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灿烂的日子父亲:立体派——毕加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49:16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自画像》

一、童年时期

  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路易斯家的第一个男性后嗣——后来取名巴勃罗的孩子,就这样的“一脸怪相,像公牛一样怒吼着”般的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11月10日,唐·何塞在圣地亚哥教堂为新生儿受洗,孩子的全名是:巴勃罗·选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罗·让·尼波穆切诺·圣蒂西马·特林尼达德·路易斯·毕加索。然而,这一大串姓名除了在马拉加市政厅的出生登记簿上出现过以外,大部分在他的生活中自行消失了。世人永远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父亲何塞在马拉加市的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最擅长沙龙与室内装饰性壁画,尤其喜绘羽毛、树叶、鹦鹉和紫丁香,鸽子更是他的最爱。毕加索还有两个妹妹。十年间他都没离开过出生地——马加拉,这样的童年十分枯燥,但也是必要的。自记事起,他就与画笔为伴,这为他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在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并可以毫不费力的画出绘画模特每一个精确的细节。8岁时,他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斗牛赛和鸽子》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受聘于巴塞罗那隆哈美术学校。在举家迁往巴塞罗那之前,唐·何塞一家到马拉加度假。毕加索离开故乡时,还是一个考试总也不及格的小男孩;如今他又回到故乡,已经成为一名小画家,并从拉科鲁尼亚带回一批画作。亲友们从这批画中看到了他那非凡天赋,尤其是救过小毕加索的叔叔萨尔瓦多医生对侄子的前途更是寄予了厚望。为了激发侄子绘画热情,他白天给毕加索五个比塞塔作零用钱,还利用卫生局局长的权职找了一间画室,并特意雇了一名老水手作小毕加索的模特。

  秋天,新学年开始之际,毕加索同家人一起抵达巴塞罗那,踏入了人生旅途的重要一站。只有14岁的毕加索,在父亲的坚持下参加了美术学院的入学会考。他不但在一天中完成需要一个月准备的作品(包括古典、静物、人体素描及油画),而且技巧娴熟,构图精细,被教授们一致推崇为天才。

《赤足的少女》

  在美院最初的课程,毕加索认识了另一个画家帕利亚雷斯。在他那个年纪,友谊远胜过教学带来的激励。毕加索不常去上课,经常待在好友的画室里。他们一起画像,讨论彼此的作品,互求进步。

  这时,巴塞罗那到处弥漫着反叛的情绪和无政府主义气氛。毕加索在初到巴塞罗那的日子里,画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素描《基督祝福撒旦》。这幅素描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矛盾与强烈的冲撞。毕加索踟蹰在巴塞罗那的街巷,流荡于各个咖啡馆之间,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他经常光顾一家有歌女演出的咖啡馆,逛妓院林立的唐人街。1896年4月,巴勃罗在自己的画室里完成了三幅作品:《最初的圣餐》、《留平头的自画像》、《科学与仁慈》。他的《最初的圣餐》参加了巴塞罗那的美术和工业展,与该市的一些名作家的作品并挂在一起,同时展出。《科学与仁慈》一画参加了“1897年马德里全国美术展”,使他第一次受到社会瞩目和公众的赏识,后来又在“马加拉省美术展”上获得金奖。这幅画后来在叔叔萨尔瓦多的寓所挂了许多年,又转移到妹妹劳拉的寓所之中。

  1897年10月,毕加索第二次来到马德里,进入西班牙最高美术学府——圣菲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继续深造。但一进入校门,他又感到了失望。毕加索永远对学校教育感到失望,他受不了那里的空洞、教条和死气沉沉。他很少到学院来,除了去学校的画室,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课程。他三天两头去马德里最著名的美术馆——普拉多美术馆,仔细观察、品味和临摹格列柯、提香、鲁本斯等人的作品。从这些大师们身上吸取养分、获得灵感。

  1898年夏天,应好友之邀,毕加索去了帕利亚雷斯的乡下小住。在这个叫做奥尔塔的山村,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八个月。毕加索此时对生活和生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创作了一幅名叫《阿拉贡人的风俗》的作品,并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再次获奖。

  当时的巴塞罗那艺术界正掀起一场“现代主义”的运动。艺术家们以慷慨激昂的陈词谈论着社会与艺术。在酒吧、饭馆、咖啡馆里他们不眠不休地争论着各自的主张,直到语无伦次。颓废派的诗人、作家、泛神论者、象征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哲学家们坐在酒吧饭店的桌子上,高声地呼喊着尼采和托斯妥耶夫斯基书中的诗句。

  在新的艺术思潮的刺激下,本就对传统绘画存在反叛意识的毕加索,内心更是冲动,思绪混沌、杂乱无章。在学校没呆多久,毕加索就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已经成熟到完全可以毕业了。他不再去上课,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去城里各地的写生上,很快地就与周围环境融洽了。他的写生作品往往令学校校长都感到惊叹。

  毕加索经常不上课的消息传到马拉加。唐·萨尔瓦多和其他叔父、姨母们很快停止了对他的经济资助。他们的原则是:对天才倾囊相助,对浪子决不姑息。只有他的父亲,继续“尽其所能”的供养他。毕加索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地步,生活水平因此更加的拮据,到了买不起画具和纸张的地步。这个固执的画家每天在街头游荡,他在那些被画的对象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做社会和人生。从他们身上,他发现了生活的可塑性。这一发现,成为他日后创作中基础性的东西,并在他第一幅立体主义绘画中形象的表达出来。

二、懵懂时期

  1898年春天,在巴塞罗那,毕加索结识了一位青年诗人卡萨吉玛斯。这位诗人成了他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在诗人的介绍下毕加索加入“四只猫”俱乐部,那里到处弥漫着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现代主义。当时毕加索年仅18,无钱无名,经常保持沉默,但一开口说话,总是锋芒毕露,妙语连珠。凭借大黑帽、宽领带和短背心,加上灯笼裤与深色长外套,即那套引人注目的艺术家的制服,毕加索很快地变成“四只猫”的中心人物。有人欣赏他,亦有人讨厌他。他的行为乖张、爱憎分明,但却不轻易表白;他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可见,他的内在世界充满着矛盾:极端与对比。

  1900年的2月1日,在朋友们的筹划下,举办了他在“四只猫”俱乐部的首次展览。毕加索的素描被挂在烟渍累累的墙上,150幅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那些画家、诗人与音乐家朋友们的速写。可惜出师不利,观众对此反应平平,外界对此也十分淡漠。从商业角度看更是收益甚微,卖出去的画少得可怜、价格也低得可怜。现在,毕加索比任何时候都向往巴黎。巴黎,世界艺术的中心,现代主义的营垒。

