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骨by酸菜坛子腐书网:摄影中的光线(1-5)—光线性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58:18

摄影中的光线(一)—光线性质


2011-06-15 12:06:22

                                                哈夫

 

摄影,这一名称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两个词“光线”和“描写”,意思是:“用光线来描写”。确实,摄影的画面影像是通过摄影镜头用光描写出来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光习以为常,以至于不会让人注意的现象,光是附带的东西。如果我们看不清东西,就要打开灯的开关,或将灯光靠近点。从家庭日用灯光到楼宇的照明、灯光装点,乃至街道、公路照明等。这些是光线的功能性。

 

光的第二个作用在于我们借助于它观察和揭示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它让我们看清了景物及其表面的结构、外部形态、距离和色彩。有了光,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我们周围的东西,而且对这些东西及其它们同环境的关系形成了认识和判断。

 

再之,光的感染作用。 光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所看到东西的感情。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让我们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对此,人们一般不会注意它、探究它,也是不容易解释和说明的。但对于摄影者来说,就要用第三只眼睛看待光。光在摄影中不仅是能使感光介质感光的必备条件,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造型手段。通过运用光线,并与其它摄影创作手段(构图、色调、线条等)相结合,巧妙地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刻画人物的内心情绪;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这是光的艺术造型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光”。

 

在摄影中,从感光介质的曝光、影像反差到画面的色彩表现、基本色调构成、线条结构以及构图等等,大都依赖到或取决于光线的运用。如果将摄影比作“光画”的话,那么,光线在摄影中就是是“画笔”和“调色板”。对于摄影者来说,掌握光线在创作中的运用是最基本的。“学会运用光线,才能说明学会摄影”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如果是将摄影作为娱乐,拍点自感情趣照片,那就无所谓了。

 

有些摄影初学者也知道光线的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在拍摄中对运用光线感到失望,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由此,往往将摄影作为获得影像素材,寄希望于后期调整制作(即PS),获得自我安慰的“作品”。所以,作为摄影创作就必须了解光线,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才能很好地控制或利用它。下面我们就从光线性质、方向、角度、作用、控制、运用及其阴影等各方面来探讨摄影中的光线。

 

光线性质

 

光线的性质主要指光源发出的光线是“软”还是“硬”,它首先取决于光源的性质。光源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光,一种是人工光(也称人造光)。光源发出的光线有能产生阴影的硬光;有无阴影的散(漫)射光;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很多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半阴影或虚阴影的光线。

 

硬光--也称它为直射光。一般是指无遮掩的阳光、聚光灯、不加柔光介质的闪光灯等。

硬光有高度的方向性,不会关顾照射不到的地方,它照射的物体会造成界限分明的阴影。运用硬光照明的被摄对象,会形成较强的景物反差,呈现的立体感强,表面粗糙生硬。

 

上图1:硬光有自然光和人工光光源。光源发光的面积越小、越远,光线就越硬。(因此,远处的软光也能产生清晰地阴影。)

上图2:软光也有自然光和人工光光源。硬光用人工的办法也可造成软光,使光线充分散射,不产生阴影。而让硬光散射的办法是减少了光源的效能。

 

软光--也称散射光或漫射光。软光是一种散射的不产生明显阴影的柔和光线。如云遮日、日光灯管、部分节能灯、加用漫反射材料的较硬的光源等。软光能隐没物体的表面结构,表现阴暗部分的细节,降低景物反差,使画面影调平淡。难控制的是软光的散溢,我们不需要它的地方,它也容易“关顾”。(不举例,常见)。

 

摄影初学者,大都喜欢用软光,摄影中称为平光法。一是摄影不受光线方向、拍摄角度的限制,二是明的、暗的景物都能“看得清”。将相机调整到自动档,使摄影即容易拍摄又“保险”。对此,我们暂且不做评析。待探讨完摄影中的光线后,大家自有公评。

 

 

附表:                    硬光与软光的比较


 





 

摄影中的光线(二)—光线方向


2011-06-20 10:27:42

哈夫

 

光线方向是指主要光源与摄影点所形成的相对的空间位置。这样讲可能不易理解,我们还是用示意图更为明了。如图:

 

光线名称(顺光、测光、逆光等)  光线方向是按摄影者的视点(相机位)与光源的相对位置来划分的

 

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的方向,最好是从摄影者的视点(相机位)的方位来确定,而不是来自于被摄对象(如示意图)。假定被摄对象处于水平时钟的中心位置,相机的视点在时钟的6点整处,以此做基础条件,我们再作光线方向的说明。

 

顺光--也称正面光、平光。光线射向与相机镜头(光轴)相对被摄体来说都是来自同一方向。简单地说,相机与射向被摄体光线方向相同(或相近)。一般指相机与光源和被摄体夹角在15度以内(见示意图)。

 

顺光使被摄体接受的光线比较均匀、受光面积较大(光线的利用率高);被摄体的投影落到背后,外形显得平淡、光比小;景物表面形态和质感大都被正面的光线所隐没了,因此,画面反差小、层次不够丰富、缺乏立体感。

 

(注:这里涉及两个概念。1质感-是物体表面的细微起伏所形成的该物的特质。2光比--是指同一景物,因部位受光不同造成的明暗比例。也属由光线形成反差,与反差不同的是,光比是指定同一景物,而反差则泛指。)

