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伊完整版在线观看:中华牌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2:44
中华文化-牌坊

湖北均县武当山的“治世玄岳”坊

棠樾牌坊群

昌平十三陵--北京最大的石牌楼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在古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门的称谓,但是到什么时候确定它为牌坊的呢,这要从唐代说起。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种类
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
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道冠古今牌坊
牌坊之最
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楼在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内名为“知鱼坊”。
最小的木牌楼:位于北京颐和园公园内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木牌楼:北京顺义县杨镇的三联木牌楼其夹杆石就有两人高,主牌楼总高18米,总长42米。它不但是亚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楼。
最大的石牌楼:昌平十三陵有一个北京最大的石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建于嘉靖19年(1540)。
楼柱最短的木坊: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内的普安殿坊。
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位于北京神路街的东岳庙坊。
您别以为只有中国才有牌坊,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有中国的牌坊,牌坊已经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1988年在加拿大唐人街建有“中华门”牌楼;伦敦的爵禄街头街尾及麦高田街,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建立起3个牌楼;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中心竖立着一座“曼彻斯特中国城”中英文字样的牌楼;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埠商业区矗立着一座目前美国最大的中国式牌楼;日本横滨市的中华街有七款颜色不同的中国牌楼;英国利物浦于2000年1月31日建成利物浦乐华坊;毛里求斯路易港市中心皇家大道上,1997年“香港回归”前建立了一座高大的中国牌楼;澳大利亚卡勃拉玛打市的中式牌楼,耗资35万澳元所建,筹建时间达四年,有人甚至认为定全澳最美观的一座中式牌楼。
牌坊的内涵
别以为牌坊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的作用,其实牌坊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真的可以让每一个国人琢磨几辈子的。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例如牌坊上常有这些图案:
龙凤:如果你看到哪个牌坊上刻有龙凤,那一定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龙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高贵的皇后的象征。
蝙蝠:因“蝠”字与“福”字谐音,因而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五种天赐之福。
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
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除了这些动植物的图案外,牌坊最大的特色还有“坊眼”。比如北京中山公园进口出的牌坊,上面就有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字,为的就是表明这座牌坊的建造对象和建造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建造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还会在牌坊上注明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等内容,有的还会题写对联。这些文字,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可是一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并不是你想立,你有钱就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规定,凡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但孔庙的“万古长春”坊仅是一个破例,因为人家可是“孔圣人”。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戚继光牌坊
牌坊里的故事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6月2日德国公使克林德,乘轿车前往总理衙门。在途经西总布胡同西口时,不服巡逻盘查并向清兵开枪挑衅,被端王载漪的虎神营士兵恩海还枪击毙。
1902年9月清光绪皇帝与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要求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击毙处修建“克林德碑”以作纪念。