《贵族夫妇》

  夏季即将结束,巴塞罗那狭小的天地,已不能满足毕加索那较热切的心,他渴望获得更多的艺术是自由。同时和父亲家庭的关系也迫使他离开那里,他选择了巴黎。此时的巴黎——艺术的殿堂,充斥着印象主义和各种新的美术思潮和流派。他用了好几个月时间,认真翻阅各种法国艺术杂志,研究斯坦兰和劳特雷克的插画,从中吸收营养。动身之前,毕加索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他在人像的眉毛上连写三遍“我即王国”。那是他的护身符,是他的权力的吉祥物,保佑他不受恐惧与怀疑的侵扰。

  10月,他与卡萨吉玛斯搭乘火车,前往梦想中的天堂——巴黎,这年他19岁。在巴黎他举目无亲,但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新鲜。不到数月,他就已经访遍了巴黎所有的美术馆。在卢森堡美术馆,他的目光首先定格在印象主义画家五光十色的作品上。莫奈、雷诺阿、德加等这些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无趣并“野蛮”的腓尼基人与埃及人的古老艺术,克吕尼中世纪美术馆里的宗教雕像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他。

  不久,在一位女画商诺尼尔的引荐下,毕加索结识了皮尔·曼雅克。他是位艺术经纪人,30岁出头,留着小胡子,仪表堂堂,精力充沛,经营有术,乐于帮助青年艺术家,因此在巴黎艺术界颇有名气。曼雅克每月支付150法郎用于毕加索生活支出,并担任他在巴黎艺术界的保护人和引路人。毕加索从此第一次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曼雅克为毕加索在巴黎的生存负担起责任时,他却不感激任何人,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甚至当客人赴约来到时,连门都不开,最普通的礼貌也不顾了。他太依赖曼雅克了,这就使他产生了反叛的情绪,而且这也是他打算离开巴黎的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的稳定,他有更多的时间沉湎于艺术的海洋里。他终日流连于卢浮宫,贪婪的吮吸着各种各样流派的绘画风格和他所能吸取的养分。这种美学上的博采众长,使他的画面颜色渐淡亦使风格改变——从传统走向现代,绘画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19岁的毕加索除了被巴黎五光十色的艺术流派吸引外,巴黎对于性的自由和各色娱乐带给他目眩神迷的感觉,随即这种感觉变成了一种赞赏的态度。他以极大的激情创作了一系列情人肖像来赞美肉欲床第之欢。轻浮放荡的气氛和兴奋激动的情绪,控制着整个画面气氛。

  于此同时毕加索和他的朋友卡萨吉玛斯也频繁的参与着巴黎各种刺激的生活。这个又高又瘦、留着跟毕加索一样头发的卡萨吉玛斯到巴黎后爱上了一位有着西班牙血统的模特儿,她叫吉尔迈尼·卡加罗。而吉尔迈尼轻浮的举止使卡萨吉玛斯深为痛苦,陷入心理矛盾。

  为了熄灭卡萨吉玛斯对吉尔迈尼的爱情之火,12月20日,毕加索带着卡萨吉玛斯动身返回巴塞罗那。这时,无政府主义者在西班牙处处令人生厌,这两位年轻人的长头发和不修边幅的外表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和厌恶。卡萨吉玛斯看到这一切,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又回到了巴黎,到妓院寻花问柳。毕加索则留在了马德里。

  卡萨吉玛斯回到巴黎后举行了一个晚会,被邀请的朋友中也有吉尔迈尼。在晚餐接近尾声时,卡萨吉玛斯哭着掏出一支手枪。吉尔迈尼赶紧卧倒,射出的子弹只擦伤了她的后颈,卡萨吉玛斯又哭着举起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几个小时后,卡萨吉玛斯死在医院里。

  卡萨吉玛斯的死讯传到了马德里,毕加索悲恸不已。他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内心仿佛被一个孤寂的亡灵所缠绕,挥之不去。一幅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开始酝酿。这就是毕加索蓝色时期著名绘画《卡萨吉玛斯的葬礼》的来历。作品完成后,最初的名字是“招魂”,后来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卡萨吉玛斯的葬礼”。面对这幅呕心沥血的新尝试,毕加索寄托了自己对友人之死的哀思。自从卡萨吉玛斯死后,毕加索愈来愈内向、悒郁,马德里的世俗生活已不再适合他的心境。于是,他动身回到巴塞罗那,狂热地投入了工作。这就是巴勃罗蓝色时期的开始,也是精神上的转折期,他开始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心灵上的净化,而不是心理上的安慰。

《卡萨吉玛斯的葬礼》

三、蓝色时期

  1901年毕加索重返巴黎,此时的他已有足够的实力支付路费了。到巴黎后他的情绪趋于平静。随着风格的突破,创作数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觉到创作裸体画的自由,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以体现出在西班牙时受到压抑的性解放。

  这一次,他住在克里希大街的寓所里。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灵感却没因此消失。《蓝室》就在这间屋里诞生的,和其他几幅相同色调的油画一起揭开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序幕。当时,蓝色是他的最爱,不仅衣着,甚至连思考事物与观察外界都是蓝色;毕加索更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日后艺术史家统称他这一时期绘画作品为“蓝色时期”。

《蓝室》

  同年十月,老朋友萨巴蒂斯来巴黎看望他,并成为他的忠实模特。这组萨巴蒂斯的肖像画,被蓝色所充噬,画中人物显得成熟而忧郁。

  画商弗拉在其艺廊六月档期中安排了一次毕加索个人画展。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会场。虽衣着破旧,但神情优雅,高筒礼帽下是张高贵脸庞,这就是雅各布。他立刻被毕加索的画作所震慑,毕加索对他的睿智风采与独到见解也推崇备至。两人从此奠定深远的友情基础。诗人兼评论家马克斯·雅各布的出现,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蓝色的黑夜时期。

  接下来的冬天里,都呆在雅各布那间烟草味弥漫的旅馆小房间里。他们一伙人席地而坐,裹着大衣,簇拥在一起以抵挡寒风的侵袭,但寒冷也不能阻止他们倾听。雅各布朗诵自己和其热爱的兰波、魏尔伦及波德莱尔等人的诗作,直至夜深人静。他们常光临蒙马特尔的咖啡馆,“黑猫”、“红磨坊”酒店也会偶尔去一次。这伙人时常流连于蒙马特尔另外一家波西米亚式、名为“碎!”(LeZut)的小酒馆。那儿走道幽暗,墙壁也很脏,仅以蜡烛照明,消费极低廉。毕加索等人每晚坐在角落,由老板亲自服务。

