育青少年学生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老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养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教育青少年学生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应经常写信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不叫父母挂心。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 &qP0-x)  
ART0o7B  
   3.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孝敬父母,并且推己及人。就是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w/AJ%6  
w+$~ ds  
    (二)尊师重道教育 z9E*1B+  
zKT4j1 h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beB3*o  
Y h53Z"a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O8~RfB  
$Z3{D:-)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dZX;k0  
Zv(6VVj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道、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0rvB jlFT  
}R/we `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G?"I%Vw  
%cBOi_}}~  
   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iCCe8nK  
C DoD9Hq,  
   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道,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4sW'p H  
UD.Zn E{"  
(三)团结友爱教育 >TiE Y MW  
d]:G#<.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固有精神力量和伦理道德支柱。 sPVE_n  
6}VFob#h8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德和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师诸多代表人物,在仁爱互助伦理道德方面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发挥和深化。象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诸葛亮提出“集众思、广忠益”,等等,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伦理道德理论体系。 8I Ip,#%v  
5W$Jxuyqj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于社会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如在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儒以沫;在朋友之间,亲如手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君臣之间,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友好往来;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 oz]&=>$1I  
t&NpC;>v  
   毛主席讲“仁”像现在的亲爱团结。团结友爱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行为和社会公德规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推进作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万众一心的铜墙铁壁,汇成了坚不可摧、排山倒海的时代洪流,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发展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进行团结友爱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a>rDJw:  
E m^Dg9  
   1.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作用。使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团结友爱能促进生产发展。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力不发达、靠人民并肩劳作、团结互助的产物。从社会安定方面看,团结友爱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我国56个民族,提倡、弘扬、光大团结友爱的美德更为重要,这是加强人民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的基本保证。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团结友爱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 y. 1F@w|  
N UJ $)qNA  
   2.教育青少年学生会讲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上前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bC~I}^i\  
1e7I2g  
   3.教育青少年学生要正确对待团结友爱。要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讲求大团结,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们义气、搞山头、搞帮派,搞不正当的团结。为维护革命团结,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做到对自己缺点错误不掩盖,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瞒。此项教育应与学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团结、博爱的意识。 WUo\jm [yr  
0FY-e~xr  
   4.教育青少年学生会交友。交友对人生非常必要与重要。“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交友方面主张贵在知心。凡朋友,当以“讲信重义”为基本原则。“重神交而重道合”,在交友时必须“慎择”,“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这是团结友爱的深厚与保证。 Jp%5qBS^  
ip l,{  
   (四)立志勤学教育 cIG7 Q"4  
PHEQG]H S  
   立志勤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2  
PB7-`uz  
   立志勤学,“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联,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9jX_Eoxy  
GN9kCy PK  
   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尚书·周官》中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汉书·耿龛传》言“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 @;)2B|q  
02trjp.f  
   中国古代学子文人立志勤学的名人很多,事迹很生动。其主要特点:(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读经研史的传统。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文人立志勤学的范本。(2)求学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点。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韦述,10岁就读了2000多卷古书,10岁就撰写唐史30卷。(3)治学严谨,攻读不辍,活到老学到老。明代的李赞,在5O多岁时还拜焦闳为师学习了3年《易经》,从59岁到70岁,又到湖北龙潭的艺佛院读书著述整整10年。(4)艰苦勤奋,坚韧不拔,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奋求欲。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月”、“凿壁”,都生动地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不馁,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迹。(5)在民间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学的时尚。流传了许多勤学格言,如“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等。 5E"^>z  
hV0fkQ.|  
   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志勤学的精神,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t|i<}2  
YURMXbj  
   1.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像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那样,少年立志,志在国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谕。把“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志向刻苦学习,无私无畏学习。 rF"p7  
FVBAB>   
   2.教育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在学习中,要讲求科学地学习方法,变苦学为乐学,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学习效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多思”,要好学好问,既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Bf;_~1+vLG  
q~[s KAh  
  3.教育学生谦虚求实,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能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Gy#$'kdf  
r{9fm,  
此项教育应与前途理想教育对接,使立志勤学具有现代意识和动力。 vr'cR2  
5TB6QLPEwY  
    (五)自强不息教育: - X~|jF  
)Hmf=eoc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颂歌。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斫木为耒耜,课民以农桑;尧帝设官定历,率民战胜旱灾;大禹为了治水,13年走遍9个大州,疏通9个湖,开凿9座山,“三过家门而不人”,率百姓终于治服了水患。商周以来,涌现出许多奋发有为、励志图强、自强不息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及无数能工巧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以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历代众多的杰出人物,开拓进取,奋斗不息,为国家、民族兴旺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O<ETHd0  
JHvev,#4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苦乐观、忧乐观。“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自已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之苦乐为苦乐。以有限的生命,成就“三不朽”之伟业;这样的一生,上无愧于天,对得起道德良心,下无愧于地,对得起列祖列宗。正是有了这样精神境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全集)。作为中华民族儿女,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矢志救国、自强不息、刚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自强不息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重要的。 J;8 d-R5  
9g5h~ Ma  
自强不息教育的具体内容: BDWbWA 6  
Z 9+fTT  
  1.教育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使青少年学生知道,自强不息不是闭门修养,光自己做“圣人”。“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心要修养得象圣人那样高尚、纯洁,同时,要积极地参加社会事务,积极地改造社会,造福人民。即“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VDb bA\  
QR'#]k;>%  
  2.教育青少年学生自强不息。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努力追求之。自强不息是人们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作“三不朽”)的思想动力基础。古人所谓“三不朽”,是以“立德”为首的。没有道德的“立功”,一定是干坏事,把坏事干得“轰轰烈烈”。只讲功业,不讲道德的人,“本事”越大,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越大。所以,教育青少年学生立志自强,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作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全世界、有益于全人类,具有大道德的人。  k-=LD  
iP"sw0V8  
  3.教育青少年学生自强不息,首先是立志,其次是砺志不懈。使学生懂得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志向,还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这是实现志向,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dt3$ju  
/~ {`!30  
    (六)谦虚礼貌教育 uI/ wR!  
