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三国志2白貂:中国名将评述(十一---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8:55

11.草原蛮族

游牧民族都是凶悍而好战的民族,在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族面前,他们都是些未开化的草原野蛮人,他们不懂礼仪、不知廉耻,生活在马背上,战斗力极强,是汉族政权的巨大威胁。在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期,匈奴和突厥就是汉人的噩梦。而在中国的宋明时期,这个噩梦变成了现实,宋朝和明朝分别灭亡于蒙古人和女真人的手上,或许最辉煌的时刻就意味着开始走下坡路了吧。匈奴和突厥都是作为敌人在汉唐名将中作了侧面的描述,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和被驱逐者,然而接下来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不得不让人正视,因为他们是胜利者。成吉思汗手下有一群可怕的名将,他们没有受过在我们看来正规的军事训练,甚至根本不具备必要的名将素质,然而他们有着超人的天赋和近乎完美的战术,就像游牧民族狩猎一样,观察、拦截、埋伏,使敌人精疲力竭,使敌人感到恐惧害怕,一场战争如同一场围猎。到忽必烈时代,名将伯颜、阿术征服了南宋,中国全境第一次落入游牧民族手中,这是草原蛮族最非凡的事业,以往的匈奴、突厥、女真都没有成功过。蒙古人继续向世界挺进,他们征服了高丽,但是在进攻日本、越南时候遭遇到了失败,随便提一句,他们在欧洲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忽必烈时代的汉人名将郭侃曾经一直打到了地中海。蒙古人的壮举给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开始了全面交流,到13世纪末,与古代丝绸之路一致的陆路把欧洲与中国联系了起来,另外蒙古征服者还开通了海路,又叫做香料之路,于是也有了马可波罗的旅行。然而,道路的畅通是以大屠杀为代价的,一旦蒙古人失去了对当地的控制力,经济文化交流也就中断了。这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影响深远,宋代成形的四大发明流传到欧洲,欧洲渐渐将其发扬光大,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强烈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依旧荣辱不惊、无动于衷的等待着汉人政权的恢复。由于蒙古人在中国的迅速堕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民族蜕变得软弱无能,忽必烈建立庞大的元帝国不到一百年就被推翻了,朱元璋重新建立起了汉人政权。然而蒙古跨越欧亚的大帝国并没有消失,他们内部还在继续的争斗,并不时的威胁到了明帝国,只不过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恢复昔日的荣光。显然,比他们更坚强的是女真人,他们曾经两次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北宋时候,契丹建立的辽国看上去相当强大,宋太宗曾经趁契丹可汗的去世,派出了曹彬、潘美、杨业等名将率领的部队进攻辽国,但是他们遭遇到了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阻截。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宋朝政府采用“以夷制夷”和“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联盟崛起的女真族对付凶悍的契丹。就战略而言,这些政策是中国哲学智慧的结晶,春秋战国和汉唐时期的国家都广泛使用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宋明的君主们完全忽略了使用外交战略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富国强军,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在国家战略上单纯靠玩弄谋略和伎俩,而不思自身的强盛,那只会玩火自焚,宋明就是最好的教训。女真人轻易的消灭了契丹,并且把矛头指向了宋朝。完全由骑兵组成的金国军队由金兀术率领深入中国的南部,并且占领南宋都城杭州,南宋的自卫反击战开始打响,在这场孤军深入的战斗中,女真人对中国南部纵横的水路感到十分困惑,而南宋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所以一批南宋名将如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人将金军赶出了杭州,从此之后保持了一段时期的相对和平。随着蒙古人的出现,南宋开始故技重施,和蒙古人结盟攻打金国,这次蒙古人遇上了强大的对手,女真人非常强悍,名将完颜陈和尚就曾率领四百骑击破八千骑蒙古军,那可是蒙古骑兵最强盛的时候啊,如果不是因为金国一连出了几位无能的君主,女真人有可能最后赢得这场胜利,但是,注定了运气在蒙古人这一方,金国被消灭了。同时,南宋军队表现出了惊人的软弱无能,他们甚至无法战胜被蒙古人击溃的金国残兵败将。为报答宋在攻金时的援助,窝阔台允许宋朝收复一些地区,而南宋朝廷想要收复更多的地区,于是发动了对蒙古人发起了进攻,他们没有经过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开封和洛阳。南宋政府这种撕毁协定的短视相当愚蠢,马上遭到了蒙古人的反击。但是想想,反正蒙古人也会找借口征服南宋的吧。在明朝末期,女真人又回来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并且向明朝开始了挑战。