  1902年冬天,他整装重返巴塞罗那。毕加索喜欢巴黎,同样也热爱巴塞罗那。他无法受限于一个地方。他从巴塞罗那写信给马克斯,信中全是西文语法的法文及斗牛场上的速写。其中的一封信中,附有一张头戴黑色宽帽、穿着紧身长裤和手拿拐杖的自画像;并为延迟回音致歉,说自己忙于作画。他写道:“不作画时,就和同伴吃喝玩乐,要不就穷极无聊互找麻烦……”

《蓝色自画像》

  年底,毕加索又北上巴黎。

  在当时,对毕加索而言,痛苦和创作几乎是不可分离的,正如他的好友萨巴蒂斯所说:“艺术是哀愁与历史的产物。”

  在这两年里,毕加索、雅各布分担着彼此的贫穷。

  1902年至1903年冬末,毕加索的画卖不出去,生活艰苦异常。雅各布就邀他来自己在伏尔泰大街上的顶楼同住。两人只有一张床、一顶礼帽,只好轮流使用。晚上毕加索作画,雅各布在床上睡觉;白天雅各布到商店去当装卸工,就轮到毕加索休息。身无余钱,一日三餐都变成生活中的大事。有时雅各布扮作有钱的收藏家,用假名到大画廊去问:“你们有毕加索的作品吗?”“毕加索?没听见过。”雅各布故作惊讶:“怎么?这是个天才!你们这样的画廊没有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真是错啦!”

《悲剧》

  1903年的冬天,寒气逼人,毕加索连取暖的钱都没有。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毕加索不得不烧画取暖。熊熊的火焰吞噬了毕加索的素描和水彩画,也吞噬了毕加索的自信。尽管雅各布看了毕加索的手相并断言命中注定他有灿烂的前程,但美好的预言丝毫不能减除毕加索极度的绝望,他曾怀疑自己作品的价值,怀疑自己所走的道路。幸好这种悲观情绪很快就被接连不断的画展所排挤。

《一个盲人的早餐》

《人生》

  从1900年到1904年的蓝色时期,毕加索曾八次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往返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雅各布当时的境遇也不好,在百货店挣来的钱也仅够付房租的。直到1904年,他终于告别了西班牙,这一次真正地定居在巴黎。

  在巴黎蒙马特尔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很久以来就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小楼房;在这座小楼里,曾住过高更这样的艺术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终未能成名的作家、画家、诗人。这座建筑物很像塞纳河上妇女们曾经用来洗衣物的那种船,雅各布把这座破旧的楼房称作“洗衣船”。这就是毕加索的栖身之地——拉维南路13号。自此,毕加索在这里开始了他在法国的定居,并连续住了五年,开创了举世闻名的立体主义绘画。

《烫衣服的女人》

《两姐妹》

四、粉红时期

  那一时期蓝色依然统治着他的画布,但鲜亮的玫瑰色开始出现了,这预示着他生活的一大变化。“洗衣船”只有底层一个水龙头。毕加索在挥笔创作的间歇,常常注意到一位褐发碧眼的美貌法国姑娘在提水。他几次想找机会与她接近,都没成功。他私下通过邻居打听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名叫费尔南德·奥莉维亚。一次偶尔的机会毕加索把她带进自己的画室。走进毕加索的房间,费尔南德吃惊地发现,这里简直是一个杂乱的仓库。靠墙零放着许许多多蓝色的绘画。还有一幅刚刚完成的铜版画,画中一对夫妻正坐在桌旁吃饭,桌上放着一个酒瓶、一个空杯子、一个空盘子和一块面包。丈夫歉意地把头扭向一边,但一只手仍搂着妻子的肩膀。费尔南德看着这对艰难度日、患难与共的夫妻,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时,毕加索也将手搭在了她的肩上,托起了她的下巴,俯下头去……毕加索堕入了情网。事实上,这是他第一次真挚关系的开始。而她——费尔南德走入了毕加索的世界,成为他的第一任正式情人。

  和费尔南德在一起,毕加索长成为一个成熟男人,再也不是那种只知在妓院追逐女人和只想着自己的轻浮少年。毕加索给她画了几幅肖像画。他的笔触开始从抑郁的、冷冰冰的蓝色调逐渐变成娇滴滴、暖洋洋的玫瑰色。

《扇子女人》

  玫瑰色的时期开始了。《马戏演员之家》和《坐着的裸女》是其中的代表作。《马戏演员之家》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马戏演员之家》

《街头卖艺者》

《杂技表演者一家和猴子》

《站在球上的少女》

《坐着的裸女》

  毕加索执着地探索着,实践着,正当毕加索感到精疲力竭并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一个蒙马特尔的艺术家邀请他去荷兰度假。毕加索欣然前往,并在荷兰创作了《美丽的荷兰女子》、《戴帽的荷兰女子》等画。荷兰度假,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欢迎的巨大转变,他已把那个已经衰落了的蓝色王国抛在了身后。这个转变,也加速了他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转变。

《戴帽的荷兰女子》

  1904年的春季,毕加索在巴黎豪斯曼大街的瑟鲁利耶画廊举办了展览,展出了这一时期的30多幅油画作品和若干素描手稿。风格的转变,得到了更大的成功,吸引了许多画商和顾客。其中不乏一些有经济能力的收藏家,毕加索的画作开始受到了注目。

  1905年,毕加索创作了《拿烟斗的男孩》,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幅画在2004年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拿烟斗的男孩》

  一对美国兄妹,首次参观他的画室,激赏惊叹之余,一口气以800法郎买下现场的画作。毕加索由此认识这对美国姐弟画商——吉德鲁德·斯坦因和列翁·斯坦因。他们收购毕加索的画速度惊人。1906年,画商费拉以2000法郎收购粉红色时期的大部分创作。

  金钱不是衡量艺术的绝对标准,但金钱将巴勃罗从窘困的生活中解救出来。他们从经济上支撑了毕加索不稳的地位。紧接着一位叫什楚金的俄国画商也光顾了毕加索的“洗衣船”,出手大方地买走了他的几幅作品。“洗衣船”门庭若市,来拜访毕加索和购买他的作品的人骤然增多。毕加索的作品价格也在直线上升。有一次,画商尤拉德来到毕加索的家里,出价几千法郎,将毕加索的作品全部买走,看着那第一次变得如此空旷的画室,毕加索的内心涌出一丝成功的喜悦。

  同年春,毕加索和费尔南德去了比利牛斯山的一个偏僻的西班牙山村度假。毕加索在此画了一系列平静自信的少男作品,从忧郁的小丑到英俊的少年,反映出毕加索的内心变化。生活的全面改变,又令他找回了创作的热情。他在高索尔,每天在山顶上,远眺蓝天和山村使他重拾平静的心情,以十倍的精力来工作。那些没有窗帘的方型小屋、绑着头巾的农妇、老人漆黑的脸庞,和费尔南德从容优雅的倩影,一一再现于画里。之后毕加索还创作了一系列赭玫瑰色的调子的油画来赞美他心中的女神费尔南德的美貌!