SI+Uq(k  
  谦虚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谦虚礼貌,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接人待物,和蔼可亲,为人平等、公正、礼让。 3^+D,)#D^  
e<2'\5v  
  礼貌是人言语动作表现,属于行为方面的修养。礼,是内容;貌,是形式,属仪。一般地说“礼仪”,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和典章仪式。所谓谦虚礼貌,恭谦礼让,从属于“忠恕之道”,是以“仁”为核心的“礼”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谦虚是礼貌的内在本质,礼貌是谦虚的外在表现。两者基础是尊重他人,依礼而行。 HT.*r6Y>g  
\xCCJWek  
   孔子虽然推行礼制,却以推行“仁”、“政”、“仁者爱人”为前提,重在以之作为伦理道德的思想规范。在仁爱方面,孔子要求“克己”、“内省”,在行动上推行“忠恕”,实行“恭、宽、信、敏、惠”。他所建立的观念,其中某些内容包括普遍性原则,具有超越于时代和社会制度的意义。 \toU zTT  
}Ze*/ p-  
  在以“仁”为总则的“恭、宽、信、敏、惠、忠、敬、谦、让、诚”等人际交往具体规范指导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亲相爱,比户可寻;夫妇和顺、“相敬如宾”、“不忘贫贱”、“不弃糟糠”者多不胜数。富而不淫、乐赈好施,济世救穷者为数不少;朋友交往、不忘故旧、不避贫贱、不计年龄、不论远近、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不绝于书;尊老慈幼、敬贤让能、奖掖后进、尊师重道等等,不胜枚举。 sE6>JaH  
$}gM JG  
  至于古来史书上记载的恭谦礼让方面的故事,更是烩炙人口,流传后代。关于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席让坐、食让鲜、分让财,进屋扣门、先来后到、礼尚往来、文明经商、更是罄竹难书。总之,中华民族在讲礼貌方面是有优良传统的,不仅为中国人构铸了“中华魂”,也为中国人塑造了“中华形”。 Ey|_e3Lf[  
-$Hu $Y}>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对一个人来说,它反映着这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教育素养程度。因此,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在青少年学生中应进行谦虚礼貌教育。 Z_\p8@3aH  
F+V!p4G  
    谦虚礼貌教育具体内容: GT&}Burl/n  
0 Uropam  
   1.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对谦虚礼貌有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什么叫谦虚礼貌,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进行谦虚礼貌教育有什么意义。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谦虚礼貌是高尚道德修养,是心灵美与言行美的统一,它与资产阶级客套虚伪是两码事。使学生懂得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礼仪规范,而且,它们有着严格而琐细的规范,要经过严格的甚至苛酷的训练。比如商业的“微笑服务”,旅馆餐饮业的“站立服务”等。从某种意义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礼貌礼仪作为现代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部分,正在生成价值和利润。那种把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的竞争意识与谦恭礼让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pqUUZ6x&  
q*l4h u% 3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怎样做叫谦虚礼貌。教育学生严格按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您早、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实在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感谢您的帮助、欢迎您再来、再见、祝您一路平安等等。 %M@K(Qu  
,RV qYh(-|  
  3.还要向儿童提出一些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例如,尊敬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尊敬父母和长辈、团结同学和兄弟姐妹等。提出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如在路上遇见师长学友互有礼貌地打招呼,与师长说话要站直、坐正等。“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购票购物按顺序”讲先来后到,“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等等。 -)`_w^Ox  
L=4+rshl!_  
  4.谦虚礼貌教育应与学校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以及旨在贯彻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以收到整体效益。 KhHFJo[8sf  
vju FVJwL  
     (七)诚实守信教育 ]dpL PR  
a[-!X7,IU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 2s\ClT  
#Vq9 =Q2  
  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也是忠诚信义的概括。孔子把“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位置,将诚信作为治国之宝。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讲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子贡问如果这三者中能做到两个,您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又问再去一个什么,孔于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l0eU@rwQ  
@Jzk2,rI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与守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 ,@`?I6nKy  
Jj"{C]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也是“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ju"z  
pM?;QG;jA  
   诚实守信教育具体包括: q< JCgO-F<  
WAa45G  
  1.教育青少年学生要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知道,诚信是团结一致的保证,是治国之宝。没饭吃大不了一死,但不取信于民,国家却会灭亡。 53HA6:Q[  
7n8nJTU{4j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不取信于友,就会失去朋友。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许诺别人的事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自觉抵制“老实人吃亏”、“不说谎办不成大事”等虚假思想的不良影响。 IOy0WHl|  
v@ _ 1V  
  3.教育青少年学生以义取信,惟义所在。古人云,长大成人、自立于社会要有三个条,“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虽然信摆在第一位,但有“信”还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识,要辩是非,明善恶。孟子对信、义有比较正确的看法,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义为转移,合义者必信、必果,不合义者则不必信、不必果。民间流传的陈世美贪心的故事。派去刺杀秦香莲母子的韩琦,在当时韩琦义、信不能两全,他以义为重,宁可失信,也不杀无辜母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以义取信的美名。 "o5]:]h)  
(Xd8'-G$m  
   教育青少年学生诚实守信,还要告诉学生不要“轻诺”,要“重然诺”。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nf.Ox.kM)  
H+v&4}f  
(八)严己宽人教育 fkA+: j~z_  
Npp YUY  