1903年1月18日克林德牌坊建成。匾额处铭刻着:由于庚子年义和团拳民之变,致使德国公使被杀,有幸与帝国议和告成,特立此坊以作纪念……。
克林德碑之所以被建立,还另有个原因:外国人不懂立牌坊的意义,而京城名妓赛金花懂得立牌坊的光荣。当时赛金花深受八国联军瓦德西宠幸。赛金花有机会能见到克林德的老婆,这位名妓对克林德的老婆大谈中国人最光荣的事,莫过于死后立个牌坊。赛金花竭力鼓动克林德的老婆,要求皇上亲自给其先生立个最大的牌坊,上面再刻上皇上为克林德赔罪的话,那不就万古流芳了吗?于是在赛金花的鼓动,这座牌坊还就真的立起来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协约国战败。我国也是协约国之一,所以也算是对德战胜国。胜利的喜讯使北京市民群情激昂,要求捣毁“克林德碑”以雪中国人的耻辱。但是协约国和当时的军阀都宣扬这是“公理战胜”。于是,1919年,这座意味着民族侮辱的牌坊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并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会议期间确定要将“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郭沫若同志亲笔为牌坊题字。(文/王建文)
各地牌坊
四川隆昌石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石牌坊,是我国古代一种集石料建筑与雕刻艺术为一体,具有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价值的纪念性建筑物。
在四川省隆昌县境内,原有明清时期石牌坊共69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大多已被毁。现存的17座牌坊集中分布于县城南的古驿道上,分别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尽管历史上的毁坏使牌坊数量下降但与其它省份的牌坊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门类种类都堪称一绝,其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使得当地具有“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美誉。

青石板 古驿道 石牌坊
据《隆昌县志》记载,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官宦,怀着或是千古流芳的向往或是扬善除恶的目的,纷纷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于是一座座“节孝”、“贞节”、“德政”牌坊拔地而起,一时间立坊积德便成了社会之风。
隆昌的石牌坊主要分为节孝坊、贞节坊、功德坊、德政坊、百寿坊、警示坊、花牌坊等种类。均为四柱三门重檐建造,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善长芳名、立坊年代以及阐述牌坊的典故和传说。

隆昌石牌坊多为朝廷颁旨建造
看牌坊,不仅能够细细领略建造者的匠心独具,更能够回味那每一座牌坊后原汁原味的古老故事。

节孝坊:为夫尽孝朝廷赞
这是一座节孝牌坊,表彰的是一名郭氏妇女,她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不畏艰辛,将两个儿子哺养成人并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年),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圣旨批准建造郭氏节孝坊。

德政坊:执政为民百姓颂
隆昌的一座座德政牌坊为民间集资修造,为的是表彰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6年)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为官期间为民办事且清政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自愿捐出银钱,修造了德政坊。有趣的是,该牌坊的横批“政在养民”与今天所倡导的执政为民、保持党员先进性等思想可谓有同工之妙。

多人共坊:封建礼教下的一大特色
这座节孝总坊上列名近两百名,这种多人共坊的形式也是罕见的。总坊南面左书“明景内映朗节外新”,右为“行高冰节操与霜整”。北面左雕“隆桥霜肃华碣云高”,右刻“古井波恬瑶池冰洁”。牌坊上不仅有类似三从四德等节孝内容的石刻像,南北面的左右旁门上还分别刻有“梅兰菊竹”等浮雕石刻。从这种节孝总坊,可见当年川南节孝风气、封建礼教之盛行。这为研究此地彼时的社会、民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郭氏功德坊:明清时期繁华的标记
此功德坊是为郭玉峦建造。据说他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得千余亩良田,其所收租金大多用于为百姓谋福利上,其救贫扶困之举得到首肯,后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郭氏家族的兴盛,直接反映出隆昌明、清时的繁华。
无论是哪一种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写文笔等方面都极其讲究。而立坊者更是注重牌坊修建时的“高”、“精”、“理”。所谓“高”,指牌坊要有气势,要有高大挺拔之感;“精”是指雕刻工艺精致、用石独特讲究;“理”则是指牌坊上所刻文字、图案颇具深刻的思想内涵、高深的文化和生活哲理。同时,每一座牌坊上面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深刻地反映了该坊所建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其雕刻物象之逼真、手法之独特,令人叫绝。
泉州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泉州古牌坊(图片/闽南文化网)

泉州古牌坊(图片/闽南文化网)