《一个年轻人》

《两个年轻人》

  其中一幅作品《梳妆》,他把裸露的费尔南德画如雕塑般结实,她的仆人为她拿着镜子,她梳理着自己的头发,看上去,及其神秘动人。在另一幅画《闺阁》中展现了四个裸女,有一位巨人充当他们的保护神。这幅画也是极暖的调子,用浅黄、粉红色来表现画家内心的满足感。毕加索的作品风格愈发柔和,原来粉红色时期还带着的生硬特点已经褪尽了。蓝色时期和世纪末的绝望感被宁静的古典新鲜所替代。

《梳妆》

《闺阁》

五、黑人时期

  1905年,“野兽派”诞生了。马蒂斯是画派的代表。他们对于古典艺术的绘画方式提出质疑,强调主体的感觉,注重直觉的理念并试图用一些抽象概括的形体和夸张、强烈的颜色来表现直觉的感受。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明暗表现方式,用大线条、大色块和极其夸张概括的形体。这些作品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加索受他们的影响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土耳其装束的夫人》和《立着的裸女》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立着的裸女》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美国女作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斯坦因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斯坦因画像》

六、立体主义时期

  1906年秋,毕加索在兴奋之中创作了与他过去的画风截然不同的《两个裸女》。《两个裸女》的创作标志着毕加索对旧画风的摆脱。1907年春,毕加索坐在“洗衣船”里的画室,苦苦构思一幅反映巴塞罗那亚威农大街妓女生活的作品。好几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完整的草图出来了。五个裸女坐在夜总会的舞台上,柔嫩的粉红色肉体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整幅画的前景都是花与水果。经过四个月的修改,一幅尺寸巨大的《亚威农少女》诞生了。这幅立体主义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像一颗炸弹投向巴黎画坛,引起了同行知己们的漠视、误解甚至抨击。雅各布公开表示不欣赏,俄国收藏家什楚金则感慨:“这对法国艺术是多么大的损失!”德兰还向画商肯惠勒说:“我们总有一天会看到毕加索自缢在那幅大油画后边的。”

《两个裸女》

  在激烈地抗议声中,只有一位例外。他就是年轻的德裔收藏家卡恩韦勒。从第一眼起他就欣赏这幅巨作,因而成为伴随他10年的画商兼好友。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成为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画家们也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老的西班牙谚语:“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语言的感人力量。

《亚威农少女》

  这幅画可谓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所有的规则。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他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威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并不体现外在的自然。它完全脱离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并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亚威农少女》引起的风波并未影响毕加索的工作和真正的友谊,阿波利奈尔和雅各布仍几乎天天来画室小坐。1907年,阿波利奈尔向毕加索介绍了青年画家布拉克。布拉克看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后,异常惊讶,他反复端详那些人体“构件”草图,那些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的素描,深深的震撼了他!他明白毕加索所描绘的四度空间,并且深表赞同。很快的,他就推动着立体主义飞速向前发展。布拉克成为毕加索在创立立体主义道路上的合作伙伴。1908年秋,布拉克带着6幅风景新作参加当时季的沙龙展。作品因有纯粹的几何构图,被当时的评审员之一——马蒂斯,称为“小立方体”风格。画商卡恩韦勒在其画廊替布拉克举行个展,这可谓是立体主义绘画的首展。

  同一时期里,毕加索向着传统的突破,招致了更多的反对与误解。他日益精神沮丧,渴望摆脱“洗衣船”,但又感到筋疲力尽,无法长途跋涉到南方去。于是,他在鲁德树林附近的一个农场找了间小农舍。这里环境优美,周围是地和树木,毕加索在这里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以风景为题材,绿色开始支配他”鲁德树林时期”的绘画。

  1909年夏天,毕加索在绘画上的求索变得更加执着,他对宇宙万物的探究精神也比以往更加强烈。这时,他渴望西班牙、渴望奥尔塔,渴望十年前他曾在那里体验过的和谐与精神上的升华。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再次来到巴塞罗那,他们只在那里逗留了很短的时间,便同巴拉斯一同前往奥尔塔。毕加索在奥尔塔又一次体验了生活的朝气,感到鼓舞和无比振作。但他和费尔南德在一起生活已不像以前那样愉快了。他们之间愈来愈疏远,费尔南德试图重新唤醒他的兴趣和往日热情,开始做一些不固定的家务事。但是,她在毕加索身上所唤醒的,却是他偶尔爆发的怒火。秋天,毕加索和费尔南德终于搬离“洗衣船”的陋室,他们带着饲养多年的猫,住进克里希大街11号里一间宽敞明亮、兼作画室的公寓。窗外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作画的地方光线更是充沛。家里有打理餐饮的女佣,桃花心木制成的家具及一台大钢琴……屋内装潢摆饰彻底改换,连带着生活方式也起了剧变。此后,每星期日都是宾客云集!

  次年夏天,毕加索和费尔南德未返回西班牙。两人去了景色优美的塞雷,小镇地处法国比利牛斯山山脚下。毕加索非常喜爱塞雷,不但地近西班牙,而且那儿妇女美丽健康,山峦绵延,树林相间混合了地中海型那种枯黄之美和鲜绿欲滴之色。在一大片杏桃与葡萄的果园间,他的朋友买下一座有花园和山泉的小清修院,毕加索和费尔南德便借住那儿的二楼。其他艺术家和诗人同伴,也陆续来此度假。晚上毕加索不是和他们在露台上喝咖啡聊天,就在大理石的桌面上随意素描为乐。

  不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期间的代表作有《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两个坐着的裸女》等,这些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熟睡的农民》