   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我国乐群贵和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4Yj1Etq.E  
z$~x 2<  
   严己宽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心怀宽广,情操美好的人格特质。宽人,就是待人宽厚。具体表现为不念旧恶、不计前嫌、不为己甚、不苛求于人。用今天的语言,就是“团结大多数”,“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并切已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 g6GkA.!X$  
D|- ]< r1"  
  古往今来,我国流传许多严己宽人的故事。如将相和、娄师德荐才、李世民不计前嫌等等。也留下许许多多关于严己宽人的哲理名言。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慎其独也”、“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 n(: HI.*xkBXl&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见的,被人误会、妒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刘少奇说,“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想己之心想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分裂为团结,化矛盾为和谐。“人和万事兴”,团结加强,力量集中,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为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严已宽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提高一个人德育素质需要,也是安定团结、促进稳定、振兴中华的需要。 ij" ~]I  
UcRP/LR%C  
   严己宽人教育的具体内容: 'p@f5[t  
@!8aZB3odt  
  1.教育青少年学生坚持道德自律、自觉“慎独”。在别人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能警惕自己,谨慎从事,做到“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古人理想的人生是“道德人生”。即毕生修养,追求高尚。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有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慎独”。“慎独”道德境界高尚,它不靠监督,靠的是高度自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或对别人的友善行为得不到理解或回应时,他们也不会去挑剔别人的不是和缺点,而是反躬自问,即叫“自反”或叫“反求诸己”。 mQ"~x]  
vObZ|>.J~O  
  从“自反”再进一步,就是“自省”。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自省”,是一种严格的道德自律,为历代志士仁人所遵奉。宋代的范仲淹每晚就寝前,必“自计一天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如果二者相称,“则鼾鼻熟寐”;如果不相称,”“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他还每天填写“功过格”,对自己做的事情区分是非好坏,逐日登记,勉励自己。古代人尚且如此,今人安能办不到!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弘扬这种严已自律的精神,努力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自觉做到,在校内与校外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b^o4Q[  
    2.教育青少年学生待人以宽,容人之过。魏征曾先后当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和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这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死敌。魏征还曾劝李建成先下手杀掉李世民。可是唐太宗不计前嫌,对魏征不但重用,而且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没有宽广的胸怀,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育学生懂得“容人之过”,并不是不要原则,不讲斗争。对“过”,首先要分清是非,容,是容忍,不是赞同,更不是同流合污。“容人之过”实质是容人而不容”过”,是容有过而改过或愿意改过之人。青少年学生之间没有厉害冲突,很少有大是大非之过,所以,在青少年学生间应大力提倡要宽待人,谅解人。 R9J!}az'  
 ?CpVA  
   3.教育青少年学生闻过则喜,改过从善,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孔子有一次在评论一件事时说错了话,有个叫陈司败的批评他。孔子知道后高兴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错误看成是十分荣幸的事,这就是“闻过则喜”的精神。“自省”也好。“闻过则喜“也好,都是为了发现自己的过失和缺点,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过失应改正它。“改过从善“这本身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学生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能修养学习,严己内省,知过改过,而且持之以恒。 8z=# 0+0  
0At0`Q#  
    (九)人贵有耻教育} I^NDJdxd  
|RX#5Q>z  
  人贵有耻,即人贵在有羞耻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 )Z7Vm2a  
hnj\|6L  
  “行已有耻”源于《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人要有羞耻心,知耻、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上可以称为志士。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辨知荣辱。 WAu>p3   
lC<;Q*Y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把培养“行己有耻”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道德规范的知耻,与个人、民族和国家都有密切联系。对于个人来说,廉耻为立人之大节。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无耻则无所不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人知耻方能改过,对于国家、民族来说,人民有耻,社会风气才能美善;掌权的士大夫阶层知耻,国家的尊严才能得以维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管子》才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由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廉耻道德,作为衡量人的最重要标准,因此,孔子“行己有耻”的思想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8$(I! ;  
-/f$s1  
   上下5000年,许多仁人志士知荣知耻,孔子不耻下问,颜回不耻恶衣恶食,辛吡不趋炎附势,唐睢不辱使命,苏武怒斥叛臣,李若水骂贼而死……他们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誉和敬仰,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和学习。 mLCD N1UO{  
m2]N%Y  
  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无耻之徒。石敬瑭认贼做父,秦桧卖国求荣,刘禅乐不思蜀,安禄山丑态百出……他们不顾道德规范和起码的做人准则,不知耻者,为所欲为,无所不为,以至做出丧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们的倒行逆施被千夫指斥,万人唾骂,成为历史上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AuNUW0/ 7  
4Aj~mA  
  荣辱是个人或集团的自我道德意识的特定反映,是人所特有的种自觉性的心理活动。人人都想得到尊重和荣誉,任何人都不想做无耻之徒。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荣辱界限。 7|,L{~  
jJ$\WUQ.  
