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汉末之我是曹孟德:口头作文(的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5:18

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搜集积累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因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积累。

(一)积累语言素材

1.书籍积累。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是口头作文的基础。为了让学生乐于积累,我除了让学生在语文书中吸取营养外,还尝试其它书籍积累:(1)低年级学生着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可以为他们选择拼音读物和漫画故事(如《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让他们大量阅读童话故事和知识丛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书籍除了每个星期定期到图书室借阅,还可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几本好书,和同学们“资源共享

2.电视、电脑积累。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有选择地看一些健康的、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大风车》以及各种动画片。定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课外作业,有目的的让学生上网查阅,增加他们的知识量,学生说话时就会“胸有成竹”。

3.校园、家庭、社会宣传媒体的积累

1)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如:名人名言、板报宣传等方面进行记录、摘抄。(2)在家中或在邻居附近听听人们的交谈,记一记每个人说话的特点。(3)利用外出的机会,记录印象深刻的事物、风土人情等,增长见闻。

(二)积累生活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对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要求: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1.培养学生学会捕捉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所任教的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经常听到有一些老师说:“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课外读物、课外活动,所以尽心口头作文时,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寥寥无几,我最怕就是教学生口头作文了。”其实不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挖掘生活素材。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如:一年四季的景色、使用的家具、田间的庄稼、饲养的家禽、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它们。当学生观察完后,他们很想说出自己的所看、所见、所做、所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积累的词语,及新学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篇口头作文时,我预先要学生回家或在学校的生物园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观察完后,我再进行口头作文教学。这时,学生都踊跃举手,积极说出自己的内容。有的说:“我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红眼睛,一双长长的耳朵,全身的毛都是白色的,我摸一摸,啊!真柔软呀!我最喜欢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小雪球一样。妈妈告诉我,小白兔最爱吃红萝卜。”有的说:“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有一双像黑宝石一样的眼睛。夜晚时,会闪闪发光。小猫的耳朵是三角形的,脸上长了一些胡子,尾巴长长的。小猫的爪子下有厚厚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耳朵、胡子、肉垫是小猫捉老鼠的好帮手。我真喜欢小猫,因为它帮我们捉老鼠。”从小学生说的作文中,看出学生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见闻,这都与捕捉生活素材离不开的。

2.身临其境,体验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我经常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例如,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在不同季节到来之际,我会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有什么感觉),看一看(看到什么),想一想(明白了什么),说一说(有什么收获)……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时,刚好是春天,校园里到处是嫩绿一片,我抓住时机,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同学的衣着、感受天气的变化等,再让孩子们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孩子们有了观察春天的经历,完成的效果当然理想。此外,我还利用一些时间,先让同学上讲台“畅所欲言”,讲他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有趣事、新鲜事,情到深处还可以演一演,或者小品,或者歌舞等,评评谁讲的、演的最精彩,然后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出你的感想。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说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言之有物,说话时更能“文思泉涌”。

3.小组合作,参加实践

实践活动是人类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事物的重要科学手段。因此,学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我们尝试了做家务、美化校园、种植小树苗等活动实践。每次活动都是意犹未尽,学生自觉为美化学校环境搜集、设计警示语,为保护环境写宣传语……如学生们为爱护环境创作了各种广告词:“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美丽的鲜花正在开,请你不要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活动中不断闪现,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的普遍认可。

二、利用多种技巧,培养学生说口头作文的能力

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爱说作文的兴趣。教师应竭力为他们创设各种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心”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一)        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主动力,只要对事物产生兴趣,效果会事半功倍。这个道理在低年级学生的口头作文教学上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而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大多数小学生是难以长久保持的(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三分钟热度”),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由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要保持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有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使材料、教师、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趣生活。

1.音画为媒,激起兴趣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尝试了“音画为媒”的方式:有时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音乐声中看待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人、物,比比谁会想到画得最像,并将你画的内容说下来,学生就会主动去观察、查阅,口头作文的时候,自然是落笔生花。

2.角色表演引入口头作文教学

儿童的想象能力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十分活跃,加上小学教材中有许多适合表演的文章,教师应好好地利用它们,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施展他们表演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将抽象的文字转化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不但可升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标新立异的再创能力。例如,在教《小母鸡种稻子》这篇课文时,我是在初步分析好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学生分别扮演小母鸡、小猪、小鸭、小猫,模仿它们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扮演小母鸡的要表现出小母鸡热爱劳动、待人有礼的优良品质,扮演小猪、小鸭、小猫的要表现出不爱劳动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需要去改正的。学生都想上台表演,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调动,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        巧用“点拨”,练说出无限想象力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说、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1.运用好教材中的《金钥匙》

新教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每一个《语文天地》中都会一条“金钥匙”,它把一些学习方法归纳起来,交给学生。孩子掌握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归纳有这么一个学习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读起课文来特别有意思。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一年级教材有《插秧》一文,这是一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我记得在教学中,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时说:“老师,我从课文中知道农民很聪明。他们可以到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插秧!”此话一出,真是令人赞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我灵机一动,问:“真的到白云、蓝天上插秧吗?请你再读读、想想!”

