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武帝纪评语:民歌小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8:36
中卷 民歌小笺

民歌小笺(中卷)

 

民歌六绝

砍条大路歌就来叫我唱歌歌没来,歌在万山陡石崖,新打镰刀安上把,一砍蒿子二砍柴。砍条大路歌就来。这是大别山民歌中的称之为歌头的歌。对歌双方往往用这首民歌拉开序幕。语言非常朴素,以口语化开头,前几句全是大实话。到第五句,异峰突起"砍条大路歌就来",道出了民歌诞生的根本。

何其芳说:"民歌是劳动人民不吐不快的产物。"鲁迅先生说,劳动诞生了文学,也就是他称之为"口抗哟口抗哟派",也就是劳动号子。严格地说,劳动号子是口头文学,可是有了文字记载之后,它就是留传下来的文学的"祖宗"了。这首民歌用劳动人民自己的语言,"砍条大路歌就来"道出了文学的诞生和起源的深奥的道理和秘诀,所以,我称它为民歌中的一绝。

1964年,我在信阳县游河参加"四清"运动,游河社员车水时是用猴扒车,四人扒在水车架上,一人唱一支山歌才能换班。我又学车水又学山歌,结果脚登空,从车上掉下来,腿被水车浮子打了个包。我当时就唱了一首五句歌。

一上水车把脚挪,车轮一转打我脚,唱歌车水都不会,齐向贫下中农学。先学车水后学歌。1965年我参加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上我第四个大会发言,引用了我的这首五句山歌,当时共青团中央副书记胡克实在大会上表扬我,说我学到了大学课本上都没学到的东西。只有先学会劳动,然后才学会歌唱;只有先当一个普通劳动者,然后才能当好一个作者;只有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然后才能当一个优秀的作家。正如邓小平说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莲蓬结籽在心里走下田来把头低,妹问哥哥可有妻,哥的妻子就是妹,你在人前要少提。莲蓬结籽在心里。

眼泪发芽二寸长想郎想的脸焦黄,夜夜睡觉想着郎,打开枕头给郎看,眼泪发芽二寸长,床底下挖个养鱼塘。这是大别山一首情歌。充分运用了民歌中的夸张手法,把夸张的语言推向了极致,堪称一绝。

眼泪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一切动物表达悲情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生理现象。可是,在这首民歌中,它却有了生命,成了一粒种子,眼泪里有了胚胎、胚芽,它不光能发芽,而且还具体到发芽达到二寸长!可见,这个女人想郎想到了什么程度。就这一句,山歌的作者还认为不到位,于是紧接着来了一句:"床底下挖个养鱼塘"这是对"眼泪发芽二寸长"的补充,更是把夸张的手法运用到一个新的极致。如果说前面一句"眼泪发芽二寸长"像点发的子弹已经打进读者的心窝的话,那么后面再来一句"床底下挖个养鱼塘"就是连发子弹了,再用这连发子弹打进读者心窝,这就使这首民歌刻骨铭心了,让你读一遍就一生难忘,一个想郎的女子形象也就从此印人到你的脑海中。

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民歌中极为普遍,俯拾皆是。但,夸张一定要掌握好"度",夸过头了,不但不会给民歌增光添彩,反而败坏了读者的口味。像大跃进中的民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是败笔。但也有成功的例子像:大红旗下逞英豪,

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这首民歌选择了"端起巢湖当水瓢"这个意象,和把"眼泪发芽二寸长"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也成了民歌中运用夸张手法的一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跃进中那么多民歌都淘汰了,这首"端起巢湖当水瓢"却留下来了。

 

夫妻花开四季红

 

郎是天上一条龙,姐是地上花一丛,天干三年不下雨,地热三年不刮风。夫妻花开四季红。

想急了我跟魂说话想郎想的散了架,咬着枕巾咬牙骂,你要死了有魂在,,真魂来我床底下。想急了我跟魂说话。文学都是重情的,小说、诗歌、散文不管哪种文学形

式,都是以情为主。这首民歌活画出一个想郎女子的真情实感,堪称民歌中真情吐露的千古绝唱!

打是亲,骂是爱"。这首民歌中,一个"骂"字道出了女子心头的无限恨意,由爱生恨,由恨生骂!骂,也是咒的意思,本来想的是一个大活人,偏偏咒他死了,死了也不放他,"你要死了有魂在"呀,哪怕你"真魂来我床底下"我也可以"想急了我同魂说话",可见这个女子想郎想到了什么程度!"疯"了,真的是"想疯"了,说"疯话"了!在农村,一般来说,只要一个女子骂一声"你要死了!"i9/z,被骂的这个男人便有福死了,这说明这个女子对你"爱"上了,有"意"了!或者当她长期想见而又久久未见,终于有了见面机会,及随IZ1骂一声"死鬼!钻哪个鬼洞里去了!"这首民歌的生活基础、情感背景均由此而来!恨的要死,恨对方死了,均从爱字出发,均从情字出发,虽说人死了没有鬼魂,但在一个爱字后面,这个女子坚信,人死了是有鬼魂的,这个女子在"魂"字前面还加了个"真"字,可见情有多真了!她怕有"假魂假鬼"来冒充真魂真鬼!民歌中的用词用字之准确由此可见一斑。向民歌、特别是向民歌中的绝唱学习,是我终生的追求。最近,我写了一首关于鬼魂的新诗,写在后面,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清明夜/给父母上完坟/又住了一回老屋/熄灯后/站在木格子窗前/看对面山坡上/点点磷火/在细雨中舞蹈/要是在童年/我早惊叫着/进母亲的怀抱/今夜/我却有几分陶醉/兴许是我已故的亲人们/知道我回来了/在山坡上/为我开的联欢晚会/离别故乡久了/连鬼也亲切。

 

生命树·生命鸟

 

树上鸟多难比凤,花多难比映山红,海里鱼多难比龙。姐多难比妹娇容。天上星多难比月,姻缘只隔纸一张小小扇子二面黄,一边画姐一边郎,左扇一下郎望姐,右扇一下姐望郎。姻缘只隔纸一张。白描手法是民歌的一大特色。这首民歌采用了白描手法,前四句就讲了一个事实,如实地将一把扇子两边画的人物交代清楚。可是,第五句却来了句"姻缘只隔纸一张"!五句山歌关键是在第五句,它一下子升华了主题,使前面四句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意味出来了!

在旧社会,婚姻全是媒妁之言,全是一张庚书:也就是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在月老介绍男女婚姻之前,双方父母必须将男女的生辰年月日时,时称"时辰八字"相对,如果双方不犯克,才能下庚书;决定这对男女婚姻。否则,是不能成婚的。那时没有自由恋爱之说。显然这首民歌借用了一把扇子上面画的一对男女,他们是相恋相爱的,两人互相都能见面,可就是成不了夫妻,因为:"姻缘只隔纸一张",没有庚贴这张纸,双方永远在扇子的两边,走不到一起去!这是一张一戳就破的纸,可又是一张多么残酷的纸啊!活活地拆散了一对鸳鸯!

这首民歌对新诗的创作产生过影响。我们知道,早在1917年新诗初创阶段,刘半农就写了一首《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纸!

这首诗是刘半农于1917年10月写的,我敢断定,这首《相隔一层纸》是受了"姻缘只隔纸一张"影响而写成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都是直接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好诗。新诗开创阶段,一些诗人向民歌学习成了一大时髦,像刘大白的《卖布谣》。

半边苦来半边甜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姐的半边种黄莲,半边苦来半边甜。头一句好像是起兴句。民歌中像这样的起兴句比比皆是。"高高山上一棵槐"、"高高山上一棵松"等等,可是这首民歌的起兴句直接进入了"事件"中去,紧接着"这丘田"分成了"郎半边来姐半边"。问题就恰恰在这分开的两半边,偏偏种的"植物"不一样,"朗的半边种甘蔗","姐的半边种黄莲",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出不同的后果:"半边苦来半边甜",这是一个双关语,表面上是说郎种的甘蔗是甜的,姐种的黄莲是苦的,其实是说郎的命运是甜的,姐的命运是苦的!进一步引伸出:在IH{{-土会,整个妇女界都是"黑咕隆隆的天",都是"受苦"的命运!这首民歌,绝就绝在用浅显的文字,用明白的话语,道出了、概括了一个时代的妇女的命运!

节奏之强,语言明快,是这首民歌的又一大特色,读来朗朗上口。"半边"二字重复出现了六次,占整个诗篇文字的三分之一,语言重复也是民歌的一大特点,这首民歌也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点,让人读一遍就记住了全篇!

鲁迅先生说,新诗的特点要易懂、易记、易背!这大概就是从民歌中总结出来的。也许有人会指出这种民歌过于直白,但直白也可以产生好诗!像革命先烈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也成了千古绝唱!更何况这首《半边苦来半边甜》也不单单是靠直白语言取胜,它首先还是选择了"一丘田"、"甘蔗"、"黄莲"等几种意象,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还是先从具像出发,最后达到主题的升华,引伸出:半边苦来半边甜!

 

半边苦来半边甜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姐的半边种黄连。半边苦来半边甜。

女婿太小难当家

196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创会时,结识了湖北农民歌手习久兰,他向我推荐了一种叫《蔑穿花》的民歌,民歌由两首民歌穿在一起组成一首新的民歌。一首叫叶子,一首叫梗子。比如这首《女婿太小难当家》。叶子是:

一个大姐十七八,哭哭啼啼回娘家,娘问女儿哭什么?女婿太小难当家。梗子是:

一树樱桃花,开在崖脚下,蜜蜂不来采,空开一树花。前首叶子可以单独成一首民歌,看来也很平常,和四民歌"高高山上一棵槐/手扒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相比,还没有四川民歌幽默风趣。梗子单独也是一首民歌,也很平常,且是五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可是把这两首民歌穿在一起,却有了质的飞跃:

一个大姐十七八.一树樱桃花,哭哭啼啼回娘家,开在崖脚下,娘问女儿哭什么?蜜蜂不来采,女婿太小难当家。空开一树花。原来两首直白的语言串在一起后,全部变成了双关

语言了!语言全活起来了。头四句变成了两组比喻,新鲜生动。后五六句一问一答,何等精彩,好一个"蜜蜂不来采"!一语双关,含蓄精萃!其妙不可言也!七八两句用"空开一树花"道出了小女子的心中苦恼,更是生花之笔,点睛之笔!这种构思堪称奇绝!我称之为诗歌创作的"双声道"!

