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富佳电子车间图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0:13: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20594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AN OVERVIEW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类别: 公共课
学 时: 36
学  分:2•5
适用对象: 全院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包含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共160余年的中国史,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从2006级开始,本课为本科各专业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以专题形式介绍166年的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建立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围绕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基本线索,深刻认识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加强学生对近现代国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
英文简介:BOOK《AN OVERVIEW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includes over 16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which from year of 1840(the beginning of the Opium War) to today.It belongs to the term of the Marxian theory and politician curriculum. From the grade of year 2006, it has been one of compulsory curricular for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collage.
The curriculum will introduc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y several features. It concludes: the period of formation of china’s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mperialist, and the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the invasion, who had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period of the originator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opening of new road, and victory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new democratic society to a socialist society, the enhancements and frustrations during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reform of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drive, and so on.
Through the taught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clue of how the Chinese people working hard and fighting endlessly, to understand deeply how the history and the people to choose the Marxis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ocialist road, thu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irmly take the road of socialism. Meanwhile, it will give th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 conditions, and enhance their patriotic sentiments and the sensational mission of building a modern stat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院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强化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本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因此,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应注意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加强理论性。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时,要联系现实问题,有针对性、指导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疑问。本课程还将力图培养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今后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而做好思想准备。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什么要学中国近现代历史?怎么样学习好中国近现代历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1.主要内容:介绍本课程内容、课程性质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学习理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重点理解课程性质。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中国近现代历史?
1.主要内容:解决大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学历史与中学历史的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资政、育人、正误
第三节 怎么样学习好中国近现代历史?
1.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方法、具体要求、教学安排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问题与应用:如何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阅读有关参考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运用、课堂提问,建立专业网站
(五)学习书目和参考资料
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2、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费正清 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费正清 费维恺编:《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7、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六)思考题
为什么要学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目的与要求
初步了解中国文明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迁的动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先进的文明古国变得落后(辉煌-落后)
1.主要内容: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了?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由学生归纳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讨论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第二节 落后必定挨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落后-挨打)
1.主要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中国近代社会范畴;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怎样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挨打-抗争)
1.主要内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讨论一 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讨论二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作用大还是积极作用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论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建立专业网站
(五)学习书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年9月12日)
3.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节选)(1840年9月24日)
(六)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中国近代人民反侵略斗争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和影响。
3、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斗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侵略史(黑线—屈辱史)
1.主要内容:列强侵华的手段、特点规律及其认识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课后阅读《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并讨论。
第二节 反侵略(红线)
1.主要内容:评价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殖民主义、主要侵华国家侵略政策的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中国近代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合理性。
第三节 失败与觉醒
1.主要内容: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朝晚期社会制度的腐败及其经济技术的落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影响。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讨论 中国近代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合理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论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建立专业网站
(五)学习书目和参考资料:
1.恩格斯:《波斯和中国》(1857年6月)
2.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1963 年9月)
3.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1894年11月24日)
4.《辛丑条约》(节选)(1901年9月7日)
(六)思考题:
1.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
2、了解和掌握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主要内容: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旧式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深刻 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在
第二节 早期探索之二: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内容、历史作用与评价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体西用、自强、求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通过对中体西用的理解来分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第三节 早期探索之三:戊戌变法
1.主要内容:百日维新的背景、戊戌维新的意义、失败原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什么是君主立宪、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不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分析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后练习
对守旧派与维新派的辩论结合当前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1.主要内容:革命背景分析、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末“新政”、预备仿行立宪、保路运动、三民主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从内(新政的影响)外(革命派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清政府必然倒塌的原因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民国的建立
1、主要内容: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评价革命的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会如何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后练习
对早期的三次历史探索做出总结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中篇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1919—1949)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熟悉掌握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主要概述1919——1949年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合作与较量,重点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官僚资本主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个选择”,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后练习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正确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五四精神的内容是什么?今天的大学生应继承什么五四精神?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主要内容: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共“一大”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主要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准备与开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廖仲恺的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三)课后练习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2.五四运动有哪些历史功绩?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意义何在?
6、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讲授法。对基本内容和知识点通过课堂讲授完成。
其次是课堂讨论。穿插于课堂中,安排相关专题讨论,以增强学习效果,调动课堂气氛。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熟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
3、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毛泽东等以农村为中心观念的确立
1、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革命特色道路的探索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土地革命;遵义会议。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左”倾冒险主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3、问题与应用
试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的基本经验教训。
(三)课后作业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此基础上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教师作总结。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熟悉和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熟悉和了解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的努力,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背景,能够从一个大历史的角度来认识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东方会议、《田中奏折》等。
3.问题与应用:试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主要内容: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特点;第二次国共合作。
3.问题与应用: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原因探析?
第三节国民党与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内容:正面战场的战役;战略相持阶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淞沪会战”
3.问题与应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主要内容:持久战思想;中共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人民战争的思想
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基本经验等。
3.问题与应用: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影响?
(三)课后作业
阅读相关文献,概括中国抗日战争所处的世界大背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此基础上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斗争。
2、掌握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主要内容:介绍各阶级政党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大搏斗中的表演,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3、问题与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个选择”,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后练习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 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综合把握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2、掌握如何科学分析新中国建设的曲折与成果。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巨大的曲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文化大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为什么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是“辉煌的历史征程”?
课后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讲授法。对基本内容和知识点通过课堂讲授完成。
其次是课堂讨论。穿插于课堂中,安排相关专题讨论,以增强学习效果,调动课堂气氛。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
2、熟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巩固新生政权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开始
1、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新生的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挑战,通过各种调整得到巩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镇反”;“三反”;“五反”等。
第二节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主要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联系当前实际,探讨中国在那个特殊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经验教训。
课后练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课堂讨论结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1956年到1976年这段历史的基本脉络。
2、熟悉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巨大的挫折。
3、掌握探索中成果和曲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为何会发生曲折?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的巨大曲折及其经验教训。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犯的错误的根源。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1、主要内容: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20年中,取得的重大而显著的成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万隆会议;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三)课后练习
1、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有哪些?
2、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课堂讨论结合。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掌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新战略。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熟悉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主要内容: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实施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新的改革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党的自身建设。
3.问题与应用:试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党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主要内容: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党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历风险考验中前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跨世纪发展战略;“一国两制” ;“三个代表”。
3.问题与应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主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及其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3.问题与应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各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优越性;综合国力
3.问题与应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上篇综述
1.5
0.5
2
第一章
1
0.5
0.5
2
第二章
2
0.5
0.5
3
第三章
1.5
0.5
0.5
0.5
2
中篇综述
1.5
0.5
2
第四章
2
0.5
0.5
3
外出参观、专题讨论课
2
2
第五章
1.5
0.5
2
第六章
2
0.5
0.5
3
第七章
2
0.5
0.5
3
下篇综述
1.5
0.5
2
第八章
1
0.5
0.5
2
第九章
2
0.5
0.5
3
第十章
2
0.5
1
0.5
4
合计
21.5
2
6.5
6
36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2].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人民出版社, 1997年.
[3].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
[4].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1998年.
[5].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6].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7]. 孙中山.《建国方略》.华夏出版社, 2002年.
[8]. 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人民出版社, 1990年.
[9]. 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中下卷)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10]. 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 1990年.
[1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
[12].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
[13]. 《邓小平文选》( 1-3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4]. 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年.
七、其他说明
参与本大纲制定者包括:唐明勇教授、梁玉梅讲师、张齐学讲师、叶芳助教、孙林助教、许志国助教等。
大纲修订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 修订日期:2007年4月10日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