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接近于自己崩溃,虽然后来的桂王永历对女真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总的来说,女真人还算不太费力的获得了中国全境的统治权,关于明朝灭亡的说法很多,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明朝属于自取灭亡。女真入关时候的多尔衮绝对是位名将,他也是女真的英雄,在统一战争中,他巧妙的利用汉人的名将如吴三桂等人对付汉人抵抗者,而此刻的抵抗方虽然有郑成功、李定国的名将,史可法等忠臣,但抵抗方无休止的内讧削弱了战斗力,明朝中期以来争权夺利的争吵一直伴随着王朝的灭亡,真是愚蠢的举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讲仁义道德礼教的朝代,固然强调道德给明朝带来了最后的忠臣,但过于虚伪的道德给明朝带来了更多地为功利而背叛的人。那么,还是回到我们的野蛮人民族上来吧。这次,女真人在中国站住了脚跟,他们改变自己来适应统治,站在草原民族的角度来看,女真人汉化得太厉害了,他们完全丧失了自己,他们的首领,自顺治以来的各个皇帝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的“天子”形象,甚至做得远远比明朝那些汉族正统皇帝要好,女真人带来了中国历史的第三次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这对中国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女真人不可避免的堕落和对外来文化畏惧的拒绝政策都是中国近代的落后根源,但是对女真人而言,他们自然是选择对他们统治最有利的政策,而明朝根本就是选择放弃,汉人把统治权拱手让人,这个时候,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吧。

12.侠骨仁心

名将之中颇值得一提的还有明代的王守仁,此之“侠骨仁心”,就是取其名字中的“仁”字。在印象中,满口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形象,和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将形象相差太远了吧,即使中国历史上最书生气的儒将,羽扇纶巾、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也绝没有王守仁这般是真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王守仁的故事很有趣,《明史》中提到,他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一个异人摸了摸他的头,替他改成“守仁”这个名字,于是就能开口说话。按道理说五岁还不能说话,应该属于智力发育比较迟钝型的人物,可是王守仁马上变得很聪颖起来,很年轻的时候就考起了进士。明朝的名将大都有文才,因为明朝重文轻武,只允许进士及第的八股文专家领兵打仗,虽然造就诸如王守仁、袁崇焕、洪承畦、孙承宗、熊廷弼等文武双全的名将,却也因为太多的文人统帅输了更多不该输的战役。王守仁为人正直,没有读书人的迂腐气,相当受人尊敬。他担任兵部主事时候,曾经为了打抱不平,得罪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太监刘瑾,被贬职到边远山区贵州龙场,王守仁倒是既来之,则安之,“因俗化导”,当地人很感激他。后来刘瑾事败遭诛杀,王守仁才重新被启用。明朝时候,太监专权,吏治腐败,皇帝任性行事,国家政治一塌糊涂,军事制度也存在严重问题,缺兵少粮,训练不足,战斗力极低。当时,南中盗贼四起,各占山头自立为王,明朝的文人官员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一败再败。于是王守仁出马,改革兵制,先除贼军耳目,再诱敌深入,威逼利诱,巧施计策,从而一举歼之。当时朝廷还担心数十年来都头痛的巨寇,打算调广东、湖广的正规军配合围剿,这些部队有的还没动身,有的才刚刚赶到,王守仁就平定了全部盗贼,其用兵之迅速、老练,叹为观止,于是“远近惊为神”。也是天意要王守仁成为一代名将,宁王造反让王守仁再建奇功。当时宁王兵强马壮,直逼明朝重地南京,王守仁用假情报迷惑宁王,宁王因此延误战机。接下来宁王主力攻打安庆,王守仁直捣宁王根据地南昌,攻克南昌后,“军士颇杀掠,守仁戮犯令者十余人,宥胁从,安士民,慰谕宗室,人心乃悦。”王守仁再乘机设伏,待宁王大军回救时候而攻之,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溃叛军,擒宁王,一场足以颠覆政权的大规模叛变就这样迅速平息了下来,总共不过花了三十五天。而这个时候明朝的正德皇帝却自封为“威武大将军”,要领军南下。正德皇帝武宗是个瞎胡闹的皇帝,他喜欢带兵打仗,好好的皇帝不当,宁愿做将军,自诩名将,重用刘瑾,宠信奸臣,贪玩好色,不过还不算特别昏庸,有些时候能够明辨是非,最终也杀了刘瑾,是个有意思的皇帝,不过不是好皇帝。要应付昏庸皇帝和他边上的小人比对付宁王可难多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往往如此。为了投皇帝所好,武宗身边一些奸臣不满王守仁行动太快,竟然要王守仁放了宁王,让皇帝带领京师的士兵自己来抓。王守仁当然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胡闹。这些奸臣小人们“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嫚骂”,王守仁涵养很好,“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王守仁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京师里来的士兵们,后来竟“无复犯者”。