  荣辱是主观意向与客观评价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剥削阶级以追求个人财富、权势、功名为荣耀,资产阶级更是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荣辱的法码。劳动人民与此相反,他们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荣,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耻。无产阶级继承和发扬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荣誉与义务和贡献相一致,贡献越大,荣誉越多,越受人尊重。周总理、雷锋、焦裕禄,他们的职务虽然不同,但都得到社会的赞誉、人民的尊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耻辱当作荣耀来吹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出口不逊、动作粗野、打架斗殴,却自恃“英雄”;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公德,还洋洋得意,不顾廉耻;出卖贞洁,三陪赚钱丧失人格,却自以为荣光,权、钱、色交易,公款嫖娼,却自认为萧洒风流,享乐人生;……这些人根本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zdN[Uc+1Bd  
o'2eSm0H  
   荣誉感促人上进。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知个人之耻,就是要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知国家之耻,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知耻近乎勇”,耻辱给的刺激是很强烈的,一个人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激起勇气与造成耻辱的邪恶势力顽强拼搏。一个民族或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群情激愤。引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正如马克思所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就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明证。 W+h2rv  
c^}y9% 4c  
  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明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知耻、明耻、保持崇高的气节更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在国际交往中,切实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如何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如何面对金钱诱惑,拒腐蚀、永不沾、保持贞洁,这一切都需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政治气节、生活气节。这是立党立国立人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BJ|l  
,#Z%0NLe  
  作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W}F\P  
$*q|}Tvl#  
首先懂得人贵有耻的道德意义,明白有无羞耻心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是否有尊严、有气节、有勇气的标志。从而树立起“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正确荣辱观。 5m8u:6kQu  
q G%Y& P  
  其次,懂得怎样做是知耻、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自觉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Giyh( DL  
.}==p&(  
  第三,正确对待早恋、性爱,洁身自好,中学生应以性体验、失身、失贞为耻辱,对社会丑恶现象嗤之以鼻。 /U;j-m&   
U1 _"D+XB  
    十)见义勇为教育 o[Ffa# sE  
H/o_?qK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其本义是,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遇到暴徒行凶、幼童落水,以及一些意外的灾祸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他们都强调了正义与勇敢的关系,并辩证地告诉人们,勇敢,是值得提倡的,但前提是应符合正义,这是区分勇敢与蛮横的根本界限。无义之勇没有意义,见义勇为才值得颂扬。 q5;dQ8Y ?  
$Q*R/MY  
   见义勇为可以表现为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由于为社会正义和人类进步的斗争总是十分艰巨的,有时还有很大危险,所以,见义勇为,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向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升华。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就是对这种精神的鼓励与肯定。 4*XNk;Dx  
#,#`< h!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儒家与兵家一贯推崇勇德。孔子把勇作为践履仁德的条件之一,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并能智勇双全。孟子主张,为人之勇,必与大节相合,强调舍生取义的精神。兵家常把忠勇、义勇相联,强调勇德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烈不胜枚举。匡扶正义,“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深人虎穴擒贼的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等。他们把正义、信念、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因此,在凶残敌人面前,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各种威胁,战胜了酷刑折磨,战胜了死亡,表现了见义勇为、杀身以成仁的崇高气节,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宏伟气魄,将永远光照人间。 Q y qOtRk  
r=Xo;d*TE  
   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光荣传统当之无愧的继承者。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女工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王杰为了战友的安全义无反顾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刘英俊舍身拦惊马;徐洪刚盘肠斗顽敌……在新中国见义勇为光辉形象的不朽长廊中,还有赖宁等一批少年英雄。 <K CI@  
|=0vgwd"S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需要每个公民凭借正气和勇敢精神,同犯罪分子,同一切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惩治邪恶,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话,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见义勇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UYxv%]  
@2E52$zu  
  见义勇为教育具体内容: jg ]KE8(  
gTj,I=3$?e  
  1.教育青少年学生掌握见义勇为的警句名言。如,“见义不为,无勇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Lm[,^k  
48:xvTE?N  
  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就是在凶残的敌人和艰难险阻面前要毫不畏惧和胆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SH)-(+72d  
.i*oZ'[X  
   2.教育青少年学生培养勇敢精神。不但需要克服怯懦,而且要注意把勇敢同鲁莽、蛮干区别开来。古人告诫“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勇不作敌”(《左传》)。“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荀子》)。古人把勇与仁义联系起来,提倡义勇结合。在今天,就是要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因此,打斗、逞能、轻生的行为并不是勇敢。义是标准,包含着是非判断。那种讲哥们义气,结帮成伙,无视法律,恃强凌弱,横行霸道,这不是见义勇为,而是“江湖义气”,是完全错误的。那种出于虚荣心、好奇心的血气之勇,一害自己,二害他人,应当反对。 8H7#[?F  