图例:阴天光线条件为无阴影的散射光,也可视为正面软光,因为这种光线没有方向性

 

由于正面的软光,1、可以隐没或消除阴影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它拍摄那些无阴影、不需引起人们注意的凸凹表面、没必要造型的景物。比如:在人物摄影中,这种光线可以掩饰人物皮肤的皱纹和松弛,使人物显得年轻;2、用作辅助光(后面会讲到)消除没必要的阴影、降低光线反差等。

(注:应注意正面光对表面光滑的被摄体会产生光线反射光斑。当然,在摄影中,对与光斑可以消除也可以利用)

 

运用顺光拍摄的画面主要依靠被摄体自然的形态,因其色彩、自然反差(反光率不同)所呈现出的画面层次、影调、反差的。这种用光方法,也称平光法。



图例:在阴天拍摄的建筑,没有光线反差,画面效果要依靠被摄对象自然状态

 

侧光--也称边缘光。是由相机两侧射向被摄体的光线。包括偏侧光、前侧光、侧光(见示意图)。如果体现到光线的角度有可分为平侧光、仰侧光、俯侧光等。

 

侧光的位置变化比较多,运用侧光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层次、线条结构、空间感、立体感和轮廓线,使画面的色调(影调)变化丰富。同时,侧光使被摄体的投影落于画面内,有利于构图,或利用投影造就某种画面意境等。

 

侧光照射的被摄体(特别是硬光)较浅凸凹表面也会具有很好的造型,比如:针织物、皮革、石快、浮雕、木纹及类似浅浮雕材料的表面,都可以表现出它们的表面特征。如果运用较低角度的侧光,被摄体的阴影被夸大。摄影者根据创作意图可灵活运用。

 

侧光在摄影应用中多作为主光,有时也作为装饰光。

    图例:摄影室人工光人物摄影,主光运用正侧光

    图例:侧光拍摄的建筑

     例图:侧光作为主光拍摄的商品画面效果

      

    在这里没有拍摄这三个图例正面光效果的对比画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运用正面光作为主光的话,效果会如何呢?或不妨试拍,对比效果。

 

逆光--也称背面光。是指从被摄体后面与相机镜头相对的方向投射的光线。包括正逆光(也称全逆光)、偏侧逆光、3/4逆光、侧逆光。由于角度不同,有高(顶)逆光、低(仰)逆光(见示意图)。光线的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光线是无效的。

 

逆光照射的被摄体的结构细节被隐没,周围边缘形成一道较亮的线条,轮廓突出使其与背景相分离,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空间感,使画面又纵深感和立体感。逆光可以使产生剪影、眩光及光斑等特殊的艺术效果。对于透明或半透明的被摄体色的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较好的透明感和质感。

 

    下图例:侧逆光。对逆光在后面“光线运用”中还有探讨,这里不多谈



 

    

    对于光线方向我们最后看看下面示意图:

   

 

从一个固定的视点观看(相机位),被摄体的外观随着光线方向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以水平钟为平面,视点(相机位)为6点整,被摄体位于钟的中心,当将灯位按视点两侧逐渐移开至各个时间位置时,圆球体外观的变化及产生的光线效果。

 

如果我们用一个光源,位置在某一固定点处照明被摄球体,我们改变视点(相机位),就很容易知道各个钟点位置圆球体受光线照射的视觉效果。

摄影中的光线(三)—光线角度


2011-06-26 18:39:50

哈夫

光线角度是指光源点与镜头主光轴水平线所形成的夹角度数。在自然光条件下,一般以太阳光线与地平线形成的角度。




 

光线的方向自身不能确定光源的具体位置,如果与光线角度两者相对相机位置,就可确定光源的空间定位,准确确定光线的方位。

 

比如:45度正侧光,从相机位置来说,光线是从高45度角、侧面90度角照射被摄体的......,我们就可想象到这种光线透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效果。

 

摄影常用的光线角度在15度至60度,也是大多数摄影者喜欢的光线角度。特别是45度角的侧光或侧逆光摄影。

 

因为这个角度的光线,无论是拍风光、建筑、花卉、人物等,更有利于被摄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景物反差、色彩、线条等造型。比如:对人物的面部造型、立体感和皮肤的质感都有很好表现,同时对前后景物及整个画面所纳景物都能兼顾。


     图例: 60度左右偏软的侧光人物



    图例:45度左右硬侧光中的建筑使得画面反差较大、线条清晰,有较好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图例:60度左右的侧逆光使得荷花晶莹剔透,亮部和暗部都有很好的层次,呈现较好的质感和立体感

    光线角度在15度以下,早晨和傍晚的光线,称为低光

    低光可以产生较长的景物投影,有夸大作用,侧、逆低光照射的景物有较强的立体感,线条清晰,层次、质感明显,低逆光能产生光晕、光环,使画面有很好的气氛效果,但景物反差较大。

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运用低角度逆光的造型手段,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等,也强调了画面景物的影调透视,产生较浓的气氛和艺术效果,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注:影调透视--是摄影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之一。人对景物空间的深度感与空间透视密切相关。当光线通过大气层时,由于空气介质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近处景物的明暗反差、轮廓的清晰度、色彩的饱和度,看上去都比较远处景物的要大。愈近愈强,愈远愈弱。这种现象反映在摄影画面上就形成了影调透视效果,借此,表现景物的空间深度和某个体所出的空间方位。)