泉州古牌坊(图片/闽南文化网)
一百多年前,古城泉州牌坊林立,其造型之美、数量之多,蔚为奇观。
清末是泉州牌坊的全盛时期,晋江县城亦即泉州郡城。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5座,其中宋坊5座(均在城内)、明坊73座(城内49座、城外24座)、清坊117座(城内13座、城外104座)。
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
《晋江县志》记载,中山路钟楼至承天巷口清·道光年间尚存有5座牌坊:良二千石坊、理学名臣坊、尚书坊、榜眼坊、“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
泉州牌坊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座牌坊不但雕刻精美,且都有一段故事。其按作用可分为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等。界坊多立在街区、书院、寺院之前,对入口起到强调作用,如泮宫坊、镜山书院坊、朱文公讲院坊等;功勋坊、学位坊多立在城内或名人故里,也有立在事迹发生地,起教化作用,如褒绣坊、“急公尚义”坊、“昭代名将”坊;而节孝坊则多立在城外,县志载道光十年(1830年)存节孝坊共116座,城外达101座。
棠樾牌坊群
2007年08月28日

在安徽歙县西乡,距歙县城12华里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有的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上交天子”,“藏镪百万”。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棠樾村东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拨地而起,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自然地构成牌坊群,使参观者叹为观止。
追溯一下歙县的历史,正如《安徽通志》记载的,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是历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在挥霍享乐之余,“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并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亲友,养老恤贫,以及从事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棠樾七座牌坊,有明建三座,清建四座。牌坊,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崇高荣誉的象征,这些牌坊就是皇帝为旌表棠樾村民的“忠孝节义”等气节而准予建造。它们虽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最重要的是,它们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而是用这样的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土牌坊,俗称“八脚牌楼”,矗立在歙县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许国其人在明史上虽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古建筑物的许国石坊,却是稀世瑰宝。石坊是仿木构造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刻浮雕,古朴精美,石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总面积为78.13平方米,高11.5米。四面八柱,各联梁坊。整座牌坊系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实为前后两坊合用)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牌坊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用料十分粗壮厚实。8根柱子各为50公分通方、7米多高(上层另有接柱4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重量相当可观,有的每块重达4—5吨,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运到10米高的空间后接榫合缝。
石坊遍布雕饰,梁枋浮雕图案,类似徽州民间建筑彩绘:两端镌有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布设浮雕,皆为传统吉祥图案,寄寓建坊意图和许国的品格、功勋,如“巨龙腾飞”,雕在南面,寓皇上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王朝的忠诚和石坊的威重。在内侧面“龙腾舞鹰”,以“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为 “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三报喜”,三只豹仰对一只喜鹊;此外,尚有“喜上眉梢”、“安居(鹌)”等都寓意吉祥长寿、富贵常乐。整座石坊的雕刻艺术,显得古朴豪放,工致细腻,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
石坊四面都有题签镌刻。两边还刻有当时地方官员的姓名职位和纪年。
佛山古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灵应牌坊在佛山祖庙,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所建。牌坊南北向,左右对称,东西10.79米,南北4.9米,两边各有4.9×3.8×0.75米白石台基,台基上各有6根柱.两边共12柱,中间为木柱,外沿为石柱,设计考究,结构精密。面宽三开间,明间宽5米,次间宽2.1米,通高11.4米,建筑分三层屋顶,首层歇山顶,二、三层为庑殿顶,顶柱间大量使用斗拱,斗拱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造。从外观看,飞檐叠翠,白柱子、红斗拱,岿然矗立,华丽壮观,历五百多年,1976年曾顶受12级台风摇撼而安然无恙。
