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zara童装:以色列是巴勒斯坦的解放者,而不是侵略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5:13

 

[原创]认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的真相

1、历史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个世纪,整个中东地区都归属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管辖,并没有任何有主权的阿拉伯国家,只是有阿拉伯部落形成的地盘。犹太人被掳以来,圣地一直有犹太人居住,大约有八十万犹太人住在这个地区。有五万犹太人住在自己合法购买的土地或继承的土地上。罗马帝国侵犯以色列后,故意把以色列的名字改成仇恨非利士人的名巴勒斯坦,来嘲弄以色列。今日的巴勒斯坦人并非是圣经时代的非利士人的后裔,而且也不曾建立过任何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乃是一群住在犹太人临近土地的游牧民族。
2.以色列建国和卫国战争。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大英帝国管理这片土地,负责建立一个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发动暴乱,抗议犹太国建立,日夜袭击犹太社区。因恐怖攻击和石油价格的威胁,阿拉伯人迫使英国于1922年把原本留给犹太人的百分之七十八的土地,建立一个名为外约旦,后改名为约旦的阿拉伯国家,这个妥协并没有平息暴动和恐怖袭击,联合国再次妥协,提出在这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以色列只占百分之十,其余给巴勒斯坦。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以色列的总理大卫.班.古里昂宣告立国,发表独立宣言,确实如圣经以赛亚书66章8节预言以色列一日诞生。当人们还在庆祝中,耶路撒冷就受到领过轰炸。
装备精良的阿拉伯联军包括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沙乌地阿拉伯军队及其他阿拉伯的非官方部队一起向以色列宣战。阿拉伯联军以100:1的兵力悬殊,围攻以色列。耶路撒冷被不分昼夜地轰炸了27天。以色列当时人口60万,义务兵48小时组成,没有装备,只有拼装起来的几种轻型武器。但这场独立战争阿拉伯联军最后以失败告终,1948年底他们撤离时,以色列面积竟比联合国最初提议的更大。
以后又发生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对以色列的攻击,以色列都能以少胜多,转败为胜,取得神奇般的胜利,充分显示以色列的神,是掌管一切,决定胜败的神。尤其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夺回耶路撒冷的占领权,取得关键性胜利。战前,巴勒斯坦派出恐怖分子进入以色列境内破坏:埃及大军占领西奈,赶走联合国保安部队;约旦、伊拉克部队归附埃及大军指挥。神赐给以色列人智慧,他们以闪电般速度同时轰炸埃及、约旦、叙利亚国内各机场,三小时内炸毁各种飞机452架,摧毁三国空军主力,使联军节节败退,6月7日取得耶路撒冷占领权。9日拿回西奈半岛,后又占领戈兰高地,长驱直入苏伊士运河,俘虏回教族长。国土近一步扩大。
阿拉伯联军不甘心失败,1973年10月6日,藉以色列全国赎罪日,发动赎罪日战争。埃及从南面轰炸西奈的军备,七万军队和一千辆坦克越过苏伊士运河;叙利亚四万军队和八百辆坦克进攻戈兰高地。伊拉克也参战。因他们使用苏制军备来反制以色列的飞机和坦克,以色列损失惨重。神帮助以色列克服重重困难,反败为胜。16日轰炸破坏了埃及后方导弹基地和设备,进攻到距离埃及首都开罗62英里的地方。在叙利亚前线也大获全胜,进攻到距离大马士革25英里的地方。当阿拉伯面临战败时,苏联、美国共同号召停火。以色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
3、伊斯兰教背后的黑暗势力用谎言攻击以色列,欺骗世界舆论。
伊斯兰教背后的黑暗势力对以色列恨之入骨,他们编造各种谎言,煽动民族仇恨,用书籍、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媒体,通过政府、机构、学校等各种渠道,为阿拉伯人洗脑,让他们相信谎言,仇恨犹太人,说:犹太人惯于谋杀,他们用人血进行宗教祭奠;连烤逾越节的饼都要用血;犹太人是有猪和狼遗传的劣等民族:十四世纪流行的黑死病,是犹太人带来的,还将给全人类带来瘟疫;犹太人想控制世界经济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在媒体上不断散布消灭以色列的信息,全中东地区到处弥漫着对以色列的仇恨和仇杀。原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宣言:“和平对我们的意义就是以色列被消灭”。电视台、电台每周都有伊斯兰教士的讲道,他们煽动和欺骗巴勒斯坦人“将炸药绑在自己或儿子身上,走向犹太人群引爆,是要有福的”,误导巴勒斯坦人充满仇恨而成为恐怖殉道者。
他们制造假新闻,毁坏以色列的声誉。2002年逾越节期间,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拿坦尼亚宾馆杀害一群没有戒备过节的犹太人,几天后以色列士兵进入珍尼市难民营追捕恐怖分子,摧毁其藏身处及武器。巴勒斯坦地方政府发布简报,说“珍尼难民营五百人被谋杀,连尸首都被推土机掩埋在瓦砾中,成了集体坟场”。该报道引起国际社会和基督徒的公愤,世界各大报纸舆论纷纷谴责以色列。经联合国事后调查,没有任何屠杀的证据,交火中打死五十二人,其中一半是恐怖分子,“集体坟场”纯属虚构。
4、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以色列建国后, 就向居留的阿拉伯人发出邀请,不要他们离开,一起来建设发展国家。 只有16万阿拉伯居民,信任犹太人而留下来。伊斯兰宗教领袖和阿拉伯的政治领袖宣称:“我们将以枪炮摧毁以色列,几天之内犹太人就会被驱入地中海”。命令阿拉伯人离开家园,否则是对伊斯兰教的背叛。他们策动大规模的阿拉伯村庄集体搬迁。当他们失败后,阿拉伯国家领袖不得不公开承认:“巴勒斯坦难民是我们阿拉伯人制造出来的,几个月前叫他们走,现在却要联合国解决问题。”对六十五万巴勒斯坦难民,临近的阿拉伯国家不肯收容,从1949年起,以色列表示愿意收留,阿拉伯人不肯谈判,他们认为这样作,等于默认以色列存在的事实,让难民一直拖下去,可以从政治上操纵世界谴责以色列。
联合国成立了一个难民的援助基金会,大部分捐款来自美国和以色列,来自富有的阿拉伯国家的基金只占百分之二。1958年此基金主席拉夫.迦罗威说:“阿拉伯诸国根本无意解决难民问题,他们宁可让这个问题如同烂疮,使联合国左右为难,更以此作武器攻击以色列。阿拉伯领袖根本不在乎难民的死活。”
5、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分治计划。
1947年联合国推出以、巴分治计划。犹太人接受联合国的计划,阿拉伯人却断然拒绝,他们认为这都是阿拉伯回教帝国的地盘,岂容以色列立国?1957年在叙利亚举行的阿拉伯高峰会议决议:“任何解决巴勒斯坦的政治协商,若不包含消灭以色列的前提,都会被认为是对阿拉伯人的侮辱和背叛。”他们并不把在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视为需要建立独立国家的族群。几十年过去了,巴勒斯坦虽然成立地方政府,但因消灭以色列的目标计划没有改变,他们所管辖的地段,经济落后,社会次序混乱,派别斗争不断,失业严重,民生困难。只有恐怖组织哈马斯人员增长最快。阿拉伯世界捐助的大笔金钱,被他们用来购买武器弹药,研究恐怖袭击所用产品。甚至以色列和联合国捐的钱,原来是要建设巴勒斯坦基本公共设施的,却都被拿去购买军火。阿拉法特曾被揭露私存了10亿美元的金钱。
以色列是天然资源稀少的国家。面积只占中东阿拉伯土地的六百五十分之一,人口由建国时的60万至2008年底已有700万。他们却安置了二百多万犹太难民:建国初期接收从阿拉伯国家被赶出不准携带财产的80多万犹太人:1989年苏联解体后又接收100多万俄罗斯犹太人;1989年苏联解体后又接收100多万俄罗斯犹太人,这几乎耗尽以色列的国家资源;1991年5月的所罗门行动,用飞机在两天时间里把14324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接回国安置;还要安置从世界各地归回的犹太人。军事上的开支也很大。但复国以来。以色列在五场卫国战争、不间断的恐怖活动,严重的通货膨胀及经济受封锁等重重困难压力下,把贫瘠不堪的荒山和干旱的沙漠改造成良田和果园,在古老、凄凉和断垣残壁废墟中,建立起一座座新兴现代化城市,一跃成为世界级强国。
6、恐怖袭击
二十一世纪以色列人必须面对多个战场:军事战、媒体战,还要为生存而战。但以理书讲到天使长米迦勒与波斯魔君争战。波斯即今日伊朗。自1979年霍梅尼夺权宣布受阿拉伯统治后,伊朗已经成为某些恐怖分子的基地。恐怖活动迅速扩展到整个中东地区及世界各地。美国的911事件就是这些恐怖组织所为。
在中东历史上,曾有向死亡之灵摩洛献人祭的恶习,父母将自己儿女放入熊熊大火中被烧死(利20:1-5)。如今它死灰复燃,一些受迷惑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训练成人肉炸弹,搞自杀式恐怖袭击,号召为阿拉死。他们宣传:所有殉道者立即可进入无限、无法想象的性快乐的极乐天堂。殉道在他们国家不仅可以得到荣誉,而且会有大笔抚恤金。巴勒斯坦人民为此遭受到极大的苦难,而以色列也深受其害,到2007年,在这弹丸之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就遭受了一万八千多次的恐怖袭击,许多以色列人成为残废,更多人活在不安和惧怕中,他们心灵的创伤更是沉重的。

