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乐园在线无错版:腹针疗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00:24
腹针疗法的经络2009-11-27 19:10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2009年08月18日 20:26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
    腹部经络的特点(1)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现代医学为依据,巧妙立法显奇效
   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充分对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使传统针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认为,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腹针疗法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针灸发展新思路,为腹针疗法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腹针疗法成为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学科,同时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针灸学科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任何医师经过严格的培训都能够很好地掌握。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序 号
穴位名称
定 位
功 能
传统功能
全息图功能

1
中 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
下 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
水 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
神 阙

脐之正中
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
气 海
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
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
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禁针

7
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
商 曲
下脘旁开5分处
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
气 旁
气海旁开5分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
气 穴
关元穴旁5分处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
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2
天 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
外 陵
阴交穴旁开2寸处
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14
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

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15
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穴外1寸

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


16
下风湿点
外陵穴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
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体形和疾病选择针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规格的针具。

详见下表:
薄 氏 腹 针 专 用 针 具 标 准

规   格
分 型
适  应  证
34#(0.22mm-50mm)

34#(0.22mm-40mm)

34#(0.22mm-30mm)
AⅠ肥胖型
头痛、面神经麻痹、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过敏性哮喘、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
AⅡ正常型
AⅢ消瘦型
36#(0.20mm-50mm)
36#(0.20mm-40mm)
36#(0.20mm-30mm)
BⅠ肥胖型
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
BⅡ正常型
BⅢ消瘦型
38#(0.18mm-50mm)

38#(0.18mm-40mm)

38#(0.18mm-30mm)
CⅠ肥胖型
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中体质较弱者。
CⅡ正常型
CⅢ消瘦型

2. 进针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腹针根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求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浅刺、深刺。

2.1浅刺:将针灸针刺入皮下,即为浅刺。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2.2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应当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3. 针刺手法
    腹针进针时应首先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3.1 进针的方法
腹针进针时要求刺皮时要快,取穴要准。进针快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套管进针法:为了强化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我们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或专人专具,采用套管进针法。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可以缩短大家学习进针的时间。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

3.2 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手法与传统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① 只捻转不提插
② 轻捻转慢提插,

3.3 起针的方法
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3.4 留针的时间
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长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
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

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传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1.1、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见腹针病历表)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1.3、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a、 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浅刺。
b、 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1.4、根据病人的体型选择针具。

2、治疗时的体位
2.1、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2.2、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2.3、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2.4、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2.5、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或环境温度为患者腹部保暖。

腹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症,只要选择得法,任何疗法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腹针的基本观点。因此,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学习非常重要。

1.腹针的适应证: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2.腹针的禁忌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类别:默认分类 | 评论(0) | 浏览(10) 中医的问诊十个法则2009年08月08日 22:35中医的问诊十个法则

我们经方家的问诊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为读者说明一下,如何找经方家看病,如果不知道方法将会变成鸡同鸭讲,病人说了半天我们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 请读者记住用下列方式来回答问题。

问睡眠,你的睡眠如何? 是否一觉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时会醒? 如果会醒,是几点会醒?是否多梦? 等等。

问胃口,你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问大便,你便秘吗? 每天有大便吗?大便颜色是什么? 是下利吗? 很臭还是无味?等等。

问小便,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 频尿吗?还是小不出来? 还是没有尿意? 平均一天几次?等等。

问口渴,你很渴吗?如渴,最想喝什么温度的水?如不渴,时常会忘记喝水吗?还是再怎么喝也不能止渴呢?

问寒热,你平时觉得身体很热还是很冷?手脚冰冷吗?

问汗,你容易出汗吗? 会半夜盗汗吗?会时常流汗不止吗? 还是不出汗的身体呢?

问体力如何,精神好吗? 还是一直疲惫中?早上起床时,是精神奕奕呢? 还是无法起床呢?精神能够集中吗?

问性功能,你性功能好吗? 等等。

问女子月经,无论妳有无月经,都要详细说明妳的月经情形,是延后还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 生过小孩吗?

读者只要按照以上的问诊来说明你身体的感觉,经方家就可以不用看到你,而依据这些主要症状来开出处方,但是要开方时,我们须要知道你体重多少?身高多高?等等,因为体格不同就会出现剂量不同的处方。

经方是在真正的治病中,因此病人服用经方时身体在恢复时,自然会产生一些变化,可能每天都不同,有时会下利,有时会晕眩,呕吐,手脚发麻等等,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在治病,所以会有很多因人而异的反应出现,此时不须要每天向医师报告,你只要问你自己看看,是不是这些反应都出现在你的病兆所在呢?你就知道你如何了。我曾经遇到一位无知的病人,她来看我时,抱怨自己便秘,一星期才上一次大号,结果吃完我的药第二天就打电话来说,中药的副作用她受不了,因为下利过多。于是我问她妳感觉如何?她说感觉非常好,体力都恢复过来了,读者觉得我应该如何回答她呢?你们在吃西药时没有这类反应是因为西药只是在控制,根本没有在治病,当然你会感觉到二者之不同。