“褒宠”牌坊在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广东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凤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皇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该牌坊属庑殿顶四柱三间三楼式架构,通面宽达7.15米,形制高大挺拔、宏伟壮观。其建筑采用砖石混合结构,以灰沉积岩为梁柱,以砖雕作各楼的主要构件,由于各楼体量颇大,牌坊重心较高,全凭梁柱斗拱支撑和承重,以及主体梁柱构筑所采用传统榫卯连结工艺。虽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仍巍然挺立。其建筑构件的制作相当考究,所有砖石材料均经精雕细刻,除抱鼓石和大、小额枋上雕刻有“龙凤祥云”及“鱼跃龙门”等图案纹饰,以及梁焯生前坐衙视事情景的浮雕外,正次楼上的斗拱以及各拱之间的装饰构件均以精美的砖雕组成,既有由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及仙佛罗汉等人物的浮雕,又有镂空透雕着云龙、麒麟、“鱼跃龙门”、“宝鸭穿莲”、牡丹萱草以及宝鼎宝剑等多种图案纹样的单块砖雕。因而,该牌坊无疑是明代佛山建筑艺术和民间雕刻艺术的一个综合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置于祖庙之旁,更使这一名胜古迹增添了引人人胜的魅力。
“慈悲宫”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约慈悲宫内,始建于明代,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贞女遗芳”牌坊在顺德龙江镇世埠乡,立于贞女桥西面桥头上,为单间两柱通天式石牌坊,高4.2米,柱身六棱形,柱顶刻云纹、石狮,石质为青色粗面岩。正面额刻“贞女遗芳”四字,背面刻有坊表铭文,字迹残损,已无法辨认。石柱刻有对联“精忠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旁刻“明工部尚书湛甘泉题。”柱顶石狮已无存,据当地人说被推下河里,坊柱缺一抱鼓石。据《龙江乡志》记载:“明嘉靖廿八年 (1549)督学张希举为宋贞女吴妙静建,湛甘泉题柱联。联云:‘精忠义节无双士;古往今来第一人’”。志载与现存刻联不符。关于贞女事迹,据县志载:南宋时,龙江女子吴妙静,与新会李姓子订有婚约,婚期届,李姓子来迎亲,渡龙江水溺死,妙静誓为守节。
百岁坊在顺德杏坛镇古塱乡医院后面,是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石牌坊,方向南偏西20度,顶饰吻兽两对,一只已毁。上盖为石雕斗拱装饰,石质红砂砾岩,横梁和柱为花岗岩,柱根前后均有抱鼓石,左面缺一块。坊高约4.25米,正坊门宽1.43米,左右坊宽7.8 米。牌坊正门背刻“寿母梁氏皇清耆儒得觉伍公之妻,生于顺治九年八月初四,今届乾隆十七年(1752)卒,一百一岁,奉旨坊表百龄,特赐龙缎帑金”。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重修。牌坊高7米,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正面上刻:“恩荣”二字,下方是 “良二千石”四字,右侧刻“两广军务巡抚广东地方口口口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殷正”,左侧刻“万历二年甲戊科进士朱壤”牌坊背面刻“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四川夔州府知府前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江西樵州府临川县知县,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钦差督理浙江北新关税务,户部郎中,赠兵部左侍郎崇杞府县乡贤朱壤”。
“节孝坊”在顺德杏坛镇古郎乡圩坊附近,距百岁坊不远。建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建筑,前临小涌,方向东,偏南20度,全高4.25米,底基宽5米,门宽3.3米,柱根有抱鼓石,现存四块。为旌表伍文光妻子林氏,孝奉家姑而立。坊表上额两面刻字,正面中央石匾竖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刻“节孝”,两旁石柱分别刻有“钦命广东布政使口口布政司口口处士伍文光妻林氏立”、“嘉庆三年立夏吉日建”字样。背面横批石匾刻“奕世流芳”四字,坊为花岗岩石构筑。
贞烈可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而建。县志载:“信文女,家贫,纺织养父。或艳之,掷以金,女怒詈之;又窥其父出,踰垣挺刃,将从焉,女急出,中刃而死”。坊方向正北,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顶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
“第一洞天”牌坊 在西樵山白云洞会龙湖旁,横跨白云古道中。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花岗石建造,为两柱单间冲天式牌坊,高2.5米,额正面刻隶书“第一洞天”四字,为黎简所书,石柱刻有隶书对联“千重云气排丹阙,方古泉声护洞门”,是黎简书。
“升平人瑞”坊在顺德杏坛镇上地乡内,建于同治六年(1867),为旌表该乡百岁老人何大宽而建。牌坊靠公路,临小涌,面南向,为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建筑。坊额上正中石匾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石匾刻“升平人瑞”四个大字,石柱上刻“同治六年奉旨旌表敕授文郎何大宽立”字样。坊高5.35米,面宽4.5米,柱根有抱鼓石。此坊为顺德境内现存保护较完美的古牌坊之一。