 

以色列是巴勒斯坦的解放者,而不是侵略者(2009年1月)

很久以来,由于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中国人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一直充满着一种偏见,认为是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尤其是2008年底以来,由于巴以局势的升温,网络上再次充斥一些基于错误的信息和偏见而偏袒巴勒斯坦的文章。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厘清一些长期以来被故意歪曲或者隐匿的事实,让大家对巴勒斯坦问题有一个基于事实上的认识。文章分三部分:1、《1950年前巴勒斯坦土地问题的来龙去脉》;2、《从国际法角度看巴勒斯坦对西岸土地主权的丧失》 3、《没有以色列,就不会有巴勒斯坦国》。
希望不同意本人观点的朋友,在反驳我的文章时,能尽量用客观的事实和数字来说明问题,而不要用口号和谎言。

由于时近年底,本人工作很忙,先在此发表第一、二部分,也未一一列出引用资料的来源。等到全部写出后,我将把引用资料来源列出,在此再次向原作者致谢。

 

一。1950年前巴勒斯坦土地问题的来龙去脉:
1、巴以分治前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情况
在约27,000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当中,约有12,000平方公里是可耕地,实际开发面积为约9,000平方公里。英国委任统治当局沿袭了奥斯曼加帝国的土地法,对巴勒斯坦的土地管理一直是十分严格的,并从1920年起重新进行了土地登记,规定了土地买卖规则。毫无疑问,在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之前,除少量基督教会拥有的地产之外,巴勒斯坦“ 有主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是阿拉伯人。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土地分为三类:官地、私有土地和宗教寺院土地。官地是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形式,在这种土地上耕种的主要是纳税农民。他们从地主手中得到份地,并且只有在地主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转让。实际农民被固定在份地上,负担名目繁多的赋税和劳役,信仰基督教的拉雅还要缴纳人丁税。私有土地由私有土地所有者拥有,农民在分成制基础上耕种。一般是所有者提供土地,享有2/5的收成;耕种者提供工具、种子、肥料和劳动力,分享3/5的份额。除了耕种,工作在私有土地上的农民还必须向地主提供额外服务。宗教地产耕种形式类似私有土地的分成制。
  从 1882年开始,由犹太人购买占有的耕地逐渐增加,大量土地从当地地主、寺院转到犹太移民手中。到1918年一次大战结束和英国委任统治开始时,犹太移民占有的耕地已经达到65万杜纳姆(1杜纳姆=1000平米),而巴勒斯坦的可耕地数量总共只有900万杜纳姆。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到了175万杜纳姆。在向英国委任政府交纳了注册金后,犹太移民就享有了合法的土地所有权。
  犹太移民购买土地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特别是当地的地主。因为犹太人出价较高,而当地土地贫瘠、收益较低,阿拉伯地主特别是不在巴勒斯坦居住的阿拉伯地主乐于出售自己的土地。在 1918-1936年间,犹太移民购买的68万2千杜纳姆土地中,有77.2%来自于阿拉伯地主(52.6来源于不在本地居住地主,24.6来源于居留地主)。
迫于二次大战的威胁和当地阿拉伯人的抵制,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在1939年颁布了《土地买卖条例》,限制犹太移民购买阿拉伯人土地,犹太人只能从阿拉伯人手里购买到现有土地的2.6%。这一政策激怒了犹太人,却有利于阿拉伯人。不过阿拉伯农民仍然实行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仍然无力与犹太移民竞争。
犹太移民购买巴勒斯坦土地的行动实质性的改变了当地的社会与经济结构。虽然与圈地运动,美国的西部进军相比,犹太移民的经济手段要温柔的多,但是同样很有效。因为犹太移民的高度组织性、以及善于经营和国际财团的支持,犹太社团的经济地位很快就超过并压倒了阿拉伯人。此后犹太移民城镇的建立乃至后来的以色列国,都是开始于这一时期的土地购买政策。
    综上所述,“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领土”实际上并不确切。
  首先,在1948年之前,以色列并不存在。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只存在着犹太移民和阿拉伯人。在分治之前,在巴勒斯坦范围内,总人口1/3是犹太人,他们占据着主要的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心。
   其次,犹太移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了在巴勒斯坦的第一批土地,而这批土地的合法性在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委任当局都是得到承认的。而卖出这批土地的正是阿拉伯人自己。
  第三,巴勒斯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是分属不同行政实体的3个郡,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则是英国的一块委任统治地区,从来没有一个合法的巴勒斯坦政府(英国委任政府除外),甚至在1947年前连巴勒斯坦人这个称谓都不存在,而只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分别。直到1947年后,那些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离开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才被称为巴勒斯坦人。
  因此,在1948年12月,联合国正式做出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之时,完全把已经占巴勒斯坦总人口1/3、建立了独立的海港、城市和经济体系的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是当今阿拉伯开明政治家都无法接受消灭以色列的决定,更何况二战结束时刚刚目睹过欧洲犹太人灭绝惨剧的西方领导人呢?一个包含犹太实体和阿拉伯实体的邦联国家(联合国少数派方案——双方均反对)或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和一个独立阿拉伯国家(联合国多数派方案——犹太人接受,阿拉伯人反对)是最后的选择。

2、巴以土地划分问题
很多人对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存在误解,一般的说法是:在联大181号决议发布时,巴勒斯坦境内居住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 68%,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可是联大181号决议却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占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为什么要把近60%的土地分给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 181(二)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通过地图的方式标明了“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各自的疆域,以及“耶路撒冷特别行政区”的边界,决议文本还对边界的大致走向做了文字说明,但并没有标出各方的领土面积。由于随后爆发的战争,实地标界也无从进行,人们目前见到的所有关于领土面积的数据都是事后估算的。
    181(二)号决议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分配情况如下:
    领土面积(平方公里) 领土比例 区内人口总数 阿拉伯人 所占比例 犹太人 所占比例
    阿拉伯国    11,000           40.7%      828,000           818,000     98.8%     10,000      1.2%
    犹太国         15,850          58.7%       937,000          438,000     46.7%    499,000     53.3%
    耶路撒冷特区 158            0.6%     205,000          105,000     51.2%     100,000    48.8%
    总计           27,008         100%      1,970,000      1,361,000     69%        609,000    31%
      