病人如果拿着西医的检验报告来看正统中医的话,你一定会被骂,因为这是西医说的,不是我们说的,你有疑问的话应该去问帮你做这检验报告的人才对,怎么来问中医呢?这就是鸡同鸭讲,你可以将西医的检验说明一并给中医,也可以将西医给你的诊断给中医,这可以帮助中医来证明中药有多好,但是要记住,正统中医开处方时是完全依照你身体的症状而开的,不是按照西医的检验报告开的,因此你一定要强调你身体的症状,将之说明详细,如此才对正统中医有帮助的,每次病人拿出西医的检验报告给我时,他们不知道这对中医来说是完全无济于事的。 腹针无痛治百病2010-04-18 23:49

腹针无痛治百病

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胸闷胸痛

引气归元,水分,左商曲,左气旁,双气穴。

2、冠心病心慌心悸

引气归元,左气旁,双气穴。

3、冠心病搭桥术后术口疼痛

引气归元,水分,左商曲,可于心脏的腹部投影区点刺;左气旁。

3、冠心病搭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引气归元,大横,双气穴,双天枢。

4、冠心病搭桥术后体虚

中脘,下脘,气海灸,关元灸,双天枢,双气穴灸,关元下灸。

5、冠心病失眠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双气旁,腹四关。

6、高血压病头晕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滑肉门,双水道。

7、高血压病头痛

中脘、气海、关元、双阴都、双天枢、双滑肉门。

8、高血压病失眠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旁、腹四关。

9、高血压病心悸

引气归元、左商曲、水分、左气穴。

精神神经疾病

1、中风后遗症

引气归元、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

2帕金森病精神障碍

引气归元、上脘、双阴都、双太乙、双天枢。

3、帕金森病服药副反应症状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腹四关、双天枢。

4、紧张型头痛

引气归元、双气穴、双四满、石关。

5、偏头痛

引气归元、双滑肉门、患侧商曲、中脘上或旁、患侧石关。

6、三叉神经痛

天地针、双滑肉门、双气穴、双上风湿点。                                                                       

7、三叉神经痛急性发作

天地针、双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阴都、中脘上。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双阴都。

1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痛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中脘上。

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视觉障碍

引气归元、中脘上、双阴都、双气穴、双滑肉门、

12、失眠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商曲、双气旁、双气穴。

13、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气穴、双气旁、关元下。

14、肝气郁结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四满、石门、双日月、双气旁。

15、痰气郁结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

16、心脾两虚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滑肉门、双大横、双梁门。

17、肝肾阴虚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

18、小儿神经性尿频

天地针、中极、双水道。

19、多汗症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商曲、双气穴。

消化系统疾病

1、胆囊炎

引气归元、双天枢、患侧上风湿点。

2、小儿消化不良

引气归元、天枢。

3、慢性传输型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左下风湿点。

4、出口梗阻性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曲骨、双下风湿点,会阴或长强。

5、混合型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曲骨、双下风湿点,会阴或长强。

6、辩证治疗便秘

热秘:配合谷、支沟、曲池。

气秘:配阳陵泉、行间。

虚秘:配足三里、三阴交。

冷秘:配照海、神阙加灸。

妇科疾病

1、更年期月经不调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四满。

热证加中注;脾虚加天枢;气滞加带脉;或加腹部奇穴外四满(石门穴旁开1.5寸)、肠遗(中极穴旁开2.5寸)、经中(气海旁开3寸)、通经(大横旁开1寸)。

2、更年期崩漏

中极、关元、双石门、阴交、双门穴(关元旁开3寸)

3、更年期精神障碍

天地针、上脘、双阴都、双太乙、双天枢。

多恐善悲,惊悸,欲太息加大横;吞酸,太息善悲加日月;眩晕,四肢麻木加下脘上。

4、更年期秘尿系统疾病

中脘、关元、气海。大横、双下风湿点。

5、子宫肌瘤

引气归元、外陵、中极、双四满、双水道。

6、痛经

气海、关元、双下风湿点。

7、月经不调

引气归元

8、月经先期

引气归元、左上风湿点(我认为应该是右上风湿点)。

9、月经后期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10、月经先后不定期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

11、月经过少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

12、月经过多

引气归元、双大横。

13、闭经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

骨科疾病

1、颈椎病

天地针、双商曲、双滑肉门。

神经根型加双石关;

椎动脉型加下脘上;

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加双气旁。

头痛、头晕、记忆里下降、心悸、心慌症状较重加双气穴;

交感型加左气旁。

2、腰椎病

气海、关元、水分。

急性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椎间盘突出:双气穴;

以腰痛为主:双外陵、双气穴、双四满;

合并坐骨神经痛:健侧气旁、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

3、强直性脊柱炎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大横。

4、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痛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旁、双气穴、腹四关、双大横。

5、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胸椎病变

引气归元、双商曲、腹四关、双天枢。

6、强直性脊柱炎周围大关节症状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双下风湿点。

7、肩周炎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

肩部疼痛范围较大:滑肉门三角;肩部疼痛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8、网球肘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

9、腕管综合征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患侧上风湿外点。

1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天地针、健侧气旁、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11、痛风急性发作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上风湿点。

犯处加对应点。

12、慢性痛风关节炎

引气归元、双气旁、双气穴、腹四关、双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

其他疾病

1、糖尿病

引气归元、双商曲、腹四关、双上风湿点。

2、外感发热

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

3、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

中脘、下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气海、关元。

4、痤疮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上风湿点、双气穴。

5、皱纹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

6、黄褐斑

引气归元、双上风湿点、双滑肉门、双天枢。

7、减肥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