李氏牌坊在市区祖庙大院正门口,原位于栅下崇庆里参军李公祠内,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1960年祖庙开辟大院时迁建其一于此地作门楼,其二亦在同年迁建于中山公园秀丽湖大门口。牌坊在明崇祯十年(1637)建于参军李舜孺祠堂之内,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通面宽6.2米。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的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脊上还有红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加以修饰装点,更显其匠心。迁建时屋顶琉璃曾作局部复原。该牌坊耸立于祖庙的大院前门,首当其冲,其古雅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祖庙外景的标志。
“升平人瑞”牌坊在市区祖庙路孔庙花园内,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清初时为庠生梁持璞建。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一百零七岁,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1960年开辟祖庙公园时迁建于孔庙之东侧,1981年再迁建至孔庙北侧现址,因旧龙凤板已失,遂将正反面题额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4.05 米。楼为歇山顶,各楼檐下均为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拱,额枋、驼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着各种龙凤、雀鸟、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构思巧妙,雕工精致,使牌坊于素雅中不乏其姿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已成为孔庙花园的主要景点。
仁寿坊在三水河口镇红城乡察院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 (1890)。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砌筑。各门楣嵌有石碑,正中书“仁寿坊”三字,两旁侧门上端石碑刻有简单记事:“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仲春谷旦,广东口口承宣布政使司,加十级,纪录十次乔为百岁冠带李开立。光绪十五年口房裔孙重建。”阳面从右至左,阴面从左至右的文字完全相同,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闵之闻,经本县父老、名流推荐,选出当时已故百岁老人李开,上报广东省藩台,臬台两司批准,由乡绅里老捐资建坊。
“节孝流芳”牌坊在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县龙江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故称。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 年建于现址。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7.96米。各楼檐下的斗拱以至额枋、雀替等构件均为灰沉积岩,其上有高浮雕及园雕的多种图案纹饰,尤其是所刻划的众多故事人物,其中有“琴棋书画”、“八仙”及历史故事等多套,精巧细腻,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牌坊高大俊伟,气魄不凡,作为祖庙的配套文物古迹,使二者更相介益彰。
青云门在高明明城小学内,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青云门为石砌四柱三间坊式建筑,通面宽5.88 米,两侧矮柱高3.48米,中间两柱高3.85米,柱直径0.33米,青云门正中刻有“青云” (楷书),是黉宫建筑组成部份。当时黉宫是培养科举官宦人才,黉宫建置后,在明代增建和修葺十四次,到明未清初毁于兵乱,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重建后又修葺四次。民国期间在这里办高等小学和初级中学,1940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明城,黉宫内部分建筑被炸毁,]948年,黉宫又遭火灾,一直以来,又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黉宫已不存在。现在,只剩下大成殿白基和青云门。青云门是现存较好古建筑。
扬州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在扬州古城及城郊,现存的牌坊就有多处。
作为苏式牌坊的重要代表之一,蜀冈之上、大明寺前的“栖灵遗址”牌坊可谓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牌坊正面题有“栖灵遗址”,背面则是“丰乐名区”四字,题字皆为篆书,古拙凝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全国30个州建立30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于是在大明寺前建成了栖灵塔,塔高九层,高耸入云,极为壮观。该塔在唐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不幸毁于火灾,后来,人们便在寺门前建了这座“栖灵遗址”牌坊,以志纪念。