 

早晨和傍晚低角度光线的色温变化很大,同一时间,光线方向(摄影角度)不同,光线色温也有较大差异,拍摄时注意色温值的设置调整。

 

如在人物摄影中,利用地角度光线产生长阴影、夸大的特点,可进行特别效果拍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摄影者在自然光下,用反光板给人物补光时也用低角度,而且不注意人脸的光比,人物的面部造型不是美化,而是丑化了。另外,较顺光的低光会是摄影者的投影进入画面。




    图例:低角度偏侧光。由于光线方向相对偏正面,景物的反差与层次基本依赖于景物在这种光线条件下的“自然状态”。正面及偏侧光线使得空间中的蒸汽或尘埃等对光线产生的漫反射较小,所以天空蔚蓝、透彻


    图例:低角度逆光。线条清晰、水波质感强,反差较大]
 

                                     

  

    图例:低角度侧光。近处景物质感和画面层次明显、有较强的纵深感


如果光线在60--90度射向被摄体,无论方向如何,我们将这种光线称为顶光,90度为正顶光。

 

在摄影用光90度左右的正顶光总是遭到拒绝,它虽然能表现被摄体顶部的质感、形态及于背景拉开距离,呈现被摄体的空间感,但由于投影垂直落于拍摄体的下部,光线造型效果不会令摄影者满意。特别是在拍摄人物时,顶光会造成人物一种反常、特奇的形态。因此,除表现被摄对象顶部特征或特殊情况下运用外,极少运用这种顶光(我们可以试拍些人物、建筑、风光、静物等,观其效果)。


图例:顶光建筑。树木、房屋顶部受光表面现还好,由于阴影中的墙壁、门窗及景物处于散射光照射,光线色温偏高,使得白墙呈蓝青色,阴影中的其它景物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由于色彩及反光率等原因,看上去偏色不明显


    图例:侧顶光使人物肩臂侧、上部及突出的鼻尖、颧骨受光

在摄影中,正顶光、顺顶光和侧顶光的造型作用都不理想的光线,因此,不会被常用。但对于顶逆光(60度左右)却是摄影中较长用的光位,它可以使被摄对象的层次丰富、色彩清晰、富有生气,拍出的画面晶莹透亮。但景物的轮廓线条不如低角度逆光表现得明显。






 

    图例(三幅):约60度顶逆光拍摄的画面效果

 

人工光有低于镜头主光轴水平线以下的低光线,直至负60--90度,过低的光线称为脚光(低光与脚光没有明确的角度界定)。

我们在影视中会见到,对反面人物运用大反差的脚光,鼻影向上、面目狰狞;让人感到凶残、恐惧。

脚光只有人工光的,自然光只有反射光能产生脚光。运用脚光要注意恰当,不然适得其反。一般情况下很少用。

光线角度,在光线的运用中还会涉猎,我们将会从探讨、了解、领会逐渐到实际应用。

 

在这里简谈一下 :光线强度  
 

    光线强弱取决于光源发光能量。光线强度,一般使用光通量、照度、亮度来表示。室内人工光摄影一般以灯具的功率(瓦)表示其发出光线的强度,自然光线的强度,大都通过曝光表量取光线的照度或景物反光的亮度,相机的内测光仅能量取亮度,目的是获得参考曝光值。摄影者大都注意光线照明的效果,对其强弱不太关注,只要获得满意的曝光值就满意了。光线强度谈起来很专业,因此,不再做探讨。

摄影中的光线(四)—阴影及其作用与控制


2011-07-04 14:56:40

哈夫

 

阴影的概念

通常称影子,在摄影中称为投影。是指光源的光线被物体遮挡去的并在背景上形成较暗影像的那块面积。

阴影的形成有三个因素:1光线有较强的方向性;2物体的透光率较弱;3光线与物体成一定的承影角度。均匀散射的光线或透明度高的物体一般难以产生阴影。正面光(顺光)使被摄体的阴影与被摄体相叠。

阴影又分为初级阴影--被摄体自身上面的投影,由其本身的表面轮廓所造成的(如鼻影);次级阴影--被摄对象投向附近界面(如投到地面或墙壁上)的阴影;三级阴影--附近其它物体投在被摄体上面的阴影(一般由于投在被摄体的轮廓上而产生变形)。

投影又有纯影和淡影,(另外还有假阴影、半影等)。纯影是指光源被物体遮挡所造成全黑的影子;淡影则是指亮度程度不同的影子。淡影还有很多类型,不一一介绍。

要处理好影子,就要了解光线与影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光源距离拍摄体越远(点光源),影子越容易实;光源距离被摄体越近(光源发光面积大),影子越容易虚。这可能不好理解,我们如果利用街道上的路灯做个实验会有助于理解,方法就是,当你在路灯杆近处时,身体的投在地上的影子短(见下图),而且虚,当你逐渐远离路灯的过程中,投影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实。