5aaM;45C  
  3.教育青少年学生智勇结合,大智大勇,智勇双全。对青少年学生见义勇为教育,一定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以智取胜。不要匹夫之勇,不要明知自己不会水,还要下水救人。明知自己弱小,还要以身救火,作那些无为的牺牲。 9J/[7TzSZ  
}uma    (十一)整洁健身教育 S<7!<]F-  
e@P(+.Ke  
   整洁健身,属于环境伦理道德范畴。它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一个国家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全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ao)';[%9s  
,IB\1#  
   关于整洁健身的含义,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人仪表整洁、身体强壮的表层解释上,还应当涵括着:(1)“天人合一”,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2)“以动养生”,身体强健与劳动、武功、武术的关系;(3)科学锻炼,延年益寿与自然规律、身体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等更深更广的层面。应当站在优化人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丰富整洁健身这一人类最高的社会公德的内容结构。 }||u {[  
;t0 q ?9  
   “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发轫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圣人善其人,故无弃人,善其物,故无弃物。”这一论断,成为人类提倡环境道德先声。在“天人合一”的导向下,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积极锻练,一直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传递“整洁健身”美德的一条基本原则。 e,|gr"$/  
'LMj.#A把整洁健身与改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古人的成功经验。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相当重视环境道德,鼓励人们把体育锻炼、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相结合。他主张将农民按军事组织编为队伍,实行耕田和狩猎中的军体训练:“缮农具以当器械,耕农以当政战,锄镰以当刀剑,被蓑以当铠甲,斗笠以当盾牌。”强壮了农民的体力,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国力,当时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军事、农业、体育等综合训练来富国强兵的历史故事举不胜举。 x=cucZ  
[mzed{p]]  
   “以动养生”,在整洁健身中形成中华武术、气功等国粹。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追求长生不老修仙炼丹等养生术,但这不是主流,“以动养生”是中华民族整洁健身的基本特色。荀子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名医华佗编制了一套养生健身的“五禽戏”,功效奇特,使他“老而不衰”。祖逖的“闻鸡起舞”。王羲之的“鹅掌戏”,欧阳修顺其自然的养生主张,对后人都深有影响。特别是古往今来让世界震惊的中华武术与气功,己经不单纯是一种健体强身、防治疾病的良好方式,而早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华国粹,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烁着不灭的光彩。 y"yo\IDW  
!dT+c Zsf  
   科学的整洁健身是优化人类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寝处有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等养生主张,提倡人类要有规律地生活;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过《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多篇文章,多方面探索养生之道;清代乾隆皇帝遵循的“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养生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心宽不怕房屋窄”,“人无忧,故百寿”,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卫生相联系,也是我国古代人们宝贵的经验。是否整洁,是否健康不仅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标准,乃至成为为政当官的一个检测条件。元朝皇帝忽必烈,选择官员从政,曾发出:衣帽不正,何以正天下的感慨。这些都说明,整洁、健身对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保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效不可忽视。 +(2$YJ35  
t+a.,$U  
   古往今来,整洁健身已成为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传祖训。毛主席一向注重整洁健身,主张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70岁高龄还畅游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中国人真正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nYSe 0w  
l7g'z'G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望发达,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整洁健身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计。 \2kLj2!  
wF`Y ,@  
    进行整洁健身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V22z-$cb  
d Gp7EB`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整洁健身的道德意义。使其明白整洁健身,不仅关系到个人自身健康,而且关系到人类发展完善、关系到民族素质高低、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从而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整洁健身的意识,并有科学可行的整洁健身规划,使之持之以恒。 %[|^7  
d/R!x{$-f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怎样整洁健身,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内外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并培养一二项体育爱好。教育学生自觉坚持做眼保健操,注意学习卫生,保护好视力和体力。 }. &ellNQ  
{A/^;X{N^  
  教育学生要自觉参加校内外的劳动。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的活动。 p XXf5adl<  
J'Pyn  
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讲究清洁卫生,常换衬衣,常晒被褥,勤剪指甲,勤洗澡,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刷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污物、垃圾。 $6Q^u r:  
A SHU0v  
  教育青少年学生知道喝酒、吸烟的危害,自觉地做到不吸烟、不喝酒。教育学生懂得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的知识。遇到困难、挫折不低头,不气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的勇于战胜困难的青春活力。 CFh9@Nx  
I6 ?(@,  
(十二)求索创新教育 M/6Z,oOU  
C[?dg{n  
   求索创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 ^i%S}VK  
CIIjZ)T  
   求索创新,就是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对常识常规超越、发明、创造。 @F 5Af/  
,*iA38d.!  
