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搞笑图片文字:六组修辞手法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4:05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练习] 辨识下列句子各使用哪种修辞格。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E.姜女庙,一篇永垂不朽的诗篇。

F.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G.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1.使用比喻的有_______________。

2.使用比拟的有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把握比喻和比拟的本质区别,分析句子,如果是对主体的直接描述,就是比拟句;如果出现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喻体,则是比喻句。

答案:1.C E F 2.A B D G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练习] 区分借喻和借代

A.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

B.看书一定要有所选择,万不能误把毒草当成香花。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E.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F.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

G.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

H.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解题思路: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本体均不出现,识别判定有一定难度。区分时首先要读懂原句,并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找出句子的本体,然后拿本体和句中所言事物作比较。如果两者是不同类事物,有相似之处,就是借喻;如果两者是同类事物,有某种联系,则是借代。

答案:借喻:B E F H;借代:A C D G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的修辞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对立”,而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注重结构形式,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注重内容,它要求意义相反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中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练习] 区分对偶和对比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D.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E.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F.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G.说的是马列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H.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解题思路:从形式入手进行分析。如果结构相称,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就是对偶。如结构形式欠整齐,或形式较整齐,但词性不同或句中出现重复用字,而在内容上是相反、对立的,那么这样的句子就是对比。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有节奏感,富音乐美。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练习1]以“梨花院落溶溶日”为上句,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题思路:本题测试的是对偶知识的运用。作答时,先弄清对偶知识的要点。“偶”即成双成对,句与句、词与词都要成对,在内容上密切相关。提供的4个选项,字数均与上句相等,不能作为选择的依据。从内容上看,上句写了3个意象,“梨花”、“院落”、“溶溶日”;从结构上看,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A句的3个意象“柳絮”、“池塘”、“淡淡风”也是名词性的并列。描写的时序又与上句相同,所以答案为A 。B句的“临窗”,C句的“带水”,D句的“初绽”都是动词性短语,与上句对不上。

 

[练习2]句子形式整齐对称,多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的,叫整句。句子形式字数不拘,参差错落的,叫散句。请将下面的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那天安门广场上一望无际的花。

 

解题思路:把划线句改为整句就是改为用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组成的句子。仔细阅读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出它是由4个并列分句构成的排比句,第1句写花开的时间,第2句写花开的地点,第3句写出生的环境,第4句写成长的条件。还可以看出,每一分句都是由一否定句一肯定句构成的对举并列,其中部分短语对偶。第三可以看出第1、3分句相对比较整齐,为全句的改写提示了方向。基于这样的分析,以1、3句为仿写的基础,给2、4句调整语序就可以完成。

答案: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暖房里开放,而是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式;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练习1] 区别下列句子是设问还是反问

A.当年毛委员长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

B.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C.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的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E.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F.鸟儿能无拘束地离开大气钻到真空飞翔吗?鸟儿是离不开空气的。

G.试想,如果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到处横冲直撞,岂不要造成车祸?那还有什么行车走路的自由?倘若人们不受法律约束,任意行凶抢劫,那还有什么人身自由?

解题思路:

1.分析句子内容。

2.看标点符号。

答案:设问C D F;反问A B E G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1)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2)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3)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