    图:阴影的长度  光线的角度从小到大,阴影从长到短


图:阴影的畸变。  相机、光线、阴影在一条线上,而背景与这条线垂直时,阴影畸变最小,当相机或光线角度逐渐改变后,阴影的畸变也随之变大

    另外,产生投影的背景或介质变化了,影子的形状也随之改变

阴影的作用

阴影在摄影造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构图、强化线条、画面色调(影调)处理、景物立体感的表现,具体到人物阴影处理、高山、建筑、树木等景物影子的处理以及对表现景物形象、营造环境气氛都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还有表示时间概念、强化画面节韵、给人以联想、使画面产生戏剧化效果以及对被摄体或揭示或隐秘等作用。

遗憾的是,对于阴影的作用很少引起摄影者的关注和重视,往往被忽视(当然与摄影者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用光线控制、运用技能有关)。尽管它们不时地存在于很多摄影者作品的画面中,有的是“无意”或潜意识的,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

阴影的作用大致如下:

1、强化效果、吸引注意力

在环境较暗的光线条件下,将初级或次级阴影投射到较亮的背景上,形成轮廓鲜明的剪影,形成一种特别的画面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会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影视作品中常见到:人未到,影子首先进入画面,有的夜景里影子还呈现暗蓝色彩,给人以恐怖、隐秘、凄惨感觉,预示着有不幸的事情要发生。这种表现方法,需要摄影者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光线的控制(或选择)能力,但在运用时须恰当,慎重处理,不可牵强,能使欣赏者认可、接受。


图例:画面上的手影,可以是投影,也可是剪影。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画面之中没有这只“手”,画面又是什么效果,又将如何解读这幅照片呢?

2、揭示外部形态或隐秘某种缺陷

运用阴影揭示被摄体的形态和形状,一般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要对摄影角度、光线条件的控制或选择,使其能表现被摄体的某些特点。

    揭示性阴影:图一阴影能揭示隐藏的对象形状、深度。图二阴影投在表面上,能揭示画外的物体以及阴影所在表面的轮廓

    图例:投影让我们每个石柱间有链子相连接及其状态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巧妙地利用阴影的隐没被摄对象某方面的缺陷,使其不易显露出来。大多摄影者都知道拍摄人物近景时,尽可能地将人物面部左侧作为为摄影近处,利用透视关系,使人物左右脸不对称得到校正。利用阴影隐秘被摄体的某种缺陷,实用性更为广泛,特别是三级阴影。无论是被摄主体还是客体的缺陷,我们可以利用次级投影或人为地“制造”三级投影进行遮挡、隐没。比较常用的是将主体的背景处置于阴影中,较暗的背景比较单调、“干净”,利于突出主体。

图例:利用傍晚低角度硬光线,使楼下的景物和楼顶凹下部分的杂物隐秘在阴影之中,画面形成高反差,亮线条勾画出楼的轮廓

3、渲染环境气氛 

长阴影表示早晨或傍晚的时间,它可以使人联想为表现安宁、恬静或悲哀;长长的暗蓝色的月光影会让人感到阴森、隐秘、寒冷;室内低角度的光线让一个夸大了的人影子投到天花板上,我们又会有什么想象和感觉呢?试想一下。

图例:低角度的光线形成长长的影子,除表示了傍晚的时间概念,也表现了这对老人幸福、安逸的生活。长长的阴影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画面的是主体(图片是翻拍的,质量欠佳)

图例:窗影营造的环境氛围效果,会让人们联想到这一空间状态。

4、阴影与构图  

在摄影中,凡是光线或阴影、投影图案、光条,它们都会影响构图效果(比如:投射到墙壁上百叶窗的阴影等),成为画面构图的要素。

有时,摄影者还人为地制造阴影、图案或光条,借以强调被摄对象的特点或某种意境,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注:在这仅仅简单谈阴影对构图的影响)

图例:阴影在较亮的地面形成线条图案,增加了画面构图的美感。阴影线条的黑白强烈对比,服务于低着头、行进缓慢、沉思中的主体人物,使画面更具表现力


图例:窗帘阴影投射到浅色调的地毯上,投影与窗帘共同形成优美地线条图案,画面淡雅、恬静、宁静

5、阴影作为被摄主体

有时阴影也作为被摄主体来表现,只是相对少些。还有一种影子,那就是倒影。指光滑物体表面所映称景物的倒影像。比如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金属面、玻璃、镜面(属倒实像)等。倒影作为被摄主体的表现的形式很常见。虽然倒影不属阴影之列,在此用图例简谈。


图例:投影作为主体表现

    图例:拍摄主体是通过半透光的物体的投影

    图例:被摄主体为倒影(剪影),这种表现形式,主要给以朦胧的美感,并予以欣赏者对被摄主体形象有想象空间(这区别于主观意识和自我印象)

无论是投影、剪影还是倒影作为被摄主体,它与实景物摄影不同的仅仅是被摄主体“虚”像与“实”像差别而已。

注:投影、剪影是正影,倒影是反影)

倒影不是作为被摄主体的摄影图例很多、常见,在此不列举。

阴影的控制

如果阴影过于明显,减弱阴影的突出地位,有以下几种方法:

1降低机位,可以缩小或遮掉阴影;

2改变画面构图,将阴影处理到画外;

3选择散射光不产生投影的光线条件;

4将阴影处理在不能使阴影掩饰背景或隐藏在遮蔽前景的中或用反光板反光(室内,用灯光)消除或冲淡阴影;

5人工光摄影,可以调整光源方位;

6采取无影照明;

7增加被摄对象与背景的距离或后倾背景;