从上面的数字中,我们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以算出:犹太国937000人,占总人口的47.6%,战占有土地面积为58.7%,为什么犹太国占的土地多呢?这中间有三个原因:1、从一开始,犹太国就不是单纯的犹太国而是一个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混合国家,至今,以色列国仍然有超过120万阿拉伯裔公民。 2、当时在欧洲还有大批犹太难民需要安置。3、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多年来一直被有意思的忽略掉,那就是:犹太国的国土中占相当部分的是内格夫地区,总面积约13000平方公里,该地区主要是沙漠。犹太国占的总土地较多,这实际上是对因为阿拉伯国占有相当多的 “熟地”的一种补偿!很多人总是拿面积来做文章,却不考虑土地的质量和价值,如果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同属于上海的黄浦区和崇明县各选1000平方米的土地归他们所有,这些人估计也会毫不犹豫的选黄浦区的地吧。
除了内格夫沙漠之外,以巴分治决议基本考虑了当时双方的聚居区分布情况 ---------以色列获得了加利利地区和沿海新建的特拉维夫,海法等,巴勒斯坦国获得了约旦河西岸和传统的中心城市,包括希伯仑和纳布卢斯,以及现在的加沙地带.耶路撒冷被包围在阿拉伯区内。实际上,181号决议并没有偏向犹太人。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fengyun1975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11-4 14:52:57    跟帖回复:

第 10 楼

 

3、1948-1949年战争对以色列--阿拉伯边界的影响
1948-1949年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战败,1949年3月2日,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同时,以色列与埃及的停战协定中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停战协议签订后,约旦同埃及的关系更为紧张,为了将埃及的势力排挤出巴勒斯坦,阿卜杜拉甚至在罗得岛谈判期间便向以色列代表摩西?达扬表示:他 “不同意把加沙地带交给埃及,而宁可由以色列控制,交换条件是以色列让约旦控制西岸” 。1949年4月起,约旦和以色列秘密举行了多次永久和平谈判,并于1950年1月24日和2月28日分别草签了《约以互不侵犯条约》和《约以和平条约》。但是,由于谈判消息泄漏而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广泛声讨,约旦被迫放弃了谈判成果。
这些停战协定基本上划定了后来的以色列边界,除耶路撒冷和部分西岸定居点外,这实际上也是目前以色列--埃及边界和以色列---巴勒斯坦边界的基础。

4、关于181号决议的一些问题:
很多人认为,阿拉伯国家是因为对分给犹太国的国土过多不满而不承认181号决议,这实际上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认识。
实际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不满意181号决议是因为他们认为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一个犹太国,而是坚持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必须是一个“阿拉伯人永远占多数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外约旦认为应当把分给阿拉伯人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归入外约旦。阿卜杜拉国王在1921年英国人向其三兄弟分封阿拉伯领地时,得到的份额最小,一直幻想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入自己的领地。他对巴勒斯坦局势的理解也较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统治者更为深刻,早在1946年就断言“伴有人口交换的分治” 是“巴勒斯坦问题得以解决的唯一现实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他原则上是赞同分治的,并多次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代表就双方关系进行秘密接触,愿意同犹太人达成政治解决协议。在1947年11月同犹太代办处代表果尔达?梅厄的会晤中,阿卜杜拉对梅厄的断言“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穆夫提(指阿明?侯赛尼)”表示赞同,并坦言相告:如果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它将把分给阿拉伯人的领土并入自己的王国。梅厄则表示:那是阿拉伯人自己的事,与犹太人毫不相干。阿卜杜拉同其他阿拉伯国家达成共同出兵巴勒斯坦的决定之后,还在战争爆发前5天的1948年5月10日再次秘密会晤了梅厄。梅厄的目的是在最后时刻劝说阿卜杜拉不要参战,因为外约旦的退出意味着伊拉克(注:伊拉克王室和约旦王室是血亲)也失去了参战的可能。但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改变了主意,他的打算是并吞约旦河以西的阿拉伯领土(即所谓“东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北部的阿拉伯领土可以并入黎巴嫩,南部并入埃及 。
1947年4月28日至5月15日,联合国召开了巴勒斯坦特别会议,决定由11个“中立” 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特别委员会,负责拟定供下届联大讨论的报告。在决定组建特别委员会的前一天,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在长篇发言中出人意料地对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作了原则性修改,认为在必要时可以考虑“把巴勒斯坦分成为两个独立的自治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苏联立场的转变对分治方案出台是至关重要的,在为期3个月的调查期间,阿拉伯国家表明了强烈反对分治的立场,而巴勒斯坦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则以“阿拉伯人的自然权利无需他人判定” 为由,不仅拒绝出席听证会,而且禁止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特别委员会合作,从而丧失了至少是在领土份额上讨价还价的机会。
5月15日,联合国成立了一个瑞典人主事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巴勒斯坦问题。7月,四名委员在当地海法港亲眼见到英国士兵用枪托、水龙和摧泪弹驱赶捕捉偷渡船上的难民——全是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包括妇孺老弱。这一惨景,动摇了他们的感情。在理智的一面,犹太人的文件充满了律师的雄辩,论据当然都是与西方主流思想接轨的;而阿拉伯的王公贵族,仍是中世纪气质,几句大话说过,就是请委员们在珠宝辉煌的豪舍里欣赏烤羊肉和肚皮舞。委员会最后的报告,会对谁有利,不问可知。
9月3 日,特别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调查报告,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加拿大等7国的赞同的“多数派方案”,即分治方案;一个是印度等3国赞同的“ 少数派方案”,即联邦方案。9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对两个方案进行分组讨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原则上赞成分治方案,阿拉伯国家对两个方案都持反对态度,英国表示可以接受分治方案但不承担过渡期的相关义务,美国和苏联对分治方案的支持大体上是没有保留的,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11月25日,专门委员会结束讨论,以25票对13票通过了分治计划,并提交大会表决。
这是巴勒斯坦局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际社会所能作出的唯一安排。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人们对分治方案的不合理性进行了种种批评,但没有任何人提出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阿拉伯联盟7国于1947年12月17日在开罗发表的声明,表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旨意,决战至最后胜利”
这个问题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巴勒斯坦国民宪章》规定:“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家园”;“巴勒斯坦的疆域以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边境为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土单位”;“1947年巴勒斯坦的分治以及以色列的建立是完全非法的”,因此,“必须把犹太复国主义从巴勒斯坦领土上赶出去”。这就是所谓的的“灭以条款”。而阿拉伯国家首先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埃及,在1979年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后,被驱逐出阿拉伯国家联盟。

很多人还认为,联大181号决议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联合国尊重当地居民的意志和选择,即所谓“民族自决权”。联合国承认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就是根据当地居民投票表决结果,作出的“民族自决”判决。
这种认识是出自彻底的无知。请大家到联合国官方中文网站上去查阅联合国宪章,大家会发现,宪章中根本就没有“民族自决”的规定,更没有“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的规定。相反,联合国宪章却有关于托管地的规定,该规定并未承认或否认“民族自决”权。所以,认为“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


很多人还认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强烈抗议不公正的联大181号决议,拒绝按照该决议案在巴勒斯坦成立政府。其实,当时巴勒斯坦人成立了自己的政府,该政府(被称为加沙政府)的领导人是阿明.侯赛尼,他在二战期间从事反英活动,1941  年到1945  年,他逃亡到纳粹德国,在那儿他受到希特勒的重视,他被指为是一个纳粹分子,该政府后来被约旦搞垮。

 

5、关于1947-1950年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政策:
在1948年前后,围绕巴勒斯坦问题,阿拉伯国家展开了角力。从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我们可以看到巴勒斯坦人的阿拉伯兄弟如何试图瓜分巴勒斯坦,如何搞垮巴勒斯坦的自治政府,也可以解释一个令人困惑的历史问题:既然巴勒斯坦人并没有丧失全部土地,为什么巴勒斯坦人没有在阿拉伯人控制的土地上建国。