建于陵墓祠堂的牌坊也叫“陵门”。泉州市北郊雷塘隋炀帝陵墓前的陵门,因为隋炀帝杨广身上承载的千古骂名,他的陵墓显然与其他皇家陵墓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寒碜。尤其是那四柱三门的标准石坊陵门,和门楣上“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依然让人能感到一种皇家气派。
蕃釐观就是琼花观,因为曾经种植琼花而成为江淮一带著名的景点。不少老百姓只知道琼花观而不知蕃釐观。蕃釐观前也有一座石牌坊,它的特点主要在左右两根石柱上。该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据说,当年宋徽宗曾钦赐“蕃釐观”匾额,不过,现在门楼中间所嵌石额“蕃釐观”三个大字,则是由清代名士刘大观所题。
而东关古渡西侧的牌坊显然是属于在桥梁津渡前建立的一类牌坊,它与教场北侧的牌坊有类似的地方,就是高大挺拔,气势非凡。加上它们耸立于古城著名的历史街区,而更显古朴、典雅、凝重。
当然,汶河北路现有的那座以北京牌坊风格制作的皇宫牌坊,虽然也具有凝重粗犷,色彩鲜艳,高大华丽,京味十足的特点,但它突兀地矗立在那里,的确与扬城建设秀丽精巧的风貌不太协调,听说最近要拆除它,并在原址重建一座与周围环境风格协调一致的江南苏式、徽式牌坊,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除了上文所述牌坊外,还有瓜洲古渡、高邮文游台、仪征森林公园山门等各具特色的牌坊,它们已经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而成为城市的象征和代表。有一些历史上曾很知名的牌坊已经毁圮不存,我们似乎只能从牌坊巷、沙牌坊、大儒坊、毛牌楼这样的街巷名称中,依稀寻到当年的某些牌坊的影子。
大埔茶阳镇“父子进士”石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整座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共为三层檐顶。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对称小门的布局。坊顶亭盖为仿木古雕凿件。中间一横匾,正反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亭盖、横匾石梁饰以“双龙腾云”、“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饰以“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石梁顶端均镶有一块麒麟石雕匾。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燕喜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古朴深重的燕喜牌坊竖立在广东连州燕喜亭北侧约20米,它是原燕喜书院的大门(燕喜书院创办于清朝的光绪年间,是燕喜中小学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小学校后来并入了连州中学)。
牌坊中门顶上绘有原燕喜中小学校校徽。校徽为平顶三角形,里边上部画有巾峰山轮廓,下部有通心美术字“燕喜”二字。校徽为书画家杨芝泉所设计。校徽右侧有一“燕”,左侧有一“喜”。牌坊右门的顶上有“戈飞”二字,左门的顶上有“鹏搏”二字。中门两侧对联分别为,上联“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联“连州水石冠南陬”(“陬”读“zou”,南陬指南方地带之意。两联出自明进士游朴的诗句)。上联旁边小注为“明进士福宁游太初燕喜亭诗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浅风雨剥蚀墨迹半湮今节录于此”,下联旁注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杨芝泉书”。牌坊背面门顶有“引人入胜”行书大字,中门二联为“天泽涌泉流入与双清寻活水,巾峰垂地脉境缘一览小群山”。
漳州明清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当数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及“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闽越雄声”与“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台名将蓝理、许凤立,威武雄壮,坊都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典型地表现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
这四座牌坊,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悉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各楼顶上皆置鱼形脊饰,檐翼解都有潇酒自然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一飞禽、瑞兽、人物等,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浓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一笔珍贵财富。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漳州市区这四座牌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三巴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大三巴牌坊的建筑由花岗石建成,宽23米,高25.5米,上下可分为五层,自第三层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顶部则是一底边宽为8.5 米之三角形山花,整个墙壁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设计或雕刻,却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如中文或象征日本传统的菊花圆形等图案,这座中西合壁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大三巴牌坊(游友网)