经过教师一句点拨性的话语,学生马上知道不对了,再细读儿歌后,终于抓住了“水田是镜子”,把绿树、青山、白云、蓝天倒映在水中,所以才会有“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的景象出现。

除此以外,我还设计了以下内容:(1)水田是(镜子);水田是(棋盘);水田是(地毯)……2)水田还映照出什么?答曰:“蓝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山上花开了……学生兴致勃勃,不断思考与平常生活中相联系的事物,发挥想象力。

2.想想与事物有关的内容

在学习某一事物时,可以随意地去想它的过去未来,或想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情。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想象:奶奶是怎样疼爱小女孩的?当来到你身边时,你是怎样帮助她?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话?学生越说越生动有趣,越说越爱说,越想越爱想,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三)口头训练与仿说相结合,提高学生口头作文能力

1.仿照课文的基本结构格式

二年级下册第14单元,课文《我有一盒彩笔》的主要特色:诗人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使小诗显得整齐而富有变化。小诗用排比的句式描绘了“今天的美景”和“明天的理想”,诗句富于幻想,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心中的理想。诗歌语言生动,想象大胆,且琅琅上口,适宜于学生朗读背诵。所以教学这首小诗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把所见所闻画下来、再仿照诗歌说出来。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

(1)我有一盒彩笔,    (2)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    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

一个半圆形,          画许许多多的鲜花,

那是美丽的彩虹。        让世界的每个角落芳香起来。

画一个长长的圆柱,      画一片枫叶,

那是登上云天的梯子。    让秋天永远在小朋友身边。

一个红色三角形,      画条金光闪闪的项链送给妈妈,

那是我们的红领巾。      让妈妈更加开心。

五颗黄色的五角星,    画一艘宇宙飞船

那是伟大的祖国。       让孩子们遨游太空。

这首小诗就是学生学了《我们知道》这首儿歌,仿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的。她写的内容都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素材。只要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他们就“有话可说”了,体验了成功的滋味。

2.指导仿说熟悉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仿说的口头作文应为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北师大版第三册的第11单元,课文《我们知道》的主要特色:课文摘下学生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诗歌的形式、儿童化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中“风”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生动、有趣。课文的学习难点是在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的诗句,学写诗歌。所以教学这首小诗时,我注意学生在熟读、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能体现风存在的现象,然后仿照诗歌,自己写诗。由于学生熟悉身边与风有关的现象,举的例子实实在在,学生的仿写才会水到渠成。以下是学生仿写的文章: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彩旗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玩耍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小草摇摆着腰肢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嬉戏了

再如:一年级下册《水乡歌》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它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循环往复,琅琅上口,适宜于学生朗读背诵,所以教学这首小诗时,我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诗中描述的情景,初步感受水乡的美。此外,我也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把所见所闻仿照诗歌的格式说出来。下面是一些学生的作品:

(1)我的家乡什么多?        (2) 我的家乡什么多?

     路多。                        车多。

千条路,万条路,               东一辆,西一辆,

大路一条接一条,               东西南北千万辆,

条条大路通四方。               出门就要把车坐。

(3)我的家乡什么多?        (4) 我的家乡什么多?

     花多。                        树多。

千朵花,万朵花,               东一棵,西一棵,

香花一朵接一朵,               大树小树一棵棵,

簇簇花儿像彩霞。               棵棵树儿撑绿伞。

这些小诗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突出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读起来令人觉得真正、实在。

3.利用课文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达到深刻认地识别问题的目的。教学时,我很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问银河》,除了课文说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银河,银河,你有没有穿上美丽的衣服?”有的说:“银行,银河,你喜欢唱歌吗?我想和你一起跳舞、唱歌。”有的说:“我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银河,你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学生说得越多,证明他们的想象力更丰富。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乐于说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要求创新,教师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

1.好词好句评选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接触大量的好词好句,我会让他们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收集。另一个要求是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原因是什么?加入这一要要求,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筛选能力。学生搜集的词句最多或说出的原因最新颖的就会脱颖而出,获得“智慧之星”。有了良性的竞争意识,学生在课本上、广告里、游戏中、读书时都注意搜集好词好句。词汇增多,当学生表达意愿时,很容易就能用上合适的词语。

2.学生互评

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如果教师的评语是:好、可以、不好。这些单调的评价不仅降低学生说的兴趣,还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为了改变这传统评价,我有意去让他们进行去比较,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由找伴,互相说作文。安排了学生同桌互说、优生互说、差生互说、优差生互说、一人说大家评的方式。在互评之前,我根据每次口头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要点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互评。之后要抽样检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再是针对学生不容易去发现问题这一缺点,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说中学习,说中有所提高。

3.“口头之星”擂台赛

每周由师生共同评出一周口头作文之星,评选依据是根据班中每个学生一个星期的口头作文表现进行评选,设有“进步之星”(鼓励后进生),“优秀之星”(鼓励中等生),“学习之星”(鼓励优生)。这种口头作文的评选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的用词丰富了很多。例如,我在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冬天的变化,我还出了这样的口头作文:《春天的手》、《夏天的手》、《秋天的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有的说:“春天到了,春风吹,小草绿,树发芽,大地像一张绿色的毯子。春天到,小河的冰融化了,叮叮咚咚像唱歌。”……学生能各抒己见,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换是通过亲身观察体验到的。学习与季节有关的文章时,学生自然变得“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