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熔接机中国总代理:蔡琰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45:46

一:蔡琰简介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之女。蔡邕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精辞章、诗赋,通数术、天文,又长于音律,善操琴,能书法,曾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看到当时很多书籍由于流传年久,文字多穿凿附会、以讹传讹,便奏请皇帝订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的奏请,并让他把修订后的《六经》全文镌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城南的太学门外供学子们观摩学习,这就是世所称的“熹平石经”,从此学者讲授、阅读经书都以此碑为依据,远近之人都来参观、摹写,蔡邕也因此一举成名。可是在蔡琰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因为天灾人祸不断,汉灵帝下诏书让蔡邕、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碑、议郎张华等对产生灾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蔡邕因此写了《对诏问灾异八事》,认为主要是因为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过多致使上天示警,这些阐述与品评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论罪处以减死一等,按律只得带着全家老小被流放到了朔方,而一岁的蔡琰也跟随着父母来到了这边荒苦寒之地。次年朝廷大赦犯人,蔡邕得以携带妻女回到了中原,可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蔡邕虽然被释放,但怕回到都城洛阳后再次遭到宦官的迫害,只得举家迁徙于江浙一带生活了,而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样流浪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蔡邕并未放松对女儿蔡琰的教育,在他的教导和严格督促下,聪慧的蔡琰不但阅读了多达四千卷的诗文典籍,还精通音律,颇有建树。在蔡琰六岁时,她的父亲蔡邕一次夜晚弹琴,琴弦断了,远处的蔡琰应声说:“断的是第二根琴弦”,蔡邕又故意拉断一根琴弦问女儿,蔡琰说:“断的是第四根琴弦”,蔡邕说:“你不过是碰巧猜中罢了”,蔡琰很认真的说:“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扎观赏乐舞就能预知各国兴亡;晋国乐师师旷善于吹奏乐器,通过南方音律曲调的低弱就能推测出攻打晋国的楚国军队必败;由此而言我怎么就不能推测出是那个琴弦断了呢?”这些幼年的培养都为蔡琰以后的文学、音乐才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宦官专权的局面有所改善,蔡琰跟随父亲回到了都城洛阳。公元192年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而征调地方武装首领董卓入京,没想到此时何进却被宦官杀死,董卓趁机作乱,统帅军队进入洛阳主掌朝政。董卓想笼络人心,听说蔡邕名气很大,就把他请来“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对蔡邕非常尊敬。到了董卓被杀后,蔡邕因为感叹于董卓的知遇之恩不免为他叹息,被司徒王允知道了,认为蔡邕和董卓是一党,就把蔡邕投入大狱之中。尽管朝中许多大臣都为蔡邕说情请求释放他,王允就是不同意,最终蔡邕死于监狱之中。

    蔡琰16岁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为妻,也是在父亲死于狱中这一年,丈夫也英年早逝了。蔡琰没有为夫家生下子女,只得回到父亲家中生活。可是董卓被铲除并没有使国家迅速稳定下来,紧接着关中地区发生了李榷、郭汜的混战,百姓到处逃难,蔡琰也跟随在难民之中颠沛流离。随后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之间对抗、混战,边塞的匈奴军队趁机侵入汉境四处掳掠,此时的蔡琰不幸成为俘虏被劫持到塞外,因为年轻貌美被士兵献给了南匈奴左贤王为女奴,开始了十二年凄惨的异族生活。南匈奴地处边荒,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语言以及气候条件都和汉族的中原地区有很大区别,蔡琰这么一位知书达理、柔弱的女子在那里生活的很不适应,他过不惯那饮乳酪、食羶腥、穿毛裘、住穹庐的生活,但她仍坚韧的活着,强烈的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土。在这十二年的岁月中,她为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儿子,可这并没有改变她卑贱的女奴地位,北方严寒、霜雪漫天,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北方仍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她常常独立于风雪之中仰望南方,思念故土,怀念亲人,悲号哀叹!或许是她悲惨的命运感动了天地,他父亲蔡邕的学生,一代枭雄曹操得知昔日恩师的唯一遗孤沦落在匈奴部族中,就派人携带了许多金玉珠宝从南匈奴将蔡琰赎买回汉朝,当蔡琰临离开时,她的两个儿子抱着她哭泣着问:“母亲一向对孩儿都亲爱关怀,这时为什么要抛弃我们远行呢?我们都还没有成年,难道母亲您真的忍心离我们远去呢”?母子抱头痛哭,但最终蔡琰还是狠下心踏上了回归故土之路。

    公元207年蔡琰回到了汉朝,曹操看到她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无依无靠,就把她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哪知时隔不久董祀就因事犯法被判了死刑,眼看就要执行了,蔡琰不得已跑到曹操府去求情,她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跪在曹操面前苦苦哀求,话说得十分伤感,最终曹操亲批了赦免令,派卫士赶去免了董祀的死罪。董祀被赦免后,原本对曹操强加的这段婚姻不满的心烟消云散,对蔡琰既感激又尊重,从此之后夫妻两人恩爱有加,共度余生。