牌坊第一层,即入口层,此一层共有三个入口并有十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大门两侧各3 枝,侧门一边各2枝,小门门楣上有耶稣会简字IHS的浮雕图案,正门上则写有“MATER DEI”,说明此教堂是供奉圣母;第二层相应是第一层之延续,墙壁由十支科林斯柱式及三个窗口组成,窗楣上有均有7朵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榄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龛,供奉四个天主教圣人;第三层是装饰最丰富的一层,并开始收分,墙中央设有一深凹之拱形壁龛,供奉著圣母,两侧各有 3个天使浮雕,此一层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两侧以方尖柆代替壁柱,是下面两层柱体的延续,各柱间均以浅浮雕装饰,左边是智能之树及一只七翼龙,其上有一圣母,侧有中文“圣母踏龙头”字样,而右边对称位置上则是精神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上有海星圣母。在柱组外边是一顶呈弧状之扶壁,右边是一骷髅及中文字 “念死者无为罪”;左边则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则是“鬼是诱人为恶”,此层最外侧两块墙身是由两条带有圆顶之方尖柱,而墙侧则设有中国舞狮造型的开大口之狮子;作滴水之用,在第四层是一耶稣圣龛,两侧有耶稣受难之刑具浮雕,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柱两边有弧形山墙。第五层是一三角形山花,中间有一铜鸽,顶部设有十字架。
桓台“四世宫保”牌坊
2007年08月28日

“四世宫保”砖牌坊(图片/风景图片网)
据山东淄博市史志记载,其辖区的桓台县新城镇,原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县城,城区内古迹甚多,尤以形态各异,仅闻名遐迩的牌坊就有72座。但在这些牌坊当中,当属“四世宫保”砖牌坊为最好。该牌坊现坐落在新城镇城南,是当地目前唯一的幸存者,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尚存、且为数极少的古代砖式牌坊之一。
整座建筑造型精美,是一幢集古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等于一体的杰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据史书记载,该牌坊始建于明朝的万历47年(即公元1619 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万历皇帝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今新城镇人)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威名著九边”等方面保朝有功,逐晋爵为太子太保后而特许建造的,是由当地的建筑巧匠黄兆功(今桓台县邢家乡演马村人)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起初建造牌坊时,王象乾正在兵部尚书任职,时年71 岁。当时皇帝曾追封三代,包括其父王之垣(在世时任户部左侍郎)、其祖父王重光(曾任贵州参藩)、曾祖王麟(任颖川王府教官)他们都因王象乾的功绩,郜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坊名为“四世宫保”,也寓含着王家四代保护明朝的意思。
该牌坊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上面磨砖起磋,形成一大二小的拱形坊门,呈南北走向,横跨大街两侧而立,除4个基座为巨型方石砌成的结构外,其余的皆为青砖结构。整个坊体高15米,面阔9.2米,进深3.33米,占地30平方米。分下、中、上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花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行云等,栩栩如生。
基座之上,开拱门3个洞,中洞跨通衢大道,可行人过车,各门楣上雕有二龙戏珠,拱门两侧的巨石基座上,雕有8尊石狮,分踞前后,雌雄各半。雄狮足按锈球,姿肆张扬,气势雄猛;雌狮怀抱幼狮,呈俯首凝视之状,惟妙惟肖。
中间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横幅石匾,下为叙功匾,锲刻着王氏四代的名讳、职衔和郜赠。叙功匾之上为全坊主题,刻有“四世宫保”四个楷体大字。字工整遒劲,大气潇洒,传为出自明代著名大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该牌坊前后横幅石匾的两侧均有浮雕楹联,是隶体书法,两幅楹联上都著有“玉音”二字,其上端皆有精雕的莲花图案承托。前联是:佑滋岳牧公孤,世表勋名于中外;底定獐苗蛮貉,赞襄威伐于昌明。后联为:缵旧惟牙,恩锡表毂治于克绍;庆贤有涉,荣名耀竹册以弥光。在楹联的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其中,有的是浮雕,有的是圆雕,有的是透雕,皆技艺高超,呼之欲出。另外,在牌坊外侧前后两面圆柱上也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形象端正,仪表堂堂。
该牌坊之顶部有飞檐斗拱,透雕花脊,瓦当齐整,排列有序。顶端大脊8跑,每跑2兽,高踞瓦脊。双层飞檐,檐角凌空高翅欲飞。8个檐角悬有风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瓦脊成垄,顶脊中间雕塑着“麒麟驮宝瓶”,造型逼真,踞于牌坊之巅,颇具特色。牌坊之下檐正中央,前后两面各砌一块镶嵌花边的竖式匾额,上锲刻着金色“圣恩”两字,此标明该牌坊为御建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