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八德商贸有限公司:策动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19:55

 

策动心理学

策动心理学是由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所创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麦独孤认为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对行为的见解与J.B.华生是对立的。他认为行为不是反射弧的纯物理过程,行为产生于身心交互作用,是一种心物过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变化;只有从知、情、意3个方面才能对它做充分的描述,因为每种行为都含有对某事物的知,对此事物的情,和趋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故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非决定性和自由性。他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体系被称为目的心理学或策动心理学。

策动心理学-理论概述

    

策动心理学是在19世纪初新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所创建的。在1905年,他就先于行为主义者首倡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对行为的见解是与J.B.华生等人对立的。

策动心理学——研究“儿童行为”实证科学麦独孤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他所谓的本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策动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麦独孤的心理学理论在强调行为的趋向性和动机作用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麦独孤认为行为并不等同于机械反射,更不能把行为归结为由感官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弧的纯物理过程。行为产生于身心交互作用,是一种心物过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变化;只有从知、情、意 3个方面才能对它做充分的描述,因为每种行为都含有对某事物的知,对此事物的情,和趋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故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非决定性和自由性。麦独坚决反对机械的决定论。他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麦独所谓的本能,乃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

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他为了区别他所谓的行为和机械反射,曾为行为提出7个标志:①活动的自发性(反对机械的S-R公式);②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③活动方向的变异性;④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⑤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⑥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⑦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由于机械反射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之外。后来,他为了和行为主义者彻底划清界限,竟于1923年在《心理学大纲》中,又把心理学说为“人心的科学”。

策动心理学-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年,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创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所形成的情操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每种本能都有相应的情绪伴随,例如,逃走本能—恐惧情绪;好奇本能—惊异情绪等。所以情绪也是先天性的。若干先天的情绪在后天以一定的对象为中心结合而为情操。如爱国主义情操就是惧(国难时)、怒(受侵时)、爱及自负等情绪在后天以祖国为中心结合而成的一种情操。他认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人、对社会都极为重要。缺乏情操,个人的情绪生活就会完全陷于混乱,而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也将因此而陷于混乱,成为不稳定的和难以预料的,因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情的生活和意的生活的组织化。人对情绪冲动的意志控制,对价值、功勋等的判断,社会道德原则的建立和维持都是以情操为根据的。麦独孤在他的变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也同样贯穿着他的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他认为人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律机器。当环境变化要求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超过这个有机体的自律调整能力时,功能错乱就会发生。他认为人类的每种本能倾向似乎都在力争自身的最大发展。当任何一种本能倾向变得强烈到难以控制在适当限度内时,心理功能就必然会发生错乱。一切本能倾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一切引起错乱的矛盾中也必然存在目的的矛盾。

1930年,麦独孤在为美国心理学家C.默奇森主编的《1930年各派心理学》所撰写的论文中,正式将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改称“策动心理学”。他声称他今后更为困难的任务是要为用“策动的”这一形容词所表明的更加激进得多的目的心理学进行辩护。这种心理学要求独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学现行各种原理的约束。它断言趋向目标的奋斗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种不能机械地加以解释或分解为机械序列的过程类型。他认为科学的未来发展会决定究竟物理科学是否也需要采用物理事件的“策动的”解释,最终我们的自然科学也会是两种:机械主义的和目的论的。麦独孤早就认为机器之类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实现一定的目的的,否则就不能说机器发生错乱。

简言之,麦独孤的心理学理论在强调行为的趋向性和动机作用等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的策动心理学实质上已从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演变为一种泛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了。

策动心理学-科学理念

     心理学错觉图麦独最早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科学的理念。1905年,麦独孤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在麦独孤看来,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这样就必须考虑引起目的性行为的基本动力。1908年,刊布《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力主心理学必须放弃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取向,改而研究行为。只有以行为作为研究主题,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不过,麦独孤所指的行为和华生的主张并不相同。华生所指者只限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而麦独孤则将内在心理活动也包括在行为之内。麦独孤的思想影响了新行为主义思想的发展,他的目的心理学思想就是托尔曼所倡目的行为主义思想的张本。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以下介绍麦独孤心理学思想的要义:

目的心理学麦独孤是策动心理学(hormicpsychology)的创始人。他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策的,所以自称为目的心理学(purposivepsychology)。对行为的解释,麦独孤认为个体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他在1923年出版的《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指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也不是华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为。因此一般称麦独孤的思想为目的心理学。麦独孤认为目的性行为有五个特征:

1.目的性行为是自发性的;

2.行为开始后即使引起行为的刺激消失,行为仍然继续;

3.如目的性行为受阻,个体将变换其行为方式以达到目的;

4.目的达到之后,行为才会停止;

5.目的性行为因重复练习而增强。因此他认为尝试错误式的行为是目的性行为,不是反射。

在强调行为的目的性的时候,麦独孤指出目的行为与机械反射有7个方面的不同:

心理学图1、活动的自发性:反对机械的S-R公式;

2、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

3、活动方向的变异性;

4、活动与情境的关联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

5、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

6、效果的改进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

7、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

凡是同这些标准相吻合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而机械反射则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之外。由于他借希腊语中horme词(意为“策动”),1923年麦独孤将他的目的心理学改称为策动心理学。策动心理学的问世带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广泛发展。

策动心理学-行为表现

     心理学图麦独孤受C.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试图用本能解释行为。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不承认本能之说,他认为个体的本能性行为也是在环境适应中学习来的。麦独孤反对华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类行为源于本能,“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基本源泉动力”。此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人类与动物均皆有之。1908年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以本能说独树一帜,曾再版24次。他在书中对本能的定义为:一个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按麦独孤的本能说(instincttheory),人与动物本能性行为表现时,其中包括三种成分:

1、知觉成分:指个体对某些特定刺激给予特别注意的先天倾向,如认识食物等。

2、行动成分:指个体的目的导向行为活动,在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满足之前,行动不会停止,如觅食、求偶等。

3、情绪成分:指伴随行动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觅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绪,与敌人战斗而有忿怒情绪,因逃避而有恐惧情绪。

麦独举出12种本能,如觅食、母爱、逃避、好奇、合群、争斗、性驱力、创造服从、获取、支配、排斥等。认为这些本能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行为,本能可以是无限的。本能使机体驱向目标,每一种本能活动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个情绪内核,有一定的情绪相随,如逃避与畏惧、争斗与愤怒、母爱与温情相伴随。麦独孤还用本能-情绪说解释群体心理。认为情绪增强是使群体凝聚的粘合剂。他把群众过激行为视为初级本能与情绪作用的结果,这与G.勒庞的集群说类似。麦独孤的本能理论,最早载于他1908年所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所以一般公认他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