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最强战神.:对话教学——共享幸福的语文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52:45

题记:
酝酿了一星期,又花了7个夜晚潜心撰写,我的论文终于在这个周末完工了。今天好高兴,真的!看着这篇凝聚着我精力和心血的文章,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同时,也感到一份说不出的轻松……
当我想拿起笔写作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但也有一丝绵绵的牵挂,由于平时阅读的时间极少,积累的东西也可想而知,感觉自己的思维几近枯竭,在写的过程中,有好几夜无所适从,只是傻傻地看着电脑屏幕发呆,有好几夜奋战到了深夜11点多……白天的工作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想这个,更别说提笔写了。当夜晚的时候总是感到好累,几乎坚持不下去,但终于,还是坚持下来了!!
借此网络保存我的成果,给我的儿子以留作纪念。
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寻寻觅觅……不知不觉之中时代已经奏起了张扬主体、激昂个性的主旋律。社会在翘首期盼中悄悄地改变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正在被“mingzhu、平等、以人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所代替。对话教学正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它是mingzhu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存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使课堂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一、在体验中对话——共享个性的课堂
体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以及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只可以意会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和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个别参与,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读就读,读出真情实感;想演就演,演出个性理解。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中,形成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结果更为多元的“教学对话”,并通过对话再次生成新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自己的认识。

还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江雪》这首古诗时,问学生:“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这位老翁真的只是为了钓鱼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老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诗句等进行体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有的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漫天飘着白雪,到处覆盖着白雪,老人是在独自欣赏美丽的雪景。”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

