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锦城6期没有隔音板:【佛十号】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18:03

【佛十号】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loka -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佛学大词典]

 

据经典说,当如是随念于佛陀:

“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应”:应供,就是“应当予以供养”,音译过来就是阿罗汉。也就是说阿罗汉,解脱缠缚,不受后有,乃是值得供养的圣者。《杂阿含》1145经,佛言:“大王!如是沙门、婆罗门,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幅利,得大果报。”

远离的五支呢:贪、嗔、惛眠、掉举、疑法(五盖)。

成就的五支呢: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阿罗汉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五份法身。因此在杂阿含95经里,佛陀说:“漏尽阿罗汉于世间善逝,施彼得大果。”

 

在语义中,有五种解释:远离、破贼、破辐、最胜应供的人、无秘密之恶;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已完全断了一切烦恼和习气,故为“远离”。以道破诸烦恼贼,故为“破贼”。  以无明与有爱作成的毂,由福行等所成的辐,老与死的网,贯以诸漏集成的轴,连接于三有的车的这个无始以来展转轮回的车轮,世尊于菩提树下,以精进的两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执业尽智的斧,破一切辐,故说“破辐”。是最胜应供的人,值得领受衣服等资具及其他的供养。于诸恶业中,无秘密可说。故为“不密行恶”。

 

在北传的情绪中,妄自菲薄,这是很普遍的顽症。然而,通过经典,可以得知。四双八辈,哪怕初果,都列足圣者僧的行列。更何况是无漏的无学位圣者。所以,我们当赞叹,而不当毁谤。如佛陀说:“漏尽阿罗汉于世间善逝,施彼得大果。”

 

“等正觉者”,由于正觉一切法,佛陀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如佛陀所说:“应知的我已知,应修的我已修,应断的我已断,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佛陀凭借自己的奋斗而得到完全觉悟。从此五欲的牢笼之中自行觉醒,发现深藏在欲乐里的“无常、苦、非我”的本质——苦圣谛;更进一步清楚地洞察苦的要因——集圣谛;并亲证此苦是可以被消灭的——灭圣谛;进而正确地宣说解除的方法——道圣谛。

如杂阿含经上所说的“于四圣谛平等正觉”,也即“等正觉”。

 

“明行足”:明与行皆具足。“明”即三明: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前两者是彻见自己和众生长劫生死轮回的真实,完全证知“业行”、“因缘”和“果报”。后者则是证得灭尽烦恼的独特智慧。“行”即律仪,指能防护诸根门的“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

佛陀乃两足尊,世出世间智慧和德行兼备。由于明的具足,世尊的一切智圆满,由于行具足,则大悲圆满。故以一切智而知一切有情的利与不利,以大悲而令有情避去不利而促进有利之事。因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正道,不像缺乏明行者的弟子们所作苦行等的恶行。

 

“善逝”:善净行、善妙处行、正行、正语,故为“善逝”。行亦名为逝。便是说世尊的行是善净、遍净而无可指责的。善妙处行,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

由于各种的行,已经断了的烦恼,不受后有,而为正行。又在适当的场合而说妥当的话,故为“正语”。

如杂阿含经中记录的:阎浮车问:“云何名为世间善逝?”

舍利弗答道:“若贪欲已尽,无余断知;嗔恚、愚痴、已尽,无余断知,是名善逝。”

此“善逝”早期汉译为“善断”。如砍断多罗树干似地,把贪嗔痴的根都砍断了,永不再生。根据“大义疏”:“在阿罗汉所断的烦恼,那些烦恼便不再转回来,故为善逝。”所以,“善逝”又作善断、善灭、善逝去。贪嗔痴的烦恼之根,被善巧地被除灭了,永不再生。说是“善巧”,既不“纵欲”,也不“自虐”;既不伤害“身体”,也不“狂乱”心意;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沿著中道——八正道前进。把生生世世根深蒂固,纠结难缠的恶根除断,这就是善逝的意义。

 

“世间解”:完全了解世间,故称“世间解”。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灭,依灭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达于世间。依《杂阿含》1307经:佛告赤马:“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何等为色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间集。云何为世间灭?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灭道迹。赤马!了知世间苦,断世间苦;了知世间集,断世间集;了知世间灭,证世间灭;了知世间灭道迹,修彼灭道迹。赤马!若比丘于世间苦若知、若断,世间集若知、若断,世间灭若知、若证,世间灭道迹若知、若修。赤马!是名得世界边,度世间爱。”