8对造成阴影的光线做局部遮挡或加揉(也适应其它不必要扩散光线的处理);

9如果是较小的被摄体,可以放在与背景有一定距离的玻璃板上以消除阴影;

10被摄体位于一块有散射灯光的有透光率的平板上...。

如果需要强调或突出阴影,基本是控制的反向抄作。

在摄影室内人工光摄影,因光源较多,产生的阴影也相对复杂,在控制阴影中,要注意到不影响光线的造型作用。

摄影中的光线(五)—光线的运用与控制


2011-07-11 20:32:51

                      哈夫

 我们综合以上对光线探讨的,归纳出光线在摄影创作中(除了使感光介质曝外)所起的作用:

    1、对被摄体某些特点可以突出,也可以隐没,吸引人的注意力;

    2、揭示被摄体的形态、形状、色彩、质地,给人造成体积、轮廓、大小和比例的感觉;

    3、营造环境气氛,展示被摄对象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立体感)、比例、透视(空间感);

    4、突出被摄对象及其环境特点,构成情调、气氛、时间概念;

5、影响着色彩的性质、线条的显隐、景物的反差,与构图形成关系,协调画面结构、形式以及色调(或影调)......。

 

(注:色调色彩基调的简称。是指画面的主要色彩倾向,它能给人们总的色彩印象。在黑白摄影中表现为影调即黑--暗调、灰中间调、白亮调。如有可能的话,将在《彩色基调》中在探讨。)

   欲使光线在摄影创作中发挥作用,摄影者不仅在理论上掌握上述有关光线的知识,还需要掌握运用光线的方法和技术技巧以及在运用中对它进行控制(或选择)。

光线的运用,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光”。是指在摄影时,对被摄的人与物通过运用各种光线的处理,并与其它造型手段相结合,巧妙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形特征,达到形象艺术效果的过程。当然,对于人物还有心绪、性格的刻划。

在摄影中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造)光,根据各种光线在造型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环境光、装饰光、效果光等等。根据光线的方位又可分为:正面光、测光、逆光(前面探讨过)。各种光线对塑造被摄对象的形象,有着各自的作用。

下面我们根据摄影用光线种类,分别来探讨各种光线的作用、运用方法及其效果。

1、主光

也称造(塑)型光。是照明被摄体的主要光线。主光在摄影造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艺术形象刻划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它光线要服从于主光。

主光可以是自然光,也可以是人工光。根据造型的需要决定光线的方位、性质(软光或硬光)、质量(色温)。主光的光线可以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投向被摄对象,横向有正、侧、逆,纵向有平、仰(自然光没有)、俯,主光的光线性质可以是硬光,也可以是软光。光线方位、性质、质量的变化,可以使被摄的人与物的造型、景物的气氛效果随之改变。主光位置的选择(方向与角度),决定着摄影者揭示被摄对象的外部特征和摄影者要强调或突出的重点。在摄影中,主光光源不仅仅是日光和摄影灯、闪光灯,也可以利用来自局部的光源。比如:透过窗子的昼光(直射的硬光或散射的软光)、烛光、室内外的照明灯光等。

在自然光条件摄影创作时,日光是被摄对象的主光。摄影者无法人为地改变主光的方位、性质和质量,只能去选择,选择是根据摄影者对被摄对象主体造型、客体的兼顾、环境气氛渲染效果需要,选择适宜的光线条件。对于如何选择,我们在光线性质、方向、角度以及另文《反差及其反差控制》、《色温及其控制》中探讨过。对于主光的运用变化,我们选几幅图例探讨。

图例1,主光来自于相机的侧方偏逆,角度较低。我们在前文的“侧光”中谈到低角度侧光的造型作用,现在回顾一下:

低光可以产生较长的景物投影,有夸大作用,侧、逆低光照射的景物有较强的立体感,线条清晰,层次、质感明显,低逆光能产生光晕、光环,使画面有很好的气氛效果,但景物反差较大。

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运用低角度逆光的造型手段,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等,也强调了画面景物的影调透视,产生较浓的气氛和艺术效果,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图例(网络)1

图例1较好的说明了较硬的侧光作为主光的特点。土丘、低云的质感、层次明显,轮廓线条清晰,土丘的立体感强。由于是傍晚,光线色温偏低而呈偏红色,使橙黄色的丘土蒙上一层加重的“色罩”,呈红橙色。在给人上视觉、感觉中“合理”、接受。透过蓝天是暗云呈有蓝色调,由于主光偏红,使得云层呈有偏紫色调(加色法)。整个画面色调统一,又有对比,纵深感强(如果前景中偏右的土丘处于高光的话,画面打折扣)。

当我们面对某一具体拍摄对象时,无论是人、物、景,摄影者在选择自认为是合适的光线条件的拍摄点后,不妨再左右(高低)移动一段距离,移动中观察被摄对象随着光线条件(特别是主光)的小小变化而被摄主体造型的改变,从中选择最佳拍摄位置。这种方法对拍摄广阔的风光效果不时很明显,是需要较远距离的移位观察,而对于拍摄某一人、物,效果很明显,有时偏差(上下、左右)几度角,可以使画面效果有很大的改观,也可能决定作品的成败。当然,拍摄角度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了光线条件,画面的结构也随之改变,所以要对被拍对象造型与画面的布局、结构等全面兼顾。以获得最佳表现效果。