在巴勒斯坦战争开始前,外约旦当局和英国政府就巴勒斯坦取消委任统治之后的共同政治路线达成了协议。1948年3月,外约旦首相胡达和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伦敦讨论英国外约旦条约的条款时,对巴勒斯坦的未来进行了专门的商谈。胡达和贝文都认为如果建立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家,公开反英倾向的政治力量和阿卜杜拉的竞争者就会掌权。贝文由于害怕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势力被取消,他批准阿拉伯军团进入巴勒斯坦境内,并在境内建立外约旦的行政机构,其唯一条件是外约旦要承担义务,不把自己的军队开入划分给犹太人国家的领土。
如果把分给阿拉伯人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归他统治,阿卜杜拉就准备承认划分,为此,阿卜杜拉进行了种种活动,并积极准备通过武装干涉巴勒斯坦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外约旦民政和军政当局和巴勒斯坦方面拥护阿卜杜拉的人员之间事先已经建立联系,1948年4月和5月处,格拉布带者阿拉伯军团的军官一起,专程跑遍了巴勒斯坦的城市,会晤各地显贵。同时,阿卜杜拉又把巴勒斯坦拥护自己的人建立了分立的联盟-----巴勒斯坦委员会,加入这一组织的是一些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一致反对穆夫提阿明.侯赛尼所领导的巴勒斯坦的主要组织阿拉伯高级委员会所推行的政策。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随即阿拉伯联军攻入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随着战争的开始,阿拉伯各国政府发表了无数有关“目的一致”的声明,声明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从属于阿拉伯联盟的统一的文官政府,根据阿拉伯各国的协议,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被认为是进入巴勒斯坦全部阿拉伯武装力量的总司令。1948年5月末,阿拉伯军团占领了巴勒斯坦的中央地区,其中包括耶路撒冷旧城、拉马拉、杰里科。占领纳布卢斯、杰宁、图勒凯尔姆的伊拉克武装力量一他们密切配合行动。阿卜杜拉认为夺取了中央巴勒斯坦,自己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在第一次停火协议(1948年6月11日)以后,他到阿拉伯各国首都去访问,目的是获得巴勒斯坦的“和平”。
但是,阿卜杜拉的计划遭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对。1948年7月9日,阿拉伯国家联盟政治委员会通过决议,要在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巴勒斯坦行政委员会。9月22日,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宣布建立以阿拉伯企业家艾哈迈得.希勒米帕夏为首的全巴勒斯坦政府(注意,是全巴勒斯坦政府)。9月30日,由阿拉伯高级委员会在加沙城召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大会的会议上,穆夫提阿明.侯赛尼当选为大会主席(即巴勒斯坦的国家的实际元首)。在10月里,以“加沙政府”著称的希勒米帕夏的内阁,除外约旦外,为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全部成员国所承认。
加沙政府的建立立即引起阿卜杜拉方面的反措施。他声称,反对东巴勒斯坦加沙行政当局组织机构的活动。1948年10月3日,外约旦政府决定在外约旦地带把阿明.侯赛尼的拥护者所领导的军事组织(“圣战军”)的部队解散。外约旦政府开始在阿拉伯军团及伊拉克军队占领的巴勒斯坦部分策动反对希勒米帕夏政府的运动。伊斯兰贤哲团大会主席谢赫苏莱曼.塔吉.法鲁基很久以来就是阿卜杜拉的战友,他声称,希勒米帕夏政府的建立是非法的。10月1日,以法鲁基为首,在安曼召开了另外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群众大会,请求阿卜杜拉做巴勒斯坦的“保护者”。10月中旬,阿卜杜拉在纳布卢斯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大会党”。众多巴勒斯坦地区的显贵参与进来,他们提出了建立一个与加沙政府相对抗、得到阿卜杜拉支持的另一个政府的问题。阿卜杜拉及外约旦政府未理会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在巴勒斯坦积极推行兼并政策。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人发动反攻,开始进攻内格夫的埃及军队,到10月末和11月初使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埃及军队的主力被挤到加沙地区,在北部,以色列军队的反击也获得成功。由于埃及军队的崩溃和阿拉伯军队被排挤出巴勒斯坦北部,使得阿卜杜拉可以放手行动,在外约旦看来,建立与希勒米帕夏政府对立的巴勒斯坦政府的计划已经完全是多余的了。代替这个方案,提出了直接实现外约旦和军团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合并的方案。10月15 日,耶路撒冷科普特教派主教宣布阿卜杜拉为巴勒斯坦国王。阿卜杜拉的拥护者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的一些城市内举行集会,通过了宣布两个国家统一的决议。最后,1948年12月1日,在巴勒斯坦的小城市杰里科召集了巴勒斯坦民族大会党的代表大会,亦即杰里科大会,参加大会的有约2000名代表,他们来自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外约旦的各个地区,大多数人为这些地区的上层人物。大会的立场和决议证明了阿卜杜拉和外约旦政府不理会阿拉伯国家联盟,直接兼并巴勒斯坦。,大会决议,认为必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外约旦和巴勒斯坦联合在阿卜杜拉的王冠下。大会的决议立即公布于世并递交给阿卜杜拉、联合国代表和阿拉伯国家代表。
杰里科大会决议遭到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谴责,埃及和沙特提议把外约旦开除出联盟。但是,外约旦政府并未加以理会,而是立即着手实现自己的计划。12月7日,外约旦政府表示赞成杰里科大会决议,12月13日议会也予以通过。阿卜杜拉的拥护者,其中谢赫苏莱曼.塔吉.法鲁基和谢赫穆罕默德.阿里.贾巴里在答复埃及国王法鲁克的呼吁和爱资哈尔贤哲团的意见书时,劝他们不要干涉巴勒斯坦内部事务。
1949年初,在联合国代表的调停下,外约旦和以色列在罗得岛上开始谈判,但是原则问题则由阿卜杜拉和以色列的代表于1948年末在舒奈城的私下会晤中决定下来。1949年4月3日,外约旦和以色列签定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这时,在巴勒斯坦内部出现了重大变革的迹象。从1948年末起,过去敌视阿卜杜拉的巴勒斯坦权贵开始逐渐脱离加沙政府,他们认为阿明.侯赛尼纲领的希望完全不可靠了。12月20日,这一内阁中的两个重要的部长阿伍尼.阿卜杜勒.哈迪和阿克拉姆.祖埃塔尔辞职。阿明.侯赛尼最亲密的拥护者,曾任军事组织的指挥官的卡米勒.阿里卡尔和穆尼尔.阿布.法德勒都转到阿卜杜拉方面来了。