有的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老人的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或许他只是借钓鱼来排遣内心的孤寂吧!我还发现了诗句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更可以证明这一点!” 多妙的发现啊!
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贬官的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纷纷从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出发展开对话,进行了个体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一体验——对话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更与“老翁”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享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以体验为灵魂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展开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二、在合作中对话——共享交往的课堂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这是它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对话教学具有对话心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是对话心态基本构成因素。课堂上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只有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才能使对话双方精神上获得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
《凡卡》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如何抓住这部分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我分三步来组织教学:
1、请学生将甜蜜的梦补充完整。学生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假如凡卡回到爷爷身边快乐的情景,如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凡卡又过上了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2、正当他们沉浸在这份虚拟的快乐中时,我反问:“这一切真的能实现吗?”课堂上顿时沉默下来,我借机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生1:“这一切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凡卡的信没有明确的地址,爷爷根本收不到,所以不会来接他回去。”生2:“我认为即使爷爷收到了信,也不会接他回去的,因为爷爷是替一个老爷家守夜的,也很穷,没有能力抚养凡卡,当初将只有九岁的凡卡送去当学徒,也一定是迫于无奈。”生3:“我认为就算爷爷接他回去了,凡卡也无法过上那么幸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那么黑暗,爷爷自己也倍受人家欺负的,根本保护不了凡卡,凡卡在别的老板家里仍会受到虐待,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生4:“那最起码有爷爷的疼爱,跟现在的孤苦伶仃不一样的!”“是的,跟亲人在一起,就算受苦也不一样。”
3、师:“是啊,所以凡卡满怀幸福地期待着……那么第二天会怎么样呢?你能给他来补一个结局吗?”学生在拟结局的时候,虽然很想让小凡卡能脱离这个困境,但是又清楚地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在受尽了老板的折磨,想努力逃脱又无力挣脱的情况下,“……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他可能在想,爷爷一定会来接他脱离苦海的…… ”这个学生的结尾竟使全班同学眼中泛起了泪光。作为老师的我,如果再说什么就是画蛇添足了。
  “教学的实质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人际互动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合作与分享的过程。” 通过合作、对话来进行的交往是一种合理的、有效的交往。在合作与对话中,师生间、生生间有了充分的交往,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下,学生心态开放,主体凸显,个性张扬,他们与教师、与同学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在探究中对话——共享发展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 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注重满足学习的心理,给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开过多的讲解,因为这占据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不是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填充学生的头脑,而是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碰撞。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有两个环节——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我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开凿隧道”:首先让他们依据文本,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再指名到黑板上画出,并自己对照示意图进行解说,让全体学生评议。此后再引导学生深思:根据不同的山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设计线路”:这个比开凿隧道难多了。我在学生自己试画基础上,提供了四种图示供学生选择,学生的意见还是不统一,各说各的道理。于是再一次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力的依据,最终达成共识。
接着我以“这样的设计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人想出来过,这叫什么?”(创举)以及“詹天佑为什么能想到这些巧妙的办法呢?”为思想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伟大。
这堂课中,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形成对话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读文,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通过与伙伴的对话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找到了问题的结论,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批判中对话——共享辩证的课堂
这里的“批判”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思考精神,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深刻、周到的思辩活动。真正的学习是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沦为奴隶,是与知识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思想的俘虏。既尊重权威,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品质。学生只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摒弃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去汇兑作品的情意,获得独特的体验,必然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来。
《少年闰土》是大家都熟悉的课文,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闰土是一个勤劳健康、活泼可爱、聪明机智、见多识广的孩子,而文中的“我”则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缺少见识、渴望自由的少爷。当课文接近尾声时,我问:“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社会里,要你选择的话,你想做闰土还是课文中的‘我’?”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我索性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闰土”组和“少爷”组,要求他们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然后再展开辩证。
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的精彩发言:
闰土组1:闰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他可以去捕鸟、捡贝壳、看瓜,我真想也到海边沙地里,体验这种生活。
闰土组2:闰土在乡村生活,见多识广,他知道海边有各种颜色的贝壳,他认识獾猪、刺猬、猹、跳跳鱼这些动物。
少爷组1:闰土的生活虽然丰富,但他没有读书的机会,他的知识面也很狭窄。其实,书本中可以学到的知识比闰土知道的丰富多了。
闰土组3:少爷连西瓜是种出来的也不知道,简直太可悲了!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实践比死读书更重要!(掌声)
闰土组4:更何况闰土像一只小鸟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而少爷却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失去了自由,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少爷组2:我上网查资料,知道书中写的“鬼见怕”“观音手”都是小贝壳的名称。旧时浙江沿海的人把这种小贝壳用线串在一起,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或脚踝上,认为可以避邪,从这可以看出闰土很迷信。这种生活不值得向往。
 少爷组3:是啊,闰土的生活封建迷信色彩很浓,还戴着什么银项圈,其实他也只能看到一个“四角的天空。”
少爷组4:做人还是要讲实际的,在闰土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苦恼的时候,少爷却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全场大笑)
闰土组5:勤劳是美德,闰土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得到成果,总比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再说,少爷靠的是家境,如果他爸破产了,看他吃什么去!
…… ……
    这样的争论使他们的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看到,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在从课文中汲取思想养料、学习语文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敢于批判,敢于辩证。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无拘无束,放开参与;思想自由驰骋,大胆碰撞;智慧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汲取和扬弃中,学生树立了自我信心,优化了思维模式,培育了创新人格,提高了文化品位,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五、在评价中对话——共享成功的课堂
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以鼓励为手段,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困难生采用表扬式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即使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提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特殊学生的评价更要讲求艺术性,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又要显示出你的真诚,让他们有信心去追求进步。
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他的语音不是很准,尤其是翘舌音。有一次他自告奋勇地举手想朗读课文,他读得很投入,很努力地想把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但是由于语音不准,有些地方读得变了调,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看着他发红的眼圈,我没有笑,只是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特别欣赏你的勇气,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改不了乡音不是你的错,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你会越读越好!”他的眼泪终于滴下来了,但我也发现课堂上安静了……从那以后,他更积极地参与朗读了,其他孩子再也没有笑他。
班上还有一位口吃学生,要很通顺地读一句句子对他来说是很难的,尤其是他紧张的时候,读起来更是语无伦次。每次朗读,我都会鼓励他,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那怕他有一个短语读得连贯,我都会对他表示肯定。久而久之,他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记得有一次,他读一段话居然也读得很流利了,我还没来得及出声表扬,侧耳倾听着的孩子们已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在掌声中,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真灿烂!或许,这将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收藏!
“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这是我坚持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去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以此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健康的对话氛围,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大概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吧,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悄悄地改变,由先前一味地挑剔改为能用赏识的目光去评价别的同学了,课堂上的评价对话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透着一股真诚,一份尊重。人性化的评价对话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温馨,让孩子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对话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张扬个性、学会交往、促进发展、敢于辩证、体验成功,这不就是幸福的课堂吗?为了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为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我们倡导——“对话教学,共享幸福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表演,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