《两个坐着的裸女》

  1912年,毕加索在克里希大街附近的艾尔米塔什啤酒店认识了一位美貌、苗条的女子玛塞尔·汉伯特。玛塞尔的丈夫也是一名画家,叫马西库。马西库为了绘画整天废寝忘食,常使玛塞尔感到孤独和冷清。毕加索被她的温柔恬静所吸引,他内心炽热的火焰也点燃了玛塞尔的热情。不久,他们便各自背着自己的爱人,一块到亚威农谈情说爱,游山玩水。毕加索又一次堕入了情网。而费尔南德无法忍受毕加索移情别恋,就同一个未来主义画家私奔了。自此,毕加索与费尔南德长达十年的同居生活结束了。毕加索与玛塞尔搬到亚威农附近的索古,开始了三幅油画的创作。他爱玛塞尔,并亲切地称她埃娃。埃娃在毕加索的生活中占据了大部分位置,他常在他的作品上签上“我爱埃娃”、“我的朱丽叶·埃娃”等字样。

  春天一到,他俩避开众人,到法国南部乌韦兹河畔的索尔格镇,租了一座外观简陋,唤作“风铃”的小庄园。那儿离亚威农北方9公里远。

  布拉克夫妇也在附近租下另一个名为“美境”的农庄。两位画家在乡野村舍中工作的几个月,是立体主义绘画最多产丰收的时期之一。

《桌子上的面包和水果盘》

《奥格尔工厂》

《葡萄与小提琴》

《曼陀铃和吉它》

《静物》

《三个乐师》

《穿衬衫的妇人》

《爱好者》

《卡恩维勒肖像》

  风铃庄园外观有点灰暗,幸好室内四壁白亮。毕加索被这一大片白墙所诱,忍不住在其上作画。夏天结束时,墙面上亦出现一幅椭圆型的大壁画。他还把这幅自己颇为得意的巨画,一块运回巴黎。

  埃娃给毕加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安定和秩序,同时他和他的朋友布拉克也独立发展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风格愈发倾向性。他采用一系列新的材料来发展他的拼贴艺术与立体最结合的新创作,同时大胆的在颜料中加入沙子或者木屑一类的东西,获得画面的浮雕效果。他轻松探索着绘画的视觉与幻觉之间的关系。毕加索的这种新的风格,先被人称之为“杂物组成的立体主义”,后来有了更合理的名字“综合立体主义”。

《拼贴画》

《小提琴》

《曼陀林和竖琴》



七、古典主义时期

  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毕加索也结束了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生活。秋天,毕加索和埃娃搬到河左岸的蒙帕尔纳斯区。蒙马特尔和克利希大道那种贫穷却狂放不羁的岁月正式告一段落。新工作室坐落在舍尔谢路上,在蒙帕尔纳斯墓园边,离穹顶咖啡馆、紫丁香花园咖啡馆和圆顶咖啡馆都不远。这三家巴黎左岸咖啡馆同是后起之秀,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家。

  1915年12月14日,埃娃病逝,毕加索悲痛欲绝。情人的去世,战争爆发造成朋友们的失散,毕加索深深陷入了孤苦之中。正当毕加索苦闷之极的时候,具有天才鉴赏力的一位27岁的诗人、编导科克托邀请毕加索为俄国芭蕾舞团设计布景和服装,将立体主义与舞台艺术相结合。自从战争使毕加索孤苦伶仃以来,另寻门户的机会对他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答应了科克托的邀请。1917年来到意大利罗马,科克托编导的芭蕾舞《游行》带着毕加索设计的神奇布景和服装上演了。在芭蕾舞团的演员中,有一位容貌姣好、眼睛里总有一丝高贵的忧郁的俄国芭蕾舞女演员引起了毕加索的注意。使他忘却了伊娃,重新燃烧起炽热的情火。奥尔迦·科克洛瓦是帝俄一位将军的女儿,从小喜欢芭蕾舞,但成功之门却久久不向她开启。奥尔迦的异国风采,使她成为毕加索眼中迷人的尤物,成为他一见倾心的恋人。而奥尔迦则是想通过作毕加索的妻子以攀上她所渴望的社会地位。当舞团离开巴塞罗那转往南美洲演出前,奥尔迦决定随毕加索留下。1917年秋天他们返回巴黎。奥尔迦的法语流利,却爱听毕加索用浓厚西腔的法文叙述各种荒诞传奇。



《游行》

  1918年7月12日,毕加索与奥尔迦在巴黎一座东正教教堂举行了一个俄国式的婚礼,阿波利奈尔、科克托和雅各布是见证人。婚后不久,奥尔迦和毕加索搬进拉博埃西路一栋豪华的双层公寓,地处巴黎上流社会的第八区。居住环境再次更新,生活方式亦随之转变。奥尔迦将住家装潢得美仑美奂,摆设许多的沙发和长椅以接待宾客。画室在二楼,依旧任意摆满他的各类宝物,及新近收藏的卢梭、马蒂斯、塞尚、雷诺阿等人的画作。

  奥尔迦将毕加索带入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她的俄国贵族的守旧和爱慕虚荣日益显露。她要求屋子必须拘谨有序,毕加索必须穿戴时髦华丽,以致画家不得不另租房子开辟新的画室来容纳他的杂乱无章。这个时候的艺术家正像他的那些仍在蒙马特的朋友所说的“出没在豪华地带”,婚后的毕加索和朋友们远离了,他显得孤独。没有画家伙伴作为他的搭档和镜子,他感到很茫然。孤独让画家重新开始研究古典画家,想从中找到灵感。他潜心研究了柯罗、普桑的作品,回忆着在意大利时看到的庞贝壁画。甚至照片或明信片也能成为他的素材。他以更纯熟的手法描绘着仿安格尔写实主义学院派的风格。

《坐在安乐椅上的奥尔迦》

  战后法国沉浸在爱国狂热里,反德情绪高扬。立体主义绘画被扣上“德国”的大帽子。旅法的德国人财产全被征收,与毕加索合作10年的德籍画商卡恩韦勒的画廊在数天内关门大吉,珍藏的立体主义画作也难逃拍卖命运。

  1918年,罗森伯格成为毕加索的新画商,经手的作品风格倾向写实,易受大众接受。毕加索的行情看好,对40岁出头的画家而言甚至偏高,他现在已经非常富有了。慢慢地,新作里出现以往不曾有过的主题与手法一一宽袍披身的人物和古代神话女神,以一种厚实的笔法特别强调躯体,有静止不动的巨型雕像之感。针对这些风格转变、刻意写实而显呆滞的画作,部分绘画爱好者强列抨击,指责他背叛了立体主义。