和以色列签定协定,以及阿拉伯国家退出战争、巴勒斯坦统治集团中很大一部分人转向阿卜杜拉,使得外约旦旨在兼并阿拉伯军团所占巴勒斯坦地区的政策积极起来。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外约旦政府在东巴勒斯坦的外约旦和伊拉克军事行动地带建立的行政当局,越来越依附于外约旦的国家机器了。
1949年2月中旬,阿卜杜拉颁布诏令,授予任何愿意获得外约旦国籍的巴勒斯坦人以外约旦国籍,3月17日,再次颁布法令,在巴勒斯坦区域推行文官政府,这是统一外约旦和巴勒斯坦行政管理的重要步骤。4月15日,于以色列停战不过12天,阿卜杜拉任命首先加入外约旦国籍的巴勒斯坦人,曾担任雅法市长的优素福.赫卡勒为驻美国公使,5月3日,外约旦政府进行改组,三名巴勒斯坦人进入内阁担任部长。
   阿卜杜拉的这些措施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49年秋,联盟中的六个国家向外约旦提出集体建议,要求外约旦政府改变其在巴勒斯坦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阿卜杜拉认为与以色列接近是完全合理的,双方代表开始进行秘密谈判,但是谈判并不顺利。1950年3月25日,以色列议会宣布,与阿卜杜拉的谈判,由于外约旦的主动要求而停止。但是,阿卜杜拉利用重开谈判来威胁阿拉伯国家联盟,1950年3、4月间,报刊上广泛讨论了一旦外约旦被联盟开除,外约旦和以色列会继续接触的问题。
这一威胁使得阿拉伯国家十分迅速对阿卜杜拉做出重要让步。1950年3月30日,当外约旦政府声明,如果希勒米帕夏政府出席的话,外约旦将拒绝出席阿拉伯国家联盟会议之后,就通过了一个专门决议,否决了原来对加沙政府的邀请。
1950 年4月11日,外约旦得到了英国和伊拉克的支持,在外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进行了议会选举,这个议会应当决定东巴勒斯坦地区的命运。4月19日,阿卜杜拉任命了由十三个外约旦人和七个巴勒斯坦人组成的新参议院,在4月13日成立的政府中,外约旦统治集团和巴勒斯坦亲阿卜杜拉集团的代表几乎具有同等的地位。
1950年4月23日,外约旦议会召开非常会议,正式宣布外约旦和东巴勒斯坦统一在阿卜杜拉统治下的约旦哈希姆王国之中。
同日,伊拉克承认了东巴勒斯坦的新地位,4月27日,英国也予以承认,英国在通知承认时官方代表声称,英国政府认为建立联合的王国是英国外约旦1948年条约条文普及于东巴勒斯坦的法律依据。英国政府的备忘录得到西方主要国家的承认,后来也为1950年5月25日英、法、美三国声明所确认,它们在声明中声称 “保证”阿拉伯东方的现有国界和停战线。
约旦议会的选举和决定,遭到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1948年4月13日,阿拉伯国家联盟政治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联盟成员有责任维护巴勒斯坦的完整,并提出了把约旦从联盟中开除的问题。4月22日,阿卜杜拉公开声明,如果要他在联盟成员资格和保持联合王国的王位之间做抉择,他宁愿选择后者。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态度出现分化,埃及提出的召集政治委员会把约旦开除出联盟的建议只获得叙利亚、沙特和黎巴嫩的支持,伊拉克和也门的代表团拒绝投票开除,后来,黎巴嫩甚至叙利亚也通过种种方式拒绝支持埃及的建议。最终,在6月12日开幕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会议上,埃及作出让步,最后同意了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建议,这一建议称:东巴勒斯坦的兼并只是暂时的措施,而关于巴勒斯坦的未来的问题将在巴勒斯坦问题最后解决的时候重新审定。在联盟国家长期争议之后,联盟的成员国正式承认了东巴勒斯坦的既成事实,有保留地承认了东巴勒斯坦并入外约旦。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自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阿卜杜拉国王的18岁的孙子侯赛因戏剧性的幸免于难,于1953年即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6、国内对1948-1949年战争的评价
现在很多人根据宣传,认为1948-1949年战争,是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这些人却不知道,在战争期间,新华社发表的电讯却公开声称以色列是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最典型的是以下一篇文章:
在英美罪恶外交政策鼓动下 近东阿犹两族爆发战争
英美矛盾顿趋尖锐苏联同情以色列国遭侵略
(1948.06.05)
  【新华社陕北二日电】综合报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在英美帝国主义罪恶外交政策的鼓动之下,已经爆发成为正式的战争。自五月十四日晚,犹太民族实现了他们长期正义的复国愿望,宣告成立以色列国之时起,外约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七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约五、六万人,即在自南北东三面大举侵入巴境,扬言推翻以色列国,迄今已占领巴境阿拉伯区,包围耶路撒冷城。犹太人方面正起而作坚决的正义的抵抗,双方出以飞机,战况至为惨烈。这个战争的爆发,首先是英帝国主义策动的结果。英帝国主义在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同时,即派其中东间谍头子克莱顿,与阿拉伯各国反动政府先后订立了各种秘密协定,同意将巴勒斯坦分割给他们,挑动这些国家的反动统治者,准备和进行这次反犹战争。这次侵入巴境的阿拉伯军队的主力,便是由英国武器所装备,被英国军官训练与指挥、由英国财政部供养的外约旦的军队。其中有许多士兵,且是波兰流亡法西斯安德斯的军队和前纳粹俘虏改编而成的。英国的目的,在于利用以外约旦国王阿布杜拉为首的阿拉伯反动集团,来保持它在巴勒斯坦以至对中东的实际统治。英帝国这一企图,对于美国侵略者在中东所积极进行的扩张活动,是互相冲突的。因此随着阿犹战争之爆发与扩大、英美间的矛盾亦随之尖锐化起来。十七日,安理会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时,美国提议安理会援用联合国宪章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宣布巴境形势为对和平的威胁,并由安理会下令双方停战。如交战国拒不遵行时,即使用外交、经济,以至军事的制裁,予以强迫执行。二十二日,美参院拨款委员会主席,扬言将调查英国是否用美援支持阿拉伯军。二十五日,杜鲁门接见以色列总统迪兹曼时,更表示可考虑给以色列贷款九千万至一亿美元,和解除对巴勒斯坦的军火禁运。与此同时,美国并对英国发动了强烈的宣传攻势。但是正如过去美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变化无常、背信弃义,不能制止阿犹的冲突一样,美国这一次的声援犹太人的行动,也不能制止阿犹的战争。美国的立场并不是出于道议,其目的只在于吓唬英国,迫使后者让步,作为进一步伸入巴勒斯坦的手段。因而它在安理
会上的严正提案,就不过是一种姿态。只有苏联与乌克兰的代表,鉴于美国提案的真实执行,将能符合于近东和平利益,才予以坚决支持。当二十二日进行表决时,美国在其原案中援用联合国宪章第三十九条一节被否决后,随即投票赞成了要求双方自二十三日午夜起,三十六小时内实行停战的提案。但是这个没有制裁作后盾的伪善议案,由于阿拉伯方面的反对,实际无法执行。因此,苏联在二十七日安理会上,重新要求对于阿拉伯各国实行制裁。