这个"双声道"架构,也使我的诗歌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将专门探讨这种"双声道对中、老年诗人的创作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石榴开花叶儿尖石榴开花叶儿尖,小姑问嫂咋样"玩",打死的蛤蟆长伸腿,药死的鱼儿脸朝天。吕布挥戈嬉貂婵。

 

民歌六度

 

思想的高度行船不怕顶头风,革命全靠俺工农,烧红炉火打刀枪,大刀长矛映山红。穷人生来不姓穷。这首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它思想的高度,它用行船不怕顶头风来开宗明义,说出革命全靠俺工农,然后紧接着用了两个行动:烧红炉火打刀枪、大刀长矛映山红,最后显示主题:穷人生来不姓穷!号召穷人起来闹革命,摆脱贫穷的命运!

樱挑好吃树难栽,馍馍好吃磨难挨,糯米好吃田难种,鲤鱼好吃网难抬,山歌好唱口难开。这是一首典型的有思想、有生活、有技巧的三结合的民歌。前四句突出了"树难栽"、"磨难挨"、"田难种"、"网难抬",说明了劳动的难度和劳动对歌手的重大意义,充分说明了不劳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歌手的,它告诉我们:好歌要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成的规律,而且给这个规律以十分形象的比喻!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民歌并非是简单粗糙的东西,它是要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首民歌的诞生都像"树难栽"、"磨难挨"、"田难种"、"网难抬"一样艰难!

思想性是一首民歌的生命!思想的高度是一首民歌精品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一代代民歌手深谙此道,深得此理,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第一首是大革命时代的代表作。"糯米无曲不成酒/豆腐无膏不成球/树不打权不成材/芝麻不榨不流油/反动派不打不会走。"这是解放战争时留下的歌谣。歌颂联产责任制时的民歌我更多了,像:"一人喊人几个人,政策喊人一大群/而今政策兑了现/男女老少齐出勤/家家把门铁将军。"

 

好像蜂蜜拌白糖鸡蛋没有鸭蛋光,

男孩没有女孩香,三月清明疼个嘴,九月重阳还在香,好像蜂蜜拌白糖。

技巧的精度乖姐门口一棵杨,杨树底下一染坊,三十岁男人来染布,二十岁大姐不揭缸。新缸不染旧衣裳。好一个"新缸不染旧衣裳"!

这首民歌前两句是白描,起句还有兴的作用,三四两句交待了男女主人翁年龄上的差异,巧妙地选择了生活中"染布"和"染坊"两个典型环境或称典型事件,最后,笔锋一转:"新缸不染旧衣裳"!开染坊女子的形象一下子站立起来了!就这么一句叫诗人来写恐怕没有十句八句也完不成!它的意味太深长了,它要表达的内容太丰富了!显然,男主人不光是来染布的,或许借染布之机来调情的!而女主人根本不买这壶酒钱!你三十多岁了,还想来占我年轻貌美的便宜,拉倒吧,我就是"不揭缸",你休想让我这新缸来染你旧衣裳!

这种技巧的精度实在让人刮目相看,这也给那些认为民歌没有技巧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民歌是劳动人民几代人传唱的反复修改完善的艺术精品,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试问,有几个诗人能写民歌的?民歌不是写出来的!认真地虔诚地向民歌学习这种精湛的技艺,是诗人终生的追求!

当然,思想的高度,生活的深度,技巧的精度三者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灵活地运用在一起的,事实证明,每一首广为流传的好的民歌,都要具备这三要素!诗人王怀让是学习民歌技艺的高手,他早在70年代初,就写了一组《我是公社新一辈》,令名家选本竟相选中,至今还广为流传,还选进了小学课本。有一首题目是《社员说俺是棵秧》:

落户来到小张庄,正赶队里忙插秧。被包一放跳下水,溅了一腿青泥浆。社员说俺是棵秧。后面这一句"社员说俺是棵秧"和"新缸不染旧衣裳"有异曲同工、水到渠成、画龙点晴之妙!

 

俺爱乖姐她爱郎俺跟乖姐配成双,顿顿吃饭俺先尝,吃个蚂蚱留个腿,吃个咸蛋留个黄。俺爱乖姐她爱郎。

题材的广度丫丫葫芦丫丫油,

我的山歌在里头,唱了三天打六夜,从春到夏夏到秋,摇摇还有半葫芦。这首民歌不光夸自己肚里歌多,而且从中可以想象民歌题材包罗万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落的,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大到皇帝老爷,小到平民百;劳动、爱情、婚丧嫁娶、花名、草名;都是民歌吟唱的对!有句山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上山打柴唱:"冬季梅花儿开,起五更上山打干柴";下田插秧时唱:"人人把秧在手,唱山歌手插秧。"车水时唱:"一上水车把挪,边车水来边唱歌。"独到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各种题材纷纷亮相,让你目不暇接!在劳动人民那,没有什么题材不能入歌的。

叫我唱歌不为难,只要舌尖嘴动弹,燕子飞过千江海,蚂蚁衔过万重山。唱个山歌解心烦。只要能解心烦,天上飞的燕子,地上跑的蚂蚁,只要舌尖嘴动弹,就能出口成章!

题材的广度是一大特点,但劳动人民唱得最多的还是生活歌、情歌、时政歌。情歌占百分之五十,生活歌占百分之三十;时政歌占百分之十;其它古百分之十,这是我在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时,初步统计的结果。这三大题材的民歌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正是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体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刻。

诗人管用和向民歌学习,在选择题材上独出心裁,堪称选材高手。首先他选取了劳动场面,然后选取了一个小角度切人:男男女女在稻场上选种,最后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了《选种》:

哥妹选种选得精,妹妹故意问一声,问哥你可选好了?哥说捏在巴掌心。铜铃打鼓另有音。

 

青葡萄·紫葡萄

南风没有北风凉,荷花没有桂花香,燕子垒窝在高楼。梧桐树上落凤凰。情姐爱的有情郎。

色彩的亮度天上黑云配白云,地上画眉配鹌鹑,南园白菜配葱藕,大蒜苗子配香椿。好女要配好郎君。这首民歌色彩绚丽,黑白分明,青枝绿叶,它表明民歌又一大特色:是色彩亮丽!爬山调专家韩燕如说:荷花山水自带彩,民歌不上梳妆台!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我们的民歌手唱的民歌一旦具备"歌中有画"的审美特征,这民歌就不仅含有空间艺术成分,而且更赋有静的艺术的色彩,近而使得民歌形象愈发具体生动,优美鲜亮。大跃进时,有一首歌:"一片青来一片黄/黄是麦子青是秧/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思想多么深刻,色彩多么亮丽!"姐儿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围裙/脚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扇花人/花上加花爱煞人。"这简直就是一副栩栩如生的民间风景画!这首民歌不就是一副有声的画吗?像:"郎在高山打树权/姐从树下走娘家/右手拿花海棠红/左手又抱银娃娃/好比荷叶罩莲花。"这又是一首流动的歌,一副行走的画。民歌手们高就高在那是唱同一个景色,在用语言敷彩着色上,也有浓淡之分,显出了不同的艺术趣味和美学效果!这两首民歌都是写行走中的女人,但前者用色浓烈,后者用色俏丽,给人两种不同的艺术美感和享受!

我们的民歌手如果光停留在表面的敷料着色,那就显得艺术水平单调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注重民歌内在的感情色彩的外化,民歌的调色板,也是民歌手感情的调色板。套用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话:"色彩即思想。民歌手们深懂此中奥妙,创作了大量的色彩亮丽民歌!再选一首,以亮耳目:

大山里头出茯苓。稻棵头上出黄金,桑树头上出绸缎,菱角塘里出红菱,只爱庄稼种田人。

 

 

水里成亲谁知道郎比银鱼水中漂,姐比绿翠溜塘梢,绿翠才把银鱼逮,银鱼搂住绿翠腰,水里成亲谁知道。

语言的力度三尺白绫搭在肩,哭夫哭到灵面前,十指尖尖烧张纸小脚一跺我的天。死人好过活人难!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语言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都是第一位的。民歌语言又是口语的传承方式,尤为突出。我把民歌语言的力度分为三种,一是张力,二是活力,三是魅力!

这首民歌语言就非常有张力!应该说这也是一首情歌,是女人死了丈夫时哭丈夫的几句白描式的表述。关键是最后一句,死人好过活人难,似乎是女人随意随口也是发自肺腑地呼喊出来的,前面还有一句铺垫,一个动作,小脚一跺我的天,过去说"我的天"即说是"我的丈夫",丈夫是女人天,然后,就喊出了"死人好过活人难",这里面充满了酸甜苦辣,充满人世的艰辛,充满了生活的磨难!令人寻思,令人悲叹!

吃了午饭就要行,莫到姐房叙私情,此时正是忙时候。扫帚落地也生根扁担靠墙也牵藤。

这首民歌的语言,充满了活力!正是大忙五月天,正是收割播种的季节,虽然是恋人,但也不能在这时叙私情!最后两句"扫帚"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了,一般都是由高梁穗子去掉籽粒后扎成的,可在这播种季节,它也可以落地生根了,扁担是没有生命的,它是用小树砍下来除去皮做成的,可在这万物复生的季节,扁担靠墙也能牵出青藤来!两句都充满了活力,让人耳目一新!一派生机勃勃大自然景观随着最后这两句更加明媚起来,更加鲜活起来!

