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保燃烧器 产能: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48:22

临床上使用某些药物时,可因病人的过敏体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系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在过敏体质的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使T 淋巴细胞致敏,再次接触同类药物时,抗原抗体在致敏淋巴细胞上作用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诊、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过敏体质有关,与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的剂量无关。
因此,在使用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前,除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外,还必须做药物过敏试验,护士应掌握正确的试验液配制和试验方法,认真观察,正确判断试验结果,同时要熟练掌握过敏反应的急救处理。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急救护理与临床各专业护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其独立性;既有其专门性,又是各科的综合。
赢得宝贵时机和挽救生命是急救护理的两大根本原则。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一.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的特点。但是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是各种抗生素中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人群中有5%-6%对青霉素过敏,而且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制剂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同时要加强青霉素使用前后的监测,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并处理。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

青霉素过敏反应系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青霉素本身不具有抗原性,其制剂中所含的高分子聚合体(6-氨基青霉素烷酸)、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而形成全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刺激B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而产生特异性抗体IgE。IgE粘附于某些组织的肥大细胞上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受类似的抗原刺激时,抗原即与特异性的IgE结合,导致细胞破裂,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过敏症状,其中最严重的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 可在做青霉素过敏试验过程中,或注射药液后呈闪电式发生。也可在用药后数秒或数分钟内,或半小时后发生,极少数病人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发绀、口吐白沫伴濒死感。
(2)循环衰竭系统症状:因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引起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样因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由于脑组织缺氧可引起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4)皮肤过敏症状: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
2.血清病样反应  一般于用药后7-12天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腹痛、皮肤瘙痒、荨麻诊、关节肿痛、全身淋巴节肿大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皮炎,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
(2)呼吸道过敏反应:哮喘或诱发原有的哮喘发作。
(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抢救配合: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注意保暖,报告医生,就地抢救,分秒必争。

注意:在更换药液时必须连同输液器一起换掉并保留,便于查找原因。
(2).首选盐酸肾上腺素注射,病儿剂量酌减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毫升,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至脱离险期。

因盐酸肾上腺素具有以下的作用:
收缩血管平滑肌-回心血量增加-提高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血压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兴奋心肌-心肌收缩力增-心输出量增加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支气管痉挛
所以盐酸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3)改善缺氧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给予氧疗:当呼吸受到抵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发生喉头水肿,立即配合医生准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5)根据医嘱准确及时给药 ①抗过敏:给予地塞米松5-10毫克静脉推注,或氢化可的松200毫克加在5%或10%葡萄糖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②改善微循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并立即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③纠正酸中毒: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毫克-50毫克等。
2.观察病情:
(1)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上心电监测,同时要注意神志、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注意保暖,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为什么要观察神志和尿量呢?
神志、尿量往往是病人病情进展和抢救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3.心理护理:
有条不紊的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消除其紧张和焦虑情绪,更好地配合抢救工作,使抢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4.过敏反应的预防:
(1)用药前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对已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停药3天后再用,或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时,均须重新做过敏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中应特别注意,严密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
(2)药物必须现用现配。青霉素在接近中性的溶剂分解缓慢,所以溶剂应选择0.9%氯化钠溶液。青霉素水溶液极不稳定,在常温下1-2小时其效价降低50%,特别是在常温下容易成倍产生降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导致过敏反应发生,所以青霉素必须现配现用。
(3)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正确实施过敏试验,准确判断试验结果,严密观病人反应,并准备好急救物品。首次注射青霉素者需观察30分钟,使用青霉素的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
表1 青霉素皮肤试验液的配制(以青霉素钠80万u为例)
青霉素钠
加0.9%氯化钠
溶液(ml)
每ml药液青霉素钠
含量(u/ml)
要点说明
80万u
4
20万
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
0.1 ml 上液
0.9
2万
以下用1ml注射器,6-7号针头
0.1 ml 上液
0.9
2000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0.1 ml 上液
0.9
200
配制完毕换接41/2号针头,妥善放置

表2 青霉素皮肤试验结果的判断
结果
局部皮丘情况
全身情况
阴性
大小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
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阳性
可见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
1cm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
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等不适,严重
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青霉素,同时报告医生,在病历、医嘱单、床头卡上做醒目标志,并告知病人及家属。

二.            其他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一)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链霉素由于其本身的毒性作用以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为主,所含杂质(链霉素胍和二链霉胺)具有释放组胺的作用,均可引起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所以使用该药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但链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相对少见
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毫升试验液含链霉素2500u为标准
表 链霉素皮肤试验液的配制
链霉素
加0.9%氯化钠
ml
每ml药液链霉素
含量u/ml
要点说明
100万u
3.5
25万
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
0.1ml上液
0.9
2.5万
换用1mli注射器
0.1ml上液
0.9
2500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配制完毕换接41/2号针头,妥善放置

(2)试验方法  链霉素过敏试验通常以0.1ml(含链霉素250u)的试验液皮内注射,20min后根据皮丘及病人全身情况来判断试验结果,判断的方法同青霉素过敏试验法。只有链霉素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链霉素治疗。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大致相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
链霉素的毒性反应比过敏反应更常见、更严重,有全身麻木、抽搐、肌肉无力、眩晕、耳鸣、耳聋等。因链霉素可与钙离子络合而使毒性症状减轻,故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治疗。
(二)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破伤风抗毒素(TAT)属于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破伤风病人体液中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使机体产生被动免疫,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或起到预防疾病的功能。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作过敏试验。曾用过TAT但超过1周者,如需再用,应重新做过敏试验。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
(1)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ml试验液含破伤风抗毒素150IU为标准,具体配制方法:取每ml含TAT1500IU的药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既得。
(2)试验方法 皮内注射TAT试验液0.1ml(含TAT15IU),20min后观察结果。
阴性:局部皮丘无变化,全身无反应。
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全身反应同青霉素过敏反应相似。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TAT过敏反应的表现为皮试局部红肿硬结、瘙痒,全身发热,以血清病型反应多见,偶见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至死亡。
TAT过敏试验阴性者,可将所需剂量一次注射完毕;TAT过敏试验阳性者,通常采用TAT小剂量多次脱敏注射疗法,这是因为TAT是一种特异性抗体,没有可以替代的药物。脱敏疗法的机制是小剂量抗原进入人体后,同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释放出少量的组胺等活性物不致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因此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
(三)碘过敏试验法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作泌尿系、心血管、脑血管、其他脏器和周围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和其他各种腔道、瘘管造影等。
过敏试验方法有三种:口服法、皮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
(四)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2.5%的普鲁卡因溶液,0.1ml稀释至1ml即可。
护理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

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监控,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才能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缺陷,确保病人的安全,这是时代赋予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探索的课题。
一、护理活动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一)护理人员因素
1.未严格执行职责、制度,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理论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3.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书写不规范
4.忽视病人心理变化
5.服务态度生硬
(二)管理者因素
(三)患者因素
二、防范措施
(一)加强各种规章制度、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二)加强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三)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四)加强沟通,依法行使病人的权利
(五)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
(六)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