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100兴隆:乔永锋:模仿与创新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39:33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众多中小型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尤其需要的就是产品创新模式的研究,从“变”中搜寻规律,追求长久的发展。一家中小企业,如果没有把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断定,这家企业只有两个前途,一是灭亡,二是修改自己的发展战略来获得生存机会。

我们提倡创新,但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模仿,创新与模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创新不是要否定模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远”;模仿也不是就没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就是一种自我创新。很多创新活动是失败的,可是不创新的公司却必然灭亡。

模仿在各行各业中无处不在,现在正在遭受普遍的质疑,媒体似乎视其为洪水猛兽,高举“创新”这把尚方宝剑,将它碎尸万段。现在是该冷静下来,辩证客观跟进模仿和创新的关系时候了。笔者认为模仿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比创新更加简单容易,不用付出多少成本,可能所消耗的资源会更高,它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对自己进行锤炼和改变,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模仿跟进。模仿有什么不好,有效果就是硬道理,笔者坚持认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主要基于四个方面:

一、跟进模仿就是适应性创新。在通常人们的意识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可是对一个机构组织来说远不仅如此,“自主创新”似乎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更为迫切和需要。当然对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些说法都是隔靴搔痒,对他们来说明年的今天还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们大多数的实力和规模与所谓世界500强标准来衡量,简直蚂蚁撼动大象,没有可比性,拿那些大企业的创新模式套在这些企业,无疑大炮打蚊子,没有多少价值。

二、率先模仿就是创新。对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讲,率先模仿就是创新,能够在技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消费的不对称、空间与时间的不对称情况下,开展一次有效的先发制人的模仿运动,就是创新。找到对你最有参考性的标杆企业,率先模仿,就能获得一定阶段的市场领先优势,这样的企业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研发部,但必须有自己市场情报分析系统,能够对相关业态进行研究,找到率先要模仿的对象。

三、模仿+持续的改良就是创新。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良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找到模仿对象的优点进行不断强化,缺点尽量想办法克服或规避,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持续的吸收消化,持续的改良、持续的优化,这样可以用很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实现他人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四、集合模仿就是系统创新。集合模仿,就是将不同业态的各种先进、有效的技术、方法、管理模式进行整合集成,就是系统创新,这样的模仿创新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因为要成为“小无相功”鸠磨志,本身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开发的创新模式和文化。

我们不能机械的看待模仿和创新,他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指引、互相累加、相互进化的循环系统,单纯片面地提出自主创新,只能让更多的企业误入歧途,盲目的搞研发,尤其是在对产品技术功能上的执著,可能,最终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机会,那是非常不值得的。

笔者认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赶超先进的企业带来了“后发优势”。一是避免大量资源投入。因为技术的发明以及产业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年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之上。“拿来主义”使得追赶中的企业可以避开发明的巨大耗费。二是避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高风险”就是对突破性技术革命追求的定义。而追赶中的企业,能够在市场走向清晰,风险减弱的条件下,利用新技术,开拓市场。在技术成型的情况下,针对市场,完善改造性的创新工作,却更有的放矢,使企业更有机会成功。三是后进企业的勇气。创新者总是瞻前顾后,追赶者却能神闲气定。

如果说创新是一种“质变”,那么这种“质变”只有经过了“量变”的积累,才能达到更大的变革和创新。无论是模仿还是创新,都要以市场实用性为基础,以顾客需求为基础,扎扎实实做产品,认认真真为顾客着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模仿和创新才能呈现一派喜人的场面:大量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为创新提供土壤;而创新则在模仿与学习的基础上绽放一朵奇葩。

 

 

发表于2007年第二期《中国汽摩配》杂志!

 

     乔永锋(乔永峰)同志  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为吉林省优秀毕业生。自1996年进入传媒行业10余年来,在中央及地方媒体上发表文章1500余篇,共发表文字累计达800余万字。曾担任《汽车信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信息经理、团委书记;中华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专职副秘书长,全国汽车配件市场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华汽摩配》杂志总编、《中国汽配报》总编、《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主编等领导职务。

     现担任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行业品牌推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配用品行业总评榜组委会主任、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策划推广部部长、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汽配市场》杂志总编、《中国汽配用品商报》总编等职务。

    从事汽配用品行业多年来,曾多次出席行业高层论坛(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以其睿智的眼光、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文字、深刻的分析,积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为促进中国汽配流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