手扶茶棵看看天,郎送到分水滩,

河水哪懂人心意,一路欢歌笑声喧。分水容易分情难。一句"分水容易分情难",魅力无穷!张力、活力、魅力往往也集中在一首民歌之中。这更是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扁担靠墙也牵藤

吃了午饭就要行,莫到姐房叙私情,此时正是忙时候,扫帚落地也生根,扁担靠墙也牵藤。

意象的密度南风没有北风凉,荷花没有桂花香,燕子垒窝在高楼,梧桐树上落凤凰情姐爱的有情郎。

民歌中选择意象如同选择语言一样重要。这首民歌选择了"南风"、"北风"、"荷花"、"桂花"、"燕子"、"高楼"、"梧桐树"、"凤凰",选择的非常亮丽,非常恰当,这样才能完成"情姐爱的有情郎"。民歌中的意象如此密集,是新诗往往都比不了的现象。民歌中像这首民歌意象密集的多如牛毛,它几乎成了一种模式,然而这又是广大听众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法。比如:

天河水响龙过江,田里水响牛吃秧,厨柜门响猫吃肉,羊圈门响狼叨羊。窗户纸响姐望郎。一句一象,象象环生,都为了铺垫一个"窗户纸响姐望郎"!回头一看,一个个意象也鲜活起来,都同"姐望郎"挂上了钩。姐望郎那种贪婪、那种眼馋,那种饥不择食,那种急不可待,都像"牛吃秧"、"猫吃肉"、"狼叨羊"一样,给你想像的空间,给你具像的体验!给你无穷的回味!又如:

木匠难打九连环.铁匠难打弯弯镰。打结容易结难解,砍的没有镟的圆。恋郎容易丢郎难。同样前四句选了四个意象,道出"恋郎容易丢郎难","难"的像木匠难打"九连环","难"的像铁匠难打弯弯镰;"难"的像打结容易结难解;"难"的像砍的没有镟的圆。三首民歌都用同样的意象密度来突出表现主题。由于选择的意象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同,虽然手法雷同,但你一点感觉不到陈旧和重复。这也是民歌手的过人之友卜。

 

家菱角·野菱角大山里头出茯苓,稻棵头上出黄金.桑树头上出绸缎.菱角塘里出红菱,只爱庄稼种田人。

 

民歌六美

 

用字美天上云多云摞云,地上坟多坟摞坟,碗架碗多碗摞碗,盆架盆多盆摞盆,乖姐房中人摞人。用字如用人。按说,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不见文字,民歌又是靠口头来传承的,为什么用字又这么精当精美绝伦呢?

这首民歌用了五个"摞"字,一句一个,用这一个动词,五个动作,使全篇语言生动活泼,重复一次,印象加深一次,主题推进一步,最后推出一个高潮来:"人摞人"。这首民歌流传在大别山区。不知怎么传到了湘西,钻进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心中,把它引用到他的一篇小说中去了,使这首民歌广为流传。据五句山歌专家研究,湘西是没有五句山歌的,鄂西有,是从鄂西传去的?至今是个诛我的朋友习久兰就从这类民歌中吸取营养,创作了一首:《幸福想起党的恩》:

日晒想起云遮阴,下雨想起伞遮身,口渴想起清凉水,天黑想起引路灯。幸福想起党的恩。诗人连用了五个"想起"一句一象,最后引出一个高潮:"幸福想起党的恩",前四个意象全活了。比起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来,劳动人民用字不显山不露水,好像信手拈来,出成章,且字字精典。如果说民歌手们也知道啥叫诗眼的话,他们用的这些宇,可堪称"歌眼"了。

1965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创会,让我在大会上发言,我随V1唱了一首《一路山歌进北京》就是用这种用字方法:

百鸟爱的是山林.万物爱的是阳春,龙爱深潭鱼爱海,俺就爱唱家乡音。一路山歌进北京。

抓一把麦芒当情书太阳渐渐往西丢,打把金钩钩日头,金钩挂到云端上,钩不到日头不收钩。恋不到情姐不回头。

数字美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风吹柳,七九八九开春头。九九八十一,脱掉大皮衣,小媳妇只管走亲戚。

数字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民歌中,可以说是占尽风流!民歌手可以从一唱到十,再从十唱回来到一。回环往复,环环生姿。这首民歌就是从一唱到九,是典型的数字入歌的范例!历代诗人也都从民歌中学得这种数字入诗的手法,最典型的要数唐代诗人卢仝,他收到朋友寄来的新茶之后,立马写了一首表示感谢的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唯有文章五千卷/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唯觉两腋>-j>-j清风生。,卢仝写饮茶的感受,从一碗写到四碗,顿感两腋生风,飘飘欲仙,数字依次递加诗中,自然巧妙!

早在八十年代,我就以台湾回归为题材,学用这种手法写了一首《盼儿归》:"一梦醒来泪如麻/两只眼肿有核桃大/三十三年朝朝暮暮盼儿归/四季里哪管冬春并秋夏/五(吾)心烦燥/六神不安/七窍生火/八窍冒烟/吾儿归来吧快来看看九十挂零的老妈妈/掏心窝给你句实(十)情话/九九归一还是叶落树底下/巴(八)不得东西半屏山/齐(七)并为一个大陆(六)架/五湖四海三江水/两岸共庆一统天下/吾(五)儿归来吧/临(零)死娘也眼睁铜锣大。"这是典型的以一到十又以十回到零的数字回环诗,颇得诗家好评。

到了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完成了《信阳地区歌谣卷》的主编工作,对民歌的数字入诗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另一首用这种方法写的《祖传秘方》把这种手法推向了极至,被权威评论家评为我的代表作:

"配方:一钱月光/二钱星星/三钱青风/N钱彩云/五钱炊烟六钱气/七钱火芽/)k钱琴音/蛤蟆胡子要九根/制作和服法:九钱阳光烘烤/)k钱钟声捣碎/-1钱哀怨/六钱叹息/五钱激·钱相思/三两行泪水拌匀/一蓑烟雨冲泡/和着乡情一H焖/主治:怀乡病/家训:传儿子媳妇/也传闺女/功效:天涯海角特效/异国他乡最灵/忌服:黑心烂肝肺/忘恩负义人。"

析字美弓字配长郎姓张。

王字加点姐姓汪。门里加口一声问,下字添撇不敢当,家里还有少年郎。这是一首民歌中析字美的代表作之一。翻遍所有的诗学,修辞学,也找不到析字一格,这是我学习民歌独创的一点心得体会,但愿不会贻笑大方。

这首民歌把张字析成弓、长,把汪字析成三点水和王,把问字析成门、I-1,把不字析成下和一撇,顺理成章,毫无别扭之感,且文通字顺,毫无生硬之感。既巧妙又自然。所以我为此写成了析字美。

其实稍加留心,这种修辞格在古曲诗歌中常有运用。大文学家曹雪芹就深得此修辞手法,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他就用了一回析字修辞,创作出堪称绝妙的析字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是"凰"字拆析,此处暗指王熙凤;"二令"组成冷"字,"人木"组成"休"字,用在这里暗示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由听从,到冷淡,直到休弃。由此看来,我们的劳动歌手,不光创造了千古绝唱的民歌,也创造了与文人毫不逊色的诗学修辞理论。

心字头上一把刀,为人在世忍为高,八王美女姜子牙,直钩钓鱼钓波涛。心平浪静度良霄!这又是一首智者唱出的民歌,把忍字拆析为"心"、"一"、"刀";把姜字拆析成"八"、"王...女",由此抒发出了一种与世不争的庸人哲学,活命哲学。忍出个"心平浪静度良霄来。思想并不可取,但析字法还是用的比较老谱。

大跳美

肚子饿了心发潮,杨州买米苏州淘,扬子江里挑担水峨眉山上砍柴烧,等你饭好我饿晕了。这是一首情歌。大跳是诗歌创作的必备因素,一句一象,意象叠加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小说家们称之为意识流手法,电影家称之为蒙特奇手法!这首民歌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是典型的蒙特奇手法!一句一个大跳,跳得让你找不着北!劳动人民并不知道什么叫意识流,什么叫蒙特奇,可就是先有了创作实践!让人大吃一惊,让人怀疑理论家们是否就从这类手法总结出来的理论,把这种手法提升到理论高度才有了意识流、蒙特奇。朦胧诗开始阶段,全国笔会多得很,大都在会上争论朦胧诗手法如何新奇,北岛有一首诗意象叠加到十三象;小说家更是把意识流捧为至尊至上,并且说是舶来品。我在每次会上都据此为民歌力争,说我们劳动人民是在几百年前就唱出了自己特有的意识流、意象叠加作品。就像喇叭裤一样,非说是从美国进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在全国上演后,才知道从唐代起,我们就有了喇叭裤,并且喇叭口姜围的喇叭榷喇叭的怀兽女汶首民歌我在扬州瓜洲渡参加淮河笔会时,我当着全体与会同志在欢迎宴会上唱了一遍,掌声雷动,引得扬州姑娘们欢呼雀跃,她们大声叫喊:"陈老师,我们给你饭吃,不会让你饿晕的!"效果比朦胧诗人朗诵朦胧诗效果要好一百倍!你能说这首民歌比朦胧诗差十万八千里吗?