图例2

图例2选择了阴影下的景物为背景,背景除了几块较暗的色斑外,大部分处于无分辨的黑灰。主体为残荷,主光选择是侧逆光的效果。如果我们的拍摄角度左移几度角,主光更加偏逆,将会使“高光斑”消失,仅为一条高光线,效果会更好,但是,那将使“高光斑”与主体近处花瓣相叠,影响主体的表现。如果拍摄角度向右侧逐渐移动,主光将由侧逆光逐渐变为正侧光至偏侧光,“高光斑“的面积逐渐增大,与主体争夺视线,并也将于近处的花瓣相叠,主体阴影与客体阴影立体效果、画面层次和花瓣与荷叶的质感也随之改变。



图例3

图例3是一幅室外自然光条件下人物摄影图片,主光是偏逆的测光,角度在40度左右。人物面部线条清晰,皮肤有较好的质感。光线较硬,清晰鼻影投在近处脸上,形成小三角(摄影常称为三角光)。画面线条、暗影、亮斑从右之左,人物脸部是亮线、中间偏亮、亮线、暗影、亮斑、暗影至黑,这种起伏使人物造型有立体感。


图例(网络)4

图例4为室内自然光摄影图片。如果主光以光柱在室内形成漫反射光作为主光,而在人物右侧的面部、肩部(左手蔬菜的一部分)产生偏蓝青高光的话,也会有其“合理性”。那将会改变画面的色调(表现主题也可能随之变化)。现在是主光来自于画面左上方,给人的感觉是左侧有敞开的门或窗进入的散射光,但也可以想象为没有散射光射入,主光是加以控制投射范围的人造光线(如闪光灯)。

我们可以从光线的颜色以及光线的关系,分析主光的运用,属于什么光源?光色的对比、高反差、色调和冷色光柱造成环境气氛效果,试评析一下。是否可以从光线的运用上,认识到摄影造型中的光线语言呢?

:可见光柱(即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可见的光束,是由于光束在传播空间有物质,如雾气,微细尘埃等对光线的反射或折射或阻止,在有相对亮度反差的背景而形成的,人们看到的光柱实际上是空间的雾气或尘埃的微细颗粒,摄影常利用它渲染环境气氛、表现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增强画面美感等。)

在摄影室人工光摄影中,摄影者对光线的运用有其自主性,基本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主光的光线方位、强度、和性质(光源质量即色温是恒定的,需要的仅仅是将感光介质色温值与光源色温值相统一即可),一般情况下,相机和拍摄对象位置基本确定后,再确定主光的方位。

主光无论方位如何,它是出于“统治”地位,不然的话,几个光源的光线效果就会产生相互冲突、抵消,减弱造型效果,或产生零乱的阴影。主光的方向与角度的确定依据是摄影者对被摄对象的造型需要,即揭示外表形态、突出(或隐秘)某些特点、表面结构、色彩或质感等。


图例5摄影室闪光摄影灯人物图片。主光为加柔光纸略软的侧光,用光时即考虑人物表情、形体等造型的表现,还需要注意到白衣服的质感和层次表现,以及不至于与白背景色调相叠,给人物以空间位置。


图例6

图例6是室内现场灯光人物照片,主光光源是低色温(3200左右)碘钨灯,角度60度左右的偏侧光。光线较硬,阴影明显,反差较大。数码摄影白平衡设定3200K,,需要等待人物行进到较好的光线造型条件的位置时抓拍。


图例7

图例7为室内自然光拍摄的花瓶。主光来自侧逆光,并在花瓶右“肩上”形成方向性反射的白光斑,在有条件略改变主光方位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这种光斑,但趋于这个方位的主光,对表现半透明的被摄对象较好。

:方向性反射  光线反射特性的一种,即光线照射在比较平滑的表面上,反射的光线总体趋于一个方向。)

如果主光光源的功率不足或投射面积不够,主光可以用两个(或多个)光源,但光位越近越好,可起到一个主光源的作用。但要注意光线间的衔接和多光源形成多阴影的处理。

数码相机有可选择的高感光度,使得很多景物在照度较低的情况下,感光介质可也以获得足够的曝光量,为摄影者在相对较弱的光线情况下摄影提供了条件。要注意的是,这种光线条件,光线的亮度、主光的色温人眼很难判断,主光的色温(白平衡)确定和设置、测光方法与曝光量的掌握最好取得实践获得经验。

主光的运用变化很多(尤其是室内人工光摄影,主光变化更多),摄影者不妨时常对某一人物或景物拍摄些不同光线条件的照片作比较,有助于理解光线的作用和掌握光线的运用。

主光在很大程度上说,它决定了感光介质的曝光量,在数码相机摄影中主光光线的色温也决定着手动白平衡色温值的设定。

2、辅助光

也称补助光。是用于弥补主光照明缺陷或不足的光线。在光线造型中起到降低被摄体的光线反差、增加层次与质感、调节画面色调或影调、完成构图的作用。辅助光和主光不同的亮度比例(光比)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画面的的反差和色调(影调),是明快的还是浓重的...。