世间有三: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

行世间,即“一世间,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二世间,是名与色。三世间,是三受。四世间,是四食。五世间,是五取蕴。六世间,是六内处。七世间,是七识住。八世间,是八世间法。九世间,是九有情居。十世间,是十处。十二世间,是十二处。十八世间,是十八界”。这些“行世间”,世尊完全了解。

“有情世间”,佛陀能知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随眠,知其习性,知其胜解,及知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钝根,善的行相,恶的行相,易教化的,难教化的,有能力的,无能力的。

“空间世间”,一轮围世界的纵横各有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此中,大地厚二十四万由旬。安立于风中的水,有四十八万由旬的深度。上升于虚空的风,有九十万又六万由旬。世间建立。诸山最高的苏迷卢,深入大海的部分与超出水面的相同,各有八万四千由旬。在苏迷卢的外面,围绕着七重大山,为四大天王的住所,又栖息着诸天与夜叉。    雪山之高,五百由旬,三千由旬的纵横,严以八万四千的奇峰。一株称为奈迦的阎浮树,它的身干的周围十五由旬,周围干枝的长度五十由旬,伸展的直径和高度同样的一百由旬。    阎浮洲便因那树的巨大而得名。和阎浮树一样大的树有:阿修罗的基脱罗巴答利树,迦楼罗的胜跋利树,西俱耶尼洲(西牛货洲)的迦藤跋树,北俱卢洲的劫波树,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的西利娑树,三十三天的巴利却答迦树。轮围山。围住全世界,深入海底和超出水面的相同,各有八万二千由旬。

在世界之中的月轮,四十九由旬,日轮五十由旬。三十三天一方由旬,阿修罗天,阿鼻大地狱,阎浮洲也一样大。西俱耶尼洲七千由旬,东毗提诃洲也一样大。北俱卢洲八千由旬。一一大洲各有五百小岛围绕着。这样的一切为一轮围山,于一个世界之内。在世界与世界的中间是地狱。如是有无限的轮围山,无限的世界,世尊以他无限的佛智都能了解通达。

佛陀完全了解世间,所以说“遍知世间为世间解”。完全洞悉由这蕴、界、入所交织而成的世间真相,设法让它永断无余,这就是“世间解”。如果佛陀说:

“未曾远游行,而得世界边,不得世界边,终不尽苦边。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边,善解世界边,诸梵行成就。

对于世界边,真正觉知者,是为圣贤行,度世间彼岸。”

 

“无上士”,佛陀之德无人能超越,他的戒德为一切世间最胜,而定、慧、解脱及解脱智见之德同样如此。如佛陀说:“我实不见于天界,魔界……乃至天人众可以比较我的戒德圆满的”。

 

“调御丈夫”,调御即调伏。应调御的丈夫是说未调御而当调御的众生。令他们皈依住戒,如经典中:“我以柔调伏诸丈夫,亦以刚调伏及以柔与刚而调伏”。

世尊对于戒行清净之人、达到初禅之人、入流之人,这些已经调御的人,更为他们说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调御之。

 

两个短语,可以看成是一个名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因为世尊的调御一切丈夫,能使于一跏跌坐趋向八方而不执着。

还有种说法,“无上士调御丈夫”的意义:伟大的佛陀,他只能度化可调御的人,而并不能无缘而行济度。正如佛陀在觉悟后思维,此解脱之法,非世间沉迷五欲者所能信受。世间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调教的人并不多;也只有这些堪能受教的人,佛陀才是最好的导师。以佛陀为首的大阿罗汉圣者们,常常会在外出乞食之前,先观察有谁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正法,于是,便去教化。对于可调教的人而言,佛陀是最佳的教授者。

 

“天人师”。“天人”即天与人。这仅限于最超胜的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说。然世尊亦能教诲诸畜生。他们因闻世尊说法为成就道果的近因,由于这有力的因缘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证得道果之分。以现世,来世及第一义谛而适应的教诲,故为“师”。世尊为师!令诸有情度诸难所。

 

天界包括

无色界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色界天:

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第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第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地四禅天:广果天、无想天

阿那含圣者所住的五个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欲界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四大天王天则包括了林神、夜叉、干达婆……等

 