我忽然脑中跳出:"距离产生美!"句与句之间似乎距离越大,越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艾略特《荒莫》中:"残忍的四月/丁香花生长在/死亡的土地。"这种词语的碰撞,多意多象矛盾的组合,就是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李贺的"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都是大师手笔。我敢断言,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的诗人,谁能把中国的汉语这种大跳的组合魅力,展示发挥在世人面前,谁就是大诗人。

 

情郎不来灯不灭蛾眉月儿半边缺,等郎等到大半夜,桐油点了二三盏,灯草烧了七八节,情郎不来灯不灭。

别趣美

乖姐住在九棚楼,郎变蜜蜂往上游,骂声情郎你好大胆,云彩眼栽花你敢偷,你是偷花的老行手。在诗美学的殿堂里存在着一种特异的现象,谓之"别

趣"。宋人诗美家严羽说:"诗有别趣"。它含有"奇趣"、"理趣"、"风趣"、"意趣"等诸多提法。劳动人民别看文化不高,或者一字不识,但出口之后均能含有章法,实在是难能可贵。令我们十分佩服!这一首民歌应该说是属于风趣,情人将小郎比成蜜蜂,自己比做花朵,说情郎是偷情的行家里手!风趣幽默,又形象鲜活生动!又有民间妇女打情骂俏的味儿,又有夸赞情郎机智灵活的味儿,活画出了一个女子对情郎充满爱意的维妙维肖的心态。好船不怕风浪高,

金子不怕烈火烧,牛皮蒙鼓不怕打,高梁大粕不怕烧。恋姐权把虎当猫。这首民歌是理趣的最佳篇章之一。前面用了四个深入浅出的浑然成趣的暗喻,读来轻松愉快,明白如话,进而到第五句话题一转,道出了"恋姐权把虎当猫",为了恋姐连老虎也不怕了,权当猫来看待。民歌中像这首趣言成篇,逐章显理显志的不胜枚举。

郎比银鱼水中漂,姐比绿翠溜塘稍,绿翠才把银鱼逮,银鱼楼住绿翠腰。水里成亲谁知道。这首民歌堪称野趣的代表作之一。全歌用拟人手法,情郎情姐变成了绿翠鸟和银鱼,想像够大胆的了。最后一句还有一点偷情的味道,这也是对封建社会不能自由恋爱的极大讽刺,"水里成亲谁知道",男女恋人不能在陆地结婚,干脆到水里成亲。即有野趣美亦有奇趣美!通篇充满了奇思奇想,构成了奇特的审美现象!民歌手从"野趣"、"奇趣"入歌,听众从"野趣"、"奇趣"中会意,读来趣味盎然!

 

搅得黄河水不清大河涨水小河浑,河下来了打渔人.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撵不到乖姐不收心。搅得黄河水不清。

比喻美

二月春风剪春韭,春天来了瞒不住柳,大河涨了小河满,锅里有了碗里有,看到荷花摸到藕。这是一首歌唱三中全会之后,党的联产责任制,包产

到户的民歌,全篇都是暗喻,没有提一句联产责任制,可是农民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比喻,是民歌中一束美丽的鲜花,也是民歌的强项,可以这么说,离开了比喻就没有民歌。因为生活中,劳动者也喜欢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我的乡亲们可以说平常的口头禅都是比喻,比如说高兴,不说我高兴的很,而说我高兴的羊熊样!我高兴的心中像吃蜜样!我高兴得像当新郎样!民歌的精华情歌更是离不开比喻,几乎占情歌的百分之八十。比如:

东风不刮西风刮,燕子衔泥不衔沙,兔子不吃窝边草,蜜蜂不采闹秧花。小姨子不走姐夫家。前面四句都是打比方,用了四个比喻来证明一件事:

小姨子不走姐夫家。当然是在封建社会,而今不存在了,但这首民歌的艺术魅力还在。所以它还能活在今天。

关于比喻,朱自清先生提出两种分类,一个是"远取譬",一个是"近取譬",前面一首就是近取譬,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这种比喻用多了往往好重复使用,而"远取譬"则显得新奇!因为它是通过"想象"来选取的比喻。民歌中像这种远取譬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天上游云占四方,地下黄龙占九江,皇帝占了金鸾殿,菩萨占了古庙堂。情郎占了姐心房。人间天上皇帝神仙都被选作比喻对象,然后,才"情郎占了姐心房"。

 

民歌六味

 

扑面而来的生活昧太阳一落黑咕隆咚,麻雀单钻刺蓬窿,画眉叫唤天不早,咚鸡打鼓要收工。老东家装什么耳朵聋!

这是一首长工干活时唱的即兴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满腔怒气跃然纸上!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信里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一个"味"字道出了诗的奥秘!诗要有诗味,歌要有歌味,民歌中的味让人拍案叫绝!生活味、劳动味,是民歌中的味中之味!

这首《老东家装什么耳朵聋》,第一句是点明时间的,也是起兴!紧接着歌手捕捉一个太阳落了后,麻雀钻进刺蓬窿这个细节,加深了太阳一落黑咕隆咚的印象。到此,民歌手并未止步,又抓住了太阳落了之后,画眉呜叫、咚鸡打鼓的两种小动物的特殊表达方式,来向东家发起进攻,连小动物都知道太阳落山了,你一个大活人还不知道让长工伙计收工吗?你装什么耳朵聋呢?其实这个"耳朵聋"是指后面两句来说的,前面两句其实是"看"的,太阳落了,麻雀钻进刺蓬里休息了,老东家还没有看到吗?这样一来,就等于骂老东家耳聋眼瞎了!

这首扑面而来的生活味民歌,让你置身其间,好像你亲眼看见了太阳落山的情景,好像你亲耳听见了画眉咚鸡的叫声!长工伙计这时还在田中薅秧,让你心中也对地主老财的剥削行为产生了怒气,产生了愤恨!民歌中像这首民歌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数以万计!"民歌是时代的镜子"恩格斯的话道出了民歌得以流传的根本特色!历朝历代的民歌都是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的。这也是民歌的价值所在。反映生活、追求新歌的生活味,也是我时刻铭记在心的创作准则。我有一首被评论家说来道去的五句山歌,就是我学习民歌的代表作:《踩住丰收脚后跟》:

天上浮云撵浮云,人争上游树争春,昨晚开了超产会,今朝挑肥人撵人。踩住丰收脚后跟。

 

为何不闰五更天月亮看看下西山,俺俩水漂未打完,妹问天来哥问地,世上三载闰一年。为何不闰五更天?

实话实说的调侃昧冬天冷来夏天热,不冷不热二八月。三个四两十二两,两个五十整一百。谁的儿子叫谁爹。实话实说,或者说大话,是民歌的又一种味道--调侃味。这是民歌中常见手法之一。它能使人耳目一新!调侃与幽默有很大的区别,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大都用反话写成,而后者多用大实话写成。但对于展现主题,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话实说成了当代人的口头禅!可见民歌对当代人的语言影响有多么大。央视还设立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主持人崔永元一炮走红,得了金话筒奖!由他和赵本山、宋丹丹演出的小品《实话实说》可堪称家喻户晓!又可见实话实说在当今社会的魅力。

大路不走长芭根,镜子不擦渐渐昏,铜锣不打生黄锈,树不打杈不成林,小孩不打不成人。四句大实话推出一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人的"棍头出孝子"的信条"小孩不打不成人"。这个"打"有教训的意思,不能光理解为"打"了。这也是民歌语言的魅力所在之一。

实话实说,是我能写出一点鲜活生动诗歌的源头的一道清泉!更是点燃我创作激情原子弹的一小块儿高爆炸药!我就写过一首题目为《实话实说》的诗,副标题是"给崔永元":"我真纳闷/我的实话和幽默是乡亲们教的/崔永元是谁教的呢/乡亲们又是谁教的呢/刨根问底/这些语言/都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大树上结出来的/江河里流出来的/大山沟里蹦出来的/不在泥土里滚过/不在大树上爬过/不在江河里游过/不在大山沟里钻过/你能掐到花朵一样惹眼的语言吗/你能逮到小鸟一样歌唱的语言吗/你能网住小鱼一样鲜活的语言吗/你能捉住小兔子一样欢跳的语言吗"

 

一针见血的泼辣昧大河涨水小河浑,打鱼的船儿往上撑,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撵不上乖姐不收心。搅得黄河水不清!火辣的语言来自火辣辣的激情!一个对爱情执着大胆追求的男人形象是何等火辣!一个"搅"字激活了全篇!用字用得又是何等经典!黄河水本来就是浑的不清的!劳动人民偏偏又用"搅"来"搅"得黄河水不清,好像黄河黄不是黄土高坡的泥沙俱下造成的,而是由恋爱中的男人来搅的不清的!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在民歌中像这首民歌,甚至比这首民歌更火辣大胆还有很多,比如:

情郎靠柜姐靠箱,郎姐房中叙私房,妈妈看见一顿打,爹爹看见一顿夯。抽筋扒皮舍不得郎!"抽筋扒皮"也舍不得和情郎分开!语言可谓是一针见血!从这"抽筋扒皮"中体现出爱情的火辣!民歌除了情感上的火辣之外语言火辣也堪称味中之味!请看: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夜夜睡觉都尿床。三更半夜要吃奶,劈头劈脑两巴掌,我是你妻还是你娘。这首民歌是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强烈的控诉!

"十八岁大姐"的行动是何等大胆!"劈头劈脑两巴掌"打出了心中的愤恨!"我是你妻还是你娘?"是发自肺腑的哭号!声声泪,字字血!惊天地,泣鬼神!

被一位诗评家选人大学教材的我的习作《小槐树,槐树槐》,就是学得民歌这种火辣辣的话创作出来的,最后一节:

今晚夜色多么好啊,快拉我去那陡石崖。我白天和你烧木炭,我夜晚和你放木排。假如是老虎吃了我,我还落个肉棺材,我上山不用你来抬,我自己刨坑自己埋!

 

令人捧腹的幽默昧树梢不动刮狂风,小鸡上树逮老鹰。八十岁老头得脐风,周岁孩子叫牙疼,老和尚得了产后风。幽默是智慧。民歌中的幽默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最高表现。幽默歌也叫扯白歌,就是句句都是扯白,瞎话,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偏偏民间歌手用这些近似谎言的事物用反话说出来,使你忍俊不禁,过目难忘。

这首民歌选择五个不近情理的事物。风吹树动是自然规律,可在这里偏偏树梢不动刮起了狂风;世上只有老鹰逮小鸡,这里偏偏是小鸡逮老鹰,并且又强调了是上树逮老鹰,更是天方夜谭:得脐风这种病只有刚生下来的婴儿才会得的病,这里选择了八十岁老头得了脐风;周岁孩子连牙都没有扎齐,又如何会患牙痛病;老和尚是终身不娶的男人,偏偏又得了产后风,连女人的病也得上了,更是荒唐可笑!从这首民歌可以看出,劳动人民是何等聪明睿智!