在自然光下,主光(日光)处于逆光或测光情况下,景物的阴影部分浓暗,暗部缺少层次,就要在暗部予以辅助光,常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其实自然光条件下,还有一种辅助光,就是空间中各种景物的相互反光和天空散射光(也可视为底光,后面谈),这也是拍摄自然风景的辅助光。

人工光摄影,辅助光一般位置大都在相机的两侧,距离相机过远会造成夹板光(两侧亮,中间暗)效果,高度尽量以镜头光轴平行,避免对主光形成的阴影照顾不到。光线多采用散射光,光线柔和,以减少不必要的阴影。对有的部位辅助光照顾不到,可以另加第二辅助光,予以弥补。人工光摄影,应尽可能地减少光源的数量,以降低阴影的数量,哪怕是柔光也会产生淡淡的暗影,阴影的处理是人工光摄影的大问题。我们在光线的控制中再探讨。

辅助光的亮度永远低于主光,过亮会冲淡主光的造型效果,而过暗又不能很好地表现层次。比如:一般情况人物的主光与辅助光的亮度之比在1:1.5--1:3为宜,当然光比要以摄影者的表现意图而定。回顾上图例4,画面为形成强烈反差,是没有运用辅助光。


图例:摄影室闪光摄影,人物主、辅光光比控制在1:2左右,主光侧45度左右,角度在40度左右,辅助光位于相机近侧、略高于镜头。辅助光照顾到了主光形成的阴影,是的暗部层次得到表现。由于人物面向侧,主光形成的鼻影很小。另有右侧逆光以加强轮廓和黑发的层次。强光让后景呈白色,如果为增加效果,背景也可以另作处理。

摄影者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侧逆光或逆光摄影时,由于景物光线反差过大,使得暗部景物形成剪影,为表现暗部暗部层次,又不想牺牲亮部层次,在没有可能增加辅助光的亮度的情况下,采用镜前加用渐变灰镜办法,压低了亮部的亮度,相对也是增加了辅助光的亮度。

另外,有人将副光列于辅助光,有时副光是起到辅助光的作用,但是是有区别的,严格的说,不够准确。因运用得少,略谈它的作用。副光--相对于主光而言的,也可称为光主的过渡光。分为阳副光和阴副光,

阳副光作用时调节主光使人或物亮部到暗部光线反差的平缓过渡光线,可以对其细致描绘,是层次更加丰富、影调柔和。

阴副光的作用时提高人或物暗部的亮度,使暗部的层次、质感和立体感得到理想表现,调整画面的反差。

副光可以用一个或多个,根据需要而定。它的位置不超过相机位左右60度,角度在水平至30度。

辅助光和副光都不影响曝光量。

3、逆光

我们在前面“光线方向”、“光线角度”中已经谈过,是指从被摄体后面与相机镜头相对的方向投射的光线。在运用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对摄影的初学者或爱好者,,不能说是滥用,起码是运用得不恰当(比如:见到过拍摄逆光人物,人物补光的亮度与逆光光比不恰当,画面失去了逆光的气氛效果)。在摄影中,逆光时一种很有说服力的光线,如果运用恰当,对画面能起到有价值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把上文留下有关逆光的问题一并来探讨)。

逆光作用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它能勾划出被摄对象的部分或全部的轮廓,形成一道外缘轮廓线条,把主体与背景区分开来,如图例1:黑色的衣服与同色的背景,如果没有逆光将会混为一片。这也是所有逆光的效果图解。

图例(网络)1

二是它能塑造被摄对象的外缘形状、表现出边缘轮廓。见下图例2:被摄体如果没有逆光,凭借它们外缘的刺刺与球体色调可以把它们间相互区分开来,逆光使得它们的边缘形状及轮廓线显得更为突出,不仅很好的表现了它们的质感,也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了它们的立体感。


图例2

 

三是逆光可以有一定透光率的被摄体的色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表现出它们的轮廓、细部特征、质地和剔透感。如图例3。


图例3

 

四是逆光能增强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逆光。由于逆光在空气介质中受雾气或尘埃对光线的反、折射,使我们观察到的景物亮暗、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即前至后景物由暗至亮、色彩饱和度又高变低、色彩由浓变淡、线条由清晰至浑浊的渐变过程,从而形成了空间纵深感,呈现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参见图例4、5。




图例(网络)4,环境气氛

图例(网络)5,空间纵深感。当然纵深感与镜头的焦距有关系,在这里我们指的是强化作用



图例6

图例6室内人工光人物照片。逆光在人物脸右侧形成较粗的亮线,在视觉上给人以人物脸型变长(瘦),图例中不理想的是逆光波及到人物的鼻尖。

 

逆光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略为观察人、物、景就会领略到逆光在自然条件下的光线效果,有的摄影者不喜欢逆光,说明他(她)对光线的造型领会得不够或由于滥用逆光所致。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运用逆光,比如:主体与后景有光线反差或色别差,可以不用,如果逆光角度接近90度或不适宜,那比不用更糟,因为所产生的效果不自然,给人以虚假甚至丑陋的感觉。

逆光所造成的光晕或光环的确很美,但这种美化表现手法不能滥用,要从表现得主体、主题相结合。也要防止镜头眩光造成整个画面在灰雾之中。

另外,软光也可用作逆光(一般逆光都是硬光)。它的亮暗以于主光的对比中确定,主要以视觉效果为依据。对曝光量确定无直接关系。

 

4、底光

 