60年后重看这一文章,不禁令人一声叹息。

7、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对181号决议的最初反应(本段落主要内容来自于张平先生的《六十年后回首以巴分治第一天 》)
巴勒斯坦时间1947年11月30日凌晨零点三十分,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犹太人开始狂欢庆祝,以色列国后来的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则在当夜对未来犹太国内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犹太国生活的任何一位阿拉伯人的法律和实际地位都将跟他的犹太邻居完全一样……我们将用国家的宪法来保证这些承诺的有效性。阿拉伯人将享有完全的民权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他将拥有跟犹太人条件相同的公民权,他将有权进入立法和行政机构,并能以跟犹太人同样的条件进入公务部门。犹太国将不局限于建立形式上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平等,它将努力使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人都获得经济上的平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将在犹太国内成为平等公民》,原载《巴勒斯坦邮报》 1947年12月1日第4版)
事实上,以色列人做到了,至今,那些在战争中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成了以色列公民,享有同犹太人同样的公民权利,有自己的政党和议员,还可以自愿加入以色列国防军。而巴勒斯坦人呢?
跟所有这些和平呼吁相呼应的却只有阿拉伯高级执委会副主席胡塞尼牙缝里蹦出的一句威胁:“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到看见听见(巴勒斯坦分治)的那一天。”天晓得,这可不是一句空话。1947年11月30日早晨八点,就在分治决议通过后不到八个小时,一辆载着21名犹太乘客的公共汽车遭到3名巴勒斯坦人用机枪进行扫射,犹太乘客死亡六人,受伤七人。当天下午,一名犹太人在雅法附近被巴勒斯坦人的冷枪打死,成为以巴分治第一天里的第七位犹太死难者。当天晚些时候,分别又有五辆公共汽车在海法和耶路撒冷遭到袭击,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机构遭到暴民攻击,因为这两个国家支持了巴勒斯坦分治提案。一家犹太银行被焚毁,没有犹太人伤亡。
12月1日的《巴勒斯坦邮报》对前一天的一系列事件做出了如下概括:
“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城市和村庄,联合国的决定得到了欣喜若狂的反响,这反响从昨天凌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有关公共汽车被攻击和几名犹太人遭到杀害的消息,以及某些民族机构的呼吁,在中午前后起到了一定的警醒效果,但没有破坏总体欢乐的气氛。除了这几起孤立的攻击事件之外,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存在紧张关系。阿拉伯人参加了定居点的庆祝活动,在城镇里售卖他们的货物,并正常流动。”被编辑认为是事物本色的阿犹和睦迹象恰恰只是历史的表象,而被他看作“孤立事件”的恐怖攻击却代表了历史的未来:在随后的一周中,巴勒斯坦人的攻击活动愈演愈烈,犹太死亡人数超过一百。攻击与报复的血腥循环终于引发了全面的阿以战争,并最终导致了绵延五十多年的流血冲突。甚至连这一天恐怖分子的攻击方式都成了历史的预兆:对以色列公共汽车的攻击成了五十年来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最常用手段之一,世界上至今没有哪个国家乘坐公共汽车的平民受到过如此残暴而又大规模的袭击。与此同时,对叙利亚犹太商业机构的攻击实际上已经打开了另一扇历史之门:自此以后,阿拉伯国家的犹太社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从而引发了几十万犹太难民逃离阿拉伯家园的悲剧。
1947年11月30日的巴勒斯坦人手中本来握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和平建国,跟以色列国互助共存。当时从埃及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高级执委会都有人提出这一主张。当然战争也是一种选择,但完全可以选择打一场光明正大的堂堂正正之战,他们可以训练力量,积累武器,同时摸清犹太武装的分布情况,看好时机,一举将其消灭。即使选择立即开战,也可以去攻击已知的犹太军事目标。然而他们选择了恐怖主义,选择了攻击公共汽车上的那些手无寸铁的犹太平民——一种没有任何军事价值,只会起到相反政治作用的暴行。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封死了本民族进行其他历史选择的机会,并给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招来了空前的灾难。
今天,当我们看到以色列的公共汽车被恐怖分子炸得血肉模糊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把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占领之类的问题扯在一起,试图以此证明恐怖主义事出有因。然而当我们把历史翻回到1947年11月30日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论调是何等荒唐。1947年的巴勒斯坦还没有难民问题,也没有以色列的占领问题,更没有所谓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欺压。甚至所谓“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武器”的论点在这里也同样站不住脚。1947年的阿以军事力量对比是如此的悬殊,以至于在 1948年战争开始后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预言犹太国只能存在两个礼拜。1947年11月之后的几个月里,即使是在阿拉伯国家正规军入侵之前,巴勒斯坦武装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有军事优势,不但让犹太武装处于守势,而且切断了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联系,使犹太政治中心西耶路撒冷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尽管如此,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还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恐怖主义手段,而不是选择打一场常规战争。这表明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除了现实政治经济因素之外,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要素没有被发掘出来。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fengyun1975    影响力指数:4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11-4 14:53:44    跟帖回复:

第 13 楼

 

8、巴勒斯坦难民的形成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家园,形成大量难民。实际情况如何呢?
对大批阿拉伯人逃亡的具体原因,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有不同的看法。在1948年战争中,许多阿拉伯居民原来中是为了逃避战火而暂时离开家园,并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返回。以色列方面认为,战争爆发时,阿拉伯联盟属下的最高(军事)委员会曾下令号召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居民离开这个国家,等阿拉伯军队解放他们的家乡时再返回。据此,以色列认为它在战争中并未驱逐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自愿离开他们居住的村庄和城镇。阿拉伯国家坚决不同意以色列的理由,认为按照国际法,以色列应该在签订停火协议后允许难民遣返,阿拉伯国家还认为, 以色列在战争还未结剌地就在逃离了的阿拉伯土地上安置了大量犹太居民,阿拉伯人根本无家可归。而以色列始终不同意遣返,以色列认为,在战争过程中,大量犹太人被驱逐,阿拉伯国家可以用被驱逐的犹太人遗留的产业来安置那些阿拉伯难民,不要把责任推到以色列头上。
以色列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在1948 年战争中,不仅仅产生了大批阿拉伯难民,还产生了大批犹太难民,一般认为,该数字与阿拉伯难民的数字大体相当,人数在60-80万之间。如伊拉克,在战争过程中和战后大量驱逐犹太人,仅仅在1950年和1951年,以色列通过以斯拉及尼希米行动(Operation Ezra and Nehemiah)就从伊拉克接回12万人,2002年,伊拉克的犹太人数量从战前的35万人下降到到仅仅不到100人!在利比亚,从1949年1951 年,超过3万犹太人离开了利比亚,大部分前往是以色列,卡扎菲1969年政变上台时,利比亚只有500犹太人。不久,卡扎菲开始没收所有犹太人财产。到 1974年,只有20名犹太人还在利比亚,最后一名居住在利比亚的犹太人于2002年去世。通过1949年的“魔毯行动”,以色列动用上百架次的飞机,把近5万名犹太人从也门接回以色列。同时,双方财产损失差距也非常大,由于犹太难民一般是从阿拉伯国家的城市逃离,很多人在的当地都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而阿拉伯难民原来居住的地方多是巴勒斯坦的贫困地区,所以,以色列方面估计阿拉伯国家给犹太难民造成的财产损失在十亿美元(1949年的价值)以上,超出巴勒斯坦难民财产损失的十倍。很多义愤填膺谴责以色列的人对该问题装作不知道,也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而在媒体上,由于这些内容有碍于巴勒斯坦人“受压迫”的形象而被忽略了。
实际上,双方都在用行动实践着阿卜杜拉的“伴有人口交换的分治”是“巴勒斯坦问题得以解决的唯一现实办法”的预言。
双方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对待各自难民的态度。以色列默默无闻地吸收了自己的难民,花费巨大的努力将他们融入了本来是以西方犹太人为主体的以色列社会,没把自己难民问题的解决当作实现和平的先决条件。反观1948-1949年战争始作俑者的阿拉伯国家,除约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难民关在难民营里,严厉禁止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有意制造和扩大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并让国际社会负担难民们的生活。阿拉伯国家一直对巴勒斯坦难民持歧视态度,如在有50万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沙特,因石油富得出格的沙特,在它2004年10月通过的法令当中,允许所有在沙特生活超过10年以上的人申请公民权——唯独不包括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是阿拉伯国家一手造成的,当时,几十万人听从了阿拉伯国家的号召而离开家园,这些国家向他们保证,只需很短时间,以色列就会被消灭,他们就可以作为胜利者和征服者再回去。非常意外地,强大的阿拉伯联军并没能消灭当时弱小的以色列,这些难民也失去了返回家园的机会。留下来没有走的阿拉伯人,成了今天以色列的国民。根据《1947-1949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产生》,当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争夺海法的战斗失败之后,尽管犹太指挥官摩西卡梅利并未要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去,仅仅命令要在阿拉伯区实行宵禁时,阿拉伯代表却拒绝签署投降文件并要求让阿拉伯居民离开海法,尽管犹太市长利维出面声称欢迎阿拉伯人留下来,但还是有7万名阿拉伯人从海法外逃。于是乎我们得出这样的怪结论,一个青年,老家在伊拉克,47年去加沙地区打工,打着打着战争爆发了,然后他听说犹太人见了阿拉伯人格杀勿论(后来证明并非如此),于是逃到了埃及境内。之后他就成了难民,而根据埃及的规定,难民有严格的活动范围限制,不得随意出境,于是他就留在了埃及,娶了一个当地的埃及女人当老婆,生下五个小孩,子又有五子。再根据阿拉伯国家们的说法:这些人全是因为犹太人侵占了他们的家园而无法可归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都有权回到巴勒斯坦定居,也有权向以色列要求就当年扔下的不动产的赔偿!!
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的问题一直成为以巴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犹太人难民没有成为问题,而巴勒斯坦难民却成了问题,很多人一直认为以色列不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实际上上述问题才是以色列拒绝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的原因。正因为这样,以色列才对巴勒斯坦方面要求的难民回归表现得非常强硬,而巴勒斯坦方面则一直表现的底气不足。