大作家大文学家是幽默家,鲁迅、钱钟书的语言充满了幽默感。李准说过:一个作家的幽默大小决定一个作家倒作石就的大小宗若一个住家制住的谱潞能击多远!这都证明,幽默,在文学创作中所占的重要因素!民歌中的幽默语言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它从一首民歌的构思,到一句语言的运用,都在我们诗歌起到了增辉添彩的巨大作用!有位评论家说我的诗歌语言的幽默是我的诗歌创作能一直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幽默,所以我要感谢民歌,感谢群众中鲜活幽默的语言。我想用我的一首《俺说这话你信不信》结束本文:"世上倒有三样真/吃喝穿戴油点灯/俺说这话你信不信/唾沫星落地砸个坑/世上倒有三样假/玩灯唱戏吹唢呐/俺说这话你信不信/办啥事都要说假话/世上倒有四样黑/烧火的棍写字的墨/俺说这话你信不信/羊屎蛋子锅底铁/世上倒有四样白/细箩子面儿小麦秸/俺说这话你信不信/水捞石灰鹅毛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黑白香臭实在难分/俺说这话你信不信/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井里淘沙渐渐深

丢郎一丢试郎心,

看他待俺假和真,

嘴说丢了心还在,

荷包收口未收心。

井里淘沙渐渐深。

大江东去的豪放昧山歌一唱响入云,顺风飘到紫禁城,武官听了下了马,文官听了动了心。当官不如俺做活人。这首民歌,真有大江东去的气势!纲举目张,一开头就切人山歌本题,并且一唱就响人云端,并且还飘进了北京城皇宫内,然后选择有高度概括的高层社会高层人物!一是文官,二是武官,文武百官听了之后,都引起了他们的伤心事,烦恼,都羡慕不如"做活人"的老百姓自由自在!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自尊自豪,不把一切权贵放在眼中的傲气帅气!

到了革命年代,民歌继承了传统,比如:

刘邓大军进中原,红旗映红半边天。前头走了千千万,后头还有万万千。千里挺进大别山!流传更广的像:

出土的竹子节节空,穷人肚里尽北风。铁打的肝肠都盼断,铜铸眼睛都盼红,人人都盼毛泽东。这些民歌读起来令人浑身是劲,打心眼里痛快!鼓舞斗志,鼓舞士气!更有生活中的劳动号子,行船时唱的船工号子,川江号子,打夯号子,都是气贯如虹,激情奔放!正如劳动人民自己的自问自答: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

大江东去的豪放味,是劳动人民本身的气质决定的,它不是文人在书斋里可以编造出来的,它不是靠文人的雕虫小技,无病呻吟吟唱出来的!这就是文学大师告诉我们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大而不空是民歌中的大江东去的豪放味关键之所在,大跃进民歌中受浮夸风影响的大而空之作被迅速淘汰便是反面教员。这也是我们向民歌学习所要记住的经验教训之一。

 

都说俺俩有俺跟乖姐住隔沟,过来过去把眼丢,人人都说俺俩有,姜太公钓鱼还没上钩,丢个丑名在外头。

晓风残月的抒情昧哥在田里放高声,气坏房中绣花人,本想不听把花绣,只恨大风送进门,捂住耳朵钻进心。情歌是民歌中的精华,前面几篇文章已有论述,这里主要讲一下劳动人民如何抒大自然之情,从大自然中寻找抒情的角度,像晓风残月一样映人你的眼帘,钻进你的心灵之门。这一首就是选取一个"风"的意象,是风把小郎的歌声送进门里,歌声不是从捂住的耳朵听到的,而是一下就钻进了心灵!好一个"捂住耳朵钻进心"维妙维肖!动人心弦!同这首民歌相近似的,如:

一阵太阳一阵阴,一阵狂风进竹林,狂风铲得竹笋断,山歌打动姐的心。俺请山歌做媒人。这首比前一首"捂住耳朵钻进心"又进了一层意思,不光钻进姐的心,而且动了姐的心,于是才有如此大胆的行动,"俺请山歌做媒人"了。山歌做了媒人之后,便有了谈不完的情、说不完的爱:

月亮看看下桅杆,俺俩情话没讲完,哥问天来妹问地。世上三载闰一年,为何不闰五更天。这首民歌是标准的晓风残月似的抒情,山歌就是从残月破题,由于二人情未说完,由晚谈到了天快亮的五更天,于是二人发出了奇妙的联想,竟然怨天怨地,发出了抢天呼地的设问"世上三载闰一年,为何不闰五更天"!妙到令人拍案叫绝!

由晓风残月的抒情,使我产生了无限联想,我也写过一首让评论家说来道去的"晚风夕阳"的五句山歌:

画眉叫唤天不早,咚鸡打鼓要收工,山歌润得秧苗绿,燕尾剪来晚霞红,民校又敲预备钟。

 

我请山歌做媒人一阵太阳一阵阴,一阵狂风进竹林,狂风铲断嫩竹笋,山歌打动姐的心。我请山歌做媒人。

 

民族性是民歌的生命

 

写完了《民歌六绝》、《民歌六味》、《民歌六美》、《民歌六度》之后,似乎还有好多话要说,这个话题原来是《信阳晚报》总编龚立堂同志约我在《大家》开个专栏,谁知写了《民歌六绝》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了24篇。接着我还想写《民歌六性》我认为,民歌的生命是它的民族性,也就是由民风性、民俗情、民情性、民意性、民心性、民望性的组成的"歌中之歌"。特别是民风性和民俗性更是歌中最亮最响的部分!民族性说到底就是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就以大别山五句山歌为例,它更是独特的,独特的五句山歌来自大别山独特的地域风俗,独特的地理环境,它像蒙古爬山调,陕西信天游,甘肃青海的花儿,广西的壮族山歌等等,一听就让人着迷,这种迷人的地方就在于独特性。如果是千人一面,千歌一调,也就没有独特性了,也就没有了厚质性、淳朴性、丰富性!

一、民风性。

己时已过午时终,大姐送饭到田冲,俺问大姐什么菜,横切萝卜竖切葱。一碗炖蛋放当中。这是典型的反映民风的民歌,小农经济时代,男耕女织,中午了,妻子横切萝卜竖切葱,还有一碗炖蛋神秘地放在竹篮当中。送到田间地头,温馨亲和乐在其中。炖蛋是大别山人民最家常的一道莱,群众还美其名日:"锅沿杀鸡",往往来了客人才炖一个蛋,给丈夫吃名菜"锅沿杀鸡",已是很奢侈的行为了。所以民歌最后一句特地点名这道茶,可见夫妻是多么恩爱。突出"一碗炖蛋",说明妻子一口也没有尝,全都送到田问地头慰劳夫君了。

二、民心性。

太阳一出红了天,露水珠子往上翻,竹子出头节节老,秧老根子上了斑,人人有几个二十三。这是一首典型的反映民心的民歌。民歌手用大自然中竹笋出土节节老和秧老了根子上黄斑的自然现象,说明二十三岁,这个年龄段是人的最佳青春时期,要倍加珍惜。这是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还有很多反映平常心态的《我比神仙还快活》、《当官不如俺种田人》等等。

三、民俗性。

三月里来是清明,姑嫂二人去踩青,嫂嫂手拿花蝴蝶,小姑手拿水蜻蜓。风筝一放九霄云。这是《放风筝》。民俗性是民歌中的重头戏!像《撒喜帐》、《撤轿头》、《撒喜床》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民俗歌。重头戏在大别山歌坡,放牛孩子上山放牛,就摆开了对歌、斗歌的战场!这一风俗使大别山民歌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我从七岁接过父亲的牛鞭之后,就加入了这支山歌队伍。另一个主要传承方式就是劳动场所。这一风俗至今还活跃在田问地头茶山江河!

四、民情性。

抬头望天天不高,低低望草草不焦,回头望郎郎不长,心中好似扎把刀,沙锅炖肉慢慢熬。

民情性就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山歌。这是一首反映童养媳生活的山歌,反封建、反压迫的山歌也很多,所谓"民歌是时代的镜子"也是以这部分民歌为主要内容而界定的,也是民歌具有重要价值的所在。

五、民意性。

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有心革命不怕死,一心跟着毛委员,死在黄泉心也甘。民意性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倾诉倾吐心意的民歌,大都直抒心意,一吐为快,爱憎分明,从不含糊,劳动人民率真的性格,火热的心肠都表述得一清二楚。广大劳动人民为自己鼓与呼,为时代鼓与呼!

六、民望性。

出土的竹子节节空,穷人肚里尽北风,铁打的肝肠都盼断,铜铸的眼睛都盼红,人人都盼毛泽东。望是盼望希望。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所盼望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是广大人民的理想和寄托。

"人人都盼望毛泽东"是大革命时代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呼声、希望!

