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望江阁:刘卫兵:不打破旧世界就不能建设新世界?(南方都市报 2009-12-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3:24:44

不打破旧世界就不能建设新世界?

我拍过的北京胡同,如今是大商场、是金融街

类别:深度调查 作者:新华社 原创 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09-12-23 手机看新闻
版次:AT08 版名:深度周刊 后窗 稿源:南方都市报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寒冷的冬天,传来一条温暖的消息: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即将重大修改!闻听此讯,百姓确该欢欣鼓舞。不久前因拆迁导致的自焚烈火、警民冲突、群体事件犹在眼前。一位大学生的无辜致死导致国家废止了收容遣散条例。眼下不断出现严重纷争事件也即将送走实行多年的拆迁条例。回望20年,我们身边的事都在变。

    胡同是老北京的特色,也是新北京的典型符号。假如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恐怕没人再承认,北京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发展最快,快得连老北京人走到不少地方都认不出来。那时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到处都像工地,到处都在拆房、修路、盖楼。随着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伫立起来,北京变得越来越现代,可老北京的胡同也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北京胡同即将消失”的话题不绝于耳。干记者的总不能对这些变化袖手旁观,于是我蹬上自行车,钻进大街小巷,寻觅即将拆除的胡同,总希望用镜头多给老北京、老胡同留点纪念。

    1993年初的一个冬日,我不经意间路过宣武门路口东南角,发现一些胡同的墙上出现了大大的“拆”字。再往胡同里一看,有些老房子正在拆除。一些居民看我拿着照相机像记者,就围上来向我反映拆迁中出现的问题。后来,那片地方的胡同拆了,盖起了SO G O等大型商场和写字楼。

    眼见北京胡同拆迁速度越来越快,我抓紧时间跑了多个城区,走访了十多条胡同。当年拍摄的许多地方,如今已面目全非,有的变成了北京著名的金融街和商业街。

    90年代末,曹雪芹故居的拆迁,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争论。1999年盛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赶去拍照采访。离开故居时,已然到了日落时分,回头望去,一缕夕阳洒在小门楼的青砖上,静静的,像是在无声地送别友人。

    曹雪芹故居最终还是拆了。两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家杂志的编辑要我以前拍摄曹雪芹故居的照片。听他们说,故居又要重新修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故居拆了,就再也不能真正恢复。近几年,北京恢复重建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永定门城楼,算是亡羊补牢,可看上去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中华文明并不缺少世袭和继承的传统,但是有些时候,似乎又丧失了传承和延续的大气与包容。好像不打破一个旧世界,就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使我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仅就建筑而言,中国的建筑多属于土木建构,容易被风雨侵蚀,然而人为的损害更使众多我们原本就不坚固的历史标记难以留存。

    一次,我路过什刹海一条老胡同,看到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蹬着三轮车拉着客人游览。老人边蹬车边叹气说:“过去老北京像这样的胡同有20000多条,如今只剩下1600条!”老人说的数字是否准确,我不得而知,可北京胡同的迅速减少确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走遍京城,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还能看出一些老北京的影子,其他地方已难觅八百年古都的风貌。相反,我们来到巴黎、伦敦等欧洲的城市,漫步街头,望着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笨钟,望着街上随处可见的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处处洋溢着一股历史文化气息。我们不得不感叹,尊重历史,敬仰古人,才能传承文明,继往开来。

    节选自最新出版的《回望20年———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http://gcontent.nddaily.com/8/9f/89f03f7d02720160/Blog/eaa/57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