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末日的耽美文: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以及深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5:15
温总理最关注的三大就业群体——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并把大学生就业难放在首位。早在200917,温总理就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仍有16.51啃老族”——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工作包括有了工作又失业大学毕业生有73.56万。该数据不包括被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人才。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长幅度最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在本季度与2009年第二季度相同的90个城市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加29.7万人,增长24.3%。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加19.6万人,增长38.4%。 

大学生就业难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表层原因:

1、大学盲目扩招,教育投入较少

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质量的下降。2010年,有630余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2、专业结构失衡,脱节社会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表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定程度上缘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他称,中国现在缺少大量的高技术白领人员,但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另外,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业设置有问题,没有针对人才市场需求,不是太窄了,就是太宽泛。举例来说,行政管理等专业,太狭窄了,而且针对性不强业愿意直接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中招聘管理者?如法学、金融等专业,又太宽泛了,法律、金融都是很大的领域,大学三四年学不了多少。这的毕业生出来,企业没法用,针对性太弱了。

3、人才需求减少,就业竞争加剧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瓶颈,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显然有限。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决定 了其不可能和农民工选择一样的工作。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滞后,加上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人才需求减少,自然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

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

1、教育严重缺项,供需标准不一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人才对话节目,邀请李开复先生作为企业界的代表,陈章良先生为大学的代表。以李开复代表需求方,陈章良代供给方,分别给出人才的关键词。李开复给出的是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陈章良给出的是创新、执着、自信。两者间的明显差距是用人单位和大学都不可能迁就的。这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因为素质达不到企业要求而难以就业,而企业还要花更大的成本从社会上进行招聘。

2、教学质量衰减,实力不配学历

与大学生数量激增相比,大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并未同步增长。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率为8.137%,2004年生师比已经上升到15.153%。师生比例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无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内容与经济、科技发展脱节,大学生实力远未达到相应学历所应该具备的水平。

3、就业口碑降低,需方难以采信

因为供需标准不一致、大学生实力下降等原因,即使被录用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这也让用人单位对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心存疑虑,不敢放心录用。 北大青鸟联合校区管理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