民族性是民歌的生命,从它所表现的民风性、民心性、民俗性、民情性、民意性、民望性看来,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中的现实。这些从人民胸腔里流淌出来的山歌,像大山里茅草一样丰茂葳蕤!像大山里流淌出来的山泉一样清彻鲜活!像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樱桃一样鲜美水灵!民歌中的民俗更是埋藏在一个民族文化土壤里的稀有金属,无论越过多少年,这样的稀有金属是永远不会变质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作品如果远离了自己的民族、民俗,生命力注定迟早是要衰竭的。只有那些有着自己民族特点、民风、民俗的作品,生命力才是汪洋大海一般不可低估,时光一样涌动不息的。这也是我向民歌学习可望而不可及的。

2005.5.28干京

 

郎爱风流姐爱玩清水塘里荷叶攀,不知红莲和白莲,红莲白莲都是藕,男孩女孩都一般。郎爱风流姐爱玩。

 

抢救民歌势在必行

 

老部长语重心长话抢救公元2002年的8月1日的夜晚,在狮河宾馆多媒体会议中心,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老民歌手演唱会,坐在观众首席的是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徐惟诚先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陪。我是特邀佳宾,以民歌专家身份对新老歌手们演唱后加以点评。这场景,一下子让我回到了37年前第一次见到徐惟诚先生并为他演唱民歌的情景。

那是1965年的金秋,我正在参加四清工作队的村中帮老百姓种麦,团地委通知我到地委二所。我到了二所,当时的地委书记王正刚介绍我认识了徐惟诚先生,他当时是团中央候补书记。他一见面就说,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听你演唱山歌的。我激动极了,一口气给他唱了两个小时。我先介绍大别山山歌九腔十八调,唱一些大别山最精彩的情歌,比如:"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姐的半边种黄莲/半边苦来半边甜/"还有"想郎想得脸焦黄/夜夜睡觉想着郎/打开枕头给郎看/眼泪发芽二寸长/床底下还挖个养鱼塘."唱到最后我干脆来个即兴创作:"天上浮云撵浮云/人争上游树争春/昨晚开了超产会/今朝挑肥人撵人/踩住丰收脚后跟。"

徐惟诚先生听得如痴如醉,非常满意。事后才知道,他此行是专门来考核我的材料的,为的是让我出席当年1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山歌唱进北京城,受到了朱德委员长、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37年过去了。没想到37年后的今天,又来为徐惟诚先生唱大别山山歌。这次他是参加全国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来的,由于他非常关心信阳民歌并下决心把大别山山歌推向全国,才专门让新老歌手们为他演唱,也是让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这一工作,来个双手拍个响巴掌。老民歌手唱传统民歌唱得非常投入,新民歌手唱的也格外起劲,我边点评边情不自禁地也唱了起来,还真找回了37年前的感觉,徐惟诚先生非常满意,演唱会时时被掌声和笑声打断。

演出结束后,徐惟诚先生说:"37年前我专程到信阳来听陈有才唱山歌,37年后又在这里听陈有才和新老歌手唱民歌,信阳的民歌是有雄厚基础的。"接着他讲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并建议市委、市政府隔个三年五载举办一次全市民歌大赛,唱的好的由电视台传播开去。并说,全国各地搞旅游事业都演唱当地传统民歌,以此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演唱会结束了,我意犹未尽,又和妻张道琴一起去了徐惟诚先生的套间,向他汇报了我这些年来关于乡土诗创作情况。当说到我车祸以后,三年来出版了六本诗集时,老部长对道琴笑笑说:这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最后说到我的乡土诗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并称为"陈有才现象",中国诗歌学会要在北京召开"陈有才乡土诗研讨会",到时候请他参加研讨会,他欣然应诺:不管什么时候召开我都去参加!当我告诉他,今天是我退休后的第一天时,他说:"好啊,今后创作更自由了,又进入了你新的创作高峰期,不过,政府重视这一块,你还得帮政府的忙,不能不管。"

3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真希望着再过20年,我已成为80岁老翁时,还为徐惟诚先生我们的老部长唱大别山山歌。

今天,这篇文章又是受到老部长的启发,又受市政协《文史资料》主编王定一先生之约,写一篇全面介绍大别山民歌的具有史料性的文章,作为一个从事民歌体诗歌创作的诗人,大别山民歌的研究者,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欣慰的是,正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听说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专门抢救大别山民歌的领导班子和具体工作人员,但愿这篇文章能给这一工作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也算我没有白费心血和口舌了。

红太阳照亮歌舞之乡

我们信阳地区位于大别山和淮河之间,历来称为鱼米之乡,也有人称为歌舞之乡。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百多年前,冯梦龙印行了一本《山歌》,对豫南大别山民歌有着很高的评价。豫南民歌,是豫南人民进行文艺活动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上山打柴唱着:"冬季腊梅花儿开,起五更上山去打柴";下田插秧时唱着:"人人一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车水时唱着:"一上水车把脚挪,边车水来边唱歌"等等。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痛苦生活的控诉,也就产生了《十二月长工》、《穷人调》等。流传比较广的如《打长工》:

正月是新年,穷人好可怜。

肩背行李去打船,苦熬这一年。五月端阳节,栽秧又割麦。

背驼腰弯压两节,苦话无处说。十月工做满,财主把帐算。

一年工钱都扣完,空手转回还。

除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之外,也产生了象《十二把扇子》、《对花》、《十绣》等民歌。这些民歌表现的是豪放、乐观,充满了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如一直流传到五十年代的《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一朵莱莉花,

茉莉开花人人都爱它,掐一朵茉莉花来戴呀,姑娘乐得笑哈哈。

喜鹊喳喳叫,给俺把喜报,

姑娘今年就要出阁,样样东西准备好呀,单等那个喜日来到。

蝴蝶双双飞,鸟儿结成对,

双双对对永远不分离,结婚后他劳动来我生产呀,二人齐心种庄稼。

这是描写一个即将出嫁的少女,怒对自主婚姻无限向往,对生活、对劳动无限热爱。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如:《送郎当红军》、《妇女解放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妇女放哨歌》、《十二月宣传》、《兵变歌》等。这些民歌,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对当时的革命斗争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当时在革命老根据地新县柴山堡流传最广的《廖棚卖柴歌》,它唱的是我们的红四军队员化装成卖柴的农民到白区岗哨,劝说白军哗变,至今有很多老红军都会唱这支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有《送郎当红军》:

送郎当红军哪,革命要认真哪。

豪绅地主欺压咱穷人哪,哎呀,我的郎快去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哪,坚决打敌人哪,国民党反动派坚决消灭清哪,哎呀,我的郎快去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哪,仇恨要记清哪,

不灭清反动派你莫转回程哪,哎呀,我的郎快去当红军。当年,在这些革命民歌的鼓舞下,许多根据地的群众参加了革命队伍。

解放后,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歌舞之乡。大别山起舞,淮河水歌唱,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千言万语说不尽对毛主席的热爱,千歌万曲唱不尽对共产党的恩情。如果说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歌谣是新民歌的起点的话,那么这个时期的民歌色调鲜明,题材广泛,密切结合我区人民新的生活和斗争,密切结合社会改革运动。从反霸斗争唱到土地改革,从合作化唱到人民公社,多少歌手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信阳唱到郑州,从郑州唱到北京。

在解放初期,大别山人民唱道:

东方升起红太阳,来了恩人共产党,剿匪反霸分田地,镇压匪首日夜忙,大别山人民喜洋洋。

互助合作时,唱道:

人少做活一条线,人多做活一大片,自愿组织互助组,合力生产多方便,一钱不花造大堰。

人民公社时,唱道:

太阳当顶正当心,毛主席是咱带路人,领导咱们组织起,挖掉穷根栽富根。人民公社万年春。

 

手提灯笼会情人小小扇子两边红,送给姐姐打萤虫,劝姐萤虫莫打死,留作夜晚点灯笼。手提灯笼会情人。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商城民歌,三次去北京,给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共有十七个节目之多,我们的歌手齐金声、肖祖贞同志,曾幸福地见到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石体洁等同志曾在北京怀仁堂,给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会长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演唱大别山民歌,并和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合影留念。早在一九五三年,《人民日报》就以很大篇幅,发表了我区创作的歌舞《花挑》。文化大革命前,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的信阳民歌共有一百多首。象《丰收乐》、《三把扇子》、《对花》、《敬酒舞》、《绿化山区》、《花伞舞》、《买年画》、《采茶舞》等。有的歌舞,被省和中央歌舞团加工提高后,作为保留节目上演。《花伞舞》还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得了金质奖章。因此,民歌象一簇簇绚丽多姿的鲜花,开遍了豫南大地,正如民歌中唱的:

不唱山歌喉咙瘁,嘴巴一张河水淌,放声歌唱毛主席,放声歌唱共产党,红大阳照亮歌舞乡。

第二次得解放的歌舞之乡

"四人帮"出于他们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挥舞大棒,对民歌实行了全面否定、一律禁止的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因为革命民歌,是党的英勇斗争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对革命人民和老一辈革命家斗争业绩的歌颂,也是"四人帮"实行篡党夺权阴谋的障碍。所以,他们借口民歌"不能表达革命内容"、"民歌下流"为理由,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更不能容忍的是,"四人帮"为了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成民主派、走资派,就把我党武装斗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民歌一刀砍光。那个象《刘三姐》中莫海仁扛起禁歌的黑牌,到处大发淫威的江青,怎么能禁止民歌呢?正象民歌中唱的:

若还民歌禁得了,苦楝树上结蜜桃,苦瓜藤上结芒果,苦竹尾巴结香蕉。广大群众,台上不唱台下唱,公开不唱背地唱。但是,由于"四人帮"对民歌的残酷迫害,使广大歌手和民歌作者遭到了浩劫,歌舞之乡顿时万马齐喑,阴风飒飒。使我区民歌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造成了空白和倒退!