    另一个版本是根据《晋书》考证推断,蔡琰和董祀结婚不过二、三年,董祀就因病去世了,蔡琰又改嫁羊道,重新组建了家庭,两人共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蔡琰不但养育了羊道前妻孔氏所生子羊发,还为羊道生育了一女一子。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师为妻,在司马炎篡位后被尊为弘训太后,儿子羊祜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连当时吴国统帅陆抗也评价他“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蔡琰大约于公元249年去世,享年73岁。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嫁入羊氏门第的是蔡邕的另一个女儿、蔡琰的妹妹说法诚不可取,一则任何古籍资料都没有提过蔡邕有除蔡琰之外的任何子女,而且曹操作为蔡邕昔日的学生也是因为“痛其无嗣”才派人远赴塞外赎回了蔡琰,作为当时中原地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如果蔡邕还有子女,而且就是手下大臣羊道的妻子,曹操怎么可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在蔡琰回国后不让他们姐妹团聚呢?

    蔡琰在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上都颇有建树。古代善书的女子不多,有史料记载并具有影响的女子更是寥寥,最早有作品流传下来,被称为“书家”的第一位女性,应算是才女蔡琰了,“邕得笔法于神人,传女文姬,文姬又传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师傅)”,《淳化阁帖》现存蔡琰十四个字的书法,她用笔古法,笔质朴实,结字规范,意境娴雅,落落大方,笔墨中透出一种闺秀、文采、涵养。而一般认为是蔡琰传世的文学作品有三件:五言《悲愤诗》被收录于南朝史学家范晔所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中,还有骚体《悲愤诗》以及《胡笳十八拍》。   

二:历史辨疑

1:《悲愤诗》详解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长诗之一,全诗108句540字,仅次于同一时期产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350多句长诗,这首《悲愤诗》也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该诗记叙了从被掳掠入胡直到被魏王曹操重金赎回及再嫁后的经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女主人公蔡琰不幸的一生,同时,又深入的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罪恶,胡人兵马的残暴,社会经济的破坏和民生的困苦,诗文将叙事、议论、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感情真挚强烈,语言晓畅通俗,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故成为建安文坛及中国诗歌史上一篇杰作,广为传颂。全诗如下: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檄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凝。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诗中前14句描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这是蔡琰蒙难的历史背景;从“斩截无孑遗”以下8句,写出董卓部下对民众屠杀和掳掠的惨状,杀人积尸盈野,白骨相撑;“所略有万计”以下16句,具体描述了诗人在俘虏营中的悲惨生活,这些成千上万被掳掠来的人,贼兵不许他们聚集在一起,即使是父母兄弟之间也不敢说一句话,稍不注意就会遭到一顿毒打或责骂;“边荒与华异”以下40句,主要描述了在边地思念骨肉亲人的痛苦及其归汉时悲欢交集的矛盾心理,“边荒”概括了她失身的屈辱生活,“少义理”写出了她的无数伤心事,涵盖了许多不忍言、不便言之处,言简意赅;“处所多霜雪”以下6句,概括了边地之苦和思念父母之悲,作者寓情于景,以无穷无尽的霜雪和四时不停的胡风来烘托内心无穷尽的哀叹、悲凉;“有客从外来”以下6句描述蔡琰急切盼望得到家人的消息,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己得自解免”以下6句,写出蔡琰忽又由喜转悲,因母子被迫分离而产生的极度矛盾与痛苦心情;“儿前抱我颈”至“当发复回凝”写出了蔡琰与儿子离别的场面,真挚细腻、凄楚动人、催人泪下;“兼有同时辈”以下8句,插叙了同辈们送别蔡琰时的哀痛,他们羡慕蔡琰能返回故乡,感到自己和故乡亲人团聚遥遥无期,哀叹自己命运的凄惨;“去去割情恋”以下28句,描写了战乱后满目苍夷,村庄破败,蔡琰亲人都已故去,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托命于新人”以下4句,描写了改嫁董祀后,自己成为被人轻视的女人,常常担心被抛弃;末两句“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说明自己的悲愁、痛苦已无法解脱,只能用哀怨、呼告来结束人生。全诗叙事详略得当,心理刻画细致、突出,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不事雕琢,更采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反复描写,把蔡琰当时凄楚的心情突出表现了出来。  

2:曹操为何能把匈奴左贤王的“妻子”蔡琰赎买回国?