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这回王守仁被诬陷谋反,幸亏武宗还有一点点明智,没有理会。为了满足皇帝的癖好,王守仁只好上书言“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功劳全归于皇帝,给足武宗的面子,让武宗班师回朝,避免了京师部队对地方百姓的骚扰。武宗在南京正式接受被俘虏的宁王,并举行了受降仪式。其时城外设一广场,竖起旗号,派兵将广场团团围住,把宁王放出来,去掉枷锁,让他站在中间,然后武宗亲自擂鼓,士兵们围上来把宁王捆起来,高奏凯歌,仿佛真正打了胜仗一样,浩浩荡荡的进南京城,简直就是街头卖艺的猴把戏,这样的皇帝可叫人哭笑不得。如果王守仁动作慢一点,让武宗来和宁王作战,相信明朝的命运会发生重大改变吧。小人当道,君子失意。王守仁的功绩没得到嘉奖,便是跟随他立功的战友们也都明升暗降,王守仁并非贪图功利之人,但受到朝廷这样的对待,也渐渐寒了心。后来贼兵又起,明朝将官无可奈何,王守仁再次出马,摧枯拉残,尽数平定,却再也没受到提拔。王守仁领军军纪严明,秋毫不犯,用兵如神,“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其人更是正直无私,“以直节著”。他开学讲课,“弟子盈天下”,虽然皇帝不赏识,老百姓还是知道他的好处,他病逝后,“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这大概便是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吧,中国历史上能让老百姓这样真心为之痛哭的人,实在少而又少啊。王守仁,浙江人,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平学问涉及佛道儒三家,他的学说为:知是行的主要,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始,行是知终,人须知行合一,方为真道学。后世教育家陶行知,其“行知”二字,大概也是从王守仁的学说这儿得来的吧。其思想影响到了日本、朝鲜,乃至整个东南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香满径,沁人心脾,一代大儒,世之名将,侠骨仁心,好生令人敬佩。

13.落日余晖

清朝中叶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盛世”,名将多产于开国和盛世,从来如此。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盛世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带来的是文景之后汉武帝之抗击匈奴众多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为其中佼佼者;第二次盛世是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唐朝名将有秦琼、尉迟敬德、李靖、李绩、苏定方等等,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康乾盛世”到清朝灭亡期间,堪称名将者多矣,尤其是晚清时节,太平天国强势崛起于南方,更有不世名将石达开、李秀成等人,清朝方面不得已重用汉人将军,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都是谋国老臣兼将将之材,大清名将和天国名将倒真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本来名将对诀煞是好看,可惜天国之天王不及清末之太后,天京一场自相残杀元气大伤,大好机会拱手送人,天国梦灭。晚清之时局,让人无暇感叹天国名将之凋零,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海战,一场比一场败得更惨。中华民族全面落后,用刀剑来对付枪炮,任是千古名将复生也无法力挽狂澜,战争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改变自己呢。这个时候再想起我们的“盛世”,突然觉得十分的可笑,正当我们洋洋自得、以为天朝大国不可一世的时候,已经悄然落后,而且落后很远很远。就在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同时发动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因为清政府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虽然经济、军事上创造了奇迹,一样在几十年后被日本轻易击溃,综合国力相差太远,名将也无计可施。乘着康乾盛世余威,大清帝国落日余晖,毕竟也有名将为人所不能,在抗击外国侵略军时候取得过胜利,只不过那胜利比失败也差不太多,谈起来更加令人气愤悲哀。中华之名将到了近代,的确也是没什么好说的,战争、名将的理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中国名将不提1900年后的也对,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世界的概念不再限于中国了,而是全球。未来的名将只有可能产生于强国,弱队固然出门神,可弱队永远都是弱队。好了,废话少说,还是来看看晚清名将的悲壮和无奈罢。关天培,道光十四年广东水师提督,重点布置了虎门防御,他和林则徐一起进行了“虎门销烟”,并在广东沿海严密布防,而英国舰队在关天培面前始终没有讨得好去,义律曾率兵船挑衅遭到反击,而鸦片战争开始的时候,英舰数次发动进攻,都被关天培击退。这在清末之中国,可是难得的胜利啊。为此,关天培得到清朝政府的嘉奖,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但因为清朝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在面临英军的突然袭击情况下,又拒绝增援,关天培无奈之下,散尽自己的财物,奋勇死战,壮烈牺牲。