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手游驭兽技能遗忘:一部渐露经典气象的著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32:35

 

一部渐露经典气象的著作

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的增订本(2009年8月版)。想来既觉不易,也生欣慰:该著作至此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1995年夏,少年儿童出版社召集研讨出版儿童文学理论丛书事宜,会间,绪源兄赠我一册墨迹未干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7月版),连夜捧读,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为第一版。1997年1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颇有影响的“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又将这本著作囊括其中,想必是看中它的学术价值,以此为丛书增色。此为第二版。一本儿童文学理论书,能一版再版,实非偶然,值得思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好过去了三十年。三十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回头看去,20世纪90年代,真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创作、出版的黄金年代。“50后”(包括个别“40后”和“60后”)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发轫之作和立身之作,大体是在这十年间完成、出版的。有一次,几位新生代评论家讨论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问题、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其中一位心存忧虑,说他们这一代研究者,目前还没有实力拿出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那种具有体系性的学术著作,而她所列举的几种专著中,就有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我本人一直高度评价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学科建设意义。在拙著《儿童文学的本质》中,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实证方面,刘绪源的专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开了一个好头。他有理论框架,但绝不缺少对作家、作品、思潮等的事实体验,这就使其著作血肉丰满地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读这本书,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研究者那种令人信服的儿童文学悟性。”《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提出的“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及其阐述令学子们受益匪浅,也是被后来出版的儿童文学著述引用次数较多的。

    刘绪源不仅以专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为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以一系列儿童文学批评文章,对行进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挥着有力的推动作用。80年代后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发表了《卫护儿童文学的纯洁性》、《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两篇文章,这样论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文学的高贵处,不仅在于让读者全身心地获得愉快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在于以先进的思想启示人生道路,促使人作出道德范畴内的高尚行为,推动社会前进。”“‘文学即教育’,特别在儿童文学的实质上透视,就是如此。”刘绪源撰写了《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一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辨析,指出:“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其实并不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三者并不是并列的。”他重视审美(文学性)的本位作用,强调审美的整合性与统摄力。“凡美感,总是积极的,向上的,总能净化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将你引入一种新的境界。相反‘道德范畴’却未必总是积极的,我们不就能时时感到封建的旧道德的严重束缚么?‘教育’也不总是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东西,都可能经过教育的方式灌输给下一代。所以,强调审美作用,恰恰是保证而不是降低了文学的价值。”刘绪源的这一思考,代表了在儿童文学的审美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和向文学回归的方向上,新时期儿童文学所达到的最高点。

    在书中,作者又进一步论证了教育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有三种与此相关的理论:一、儿童文学是教育的,艺术作为手段完全服务于教育目的;二、艺术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作为手段它运载教育内容,作为目的是指载体本身也有审美的价值;三、艺术不是手段,而是审美整体,对艺术品来说艺术审美就是它根本的和最高的目的。儿童文学理论界过去大都赞成第一种观点,这与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周作人。近年来,许多作家、理论家开始信奉第二种观点,而刘绪源则明确表示,他力倡第三种观点。刘绪源在书中把“教育性”改称为“审美中的理性”,并认为,离开审美它们就是作品的外在因素或破坏因素;只有当它们自然流露于作品这一审美整体之中,成为审美情感运行过程的有机部分时,才会在文学中获得自身的价值。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的重要收获,它的再版值得祝贺,它的价值值得再估量。

    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可以有经典著作吗?可能有经典著作吗?如果可以有,如果可能有,我很想说,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已经逐渐显露出经典气象的著作。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