  面对指责他因势利而转变画风的人士,毕加索反驳说:“每次我若有话要说,会依照感觉来说。”毕加索改变画风,不像人们换衣服或意见那般简单,实是回应他内在的需求。明确地说,是为了抒发心中沸腾欲爆的灵感,才选择这种丰厚形体作自我表达。至于风格的定义,则是以最公正、恰当的方式来诠释一个强而有力的概念。

  1920年,奥尔迦怀孕了。毕加索的激情又一次被调动了,在他的画面出现了女性人体的描绘。体形强悍,却有着畸形的小头,这种效果令人惊叹。毕加索用生硬的笔法来追求人物的雕塑感,由此造成的强烈的明暗对比,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气氛。到后来,这些令人恐惧的女巨人的平静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不安。怀孕的奥尔迦常常心烦意乱,并且孤僻反常。这时期的作品多为海洋作背景,用海洋象征着原始、黑暗和神秘,透露出画家的精神压力。

《海边的女孩》

《女孩和玩具船》

  1921年2月4日长子保罗出生。那年,毕加索在枫丹白露租下一栋宽敞舒适的别墅。虽然他疼爱妻子,却太不适应小康家庭之父的新角色。为奥尔迦喂乳或优雅弹琴的素描中,仍显示他对妻子的爱并未减少,私下却仍忍不住向好友们倾吐,提及想去订购街灯和尿壶放置家中的冲动,摆脱眼前高尚体面的生活,置身在绿色大草坪上。

《母子在海滩上》

《穿着小丑服的保罗》

《穿着百袖服的保罗》

  保罗的出生使得毕加索这个时期的风格和情调发生了变化,作品明显显得宁静了,并且带着梦幻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手法上依然承袭古典主义的路线,但是舍弃了古希腊雕塑的粗旷风格,转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秀美格调。画中的女人不再是怪诞的身材,让人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提香画面中的女子形象。而且他还继续创作了一批青年丑角系列,画面中的男子也变得英俊起来。其中以描写两个青年男子为主的《潘神萧》为这一时期的顶峰之作。

《潘神萧》

  毕加索用同样美化的笔调画了一些奥尔迦的肖像,暗示着画家的家庭生活又趋于平静、美满。这些作品依然是古典主义的风格。

  每逢夏天,一家人经常好几个月不在巴黎。有一次为避暑回到巴黎家里,毕加索意外地发现衣柜里的西服外套和大衣,外形像枯叶,呈透明状,几乎被蛀虫蛀光,只剩羊毛纤维的痕迹、蛀洞和缝线。通过这些孔隙,像X光般可观察到衣服口袋里的东西:钥匙、烟斗、火柴和未被咬坏的物品……这奇观令毕加索着迷。始终思索表现绘画透明感的难题,似乎迎刃而解。自立体主义初期,在希望看透事物表象底层的意念驱策下,他将物体的外形一块块地分解。这次,却在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

八、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4年,毕加索重拾对立体主义的兴趣,一种新的、狂乱、冷酷的风格在这个时候悄悄展现。第二年夏天,在布列塔尼半岛绘的画作中,出现了一类新型立体主义风格的静物作品——清澈的光线浸入整个画面,呈显某种纹路般的律动感,好似水流底下的景象。这种被渗滤出来像线条式的透明感,犹如那从百叶窗帘的缝隙之中,透出的一道道光芒……

  随着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奥尔迦变得越来越极端,以前她所关心的是上流社会对她的关心和崇敬,而现在她要在走下坡路的婚姻中抓住丈夫。而当她所得到的关心越来越少时,她怒不可遏,朝丈夫发泄。对于奥尔迦的做法,毕加索由生气而愤怒,由愤怒而狂暴。两人的裂痕越来越大。由此而诞生了《三个舞者》。《三个舞者》在像是被欲火或疯狂折磨不已的畸形身躯上,显示出一种新奇费解的暴力。画面色彩的感觉十分激烈,三名舞者像是受酷刑一般,脸部的线条扭曲。从不同层面来看,这幅画写状残忍如挥不掉的梦魔一一恐怖的面容、像动物鬃毛般的头发、铁钉状的手脚指头……完全不同于画家先前那幅乖巧小儿肖像《穿着百袖服的保罗》。

  每当毕加索欲表达某种情感,无论激烈或温柔,均在画里实现。不料《三个舞者》当真掀起狂涛,但各方反映是毁誉参半。对熟悉他画风演变的人而言,这幅作品意味着毕加索断然决裂以往精熟的手法,发展出难以预料且挑衅味强劲的新绘画路线。

《三个舞者》

  奥尔迦并非这股暴力的惟一原因,决裂背后还有另一个诱因,来自超现实主义运动,这项文学、文化运动从1924年起,如汹涌潮水猛烈地扩散。

  超现实主义宣称:“美是痊孪病态的”战争后遗症为全面性的,艺术上亦不例外。立体主义绘画的暴力感虽引起厌战情绪的强劲反弹,但也促成否定传统艺术的达达运动兴起。美术运动百花齐放,毕加索感觉超现实主义与自己最相投。

  超现实运动发起人有艾吕雅、蒲鲁东和阿拉贡。他们希望该团体是所有现代思潮的诠释者,打着“要求新的人权宣言”口号,自办《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杂志创刊号里,刊出毕加索1914年“结构”系列的一件作品。这个由诗人与画家组成的超现实主义团体,不断成长,重要性愈来愈强。超现实主义运动成员无不期望,当寻觅梦中和潜意识下各类异象的同时,还能深触艺术创作的根源。波德莱尔、马拉梅或罗特雷亚蒙等诗人着手尝试的理念,却由毕加索放手实践。

  蒲鲁东写道:“美是痊孪病态的。”当时,哪有一幅同期画作比《三个舞者》更能诠释这句名言?蒲鲁东因而诠释“超现实主义”:“从毕加索那儿,我们同意某种身体的自动性,与做梦状态几乎一致。” 而毕加索如何能不被这个新兴的主义吸引?他从不放弃绘画及观察事物形上、形内二面。他永远不会画事物在“现实中的相貌”,而是画它们“现实上的状态”,和蒲鲁东称的“心理模型”如出一辙。

  1926 年春天 ,毕加索开始制作《吉他》系列, 全用布料、绳线、生锈铁钉及织毛线棒针等素材,拼凑成侵略感十足的作品。与和谐、品位、规矩等概念绝裂,物品的实际用途亦遭改变。毕加索以其独特方式,来扮演超现实主义者。

《吉他》

  虽被超现实主义团体吸引,但毕加索的超现实风格创作并不受这项运动局限。此外,常往来的也非这个团体中的画家,而是日后结为好友的诗人。1925和1926两年间,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促使体内早已潜伏的暴力和推翻现状倾向越来越激烈,一切都将改变。