"四人帮"被粉碎了,歌舞之乡得解放。新民歌和我区人民一齐获得了第二次解放!我们发动广大群众砸碎了"NA帮"对民歌的禁令,狠批了"文艺黑线专政论"。民歌象水到处流,民歌象风到处飘,民歌象冲破牢笼的百灵鸟一样,展翅高歌!数以万计的民歌表达了对党中央的无限热爱,对"NA帮"的深仇大恨!他们由衷地赞美社会主义,强烈地向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愿望,这些民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我满怀激情地唱道:

生记心头死挂怀,是党扶俺上歌台,俺唱山歌党定音,北京城里把歌赛,回音壁前声犹在。

狼心狗肺贼江青,骂咱民歌心太坏,火烧竹子节节炸,她算哪家一道菜,猫不吃鲜鱼作狗怪。

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春风化雨百花开,手书民歌心连心,俺唱山歌放开怀,健步又登赛歌台。

这首山歌,唱出了全区歌手的心声。为了欢庆党的十一大,一九七七年八月,我们在《花伞舞》的故乡商城县,举办了一次民歌演唱会,歌手们放声唱出了《毛主席旗帜金灿灿》、《咱们厂小志气大》、《山村盛开大寨花》等二十多首民歌。省电台和电视台对全省人民播放以后,受到了兄弟地区的好评,这对我们促进很大,鼓舞很大!特别是一九七八年四月,全省民歌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全区召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我们十七首民歌,并采写了录音通讯《山花烂漫报春来》,这对我区民歌作者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对我区进一步开展民歌工作影响很大。

让鲜花开遍歌舞之乡要让民歌这朵鲜花开遍信阳大地,关键在于提高对民歌的认识。

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是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真实感情的抒写,它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和要求。一个时代的民歌,往往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由于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情感,真切,形象鲜明,语言朴实,音韵和谐,风格刚健清新的特点,因此,民歌是文艺园地中一枝浓郁芬芳的鲜花。

正因为民歌能够深刻地表达人民的心声,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赞美过反映纺织工人斗争的一首德国民歌《血腥的法庭》,说它是"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呼声"。恩格斯把中世纪丹麦农民反抗地主的一首民歌《基德曼老爷刀》,翻译介绍给德国人民,用来激励德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对俄国的一首民歌《出征士兵的控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理的最准确、最生动、最深刻的反映。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早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指示要搜集民歌作为红军教材,在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又发出了广泛搜集民歌的伟大号召,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这里,不禁想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人民,哪个不会唱这首歌呢?一九-Jk年三月二十一日,丁家埠立夏节暴动成功之后,八月间,周维炯带领的红军十一军三十二师,解放了商城,商城县成立苏维埃政权时,就是根据当地一首

 

哥有心,妹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也有盘山路,水深也有摆渡人。总有一天会情人。

民歌《八段锦》、《小小鲤鱼压红腮》填的词。以后,这首歌在鄂豫皖苏区流传开了。现在还有人唱这样一首山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流传《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情景:

人人会放毛竹排,人人会打七寸蛇,人人会捉老狐狸,人人会唱桂花开,桂花开放幸福来。

新县烈士纪念馆的同志们对民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体会更深。老革命根据地--柴山堡,是一九年建立的,白军一个军工连一九二八年七月哗变过来,可是开庆祝会却在一九二九年七月,这个历史事实一直调查不清。有一次他们在搜集民歌时,一个老红军唱了这样一首民歌:

军工十一连,就把便衣换,到四乡做工作,个个都勇敢,捉拿那土豪,捉拿那劣绅,就把刺刀穿,可算得好同志,帮咱把党办......。

一唱,就把历史唱清楚了。原来白军军工十一连哗变过来,就分到乡下去工作,考验一年之后,认为他们真正改变了立场,才给他们开欢迎会。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一九二五年,董必武、郑位三,领导革命来宣传,大别山农民起了义,夺取麻城和黄安......。

这都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

民歌,还是发展革命文艺的珍贵财富。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我们大别山的民歌,在形式上就独具特色。赶五句就是大别山的土特产。总是拿第五句做为诗眼。例如:

天上浮云撵浮云,人争上游树争春,昨晚开了超产会,今朝挑肥人撵人,踩住丰收脚后跟。

都是最后一句,一下子把全诗抬起来了!这对于发展新体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豫南山区,民歌蕴藏极为丰富。我们每次下到农村,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永不凋谢的百花园中,总是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确实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发掘和提炼。

大别山民歌与民俗

大别山人民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比如对歌,唱山歌、扭秧歌、踩高跷等。这种传统的风俗民习,往往与民歌、民间传说等民间文学形式相互交融,甚至互相依存在一起,血肉难分,成为劳动人民固有的精神财富。弄清民俗与民歌的关系,对于研究大别山的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想着重介绍一下大别山民歌与民俗的互相依存,交融的概况,为民俗学专家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大别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劳动人民心理、情感的风俗。这些习俗,千百年来,一直被劳动人民沿用着,成为劳动人民的历史传统。象《哭嫁歌》,就是姑娘出嫁时唱的一种歌,唱了后,由哥哥背着上轿,如果背出门时妹妹还没有哭,哥哥要让妹妹头撞到门框上,碰也得碰哭!象《送房歌》,就是新娘进入洞房时所唱的歌,歌手层层设置关卡,唱一句歌,撒一把糖果,还有人和歌,很是热闹。这种情景在电影《人生》中也可看到巧珍结婚时,送亲路上人们横条大板凳,群众叫"要响器",什么时候吹打够了,群众满意了,才把大板凳拿过来让吹鼓手们过去。至今,《哭嫁歌》不多存在了,但《送房歌》却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青年人结婚时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在记录这一部分风俗的民歌中,情歌要算最精彩的部分了。如:

十八岁大姐九岁郎,天天要我抱上床,上得床来放声哭,又喊妻子又喊娘,劈头盖脸两巴掌!

这首歌生动地记录了封建社会里大别山区,小儿娶大媳妇来家充当劳动力的风俗,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剥削的压迫。是反抗,是呐喊!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在这种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也有青年男女们的大胆而执著的爱情发生。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去年想姐到今年,去年想姐也还好,今年想姐难种田,刀割心肝过一年!

企盼之情,何等热切!又如:红漆木头做棺材,情哥死了不转来,你若要死一路死,你若要埋一路埋,来生来世双投胎!

何等忠诚!又何等坚贞不渝!

正是由于大别山人民这种反剥削反压迫,反封建的民族风骨,所以,在大革命斗争中,山歌,也作为一种有力的武器,参加了同反动派的直接斗争。有一首歌叫《廖棚卖柴》,说的是一位叫廖棚的歌手挑着干柴,到敌人军营去卖,干柴里藏着枪,先用歌声劝敌人投降,劝动了岗哨,劝动了同情八里军的白军军官,最后,整个白军军营哗变起义。这首歌的内容,也是当时人民用歌作武器,和敌人斗争的真实写照。另外,象用歌声代替枪声,向红军报告白军消息之类的歌谣,就更不胜枚举了。

在大别山区里,还流传着一些山歌,几乎家喻户晓。象《放风筝》,生动地再现了农村少妇少女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放风筝的习俗;《十二把扇子》,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农村妇女在十二个月内的主要活动,其中的"四把扇子四月八,姑嫂二人把香插,大嫂子烧香求儿女,小姑子烧香为着他。"这样的句子把姑嫂心理活动都刻画出来了。另外象粗犷高亢的《车水歌》,是劳动人民车水时所唱的山歌。人们在锣鼓声中一边唱一边车水,热闹的场面和歌

茶妹子总给我留想头山歌不唱挤破喉,芝麻不打不流油。镜子不擦渐渐昏,镰刀不磨生黄锈。情姐不恋没想头的节奏可以减轻劳动的疲劳。

大别山区还流传着一些"闲"歌。但闲歌不闲,无论从民俗学还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都很有价值,值得高度重视。如:

小小扇子二面黄,一边画姐一边郎,郎在那边望着姐,姐在这边望着郎,姻缘只隔纸一张!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山歌的艺术成就不亚于刘大白的《相隔一层纸》,很值得诗歌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从民俗学角度去考察,它反映出了大别山一个习俗:过去男女订婚,要下庚贴,也叫下书子。上面写着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媒人姓名,没有这张"纸",再好的姻缘也达不到结合的目的。这张"纸",无疑是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的判决书!

还有一些山歌,是和封建迷信活动联在一起的。象《赶庙歌》,《求雨歌》等。每逢大旱季节,大别山劳动人民就要求雨,几百人抬着整猪整羊,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摆成长长的龙蛇阵,到龙王庙里去求雨。日头再毒,求雨的人也不准戴帽子,都剃成光葫芦头,顺头冒油,想以此来感动上帝,感动龙王行雨。在旧社会中这种活动象盛大的节日一样,吸引着男女老少。如果碰巧了,老天果真降下了一阵暴雨,那求雨的人喜悦之情,是难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有一首山歌从侧面唱出了他们一喜悦的感受:眼看南山黑暗暗,嘴讲不及天就变,喀嚓喀嚓两炸雷,大塘满来小塘漫,屋檐滴水一条线!

当然,也有一些山歌,纯是封建主义色彩的,听了之后,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如,《十二月小鬼歌》。也有黄色的,如《十八摸》、《玉美郎》、《闯隔帘》等等,这些山歌虽然记录了大别山一些风俗民情,但都是伤风败俗的下流之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民歌与民俗是相辅相成的一种辩证关系!事实上,我国开始兴起民俗学的研究工作也正是从中国民问歌谣研究工作开始的。一九二二年,北京大学创办的《歌谣周刊》第一期发刊词中就这样开宗明义:"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遂的人是做不出来什么的,但是也不能不各尽一分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目的。"这段话是我在二十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套《歌谣周刊》时就读到的。当时,我对民歌与民俗这个题目就有了兴趣,这篇短文就权当是这二十年来自己关于民歌与民俗关系方面所作的一点调查和心得吧!