    蔡琰在南匈奴军队扰乱中原时被掳掠并被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历史记载,蔡琰还为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儿子,那么,蔡琰在南匈奴生活的十二年间,她和左贤王是夫妻关系吗?她是否因为给左贤王生育了子女而提高了地位改善了生活状况呢?我认为,蔡琰在南匈奴生活期间,虽然给左贤王有生育子女,但仍旧没有改变她作为奴隶的地位,只不过是她成为了左贤王私人专属的女奴罢了,也就是说她仍旧要吃粗食、穿陋衣、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此外还要承受左贤王对她身体的“需索”。

    《后汉书.董祀妻传》说蔡琰“没于”左贤王,而不是说她“嫁给”左贤王,对于正史这种文字的区别我们要注意分析。一般匈奴单于的妻子如果是自由人的,都应该称为阏氏,但是蔡琰在南匈奴十二年根本没有这个称号,可以推断她并没有获得匈奴承认的和左贤王的夫妻关系,他们之间仍旧维持的是主奴关系。以至于蔡琰在《胡笳十八拍》中也提到:“戎羯逼我兮为室家,遭恶辱兮当告谁”,充分说明蔡琰和左贤王的男女关系是被逼迫而屈就的,她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屈辱。

    根据史书记载,大凡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掳去做奴隶的人,不经过财物赎身是不可能恢复自由返回中原的。例如《旧唐书》卷三《太宗纪》:贞观五年夏四月,太宗用金银财物从突厥人手中赎回了自隋朝末年以来被俘而沦落为奴隶的汉人共计八万口。即使是少数民族之间被掳而成为奴隶的,也同样要用财物赎身才能回到本族,《汉书.匈奴传》:王莽执政期间,匈奴单于曾派左贤王率兵进入乌桓族聚居地区,俘虏了两千多乌桓百姓,置于左地,勒令乌桓人拿马畜、皮布才能赎回,也可见用财物赎身是被俘虏的异族摆脱奴隶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因为蔡琰在左贤王那里处于女奴身份而不是阏氏的地位,曹操才可能用赎买的方式把她解救回中原。

    曹魏政权实力的提升以及和南匈奴之间外交关系的融洽为赎买奴隶提供了便利。公元195年南匈奴的于扶罗单于参与了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之间的争霸,并趁机在混战中到处掠夺。于扶罗死后,他的弟弟呼厨泉继位为单于,以平阳为都城。公元202年,曹操派兵围攻平阳,呼厨泉单于归附于曹操,曹操觉得呼厨泉的部众散居于黄河流域各郡,势力不断扩大,对自己的统治和未来一统天下都很不利,于是在公元216年呼厨泉单于率领诸王入朝魏时将他扣留在邺城,只把匈奴右贤王放回去监管所辖部落了。所以,蔡琰回归中原的时间大概在公元207或208年,南匈奴已经在曹操军事打击下逐渐归附了,曹操此时提出要用金珠财宝换取一名女奴,即使是左贤王非常喜爱并为他生育子女的女奴,南匈奴也是不敢继续扣留的。

三:蔡琰评述

    蔡邕还在东观校书时就曾与卢植、韩说等人一起修补《后汉纪》,他的老师胡广认为蔡邕于史学颇有才能,便将自己珍藏一生的全部史料都赠送给他,支持他续写汉史。但蔡邕因为董卓之事被捕入狱,邕上书乞求黥首刖足以贷一死,以便自己能完成《汉史》一书的写作,马日碑也说:“伯喈乃旷世之才,多识汉事,当使其续成《汉史》,为一代大典”,但王允执意不听,最终蔡邕惨死狱中,他创作的典籍也随之散佚丢失了。曹操一直很欣赏蔡邕的文学才能,将蔡琰赎回中原后就问她:“听说夫人家原来藏书极多,现在你还能记得多少”?琰回答说:“昔年先父有书四千余卷,流离涂炭,已无有存者,现在我能诵记的也不过四百来篇罢”,曹操喜道:“我便派十名文吏前去抄写,不知夫人意下如何”?蔡琰回答:“昔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若赐给纸笔,我当可自写”,不久,蔡琰便将所记之文全部缮写下来交给了曹操。她对古代文学史料的保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佳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时候,像卓文君这样的太平文人没有离乱之苦、败家之痛,就会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看见落叶、花谢也要痛惜伤感一阵,填词作赋以表达惋惜的情怀。而蔡琰生于乱世,过着颠沛流离、疲于奔命的生活,整日里所见都是或被杀、或饿殍倒毙于路边的累累尸骸,父母妻女离散而呼喊奔走,谁也不知道是否能看见明天升起的太阳,这种生活给蔡琰增添了无尽的痛苦,也最大程度的磨练了她的心性,这是经年累月沧桑岁月的考验,不是花前月下空自感物伤怀就能培养出的气质。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不说她辗转流浪了多少地方,也不提她历经多少生与死的考验,仅她被逼迫为匈奴女奴、前后改嫁三次所受的屈辱,即使以今人的容忍程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谁也没有能力让自己重新来过,蔡琰唯有用自己的文笔来记录下不甘心的一生,用琴弦来弹奏出坎坷的命运。她用自己多磨难的一生告诉了后人在她那个时代做人的艰难。所以,蔡琰值得我们敬佩,她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值得我们用心灵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