在今天看来,关天培自然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但不战而降难道更像话吗?永不放弃地坚持精神难道不应该是名将的必要素质吗?刘永福是清末另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将。他的部队以七星黑旗为军旗,世称黑旗军。刘永福主要活跃在越南和台湾与侵略军作战。当时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所以捍卫越南的主权也就成了清政府的义务,但是在十八世纪末期,清政府自顾不暇,哪还有工夫理睬越南。而这个时候的刘永福挺身而出,率领他的黑旗军血战法国侵略军,大获全胜,而刘永福也被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一等义勇男爵,任三宣提督。后来法国大举进攻越南,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刘永福配合老将冯子材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声威大振,是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极少的反击侵略胜利战争。不过清政府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并且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这就是所谓打了胜仗,却像败仗一样丧权辱国的说法。虽然这个决定未必一定是错误,当时普鲁士的俾斯麦发动了统一德意志的普法战争,法国节节败退,所以中法战争中的法军人心惶惶、士气低落,但法国国力之强盛,远在大清之上,刘永福、冯子材的胜利实在属于侥幸又侥幸,而清政府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实力守护越南,不如见好就收吧。刘永福率黑旗军将士三千人回国,清廷下令裁减,两年后只剩下三百人。甲午战争爆发后,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桀骜不驯的刘永福没有理会放弃台湾的命令,而是留在台湾领导抗日,曾经几次重创日军,刘永福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但终因为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而战败,黑旗军将士大都战死,无奈之下,刘永福只有潜回大陆。这位名将有廉颇风范,辛亥革命后,他还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举国大哗,而这位将近八十的老将拍案而起,要求重上战场杀敌。要说起功绩,清末名将自然多以失败告终,但也正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顽强和勇敢更值得钦佩。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妄自尊大,鸦片战争之后才勉强认同西方的技术力量,但还是没有上升到工业革命和政治改革层面,在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异制度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只能培养出貌似强大,实际却不堪一击的军队来。纵有名将,也只能望而兴叹,对于清末之将军,我们应该更多一份尊重,毕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有勇气去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也是很了不起的啊。在今天,我们自然会有另一种觉悟,落日余晖虽然壮丽,却已近黄昏,强国之道在于科学和民主,国家实力为产生名将第一要务,其余次之又次之啊。

14.名将随想

名将的故事永远也写不完,不过我这篇文章快要结束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写着,名将的选择本来就是凭兴趣和个人爱好,如果不熟悉就很难对其做出准确地判断,更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但既然有了只要做事情就会犯错误的觉悟,那么也就毫不在乎的理解为自娱自乐,摆出一幅野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悉听尊便吧。现在可以很认真的劳心劳作做这样既辛苦又不能赚钱的事情,大概是年少无知的一种表现吧,一切都等到老了再后悔罗。很无聊的给自己提出一个题目:挑选四名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名将之中的名将。设定是:其一,必须是名将辈出的年代,否则还算什么名将中的名将,只不过是矮子中间选高子罢了;其二,要求有十年以上的战争经验,要指挥军团进行大规模作战,并且改变了当时国家形势的局面,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战成名,毕竟还是不能令人信服,事实上凭借运气也可能成为名将,另外如果只是苟延残喘的自卫性质名将,影响和效果就大大不同,名将中的名将肯定名额有限,所以只能挑选最合适的;其三,决不采用民间传说和小说立场,也就是说评判的标准必须是历史上真真正正发生过的战役;其四,我不太熟悉的名将不算,因为名将中的名将如果不够有名,只怕也不能当选,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教育原因和我孤陋寡闻的原因会影响判断,但我仍然坚持这一点,事实上也只有这一点最让人无法反驳我的结论。不是理由的理由往往最有说服力,尤其是说服自己的时候。