   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求索创新,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光辉典范。如古代的扁鹊、蔡伦、张衡、祖冲之、黄道婆、李时珍、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高士其、林巧稚、华罗庚,等等。他们中有的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领先世界1700多年;有的人求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领先于世界1100多年;有的人为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而跋山涉水,吃尽辛苦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有的人为解除人民痛苦,挽救人民的生命而潜心研究细菌,甚至不惜自己吞食细菌来体验种种反应。 nq{/fD(2  
B)Y[~4o  
  中国的近代革命史,实质也是一部求索攻坚与创新的历史。面对千疮百孔,满目疮演的旧中国,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革命前辈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6IaqJ[  
JjS+'A$A5  
  中华民族求索攻坚的开拓创新精神代代相传。正是靠这种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过去。也正是靠这种精神,建设起了兴旺发达的社会主义今天,我们还要靠这种精神,去开创更加辉煌的共产主义明天。所以,对青少年学生仍需进行求索创新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 -!XG>Z  
< (KCiM=E$  
  1.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树立远大革命理想与信仰,增强对事业的道德责任感和成就感。道德责任感,成就感是求索创新的动力。在求索创新教育中首先要解决青少年学生世界观、解决好为谁求索创新的根本问题。有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在求索中就能“以苦为乐”,“愈挫愈勇”,最后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mKdCrI@^  
  2.培养青少年学生勇敢精神。勇敢是成功和胜利的前提,是战胜一切艰险的基本品德。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干一番事业,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甚至危险。只有无所畏惧,坚韧不拔,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属于那些在逆境中产生勇气的人。屈原遭到革职放逐后,写出爱国诗篇《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出《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著成《兵法》;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在监狱里完成了52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所以,培养具备无所畏惧,坚韧不拔的道德毅志品格十分必要。 ~Y/A]N86,  
M)ET 1ZM  
  3.培养青少年学生吃苦精神。叶剑英写给科学工作者的一首诗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应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要想做成某件事情,或者要想取得事业成功,没有苦战勇进的精神是办不到的。 ceG\Q2  
.u)KP*_  
   城市青少年儿童在道德方面的突出缺陷是懒惰、懦弱,缺乏勇于吃苦耐劳的美德。这些学生遇到挫折,往往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退缩、自卑、自暴自弃。可见,好的条件和好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更需要自我锻练,更需要有意识地自设逆境,自闯逆境,磨炼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21世纪历史赋予的重任。 Y_Gd_+oJ  
%k#+nad  
    (十三)敬业尽责教育 1)= H2n4)  
t+KW=eW  
  敬业尽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敬重热爱,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尽责就是为了事业不辞辛苦、不怕艰辛、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于负责,甚至为之献身。敬业是尽责的前提和基础,尽责是敬业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 ?V2P]|  
-4x! #|]  
  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辅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范仲淹为官,振衰除弊,政绩卓然。更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许多鞭策人们敬业尽责的警语名言。尽管这些明君、贤相的所作所为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动和历史局限性,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笃功务实的作风,廉洁爱民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学习。li 4+hNP'e  
=Q 9^|&6  
敬业尽责者志存高远,济世安邦。古代那些有为之士莫不是胸怀大志,不愿虚度此生,以便有所奉献。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治政有方;海瑞晚年罢官,闲居家中16年,但他不甘老于林壑,仍不忘时事,不仅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还直接干预某些政治措施。72岁二度从政,报国爱民之心不减当年。胸怀报国大志,兢兢业业,格尽职守,有功社稷,造福人民,令后人钦敬。 k)3N0]q6  
}K)A jZ  
   敬业尽责者重义轻利,无私奉献。远大的抱负,是敬业的源泉。天私的奉献,是敬业的体现。中华民族向来是重义轻利的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光彩照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魏征勤劳敬业,不嗜俸禄,宋代大将军宗泽丧子而不还,坚持抗金,可谓国而忘家……这些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之所以做出卓越的贡献,就是因为他们以国事天下事为己任,而把个人利益置于度外,一心为民,一心为国,无私奉献。封建公卿尚能如此尽力国事,那么今天的青年,不是更应为了人民而勇于贡献出个人的一切吗? \uTlwS  
(n kg  
   敬业尽责者刚正耿介,勇于负责。“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他们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他们大抵都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了定国安邦的大业,不计个人安危,甚至对封建皇帝也敢于触犯逆鳞。海瑞上书,强项令董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怕死的精神,代代传颂、家喻户晓。还有的在任职期间,格尽职守,勇于负责。如张释之严格执法,卜天漳开仓济民,周人龙虽已迁官,仍亲率百姓冒雨救灾。他们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时至今日仍令人感奋,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男。 -Hm"Dx  
fR[8O\U~  
  敬业尽责者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从事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敬业尽责,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是做不到的。许多仁人志士的事迹给我们以启迪。司马迁忍辱负重,毕生倾心于《史记》的著述;郑玄遭党固之禁,仍“隐修往业”,遂成一代名儒;徐霞客一生奔波,遍及南北,终以《游记》传世。这些学者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敬业尽责,奋勇拼搏,无畏献身的优良品格。 JAHg_!  