  到了20年代中期在美术界又兴起了“未来主义”。未来主义认为现代的艺术,应该表现出机械革命的速度、运动、暴力和音响。同时期的流派还有“先锋派”。行行色色的文艺理论和实践使这个时代变得不同反向。置身于其中,毕加索也受到了影响。性、爱情、同性恋、兽与人、梦幻、精神分裂等题材都出现在过毕加索的画中。

  奥尔迦的病情不断加重,她会经常性向毕加索发泄某种内心的怨愤,有时突然冲进毕加索的画室,捣乱他的环境,破坏他的画作,甚至搅乱他的创作思路。奥尔迦无休止的干扰,使得毕加索的思想和情绪也变成了轻度的荒谬和错乱。在他的画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丑恶的女人形象,畸形的身体,痛苦的表情。或是呼喊着的孤独形象。毕加索陷入了烦恼中,他觉得自己无处可逃,在这个无形的大网中挣扎。他们的婚姻也注定要走向失败。

  1927年初,毕加索路过巴黎豪斯曼大街的一家商店,被橱窗前站着的一位少女迷住了。她棕色的皮肤,挺直的希腊式的鼻子,灰蓝色的眼睛,高高挺起的胸脯,有一种北欧女子特有的魅力。这位姑娘就是玛丽·德瑞丝。当时玛丽·德瑞丝只有17岁,她身上勃发着的青春和活力使毕加索无法抗拒。在玛丽刚过完18岁生日的时候,毕加索就背着奥尔迦开始了与她的秘密交往。毕加索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无节制、最无顾忌的生活,而玛丽对毕加索绝对服从,是他独占的一件物品,是他力量和性吸引力的证明。这期间,毕加索用华丽的色彩,梦幻般的调子创作了许多幅玛丽·德瑞丝的肖像画。其中一幅为《坐在安乐椅中的女人》。

《坐在安乐椅中的女人》

  1931年,毕加索在巴黎不远的乡野,买下一座17世纪建造的花园古堡。古堡位在景色怡人的布瓦热卢小村边缘地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优美的哥特式小教堂,接着是一片偌大的庭院,再则是浅灰墙面、深灰屋顶的巨型宅第。最吸引毕加索目光的却是庭院边的马厩,他将工作室设在那儿。他和玛丽搬到那儿,终于避开了奥尔迦的无休止骚扰。几个月后,玛丽为毕加索生了一个女儿,毕加索为她起了自己去世的小妹妹的名字:玛雅·劳拉·孔塞朴松,但她的出生登记上,父亲一项却填着“不详”。之后毕加索为她画了《玩球的浴女》,把她的美丽凝固为永恒。《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玛丽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坐着的女人》

《梦》

《镜子前的少女》

  玛丽同毕加索的关系公开后,毕加索卷入了一场与奥尔迦离婚的官司之中。他在一个朋友面前曾说过:“牛的眼睛,有上千条理由保持缄默,对那喝多了咖啡而撒尿如雨的跳蚤,尽可视若无睹。”在这里,“牛”是他自己的代号,“跳蚤”显然指的是奥尔迦。正当毕加索心乱如麻,感到很茫然的时候,退出了他的生活圈长达21年之久的费尔南德在杂志上刊登了她与毕加索之间回忆录的第一篇摘要。毕加索非常恼火,愤怒之下,他创作了四幅极有力而动人的铜版画《瞎眼的米诺陶》,在画布上,迸发出了自己全部的情绪。牛首人身的怪物又一次成了他自己的象征。他想尽快摆脱奥尔迦,但由于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无法回到弗朗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去办理离婚手续,他们之间的婚姻只好以分居形式宣告结束。

《牛首人身怪物》

《被刺穿的牛首人身怪物》

  几乎就在女儿出生的同时,五十三岁的毕加索又遇到了另一个情人多拉·玛尔。年轻迷人的多拉·玛尔与毕加索名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同年出生,多才多艺,既是画家、摄影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文化缪斯,又是模特。1935年她与毕加索在一家咖啡馆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在他们火山般热烈的情感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心灵间的巨大默契。多拉可以很有见地地谈论科罗的摄影试验,谈论这些试验如何运用到毕加索的绘画中,谈论毕加索脑子里思考的技术问题和哲学问题,她能分享他的种种思想,他的朋友也是她的朋友,她是毕加索唯一一位能称得上红颜知己的女人。在西班牙内战和德军占领时期,他们一起住在巴黎大奥古斯坦街的一座画室里。而多拉·玛尔也用她的相机记录下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和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她最为之骄傲的是他们俩合伙创作的一幅画,联名署着“毕加玛尔”。

《坐着的多拉玛尔》

《缪斯》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格尔尼卡》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和平鸽》

  在毕加索与多拉相处的最后几年中,个性都很强烈两人渐生龃龉。毕加索经常殴打多拉,许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最有复仇意味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从奉为掌上明珠到任意践踏,从纵情作乐到恣意毒打,在给多拉所作的一幅幅狗面的画里,他完全把女人变成了驯服的动物。毕加索对朋友说: “我不爱多拉”,对多拉说: “我爱你是因为你像个男人!”“你并不美……就是会哭!”于是多拉放声大哭,毕加索就再继续画《哭泣的女人》。毕加索和多拉这种时晴时雨的关系,持续了六、七年。一九四二年毕加索画的多拉已精疲力竭,不再哭泣,而是痴呆茫然地看着什么。1943年毕加索离开了多拉·玛尔,分手时赠给她一套法国南方的住宅作为纪念。从此以后,多拉一个人孤单地在巴黎圣母院的倒影下,在塞纳河凄迷的林阴小道上消耗着自己的华年,直到五十年后的1997年7月,她以自杀为手段,给自己的生命画下“完美”的黑色句号。

《裸体梳妆女》

《哭泣的女人》

九、抽象主义时期 

  1943年,年已62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1岁的年轻女画家方斯华姿·吉洛,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与这个优雅漂亮的女孩子玩起了互相追逐的游戏。1946年,弗朗索瓦兹终于同意和毕加索一起生活,欣喜若狂的毕加索为她画了油画《女人与花》。

《女人与花》

  方斯华姿讲了一段故事,她说:毕加索原来想画一张相当写实的肖像。画过了一会儿他说:“不,这不是你的风格,写实的肖像根本不能再现你。”她已经坐下了,但是他说:“我看你不是坐着的,你根本不是被动型的人,我只看见你站着。”