当然,我们强调了民歌与民俗的密切关系,但是,民间文学又不能等同于民俗学,更不能用民俗学来代替民间文学。这是另外的议题,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五句山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我爱五句山歌.它象山花一样美丽动人,但,艺苑之中,它又独放奇葩。我爱五句山歌,它象银河中一颗晶亮的小星,但,星河之中,它又独呈异彩。我爱五句山歌,它象一面鲜艳的彩旗,但,旗海之中,它又独树一帜。

我是在大别山歌舞之乡长大的。从七岁父亲把放牛鞭子交给我之后,我就把牛背当歌台,唱起山歌来了。大别山有个风俗:放牛孩子从早上起来把牛赶出门,就找歌手对山歌,先夸自己山歌如何多,然后对歌,接着就是骂歌、斗歌,最后,双方厮杀起来,真到一方认输,赶着牛儿回家,"战争"才算结束。可是第二天,又如此循环起来。这引起我对五句山歌的极大兴趣。

五句山歌,顾名思义,每首五句。每句七言,也有破格的。它对韵脚要求比较严格,一、二、四、五句必须押韵合辙,一、二、三句不管是白描、起兴、排比,都是作为辅垫之用,第四句一般是结句,第五句奇峰突起,深化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砌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往上铺垫,最后达到一个高峰。因此,五句山歌也叫"赶五句",就是一句赶一句,赶到第五句,赶出一个"浪峰"来。如:

大河涨水小河浑,打鱼船儿往上撑,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撵不到乖姐不收心。搅得黄河水不清。

这是流传在大别山的一首旧情歌,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求爱的大胆执著,前一句是白描,但也是比兴,第二句告诉读者主事件,三、四句表明追求者的决心,到"撵不到乖姐不收心"好象已"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可最后一笔惊人,奇峰突起,"搅得黄河水不清",一下把全诗抬了起来,追求者那种顽强粗犷的性格,跃然纸上。五句山歌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1、谄书立戏真山歌。冯梦龙在《叙山歌》中说:"但有假诗文,而无假山歌。"大别山流传这首山歌;

太阳出来往西落。月亮没有星星多。瓦盆炒菜不如锅,烧红的鏊子不能摸。谄书立戏真山歌"谄书立戏"是说"书"和"戏"都是文人编出来的,只有山歌句句说的都是真话。这首山歌,前面用了四句真话、实话,铺垫出一个结论:"真山歌"。真,首先是感情上的纯真,语言上的朴实,没有假话、大话、空话。又如:糯米无米曲不成酒。豆腐无膏不成球。树不打桠不成林。芝麻不打不流油。反动派不打不会走。

这首山歌用了人人皆知的四件生活常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反动派不打不会走。"五句山歌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如:

日头出来往东游,隔河看见秧吃牛,黄狼搂着小鸡睡,干鱼倒给猫枕头,反唱四句解忧愁。

这叫"反歌",也叫"颠倒歌"。用于常规颠倒的事例来唱唱"解忧愁"。风趣、诙谐,表现了劳动人民幽默、乐观、机智的性格。

2、砍条大路歌就来。五句山歌大都和劳动分不开的。如:

叫我唱歌歌没来,歌在万山陡石崖,新打镰刀安上把。一吹篙子二砍柴。砍条大路歌就来。

何其芳同志说: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产物。"不吐不快"。这首山歌就生动地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而产生的。离开了劳动就没有山歌。"歌在万山陡石崖",把山歌拟人化了,通过砍柴,砍条大路,"歌"也就顺着大路"来"了。还有一首说得比这还要直接些:

不劳动唱歌好为难,好比老龙卧沙滩,老龙卧在沙滩上,半截湿来半截干,难入大海难上天。

更何况五句山歌总是和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信阳地区有风俗习惯,车水时,四个人坐在脚手架上,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人唱一支五句山歌之后才换班,不唱四支山歌,就在脚手架上下不来,如果有一人是哑巴,必须由同班歌手代唱一个,才能换下一班四人上来车水,如此循环,直至收工为止。

3、五句山歌都姓"山"。

大别山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

丫丫葫芦丫丫油,我的山歌在里头,唱了九天搭八夜,春唱到夏夏到秋,摇摇还有半葫芦。

鄂西山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

五句山歌五句单,下过湖南到四川,湘川两省歌千首,没我五句歌新鲜,会唱五句是歌仙。

根据有关资料,证明湖南、四川、安徽、广东等省也都有五句山歌,这使我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五句山歌姓啥呢?原来,我总以为是我家乡大别山区所特有的。可是湖北长阳的同志说,五句山歌是他们所特有的。一九六五年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见了长阳著名农民诗人习久兰同志,他就是从唱五句山歌,改编五句山歌到创作五句山歌新体诗起家的。当时,我们俩就争论不休。还记得一九五七年安徽老诗人李霁野回家探亲,我拜访他时,他说他有个朋友搜集了几百首五句山歌,这就是台静农搜集的《淮南山歌》,这又说明五句山歌是安徽土特产了。我又从古诗词中找了一些根据。白居易诗云:"山歌猿独叫","岂无山歌与村笛";李益诗云:"山歌闻竹枝"等,都说山歌与山是分不开的,长阳也好,信阳也罢,都是山区才有五句山歌。即使是一县之内,也是如此,一到平原就没有五句山歌了,我的家乡小县,大别山有山歌,一到淮河岸,就没有人会唱山歌了。

4、总拿五句做诗眼。纵观五句山歌,在第五句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尤为显著。或者是画龙点晴,突出主题;或者象响鼓重锤,更上层楼;或者是精选比喻,亮人耳目;或者是语言警策,发人深省。总之,一首好的五句山歌,只要第五句写好了,就可以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第五句"赶"不上去,前四句再好,也味同嚼蜡;写作五句山歌的奥妙和要领,也就在这里。因此,创作五句山歌,难就难在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

五句山歌这种形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民歌的形式问题,诗坛上曾展开过长期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绘,莫衷一是。至今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我认为,任何一种民歌形式的形成,总是有悠久的历史根源的。它常常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少到多的发展阶段。以我国的民歌形式而论,最早是一言、三言、四言、五言以至九言,当然最多的还是四言句,四言句是周代民歌的基本形式,到汉魏又产生了五言七言体。这种七言五句山歌产生在什么时代,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五句山歌,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编的《山歌》上。其中有一部分是《桐城歌》也称为"桐城时兴调"。明代民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发达。明以前搜集民歌都是通过政府机关进行的,这时却有了个人编辑的民歌集,冯梦龙编辑的《山歌》、《竹枝儿》就是杰出的代表。看来五句山歌产生在明代是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胡适说:"很明显的,这是七言四旬山歌的变体,加上一句押韵的第五句,往往这最后一句是全首里的最精彩的部分。这个变体,在歌谣就象生物学上的变种,我们可以叫它做桐城时兴体。奇怪的很,如果我们检查北京大学所藏的各地歌谣,我们就可以知道台静农搜集的几百首《淮南民歌》,流行在安徽的西北部,完全是这种七言五句体;曾广西先生搜集的几百首《豫南民歌》也完全是这种七言五句体,于是我们才知道这种桐城时兴体在三百年前已流传很广了。"(见北大《歌谣》周刊三卷一期)

从音乐角度来考察,四句七言歌词往往束缚了感情,有时,演唱者在最后,或在一句词的中间加上一些衬词。比如,四川就有所谓滚板山歌。就是演唱者不愿受七言四句民歌的约束,在七言歌词的前四字与后三字中间,加入一连串的衬词作为补充描写和形容,并使乐句的中部得到扩充,使节奏显得新鲜活泼,大大增加了歌曲情绪的生动性。如果说这种山歌还不接近五句山歌的话,那么湖北省有一种山歌叫"穿五句"又名"穿号子","篾穿花"的,分"叶子"和"梗子"两部分。"叶子"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句山歌了,如流传在鄂西五峰的穿五句:

梗子:半边伞,伞半边,何日盼到伞团圆。

叶子:清凉伞儿绿沿边,姑娘打起进花园,进了花园收凉伞,手攀花树荡秋千。人到三十无少年。

其它,象广东东江山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流传着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一五句板,它音乐性强,有着大量由方言音调、词汇、句尾音构成装饰音和衬词乐汇,使得曲调富于变化,优美动听。湖北出版过传统长篇叙事五句山歌集《崇阳双合莲》、《钟九闹漕》。这都是五句山歌比较成熟和固定下来的标志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歌形式的形成与成熟,绝非一朝一代,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劳动人民长期传唱,创造,再传唱,再创造的结果。五句山歌这种民歌形式的形成和成熟,也是遵循着同样规律发展起来的。

今天,五句山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引起了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很多诗人也运用五名山歌这种形式,唱出了优美动听的新体诗歌。但,认真地研究五句山歌的文章还不多见。我认为,在诗歌这个园地中,五句山歌这朵小花,对于发展新体诗歌,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正如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的:"民歌倒是有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让我们都来浇灌它,让这朵小花开得更鲜艳夺目吧!

《信阳地区歌谣卷》的诞生

这里还要记述一笔,《信阳地区歌谣卷》的诞生,是这些年来抢救大别山民歌的一件大事。1984年,国家下达了"七五"攻尖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也就是: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于是我们地区也成立了三大集成领导小组,由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地区文联牵头,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全地区的三大集成工作,我任办公室主任。这真是一次全民动员的工作,我们跑遍了全区十个县市,历时六年,光就民歌这一项,真是数以万计,各县都出齐了《歌谣卷》,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抽调了几位专职文化工作者,集中编选了《信阳地区歌谣卷》,交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编选了两千多首民歌,全书共600多码,由王道云(当时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主编,我任副主编,由当时地委书记董雷作序。这确实是功不可没的一件大事。遗憾的是,这些书因为资金问题,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堆积在信阳日报印刷厂仓库里,我真担心有一天,一不小心就把这一重大成果当成了废物扔进了制浆造纸处理机里。想想真要如此也不奇怪:因为我们有的事情都是只有开头没有结尾;只有布置没有检查;只有结果不问作用。这大概也是当今社会一大特色!

既然这篇文章从老部长徐惟诚开始,还是以老部长来结束为好,老部长回北京以后,我根据一次采风遇到的实情,写了一首诗:

首都一位老部长

文革中在信阳一农家一住就是四年

老部长对信阳民歌情有独钟

非要制成MTV推向全国

我搜肠刮肚

去找我60年代采访的歌手在一老歌手家中坐了半天不见老歌手的面

催急了他儿子转身进屋抱出了老歌手的骨灰盒我当场晕了过去

我抢救民歌歌民抢救我

2002.9.28于望贤君