&n |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中国历史的变迁,敬业尽责这一美德在革命实践中被发扬光大,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人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为最伟大的事业。不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蒸蒸日上的建设时期,不论是革命先辈,还是人民公仆,工人、农民、教师、战士……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每一个把建设繁荣强盛社会主义祖国当做自己事业的公民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为这一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甚至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张思德、焦裕禄、蒋筑英、罗健夫……他们就是我们今天敬业尽责的典范。 n*9QSyJN]  
Ct `)R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敬业尽责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5{ yg  
`pfgx^qG  
  1.教育青少年学生了解掌握敬业尽责的意义,树立敬业尽责的正确责任道德意识; ~EmK ;[Z  
ulALGzPh  
  2.结合实际承担的义务,培养自觉的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负责。 $|7"9W}m*  
nrE.0Ue1  
  3.学习古今典型及敬业尽责的至理名言,增强自觉性、坚定性。 r } Wdj  
r2f%E:-0G  
(十四)勤劳节俭教育 n=b!c@f4  
1g=T"O&=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所谓勤劳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 9+(6 /<  
L"0dB.  
   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早期的经典《周易》中,就有这样思想的总结,即,“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子也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君子惠而不费。”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Gmu[UI}w8  
i= ^6nwD&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勤劳节俭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_^ByJe  
"$5cKbJ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通过历史故事讲解,使学生懂得以下道理:(1)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是治国安邦的大道。春秋战国时期,齐桓、晋文、秦穆等都极力提倡俭朴而摒弃奢华,从而达到了富国强兵、称雄列国的目的。西汉文帝躬修节俭,思安百姓,选贤治国,大度安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当时出现了社会安定、人给家足的繁荣景象,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开国明君,也都以勤俭治国,而使国富民强,社会繁荣的。(2)懂得“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是治家之法宝。“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即一方面要辛勤劳作,创造财富,一方面要节衣缩食,减少开支,以丰补歉,这样才能使家庭富裕。(3)懂得“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俭是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侈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源。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才能克己奉公,为人景仰。东汉扬震,安贫乐道,身无余财,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清白”。宋代名臣包拯,以刚正廉直,不畏权贵著称,他训诫子孙“任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意,非吾子孙也。”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无论居朝在野,不管士农工商,其勤劳节俭美德,万古流芳。 KD\%B5Jy  
on hLhrZ  
   2.教育青少年继承勤劳节俭传统美德,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美德。毛泽东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代表者。早在中学时的读书笔记就写下“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嚼得莱根,百事可做”的名言。建国后,毛泽东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毛泽东身为国家主席,只有几套遇到大事才穿的灰色中山装。一件毛巾睡衣从50年代一直穿到去世。周总理一生简朴,身居高位,从不讲排场,摆阔气,给人们留下了朴素而伟大的革命领袖形象。要以这些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教育青少年学生发扬革命年代的“延安精神”、“井岗山精神”及建设年代的“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使无产阶级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qAV'U  
E}zGY2Xx  
   3.教育青少年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进步,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还任重道远。中国的国民经济必须量力而行,中国人的消费原则只能是量入而出;提倡合理消费,并不是鼓励浪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仅是对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与未来国情的呼唤,应当教育青少年懂得,它不仅是步入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也应继续作为人们各种适度的科学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作为经济还不独立的青少年更应以实际行动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讲吃穿,不乱花钱,不摆阔气,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的勤俭习惯。 !`H!!Kg0L  
guCCu2OTA%  
     (十五)见利思义教育} BC#`S&R  
\u6.*w5TI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Kl?C[  
E i2M~/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6%9 kc+ 9  
oG hMO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non5e)w3@  
)yz) Fw|&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在义利关系上,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pumH>   
zk@s#_3ct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l=CiG4!M  
.|P :n'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YiFiGf,  
'19?  