 

二、从国际法角度看巴勒斯坦对西岸土地主权的丧失
1、西岸土地权利的丧失
1952年后,埃及、伊拉克先后爆发革命,推翻君主政权,以纳赛尔为首的阿拉伯前线国家与苏联靠拢,大批先进装备源源流入阿拉伯国家,使得阿拉伯世界军事实力得到很大提高。由于意识形态、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的多重影响,阿拉伯世界将消灭以色列作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战斗目标。  
1950年代,革命的风潮吹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难民中开始自发成立各种各样的武装组织。但当时阿拉伯诸国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武装组织并不很重视,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所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作为。1963年以后叙利亚开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1月召开的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支持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决议。1964年6月,以巴勒斯坦难民武装组织中力量最大的“法塔赫”为主,正式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消灭以色列、武力夺还巴勒斯坦,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奋斗目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章程中明文规定: “武装斗争是巴勒斯坦解放的唯一手段。”但是,就是这个代表巴勒斯坦人利益的组织,却在成立伊始,就做了件令巴勒斯坦人后来后悔不迭的蠢事。
1964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通过纲领性文件《巴勒斯坦国民宪章》,其中明确宣布:巴解组织对当时“哈希姆约旦王国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哈马地区不行使主权”。巴解组织主席的艾哈迈德·舒凯里在巴解组织成立大会的致词中清楚地表示,“巴解组织不期望西岸从约旦王国分离, 而且只对解放由犹太复国主义控制的巴勒斯坦部分感兴趣。”
上述规定和声明,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代表承认了约旦对西岸地区的合法主权,放弃了他们对西岸地区的主权要求。长期以来,很多人即使愿意面对约旦占领西岸这个问题,也总要带了“约旦单方面合并西岸”之类的修饰,可是,这个宪章中的规定和舒凯里的声明,却使得单方面变成了双方面。另一方面,加沙的主权也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放弃了。
客观来说,当时巴勒斯坦的决定并不错。当时阿拉伯国家空前团结,以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对抗,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将胜利的天平倾向于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以一块根本拿不回来的土地来换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从而战胜敌人,在敌人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可是,就是这个理性的决定,再次将巴勒斯坦人推向深渊。



1965年,叙利亚帮助巴解组织建立以叙利亚为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军,巴勒斯坦解放军在阿以停战线附近向以色列不断发起小规模游击战,并在以色列境内制造恐怖主义活动,阿以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深。1964年9月在埃及举行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决定各国共同出资在约旦河上游建立大坝,控制以色列的水源。大坝工程开工后,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大坝工地进行轰炸,使大坝工程无法进行,最后阿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计划。1967年5月,纳赛尔总统向联合国提出:撤走联合国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留驻埃及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请纳赛尔再次慎重考虑,当纳赛尔做出肯定的答复后,5月19日联合国撤走了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护自己的缓冲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对峙局面。在革命热情的冲击下,纳赛尔总统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感到了足够的威胁,但是出乎世界意料的是,以色列没有选择退缩,反而在 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前线国家开战,取得重大胜利,占领了加沙、西岸地区和耶路撒冷。从此,巴勒斯坦人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战胜以色列、夺回181号决议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的现实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为了解决阿以冲突,联合国于1967年11月通过安理会242号决议。242号决议主要有两点:一、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军;二、结束一切交战状态,尊重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阿以双方都接受了242号决议,但却对决议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问题在于对“占领地区”的定义,242号决议中把 “占领地区”写为“Occupied  Territories”,没有定冠词 “The”,所以以色列解释为从一部分占领地区撤军,而阿拉伯方面则解释为从所有占领地区撤军,在后来的阿以和平会谈中,双方也一直为 “Occupied  Territories”的定义争执不休。但从联合国官方中文网站提供的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官方文本看,242号决议第一条的内容很明确: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所占领之领土。也就是说,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实际上确认了1949年战争结束后以色列边界的合法性。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巴勒斯坦所有派别均拒绝接受242号决议,也反对181号决议,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支持是有保留的。
242 号决议的通过,使巴勒斯坦人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巴勒斯坦国民宪章》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声明,使巴勒斯坦从法律意义上丧失了对西岸地区的权利,另一方面,242号决议和1950年的一系列停战协定否定了巴勒斯坦人对1949年战争后以占土地的权利。巴勒斯坦人所要求的土地在哪里?