好了,我们开始吧。首先我们划分一下历史时代,我们将历史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帝国、三国两晋、五胡乱华、隋唐帝国、五代十国、宋辽金众帝国、元帝国、明清帝国九个历史阶段。而我们选择名将中国名将,基本上是集中于开国时期和盛世时期,那个时候才是英雄用武之时。那么我们首先排除宋,宋帝国整个历史时期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并且没有一位名将彻底改变这一切,虽然北宋南宋不乏名将,但前面已经提到,名额有限,我们只能苛刻的要求名将们还要生逢其时。另外宋朝开国比较顺利,没有强大挑战对手,虽然避免了内战,但是名将也没有机会发挥了。对于元帝国,如果从成吉思汗算起,元帝国的名将实在多得恐怖,功绩也大得吓人,不过当时蒙古人不能算作中国正统,如果要算的话,也只能够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三国时代、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也被排除在外,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成功统一中国,虽然名将们有过很多次决定性战役,但都只是阻碍统一罢了,简单的说,他们对于国家形势改变的不够大。五胡时期的名将本来也不少,但是最优秀的大都自己称帝,名将中的名将选出一个皇帝来,那是要叫人笑话的。明清帝国里,乃是中国封建王朝顶峰时期,王权至上,名将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太少了。朱元璋开国时代曾有智将徐达和勇将常遇春,可是要说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出去,不如说他是从逐鹿的群雄中取胜罢了,而且有明一代,皇帝多残忍好杀,不思进取,诸如郑和下西洋也不过是耀武扬威,至于以后的王守仁、于谦、戚继光、袁崇焕,打的都是国家防御性质战争,他们身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清朝一代,开国时期屠杀过甚,大统一时候康熙用兵能力远在手下名将之上,清末倒是名将辈出,可古代名将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了,于是排除明清。那么我们就剩下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元朝。战国有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毫无疑问白起远远超过他们,数次超大规模的战役,长平一战更是战术运用经典,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春秋战国还有几个竞争对手,比如兵圣孙武,我感觉上孙武有历史虚构的成分,他老人家好像就在吴楚争霸中牛刀小试,然后躲进深山老林之中修道去了,而《孙子兵法》主要成于曹操之手,事实上吴楚争霸伍子胥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另外,吴楚都属于地方性质局部争端,称霸一时,离大统一还有一定距离呢。另一位竞争对手是孙膑,基于以上同样道理,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建立在主动出击形成大统一战略上,往往是防御性质或者地方争霸。于是,第一位选择白起,应该是没有太多异议吧。秦帝国有了白起,也该满足了吧。我们再来到汉帝国,楚汉相争时期,领兵打仗能力远远众人的大概只有韩信了。其余的人,如张良萧何多运筹帷幄,项羽是个猛将,但不能算大将之才。我们来看看萧何对韩信的评价,“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萧何可不是因为和韩信关系好才推荐他的,天下归汉之后,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使得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感到畏惧,愿除之而后快,韩信这个家伙,很不简单。汉帝国能够和韩信竞争的名将也不少,只不过卫青太阴柔,霍去病嚣张。而李广也有杀降之事,更将侮辱自己的霸陵尉斩首,比起韩信忍胯下之辱,后来反提拔那位侮辱他的无赖少年,器量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其他几位征战匈奴、决战西域的名将,用兵的规模就远远比不上内战时候的战役宏大了。第三位名将中的名将,我选择唐朝的李靖。李靖这个人大器晚成,相当有传奇色彩,隋唐时代的名将也是多如牛毛,李靖凭什么脱颖而出?其人除了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外,更是和少数民族作战,“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李世民和他关系很好,对他评价也很高,封李靖为卫国公及开府仪同三司,应该属于大唐初期第一名将。第四位名将精英我就有些糊涂了,是选择元朝时期的郭侃,还是盛唐时期的郭子仪?又或者干脆去别的时代挑选?总之我是不会选关羽的,这位虚妄的名将在历史上有“武圣”之称,但是并没有了不起的战役胜利,名将并不是靠名气,前面已经有所提到。既然不好决定,与其随便选择一个,不如干脆撂起来,这点上可以向田中大神学习,把最后一个名额留给大家去考虑吧。

15.将将之才