  他突然想起马蒂斯说过曾把我的头发画成绿颜色,于是得到启发:“并不是只有马蒂斯才会把你画成绿头发。”他说。由此头发就画成了绿叶的形式,一量头发画好了,肖像就自然而成了象征性的花朵图案。他以同样的弧形节奏画了乳房。在绘制该像的各个阶段里脸一直是很写实的,这似乎与期余的部分格调不统一。他深思了一会儿。“画这个脸我得从根本上另打主意,”他说“尽管你的脸是长长的鹅蛋形,但是为了表现光彩和表情,我需要使它变为一张扁扁的椭圆脸。为了弥补它长度上的损失,我要把它画成冷色——蓝色。它会像一个小小的蓝月亮。

  他把一张纸涂成蓝色,然后根据他对我脑袋的这要领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先是两个正圆形,然后是三四个更符合他这一想法的扁圆。等到都剪好后,他在每一个上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这些椭圆用针别在画布上,同时上下左右地移动,看看是不是合意。起先似乎没有一个合适,一直试到最后的一个才罢手。因为其余的都已经在不同的位置试过了,所以他已经知道了该怎么放。当他把它放在画布上之后,这个形状在他摆的地方看上去正合适,完全令人信服。他往旁边一站说:“好了,这就是你肖像。”

《方斯华姿肖像》 

  他们同去法国南方居住,在那儿方斯华姿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克劳德和帕洛玛。但到1953年,方斯华姿终于“对和一座历史纪念碑一起生活感到了厌倦”,于是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巴黎。后来她又结了婚并移居美国。

  这期间,毕加索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骸骨的藏室》

《十字架上受刑》

  1950年,毕加索与早先结识的雕塑家朱利奥·冈萨雷斯一起制作了《山羊》等雕塑作品。冈萨雷斯是个训练有素的金属锻工和技工,他有着纯熟的金银制作工艺。他善于领会毕加索的意图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毕加索与冈萨雷斯一起制作的大部分作品堪称绝世之作,大部分观赏者都产生了胆战心惊的感觉。他竭尽所能地创造雕塑所有可能的形状,试验不同材料和新技术,时而塑造石膏模型,时而雕凿木材、裁剪纸板、折叠铁皮,把无意间发现的东西拼凑起来,开创了现代雕塑所有发展的可能性。

《山羊》

  《山羊》的背是一片棕榈树叶,怀孕的腹部是个柳条筐,四只蹄子由木头和废铁组成,尾巴是铁做的,羊角和山羊胡以葡萄藤为材料,耳朵则是由纸板代替,乳房是个食品罐头,其上的折痕由两个陶瓷器皿来表现;生殖器是一个一折为二的铁盖,肛门是一小段铁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先以石膏粘合塑形,接着把铜铸浇在上面。

  1954年,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沉默寡言的棕发美女杰奎琳·洛克。1959年之前他们同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

《阿尔及尔的女人》

《宫女》

《画室》

《在昂蒂布的夜渔》

《生之欢乐》

  1961年杰奎琳正式成为毕加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来自西班牙东北部的卡塔卢尼亚,是个幽娴贞静的女子。在毕加索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里,她陪他去过加利福尼亚、戛纳等许多地方,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他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

《画家与模特儿》

  1973年毕加索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杰奎琳感到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爱,13年后也自杀殉情。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年表: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 
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 
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8/9 7/8岁 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 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 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 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898 17岁 经常出入“四只猫”酒馆,开始与前卫艺术圈往来。结织卡萨吉玛斯及日后成为其私人秘书的沙巴特斯。 
1900 19岁 在“四只猫”酒馆举行首次个展。与卡萨吉玛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于蒙马特区。 
1901 20岁 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触发毕加索以蓝色调作画,蓝色时期开始。在弗拉画廊举行巴黎首次个展,开幕前就卖出15张画。 
1902 21岁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 22岁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0-1903年间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05 24岁 以马戏团题材创作“卖艺人家”等。画展受到重视。结识洁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岁 在罗浮宫看到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1907 26岁 创作“亚维农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馆看非洲雕塑。参观两个塞尚回顾展。结识布拉克。 
1908 27岁布拉克第一次举行立体派画作展。 
1909 28岁 解析立体派开始。与布拉克成为邻居。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1 30岁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构图中。邂逅艾娃·谷维。 
1912 31岁 与费尔南德分手。完成第一个拼贴作品“藤椅静物”。与布拉克合作纸贴画,发展出合成立体主义。 
1915 34岁 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 36岁 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 
1918 37岁 与欧嘉结婚。因芭蕾而与上流社会接触。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19 38岁 认识米罗。 
1921 40岁 长子保罗(1921-1975)出世。 
1922 41岁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4 43岁 以装饰性立体派风格作许多静物画。 
1916/7-1924年间多次为芭蕾舞台作设计。 
1925 44岁 创作“舞”,首次影射与欧嘉的紧张关系。参加超现实主义的首次展出。 
1926 45岁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岁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 48岁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姻婚危机。结识达利。 
1931 50岁 于柏吉卢城堡设立雕塑工作室。参加超现实主义于美国的首展。 
1932 51岁 以玛丽-德雷莎为模特儿。 
1933 52岁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佛拉系列版画)。费尔南德.奥立维出版回忆录。 
1934 53岁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发表用织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岁 6月与欧嘉及保罗分居。9月玛丽-德雷莎与毕加索的女儿玛亚出生。 
1936 55岁 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37 56岁 创作“格尔尼卡”。 
1939 58岁 同时画玛丽-德雷莎与多拉的同姿势肖像。 
1943 62岁 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作集合物“牛头”。 
1944 63岁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 64岁 于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画。 
1946 65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访马蒂斯。 
1947 66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子克罗德。首次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 
1949 68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女帕乐玛。为世界和平会议作“鸽子”石版海报。 
1950 69岁 获颁列宁和平奖章。 
1953 72岁 于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 73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马蒂斯逝世(毕加索曾说:“只有马蒂斯才是真正的画家”)。开始创作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5 74岁 欧嘉逝世。 
1956 75岁 与克鲁佐共同拍摄电影“毕加索之谜”公映。写信给共产党,抗议俄罗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岁 画委拉斯盖兹“宫女”变奏40余张。 
1959 78岁 作马内“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 80岁 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 
1963 82岁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系列。巴塞隆纳的毕加索美术馆开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岁 方斯华姿·吉洛出版回忆录,造成毕加索与克罗德及帕乐玛决裂。 
1966 85岁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1970 89岁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画作捐赠给巴塞隆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3 92岁 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