2、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武装斗争可能性的丧失
1967 年后,在以色列军队的打击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约两万多人的各派武装势力开始向约旦河东岸乡村和城镇渗透,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地盘,在约旦国内形成“国中之国”,约旦的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均受到严重威胁。“法塔赫”进入约旦的初衷只是寻求庇护所,但随着自身的壮大和同约旦王室矛盾的加剧,它作出了颠覆约旦合法政权的鲁莽尝试。“法塔赫”创始人之一阿布?达乌德多年后不无惋惜地说:“我们法塔赫人,加上支持我们的约旦军队,曾经有可能改变在安曼的这个政权”,但“在1970年6月之后,部分地由于我们运动中左翼分子的愚蠢和罪恶的活动,我们开始失去这种支持”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则在1971年3月通过的政治行动纲领中进一步指出:“自古以来就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建立了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国家统一的永久关系”,“巴勒斯坦革命提出的解放巴勒斯坦的口号和巴勒斯坦的革命事业决不意味着把约旦和巴勒斯坦分开” 。即便在被赶出约旦之后,“法塔赫”还在1972年3月发表了《推翻约旦王室政权是现阶段目标》的声明。
1968年11月起,约旦军队开始同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武装冲突。1969年阿拉法特掌管巴解组织之后,局面并没有好转,各派组织仍自行其是,甚至发展到通过清真寺的扩音器宣传“革命理论”,号召推翻约旦王室的极端行为,暗杀约旦政界要员和侯赛因国王的事件也发生多起,巴勒斯坦武装在约旦人眼里从英雄变成了捣乱者。1968年12月,“人阵”又把战场转移到欧洲,在雅典机场袭击以色列客机,招致以色列空军炸毁了贝鲁特机场上的13架阿拉伯民航飞机飞机。1970年7月,“人阵”在安曼举行了大规模反对“叛徒”纳赛尔的示威,不仅激怒了埃及政府,也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反感。同年9月1日,侯赛因国王的车队遭到伏击,约旦军队随即同巴勒斯坦武装在安曼展开激烈战斗。几天后,“人阵”又连续劫持了4架国际民航班机,其中三架被劫持到约旦炸毁,这种无限扩大打击目标的恐怖主义行为严重危害了巴解组织的声誉。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约旦国王侯赛因作出了惊人决定:向英国求助,希望英国劝说以色列出动轰炸机,对叙利亚军队进行空中打击!当时的英国首相希思接到侯赛因国王的求援信后,与美国进行了协商,然后向以色列转达了约旦方面的请求。不过,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对约旦的求援是什么态度,目前无从知道。约旦军队于9月16日向巴勒斯坦武装发动全面打击,已经进入约旦北部驰援巴勒斯坦游击队的200辆叙利亚坦克被迫撤回。安曼街道上军队向巴勒斯坦人开枪射击,在难民营里大开杀戒。有资料称几万巴勒斯坦难民死于这个1970年的“黑九月”。 9月27日,经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调解,巴勒斯坦武装同约旦当局达成停火协议。但是,“人阵”领导人哈巴什根本没有把协议当回事儿,竟然提出“约旦河东岸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并在阿尔比德地区建立了“人民社会主义共和政府”。约旦军队于1971年7月13日向巴解武装发动了残酷的清剿,数千名巴解游击队员被杀或被俘,另有200人渡过约旦河向以色列投降。7月19日,巴解终止了在约旦的存在,被全部赶往黎巴嫩和叙利亚。
1969年初,“法塔赫” 把黎巴嫩作为开展反以武装斗争的庇护国,向黎巴嫩派去了500名游击队员,在难民营中发展组织,并向以色列发动零星袭扰。撤离约旦之后,巴解在黎巴嫩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生存。尽管黎巴嫩特殊的国情为巴解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一定便利,但在黎巴嫩政府的限制和以色列的严密防守之下,巴解组织很难开展一般意义上的游击战争。在“正规手段不可能赶走以色列人”的理论指导下,“人阵”、“民阵”、极端“法塔赫”成员组成的“黑九月”和从“法塔赫”分裂出来的阿布?尼达尔恐怖集团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平民、无辜西方游客和巴解温和势力的恐怖活动。这类活动没有达到“赶走以色列人”的目的,而巴解组织的声誉却受到致命打击。尽管以“法塔赫”为代表的巴解主流派和阿拉法特本人反对以恐怖活动作为斗争手段,阿布?尼达尔也被“法塔赫革命法庭”缺席判处死刑,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却是针对整个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
巴解组织的指挥机构和部分武装力量也进入黎境内且与穆斯林教派结盟,客观上加强了伊斯兰教派的力量,进一步刺激了他们要求重新分配权力的愿望。1975年 4月,马龙派长枪党以反对巴勒斯坦难民迁居黎巴嫩为由,向贝鲁特近郊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发动进攻,黎“全国运动”与巴勒斯坦游击队立即组成联军进行反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内战。马龙派领导人将内战归咎于巴勒斯坦人,认为是巴勒斯坦“病菌”的侵入引起的,而若能消除这种“病菌”,黎巴嫩人则能“在数小时内达成协议”。 巴勒斯坦势力在黎巴嫩的膨胀不仅成为黎巴嫩连年内战的主要起因,还招致以色列多次对黎巴嫩的进攻。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内战中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日渐壮大。在1982年战争之前,巴解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到2.5万人,甚至拥有足以同以色列打一场正规战的6,000人野战部队、300辆坦克、300辆装甲运输车和1,000多门各类火炮,很多为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动辩解人说什么如果给巴勒斯坦人飞机大炮,巴勒斯坦人就不会搞恐怖活动了,其实不然,恐怖活动一直是巴勒斯坦人对付以色列的常规手法,和有无正规武装无关。 1978年3月11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个武装行动小组从黎巴嫩基地乘船出发,巧妙地躲过了以色列的海军巡逻队,在以北部海港城市海法以南的滨海公路登陆,劫持了一辆开往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并杀害了车上的30多名乘客。4天之后,以色列以此为由发动了“利塔尼行动”进攻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基地。1983年9月黎巴嫩战争结束后,以军撤出导致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加速“回流”到贝鲁特西区和黎南部海滨城市西顿附近的难民营,被新崛起的什叶派“阿迈勒运动”视为最大威胁。1985年5月,“阿迈勒运动”民兵与巴武装力量展开了长达两年之久的“难民营之战”,双方死亡3000多人。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巴难民在黎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巴解在黎巴嫩建立的第二个“国中之国”随着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结束而丧失,继尔撤往其他阿拉伯国家。至此,巴解组织完全失去了同以色列的战场接触,开展武装斗争的基本条件已不复存在。

虽然巴解组织走了,巴勒斯坦人的武装却还在黎巴嫩存在,他们占据难民营,成了黎巴嫩的国中之国。2007年5月20日,黎巴嫩政府军为追捕银行劫匪进入黎北部靠近港口城市的黎波里的纳哈尔.巴里德巴勒斯坦难民营,不期与难民营中的巴激进组织“伊斯兰法塔赫”发生武装冲突,造成近百人死亡。6月4日,驻扎在黎南部城市赛达市郊的艾因哈尔瓦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夏姆军”伊斯兰军事组织又与黎政府军交火。
很多人一直为巴勒斯坦的主权高呼,可是看完上述事实,我想问问那些人:黎巴嫩的主权在哪里?巴勒斯坦人可以组织组装参与黎巴嫩内战,可以在黎巴嫩建立不受黎巴嫩法律管束的难民营,难道黎巴嫩就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吗?
3、1967年后的西岸和加沙
在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附加地图上,加沙和西岸是有陆地通道相连的,但第一次阿以战争的后果却是陆地通道被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土地被分割成两部分。
1948 年,加沙被埃及占领,实施军事统治,除了逃入西奈半岛的7000名难民得到了埃及国籍之外,加沙的原有居民和外来难民全部成为埃及的二等公民,外出旅行要申请特别的护照。加沙的全部事务都由埃及设置的军事统治当局管理,紧急状态法一直到1962年才被取消。1954年起,埃及开始在加沙实行革命后制定的新法律,巴勒斯坦人的一些民事权利得到了部分保障,平均每年约有500名青年前往开罗接受高等教育 ,加沙青年的最大愿望是好好学习,考入开罗大学。
1967 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再次攻占了加沙地带。在消灭了巴解抵抗力量并比较稳固地控制了难民营局势之后,以色列于1971年9月任命了一位当地阿拉伯商人担任加沙市长,组成了军事管制下的地方议事机构,但埃及同加沙的联系并没有完全被割断。1978年埃以“戴维营协议”签订后,由于加沙居民掀起的抗议埃及放弃加沙的大规模示威惹恼了萨达特总统,埃及宣布停止支付1967年以前加沙本地管理人员的工资,并禁止埃及大学录取加沙学生,实际上终止了同加沙的联系,加沙的好学生再也上不了开罗大学了。以色列人的算盘也没有打响,他们原本希望埃及把加沙这个包袱重新背起来,遭到萨达特总统的严词拒绝。同埃及的密切联系导致埃及的宗教极端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早在1952年就在加沙建立了11个基层组织,培养了后来的哈马斯创始人亚辛。
1948年后约旦河西岸被外约旦正式并吞。居民拿到了约旦护照,居民代表进入了约旦议会下院,名额同外约旦居民代表的一样,都是30个。西岸地区的阿拉伯大家族头面人物更是约旦王室的常客。当年,就是这些人主动要求成为外约旦国王臣民的。
1967 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约旦河西岸全境,但除耶路撒冷东区之外,没有宣布对其它占领区的兼并。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对于西岸,虽然以色列实行军事占领,但是宗教权和部分民事权还是属于约旦的,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居民仍普遍持有约旦护照。执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宗教事务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仍然是约旦国王任命的,而约旦的“两岸联合议院”一直存在着。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各方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约旦河西岸和约旦组成“阿拉伯联合王国”。在1982年阿拉法特同约旦首相签署的联合公告中,双方还同意建立“约旦和获得解放的巴勒斯坦之间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关系”。
1982 年9月6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的《非斯方案》,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所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阿拉伯领土”,“建立一个以圣城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安理会应保证这一地区各国间的和平,其中包括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个方案含蓄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两国方案”。
1987年底,加沙和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爆发了大规模的“石块起义”。1988年7月,约旦宣布断绝与西岸的法律和行政联系,解散“两岸联合议院”,从而结束了约旦王国对西岸主权的要求,给巴解组织填补西岸的政治和法律真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1988 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尔召开了第19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同时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宣言》和《政治声明》,把战略目标的变化公之于众。《独立宣言》首次确认了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181号分治决议,这意味着巴勒斯坦人接受了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政治声明》则首次明确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表明它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在血流了40年后,巴勒斯坦人终于承认了以色列国的存在,至此,巴以和平进程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