也称基本光或基础光。它的作用是(人工光摄影)使最暗的部位有层次的表现、平衡光线反差和造型的光线。它的光位可处于两个地方,一是相机位左右,二是垂直于镜头光轴即顶光位置,一般略靠相机位方向。由于相机位近处有辅助光,现在大都将它置于顶光处,光线柔和最佳。

以上我们探讨了主光、辅助光和逆光,这是摄影造型的三大主要光线。由于底光的特殊性及常用,我们作单独说明。另外,还有背景光、装饰光、效果光、造型光、眼神光、发式光低光等等。我们在下面以表格的形式予以说明。

5、光线的平衡

所谓的光线平衡,主要是指在人工光摄影用光时调整各个灯光的相对亮度,使被摄体各部位的亮暗关系、画面整体反差适宜,达到光线的亮暗分布在视觉上平衡的效果。一般以主光光线的亮度为基础依据。这一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易,掌握有关光线知识那仅仅是初步,要以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

在自然光条件下,对人物补光或遮挡小范围景物的亮斑(见光下文线控制),也属光线平衡。

光线的控制

    对光线的控制和选择内容:光线的方向、角度、质量(色温)、性质(软硬)、强度(亮暗)以及分布和平衡关系、阴影、反差等,总的讲,涉及所有参与摄影造型的光线。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光线造型完美并与其它摄影造型手段有机结合,完善形象造型的艺术化。

对于光线的控制,主要指人工光摄影用光时,对各种光线加以调整、控制,使之到达完美造型的要求。而在自然光条件下,摄影者对光线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是很有限的,对光线的需求,主要依靠对自然光线条件的选择,控制只能限于局部、小范围的。

那么,在摄影运用光线中如何控制光线呢?下面我们就分别简单介绍几种对人工光控制和自然光选择与控制方法。

:1、色温控制、反差控制已经另文探讨过,阴影控制可见上文。2、人工光摄影用光,在实际运用中容易理解,语言或书面上的,与具体实际运用距离很大)

人工光的控制

运用人工光摄影,摄影者对光线的控制有主动性,可以随意调整所有光源的光线,可是调整容易,而控制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如商品摄影,商品的表现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完成一幅照片,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几天进行光的布置、调整、控制,之中还要经过试拍、调整和控制、再试拍、再调整和控制的反复过程。

1、光线强弱控制。调整灯的输出光功率、调整灯与被摄体的距离(注意光线的照射范围);

2、光束形状(即光线照射范围)的控制。利用灯具配置的四合挡光板、挡光筒(套筒),也可另制各种大小不一的挡光板、黑挡光纸(一般耐高温)对光线进行范围或局部的控制或限制;

3、性质(即软硬)控制。为了是光线柔和,一般可用柔光罩、柔光纱、金属纱网、硫酸纸(耐高温的磨砂白纸)等对光线进行不等范围、不同程度的柔光遮挡,另外也可用反光办法,如灯对向反光伞、白色平面反光等;

4、局部限制。是指上述无法控制的局部光线的,如要控制光束的中间某的部位的光线造成被摄体过亮、光线过硬或阴影等,要用较小、灵活的遮挡光线的挡光物。一般都为自制的类似蝇拍形状、长方圆不一、大小不一、透光率不一(黑的乳白的)的挡光器物,拍摄时需要手持,对光线进行限制;

5、模板。模板的模样有多种,常见有蜂窝状、窗格状、环形水纹状及各种图案状。它对光线的控制,主要是为获得某种特定的图案或光影效果。......

自然光线的控制

对自然光摄影,主要是选择。摄影者可根据自己对主题的表达、主体的表现及所要获得的画面效果去选择适宜的光线条件,我们通过上面对光线的探讨,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自然光条件。而对自然光控制很有限,只能是局部或小范围的。在拍摄点无法改变光线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对光线的控制:

1、遮挡法。摄影中对无法再选择又无法避开小面积的亮点、色斑,可以用遮挡法控制。比如,人物衣服或前景过亮,用树枝叶制造人为的阴影或前景,降低过亮的面积;

2、隐蔽法。比如被摄体背景有与主体不协调的物体、线条或色彩,在可以虚化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前景隐蔽它们;

3、局部补光。局部补光是协调景物反差或强调某具体景物色彩、特点,对近处局部较暗的景物进行补光,降低景物反差。比如逆光或侧光使人物面部反差过大,利用反光板、闪光灯对暗部补光。

4、中灰镜。用渐变灰镜控制部分自然光线。如控制天空与地面景物的反差;还有是灰度级别不用的中灰镜,对自然光进行整体控制。比如拍摄繁华市区的建筑,由于地面上的人、车过多,拍出的画面杂乱,影响对主体的表现。运用灰度级别较高的灰镜,控制光线强度,使相机感光介质获得相应的曝光量的时间延长。让地面上运动体虚化,凸现了主体,强化了艺术效果。电影摄影中也用此法进行白天逆光拍夜景。.....



最后说几句:《摄影中的光线》全篇发完,如果对影友有所帮助的话,是我很高兴的事。由于校对疏忽,文中存在很多错字、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些问题可能探讨不清楚,望影友多提宝贵意见或建议,共同探讨。这篇原是讲稿,改为文稿后,有些待口述的问题,没有全部补充进去。望影友谅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