说完了名将,不得不提一提名将的君主们。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而名将们之上必有圣明天子,这是显而易见的。名将中的名将韩信,曾和刘邦进行过一段有趣的对话。那是在统一汉帝国后,刘邦忌讳韩信的军事才能,伪游云梦抓住韩信,并将韩信从韩王贬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领兵能力的问题,刘邦就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能够领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殿下领兵不能超过十万。”我估计韩信有所保留,如果真让刘邦一个人带兵打仗,能指挥好一万就不错了。刘邦继续问韩信:“那么你适合带多少人呢?”韩信毫不客气的回答:“像我这样子,多多益善。”真是相当的自信。于是刘邦笑了起来:“你带兵越多越好,那么为什么会被我抓住呢?”韩信从容的回答说:“殿下不能将兵,但善于将将,所以我被殿下所擒。”这番话很实在,也恰到好处,刘邦很满意韩信的回答。如果说将兵是名将的才能,那么将将就应该是名君的才能了。中国之名君,毛主席就提到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历史功过在今天颇多争议,他功劳大,罪过也大,总之是个令人难忘的皇帝,是独裁者的榜样。汉武帝在今天中国衰落的年代看来颇为值得怀念,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为国人扬眉吐气的皇帝来。但史公司马迁和宋代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怎么样。《史记》说:“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域。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资治通鉴》写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汉武帝发动匈奴自卫反击战,靠的是文景之治盛世积累的财富和底气,汉武帝好大喜功,他不断对外用兵,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农业生产衰退,户口减半,弄得国家元气大伤,残暴扰民和秦始皇相提并论了,他用刀笔吏为相,开“腹诽”治罪之先河,对于国内的政治毫不关心,黄河决堤置之不理,在后世看来汉武帝也许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当老百姓,日子可不好过。东汉光武帝是个为人低调的皇帝,但如果说才能,光武帝刘秀并不差,他手下也有一批名将,比如冯异、邓禹、岑彭、马援、耿恭等等,都是杰出的人物,但是因为刘秀个性并不张扬,所以名气远逊于汉武帝刘彻,在我感觉上,刘秀当皇帝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过起来要比刘彻时候强,也许没有刘彻时候那么自豪吧,老百姓是愿意选择实惠还是愿意选择精神满足呢,的确是个问题。当然事实上这不会成为任何问题,因为老百姓根本没得选择,只能听天由命。宋太祖赵匡胤的江山得来好像比较容易,本来他应该有机会成为名将的,可是他却成为了帝王,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别,经济、科技、文化都居于全球之首,改革也颇见成效,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相当不错吧,但军事建树上乏善可陈,或许是赵匡胤从孤儿寡母中抢去天下,自己比较担心将军们拥兵自重,就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限制武将的政策吧,这对名将来说可真不是一个好现象。唐太宗李世民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当然他不是完人。李世民在十几岁时候煽动父亲起兵,二十多岁的时候平定天下,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为大唐建立创下不朽功勋,实在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中国名将百员中,大唐初期能够占到十名,而这十位都是李世民的手下。能够令这么多名将心悦诚服,甘心效忠,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话说回来,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名将跟随李世民这样的人物,才得以成为名将的吧。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从而获得了皇位,这显然是有悖人伦是事情,不过所有的人都认为李世民比他的兄长更适合当皇帝倒是真的。在李世民继位后,努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盛世——“贞观之治”,为盛唐的到来打下基础,除了文治外,李世民在武功上颇有建树,大唐之双翼之一李靖消灭了强盛一时的突厥帝国,势力开始渗透中亚。另一翼李勣在李世民死后,灭亡了隋炀帝曾经三次远征都失败告终的高句丽。好大喜功的皇帝从来不少,但是像李世民这样,还真有好大喜功的资本,既创造政治上的繁荣昌盛,也带来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在古代皇帝只要居其一之功劳就能流芳百世了。想想李世民总算世家子弟,当皇帝有点资本,中国古代还有靠白手起家的,比如从奴隶到皇帝的石勒,南朝宋的刘裕,都是名将兼极有个性的男人,让这些家伙做皇帝真是中国名将的损失啊。将将之才颇值一提的还有清末曾国藩,这个人本来是文官出身,打仗并不行,可是眼力非凡,提拔了很多真正的将才和政治、外交人才,并首创悍勇的湘军,石达开、李秀成在军事能力上胜于曾国藩,但对人才的鉴别提拔上却远远不如他了。可是,我突然想到,重用曾国藩的慈禧太后岂不是更是知人善用?总而言之拥有名将是所以君王的梦想,但如果君王没有驾驭名将的能力,反而心生畏惧,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话,那么对名将君主来说,就陷入了历史的尴尬,历史的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