   所以,在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s[7/w[&  
D2Q0p(#%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 g%)cyri  
#<V5sgq S  
  2.教育青少年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理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roi,?B_8  
dtG>iJ  
  3.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GUJ?6;  
cUw$F{|W  
    (十六)清正廉洁教育) R9K~b^`  
yYTO p^  
  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所谓清正廉洁,指的是为官要清白正直,不贪财货。 k O.iJcZg  
XrXW6s ;Z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都曾探索过从政为官之道,清正廉洁为大家所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即其身要正,心存百姓,清廉自守。 F{ C2% s#  
EACI>  
子路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正人要先正己。子路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自己言行正当,那么不下命令,百姓也会听从;如果自己言行不当,那么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的。《大学》上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为官者要以身作则。 iJKGzHvS  
V he$vH  
   中国历史上不附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屡见不鲜,他们以身作则,以不同的方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宋代的包拯说“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构”,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后代,他临死前嘱咐子女:“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春秋时鲁国典狱官李离因判错案,冤杀了人而自杀。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使街亭失守,他不询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从而实现了他的诺言;“进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_1YC9}  
:/"5x  
   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王侯将相和一些杰出人物都很注意修身立德,心存百姓,从而达到国家治,天下平。唐太宗李世民就把自己比作舟,百姓比作水,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他非常重视百姓。他曾对群臣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说作为国君,首先要心存百姓,如果靠损害百姓的利益去满足自身,就如同割自己腿上的肉去填肚子,肚子饱了,自己也死掉了。正是由于唐太宗能正身、心存百姓,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张伯行为民请命,控告顶头上司,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记得有一句台词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白薯”。也说明了只要当官,就必须心存百姓,为百姓作主。 }YM[aq?6  
[e{W:7uFV  
   为官清廉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又一品质。清则无私,廉则生威,为官做到清白廉洁,定能做到鞭梢所指,从者如流;登高一呼,万民响应。 R`Hy0;X  
^HE@ [b  
  虽说在封建时代十官九贪。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但也不乏清白廉洁之人。姚崇是唐玄宗的丞相,虽位极人臣,但守身如玉,他说“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明代于谦,调任后只携得“清风两袖朝天去”,从而“免得闾阎话短长”。清代军机大臣王鼎去世那天,“家无余资”。清代于成龙为官数十年,却一生清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廉吏第一”。此外还有“却玉”的子罕、“辞鱼”的宋相和三任苏州府的况钟等等。 p3T:Y_  
v}IhO~`uEq  
  尽管由于历史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清正廉政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民族的、地域的、阶级的狭隘性,刻上历史与时代的烙印,但它仍不失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到了近现代,这种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并被赋予了时代的、新的内容。那就是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并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书中提到的坚持原则,不询私情的恽代英;身先士卒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腰缠万金不动心的陈毅元帅;甘于淡泊的陆寅初教授;依法办事,铁面无私的模范检察长刘金才等等,这样的优秀人物不胜枚举,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清正廉洁的颂歌。 D O||o&u  
$++O@C5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21世纪中国的主人。要想当好这个主人,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敢于向一切不良倾向做斗争。 .t&G^i'n  
<:8Ew  
  热心为大众服务。他人有难,要热心相助,先人后己,为了他人的利益,乐于牺牲自已。 8 tIy"5  
6V #EEb  
  生活简朴。珍惜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在生活上不和他人攀比,不乱花钱,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这样,长大后才能甘于淡泊的生活,做到廉洁自律。 YPCitGBl  
}-u%6KZ   
    (十七)爱国爱民教育 B$ho g_= s  
[%~yY&  
  爱国爱民,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的道德规范。在中国道德中,儒家历来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仁爱原则,推崇人本主义。强调利国、保民、忠勇、仁爱。如,“忧国忧民”、“以身许国”、“抗暴御侮”、“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杀身成仁”、“舍先取义”,崇高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 ]M'~uTf  
K{B|  
   爱国主义具有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爱民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建设和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人民。 4G XS(  
$TK= :8HY  
进行爱国爱民教育,培养、提高爱国主义水平,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建设,也是学校德育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RAuVRm=E  
es=OWJt^  
爱国爱民教育主要包括: ;P/ 4.|<  
@7V~CNB +  
  l.教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和伟大的建设成就,培养他们热爱自己富饶美好的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立志把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打扮得更美丽,建设得更富强。 GQQp(%T  
Xkg  
  2.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由于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卓绝地同反动统治者长期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Zr7NKs  
 X>P|-n#  
  3.教育青少年学生把热爱祖国之情,化作报效祖国之行。几千年来,在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表现出壮怀激烈、铁骨挣挣、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如,面对外族的侵略,岳飞、文天祥等许多爱国志士都不惜牺牲一切而保卫祖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大军2.5万人经过9个月持续作战。终于迫使荷兰侵略者签字投降,收复失地,使被荷兰侵占38年的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到了近现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报效祖国,更是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为建立新中国创立了丰功伟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我们应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先烈为榜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使自己成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y~VI,82*  
z0#2?o  
  4.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使青少年学生懂得,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要教育青少年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人民,向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学习,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教育学生热爱各族人民,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同时,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国际主义思想,热爱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feZ&G]  
&ODo7@v`1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是爱国爱民的传统美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材料。爱国爱民教育应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各搞一套。爱国爱民教育应把培养高度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培养目标。 6] kBG?m0  
]^>:)q  
    (十八)天下为公教育 E-FR w  
 X)+6>\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kfT*G +l]  
   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而儒家尤为重视公忠,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ela^L_NhF  
7 ]ysvSM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 /e  
1 <+ aF,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规范同时,念念不忘“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思想。时常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 X;Sb^c"j1  
WvSm !W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g\Oj0Cbxh  
k0K$OX*:e  
    天下为公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0doJF@H  
/lu|FWbEw  
  1.教育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名言,树立远大理想。. [H>u'fy:C  
"QxULiw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公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们的最高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总结,实践发展的必然归向。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以历代志士仁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品质,抑制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 dS4zOz"  
Zr2!}jD9a  
  3.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及社会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fs&$?m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