其中,无色界诸天、色界无想天;他们不会听闻佛法。

世间无量有情,只有具足因缘的诸天和人类;才能充分理解、修习佛陀教导的佛法;并且积极取证,以彻达一切圣者所共证的真谛。

部分有情众生,受黑业的牵引,陷于痛苦、嗔恨、愚痴的生存状态,没有潜能和时空因缘得闻信受佛法。于是,佛陀主要的教化对象还是诸天与人类,因此称为“天人师”。

 

“佛陀”就是“圣觉悟者”。以他的解脱究竟智业已觉悟一切所应知的。佛陀亲证四圣谛而觉悟,并且慈悲得把导致真理的所有教法,都教授给众生,使他们也同样达到觉悟解脱。佛陀自己觉悟四谛,亦令其他有情觉悟,如“觉谛故为佛,令人觉故为佛”。

 

“世尊”就是“世间至尊”,乃是世间所应尊崇的最伟大的导师。佛陀乃德之最胜,一切有情之最上,最可尊敬之师。

 

法将舍利弗说:“世尊这个名字不是母亲作的,是解脱之后得的,此乃诸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一切知智之时共同获得的名称”。是故,“世尊”之名是依诸功德而生:“具足一切的祥瑞,受用适当的住所与法宝,具诸功德分,分别种种的道果,及破了烦恼,值得尊重而吉祥,修习了种种的修法,到达了有的边方,故得世尊的称号。”“具足吉祥,破了恶,万德相应,而分别,修习,而不在有中徘徊,故名为世尊。”佛陀已破了烦恼、蕴、行、天子、死的五魔,故为“世尊”。

如上,“具吉祥”是说明他的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以“破恶”是说明他的法身成就。如是具吉样与破恶,为一切天人之所尊敬,为在家及出家者之所亲近,能令亲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为财施及法施的饶益者,及说明可与世间与出世间的快乐。

 

如上乃佛陀名号之语义。详可参考《清净道论·六随念品》。我们随念于佛陀,用现代之语言则应该为:“世尊乃是阿罗汉——应当供养的无漏者,真正完美的自觉者,智慧和德行兼备的成就者,善巧地断除三毒、洞悉世间真相的智者,诸天及人类,可调教者的最佳导师,自觉觉他的佛陀,世间至尊的圣者。”

 

 

释迦牟尼佛陀

 

释迦牟尼佛陀为当世本师,在《长阿含本行经》中,佛告阿难:“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关于本师的介绍,可以按照佛陀的意见,就围绕出生、成道、转法、涅槃四点,作一简略介绍。

公元前568年四月十五月圆日,佛陀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尼园。父亲是释迦族净饭国王,母亲是玛雅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后来,太子便由玛雅夫人的妹妹,波奢波提乔尚弥抚养长大。很快,悉达多太子长到16岁时,就与表妹耶输陀罗成婚。关于这一段生活的记录,我们可以在《中部经》中找到,佛陀曾对众弟子回忆自己少年时,王族生活的奢华。后来,悉达多太子在29岁时得子,作为父亲,他并不高兴,反而感到痛苦,他喊道:“束缚产生了,枷锁产生了。”小罗睺罗,因此而得名。

 

我们的太子,于当年,也就是公元前595年的某夜,悄悄离开王宫。逃至阿姆那河畔,出家成为一名沙门,开始追寻太子的人生理想——解脱烦恼的道路。修行者悉达多在出家之后,跟随许多当时著名的梵志学习各种禅定,然而佛陀始终对于他们的教导不能满足。于是便离开他们,在随后的5年中,与追随太子的五位出家人,一起在磨羯陀国者那尼附近地区的河边、森林、荒野中,按印度的修行习惯,作极端的苦行。到了公元前589年,我们的菩萨悉达多,领悟到这样子苦行,只是折磨自己,和解脱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做,不能导致不死。于是他放弃苦行,另外寻求解脱之道。由于放弃了苦行,追随他的五位比丘还以为他放弃了修道追寻而弃他离去。公元前532年四月十五月圆日,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发现了无常、不圆满、无我的真理,放下对于世间的执着,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证达究竟解脱的阿罗汉果,完成了人生的目的。

 

公元前532年七月十五日,佛陀在鹿野苑开始教导乔陈如等五比丘自己发现的觉察真理的解脱方法。并建立佛教僧团。其后,佛陀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向整个印度传播觉察真理的解脱方法的教导生涯。

 

公元前486年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他在库西那拉的皇家娑罗树林间告诫众比丘说:“比丘们!我告诉你们,不要自负,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的。大家应该各自精勤观察,以彻底证取(解脱)道果。”而后入般涅槃。

这就是关于导师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